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保健进行到底-经络的科学保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认识你身上的经络地图

    经络由经和络组成,经就是干线,络就是旁支。人体有12条主干线,也叫做“十二正经”,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里构成了一张大网。这张网就是人体的活地图,它内连脏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脏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肤毛发,无不包括在这张大网之中。下面就带大家认识一下我们身上的这张“网”。

    1.经脉——谨防身体旱涝灾害

    经脉是经络的主体,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奇经有八条,如果说十二正经是奔流不息的江河,那么奇经八脉就像个蓄水池。平时十二正经的气血奔流不息时,奇经八脉也会很平静地正常运行;一旦十二正经气血不足流动无力时,奇经八脉这个蓄水池中的水就会补充到江河中;如果十二正经气血过多,过于汹涌,水池也会增大储备,使气血流动和缓,只有这样,人体正常的功能才会平衡。

    (1)十二经脉

    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的连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气血通过经脉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是: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3)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2.络脉——警惕气血交通堵塞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起着人体气血输布的作用。

    (1)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具有沟通表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率浮络、孙络,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的作用。

    (2)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3)浮络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这样一分析,人体经络运行图仿佛一张城市道路交通图一样,呈现在眼前,清晰明了,经络就不是多么复杂的事情了。

    经络是合格的疾病报警器

    前面我们讲了,经络是人体的活地图,像一张大网一样把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包括其中了,所以身体哪里有病,这张网上就会有相应的铃铛响起来向我们报警求救。我们只要察看一下是哪条经的铃铛在响,就可以知道是哪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这在中医里有句术语,叫“诸病于内,必形于外”。

    人可以通过经络感能现象获得疾病信息。因为经络是联系人体脏腑的桥梁。例如,心经属于心脏,络于小肠;肝经属于肝脏,络于胆;肺经属于肺脏,络于大肠;肾经属于肾脏,络于膀胱;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胃经属于胃,络于脾;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胆经属于胆,络于肝;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等等。阴经和阳经就这样交通相连,成为纵横交错的网络。如果身体上的哪个部位出现问题,相对应的经络也会出现问题,也就是说,当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就会出现堵塞,不通则痛,就会导致身体产生压痛点。

    经络感能现象把内脏的病症通过与之相通的经络沿线反映出来,具体是出现酸、麻、胀、痛或热感、冷感,或者是出现红线、白线、痘疹带、汗带或其他感觉异常现象,如过敏线、湿疹、痣等。据报道,甲状腺癌患者在手术之前,经络感能可到颈部甲状腺区,手术后开始消失。用经络测定仪是可以感觉肿瘤的。

    经络感能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兴奋的病如高血压、甲亢、过敏性疾病及躁狂症会增强敏感性,反之,抑制性疾病就会降低敏感度,如低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减退症、抑郁症等,可见经络感能现象的个体差异很大。

    另外,清晨刚睡醒状态下可以加强对经络感能的敏感度,所以如果清晨发现上述经络感能信息,应去医院进行检查。

    通过睑色看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也是经络预测疾病的最好证明。因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部血脉丰盛,人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也就是说,面部的色泽是血气通过经络上注于面而表现出来的,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必定会从面色上反映出来。在中国,健康人的面色通常是微黄,红润而有光泽;如果红润而无光泽,说明身体血足,但缺乏运动;脸上有光泽但没有血色,说明身体气足,但睡眠不足。

    脸色苍白是贫血、慢性肾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的征兆;脸色发黄是脾虚的表现,如果突然出现脸色变黄,则很可能是肝胆“罢工”的迹象,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常会发出上述“黄色警报”;脸色发黑是肾虚的表现,应适当多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枸杞等。

    人体的各个器官,每时每刻都在运行变化着,一旦发生疾病就会通过种种症状在经络的行走路线上,向我们发出报警信号,如果我们能够关注经络,重视这些信号,就能够及早预防和治疗疾病,从而减少疾病对我们生命的威胁,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

    我们如何能感觉到经络

    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通道,是气血的通道,那么这个通道在哪里呢?在人体内,是一种内景,在外面是看不见的。要怎样才能看见呢?要“反观”,就是往里看,只有往里看才能看到。

    《黄帝内经》中的“内”字,就是内求,内视就是一种内求,要往里看,往里求。怎么才能求呢?

    想要内求并不难,这需要修炼人静的功夫,在有了一定的功夫后,就能往里看了。这种功夫需要修炼,而且人人都可以修炼出来。这种功夫就是后来所谓的气功,很多人认为经络是在气功状态下发明的。只要静心澄志,精神内守,就可以内观到经络的运行。

    有专家认为,内观是一种潜能,而古人是具有这样的潜能的。随着人类进化,我们的很多功能都退化了。相比之下,古人的右脑思维、直观思维、直觉思维、体悟思维、灵感思维就比我们现代人强。

    经络就是用来“决生死,处百病”的

    中医认为经络就是运行气血的路线,它分布在全身的上下里外。如果说我们的身体是一座摩天大厦的话,那么经络就是隐藏在大厦墙里的电线网络。大厦灯火通明与否,全依仗这些电路,一旦电路出现故障,大厦就会陷入黑暗之中。人体也是如此,一旦经络不通,我们的气血就不能顺利地运送到各个脏腑,身体随之会出现问题。

    《黄帝内经》里对人体经络的作用推崇备至,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活下去、生病、治病的关键都是经络,可以说是“决生死,处百病”。具体来说,它有以下作用:

    1.联络脏腑,沟通全身

    经络可以把人的内脏、四肢、五官、皮肤、肉、筋和骨等所有部分都联系起来,就好像地下缆线把整个城市连接起来一样。通路通畅,身体才能保持平衡与统一,维持正常的活动。

    2.运行气血,营养脏腑

    天然气需要用管道输送到各个地方,同样,气血也要通过经络输送到身体各处,滋润全身上下内外。这是经络的第二个作用。每个人的生命都要依赖气血维持,经络就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通过经络系统把气血等营养输送到全身,人才能有正常的生理活动。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外部疾病侵犯人体往往是从表面开始,再慢慢向里发展,也就是先从皮肤开始。经络内外与皮肤相连,可以运行气血到表面的皮肤,好像砖瓦一样垒成坚固的城墙。每当外敌入侵时,经络首当其冲,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4.反映内在,以表知里

    疾病也有从内而生的,“病从口入”就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使身体内的气血不正常,从而产生疾病。这种内生病首先表现为内脏的气血不正常,再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穴位上。所以经络穴位还可以反映人内在的毛病,中医称之为“以表知里”。

    5.刺激经络,调整气血

    人的潜力很大,我们的肝脏只有1/3在工作,心脏只有1/7在工作……如果它们出现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激发、调动身体的潜能。按照中医理论,内脏跟经络的气血是相通的,内脏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体表的穴位调整气血虚实。这也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方法可以治疗内科病的原因。

    嘴不但能吃饭,还能吃进细菌,成为疾病感染的途径。经络也一样,它可以运行气血,行使上面说的那些功能,但是人体一旦有病了,它也是疾病从外向里“走”的路。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循行规律,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预防疾病的发展。这就好比敌人来偷袭,我们知道了它的行军路线,就可以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我国古代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经络的存在。古人从实用的角度给经络下了一个定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养生的常用办法

    利用经络养生的方法有多种,效果不同,一般人可根据自身病症的需要进行选择。下面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经络养生常用的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1.针灸疗法

    这是通过经络治病最直接的办法,通过刺激体表穴位,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的气血功能。针灸比较专业,普通人做不了,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才能施行。

    2.按摩法

    针灸疗法比较难,但利用一些简单容易操作的按摩手法来保健养生和治疗常见病,普通人都能做,而且效果非常好。简单有效的按摩手法有3种:

    (1)点揉穴位。用手指指肚按压穴位。不管何时何地,只要能空出一只手来就可以。

    (2)推捋经络。推法又包括直推法、旋推法和分推法。所谓直推法就是用拇指指腹或食、中指指腹在皮肤上作直线推动;旋推法是用拇指指腹在皮肤上作螺旋形推动;而分推法是用双手拇指指腹在穴位中点向两侧方向推动。比如走路多了,双腿发沉,这时身体取坐位,双手自然分开,放在腿上,由上往下推,拇指和中指的位置推的就是脾经和胃经。脾主肌肉,推脾胃经可以疏通这两条经的经气,从而达到放松肌肉的效果。

    (3)敲揉经络。敲法就是借助保健锤等工具刺激经络的方法。用指端、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即为揉法。这种方法相对推捋来说刺激量要大些,有人甚至提出敲揉比针灸效果还好。

    3.灸法

    利用艾草给皮肤热刺激的一种经络刺激法。此法是一种补法,主要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上。

    在实施灸法的时候,先用一点水把皮肤弄湿,在穴位上放上上面所说的灸,如此艾草才容易立起来。然后点燃线香,引燃艾草,在感到热时更换新的艾草。若没有特殊状况,一个穴道用上述的灸进行三“状”到五“状”的治疗(烧完一次艾草,称一“状”)。

    除了直接燃烧艾草,最简单的灸疗法是线香灸。准备一根线香,点上火,将线香头,靠近穴道,一感到热,便撤离。一个穴道反复5~10次。

    经穴疗法的注意事项

    穴位按摩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使用经络穴位,是项技术活,也可以说是把双刀剑,找对了地方,手法适当,可以益寿延年;如果一窍不通或者一知半解胡乱摆弄,往往会弄巧成拙。所以,我们有必要将经穴疗法的注意事项给大家叮嘱一遍。

    1.如何找准穴位

    找穴位最重要的,就是找对地方。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些大家都能够使用的最简单的找穴道的诀窍。

    (1)找反应。身体有异常,穴位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映包括:

    压痛,用手一压,会有痛感;

    硬结,用手指触摸,有硬结;

    感觉敏感,稍微一刺激,皮肤便会很痒;

    色素沉淀,出现黑痣、斑点;

    温度变化,和周围皮肤有温度差,比如发凉或者发烫;

    在找穴位之前,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如果有以上反应,那就说明找对地方了。

    (2)记分寸。大拇指的指节宽度是1寸,把4指并拢,从指尖数的宽度就是3寸。比如,“足三里”这个穴位,找的时候只要从外膝眼处往下横4指,然后再往外一横拇指就找到了。

    2.学会利用身边的器物

    把五六支牙签用橡皮条绑好,以尖端部分连续扎刺等方式刺激穴道;刺激过强时,则用圆头部分。此法可出现和针灸疗法相同的效果。

    不喜欢针灸的朋友,可以用吹风机的暖风对准穴道吹,借以刺激穴道。这算是温灸的一种。

    体质虚脱的孩子,肌肤容易过敏,此时可利用柔软旧牙刷以按摩的方式刺激穴道。

    以手指作按压的时候,想省劲一些的话,可以用圆珠笔代替。方法是用圆珠笔头压住穴道,此法压住穴道部分的面积广,刺激较缓和。

    脊椎骨的两侧有许多重要的穴道,一个人无法刺激它们。如果有软式棒球,即可轻易地达成目的。身体仰卧,将球放在背部穴道的位置,借助身体的重量和软式棒球适度的弹性,使穴道获得充分的刺激。

    3.使用穴位时要注意

    (1)刺激穴位要在呼气时。呼气时刺激经络和穴位,传导效果更快更佳。

    (2)最好不要吸烟。香烟中所含的致癌物质很多,如果在穴位治疗前抽烟,尼古丁一旦进入体内,就会造成交感神经紧张,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通,会影响疗效。

    胆经,排解积虑的先锋官

    足少阳胆经是目前很火的一条经,很多人都在强调它的好处,敲胆经几乎成了“万金油”。足少阳胆经从人的外眼角开始,沿着头部两侧,顺着人体的侧面向下,到达脚的第四、五趾,几乎贯穿全身。为什么说胆经是排解积虑的先锋官呢?

