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南宋四大家”中陆游、杨万里的声名尤著。尤袤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成就也不高;杨、范虽比不上陆游,但都能摆脱江西诗派的框架,思想、艺术各有特色,不愧为南宋杰出的诗人。

    范成大,字致能(致,一作至),号石湖居士,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生于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六月初四。就是这一年,金兵正式南侵,范成大在国土沦丧的年月里降生并成长起来。同时代的诗人杨万里曾有过“乱起吾降日,吾将强仕年;中原仍梦里,南纪且愁边”的感慨,范成大也是为此。

    范成大的家世情况,父亲以上无可考,父亲范雩,宣和六年进士,官至秘书郎。范成大十四五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16岁时,全国人民痛心疾首的“绍兴和议”签订,大宋王朝对金俯首称臣,年年纳贡,从此,人民长期陷入极其惨重的灾难之中。国事、家事的不幸,少年时期的黯淡岁月,对正在成长中的范成大的人生观和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范成大有两个妹妹,他把妹妹抚养成人以后,才有余力努力学习。他曾取唐人“只在此山中”诗句,自号“山中居士”,读书自励,十年不出。据他的诗自叙,当时并无“一廛”的居处、“三椽”的房屋,借住于寺院中苦读。最初他无意科举,后来他父亲的挚友王葆拿“先君”“遗志”这类“大道理”来督促他参加科举考试,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考取进士,当时的范成大已经29岁,从此开始了三十年的仕宦生涯。

    大约从绍兴二十五年起,范成大被任命为徽州(今安徽歙县)司户参军,任期达六七年之久(一般是三年任满)。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冬天,由于州官上司洪适的推荐,得以离京入杭,去做京官。这一年,金国完颜亮大举进犯宋朝,虞允文大败金兵于采石(今安徽当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采石大捷”,危急的局势得以缓解。不久,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兵退去。范成大被征召入朝,监太平惠民和剂局。

    1163年宋孝宗改元隆兴,四月,决定了二十年以来所未曾有过的北伐计划。老将张浚,指挥李显忠、邵宏渊进攻。李显忠一出兵就连下三城,气势极壮;各地忠义民兵和金国汉军纷纷归附,前景极好。可是文臣中仍然是主和派执政,多方阻挠,加上邵宏渊以私心一意破坏李显忠的军事行动,因此导致一次大溃败。宋孝宗赵昚马上动摇,启用秦桧党羽汤思退做宰相,尽撤江淮的边防,欲割地求和;次年,张浚解职,不久去世。这年冬天,金兵再犯淮南。魏胜战死,楚州陷落,民心痛愤之极,赵昚不得以将汤思退流放永州,汤思退未到流放地就死在了路上。至此,秦桧的势力才算告一段落。当然,大官僚和投降派,并未就此失势,他们始终是要苟安偷活、自私自利的。

    范成大历任圣政所检讨官、枢密院编修、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后晋升为著作佐郎。乾道二年(1166年),任吏部员外郎。因言官说他不该越级提升,请祠(请求安置任宫观的闲官)归乡。第二年,被起用为处州(今浙江丽水县)知府。他在处州做了两件有益于人民的事:一是推行“义役”法(一人服役,众人出金相助,依次轮流),方便了民众;二是修复年久损坏的通济堰,使上中下田灌溉有序,有利于生产。

    乾道五年(1169年),范成大被召到杭州,宰相陈俊卿认为他有才干,举荐他做了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国史院编修,仍旧都是一些所谓的“清职”。十二月,升任起居舍人,兼实录院检讨。曾就处理狱犯的酷虐和两浙“丁钱”太重等事进言,获得一些采纳。

