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赞美和欣赏
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与缺点,爱看到优点的人比总看到别人缺点的人会更快乐、也更受欢迎一些。所以,我们鼓励每个人多去看别人的优点,多去欣赏别人,它带给别人自信的同时也会愉悦自己。
在21世纪的今天,任何成功和挑战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而协作关系的基础,就是每个人都有一双欣赏他人的慧眼。因此,学会欣赏他人,是关系孩子能否拥有很好的人缘的重要品性之一。而这项本领,也需要从小培养。很多家长认为,让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懂得欣赏别人,难度很大。其实并非如此,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极好的素材,就看你怎么使用。
台湾着名作家林清玄有一次带小儿子去市场,看见卖牛肉面的师傅一次可以烫十几碗面,行云流水的动作宛若舞蹈;卖糖葫芦的小贩眨眼工夫就串好了几十串山楂,每颗山楂都穿上了透明生脆的“冰糖衣”,像变魔术一般。于是儿子对林清玄说:“爸爸不如卖牛肉面的师傅……爸爸不如卖糖葫芦的小贩……”林清玄一一微笑着接受:“爸爸跟他们比下面条、串糖葫芦当然是输家,但爸爸会写文章呀,爸爸写的文章是一流的,就像那位师傅做的牛肉面一样,会让别人喝彩。”
林清玄是以非常生活化的观察和讲述,让孩子明白,欣赏他人并不等于否认、贬抑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既能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他人的长处,不目中无人,又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不妄自菲薄,才会对自身有一个客观认识,获得健康的心境。
人们都会选择与欣赏自己的人深入交往,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荣誉感,都有渴望获得肯定的内在动力,遇到一个欣赏自己的人,人们的意识行为都会进入良性循环。孩子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大声说出对他人的赞赏可以获得同样热烈的回馈,这种“有来有往”的互相欣赏可以使孩子周围的“情绪环境”变得晴朗。孩子懂得欣赏、赞美他人,也就打开了与他人深入交往的通道。他会更多地享受进一步交流和交往的愉悦,周围也容易环绕更多的朋友。
而妒忌心理会让孩子从负面的角度来看待别人比自己聪明、比自己长得美、比自己家境富裕等事实,进而造成人格扭曲。孩子不应该以弄脏他人的衣裙、毁坏他人的玩具等方式来发泄自己的妒意。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自己妒忌的对象:“她长得漂亮,可她没有讥笑过别的小朋友的长相。”“他歌唱得好,可他还乐于助人。”这些对幼儿园伙伴的正面评价还要教孩子当面讲给自己听。一旦孩子开口称赞自己的伙伴,心中出于妒忌的压力就会悄然融化。
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从小培养孩子善于欣赏他人的意识。
孩子在挑剔他人的缺点时,父母一定要介入扭转
孩子的认知有限,看人识事往往很片面,父母听到孩子挑剔他人的缺点的话语时,一定要介入指导。比如,“那个总是希望领舞领操的小朋友,是不是不怕辛苦,一遍又一遍地在练习?”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教育孩子去观察小伙伴的时候,首先要想到对方有哪些优点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可以向他学到些什么。不要老盯着别人的缺点看。
尝试让孩子说出他自己的缺点
刚开始,孩子也许会对这样的话题很抗拒,以为父母会借此来批评或惩罚他。一旦父母先讲出自己的缺点,证明这样的讨论就像一面镜子,会反映出更真实的自己但不会遭到任何打击和贬斥时,孩子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我很懒……,我不爱惜文具……”这会使孩子意识到虽然他有缺点,但还是赢得了友谊。换位思考一下,他的小伙伴有一点点小毛病,就被他“全盘否定”,是不是不公平呢?