    《黄帝内经》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意思是说,肝是个大将军,每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胆则是一个刚直不阿的先锋官,随时准备采取行动。“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现代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得不为生存而谋虑,如果我们谋虑的事情能够“决断”,并顺利进行下去,最终获得成功,那自然会气血通畅、肝胆条达了。然而,现实往往与人的愿望背道而驰,很多事情都不能尽如人意,所以,我们会有很多谋虑积压在肝而没有让胆去决断执行,肝胆的通道被阻塞。由于情志被压抑,肝胆的消化功能、供血功能、解毒功能都受到严重影响,人体就会百病丛生。所以,多疑善虑、胆小易惊的人都应该好好调节肝胆的功能。

    要改善肝胆的功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经常锻炼胆经。

    敲胆经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在子时,也就是夜里的11点到凌晨1点这段时间,早睡的人可以提前一些。因为这个时辰是胆经当令。经常熬夜的人会有体会,到夜里11点钟的时候,觉得很有精神,还经常会觉得饿,这就是胆经当令。胆主生发,阳气在这时候开始生发了。但是大家一定注意,不要觉得这个时候精神好就继续工作或者娱乐,而是最好在11点前就入睡,这样才能把阳气养起来。

    每天敲胆经300下,胆经顺畅了,人所有的忧虑、恐惧、犹豫不决等都随着胆经的通畅排解出去了,该谋虑时谋虑,该决断时决断,那么,我们的肝胆必定会日益强壮而没有无谓的损耗,身心也会健康快乐。

    另外,胆经上有很多特效穴位:阳陵泉治两肋疼痛,光明穴可治老花眼,悬钟治落枕,风市可治各种皮肤痒疹。胆经上的穴位都气感明显而强烈,如能善加利用,都有极好的效果。

    肝经,护卫身体的大将军

    足阙阴肝经有14个穴位,从下往上走,起于大脚趾内侧的指甲缘,向上到脚踝,然后沿着腿的内侧向上,在肾经和脾经中间,绕过生殖器,最后到达肋骨边缘止。肝经和肝、胆、胃、肺、膈、眼、头、咽喉都有联系,所以虽然循行路线不长,穴位不多,但是作用很大,可以说是护卫我们身体的大将军。

    前面我们讲了,肝是将军之官,是主谋略的。所谓“将军之官”的意思是指,将军不仅可以打仗,而且还是能够运筹帷幄的人。将军运筹帷幄的功能,就相当于肝的藏血功能,而“谋略出焉”,指的就是把肝气养足了才能够出谋略,才能让我们更聪明。因此,我们的聪明才智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全看我们的肝气足不足。

    肺经,人体内的宰相

    手太阴肺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条经脉,它起于胃部,向下络于大肠,然后沿着胃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再从肺系横出腋下,沿着上臂内侧下行,走在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下向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出大指末端。它的支脉交手阳明大肠经。

    从肺经的循行路线我们可以看出,肺经与肺、胃、大肠都有很密切的关系。说肺经是人体内的“宰相”,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肺在五脏六腑的地位很高。《黄帝内经》把它比做“相傅之官”,也就是说肺相当于一朝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的职责是什么?他了解百官、协调百官,事无巨细都要管。肺是人体内的宰相,它必须了解五脏六腑的情况,所以《黄帝内经》中有“肺朝百脉”,就是说全身各部的血脉都直接或间接地汇聚于肺,然后敷布全身。所以,各脏腑的盛衰情况,必然在肺经上有所反映,而中医通过观察肺经上的“寸口”就能了解全身的状况。寸口在两手桡骨内侧,手太阴肺经的经渠、太渊二穴就处在这个位置,是桡动脉的搏动处,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在观察肺经。

    我们知道,肺为娇脏,很容易出现问题。当肺的正常功能受损时,就会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呼吸方面的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病。所以,我们要格外爱护肺经。

    按摩肺经的最佳时间应该是早上3~5点,这个时辰是肺经经气最旺的时候,但这时候也正是睡觉的时间,所以可以改在上午9~11点脾经旺时按摩,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大肠经,肺和大肠的保护神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沿食指桡侧,通过合谷、曲池等穴,向上会于督脉的大椎穴,然后进入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入属于大肠。

    “循行所过,主治所及”,是说经络从哪里经过就能治哪里的病,因此,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我们可以看出,肺和大肠都与大肠经关系密切,所以,疏通此经气血就可以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疾病。虽然,肺和大肠看起来是两个毫不关联的内脏,但是它们通过大肠经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也就是说,肺与大肠相表里。所谓表里,指一种内外关系,就好像夫妻。丈夫在外边忙着的时候,妻子就应该把家里的事务管理好;丈夫如果在外面特别忙,那妻子也相对比较忙。肺为里,为妻;大肠为表,为夫。

    在人体中,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黄帝内经》上说:“阳明经多气多血。”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所属的肠胃是人体消化、吸收以及排出废物的器官。人体的体质由先天和后天决定,先天部分是遗传于父母的,我们无法改变,后天部分就来源于我们的食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体内生成的气血充足,抵抗疾病的能力自然会增强;胃肠排泄功能正常,体内产生的垃圾就能及时排出,不在体内堆积,那么由内在原因引起的疾病自然会减少。所以,手阳明大肠经是人体中重要的经络,平时一定要注意疏通。

    什么时候按摩大肠经最好呢?大肠经当令的时间是早上5~7点,这时候大肠经运行最旺盛,按摩效果也最好。大肠经很好找,你只要把左手自然下垂,右手过来敲左臂,一敲就是大肠经。敲时有酸胀的感觉。

    胃经,多气多血的勇士

    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前面很重要的一条经脉,也是人体经络中分支最多的一条经络,有两条主线和4条分支,主要分布在头面、胸部、腹部和腿外侧靠前的部分。

    它起于鼻旁,沿鼻上行至根部,入于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沿鼻外侧下行至齿龈,绕口唇,再沿下颌骨出大迎穴;上行耳前,穿过颔下关节,沿发际至额颅。它的支脉从大迎穴下行,过喉结入锁骨,深入胸腔,穿过横膈膜,归属胃,并与脾相络。它的另一支脉直下足部二趾与中趾缝,此支又分两支,一支自膝膑下3寸分出,下行至中趾外侧,一支从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交足太阴脾经。

    从胃经的循行路线可以看出,与胃经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胃和脾。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这是因为每个人在出生后,主要依赖脾和胃以运化水谷和受纳腐熟食品,这样人体才能将摄入的饮食消化吸收,以化生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才能使全身脏腑经络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除了消化吸收食物外,胃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生血。“血变于胃”,胃将人体吸纳的精华变成血,母亲的乳汁其实就是血的变现,血是由食物的精华变成的。在抚养孩子的时候,母亲的血又变成了乳汁。

    按摩胃经,一方面可以充实胃经的经气,使它和与其联系的脏腑的气血充盛,这样脏腑的功能就能正常发挥,就不容易生病;另一方面可以从中间切断胃病发展的通路,在胃病未成气候之际就把它消弭于无形。

    当然,按摩胃经的主要目的还是调节胃肠功能,所以饭后1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开始按揉胃经的主要穴位了,如足三里、天枢等一定要按到;然后在睡前1个小时左右灸一会儿,灸完后喝1小杯水。每天早上7~9点这个时间按揉的效果应该是最好的,因为这个时辰是胃经当令,是胃经经气最旺的时候。

    脾经,治疗慢性病的关键

    足太阴脾经主要循行在胸腹部及下肢内侧,即从足走头。它从大脚趾末端开始,沿大脚趾内侧脚背与脚掌的分界线,经踝骨,向上沿内踝前边,上至小腿内侧;然后沿小腿内侧的骨头,与肝经相交,在肝经之前循行,上膝股内侧前边,进入腹部;再通过腹部与胸部的间隔,夹食管旁,连舌根,散布舌下。其分支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经气接手少阴心经。

    从上面的路线可以看出来,与脾经关系密切的脏腑有脾、胃和心。中医认为,脾除了有运化的作用外,还有统血的作用,就是统摄、约束血液行于脉内而不外溢。如果脾气虚弱,不能承担起这种约束功能,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病症,如呕血、便血、尿血等。治疗脾虚引发的出血症状重点在于补脾气,中成药归脾丸就是治疗这类出血症的有效药物。

    当脾经不通时,人体还会出现一些常见的慢性病:大脚趾内侧、脚内缘、小腿、膝盖或者大腿内侧、腹股沟等经络线路会出现冷、酸、胀、麻、疼痛等不适感,或者全身乏力、疼痛、胃痛、腹胀、大便稀溏、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还有舌根发强、饭后即吐、流口水等。

    以上症状都可以从脾经去冶,最好在脾经当令的时候按摩脾经上的几个重点穴位:太白、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等。上午9~11点正处于人体阳气的上升期,这时疏通脾经可以很好地平衡阴阳。

    在日常饮食上也要注意多吃清淡的食物,不暴饮暴食,以减轻脾经的负担。

    此外,思伤脾。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思虑过度就会扰乱脾的正常工作,使其方寸大乱,反映到身体上就是食欲不振、无精打采、胸闷气短。所以,一定要做到思虑有节,这样脾的功能才会正常。

    心经,攸关生死的经络

    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起始于心中,出属于心脏周围血管等组织(心系),向下通过横嗝,与小肠相联络。它的一条分支从心系分出,上行于食道旁边,连系于眼球的周围组织(目系);另一条支脉,从心系直上肺脏,然后向下斜出于腋窝下面,沿上臂内侧后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下行于肘的内后方,沿前臂内侧后边,到达腕后豌豆骨部进入手掌内后边,沿小指的内侧到指甲内侧末端,接手太阳小肠经。