    乾道六年(1170年),发生了一件对南宋国势并没有太大关系,而对范成大来说却颇为重要的事情。这一年,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原来,订立“绍兴和议”时,金、宋是君臣关系,南宋皇帝须跪拜接金国皇帝诏书;“隆兴和议”时改为叔侄关系,但订约时忘记了改受书的礼仪,孝宗赵昚对此非常懊恼。这次派范成大出使,名义上是求“陵寝”之地(北宋皇帝陵墓所在地,即河南汴京一带),实际上是想求金国改变受书的礼仪,但国书上又不敢明写,怕惹怒金国,只好叫使臣处理。当时丞相虞允文推荐两个人做使臣:李焘、范成大。李焘听得这个差使,当即说:“这岂不是要葬送我?”不敢应承。范成大慨然请行,而且做了最坏的准备,事先安排好了家事。在六七月间启程北上,途中他以个人名义密草私书,陈说改变受书礼仪一事。范成大到了金国朝廷,送上国书之后,随即拿出私书来,要求对方接受(按金国规定,在当时场合,皇帝是不接受使臣私书的)。金国皇帝又惊又怒,厉声斥责负责外交事务的宣徽副使,说宋使从来没有敢这样放肆过,左右也大加恫吓,金国皇帝后来竟要起身离席,情形极为紧张。范成大屹然不动,坚持必须递交私书才肯退去。金国皇帝没有办法,最后只好答应接受。事后,范成大才知道,金国太子当时就想杀他,经人劝阻,才没有行事。他这种敢于在金国皇帝面前“要以必从”的气概和果断坚定的精神,让金国的臣僚们非常钦佩,因为他们从来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宋朝使臣。范成大这次出使,不但维护了宋朝的威望,还趁机对金国各方面情况作了详细的了解。此行得到朝野南北一致称道,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作用。由于出使有功,范成大升迁中书舍人。

    乾道七年(1171年),赵昚要任用奸佞外戚张说做签书枢密院事(军务要职),舆论哗然,可是都畏惧张说的气焰,不敢讲话。范成大拒绝起草授官的诰文,从容进谏,张说的签书枢密院事的事居然因此作罢。这件事之后,范成大被迫引退,请祠禄归苏州。

    赵昚初期的那点朝气已尽,暮气日益深重,不顾劝谏,一意任用奸佞小人担任重要官职,正直人士如虞允文、梁克家等相继被排挤而去。老一辈的人才已经凋落无余,后起爱国有为之士如辛弃疾等人则不被重用,只能在谗毁打击下讨生活。农民无立锥之地,还要负担重税,被逼得逃田弃屋,或流亡城市,或落草山林,聚义反抗。大官僚地主则地连数县,每年收到百万石的租米,却不负担租赋、职役,奢侈淫逸达到极点。

    在这种情形下,范成大不能在朝中立足,从乾道八年(1172年)冬天被复用以后,到淳熙九年(1182年)五月的十年之间,除了中间一度短期在朝,其余时间都被派到边远地区任职,流转于静江(今广西桂林)、成都、明州(今浙江宁波)、建康(今江苏南京)作地方官吏。他在各地,都能在职权范围内或多或少施行一些善政,直接或间接地使重压之下的人民略得喘息。在桂林时,因监司官尽取盐税,使得下层州县加倍苛敛,他就抑监司以解州县,苛敛得以稍减。他对边区也不加歧视,人民都很爱戴他。在四川帅任中,范成大治兵选将、施利惠农,边防得以巩固,减酒税四十八万缗,停“科籴”五十二万斛。在明州,将前任皇子赵恺(魏惠宪王)遗留的害民虐政,尽行罢去。在建康,移军米二十万石赈救饥民,减租米十几万斛,受赈的据说达到四万五千几百户,没有一户流离失所的;又代下户(贫民)输纳“秋苗钱”和“丁钱”一年。又如他在明州写的一首小诗:“老身穷苦不须忧,未有毫分慰此州;但得田间无叹息,何须地上见钱流!”表明了他反对苛敛,主张减轻农民负担的愿望。

    他由桂林、四川两任回朝以后,在淳熙五年(1178年)四月,以中大夫做了参知政事,这是他由文学词臣走到了“宰执”大臣的仕宦高峰。可是这时赵昚的政见已经与他不合,没多久就厌倦了他,范成大被言官弹劾,落职归里,这时他做参政一共才两个月的时间。

    从淳熙六年起知明州,到淳熙九年(1182年)在建康得病,范成大五次上书,请求解职退休,得回乡里,这时范成大已经57岁了,他的仕宦生涯从此基本结束。此后十年即退归乡里,隐居石湖,因号石湖居士。中间虽曾两度重被起用做福州、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地方官,但他要么坚决辞谢,要么才一到任就告休回来,实际上并未任事。光宗即位(绍熙元年,1190年)以后,他曾上书极力陈述苏民、求将、固边、屯田、课财等事,均被采纳。