尝试让孩子说出家人的优点
欣赏他人首先从欣赏周围的亲人开始。父母应首先检讨自己,在家庭成员的相处过程中自己是否以“抱怨者”的面目出现,如果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对亲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会养成对自己宽容,对他人吹毛求疵的品性。所以,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地引导孩子,用“放大镜”去看家人的优点。比如说,将早起的奶奶定义为“勤劳的蜜蜂”,把听岔了话答非所问的爷爷定义为“幽默大师”,以宽容、诙谐的心态去看待家人的弱点,强化对彼此的欣赏态度,这样,孩子才会一步一步养成“多多欣赏他人”并从中获得乐趣的习惯。
现在的很多孩子,因为在家里都是宝贝,听到的大多都是赞美和表扬,很容易促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得过于强烈,不会去欣赏他人,也难以承受挫折。所以,在我们平时的教育工作中,除了鼓励孩子要自信、自强以外,适时地教育他们学会虚心,学会欣赏他人,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人人学会欣赏他人,人人获得成功的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自然形成了。
让孩子换位思考,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儿童到了两三岁,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把自己从他人和外界事物中区分开来,学着使用“我要”“我有”和“我的”等带有第一人称的代名词。
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只是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自我倾向过于严重的儿童往往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能采纳他人意见。对于与他认识不一致的信息,决然不能接受。因为他不懂得,除了自己的观点之外,还可以有别人的观点。
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关。为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每位家长都有责任在孩子的心灵中播撒一颗爱的种子,只有当这颗种子在孩子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时,他的心中才能装得下别人。
孩子之所以会自我中心,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所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教育儿女。如果关系儿女个人的事,他总是给他们以极大的自主权;一旦涉及子女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事,则一定要管。
他反复告诫儿女们,使他们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譬如,他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
又如,冬天,儿子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就在背后说:“要随手关门。”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要说:“关门!”就这样,渐渐养成了儿子冷天进出随手关门的习惯。另外,父亲还告诫儿女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或带上,要轻轻地开关。
换位思考,和对方调换一下角色,想一想假如自己是对方该怎么办,就容易理解对方的做法,从而改变自己原有的看法。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说过一句话:“假如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事实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孩子都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多考虑,孩子就会理解别人的想法,也会对他人多一份尊重和包容。
换位思考可以让孩子超越狭隘心灵的束缚,真正做到超越“小我”;也可以让自己在宽容别人的时候也给予自己一片清凉!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有误解、有矛盾,这时,如果孩子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孩子就会选择宽容,选择忍让,如此一来,孩子的委曲求全也就能感化对方,所谓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肯为他人着想的孩子,都会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会同情别人的心。华盛顿大学的斯托特兰德博士通过研究发现,鼓励孩子去想象别人的感受或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有效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家长要告诉孩子,当她与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时,要停下来思考,转换一下角色,想想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这可以用于任何情况之下来帮助孩子理解相关人士的观点。