    中医认为在五脏中,心为“君主之官”。君主,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全体国民的主宰者。相应的,心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它统帅各个脏器,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活动,如果心发生病变,则其他脏腑的生理活动也会出现紊乱而产生各种疾病。所以,疏通心经,让它的气血畅通对身体的整体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按摩心经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午时,即上午11点至下午1点,这个时候人的阳气达到最盛,然后开始向阴转化,阴气开始上升。这时人们最好处于休息的状态,不要干扰阴阳的变化。中午吃完饭小睡一会儿,即便睡不着闭着眼睛休息一下也是很好的。

    小肠经,心脏健康的晴雨表

    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路线与大肠经比较相似,只是位置上要比大肠经靠后,从作用上来讲也没有大肠经那么广。它从小指的外侧向上走,沿着胳膊外侧的后缘,到肩关节以后向脊柱方向走一段,然后向前沿着脖子向上走,到颧骨,最后到耳朵。

    中医认为,小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它的主要工作是先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的精华,然后进行分配,将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输入到脾脏。

    为什么说小肠经是心脏健康的晴雨表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个生活现象,现在很多人的工作要每天守在电脑旁,经常会肩膀酸痛,如果不知道休息和保养,发展下去,就是后背痛,接下来是脖子不能转动、手发麻。通常医院会将这些症状诊断为颈椎病,其实,这是心脏供血不足,造成小肠气血虚弱导致的。心与小肠相表里,这种表里关系是通过经络通道联系起来的。心脏有问题,小肠就会有征兆。比如西医所说的颈椎病,开始只是肩膀酸,这就是告诉你:这里的气血已经不足了。然后是酸痛,酸痛是因为血少,流动缓慢而淤滞,不通则痛。后来发展到僵硬疼痛也是由于血少,血流缓慢,再加上长期采用同一个姿势,血液就停滞在那里;如果心脏持续供血不足,那么停滞的血液就会形成淤血。没有新鲜血液的供应,肌肉、筋膜就会变得僵硬,而且极易遭受风寒的侵袭,睡觉时容易落枕。

    另外,有的人脾气很急,总是心烦气躁,好争执,这在中医看来就是心火亢盛。心里的火气太大,无处宣泄,就拿小肠经“撒气”了。结果小肠经就会肿胀、硬痛,然后牵连到耳朵、喉咙、脖子、肩膀、肘、臂、腕、小手指,造成这些地方疼痛或麻木。

    所以,我们说小肠经是心脏健康的晴雨表,一定要多加关注。通过小肠经,我们可以预测心脏的功能状况,还能够用调节小肠经的方法来治疗心脏方面的疾患。

    按摩小肠经的最佳时间是下午1~3点,这时小肠经当令,经气最旺,人体主吸收。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强调“午餐要吃好”的根源了。因此,应在午时1点前用餐,而且午饭的营养要丰富,这样才能在小肠功能最旺盛的时候把营养物资充分吸收和分配。但是营养丰富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人体的吸收能力要好。

    膀胱经,让身体固若金汤的根本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经脉中最长的一条,起于内眼角的睛明穴,止于足小趾尖的至阴穴,交干足少阳肾经,循行经过头、颈、背、褪、足,左右对称,每侧67个穴位,是十四经中穴位最多的一条经,共有一条主线,3条分支。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得知膀胱经与肾经是相连的。《黄帝内经》上说“肾开窍于二阴”,就是指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是作强之官,肾精充盛则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膀胱是州都之官,负责贮藏水液和排尿。它们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影响。所以说,如果撒尿有问题,就是肾的毛病。另外,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有的人因为惊吓,小便失禁,其实这就是“恐伤肾”,恐惧对肾脏造成了伤害,而肾脏受到的伤害又通过膀胱经表现出来了。同样,肾的病变也会导致膀胱的气化失司,引起尿量、排尿次数及排尿时间的改变。

    膀胱经的涉及范围很广,不仅仅是因为它属于膀胱以及与其他脏腑有联系,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循行路线。它在后背上有两条直线,线上分布着所有背腧穴,这些穴位和脏腑的分布位置相对应,是脏腑器官的反应点,就像现在耳穴足疗的发射区一样,具有调节脏腑的重要作用。

    另外,膀胱经还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无时不在传输邪毒,其他诸如大肠排便、毛孔发汗、脚气排湿毒、气管排痰浊,以及涕泪、痘疹、呕秽等虽也是排毒的途径,但都是局部分段而行,最后也要并归膀胱经。所以,要想去驱除体内之毒,膀胱经必须畅通无阻。

    足太阳膀胱经统领人体阳气,为一身之表,外界的风邪首先侵袭足太阳膀胱经,所以,膀胱经异常时人体会出现腰、背、肩的筋肉痛、关节痛等症状,同时还会影响呼吸循环,消化吸收。经常刺激膀胱经就可以改善这些症状。

    刺激膀胱经的最佳时间应该是下午3~5点,这时是膀胱经当令,膀胱经的气血最旺的时候,这时如果能按摩一下,把气血疏通了,对人体是很有保健作用的。膀胱经还是一条可以走到脑部的经脉,所以气血很容易上输到脑部,因而这个时候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效率都是很高的。

    肾经,关乎你一生幸福的经络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涌泉),出于舟状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于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膜肌之间,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出于前(中极,属任脉),沿腹中线旁开半寸、胸中线旁开两寸,到达锁骨下缘(腧府)。

    肾经有两条支脉:

    (1)肾脏直行支脉: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至舌根两侧。

    (2)肺部支脉:从肺出来,联络心脏,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从肾经的循行路线可以看出,虽然肾经穴位不多,只有27个,但它与肾、膀胱、肝、肺、心脏等都有联系,是与人体脏腑器官联系最多的一条经脉。它的作用也就变得非同一般了。

    肾主藏精,这是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这里所说的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肾藏精气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精是从父母那里传承来的,是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初物质;后天之精是出生后摄取的水谷精气及脏腑生理活动过程中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又称脏腑之精。先天之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后天之精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所以说,肾精是否充足与人的生老病死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肾经如果有问题,人体通常会表现出口干、舌热、咽喉肿痛、心烦、易受惊吓,还有心胸痛,腰、脊、下肢无力或肌肉萎缩麻木,脚底热、痛等症状。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刺激肾经来缓解。一种方法是沿着肾经的循行路线进行刺激,因为肾经联系着很多脏腑器官,通过刺激肾经就可以疏通很多经络的不平之气,还能调节安抚相连络的内脏器官。另一种方法是刺激肾经上的重点穴位,如涌泉穴、太溪穴等。

    每天下午5~7点,也就是酉时,是肾经当令的时间,此时肾经气血最旺,因此这时候按摩肾经的效果是最好的。如果需要服中药的话,这个时候服用,效果也比较好。另外,如果家里有人经常在这个时候发低烧,很可能就是肾气大伤引起的,一定要多加注意。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青春期的男孩子和新婚夫妇身上。青春期的男孩子情窦初开,手淫的次数可能会比较多,新婚夫妇性生活往往不加节制,这两者都会过多损耗肾精,伤了元气。

    总之,为了我们一生的幸福,一定要了解肾经,利用好肾经,这样肾精充足,肾就会变得强大,整个人充满了创造力,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心包经,为心脑血管保驾护航

    手厥阴心包经是从心脏的外围开始的,到达腋下3寸处,然后沿着手前臂中间的中线,经过劳宫穴止于中指。

    心包是中医的概念,西医中并没有心包这个概念。从名称可以看出,心包经与心脏是有一定关联的,其实心包就是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心为君主之官,是不能受邪的。因此当外邪侵犯时,心包就要挡在心的前面首当其冲,“代心受过,替心受邪”。所以,很多心脏上的毛病都可以归纳为心包经的病。如果没有原因地感觉心慌或者心脏似乎要跳出胸膛,这就是心包受祁引起的,不是心脏的病。

    经常刺激心包经对于解郁、解压的效果非常好。刺激心包经时,先找到自己腋下里边的一根大筋,然后用手指掐住拨动,这时你会感觉小指和无名指发麻。如果每天晚上临睡前拨十来遍,就可以排遣郁闷,排去心包积液,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人过了35岁以后,敲心包经更是必要。如果长时间饮食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得血液中的胆固醇与脂肪含量增高,而血液中胆固醇太多时,会逐渐黏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狭窄,弹性变差,继而导致血液流动不畅,诱发心肌梗死及脑中风等严重并发症。敲击心包经就可以使血液流动加快,使附着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剥落,排出体外。

    按揉心包经的最佳时间应该是晚上7~9点,这时心包经当令,气血运行最旺,所以按揉的效果最好。这段时间也是吃过晚饭应该促进消化的时候,但是不要在晚饭后立刻按揉心包经,因为那样会影响气血的运行,所以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后开始按揉。

    三焦经,人体健康的总指挥

    三焦是一个找不到相应脏腑来对应的纯中医的概念,用通俗的话来说,三焦就是人整个体腔的通道。古人把心、肺归于上焦,脾、胃、肝、胆、小肠归于中焦,肾、大肠、膀胱归于下焦。按照《黄帝内经》的解释,三焦是调动运化人体元气的器官,负责合理地分配使用全身的气血和能量。具体说来,三焦的功能有两方面:一是通调水道,二是运化水谷。

    三焦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中间、肩部和头侧部。循行路线是:从无名指末端开始,沿上肢外侧中线上行至肩,在第七颈椎处交会,向前进入缺盆,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其支脉从胸上行,出于缺盆,上走颈外侧,从耳下绕到耳后,经耳上角,然后屈耳向下到面颊,直达眼眶下部。另一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部,到达眼外角。

    三焦经的终点叫丝竹空,就是我们的眼外角,鱼尾纹就长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容易长斑,所以经常刺激三焦经就可以减少鱼尾纹和防止长斑。三焦经绕着耳朵转了大半圈,所以耳朵上的疾患如耳聋、耳鸣、耳痛等都可通过刺激本经穴位得到缓解。三焦经从脖子侧后方下行至肩膀小肠经的前面,可以和小肠经合治肩膀痛,还能治疗颈部淋巴结炎、甲状腺肿等发生在颈部的疾病。此经顺肩膀而下行到臂后侧,又可治疗肩周炎,再下行通过肘臂、腕,因此还可治疗网球肘和腱鞘炎。

    那什么时候刺激三焦经效果最好呢?最佳时间应是晚上9~11点,这时候是三焦经当令,气血在此时达到顶峰,所以这时候按摩效果是最好的。中医还认为晚上10点是性爱的最佳时间,因为亥时(晚上9~11点)是阴阳和合的时段,这个时候是性爱的黄金时刻,也就是通过男女的交合配合身体完成阴阳和合的过程,达到“三焦通泰”。

