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利中国-由默默无闻到令人刮目相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起跑,由消化技术开始

    一切都由1984年开始。

    这一年,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与日本大发公司签约引进大发微型汽车生产制造技术。之后,天津市微型汽车基地建设就被定为全国重点技改项目之一,根据国家微型汽车生产定点规划进行建设。

    天津的汽车工业迎来了历史上难得的一次机遇。

    事实上,所有的经济发展都不能脱离开大的时势与政治环境。历史所无法淡忘的是,在1984年这一年,深圳蛇口工业区304名干部对区领导层9名成员举行信任投票,达不到半数者下台,结果4人离职。由此,也拉开了蛇口这个中国现代寓言的曲折演绎和锤打。而当时的中国,也已经开始出现了商品经济的字眼,一切都似乎往更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方向发展。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港口城市,天津,虽然与蛇口想比还无法享受到经济特区所带来的地缘与资源优势,但显然也迎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和空间。那就是,制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型汽车。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高更远。对于天津汽车工业来说,与日本大发的牵手无疑是正在与一个“巨人”的亲密接触。

    1984年底,天津完成了大发微型汽车一期工程初步设计。1985年6月,微型汽车厂技术改造第一期工程开始动工,对微型汽车厂、内燃机厂、客车桥厂、汽车发动机厂、汽车齿轮厂等五个厂进行扩充改造,先后建成8400平方米的冲压生产线、7500平方米的装焊生产线、7500平方米的油漆生产线、10000平方米的总装生产线(含一条对整车的109项质量进行检测的质量保证线)。

    其中,主机厂技术改造总投资21764万元(含外汇2331万美元),到1988年底基本建成,形成生产两万辆微型汽车和三万台微型车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并于1989年实现达产。而微型汽车配套零部件改造项目共30个厂、35项,总投资四千多万元,也于1987年完成验收并投产。

    经过几年的引进、改造和建设,一个拥有国内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产品的微型汽车生产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年产2万辆华利(大发)微型汽车和3万台发动机生产能力。

    在努力建设微型汽车生产基地的同时,“大发”的国产化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地推进。微型汽车工程验收投产后,夏利轿车的发动机、车身国产化也就指日可待了。

    由于天汽公司在签订技术许可合同前就对引进车型进行了全面地分析,从整车到各个总成的结构特点、基本性能、工艺特点已经充分了解,为消化吸收日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签订技术许可合同后,日方根据合同先后提供与引进车型有关的产品技术资料、工艺资料、质量管理资料。天汽公司除组织专业资料管理人员进行清点外,还按专业分工对发动机、车身、底盘、附件、标准等分头熟悉资料。

    为了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产品国产化效率,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专门筹备,于1984年6月成立的汽车工业公司标准化中心站。其任务是配合微型车引进标准的消化吸收,与中国当时使用的行业标准对照,有关基础标准的宣传贯彻,审查批准微型汽车及配附件的产品标准,推动全公司系统的企业标准化工作,组织采用国际标准验收工作等。

    引进技术的国产化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涉及层面之多、工作环节之长,要求上至领导、下至企业员工,主机厂、配套厂、相关行业共同协作,努力配合。天汽公司在确保引进资料的完整性、确保原文资料翻译正确性和国产化资料的正确性、确保产品、工艺、质量、管理资料的一致性等方面,开展了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1987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召开“汽车合资企业和技术引进企业国产化工作座谈会”。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和全国发展轿车生产的整体规划,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于当年9月24日上午,召开微型汽车发展规划会议,布置1988年至1992年的五年发展规划。

    在这份重要的发展规划中,明确写道:“七五”后三年和“八五”初期,天津汽车工业公司发展的关键是“夏利”轿车,并重点改造一批零部件厂,扩大汽车零部件的出口能力。通过技术改造、扩大行业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水平和质量水平,提高行业经济效益,争取到1992年形成年产“夏利”轿车3万辆,“天津大发”微型车2万辆,总体形成年产8—9万辆汽车生产能力的规模。

    根据这样的规划,也依据发展“夏利”轿车生产的需要,天津汽车工业公司在微型汽车一期工程基础上进行填平补齐,夏利轿车车身冲压、油漆和总装及发动机基本可与大发共线生产。