12岁的欣欣总是弄不明白自己忘记告诉妈妈她在哪儿,妈妈会多么着急。直到有一天,妈妈跟她说:“假设你是我,为我设身处地想一下,我不知道你在哪里,天黑了,我会说什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欣欣想了想,真的从妈妈的角度对这种尴尬的局面进行了考虑。于是,她马上跟妈妈道歉,并保证以后晚回家,一定会给妈妈打电话。她以前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从未考虑到妈妈的感受。
家长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让你的孩子从你的角度想象一下身临其境是怎么回事,帮助孩子识别别人的感情就是要求他能够想象别人对某个特定情况的感情。
另外,家长可以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时,应从细节着眼,培养孩子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在公共汽车上,要主动让座给老弱病残幼和抱婴者;在商场推开弹簧门时应注意身后有没有人,有人时应当等后面的人撑到门时才走开;乘电梯时要站在右边,不要妨碍有急事的人从左边超过;进影剧院不应迟到,观看时不应交谈,以免影响他人观看;出入公共场所要讲文明;不要乱扔果皮纸屑,既影响环境卫生,也妨碍他人健康。
总之,让孩子成为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学会换位思考,会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让孩子学会倾听,倾听比说话更重要
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善于倾听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一位知名的台湾心理学家认为:“倾听是有效沟通所必备的元素,它是一种接纳的语言。”倾听是一个积极地接受、分析和理解对方的过程。具有较强倾听能力的人,不仅人际关系很好,而且在倾听中也会学到许多知识,接收到许多信息,分享他人的喜怒哀乐,感受世间的苦辣酸甜,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西方有句名言:上帝分配给我们两只耳朵,而只给我们一张嘴。意思就是要我们少讲多听。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倾听,不但能给予他人自信,使自己取得信赖,赢得友谊,也是了解别人的最好方式。
学会倾听,是一种礼节。倾听,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人际交流形式。倾听讲话看似平常小事,然而,通过这平常小事,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礼貌,懂礼节。通常情况下,大家凑到一起,其中有人向在场的人述说着什么。那么此时,听者就该认真地倾听人家的讲话。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可左顾右盼,做其他事情,更不要随意打断人家的讲话,直到听完倾诉。
学会倾听,是一种修养。倾听,往浅里说是个关乎礼节礼貌的事,往深里讲,则是个关系到个人修养的大问题。一般来讲,懂得倾听的孩子,往往会成为有学问,有涵养,谦虚谨慎的人。他们会放下架子,认真地去倾听他人的倾诉,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开阔视野、获得知识、向别人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尤其是当一个人不顺心、想不开、悲伤痛苦的时候,常常喜欢向别人倾诉。而此时,如果能怀着一颗同情之心,认真地来倾听他们的倾诉,就会减轻他人的痛苦,使他人得到慰藉,这无疑是件有意义的善事。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孩子非常善于表达自己,但是却不会倾听他人,无法与人在交往中体现出真诚,甚至不愿意倾听他人的建议和忠告。事实上,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习惯,它将使孩子终生受益。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好习惯呢?
培养孩子倾听的礼貌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孩子的表达能力增强了许多,可是有些习惯却不好,如大人说话时常插嘴,不能认真仔细地听等。要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这是让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应让孩子懂得在听故事、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着或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并且不随便插嘴,安静地听他人把话说完。
听话不要听一半
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吗?你懂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听话不要听一半;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听别人说话时,不要急于插嘴,要等别人把话讲完。
倾听能增长孩子的智慧和能力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吸纳别人的智慧和好的想法,会使自己考虑问题更加周全和成熟,会加速自己成长的步伐。在倾听的过程中,孩子心里是非常宁静和安逸的,只有这时,孩子才能真正聆听别人的心声,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滋补,分享别人成功的经验,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