    涌泉穴——人体长寿大穴

    我们每个人都有多个“长寿穴”,涌泉穴就是其中之一。若常“侍候”这个穴位,便可以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中医认为: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因此,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并能治疗多种疾病,如昏厥、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肾炎、阳痿、遗精等。

    涌泉穴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涌泉,顾名思义就是水如泉涌。水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水有浇灌、滋润之能。据现代人体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穴位的分布结构独特,功用玄妙。人体肩上有一肩井穴,与足底涌泉穴形成了一条直线,二穴是“井”有“水”上下呼应,从“井”上可俯视到“泉水”。有水则能生气,涌泉如山环水抱中的水抱之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维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涌泉穴的保健手法主要是按摩。睡前端坐,用手掌来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8次,要全面搓,以感觉发烫发热为度,搓毕,再用大拇指指肚点按涌泉49下,以感觉酸痛为度,两脚互换。未了,再用手指点按肩井穴左右各49次即可。

    足三里——胃经的要穴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3寸,当然这里的“3寸”指的是一个人四个手指并在一起的宽度,因人而异,在胫骨和腓骨之间。

    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我们知道,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脏器才能得到充足的养分,人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按摩足三里穴,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因此足三里穴也是人体长寿的重要穴位。此外,足三里穴对于治疗胃病、腰痛、腹泻、痢疾、便秘、头痛眩晕,下肢瘫痪、半身不遂、膝胫酸痛、消化系统疾病都有很好的敛果。

    常用保健手法有两种。

    (1)点穴法:可用双手大拇指指肚点按足三里,每次108下,以感觉酸痛为度。

    (2)艾灸法:取中草药“艾”为燃料,将艾绒点燃,直接或间接温热感穿透肌肤入穴。此法有时出现烫伤甚至化脓不干,难以结痂。中医讲“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即指此而言。此法属“自讨苦吃”,但效果优干点穴法。

    气海(下丹田)——人体性命之祖

    喜欢读武侠小说、看武侠剧的朋友们对“丹田”这个词肯定不会陌生,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

    下丹田位于身体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中下15寸。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性藏精、女性养胎的地方。《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所以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因此也被称为“气海”。

    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刺激丹田穴可用按揉或艾灸的方法,还可以通过腹式呼吸达到保健功效。日常生活中,人们采用的多是靠胸廓的起伏达到呼吸的目的,即胸式呼吸,这样肺的中下部就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限制了人体吸入的氧气量。而腹式呼吸是加大腹肌的运动,常有意识地使小腹隆起或收缩,从而增加呼吸的深度,最大限度地增加氧气的供应,就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减少疾病的发生。正确的腹式呼吸应首先放松腹部,用手抵住气海,徐徐用力压下。在压时,先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缓缓用力压下,6秒钟后再恢复自然呼吸。如此不断重复,则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本穴主治性功能衰退,对妇科虚性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或者男科的阳痿、遗精等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特别对中老年人有奇效。

    人体最关键的要害穴位

    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所谓“神”,是指神气、元神、生命力,“阙”指门楼、牌楼、宫门等。对神阙穴名称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神之所舍其中,即生命力所在处;另一种是指神气通行出入的门户,是胎儿从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并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

    神阙穴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神阙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官。中医认为,任脉属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司管人体诸经之百脉,所以脐和诸经百脉相通,为十二经之发源地,通过任、督、冲、带四脉而统属全身经络,内连五脏六腑、脑及胞宫。因此,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

    同时,神阙穴亦是人体的长寿大穴。人体科学研究表明,神阙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潜藏部位,它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我们知道,母体中的胎儿是靠胎盘来呼吸的,属先天真息状态。婴儿脱体后,脐带即被切断,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中,没有神阙,生命将不复存在。人体一旦启动胎息功能,就犹如给人体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应站,人体的百脉气血就随时得以自动调节,人体也就健康无病。经常对神阙穴进行锻炼,可启动人体胎息,恢复先天真息能,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泻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神阙穴的保健方法主要有3种。

    (1)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2)聚气法:端坐,放松,微闭眼,用右手对着神阙空转,意念将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向脐中聚集,以感觉温热为度。

    (3)意守法:放松,盘坐,闭目,去除杂念,意念注于神阙,每次半小时以上,久之则凝神入气穴,穴中真气发生,胎息则慢慢启动。

    命门——人体生命的根本

    命门穴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位于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平对的区域。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所谓“命门”,即人体生命之门的意思,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是人体生化的来源,是生命的根本。对男性所藏生殖之精和女性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运输,以及水液代谢等都具有促进作用。近代中医的观点,多认为命门藏真火,而称之为命门火。

    命门穴,同样是人体的长寿大穴。命门的功能包括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命门之火就是人体阳气,从临床看,命门火衰的病与肾阳不足多属一致。补命门火的药物又多具有补肾阳的作用。

    掌擦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人体衰老。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与任脉的联系,可以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运行,并能治疗阳痿、遗精、腰痛、肾寒阳衰、行走无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肿等症。

    命门穴的锻炼方法主要有两种。

    (1)意守法:用掌擦命门穴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意念守住命门穴约10分钟即可。

    (2)采阳消阴法:方法是背部对着太阳,意念太阳的光、能、热,源源不断地进入命门穴,心念必须内注命门,时间约15分钟。

    会阴穴——人体任脉上的要穴

    会阴穴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人体肛门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

    会阴,顾名思义就是阴经脉气交会之所。此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百会为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收地气,二者互相依存,相对相应,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也是人体长寿的要穴。

    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同时,还可治疗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等症。

    会阴穴的保健方法主要有3种。

    (1)点穴法:睡前半卧半坐,食指搭于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点按会阴108下,以感觉酸痛为度。

    (2)意守法:姿势不限,全身放松,将意念集中于会阴穴,守住会阴约15分钟,久之,会阴处即有真气冲动之感,并感觉身体轻飘飘的,舒适无比。

    (3)提肾缩穴法:取站式,全身放松,吸气时小腹内收,肛门上提(如忍大便状),会阴随之上提内吸,呼气时腹部隆起,将会阴肛门放松,一呼一吸共做36次。

    百会穴——人体督脉上的要穴

    百会穴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百会穴位于头部,在两耳郭尖端连线与头部前后正中线的交叉点上。它与脑联系密切,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百会穴既是长寿穴又是保健穴,此穴经过锻炼,可开发人潜能,增加体内的直气,调节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益智开慧,澄心明性,轻身延年,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

    百会穴的保健方法有4种。

    (1)按摩法:睡前端坐,用掌指来回摩擦百会至发热为度,每次108下。

    (2)叩击法:用右空心掌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8下。

    (3)意守法:两眼微闭,全身放松,心意注于百会穴并守住,意守时以此穴出现跳动和温热感为有效,时间约10分钟。

    (4)采气法:站坐均可,全身放松,意想自己的百会穴打开,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和阳光清气源源不断地通过百会进入体内,时间约10分钟。

    太冲、鱼际,太溪——春季的保肝重穴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多风,五行属木,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在五脏里面,肝属木,与春季对应,因此春季是调养肝脏的大好时机。春季温燥、多风的气候特点,使我们的身体容易受温燥之邪的侵袭,也就是肝首先受害,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肝脏。

    春季养肝有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每天按揉两侧太冲、鱼际和太溪3个穴位,每穴3分钟。具体步骤是:早晨起床后先按揉肝经上的太冲穴,肺经上的鱼际穴和肾经上的太溪穴:3分钟;晚上临睡前用热水泡脚,然后依次按揉鱼际、太冲和太溪穴,每次每穴3分钟,再加按肺经上的尺泽穴。

    春季养肝除了要按揉穴位之外,还要注意饮食调养,多吃些韭菜等温补阳气的食物。韭菜又叫阳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春天常食韭菜,可增强人体脾、胃之气。此外,葱、蒜也是益肝养阳的佳品。大枣性平味甘,养肝健脾,还可适当吃些荞麦、荠菜、菠菜、芹菜、莴笋、茄子、马蹄、黄瓜、蘑菇等,这些食物均性凉味甘,可润肝明目。适时服用银耳之类的滋补品,能润肺生津、益阴柔肝。常饮菊花茶,可以平肝火、祛肝热。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养肝脾两脏,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夏季的养心大穴

    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长”的力量突飞猛进的时候,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旺盛。在五行中,夏季属火,又因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所以,夏季的炎热最容易耗伤心气。于是,很多人在炎热的夏天常常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头晕、心烦、昏昏欲睡等症状,甚至被中暑、呕吐、腹痛、腹泻、心肌梗死等疾病困扰。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这不仅可以为以后积蓄“长”的能量,还可以保护心气。

    养护心脏最重要的是坚持每天按揉阴陵泉、百会和印堂。其中,每天坚持按揉阴陵泉3分钟,可以保持整个夏天脾胃消化功能正常运转,还可以把多余的“湿”去掉,为秋天的健康打好基础;按揉百会可以大大提升人体的阳气,让人神清气爽;按揉印堂可以使大脑清醒,眼睛明亮,它在两眉中间的位置,每天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眉间的皮肤稍往上拉100次,只要每天坚持就能达到养心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夏季还要特别注意饮食。夏天要多喝水,水为阴,喝水可以直接养阴生津,是夏天养生的第一良方;多吃清暑利湿之品,如西瓜、绿豆、西瓜翠衣(西瓜的外皮)等;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等,因为苦味人心,能祛心火;多吃酸性的食物,如小豆、肉类、韭菜等,可以收敛心气。

    秋季的护肺宝穴

    秋在五行中与金相对应,而在四季中,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秋收就是为了冬藏。对人体来讲,这时阳气应该往回收了,这样才能便于冬天的内藏。但是,秋季的气温依然很高,民间有“秋老虎”之说,而且还往往带着燥气,人的毛孔在舒张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燥邪的侵袭。这时如果不注意的话,肺就特别容易受伤,若肺气失调,人就很容易出现鼻干口燥、干咳、喉咙痛等上呼吸道疾病。所以,秋季养生要注意呼吸系统的维护,特别要注意肺部的调养。

    中医还有“肺为娇脏”的说法,就是说肺既怕冷也怕热,既怕干也怕湿。在刚刚过去的夏天里,人们喝冷饮,穿衣盖被都尽量轻薄,使得脾胃虚寒,而“脾为肺之母”,脾受凉必然会对肺有影响。因此,即使在其他季节里没有注意养肺,在秋季也要对肺特别关注。在适合养肺的季节里多呵护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秋季的前半段,我们可以采用穴位按摩法,每天按揉鱼际、曲池和迎香穴。

    鱼际可以不拘时间、地点进行按压,每天至少3~5分钟,但要长期坚持。

    曲池有很好的清热作用。当屈肘成直角时,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即是曲池穴,每天中午1~3点按揉这个穴位效果最好,因为这段时间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按揉此穴位可以使阳气降下来。

