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洪武四年三月是我六十岁生日。皇上要在应天城南设千叟宴为我祝寿。我却突然病了。皇上派御医为我诊治了数日,我说身体还很不舒服。祝寿的事就被无限期地搁置起来。其实,我的身体很好,那病是装出来的。这个时候不病一下也不行了。
朱元璋:刘基装病的事是瞒不过我的,因为我在宫廷内外布满了耳目。那派去为刘基看病的御医也是我的耳目。作为皇帝,我处理朝政,判断政治气候,很多时候就要靠耳目传递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做皇帝最头疼的事不只是担心敌国入侵或区域动乱,更担心的是身边的大臣起异心。要洞察身边的大臣是忠是奸,那真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胡惟庸:为刘基设千叟宴,那是我向皇上提议的,那也是我布设的一个陷阱。刘基是我见过的人中最有智谋的,但是,我却憎恨他。洪武二年,皇上准备提拔我任户部侍郎,征求大臣意见时,刘基强烈反对,说我私心太重,才能不及。在察人这点上,刘基确有过人之处。我承认我的私心的确很重。升任户部侍郎,待遇会好许多,我就冲这个来的。可是,刘基凭什么说三道四?这天下是皇上的,又不是他刘基的。皇上赐我官职,刘基随便表表态就行了,干吗要把我好不容易才弄到的一次好事搅黄了。后来,经过我送礼请客吃饭等一番努力,我做上了户部侍郎,但是,我没有原谅刘基。他算计我,我也寻找机会算计他。再聪明的人也有弱点。他的弱点就恰恰是他的聪明。刘基智谋过人,大臣怕他,皇上能不怕吗?
刘基:皇上的使臣这几天不断来府上探问我的病情。这热情关心的背后,我觉得反常,也觉察到皇上开始怀疑和不信任我。装病的这些日子,我一直在读书,读司马公《史记》,看前朝往事和位及人臣者的为臣之道,商鞅、韩非、晁错等人的遭遇令人寒心,我的衣服一次又一次被汗水浸湿。谋士谋不到一个好的归宿,这对谋士而言是最大的讽刺,也是最大的悲哀。谋士喜欢独立思考,喜欢独处,喜欢锋芒毕露,谋士也因此招致嫉杀。我承认我也有这些弱点。洪武元年,皇上登基要制订国家法律。皇上问需要多少人参加这项工作,我只点了宋谦的名。事后,据说吏部的人很不满意,在皇上面前打小报告说我刘基沽名钓誉,喜欢出风头。每日早朝,皇上有问题问时,我也是第一个出来回答。我认为做臣子就必须这样,没想到这也被一些大臣说成爱出风头。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我太相信自己的声望和能力,而忽视了大臣的感受和力量,我没有及时注意到被孤立的危险。而当我发现这孤立时,已经没有周旋的余地了。当皇上第五次派使臣前来探病时,我把一份因病辞呈交给使臣转给皇上。
朱元璋:当初提拔胡惟庸时,刘基强烈反对,说他私心太重,才能不及,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其实人才是没有标准的,关键看你怎么使用,在何时使用,用来干什么。刘基在战争年代是重要的人才,在和平年代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在处理和对待刘基一事上,胡惟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献上的设干叟宴试探刘基是否有异心的计策,我觉得很机智。他说若刘基装病辞掉宴席表明他有其他想法。刘基确实在装病。他是否有异心,我还不能作出判断,但动摇了我对他的信任。自做了皇帝以来,我坚持每天看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老兄说了一句至理名言:当黄袍加在你身上时,你不想做皇帝吗?刘基辅佐我开创大明江山基业,确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做皇帝的只给臣子实的或虚的奖赏,而不能有任何的感恩心态,否则就会危及社稷。现在,我大明江山已经稳定,清除朝中对我最有威胁的人正是时候。刘基上表辞呈很合我的心意。
胡惟庸:一个我视为死敌的政敌,凭我一条小小的计策就被迫离开京都,回到青田老家养老去了,而这个人是有智囊之称的谋士刘基。刘基败在我的手下,我有一种成就感和复仇的快感。但我不会就此罢休,我要做出更惊人的举动。
朱元璋:刘基请辞已有三年,回忆君臣相处的日子,心中有些怀念他。但是,皇帝永远不能对臣子抱有感激之心。这种忠告约束了我真实感情的流露。另一方面,我对刘基回到家乡之后能否静下心来安度晚年十分关注。刘基才能达到怕人的地步,我处处留心是对的。胡惟庸看出了我的心思,愿意去一趟青田。送一些名贵的药材给刘基,一来表示我这个做皇帝的对他的关心,二来可观察他的举动,我当即就批准了。
刘基:皇上在我辞官隐退家乡青田三年之后,派胡惟庸前来探望我,这种用意我是清楚的。为使皇上不起疑心,胡惟庸走进我的家中,我躺在床上,再一次装病。胡惟庸取出一棵皇上赐的千年人参,吩咐我的家人煮参汤给我喝。喝完参汤,我的肚子就开始痛,像刀绞似的。这棵千年人参是用毒药浸泡过的。可能是皇上要杀我,也可能是胡惟庸做了手脚,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我唯一感到悲哀的是,我处心积虑,依然不能走出商鞅、韩非的宿命。我知道,我的突然死去会引起种种猜测,会引发一场政治风波,甚至会波及皇上刚刚开创的大明江山。我忍住疼痛,挣扎着爬起来,在纸上写上“病死”两个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