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重建还是将死?:关于Twitter的时下境况-恶语与幽灵,Twitter的存在与虚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游戏工场壬三 管理学人/编译

    我们对于广场的向往如此强烈,我们对于自由的表达如此热衷。

    因此,我们愤怒于所谓的“墙”。

    我讲自己定位在自由派,所以在推送下面这篇文章时略有迟疑。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个标准的美国愤青,他叫umair haque。他完全愤怒于Twitter上的流言文化,担心信息革命会带来法国大革命般的后果。但是,他的立意却和国内目前对于言论自由嗤之以鼻的左派人士完全不同,尽管结论上也许会比较接近。

    说到底,这位西方愤青的观点是自由的表现,国内的类似声音则是意识形态的表现。想清楚了这一点,我便可以放心推送了。

    今天的内容由两篇文章组成,第一篇谈“恶语”,第二篇谈“幽灵”,这都是twitter长久以来存在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也许你的大脑中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美丽的广场上,一群腆着肚子的流氓扶着写有“自由”二字的纪念碑哇哇呕吐,还有一群作家的灵魂在上空飘扬,他们在广场上找不到自己的肉身,无法着陆。

    Twitter刚刚发布裁员信息,这次动静不小,而事实上,华尔街已经看衰这家公司很久了。

    但对于我们这些墙里的人来说,这些根本不重要。因为,我们并没有切身体会到twitter的种种坏处,我们连起码的信息自由都伤难获取。

    这是“管理学人”的第二十四次推送。同名纸质读物正在筹备中。

    Twitter正在“恶语”中死去

    Twitter像是一个被废弃的酒吧。

    Twitter像是一座满是鬼魂的坟墓。

    Twitter的烦恼其实来源于一些更深层的、却也简单的事情,虽然这些事都属于老生常谈了,可twitter却看不到这一点。这就像是一个瞎子因为自己的失明而深受其害道理是一样的。

    Twitter的问题在于“恶语”。“恶语-不赚钱”是科技和媒体行业最大的问题。恶语的问题是当今网络面临的最大挑战。它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审查,监管,或者货币化。这个问题规模之大,意义之广已经成为历史性的课题。而且更糟的是,它的代价非常昂贵,不可能用廉价的,简单的程序技术来修补。

    也许,这不会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暴力威胁。可它却是一场无休止的争吵,并将带有些许暴力倾向的风气一起渗透到大众网络……

    Twitter是我们曾经的荣耀,最伟大的地球村,让每个人都可以聚在一起,在这个华丽的广场里畅谈。但是现在我看到广场里的人开始互相逼迫,推托,嘲笑,欺负,怒吼,骚扰,威胁,跟踪,或者对你做一些龌龊,卑鄙的行为。或许这样的交流根本称不上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只是用这种方式来减轻自己对于生活,和因梦想破灭而产生的愤怒感。可是即使这样你也不能为此而报警。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不知是否对你产生了影响?

    过去,Twitter或许能算得上是一个城市广场。但现在看来,它更像是一个能在醉酒后,尽情呕吐的大坑。Twitter的目标是尝试建立十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并希望能改变世界的,可惜这些害群之马充当的角色不仅仅是观众。

    社交网络从此成为一个令人讨厌,被认为是极其野蛮的地方。这是因为那些想把平台简单化的公司毫不关心“恶语”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还记得上次我听到一家主流高科技公司的CEO说……“恶语”不是作为广告的一种形式吗?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对他们而言这是“商业模式”,他们要为了更伟大的事业而努力炒作,所以为此会投入更多的广告效应。

    他们错了。

    “恶语”正让整个社会网络走向毁灭,它有着显著的冷效果:就因为一个转折点,人们便会立马停止使用这个平台。这个现在似乎已经发生在twitter身上了。“恶语”就像连接人们的技术中心,如同将没有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牛肉作为一个产业链的核心供于消费者。简单来说,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听别人对着自己乱吼,因为这些人他们永远不会遇见,况且对方愤怒的对象是这个世界而不是自己。

    有些话题我们也很少去关注甚至闻所未闻。我认为要成为焦点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在平台上对当下流行的话题用恶语攻击,然后对随之而来得攻击视而不见,或许第二天在你却茫然不知的情况下,你的大名就已经出现在了搜索榜单上。

    人们已经自分派系,成立小团体,建立部落。目的是为了捍卫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方式,他们的习俗,他们的文化,以及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果在这里,你敢不低头,或是想着公然挑战他们,那么,这些人将一起捍卫自己的神,挑起对抗你的行动。