    迎香穴就在鼻翼两侧,属手阳明大肠经。“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二穴可堪攻”,顾名思义,如果鼻子有毛病,例如因为感冒或鼻子过敏等引起鼻腔闭塞,以致不闻香臭,治本穴有直接效果。每天双手按在两侧迎香穴上,往上推或反复旋转按揉2分钟,鼻腔会明显湿润,通畅很多。

    坚持按揉这3个穴位,就可以滋养肺气,有效预防鼻炎、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在秋季的后半段,热气渐消,早晚天气都很凉了,于是“燥”又同“凉”遇到了一起,形成了凉燥。这时候我们就要用“温润”来保养我们的身体了。首选的穴位除了鱼际和迎香外,就是合谷了。

    合谷穴是大肠经上的穴位,每天早上出门前先按揉两侧迎香穴至鼻子内湿润,然后全天不定时地按揉两侧合谷和鱼际,每次每穴3分钟。这样就可以还肺一片清凉,将肺炎等秋季易发病统统挡在身外。

    秋季护肺除了要按揉以上4个穴位之外,还要注意饮食上的调养。要注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甜酸苦辣成都不要过分;肺五行属金,与五色中的白色相对应,因此应该多吃白色的、苦味的东西降肺气,让肺气下行与其他四脏之气会师;除了温肺外,还应尽量吃些润肺的东西,如杏仁,桃仁等干果,对肺都有滋润作用。另外,还要多喝水,这也是秋季养肺最简便的一招。

    冬季的补肾精穴

    冬季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内经》中有“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记载,因此,冬季的寒气最容易伤的是肾,如不注意保养,就会出现周身骨骼拘急、抽搐、活动不利等中风症状,这些相当于西医的脑溢血、脑缺血等病。寒气伤肾,还能引起各种虚寒性的性功能障碍。另外,肾主骨,骨质增生、骨骼钙化等病也可以从肾上预防。冬季主“藏”,为春季的生发积蓄能量,所谓“瑞雪兆丰年”,就是说冬季藏得越好,下一年才能生机勃勃,获得大丰收。对人体来说,如此良性循环,自然能延年益寿。所以,冬季注意对肾脏的保养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同样可以采取按摩穴位的方法养护我们的肾脏,但是由于我国南北方的冬季在气候特点上有所不同,因而对肾脏的养护也要区别对待。

    (1)南方:南方冬季寒湿之气较重,宜以温阳化湿为养生的原则,可每天坚持刺激阴陵泉、关元、肾腧这3个穴位。

    具体操作方法是:每天晚上艾灸关元穴5分钟,喝一小杯温开水,然后在两侧肾腧上面拔罐5分钟,起罐之后按揉2分钟。肾腧穴不必天天使用,每周拔罐2~3次就可以了,其余的时间按揉;两侧阴陵泉还是用按揉的方法,每次每穴3分钟即可。

    在饮食上,南方人在冬季要停掉所有的寒凉之物,多吃温热的东西,如羊肉、狗肉、辣椒等。

    (2)北方:北方冬季与南方的寒湿气候不同,往往在寒气里面夹杂着一点燥气,因此,宜以温阳滋阴为养生的原则,可每天坚持刺激关元、太溪、肾腧这3个穴位。

    具体操作方法是:每天晚上临睡前,先泡脚1小时,按揉两侧太溪穴,每穴5分钟;然后艾灸关元5分钟,再艾灸两侧肾腧5分钟。

    在饮食上,北方人要在补阳的同时多吃一些滋阴的东西,如我、枸杞茶、枸杞粥等。

    另外,肾在五色中与黑色相合,黑色的食物入肾;肾五行属水,宜食辛,因为辛属金,金生水,多吃辛味食物即可养肾;除了辛辣之品外,小米、鸡肉、桃子、葱等都是辛味的,而且性味平和,在此强力推荐;肾病忌甘,甘属土,土克水,所以甘味的食物会压制肾脏,因此肾虚的朋友少吃甜食为好。

    久坐后肩背酸痛,敲敲小肠经

    长期坐在办公桌或电脑前的上班族们肯定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只要坐的时间一长,颈肩部就会发紧、发酸、疼痛,后背肌肉僵硬、酸痛,站起来活动活动,敲敲疼痛的地方就会好一些。但这只是暂时的,过一会儿疼痛照旧。

    这就是患上了所谓的“颈肩综合征”。主要是由于长期伏案工作,肌肉关节软组织得不到锻炼,而且经常一个姿势保持很久,造成部分肌肉长期紧张,得不到应有的休息,而另外一些肌肉又长期休息,得不到锻炼,本来的相互协调变得不协调而造成的。长此下去,不但会耽误工作,还会使身体素质直线下降,所以每个奋战在电脑前的上班族们一定要予以重视,不能无视这些小毛病,否则这些小毛病会酿成“大祸”。

    那么怎么治愈颈肩综合征呢?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安全、有效、省时、省钱的妙招,那就是敲小肠经(又称肩经),它在手臂阳面靠近小指的那条线,再配合一点不需要任何工具的肌肉锻炼,你会发现那些不爽的感觉会马上消失。

    首先,沿着手三阳经按揉、推捋和拿捏。因为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到头,循行的路线经过颈肩部,所以循经按揉拿捏可以很好地疏通这些经的经气,放松沿行的肌肉等软组织,消除肌肉的僵硬感。其次,可以点揉穴位:曲池有通经活络的作用;然后就是肩井,按压肩井可以很好地缓解颈肩部的肌肉紧张;还有天宗,点揉天宗能够放松整个肩胛部的紧张感和疲劳感。如果方便的话,最好两个人再相互推一下背部,基本上是沿着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由一侧从上往下推,然后从对侧从下向上按摩,力量可以由轻到重。注意从上往下推时力量可以加重,从下往上按摩时力量一般不需太大。这样反复操作5分钟左右,就能感觉到整个背部有一种温热感直透到皮下,肌肉紧张造成的酸痛感觉很快就消失了。

    但是,还有一点我们要牢记,就是在进行了经络按摩后,一定要努力使自己一天中都能保持挺胸的姿势,以保持肩部的通畅感。在工作的间隙要站起来活动活动,这样既可以缓解颈肩的压力,又可使腹部的气流通畅,对预防胃肠疾病是很有好处的。

    若时感胸闷,请敲消泺穴

    一紧张就胸闷的小林,看书、看报、看电视都会莫名地胸闷憋气,上腹堵胀,胸口就像勒上了禁锢的外壳,不停喘息,经过西医多次体检也没查出一点毛病来,都认为是神经紧张造成的。在一次聚会上,一个朋友无意间用拳头捶了他胳膊一下,原本是玩笑之举,没想到,他却觉得胸闷好多了,真是奇怪。

    胸闷是指胸部闷,有堵塞感或气短,伴见心悸、胸痛、情绪不宁、头昏体倦、食少腹胀等症。胸痹、心悸、痰饮、肺胀等病症均可见此症。胸闷形成的原因有两种:

    (1)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气机失常,脾不化津,聚湿生痰,肝气郁结,气滞血淤,痰淤交阻,胸中气机不畅,则为胸闷。情绪不好、爱生气的人常有此症。

    (2)饮食不当。过食膏粱厚味、肥甘生冷,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阻脉络,气滞血淤而成胸闷。

    (3)其他病所致。冠心病、胸膜炎、肺气肿等疾病可出现胸闷。

    现代的上班族们,由于工作紧张,压力大或者饮食不当,可能会有胸闷、心悸的现象,如果你有这种症状请不用慌,只要你每天坚持敲消泺穴就能治愈。因为胸闷是上焦气郁而成,而消泺穴正是三焦经的一个穴位,所以如果平时感到胸闷,可以按摩或者敲击此穴位,它会使你的胸闷消失。上面的那个朋友的“无心之过”,却解除了小林的“无名之苦”,真是“一捶两得”。

    按压太阳穴,让你远离抑郁的困扰

    我们经常会听到上班族这样的抱怨:“太累了”、“烦死了”、“郁闷”、“生活没一点意思”……是的,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处于生活和事业重压下的职场精英们极容易受到情绪困扰,其中抑郁症最具普遍性,故被人形象地称为“情绪的感冒”。这些疾病的困扰是诱发肿瘤的主要因素之一。

    抑郁症高发年龄为21~36岁,其中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是男性的2~3倍。喜怒哀乐本是人的基本情绪,每一个人都经历过伤心、焦虑、沮丧和抑郁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往往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得到自我治愈,而按压太阳穴则可以加快恢复正常情绪的速度。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许的凹陷处。当人们患感冒或头痛的时候,用手摸这个地方,会明显地感觉到血管的跳动。这就说明在这个穴位下边,有静脉血管通过。因此,用指按压这个穴位,对脑部血液循环会产生影响。不光是烦恼,对于头痛、头晕、用脑过度造成的神经性疲劳、三叉神经痛,按压太阳穴都能使症状有所缓解。

    按压太阳穴时要两侧一起按,两只手十指分开,两个大拇指顶在穴位上,用指腹、关节均可。顶住之后逐渐加力,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产生了这种感觉后,就要减轻力量,或者轻轻揉动,过一会儿再逐渐加力。如此反复,每10次左右可休息较长一段时间,然后再从头做起。

    另外,对经常处于委靡状态、有忧郁倾向的人来说,每天在上午接受日照半小时,每周到郊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对缓解抑郁情绪也很有效。

    腹部按摩,帮你赶走亚健康

    有些上班族的精神状态很不好,天天无精打采,头昏脑涨,食欲不振,还总是失眠,导致工作业绩严重下滑,领导很不满意。去医院检查也查不出什么结果,可就是不舒服,总感觉身心疲惫。其实,这些都是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

    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如果把健康和疾病看做是生命过程的两端的话,那么它就像一个两头尖的橄榄,中间凸出的一大块,正是处于健康与有病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状态也是很多疾病的前期征兆,如肝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亚健康人群普遍存在“六高一低”,即高负荷(心理和体力)、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高血黏度、免疫功能低。

    现在国际公认应对亚健康最好的办法是中国的经络按摩法,它无创伤性、无痛苦、无副作用,安全可靠,集保健、医疗于一体。而腹部按摩则可以治愈消化不良、月经不调、习惯性便秘等常见病,还能振奋精神,调整睡眠状态等。

    专家认为,腹部是许多重要经脉循行和会聚之所,是人体气血循环、阴阳生降之通道。通过对腹部的按摩,除了可以塑身,还可以防治五脏六腑的病变,并保持十二经脉的气血旺盛、循行畅通,减少废物的滞留,从而对人体各部分起到治疗和调整的作用。主要穴位有中脘、建里、天枢、气海、关元、章门等。