    这个时候的“夏利”,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竞争力。1986年天津市进口的300辆夏利轿车已经有计划地在本市机关、各大企业、出租汽车公司中使用了两年。两年中,夏利轿车和一些日本进口车、东欧车进行了一番较量,较量的结果证明夏利轿车是很有竞争能力的。

    这无疑更增强了天津市大力发展夏利轿车生产能力的决心。

    天津市领导也十分关怀、支持汽车工业的发展,曾多次提出把汽车列为发展重点、列为拳头产品。为支持汽车行业发展,市政府决定从1988年开始采取“递增包干”的办法,激励天津汽车行业发展出更大的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了适应天津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了早日实现更大生产能力的目标,在1988年元月1日专门成立了天津市微型汽车厂,决心建立起一套与先进的设备,工艺装备和生产80年代新产品相适应的新型管理系统和模式。

    在1988到1989年间,天津开展了夏利轿车起步工程,总投资1616万元,建设夏利装焊车间,同时,从日本引进夏利冲压模具、验具,车身装焊夹具,悬挂式点焊机等85台,其他生产车间配套引进设备8台。建成了具有单班年产3万台车身生产能力的夏利装焊车间。另外,国内配套悬挂式点焊机、固定式点焊机等设备共计131台。

    这个项目从1988年8月底动工到1989年8月底竣工,一年建成投产。夏利轿车起步工程完成后,在天津市微型汽车厂形成了1万辆夏利轿车的综合生产能力。

    天津市汽车工业公司在国家和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引进国外技术、分步配套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和技术水平,初步形成了比较适应天津实际情况的合理行业结构,为天津汽车工业稳步发展打下了基础,行业面貌也发生了变化。1988年与“六五”计划初始的1981年相比,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大幅度增长:工业总产值由1.977亿元增至15.7亿元,增长6.94倍;利润增长11倍,上缴利润增长6.33倍,汽车综合产量12202辆,人均劳动生产率10.4万元。1989年度,继续保持增长,与1988年相比,汽车综合产量15305辆,增长25.4%,人均劳动生产率增长13%。

    天津充分发挥技术先导作用,强化基础管理,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始终保持一级品水平。在“1988年全国乘用车展览会”上,“天津大发”厢式车荣获最高奖——中华杯,“夏利”轿车荣获“产品先进奖”杯。在同年全国汽车质量行检中,“天津大发”以总分97.30分的最高成绩,名列全国微型汽车第一名。1989年,经天津市优质产品审定委员会批准,华利牌(天津大发)又获市优产品称号。

    1990年,夏利轿车技术改造工程再次开工,继续通过填平补齐、引进必要的关键设备和测试手段,对微型汽车厂、内燃机厂、汽车齿轮厂等工厂进行技术改造。这次的生产能力目标是3万辆。总投资23965万元,建设期3年。

    至此,天津市汽车工业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五万多名职工的企业集团公司。在全国行业中的地位和知名度明显提高,被列为全国八家骨干汽车公司之一,汽车年产量跃居全国第四位。

    人们对过去默默无闻的天津汽车工业开始刮目相看。

    但天汽人显然并不满足。他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拥有国内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产品的微型汽车生产基地。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天汽人明白。

    江泽民乘坐三厢式夏利车

    1991年7月29日,是一个令夏利人激动不已、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来到天津市微型汽车厂进行视察。而这一年也恰恰新产品三厢夏利轿车开发投产的第一年,又是微型汽车两万辆项目完工投产后达产的第一年。

    一位名叫贾重钢的人用细腻的文字这样回忆道:

    7月29日这一天,天空格外明亮,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是那样的清新,那样的动人。宽阔的厂区、笔直的干道、高大的厂房,都清扫得干干净净。五颜六色的花坛多彩绚丽,碧绿的松柏耸立挺拔,迎着阳光越发透出生机勃勃的气息。办公楼前的夏利两厢式式、三厢式轿车,“天津大发”厢式车、三峰新型客车,依次整齐排列,这是天津汽车工业的成果,在等待着总书记的彻闭。其中的三厢式夏利轿车,是那年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开发投产的最新产品,是在“先上车后上线”的困难条件下生产的。因为当时还未上三厢装焊线项目,但为先行一步及时投放市场,所以借助已建成的两厢装焊线上三厢。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市场急需就是生产指令,再难也难不倒夏利人。为了开发投产三厢新品种,夏利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艰苦创业的精神闪烁着灿烂的光辉。日本件拖期就派车在港口等,随时到港就装车进厂,哪怕是深更半夜。第二天就立即组织职工们拆箱,经过验收后立即上线,为的是抢时间,争取早日把三厢夏利新品种推向市场。从领导到各部门,都到生产现场与车间干部职工并肩鏖战。升降机出故障就立即组织人抢修,装焊、装配不顺畅就立即协调解决……那场面给人们的感觉是一切都很紧张、繁忙。当大家付出艰辛的劳动之后,看到一辆辆三厢式夏利轿车开下质量检测线的时候,胜利的喜悦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