    绍熙四年(1193年)九月初五日,范成大在家中病逝,享年68岁。谥号“文穆”。

    范成大的一生,约略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由十四五岁初为诗文、连遭亲丧起,十年不出,为第一个时期。从习举业、中进士、初做徽州四户司户,这十年左右,为第二个时期。入杭州做京官以下,约十年,为第三个时期。外任镇帅,亦约十年,为第四个时期。从建康告闲退休,亦约十年,为最后一个时期。而他的诗歌作品,也正由于生活上的变化,大致可以按照以上五个时期来划分。

    比起同时代齐名的诗人陆游、杨万里和尤袤,范成大自编的诗集中存诗的开始时间算是最早的。最初期,他在艺术风格上还未十分成熟,内容也欠充实,我们看到的,是孤独寂寞的情怀,悲观消沉的心境,所谓“青鬓朱颜万事慵”;虚无、厌世情绪,所谓“吾将老泥蟠”;道家思想很早就在他诗歌中露出根芽。这与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少年,并不相称。对农村风物的描写,也已有了开端,可是,他此时笔下用力写的尚是自然景物,除了“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以外,他还不能对其他重要问题深入探究。总之,这一时期的诗还是比较肤浅的。但是他写出的“莫把江山夸北客,冷烟寒水更荒凉”,不仅反映出当时江南残破的真实情景,也表达出了这个少年对南宋政府的批评以及他忧国爱国的思想,这是非常可贵的。

    大约在二十五六岁以后,范成大的诗转入另一阶段。虽然还正在发展期,却不容忽视。和前一阶段比起来,内容明显丰富了,在艺术风格上也更为成熟、变化更多了。对国家的关心有了更多的表现,或因祖国景物、地理形胜而发,或以咏史的形式来表达,或用更深婉的“比兴”手法而咏叹。例如写建康,说“拂云千雉绕,截水万崖奔”“赤日吴波动,苍烟楚树昏”,上句写反顾江南,下句写前望江北(楚,这里不是一般常指的湖南、湖北,或宋人所指的江西地,而是指淮南一带乃至更北的陷金地区,宋以淮安为楚州),说明此地扼南北宋金之冲要;而“赤日”“苍烟”“波动”“树昏”,从字面的背后,也透露了更深刻的内涵;由此,在结到“向无形胜地,何以控乾坤”的主旨,隐隐提出应当建都于此地的正确主张,就非常有力。像《胭脂井》这首小诗,尖锐地讽刺了赵构这个荒淫皇帝。另有一首小诗中写道:“乌鸦撩乱舞黄云,楼上飞花已唾人;说与江梅须早计,冯夷无赖欲争春!”这里隐含着向朝廷提出的警告和期望,是诗人生活在黯淡苦闷的岁月里所发出的呼声,提醒南宋朝廷早作打算,盼望早日打破那个沉闷、窒息的“和议”局面。

    由于“少孤为客早”,范成大这时大概为了生活或其他缘故,已经开始各地奔走流转,为了科考,他也不得不驰驱于建康、临安等地。行旅虽然使他厌倦,但却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生活,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人民。因此,他这时期写行旅、写风土、写名胜,都有很好的作品。写大雨中农民劳作不息,说:“嗟余岂能贤,与彼亦何辨?扁舟风露熟,半世江湖遍;不知忧稼穑,但解加餐饭;遥怜老农苦,敢厌游子倦?”可见对农民的辛苦,以同情和自惭的心理,写来已不仅仅局限于最初期的只于对农村风物的“赏心”了。不久,四首仿效王建的《乐神曲》《缫丝行》《田家留客行》《催租行》就又向前跨进一大步,由单写农民体力劳苦而深入到“去年解衣折租价,今年有衣著祭社”“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了。范成大一向有“田园诗人”的称号,多指他在晚年作的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其实他的早期作品已经开始关心农民疾苦与生活了。

    在这个时期,范成大写他个人的诗,仍然有“孤穷”“霜露”的悲痛情绪。厌恶仕宦利禄的思想,在诗中表现得特别强烈。自幼多病,也增加了他的痛苦和苦闷,以至有“化儿幻我知何用,只与人间试药方”的叹息。另一方面,也有时流露一些个人的“抱负”,说“我若材堪当世用,他年应只似诸公”,说明那个时代环境给他身心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矛盾。