    腹部按摩最常见的手法是“二指叠按法”,即两拇指重叠,按得轻重以手下有脉搏跳动和不感觉痛为最佳;另外一法是“波浪式推压法”,即两手指并拢,继而左掌用力向后压,一推一回,由上而下慢慢移动,好像水中的浪花。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除了疲劳和不适,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如果碰到高度刺激,如熬夜、发脾气等应激状态下,很容易出现猝死,就是“过劳死”。可见,亚健康对上班族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我们应及时树立健康观念,拥有强烈的自我保健意识,还要注意平衡膳食、坚持运动,以杜绝亚健康。

    暴饮暴食不舒服,就找极泉来解决

    暴饮暴食是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上班族们每天除了工作还有很多应酬,许多人整天泡在酒局、饭局中,暴饮暴食,生活极度不规律。还有的人总是难以抗拒美食的诱惑,一不小心就会吃太多。而吃得太多后,身体会有很多不舒服的症状,如胃胀、胃酸、胃疼、打嗝等,遇到这些情况,该如何处理呢?我们只要按摩刺激左侧极泉穴,这些不适症状就可以很快缓解并消失。

    中医认为“胃如釜”,胃能消化食物,是因为有“釜底之火”。这釜底之火是少阳相火。显然人体的少阳相火不是无穷的,大量的食物进入胃里后,使得人体用于消化的少阳相火不够,于是人体便调动少阴君火来凑数,即“相火不够,君火来凑”。可惜少阴君火并不能用于消化,其蓄积于胃首先是导致胃胀难受。所以,要想消除胃胀,就得让少阴君火回去。左侧极泉穴属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刺激这个穴位,就可以人为造成心经干扰,手少阴心经自身受扰,就会赶紧撤回支援的少阴君火以保自身。当少阴君火撤回原位了,胃胀自然就顺利解除了。

    具体操作方法(选择一种或多种):

    (1)用右手在穴位处按压、放松,再按压、再放松,如此反复5分钟左右。

    (2)用筷子的圆头在穴位处按压、放松,反复进行,至少5分钟。

    (3)用小保健锤在该穴位处敲打,至少5分钟。

    暴饮暴食也是疾病之根,一般在暴饮暴食后会出现头昏脑涨、精神恍惚、肠胃不适、胸闷气急、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急性胃肠炎、胃出血,甚至还有可能诱发多种疾病,如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心脏病、脑梗塞等。因此体质虚弱者尤其要小心,要控制饮食,少吃油腻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韭菜、芹菜等,有助于消化和排便。如果情况较严重,可用一些有助消化的常用药。另外,山楂有消食化积、活血化淤的作用,为消油腻、化食积之良药。

    眼部疲劳,按摩帮你忙

    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免不了会出现眼部疲劳、眼睛干涩的情况,滴再多的润洁、闪亮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这种情况如不加以改善,很容易引起视力模糊、下降,使眼睛失去往日的光彩,变得污浊黯淡。

    为了防止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我们不妨用简便的按摩法来拯救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心灵窗口”恢复昔日的光彩。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指压、按摩眼周。

    (1)在眼睛上方,从眼角朝眼尾处缓缓移动手指。用大拇指的指腹按摩太阳穴处,每按一处深呼吸一次。

    (2)将中指放在眼尾处,朝外侧轻轻地提拉按摩。

    (3)将手指放在眼睛下方,从眼尾向眼角慢慢移动,用食指和中指(或中指和无名指)指腹按压眼睑。

    第二步,按摩脸颊及眉头。

    (1)在眉头上方附近用中指和无名指以画圆圈的方式,稍微用力按摩。

    (2)在颧骨上方处以画圈的方式按摩,这个步骤再加上一步眉头按摩,平均约按3分钟即可。

    第三步,让眼睛做操。

    眼睛过于疲劳时你需要做些眼部运动缓解一下。

    (1)将双眼闭上约2~3秒。

    (2)尽量睁大眼睛,停约2~3秒。

    (3)眼球分别向左、右移动,各停约2~3秒。

    (4)眼睛向上看,约停2~3秒。

    (5)眼睛向下看,约停2~3秒。

    总之,眼部按摩对保护眼睛、增进视力、消除疲劳都有很大作用,是简便、行之有效的措施,必须持之以恒。操作时注意力要集中,全身肌肉放松,呼吸要自然,按压穴位要正确,手法要缓慢,旋转幅度不宜过大,由轻到重,速度要均匀,以感到酸胀、略痛为宜。

    另外,按摩内关、合谷和足三里各120下,每天坚持做两次,这样也可缓解眼部疲劳,使你更快地投入工作。

    按揉指尖可以赶跑“瞌睡虫”

    英国埃夫南斯公司发布过一项针对1000名上班族的调查结果。上班族的工作效率在中午12点达到高峰,接着便走向下坡路。3/4的受访者在午餐后昏昏欲睡。尤其是下午2~4点,他们感到极度疲乏、沉闷,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容易犯错。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做下面的几个小动作,就可以把午后“瞌睡虫”赶跑。

    (1)指压内关、合谷穴,每次每穴120下,每天早晚各1次。

    (2)做两条腿下蹲运动,每次50个,每天早晚各1次。

    (3)做腹式呼吸5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晚上临睡前做效果最好。

    当困倦袭来时,反复按揉位于中指指尖正中部的中冲穴,或用中指叩打眉毛中间部位(鱼腰穴),反复数分钟。

    赶走午后“瞌睡虫”还有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不捶胸,要顿足,因为足底有很多穴位,站起来,使劲跺几下脚可以振奋精神。

    在饮食上,维生素是真正的清醒剂,不妨多吃些胡萝卜、大白菜、韭菜、马铃薯、柑橘之类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例如苹果、海带及新鲜蔬菜。

    “鼠标手”的经络自我推拿法

    信息时代,电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不可缺少的好帮手,它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会让我们烦恼。大家也许有过这种感受,当长时间地操作电脑后会感到手掌发麻,或者食指在拖曳鼠标时容易抽筋,如果常有这种现象,就该警惕“鼠标手”了。

    “鼠标手”,顾名思义,是以长期不规范的姿势操作鼠标或键盘引起的。由于长期使用鼠标键盘造成的腕部神经压迫,导致肌肉或关节麻、胀、疼、痉挛,使这种病症迅速成为一种日渐普遍的现代文明病。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下面就向大家推荐一种以自我推拿为主的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以右手为例):

    (1)按揉手三里穴:位于前臂外侧,肘关节弯曲时,肘横纹下4厘米左右,用左手拇指指面按揉此穴位100次,使局部有酸、胀、痛感为宜。

    (2)按揉内、外关穴:内关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正中往上5厘米左右,外关穴刚好与内:关对称,位于前臂外侧。可用左手食指指面按外关,拇指指面按内:关,同时按揉100次,使局部有酸胀感。

    (3)揉捏前臂:右手关节弯曲放在胸前,左手拇指指面按前臂外侧;另外四指指面按前臂内侧,从肘关节至腕关节方向揉捏50次,以揉捏指伸肌(食指、中指上翘时可触摸到其收缩)为主,手法宜轻柔,单方向匀速移动揉捏。

    (4)按腕屈伸肌用左手拇指指面按腕关节内侧腕横纹中点,食指指面按腕关节外侧中点,与拇指对称性用力,做腕关节屈伸活动20次,以局部有酸胀、发热感为佳。

    (5)直擦前臂:要求前臂紧贴自身身体,先在前臂外侧皮肤涂少量凡士林(或红花油、扶他林),再用左手掌面(小鱼际肌为佳)紧贴前臂皮肤,按照指伸肌肌肉走向,来回擦20次,以发热为佳,方向保持一直线。

    按照这5种方法进行推拿,就可以起到活血消肿、减轻腕管内压力、缓解肌肉紧张的作用,对于症状较重的可在手法完成后配合热敷、贴膏药,一般每日一次,5次之后可有较好效果。

    当然,“鼠标手”的预防也是至关重要的,上臂和前身夹角保持45。以下的时候,身体和鼠标的距离是最合适的。要学会使用多种不同的输入方法,不要连续在电脑前工作过长的时间,在连续使用鼠标一个小时之后就需要做一做放松手部的活动。

    这样按摩可以缓解你的精神压力

    李先生在一家外企做主管,加班是家常便饭,他说:“没办法,工作逼得你不得不加班,每天从早9点到晚9点,一天都忙个没完,连饭也没个准点儿。”李先生的状态其实也是众多中青年上班族的状态,在紧张的压力之下,一般人的感觉首先是疲劳乏力,紧接着便是失眠、头痛。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就会影响内分泌,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身体机能失调,引发更大的疾病。

    经济越发展,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上班族日子越不好过。虽然高薪,虽然光鲜,但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的压力并不仅仅是忙到天天要加班,加班的背后隐藏的是激烈的竞争、高质量的业务考核指标、高要求的绩效考核指标。为了完成这些指标,为了不至于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许多人不光是忙到顾不上吃饭、喝水,甚至走路、坐车、睡觉都在思考与工作有关的事情。巨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身心俱疲,有的患上了颈椎病、高血压等,更有甚者还猝死在办公桌上,真是令人惋惜。那么,上班族们如何用简便有效的方法来缓解精神压力呢?按摩经络其实是最好的选择,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按摩的具体手法:

    (1)选取攒竹穴,手部腹腔神经丛反射区,耳部的心、神门、皮质下、脾等进行快速搓按。

    (2)按揉百会、膻中、涌泉穴各1分钟。

    (3)以搓热的双手分置于面部两侧,上下来回搓热,然后从前发际向后发际梳理头发20次。

    (4)以双手小鱼际沿同侧,向下斜擦20次。

    除此之外,压力大的上班族们最好多吃抗压食物,如糙米、燕麦、蔬菜、牛奶、瘦肉等含维生素B1的食物和洋葱、大蒜、海鲜等含硒较多的食物,每天补充一粒维生素C丸。

    累了,拍拍手掌会使你头脑清醒

    婷婷是做文案工作的,纷乱复杂的稿件经常会使她头昏脑涨。最近,由于睡眠不好,她感觉力不从心,记忆力衰退,无法集中精力工作,请了几天假,可休假回来上班还是没有什么好转。在她苦恼的时候,同事告诉她一个好方法,就是拍手掌。没想到,这个小动作还真的很灵验,现在她的精神好多了。

    手掌中央存在着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开发大脑潜力的重要部位。只要对此进行强烈刺激,大脑潜力就能得到开发,原来早上懒得起床或白天爱打瞌睡的人,头脑就会变得清醒。要达到这个目的,只要强烈地拍击双手手掌就行。

    把手掌合起来拍击时会发出“嘭、嘭”的声音,这个声音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可以增强大脑功能。如果早上爱睡懒觉,白天昏昏沉沉,记忆力不佳,注意力也不集中,就应该进行拍击手掌的锻炼。

    这种锻炼方法很简单。早上,如果想睡懒觉时,可以把双手向上方伸展,强烈地拍击手掌3次。接着,把向上方伸展的双手放在胸前,再拍击3次。注意,手腕要用力伸展,尽量使左右手的中指牢牢地靠拢。