告诉孩子,倾听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这里有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有别人的思考和分析。所以,会倾听的人,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会走捷径,减少弯路。
倾听是一种尊重,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能力。人际交流的基础是双方能够有效地交换彼此的认识,为了保证这种交流的成功,我们必须积极且有效地倾听对方。孩子早晚是要步入社会的,所以,家长有必要提前给孩子上好倾听这门课。
让孩子与人交往要真诚
在美国的内华达州,有一个名叫达玛的年轻人驾车兜风,碰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他满脸疲惫,艰难地向前挪动着双腿。他停下车,关切地问了老人要去的地方。
达玛把老人送到了拉斯维加斯,又掏出25美分,让老人坐公交车。老人礼貌地接过硬币,并向达玛要了名片。几年后,有人找到他,告诉他亿万富翁哈维德·修斯把他财产的1/16送给了他,那是1亿美元的馈赠。
达玛惊呆了,他万没有想到,自己付出25美分,却得到如此丰厚的回报。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费城,一个下午,忽然下起了暴雨,一位浑身湿透的老妇人蹒跚地走进费城百货商店。她衣着简朴,显得很狼狈,所有的人都对她视而不见。只有一位年轻人给她一把椅子坐下,并倒了一杯热水。妇人很感激,走时要了他的名片。
几个月后,费城百货商店接到一单生意——装潢苏格兰一整座城堡,并点名要那位青年去,原来这位老妇人就是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这位年轻人叫菲利。几年后,他凭着踏实和真诚,成为卡内基的左膀右臂,事业飞黄腾达。
或许有人要说他们是机遇的宠儿。无疑,他们是幸运的,但更不能忽略的是——他们灵魂深处闪耀着人性火花的特质,是他们用真诚唤起了别人的尊重,用善良创造了人生的奇迹,这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人性温柔的闪光,是人的内心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它给了别人关心和帮助,让别人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也让我们知道了真诚的价值是无法用数字来估量的。
古人云,诚是立人之本,又说:“诚之所感,触处皆通。”意思是说,以诚心待人,就会使人感动,所以触及任何地方都会把事情办成。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打天下,靠的就是一个“诚”字。
真诚地对待别人,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发现一个开放的心灵,争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帮助自己的朋友。这就是用真诚换来真诚。如果人们在发展人际关系,与人打交道时,能用诚信取代防备、猜疑,就能获得出乎意料的好结局。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中学生的日记,相信各位家长一定会很有感触:
生活是一本书,一本拥有无限知识的书。在这本书里,我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学会了真诚待人。
记得是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大家都忙着复习,做题,准备迎接小学时期最重要的考试——毕业会考。每个人每天都要做许多习题、试卷,作业多得如同小山似的。但每个人还都要去书店买复习资料,即使做不完也要买来,觉得看看也是好的。我有一位好朋友,成绩挺好的,她也和其他人一样买了好多参考资料。她每天都认真做题,对待同学也十分真诚、友好。一次放学的路上,我和她一起回家。在路上,她突然问我:“哎!你买了什么资料了吗?”在那时,每个人面对的同学、好朋友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大家每天认真、刻苦做题不就是为了超过别人吗?每个人狂买资料,都是为了练习,进而会做别人不会做的题目。而她却问我这样的问题,我若如实相告,不等于让她超过我吗?于是,我就胡乱说一句:“我还没买呢!”
我本以为这样会让她转换这个话题,谁知她竟然说道:“哎呀!你真是的!快要考试了,还一点不紧张,走!去我家,我买了好多好的资料,让你也练练这些题吧!”她说完以后,我觉得自己的脸一下红了起来。
在生活中,我还遇到好多这样的实例,如别人真诚地帮助我,让我克服困难;别人真诚地给我指出缺点,让我改正……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每次我在虚伪地对待别人时,心里总会特别难受,所以我决定学习真诚地对待别人。
如今,我已经学会了真诚对待别人。请你也不要把自己伪装起来,因为这样会使大家对你疏远,让你感觉不到真诚感情世界里的美好……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待,要想让别人真诚待你,你就应当首先主动真诚地去对待别人。你怎样待人,别人也会怎样待你。
尤其在学校生活中,让孩子学会真诚关心同学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注意是人的心理需要,每一个孩子都应当了解这一点。当一个孩子感到周围的同学对他十分关心时,他心中便有一种温暖、安全的感觉,就会充满自信和快乐。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教会孩子真诚地对待别人,让他们和谐地与人相处,时刻感受到周围人对他们的关心。同时,既然受了别人的关心,他也会去关心别人,这样,相互间就容易产生一种亲密的友谊。