    第三个时期,即主要是在杭州做京官时的作品。由于生活圈子的限制,这个时期的诗显得暗淡无力,远不如上一时期的作品能吸引读者。内容大多是和士大夫同僚的唱和,或游湖,或赏梅,或听音乐。“应制”体也开始出现,说明了生活决定创作的真理。

    这个时期的使金绝句,特别值得称道,内容饱满,也是范成大诗集里最好的组诗之一。这一组诗,按内容分,大致有几类:第一,针对沦陷地区的景色、地理而写的爱国诗,瞻望收复河山的心怀;第二,借古人而抒发感慨、批评政府的错误;第三,写沦陷区人民盼望祖国恢复;第四,描写金国的风土、习俗以及种种落后、残破、野蛮的景象;第五,诗人自己报国的决心;第六,借古迹而抒发情感。这类诗,就南宋的腐朽昏庸的若干具体事实,沉痛地指责了卖国、误国者的罪恶,读来令人义愤填膺,无愧史笔。范成大这些诗,完全运用十分平易近人的、像“竹枝词”式的绝句小诗,精彩地收摄了每一个有意义的镜头特写。

    第四个时期,即在外面做四任边区大吏的阶段,作品数量庞大,竟然占了全集三十三卷中的十卷之多。虽然并不是范成大最重要、最出色的手笔,但是却构成了其山川行旅诗的特点。由于他西至四川、东至明州、南至桂林、北至建康,实际上是走遍了南宋疆域的四极之地,反映面是十分广阔的。祖国的山川形势,人民的风土生活,都得到了描写,而且写得都很真切、细致、清新、丰富,总的感觉就是充实。

    《夔州竹枝歌》描写了背着孩子采茶叶的妇女和“买盐沽酒”的水果贩,另一面则写官僚吃好米,穷人吃豆粟,“东屯平田秔米软,不到贫人饭甑中”以及“绣罗衣服生光辉”的大商贾的“当筵”荒乐。这无疑是南宋封建社会各阶层生活的缩影。《黄罴岭》,写深山中农民的穷苦生活。《潺陵》《荆渚堤上》写湖南农村遭到破坏以后的惨状。《劳畬耕》,着重写了吴农的受尽剥削,由于官府的苛虐强夺,胥吏的贪婪凶狠,地主的私债逼迫,以致逃田弃屋,室无炊烟,“晶晶云子饭,生世不下咽(咽喉);食者定游手,种者长流涎”,十分深刻地揭露剥削者的残忍,社会的不公平。关心民生疾苦成了范成大作品中的一贯主题。

    第五个时期也是最末一个时期,范成大退居田园。从57岁到68岁,他的暮气似乎显得重了些,爱国之心却未完全忘怀。开始出现了一些描写花鸟虫鱼的诗作,这是以前绝未有过的。大约从淳熙十二年(1158年)起,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作显著增加。这一时期也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几组作品,有些诗以农村景物、习俗和农民生活为题材,写得别具一格。代表作当属《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范成大也是因此获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

    在这一组诗中,范成大对自己所观察、了解和体会到的农村情况、农村生活作了多方面的描绘,既描写了农村的自然景色,又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和劳动,还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如“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送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这是一幅紧张而又艰苦的抗旱图景。“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这是一支忙碌而又欢快的秋收乐曲。这样的诗,虽说未免有失客观,不是“劳者歌其事”,但仔细体味,作者的忧乐还是融会在其中的。诗人还在这组诗中写到了农村生活的其他一些侧面,而且清新可喜,一直流传至今。如《夏日》诗中的两首:“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写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情景。“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农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盘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这是写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感情。范成大的田园诗,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结合自己的体验而创作出来的。有陶渊明以“返自然”为趣和以“躬耕”为乐的一面,但突破了个人的小圈子,使境界开阔了;也有王维、储光羲描写农村安闲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一面,但突破了“羡闲逸”的个人情趣,对农村的观察、更深了解更细了。

    阶级的局限和佛家思想无疑对范成大产生了影响,又由于他做过近臣、任过高官,同时在官场上也屡遭波折,所以他的诗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应酬唱和(其中“次韵”诗特别多)、山川行旅、叹老嗟悲或兜售佛典禅理之作。今存《石湖居士集》及《石湖词》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