    这样一来,头脑的模糊和心中的烦躁都可以完全消除。早上头脑清醒,是一天最重要的起点。通过拍击手掌,你可以精力充沛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并能提高效率。

    点揉承山和涌泉

    小腿静脉曲张,俗称“浮脚筋”,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它主要是由于长期久坐或久立造成的,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造成静脉曲张。像老师、外科医师、护士、发型师、专柜小姐、厨师、餐厅服务员等需长时间站立的职业都是静脉曲张的高危人群。

    中医认为,小腿静脉曲张是长期血液淤积堵塞膀胱经造成的,因此,在治疗时也要有长期的打算,循序渐进,一点一点把经络打通才能最终把病治好。

    在人体经络系统中,治疗小腿静脉曲张的首选穴位当然非承山和涌泉莫属了。

    承山穴我们在讲小腿抽筋的治疗方法时已经介绍过了,要治疗小腿静脉曲张就要每天坚持点揉两侧承山穴,没有四季和具体时间的限制,但是一定要坚持,欲速则不达,所以首先要打消追求速效的念头。

    涌泉穴我们也很熟悉了,就在人的足底,按揉时一定要握拳,用指间关节点,这样才有力量。

    具体操作方法:每天用热水泡脚20分钟,然后点按两侧涌泉穴,每穴3分钟,以有胀痛感为度;然后趴在床上,让家人从脚踝开始沿着小腿后面往上推,要有一定的力度,要用掌根,推的时候要让被推者感到一种酸胀感,单方向反复做15次。最后再点按双侧承山穴3分钟。

    为配合治疗,每天要慢步一会儿,以不感觉累为度。

    另外,走路、游泳、骑脚踏车等较缓和的运动,除能改善血液循环外,还能降低新的静脉曲张发生的速率。在饮食方面,应多吃高纤、低脂饮食及加强维生素C、维生素E的补充。

    在日常生活方面,则应控制体重,避免服用避孕药,避免穿过紧的衣服及高跟鞋、跷二郎腿及久坐、久站。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把脚垫起来大约10厘米高,这样有利于血液的回流。抽烟会使得血压升高及动、静脉受损,静脉曲张的病人应立即戒烟。

    人体自身的穴位比消炎药更管用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相信受过牙痛折磨的朋友都对这句话有深刻的体会。

    中医认为,牙痛主要是由风热侵袭、胃炎上蒸、虚火上炎三种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治疗时,只要弄清牙痛的病因,就可以对症治疗了。

    (1)风热侵袭:风热侵袭,火郁牙龈,淤阻脉络,故牙齿疼痛。宜疏风清热、消肿止痛。

    临床表现:牙痛突然发作,阵发性加重,得冷痛减,受热加重,牙龈肿胀;形寒身热,口渴;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

    选穴:前三齿上牙痛取迎香、人中,下牙痛取承浆;后五齿上牙痛取下关、颧突凹下处,下牙痛取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点、颊车、大迎。以指切压,用力由轻逐渐加重,施压15~20分钟。

    (2)胃炎上蒸:足阳明胃经循行到牙齿,由于胃火炽盛,循经上蒸到齿龈,“人身之火,唯胃最烈”,故牙齿痛,牙龈红肿比较严重。宜清胃泻热、凉血止痛。

    临床表现:牙痛剧烈,牙龈红肿或出脓血,得冷痛减,咀嚼困难;口渴口臭,溲赤便秘,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或滑数。

    (3)虚火上炎:肾阴虚,虚火上炎,结于齿龈,故牙齿隐隐作痛或微痛,午后阳明经气旺盛,更助虚火上炎,因此午后疼痛较重。宜滋阴益。肾、降火止痛。

    临床表现:牙痛隐隐,时作时止,日轻夜重,牙龈暗红萎缩,牙根松动,咬物无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嫩红少苔,脉细数。

    选穴:每天刺激双侧合谷、手三里、太溪穴。其中,太溪宜在每天晚上泡脚后按揉,每次5分钟,合谷和手三里不定时地按揉可以帮助减轻疼痛。

    除穴位疗法外,牙痛患者平时还应注意饮食调节,饮食不宜过温、过冷,并宜食清淡食物,忌辛辣煎炒及过酸、过甜。要注意口腔卫生,每日早晚刷牙,除去牙面和牙间隙中污垢及食物碎屑。保持牙齿洁净,是防治牙病的重要措施。

    三穴齐攻治疗胃下垂

    每次饭后总觉得胃胀、胃痛,或者反胃、烧心、有下坠感。时间一长,就更不想吃东西,常常几天都不大便。这些都是胃下垂的典型症状。

    祖国医学虽无“胃下垂”病名的记载,但认为此病是由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造成的。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为和。两者一纳一运,一升一降,互相配合,在心肺的作用下,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由于禀赋不足、机体素弱、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反而下陷,从而导致胃下垂和其他脏器下垂。

    因此,治疗此病的最好方法就是补中气,在人体经络系统中,足三里、脾腧、胃腧是补中气的特效之穴。我们知道,足三里是胃经上的要穴,脾腧则是补脾的要穴,胃腧虽属足太阳膀胱经,却是胃的背腧穴,具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功效。所以,治疗胃下垂从这3个穴位上找出路是最好不过了。

    具体操作方法:每天要坚持按揉足三里至少两次,每次不低于3分钟,两侧都要进行,力量由轻到重,一定要按到有酸、胀、疼的感觉才行。两侧脾腧、胃腧则用拔罐的方法,每天晚饭后半小时给脾腧和胃腧同时拔罐,每次不少于10分钟。这样三穴齐攻,坚持3个月,胃下垂就能有根本性的好转。

    胃下垂还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补中益气九是针对病因治疗的,所以吃这个药是不会错的。

    内脏下垂还要在生活中各个方面注意调养。首先,饮食一定要清淡,少吃生冷油腻的东西;注意休息,工作或者活动时间不要太长,本来脾气就虚弱了,一定要给它休养恢复的机会和时间;如果是产妇,一定要注意多休息,不要劳累。

    如何用穴位疗法治疗脑溢血

    脑溢血是脑的动脉破裂,脑内的某一处发生出血的现象。这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病,死亡率很高。脑溢血常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另外,饮酒过多,不注意健康及动脉硬化的人也会引起脑溢血。

    在患者的指甲上,如果有红色甚至黑色的斑点出现,就意味着体内血行出现了障碍,这即是脑溢血前兆。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采用穴位治疗法,刺激患者的商阳穴,此穴位于食指指甲靠拇指侧下方(靠第一关节处)约2毫米处,是大肠经的井穴。

    另外,小指上的少冲穴和无名指上的关冲穴,也是非常重要的穴位。点压刺激手法的力度以能忍受为准,若斑点消失,则表示危险期已过。经常刺激这些穴位,能在较大程度上防止脑溢血的发生。

    而能够帮助脑溢血患者迅速复原的穴位主要是眼点、颈根、肩井、涌泉等。一面缓缓地吐气,轻轻地按压这些穴位,眼点反复做5次,颈根、肩井、涌泉各做10次。若能每日借穴道实行治疗,则脑溢血的复原会很快。

    脑溢血患者恢复期的饮食应予以清淡、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少食多餐,不可食用动物内脏、动物油类,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多吃蔬菜、水果。尤其应多吃茄子,因为茄子中富含生物类黄酮和钾,生物类黄酮对微血管有保护作用,能增加微血管韧性和弹性;钾则帮助平衡血压,防治高血压,缺钾则易引起脑血管破裂。

    预防血管硬化,敲肝经是最好的方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血管不断地在发生退行性改变,不加以改变,就有发展为血管硬化的趋势,因此,血管硬化不是病,而是人体慢慢变老的一种表现。血管发生退行性改变可导致血管脆性增强,致使血管破裂。如若血管腔隙狭窄,产生供血障碍,将有可能形成脑溢血、脑梗塞、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因此,保护血管弹性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血管硬化的发生率比较高,到一定程度血管就会破裂,很容易脑出血,也就是中风。现在,血管硬化趋向年轻化,很多人40多岁就中风了,生活苦不堪言。中医认为,血管老化是因为饮食内伤、劳累伤身、情绪不佳使身体内产生各种废物堆积在血管,同时如果人体血液总量不够,肝脏就会不清洗或清洗不够,血液就变得越来越脏,腐蚀血管,使血管变得又硬又脆,从而埋下健康的隐患。

    因此,从经络医学的角度来讲,只要对自身的经络进行精心的调养,老化的血管是可以恢复弹性的。敲肝经就是预防血管硬化的最好方法。因为肝主筋,血管是筋脉的一种,所以肝经软化血管的作用毋庸置疑。

    具体操作方法:握拳沿着腿内侧线敲,每天敲肝经15分钟,特别是那些生活习惯不好的人,更要坚持,力度以感觉酸疼舒适为最好。

    在保养经络的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1)限制烟酒,减少其对血管的损坏,帮助血管恢复弹性。

    (2)定期测量血压,检查动脉和血脂状况,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倾向的,应给以相应的治疗。

    (3)生命在于运动,经常锻炼,适当运动,如行走、跑步、做操、舞剑、练太极拳等,对改善血管弹性的状态,恢复血管弹性有很大帮助。

    (4)保持心情舒畅,也是使血管健康的秘诀。

    (5)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即低脂、低盐的饮食。

    (6)加强血管弹性检测,观察血管弹性的变化,做好预防。

    低血压——足底按摩将血压升高

    刚吃饱就想睡、刚睡醒就觉得累、心慌手脚冰冷……自我诊断既没发烧又不是低血糖,跑到医院大夫让量血压,一量,低了。原来这些都是血压低惹的祸。

    低血压是指成年人血压长期低于90/60毫米汞柱的情况,中医认为低血压是脾肾阳气亏损所致,多见于脾胃虚弱者、脑力劳动者,或脆弱的老年心脏病人,因此在治疗上应注重温脾肾,升阳气。

    足底按摩对于治疗低血压有较好的疗效,手法以轻柔为主,基本手法如下:

    (1)用拇指轻揉患者两足,对在按摩中疼痛明显的区域继续按揉5分钟。坚持每日按摩。

    (2)每日揉压足掌3~4次,每次15分钟左右。尤其是对涌泉穴,须用大拇指朝患者脚后跟的方向揉压10~15分钟。

    (3)用拇、食指揉搓患者两大脚趾、第三趾各5分钟,再上下摩擦脚掌5分钟,然后揉压足心5分钟,每日2次。

    (4)术者利用自己的足跟、足底前部跖趾处对患者足跟施以节律性的压踩10~20分钟,每日1次。

    患者在接受以上治疗的同时,还可以用空可乐瓶或拳头轻轻敲打足底15~20分钟,每日1次;用发卡或牙签刺激足跟15~20分钟,每日2次;旋转足踝15~20分钟,每日2次。