    “来了,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天津夏利人站在办公楼前,目光一起投向厂门口,只见一辆警车开道,两辆中旅客车紧随其后,一直驶向冲压车间。

    江泽民在天津市、天津汽车工业公司和微型厂领导的陪同下从总装车间走出来,走向办公楼前展示的夏利等产品。江泽民频频向在场的人们挥手致意。他在汽车展品前,细细观察着、抚摸着每一辆车,并向陪同的市、公司领导询问着有关情况。他好像很理解夏利人的心情,高兴地坐进三厢夏利轿车,在场的所有人顿时鼓掌欢呼。

    江泽民乘坐三厢夏利轿车绕厂区一周后走下车,人们又一次热烈鼓掌;他也微笑着再次向大家挥手致意。

    “那慈祥的目光,仿佛经过我们每一个人的脸,充满了无限的关心和鼓舞之情…那,情景深深地印在了夏利人的心里,特别是江总书记乘坐三厢式夏利轿车的情景,一直鼓舞着夏利人奋勇前进,令人难以忘怀。”贾重钢用自己的文字深深地记录了这一切。

    此后,江泽民又接连两次来到天津夏利,对夏利充满了殷殷之情。

    夏利坐上全国销售冠军的宝座

    随着“天津大发”、“天津夏利”成为全国瞩目的品牌,天津汽车工业也逐渐过去的小生产状态走上了大生产的路子,发展比较快,逐渐搞出了自己的特色。天津汽车工业希望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化大生产的方向继续稳定、健康、协调地发展。

    夏利轿车是天津汽车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天津市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为加快发展夏利轿车,天津市政府于1991年10月9日至11日专门召开了夏利轿车发展战略研讨会。从发展战略的高度,为发展一个重点产品,由市政府主持召开专题研讨会在天津市尚属首次。

    在这次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们从夏利轿车的发展优势、国产化程度以及与相关工业发展的关系,热切分析论述了加速发展夏利轿车的可能性;从城市出租汽车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未来十年我国汽油的供求矛盾以及私人用户购买轿车的心理,分析了加速发展夏利轿车的必要性。

    当时的天津市市长聂璧初明确宣布:“八五”期间,夏利轿车将在九二年底形成三万辆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再新增五万辆的生产能力。为使其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天津市将夏利列为重中之重,动员全市人民,增强投资力度,优先发展。市政府决定将西郊区杨柳青作为汽车工业发展区城,以夏利轿车生产基地为基础,逐步形成汽车工业为主体的卫星城,形成经济规模。

    为加速夏利轿车的发展,天津市政府采取了四条措施:

    一是为加强对汽车工业的领导,重新调整充实了汽车工业领导小组,聂璧初市长任组长,各部委办、有关综合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下决心调整工业企业组织结构,为汽车工业发展创造条件。根据汽车发展需要,市决定将公用局、医药局、二轻局等单位的一些企业厂地调整给汽车公司,走老企业改造内涵发展的路子,扩大生产能力。

    三是对汽车工业重点技改项目采取重点支持政策,主要是集中资金优先贷款。同时,支持汽车行业积极争取利用外资,利用乡镇和郊县资金以及企业集资和发放社会债券等途径,多方筹措资金,确保技改项目的资金到位。希望国家在资金方面给以支持。

    四是对汽车工业公司原定上缴利润递增包干的承包办法,改为1991—1993年上缴利润固定基数三年不变,留成大部分用于产品发展基金和计划还贷。

    与此同时,天津市还将汽车公司列入天津市搞活大中型工业企业改革试验首批单位之一,创造较为宽松的外部条件,为汽车工业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天时、地利与人和。历史表明,一切的一切都朝着有利于天津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的方向上“行驶”着。