    作为技术文化行业的大主教们一直都不太会喜欢?我的诠释。他们也相当积极地与这个理论相抗衡,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挑战了他们对世界的基本信念。毕竟,他们就是用这种错误的方式和理念去组建公司,甚至学着去创造属于他们的世界。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问题才是第一位。如上所述,组织者致力于工业时代的目标,不断提高生产率和效率,以最低的成本去制造,却能获得最高的销售价格。但正如一个肉类加工公司出售受污染的牛肉,长此以往,让消费者患病,销售量的下降将会是必然结果。所以社交网络不断地涉及恶语攻击,必然会降低它的使用率。我想引用《经济学人》里的一段话:网络有影响社会科技的力量,但恶语却必然是一种反网络效应,它所带来的只会是消极,而没有积极的一面,我们都会恐慌,因为我们不再能通过网络而获得信息和收益。

    你可以创造最完美的代码技术,但如果利用这种技术互相贬低,欺负,殴打,折磨,挑衅,践踏,争吵,叫嚣。如果科技不能为我们创造价值,那么它本身就已经贬值了。当社会的互动产生了些许暴力,那么我们可以说,这样的互动已经变质,品质也已经降到了临界点。

    “恶语”不会凭空而出。一个健全的意识是不会(也不需要)恶语的。恶语是因为心理创伤而导致的,无论你是否想用恶语去隐藏或逃避自己的愤怒和挫败感,这种心态必须用某种方式来降低它对别人的伤害,或者直接扼杀在摇篮里。

    可是令人不安的事实是:

    我们创造了一个“恶语”的社会。“恶语”的行为已经常态化,正规化和程序化。我们因为公司各种规定,规范和期望而在工作中被恶语相向,这样看来,我们只不过是“人力资源”,被利用和分配,然后耗尽。“恶语”在社会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们通过各行各业设法掠夺我们的纯真,用字面上的“目标”让我们感到疲软。现在我们正用自己的双手制造着“恶语”,通过光波,喷向那些我们平时见不到的人,说一些我们平时不会说的事。

    这是一个停滞的时代。全是些破碎的梦想和挫败的期望。停滞的不仅仅是“经济”,而是我们?自己。停滞的是我们的发展潜力,也是我们应该所有的生活。这就形成了一个无形且巨大的暴力循环。停滞就是因为“恶语”。我们都是它的受害者。我们曾经被骗过的不只是我们的存款、退休、工作和社会契约,还有那些我们必须从自由中获得的自我。所以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愤怒和绝望。我们就会在社会网络中,欺凌,争论,谴责,愤怒,虽然这没有任何意义。可如此循环,受辱者就变成了恶语者。

    对于社交网络这部分来说,“恶语”是大势所趋,直接导致群情激奋的浪潮,让社会产生巨大的停滞。你是否认为我在夸夸其谈?仔细想想那些世界各地右翼极端主义者是如何崛起吧。它们都是被怨恨和沮丧所产生的停滞所推动。而这种愤怒和挫折,不管是无止境的谩骂,还是消极,带侵略性的苦涩讽刺,彼此恶语相向,或许已经变为现今的一种文化特征。

    我曾经梦想着能制造一场革命。但是我们并没有关注到革命所带给我们的教训。今天的革命者将会是明天的暴君。法国大革命的开始就成为人民力量辉煌的赞歌。可它也带来一个时代恐怖和血腥的巨大浪潮。因此,每一个革命从历史的角度看都显得?过于嚣张——包括数字革命。所以,如果不是为了革命本身而愤怒的话,还是保持沉默比较好。

    我们的梦想,像所有热血的革命者一样,是希望能为世界创建一个新的秩序——让人们就可以更自由,更真实地生活。我们敢于颠覆灰色地带,让人们不断产生诉说的欲望(或许那只是些无力的想法)。可是,我们只是创造了一个渴望战斗的社会,从而指挥着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像所有热血的革命家一样,我们并没有完全理解革命的真正意义。如果想要释放一种动物的力量,就应该试图为它创造自由,而不应将任何的可能性放于权力之上。

    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好的网络社会吗?当然可以!但是首先我们必须做到谦卑,感恩,真实,不能再有傲慢,特权,盲爆。我们不能忍受“那些人”用他们的脏手来恶语相向,仅仅因为一些讨厌的人,一点不足挂齿的小烦恼,和些许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利用了我们为了改变世界而独有的特权。这样的行为将让原本为社会和生活带来蓬勃发展的网络面临冷落,停滞,甚至消亡。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能让社会有一种集体型的互动,那么恶语就将会是肉类销售环节中导致细菌感染的核心。如果你那美好的城市广场,也演变成了一个可以肆无忌惮发泄的大坑,你可能也会像Twitter一样在2015关门歇业。

    创造者们变成了幽灵

    在像Facebook和Twitter这样智能的平台通道上,创作者们正陷入变成又聋又哑的文本提供者的险境。追求流畅的用户体验似乎与访问创作者的官方网站形成摩擦。随着大量文本的出现,很多人关注他们,但是赢得观众的心却变得越来越困难。

    以往,这些平台都倾向于把民众倒流至创作者的网站,在那里,他们可以投放广告,促进他们其他文章的曝光,并且与读者建立一个持续的订阅关系或者至少能维持读者持续频繁的访问。这些平台那时只是一个高速通道,并且运营一些广告而已。

    现在,凭这些平台想要融入互联网,变成流量访问的目的地,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信息并且愿意留在这样的网站上,就像从外卖窗口变成有座位的餐厅那样。比起期待在别处消费完毕后能回来继续搜索别的文本,平台不再想让消费者离开了。他们希望提供完整的服务让读者觉得文本的阅读更加便利。

    最新的案例是Twitter的报纸Moments在手机端聚合了所有的文本信息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他们隐藏了返回创作者官网的链接。如果Twitter不再想要奶牛了,创作者们应该放弃这些牛奶吗?