所以,我们要牢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八个字,因为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你的真诚来解开。而对于孩子来说,首先要学会真诚对待自己,然后才能真诚待人。当孩子真诚地对待他人时,他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当孩子真诚地对待别人时,他会赢得别人同样的信赖;当他将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交到别人手上时,他的手中也会因此而握住一份真诚的回报和一颗闪光的心。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教导孩子,让他们学会真诚待人。
让孩子学会微笑,让他人看到友善
有句话说得好:“微笑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交往也是如此,微笑的面孔是金字招牌,是善意的象征,它可以使自己和对方明朗活跃起来,给对方产生很大的吸引力。真诚的微笑是一种令人倾心的美,富有神奇的力量。
微笑,是最有益于人际交往的面部表情。正如亚当斯所说的:“当你微笑的时候,别人会更喜欢你。”笑脸不只是快乐和友好的表示,也能传递道歉与谅解的信息。在公共汽车上因急刹车而踩了别人的脚,微笑就等于说“对不起”。与陌生人相遇或相撞,露出微笑是为了向对方表示自己没有敌意。微笑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能够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坚冰。
一天,约瑟夫去拜访一位客户,但是很可惜,他们没有达成协议。约瑟夫很苦恼,回来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经理。经理耐心地听完了约瑟夫的讲述,沉默了一会儿说:“你不妨再去一次,但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时刻记住微笑,用你的微笑打动对方,这样他就能看出你的诚意。”
约瑟夫试着去做了,他把自己表现得很快乐、很真诚,微笑一直洋溢在他的脸上。结果对方也被约瑟夫感染了,他们愉快地签订了协议。
约瑟夫结婚已经18年了,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去上班。忙碌的生活让他顾不上自己心爱的太太,他也很少对妻子微笑。约瑟夫决定试一试,看看微笑会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什么不同。
第二天早上,约瑟夫梳头照镜子时,就对着镜子微笑起来,他脸上的愁容一扫而空。当他坐下来开始吃早餐的时候,他微笑着跟太太打招呼。她惊愕不已,非常兴奋。在这两周的时间里,约瑟夫感受到的幸福比过去两年还要多。
现在,约瑟夫上班时,就对大楼门口的电梯管理员微笑;他微笑着跟大楼门口的警卫打招呼;站在交易所时,他对工作人员微笑。约瑟夫很快就发现别人同时也对他微笑。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微笑带给他更多的收入。
微笑,是人类的天赋,我们往往能通过一个人微笑的外表,看到他内心的真诚、热忱与自信。真诚、热忱、自信,能够融化世界上的一切坚冰。微笑能给自己一种信心,也能给别人一种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潜能。微笑是朋友间的最好语言,一个自然流露的微笑,胜过千言万语,无论是初次谋面也好,相识已久也好,微笑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令彼此之间备感温暖。微笑是一种修养,并且是一种很重要的修养,其实质是亲切,是鼓励,是温馨。善于微笑的人,他们更容易被别人亲近,更容易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也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除了阳光、空气、水分和微笑,我们还需要什么呢?同样,微笑对孩子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面带微笑可以显示出孩子为人热情,且富有修养。自如的微笑可以打破僵局,轻松的微笑可以淡化矛盾,坦然的微笑可以消除误解。那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令人感到温暖又愉快的微笑是孩子的财富,它不花费什么,却创造了许多成果,丰富了那些接受的人,而又不使给予的人变得贫瘠。它产生在一刹那间,却能给人留下永久的回忆。
无论孩子在什么地方,无论孩子在做什么,在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一个微笑是一种最为普及的语言,它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与人之间的最短距离是一个可以分享的微笑,即使是孩子一个人微笑,也可以使孩子和自己的心灵进行交流和抚慰。
因而在与人交往时,家长要记住让孩子带上微笑,虽是轻松的付出,却能给他的人脉王国带来无穷的好处。一旦孩子学会了微笑,你会发现,孩子的生活从此就会变得更加轻松。
面对着亲人,孩子的一个微笑,能够使他们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人和他们心心相连;面对朋友,孩子的微笑,能够使他们体会出世界上除了亲情,还有同样温暖的友情,让我们感受到,对朋友,他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微笑,永远是我们生活中的阳光雨露。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微笑,掌握这个化解人与人之间坚冰的微笑呢?