    1992年,古老的中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民办公司的热潮全国的同时,深股暴市、浦东开发,以及出现了人人皆知的黄鸿年和陈卖光。当新加坡籍企业家黄鸿年用大把大把的钞票杀进中国的橡胶轮胎行业与啤酒行业的同时,也更加让中国人深刻认识到资本运营的威力和神秘。与黄鸿年相映成趣的是,当时的山东诸城市市委书记陈光在中央还没有明确的表态时,就把国有或集体企业纷纷搞了股份合作制,率先玩起了“靓女先嫁”,被人称为“陈卖光”。

    这个时候的天津夏利轿车,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种激情与热潮。那就是不断推进工程建设。

    根据史料记载,天津汽车工业公司又在前几期工程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规划,提出夏利轿车五万辆技术改造项目,并将项目方案建议书送交国务院并通过了审查。国务院生产办根据当时朱副总经理的批示:先上发动机,拟提出先对天内、汽发、锻件三个厂进行批复。预计三个厂总投资36390万元(含外汇2230万美元)。

    在这次的规划中,共计划改造六个厂,即:微型汽车厂、内燃机厂、汽车发动机厂、锻件厂、客车桥厂和汽车齿轮厂。项目总投资93360万元(含外汇4625万美元)。六个厂项目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拆建面积约3.5万平方米;工艺设备约1300台(套),其中引进约280台(套)。项目设计总纲,新增年产五万辆夏利轿车,形成年产8万辆夏利轿车生产能力。

    实际上,为了加快夏利轿车五万辆工程的建设进度,早在1991年,天津汽车工业公司就经天津市批准,提前启动实施了微型汽车厂和内燃机厂部分改造内容。

    而按照当时大发展规划,天津微型汽车厂的目标是发展成为天津夏利轿车生产的专业厂。为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和保留大发微型车生产基地并扩大生产,当时公司领导集体讨论决策,并汇报天津市领导同意,将大发微型车产品,由天津微型车厂调整转入公司南厂生产。从此后微型汽车厂专心致力于“夏利”的技术发展和生产建设。

    一个不能被抹去的历史是,在过去两次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微型汽车厂认真设计,开展了夏利五万辆“四大工艺”技术改造:

    1.冲压车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台冲压设备,形成五条冲压线,年产10万辆夏利轿车生产能力内不再增加。五条线中有两条年产10万辆负荷率能力不足,增加了机械手27台和自动送料机构,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并增加开卷堆垛生产线。

    2.装焊车间:原两厢装焊车间稍加改造,延长调整线;在原大发装焊车间改造形成三厢装焊能力,年生产能力可达到1.5~2万辆。主线布置在原大发厢式车主线处,调整线布置在原小卡线上。

    3.油漆车间:油漆车间是这次改造关键和重点。新建了单班6万辆能力的油漆车间。改造后油漆总生产能力(包括原有)达到双班15~16万辆。留有一定发展余地。

    4.总装车间:在原有总装车间基础上适当改造,合理安排工艺,延长装配线长度,提高链速,并主要解决合理物流、调试和返修问题,改造后生产能力达到6~8万辆。

    同时,对内燃机厂的技术改造的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该厂自1985年起就先后进行过两次较大的技术改造:一是,大发一期工程改造,决算投资10541万元,新增680台设备,其中引进关键机加设备42台,铸造设备5台(套),含一条APS静压造型线;二是,夏利三万辆填平补齐项目,投资5435万元(含外汇330万美元),新增主要工艺设备265台(套),其中引进20台。

    内燃机厂虽经以上这两次改造,但由于资金不足、投资力度不够、厂区布局不合理、工艺可靠性差、设备停机率高等问题均未能得到有效地解决,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为了五万辆夏利轿车发动机改造方案的顺利实施,内燃机厂提出新的技术改造总体思路,即重新规划厂区布局,合理调整工艺流程,更改关键加工设备,完善各项测试手段,保证夏利轿车发动机高质量稳定生产。通过再一次的技术改造,该厂可达到年产376发动机10万台有余的生产能力。