    有生理性低血压状态的年轻人,如果没有明显症状,一般无须吃药。平时多吃高营养、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食品,适当饮茶,例如用肉桂、甘草和人参泡开水当茶饮;起居中变换体位时动作要缓慢些;因其他疾病求医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有低血压,以避免使用明显降低血压的药物。

    无论是哪一种低血压病人,都可以适当多吃些成一点的食品,因为盐能使血压上升。每天多喝水、多运动能增加血容量,还可吃些桂圆、大枣、红小豆等,不但能增加营养,还有利于升高血压。

    太冲、太溪、曲池是降压药

    高血压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疾病,世界各国的患病率高达10%~20%,并可导致脑血管、心脏、肾脏的病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现在我国高血压患者大约有1亿多,大多都在服用降压药。其实,高血压最可怕的是它带来的隐患,比如,心、脑、肾最容易受到波及,当然危害性最大的还是心脑血管病。所以,得了高血压之后,最重要的是从日常生活入手,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控制好血压。这样的话,即使血压没有降到正常值,身体的各个器官也会适应这种状态,重新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人一样能够健康地生活。

    高血压一般分肝阳上亢和肝肾阴虚两种证型。肝阳上亢的人经常脸色发红,脾气相对也比较暴躁,特别容易着急,这种人血压的波动比较大。肝肾阴虚的人经常会觉得口渴、腰酸腿软、头晕耳鸣等,一般血压波动不大。

    但是,不管什么类型的高血压患者,都要好好地利用我们人体自身快速降血压的3个关键穴位——太冲、太溪和曲池。因为,不管是什么证型,肝阳上亢或者肝肾肝阴虚,都是肝、肾两脏的问题,前者是实证为主,后者主要是肝肾阴虚。肝五行属木,主藏血,性升发;肾属水,水生木。肝木如果没有肾水的滋润,它就升发太过,血管的压力会加大,血压就会升高;如果肾水充足的话,就可以以柔克刚,把肝的那份“刚性”给中和一下,血管也会变得相对柔韧,血管弹性变好了,就能大大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几率。

    太冲穴可以疏肝理气,平肝降逆,不让肝气升发太过;肾经上的太溪穴补肾阴就是给肝木浇水;大肠经上的曲池穴可以扑灭火气,降压效果最好。如果坚持每天按揉这3个穴位3~5分钟,每次不低于200下,两个月就会有效果。

    用中药泡脚也是比较简易有效的降压方法:取钩藤30克剪碎,放到盆里煮,不要用大火,10分钟以后端下,稍微凉一点的时候加一点冰片,然后把双脚放进去,泡20分钟。长期坚持,就会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

    在饮食上,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戒掉一切寒凉的食物,多吃补肾、补肝的食品。平时保持心情舒畅、豁达,也能让心经、心包经畅通,有助于血压的控制。

    总之,高血压是需要从日常生活人手精心调养的病,患者本人一定要多加注意。

    敲胃经和肾经能根治足癣

    足癣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俗称“脚湿气”,脚趾起小水泡,脱皮,微痒。多发生在足底和趾缝间,致病菌为红色癣菌、石膏样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是最常见、最顽固的皮肤真菌感染。

    在我国,足癣的发病率甚高,患者以青壮年为最多。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长时间穿不透气的胶鞋、长筒靴等会使足汗蒸发不畅,局部温暖潮湿而形成真菌易于繁殖的良好环境。不经常洗脚换袜,使用公用生活用具如脚盆、拖鞋、浴盆、毛巾等是足癣感染的重要因素,而游泳池、浴室等公共场所则是足癣传播的常见地方。足癣也是自身体股癣、手癣、甲癣的传染源。足癣还与季节有关,多在夏秋季严重。

    足癣为什么会传染呢?是因为脚上的小水泡,当小水泡破了里面会有黏黏的浆水出来,而这浆水里有少量的蛋白,细菌就趁机在此“生儿育女”了。要使细菌无法生存下去,光灭菌是不行的,小水泡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没有了细菌的生存条件,你请它来它也不会来。

    那这些小水泡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中医认为,这些水泡是因为经络不通畅造成的,以至于经络里的积液带不出去,就形成了水泡。在人体经络系统中,通往脚上的经络有6条,而经常有问题的是胃经与肾经。脚趾是以胃为主,脚跟是以肾为主,当胃与肾的情况改善了,也就是它们的经络保持较通畅的状态,脚上的小水泡也就没有了。细菌是与我们共存的,没有条件它们就无法繁殖,也就不会产生足癣了。

    所以,当你感染了足癣后,只要每天坚持敲胃经和肾经,让它们始终保持通畅状态,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足癣问题。

    脚气治愈后,务必切断真菌的感染源:对使用过的鞋袜等物品进行消毒;勤换袜子,不要与其他人共用毛巾、浴盆等;在公共场所,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用推拿疗法治疗半身不遂效果最好

    半身不遂又叫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画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中医认为,偏瘫的原因是由于湿痰内盛,气虚吹盛,以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导致机体的气血阴阳失调。中医把凡是偏瘫又见昏迷的叫中脏腑;颜面局部或颜面与肢体的偏瘫,但无昏迷的叫中经络。推拿治疗多适用于后者。其临床常见症状是:半身肢体不遂,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吞咽困难,并伴有颜面、手足麻木,肢体沉重或手指震颤等。

    可用穴位疗法改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对上肢半身不遂的患者,穴位按摩以点揉法最好,用力拉其患肢,抖其臂,并活动其肩关节、肘及腕后,再捏合谷穴10余下。然后用手托患肢,用一只手拨动腋窝下大筋,使其有麻木感,可传到手指部,再揉搓十指,使血贯通到指尖。最后用双手搓其臂百余下,至皮肤发热为止。每天上下午各施治一次,健肢及患肢一同进行。在施治中对患肢要根据病情做适度的按摩。

    (2)对于下肢患者,其操作次序基本相同。但仍先施治穴位,后进行拉、抖及转动屈伸其上中下关节,但着重于血脉及膝眼四脉的按摩。

    (3)血根四脉的按摩采用扣法。用两手大拇指按住血根二脉(在膝肌内前面皮肤上面,左右距离约1寸多),并在腿后侧用食指或中指对准上血根二脉位置扣紧,和下血根二脉两筋正中的穴位,迫使血液在筋脉血管中得到逐步流畅,促使患肢血液循环畅通无阻。每一穴位点揉轻重各6次,共36次,以加至108次为准则。应以患者体质强弱来增减活动次数,每天上下午各施治一次为宜。同时可轻轻拍打患肢,使萎缩塌陷的肌肉兴奋膨胀并继续发育。

    只要按照以上方法长期坚持,半身不遂患者的病情必然会有好转。

    治疗遗尿的关键穴位

    遗尿对于幼儿来说是正常的现象,但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还经常出现遗尿的情况,就必定是身体出现问题了,应该引起注意。

    祖国医学认为,遗尿与脏腑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如膀胱发育延迟,功能弱,特别是脾、肾、肺虚弱而引起。

    肾虚遗尿。肾为人体生命的根源,故称先天之本,肾藏精,主发育、生殖、生髓、通脑。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气足可温热膀胱、行气化水,膀胱固摄有权,开合有度。但是如果肾阳气虚,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膀胱也就出问题了,就会导致遗尿。

    脾虚遗尿。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华之源,脾阳健旺,自可制水,升清降浊。脾阳虚则胃蠕动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致胃分泌值降低,唾液淀粉酶及胰淀粉酶减少,致胃纳不佳,水谷运化不良,气血生化无源而不能涵养先天之本,致肾虚、膀胱虚而遗尿。

    肺虚遗尿。肺主气,又为上水之源,具有宣通肃降的功能,如肺气虚则失宣降,水液运行泛滥致膀胱失约而自遗;如肺火上炎必然灼伤阴液致升腾之水不能下降,必致下焦炽热,导致大便干燥、膀胱湿热、小便短少,素有痰湿内蕴,入睡沉迷不醒,呼叫不应,常可遗尿。

    了解了遗尿的病因后,就可以对症治疗了,这时肾腧、肺腧、中极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肾腧是补肾的要穴,前面多次讲过,这里就不多说了,只要每天早晚按揉5分钟就可以了。

    中极在肚脐正下方4寸处,是膀胱经的募穴,是膀胱之气在胸腹部集中的穴位,直接对应膀胱,可以说是治疗遗尿的特效穴位。每天用手指按揉此穴,每次1分钟,晚上临睡前用艾条灸此穴5分钟,然后再按揉5分钟,对膀胱功能的恢复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肺腧是补充肺功能的首要穴位,它在背部膀胱经上面,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指宽处。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各按揉5分钟,就可以加强肺主气的功能和肃降的作用,从而增强对水的控制,治愈遗尿症。

    足癣可根治,胃、肾二经来帮忙

    足癣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俗称“脚湿气”,脚趾起小水泡,脱皮,微痒。多发生在足底和趾缝间,致病菌为红色癣菌、石膏样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是最常见、最顽固的皮肤真菌感染。

    在我国,足癣的发病率甚高,患者以青壮年为最多。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长时间穿不透气的胶鞋、长筒靴等会使足汗蒸发不畅,局部温暖潮湿而形成真菌易于繁殖的良好环境。不经常洗脚换袜,使用公用生活用具如脚盆、拖鞋、浴盆、毛巾等是足癣感染的重要因素,而游泳池、浴室等公共场所则是足癣传播的常见地方。足癣也是自身体股癣、手癣、甲癣的传染源。足癣的活动还与季节有关,多在夏秋季严重。

    足癣为什么会传染呢?是因为脚上的小水泡,当小水泡破了里面会有黏黏的浆水出来,而这浆水里有少量的蛋白,细菌就趁机在此“生儿育女”了。要使细菌无法生存下去,光灭菌是不行的,小水泡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没有了细菌的生存条件,你请它来它也不会来。

    那这些小水泡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中医认为,这些水泡是因为经络不通畅造成的,以至于经络里的积液带不出去,就形成了水泡。在人体经络系统中,通往脚上的经络有六条,而经常有问题的是胃经与肾经。脚趾是以胃为主,脚跟是以肾为主,当胃与肾的情况改善了,也就是它们的经络保持较通畅的状态,脚上的小水泡也就没有了。细菌是与我们共存的,没有条件它们就无法繁殖,也就不会产生足癣了。

    所以,当你感染了足癣后,只要每天坚持敲胃经和肾经,让它们始终保持通畅状态,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足癣问题。

    脚气治愈后,务必切断真菌的感染源:对使用过的鞋袜等物品进行消毒;勤换袜子,不要与其他人共用毛巾、浴盆等;在公共场所,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