第一,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微笑;
第二,让那些能够带来轻松愉快的事情围绕着孩子;
第三,尽量消除或减少一些负面消息对孩子的影响。
第四,每天,在孩子的周围,去努力寻找那些幽默和欢乐的事情。即使孩子遇到了交通堵塞,在孩子等待的这段时间里,孩子不妨想象自己正在出演一部电视剧,孩子是剧中的一个人物,遇到了这么一件事。类似的练习可以使欢乐取代压力。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自己微笑。记住一点,微笑不仅仅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
没有人能轻易拒绝一个笑脸。一个人每天几乎都会笑上几次,真正要一个人整天不苟言笑那才是件令人受罪的事。由于人类具有这样的本能,因此微笑就成了两个人之间最短的距离的表示,具有神奇的魔力。真诚的微笑是交友的无价之宝,是社交的最高艺术,是人们交际的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笑容真的很重要,不但会改变别人的心情,而且会改变孩子自己的心情。家长朋友们,请让孩子一直把笑意写在脸上,走进他们的人脉王国。
让孩子出去找到自己的朋友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
有一个心理学家叫加德纳,他一心想知道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对其一生的发展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于是他追踪研究了许多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得出了一个大大出乎意料的结果:那些在班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长大以后,却不是最成功的人。而那些真正在社会上取得了成功的人,却往往是那些成绩仅仅是中上游但善于和别人交朋友的人。
一开始,加德纳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那些学习成绩最好的孩子反而不是最成功的呢?经过反复调查,他终于明白了背后的原因。原来,那些成绩排名靠前的孩子虽然学习很好,但他们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提高考试成绩上了,结果,性格孤僻甚至是怪异,不会和人相处。当他们踏入社会时,虽然具有很丰富的知识,但因为不会和别人合作,自然很难融入到集体当中,不懂得利用集体的力量,甚至被集体排斥在外,虽然有一身才干却无处施展。而那些排名中游的孩子,成绩虽然不是最好,但他们大多性格开朗、活泼,豁达大度,喜欢与别人合作,很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成为朋友,可以轻而易举地融入到集体当中,可以借助集体的合力使自己的努力事半功倍。
加德纳因此发出这样一句感叹:“千万不要忽视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看看下面这样一件事:
有一位高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了国家的奖励。但是,这笔钱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和幸福。由于他性格孤僻,和所有的人都无法交流,他觉得活得十分厌烦,最后只好买了一条狗,整日以狗为伴。
作为家长,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吧。美国一个心理学家说,一个人能够随口说出5个朋友的名字,那么,他就是幸福的人。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这些都说明了朋友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作用。朋友是生命里一页最美丽的风景。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让孩子出去,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朋友。
曾见过一位家长这样问自己的孩子:“如果没有伙伴一起玩,你会怎么办”?孩子的回答让人大吃一惊:“如果没有的话,我想我会自杀吧!”当然,这样的回答里面还有几分天真和幼稚的成分,但我们却不难看出伙伴在孩子们小时候的重要性。
我们小的时候,大多都有许多不错的玩伴,每天都相约在一起玩耍,一起上学、一起回家做作业等。现在,高楼林立的格局,让孩子一伴难求。每天,都是家长接送上学、放学,回到家后,有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不准自己的孩子出去玩,这样一来,孩子们根本没有机会接触附近的伙伴。更有的家长,对孩子带回家的玩伴,直接有歧视感,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应该跟他们一块玩,甚至认为孩子们在一起玩只会犯错误。
没错,小孩子们在一起比他们单独在家里,犯错的机会自然多得多,但是,这也不应该成为扼杀孩子和伙伴一起玩的理由。其实,在孩子们小时候,真的需要这样一个甚至几个不错的朋友,一起上学、一起做作业、一起玩耍、一起度过美好的少年时光……
和同伴们在一起,有利于孩子找到无话不谈的朋友,自然,他们也就少了不开心的机会。还有,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朋友,孩子们才能慢慢学会怎样与他人交流,怎样与朋友保持友情。此外,相互之间又能彼此学习长处,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相互能够得到帮助。
孩子天真的童年需要有人来分享,他们需要一些没有大人阻挠的空间,更需要自己的友情。把孩子们的年龄小当作阻止他们交朋友的理由,本来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其实,作为家长,应该尽自己所能为孩子找几个这样的朋友,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才是真正的好事。
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与人相处中,要尊重他人,就是要求我们对他人真诚的尊重,而不能藐视别人。在交往中,任何不尊重他人的言行,都会引来别人的反感,更不会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与人交往,不论对方的地位高低、身份如何、相貌怎样,都要尊重他人的人格,使人感到他在你的心目中是受欢迎的,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进而产生愉悦。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少年随着父亲排队买票看马戏。排了大半天才到售票口,中间只隔着一个家庭。这一家有10口人,8个孩子手牵手跟在父母身后。他们叽叽喳喳谈论着马戏场里的小丑、大象。今晚必定是这些孩子最快乐的时刻。他们的父亲查理神气地站在最前端。售票女郎问他要多少张票,并开出了价格。查理的嘴唇发抖了。显然是钱不够,但他又怎能转身告诉那8个兴致勃勃的小孩,他没有足够的钱带他们看马戏?