    业精于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不断的爬坡与技术改造,天津汽车工业的业绩突飞猛进:微型汽车厂形成冲压10万辆,装焊12万辆,油漆16万辆,总装6~8万辆生产能力。而夏利轿车的生产能力也得到确实的加强:1992年达到年产2万辆,1993年达到年产5万辆,均居全国第二位。在此同时,天津夏利轿车的销售情况也处于全国汽车行业之首。

    李岚清:全力协助搞好“一号工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汽车行业生产增长幅度逐渐加大,国内轿车竞争也日趋激烈。上海桑塔纳以其产量大、国产化率高(1993年就达到70%以上)、成品利润率高、资金积累多等优势在“三大三小”中雄踞首位,一汽捷达、二汽富康在国内市场逐步推开,业已形成竞争态势。而“三大三小”之外的后期知识也不可忽视。重庆的长安(奥拓)、贵州的云雀、广东的超微型等,也已经显示了勃勃的雄心,要在发展小型轿车上大做文章。

    同时期国外也显示轿车生产能力过剩,市场饱和,销售减少,汽车厂家亏损、减员。国外的轿车生产厂家觊觎中国这一巨大市场。

    就天津来讲,夏利轿车是当时国内最俏销的车型,1992年社会上对夏利的订货要求达到5万以上,1993年的订货要求在7.5万辆以上。

    据1993年初的行业推测,1993年汽车产量将突破10万辆。特别是夏利轿车将会形成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天津汽车工业公司感觉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多增加生产。

    在行业发展趋势的要求下,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进行15万辆夏利轿车的扩建工程,并把扩建项目列为全市重点建设的“一号工程”。在中央领导、国务院各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市有关部门全力支持、参与组织并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机械部第五设计院承担了工程的总体设计任务,建工集团公司二建、六建承担了主要施工任务,天汽集团公司作为建设单位更是重任在肩,在公司党委的动员部署下,行业5万多名职工决心坚守工作岗位,同心同德,背水一战,打好这场攻坚战。

    人们都很清楚15万辆夏利轿车的扩建工程意义的重大。因为它关系着天津跨世纪奋斗目标的实现,寄托着天津经济腾飞的希望。对天津汽车工业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但是,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一浩繁工程,任务十分艰巨。

    有文字记载如下:

    当时已经成为集团公司董事长的纪学瀓亲自挂帅,副董事长、总工程师董仪隆项目总负责,腾出礼堂将技改办、基建处、设备处等处室集中办公,精心制定了网络计划和相应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强化了指挥、衔接、协调系统;各建设单位也配备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项目实行了层层负责制,明确了集团公司、处室、工厂三级职责权限和项目、工艺设备、基建、财务负责人。对项目的设备订货、工程进度、资金使用也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这种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为扩建工程得以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

    在天津夏利20年的发展历史中,一个最值得记忆的时刻在1994年5月来临。

    在这个时间段里,夏利轿车十五万辆扩建工程在津沽大地摆开战场,“一号工程”所有土建工程相继破土动工,掀起了大会战的高潮,在市技改办的协调下,全市各有关部门大开绿灯,保驾护航,土地征用、煤气、水、电等前期准备工作以最快的速度顺利完成。与此同时,购置设备、安装、调试交叉进行。

    承担设计任务的第五设计院汇集110名精兵强将,连续奋战一个多月,完成了65万字、400多张图纸的初步设计,市有关部门抓紧时间予1994年5月21日按程序审查通过了初步设计方案,同时对具备条件的子项及时插入施工图设计。打破常规,科学组织,合理交叉,保证了土建施工的顺利进行。二建、六建“关死后门,倒排工期”,建设工地机器轰鸣,昼夜不停。

    笔者丝毫不怀疑这样的文字记录的真实性,并且都可以想象到当时参与到这个大工程中所有人们身上所肩负的压力,以及释放压力的干劲和一种“亮剑”的精神: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基建处和各企业基建科的工作人员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施工一开始,他们便遇上了最挠头的难题,工程两大重点子项之一的总装车间如果按常规施工,无论如何无法按期完工。工程绝不能拖期。天津市技改办、天汽集团公司的领导和五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做了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引进钢结构厂房的方案。在天津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最后做出了从美国引进钢结构厂房的决定。这在天津市国营企业建筑史上还没有先例。大胆的尝试创造了奇迹,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55440平方米的钢结构总装车间厂房,按节点计划提前了10天,给设备安装抢出了宝贵的时间,保证了整个扩建工程的推进。