    在Twitter的手机客户端上的最初的发声原则都是发布一些图片或者文字。返回到赚钱无数的创作者们的官方网站上,读者才能看到更多的文本内容。相比于富裕的媒体们,Twitter是赚不到什么大钱的。

    如果一个消费者还希望阅读到更多的事情或者想要深入阅读一个故事,他们最好准备好给自己的手指做下锻炼。不信你来看看ios上的Moments是如何使用的。

    首先,他们需要点击Moments屏幕来看到反馈按钮。然后他们必须去找到右下角的三个点(更多)按钮。然后他们必须从有着包括“分享内容”和“发送消息”等对Twitter自己的推广有利的七个选项的菜单中选择“查看资料”。唯一一个有利于创作者们的选项是“关注@[发布这个消息的人]”。

    最后,一旦阅读最初的消息,读者们事实上就被Moments暴露了链接。然后他们仍然必须绑定了Twitter信息的手机登录该网站。在网站上链接显示在Moments里面,但Twitter的使用者绝大部分是在移动端的。

    如果听起来Twitter并不是很在乎把流量带回到内容的来源上,并且他们有更大的野心。Twitter正在拼命地穿件一个更加简单直观的内容平台,使读者在这里可以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这就可以避免读者因为操作的复杂性而离开网站的关键。

    但是优先考虑流畅的阅读体验会把阅读时间拖长从而导致更大的流量冲突。Twitter不希望你离开网站,相反,他希望你浏览创作者发布的图片和头条而能跳过创作者的网站链接。

    这些压力因为Moments那些看起来十分讨厌的蓝色点点标签更加加重了。他使得你在Moments的使用体验非常不完整以至于造成困扰。

    Twitter答记者问的时候说,Moments将文本的分发拓展到了新的广度,使得人们的发声能够充分被了解。但是,它的问题不在于广度,而是创作者们需要与他们的观众建立深刻的联系。Twitter至少承认了这些复杂的标签是他们的问题所在,他们会开始研究这些标签,来确定他们是否有用,是否应该留在应用里。

    Twitter显然不是唯一一个追求自身平台导流而忽视创作者和读者之间关系的网站,Facebook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传统创作者网站上消费传统的文章,网站的布局和风格是在为你的阅读选择提供建议,网站上只有新读者的注册按钮和可选择的付费按钮。但是在这些设计简单的网站上,读者的注意力都放在文本本身,缺乏能够与网站建立感情的契机。

    下面你可以看到大西洋发布的文章“克林顿洛基特的死刑”,留意下文章底部的内容。左边是Facebook的即时文章,右边是原始文章的手机客户端。即时文章的地步没有任何广告也没有任何可以返回原始发布地址的手机端的任何信息。

    我询问过Facebook广告部的负责人,他表示Facebook想要把重心放在消费者的阅读体验上,他认为良好的内容不仅为Facebook导流,也会为创作者增值。但是,广泛地影响力不足以产生黏性更高的读者群体,创作者们急需生存。至少,我们需要平台用更便捷的系统帮我们读到创作者的更多地文本内容。

    对此,他认为,“是的,这非常有趣。我们也在考虑这件事。”当我问到现在Facebook做的事情的时候,他说,“每一篇即时文章的底部都该有创作者的链接,我们没有更多的方法来连接创作者和读者了。”

    希望Facebook和Twitter能够重新审查通过自己平台发布文本为创作者导流这件事情的价值。如果Twitter想做这件事,也无非就是在自己的Moments新闻客户端中把关注创作者的标签挪动到第一个按钮处罢了。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清除Twitter和Facebook手机端的新闻阅读对读者来说是一种便利。他们内置的这些广告和促销使得你们登录网页变得缓慢。人们不必为了阅读一些文本而不停点击一个又一个页面。

    这些平台这么大流量的参与却没有使得创作者获得影响力,这些平台做不到的事情也许他们的竞争者们做得到。

    但是如果没有办法把平台上的读者转换成为忠实的粉丝,出版业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威胁。创作者们也需要推动门户,要为自己留一些吸引读者的机会,与读者建立关系,否则你不管你的文章多牛掰,也没办法留住读者的心。

    本文来源:管理学人(WechatID:guanlixueren)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