少年的父亲目睹了这一切,他悄悄地把手伸进口袋,把一张20元的钞票拉出来,让它掉在地上,又蹲下来,拾起钞票,拍着查理的肩膀说:“对不起,先生,这是从你的口袋里掉下来的!”
查理当然知道原因。他深深感激有人在他绝望、心碎时帮了忙,他用双手握住少年父亲的手,嘴唇颤抖着:“谢谢,谢谢您!先生,这对我全家意义重大。”
父子俩就这样花掉了身上仅有的20元。那晚,他们没有钱看马戏,却收获了极大的快乐。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在吃饱、穿暖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时,人们最迫切、最普遍的愿望是获得尊重和认可。哲人曾经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我们很容易发自内心地去尊重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等伟人、名人,对周围的普通人则没想过很好地去善待。如果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下,就更难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关爱。对父母来说,要让孩子以平等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普通人,并真诚地去帮助他们。孩子所能看到、判断的东西颇为有限,父母的做事方式以及为人态度都直接影响着孩子。有些父母自身就有势利心理,认为要交往就要交往有价值的、有身份的人。其实,身边的普通劳动大众也是很值得尊重和善待的。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普通人更需要尊重和关心。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尊重的一面,一个人能谦和地善待极普通的人,那么,他会生活得更快乐,并且会学到更丰富的生活知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体验。
互相尊重是交往的基础。然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在说话和做事时根本不去顾及他人的感受。例如:给老师和同学取外号、别的孩子有困难时上前去围观、见到别人陷入困境时自己却幸灾乐祸、同学回答错了还在私底下挖苦人家、没有征求同学的同意就拿走人家的东西、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些,并不是说孩子是自私的,而是幼小的孩子还不知道怎样去关注和尊重他人。如果长期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友谊,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家长和老师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让孩子从小学会尊重他人。
首先,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并向孩子们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礼仪。我们要让孩子把尊重他人的习惯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例如,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敬老爱幼,不歧视残疾人;对外宾以礼相待;主动问候长者;上课回答老师问话要起立,接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不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不随便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不随意打断他人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等等。
同时,要有意识地向孩子介绍自己身边人的性格特点,鼓励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并要教育孩子正确地对待他人的缺点和不足。要谦虚地向别人学习,不以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
在孩子出现有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应该及时地指出,因为孩子们有时会认为自己是在看热闹,是好奇,或是盲目地跟从别的孩子这样做。他们并没有体会到这样做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做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要平静地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这样做的严重后果。还要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不受别人尊重的感受,让孩子明白,有教养的孩子应该会同情别人,会主动帮助他人,会尊重别人,
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公民素质的高低,尊重他人是一个重要的尺度。在一个社会里,要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才能真真切切地和对方成为好朋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