    设备订货是扩建工程当中关键性的环节。要确保“一号工程”建设的最终质量,必须采用达到国内一流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设备。仅就700多台国产设备而言,要在一年内拿下来,是个不小的困难。

    我们通过上文知道,夏利轿车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来自当时党和国家令人的重视和厚爱,无论是邓小平还是李瑞环,都对夏利的发展表示出了极大的关心和关注。而就在夏利轿车积极上马15万辆扩建工程的时候,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发出了特别指示,要求国家机械部全力协助搞好天津项目。机械部以国家重点任务的计划给所有承担设备制造的厂家下达了红头文件,并委派中国机床总公司、中国成套设备总公司组织国内进货。

    紧接着,1994年7月28日,当时的机械部孙昌基副部长还专门在津召开由全国各有关制造厂厂长、总工参加的设备专题会议,提出要确保天津“一号工程”所需设备一天不误、质量确保一流。

    为加强设备制造的监控,天汽集团公司制定了设备监控制度,把每一台设备都落实到人头,实行台账管理,并组织专人分赴各专业厂家了解设备制造的进展情况,及时反馈信息,由于国家机械部、天汽集团公司和全国各设备制造厂家三股劲儿拧成了一股绳,保证了所有设备均能按计划按期到货,保证了整个项目的进程。

    在设备引进问题上,“一号工程”建设的决策者们,本着努力向国内、国际水平,向九十年代先进水平看齐的原则面向国际招标,引进一流设备。对“一号工程”所需的机械加工设备、冲压设备,多采用数控、柔性、高速切削、高效率的机床,制造厂也多是国际、国内有质量信誉保证的名牌厂家。根据加工零件的难易程度,经过多方面的反复论证,决定对难度大的全线引进,凡是能在国内制造的就在国内订货。这样既保证了设备一流,又节省了大量资金。对于两个关键车间(微型汽车厂的总装车间和油漆车间),为了保证工艺水平,请国外有经验的厂家总体承包,进行系统设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油漆车间是世界著名的英国海顿公司承包总体设计,面漆由海顿公司设计,前处理关键设备由有专长的日本帕卡公司设计;装配车间,除厂房结构是美国巴特勒公司设计制造以外,装配线由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威伯公司总体设计,国内名牌厂家负责部分制造安装,创出了一条设备引进既精又省的新鲜经验。

    为了保证项目所需资金,国家计委、国家开发银行和人民银行在项目建议书尚未批复之前,先期安排2.5亿元贷款,解决设备订货和土建开工急需的建设资金;在国家贷款尚未到位期间,天津市财政局千方百计为工程建设拆借1亿元。保证了起步阶段资金的需要,中国银行分行为先期启动的油漆车间付设备款5千多万元。

    为保资金不超概算,在实施组织工作中,天津市技改办严格控制土建资金,对钢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实行限价供应到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天津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始终对资金的使用实行严格控制和管理。

    设备订货坚持货比三家、超概算必须经集团公司审批,企业所需基建的费用均由集团公司审查,使资金的使用一直处于受控状态,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资金正常有序的使用,而且没有超出项目的资金总预算,受到国务院和市领导的称赞。

    功成十五辆扩建工程

    微型汽车厂是实施“一号工程”的主战场,在全部85个工程项目中,微型汽车厂就占23个,其中有6个是重点改造项目,投资额为14.177亿元,占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二,土建施工面积149300平方米,是该厂原生产建设面积的1倍,相当重建一个微型汽车厂。工程要求新增设备387台套,其中投资2422万美元引进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生产的一流生产设备200台(套),占新增设备的一半,另外187台(套)采用国产设备,投资额为2.97亿元。

    1994年3月,“一号工程”重点项目之一的油漆车间土建工程率先在该厂破土动工,厂领导亲自坐镇指挥,并抽调16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一号工程”技术改造办公室具体实施,他们严格按照项目网络计划倒排工期,关死后门,交叉施工,将该厂23个施工项目划分出180多个节点下死命令,确保整个工期的顺利完成。

    继油漆车间率先破土动工之后,“一号工程”重点项目的总装、冲压、装焊、锅炉房以及11万伏电站也相继开工。

    装焊车间技术改造扩建工程是15万辆改造项目的重点,也是该厂所面临困难最多的一项工程,全部技改扩建项目要在不耽误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进行,因此,他们严密组织实施,利用生产空余,分期、分批、分段进行,该项目自1994年9月动工至1995年3月竣工,

    夏利15万辆技改扩建工程投资巨大,如何管理和使用好资金并合理的分配使用是一项比较复杂且非常关键的工作,为使全部工程在运作时不断“粮”,他们反复摸索采用了“粮本”制的操作方法,该法是将23个工程项目的资金严格的控制在管理制度下,并细化分解成58个子项目,然后经过核实平衡,按照各工期工作量及投资量的多少将资金合理分配使用,并“明码标价”,另外他们根据每项工程的轻、重、缓、急,进行再分配,“粮本”控制着各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因此,做到了一份不超,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办事,杜绝了项目的随意性。

    至1995年12月,历时一年,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21.5万平方米的土建工程全部完工。54个建设子项全部告竣。1068台(套)的主要工艺设备安装已毕,25条生产线已经开动,17条总长6700米的链条已正常运转,开始全线联动试车,供电、供气、排水、道路等配套设施都已投入使用。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建成15万辆夏利轿车生产能力,标志着天津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次重大飞跃,同时也奠定了天津汽车工业在全国的重要位置。1995年底,夏利轿车15万辆生产能力扩建项目作为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竣工,形成了年产15万辆整车、20万台发动机能力。

    1997年2月18日至19日,天津夏利轿车15万辆扩建项目竣工国家验收大会在天津举行。机械工业部部长包叙定,天津市委书记高德占,市长张立昌,原机械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何光远,常务副市长李盛霖,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吕福源,副市长王德惠,以及国务院及市政府有关部委的负责人出席。天汽集团领导纪学瀓、张应吉、董仪隆、刘清茂、黎信聪参加了验收大会。

    验收工作是机械工业部受国家计委委托组织的。由机械工业部部长包叙定任主任委员,副部长吕福源、天津市常务副市长李盛霖等领导任副主任委员。大会先后由汽车司司长张小虞、副部长吕福源主持。会议听取了天汽集团副董事长董仪隆关于项目建设完成情况的汇报。会议代表分组进行了讨论和现场考察。验收委员会全体委员和代表经过认真审查,认为,夏利轿车15万辆扩建项目已全部按国家批准的计划竣工投产,实现了“水平要高、质量要好、工期不拖、资金不超”的目标,其验收结论是: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夏利轿车十五万辆扩建项目已按国家规定要求全部完成,形成年产夏利轿车15万辆生产能力,1996年根据市场需要生产销售8.8万辆,累计生产31万辆,国产化率达到93.29%;产品制造工艺在国内是先进的,有的已达国际九十年代水平;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工程投资符合国家批准的概算,经审计认定的财务竣工决算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建筑公用工程设计合理、先进,施工质量合格,大部分达到优良;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消防设施齐全,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项目档案基本完整、准确、系统,符合国家档案管理规定。

    经国家验收委员会鉴定: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夏利轿车十五万辆扩建工程合格,通过验收。

    三个月之后的1997年5月,全国技术改造工作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国家经贸委对国家“八五”技术改造优秀项目和先进工作者予以了表彰。天汽的“夏利轿车15万辆零部件配套技术改造项目”被授予国家“八五”技术改造优秀项目。因为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天汽集团公司首次获得国家级表彰。

    夏利轿车15万辆零部件配套技术改造项目的成功,不仅使项目实施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使天津汽车零部件工业的产品和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得到各方面的一致好评。

    “夏利轿车15万辆扩建项目”及“为夏利轿车15万辆配套的零部件技术改造项目”等17个项目单位和55名技改工作者,还荣获了天津市人民政府技术改造办公室、天津市总工会授予的“1992~1996年市重点技改项目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称号。

    内燃机厂等企业实施的“夏利轿车新增2万台发动机技术改造项目”等11个项目单位和33名技改工作者荣获天津市经济委员会授予的“天津市八五工业技术改造优秀项目奖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毫无疑问,天津夏利的15万辆车的扩建工程,不仅使天津汽车工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手段、工艺水平、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而且在抓建设的同时,天汽集团公司已着手对市场建设,职工岗位培训,基础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都做了准备和安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