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体会说话-身体语言的地盘性反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研究显示,由于对个人空间和领域的需求,迫使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动物从事于“掠夺”,并坚守和防卫着自己既得的势力范围。

    人类需要保护部分属于自己的领域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需要的程度究竟如何?研究身体语言,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弄清楚个人的领域空间有多大,当个人的领域空间受到威胁及破坏时,会有怎样的反应,他如何应对这种侵犯呢,是反击还是退让?

    人人都需要私人空间

    在与他人接触时,或站或坐,都有个离对方多远为宜的距离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把自己圈住的心理上的个体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土。通常你既不想侵犯别人的这个私人空间,也不愿意自己的私人空间被别人侵犯。

    在图书馆或一家咖啡馆里,如果我们对别人的空间有所威胁,一般事先会发出一系列歉意信号,比如先用话语问道:“请问这个位置有人吗?”等到坐下去后,就本能地垂下眼睑——这又是人体语言信号了。

    要是某人在一辆满员的公共汽车上坐到一个刚空出的座位上,就会有另一种礼仪:他的目光僵直,尽量避免看旁边的乘客。

    根据萨默教授的观点,用来捍卫私人领域的不仅有相应的人体语言信号——动作和姿势,还有座位的选择。要想坐在空桌旁而不受干扰,通常可使用两种技巧,要么坐在尽量远离干扰者的地方,要么干脆独占桌子。另一种技巧实际上是一种无礼举止,采取这种举止的人事先就占据了桌子其中一边的中间位置,它表示:“请让我一个人坐,如果你坐到这张桌子边,我会感到讨厌,你最好还是坐到别处去吧。”

    萨默教授的观察还引出了别的结论:那些想单独坐在那儿,把自己尽量和别人拉开距离的人,坐下去时往往把脸背着门;想独占桌子、在不断防守的人是眼睛看着大门的。性格内向者倾向于坐到边角上,性格外向者倾向于排斥他人,独占桌子。

    人不仅需要私人空间,而且对他人侵入这一空间也要进行反抗,因此,即使在稠密的人群中,人们还是要为自己寻觅一定的空间。如果人们在参加集会时,由于人多互相挤来挤去而使自己的私人空间受到破坏,对这种破坏的反应会改变参加者的心情,因为私人空间和领域受到侵犯时,大部分人会作出厌恶的反应。

    在上司和下属的关系中,上司可以通过挤掉下属的空间而强调自己的领导资格。上司倚在下属的办公桌上,就会使下属心里不安宁。一个部门的负责人靠近他的下属,为的是检查他的工作,这同样使下属感到不安和害怕。正在训斥孩子的父母,如果同时把身体俯向孩子,便强调出孩子对父母的依附关系,使孩子易于屈服。

    人在“坐”、“站”甚至在“行”时都是要有“感觉礼仪”的。掌握了这些,出门在外,才会使自己坐、站、行都文明得体,不给别人添烦恼,也不给自己添麻烦。

    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私人空间

    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那么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私人空间呢?这个问题是必须回答但又是很难用一句话说清的。

    情人相见,抱在一起还嫌远;路人相见,擦肩而过都觉得太近。因此,人们在接触时私人空间的大小,在很多情况下是以他们的相互关系而定的。身体语言研究者们正是从这个角度,对私人空间作了不同关系决定不同距离的分析。

    美国人类学教授赫尔博士长期以来研究人类对周围空间的反应,他相信,人们如何利用空间和人际关系有关,并由它来决定亲近或疏远。他说,每个人都有私人空间的需要。现在,他试图以领域学的标准来确定人类平常所意识到的范围,他提出了一般人常用的四种不同的界限:密切空间、人身空间、社交空间和公共空间。

    密切空间可以是近距离的,比如真正的人体接触就属这种空间;它也可以是远距离的,即保持20厘米至60厘米左右的间隔。密切空间的近距状态多出现在谈情说爱时,出现在知心朋友间,出现在父母及偎依着父母的孩子间或一起玩耍的孩子间。

    如果让两个成年男子处于这种距离之中,必定会使他们产生不安和不快。但如果是一对十分亲昵的男女处在这种空间,则相互感到快慰自然。要是不太熟悉的一男一女处在这种空间,则双方都觉得尴尬。

    当你被迫和他人处在这种空间之内,比如在拥挤的车上,狭小的电梯里的时候,切勿盯着人看,那意味着你在用目光“抚摸”对方的身体,并尽量使自己保持直立不动的姿态,以免碰到旁人的任何部位。要是不小心碰到了,一定要赶紧移开。这种身体语言就表示在告诉对方:“对不起,我无意侵犯了你的空间,我将尽可能地尊重你,不再碰触到你。”

    人身空间同样包括近距人身空间和远距人身空间。近距在60厘米和90厘米之间,在这一间距内,始终允许拉对方的手或捏住对方的手。

    妻子若处在近距人身空间,她完全可以进而挨近丈夫。如果换成一个陌生女子处于这种空间,她和这位男子很可能有某种企图。近距人身空间是酒会上最舒适的人际间隔,它允许一定程度的亲密,所以非常接近于密切空间。

    远距人身空间的人际间隔,根据赫尔教授的观点,距离将近1米至1.5米。在这样的空间里,接触对方比较困难,所以保持这一间隔的接触通常都不是私人交往。但也有例外,如两人在街上相遇,他们往往以远距人身空间的间隔寒暄。

    人身空间的远距状态可提供一系列信息,一位不太亲密的熟人处在这种空间时,倘若他进一步靠近,那就说明他在献殷勤,或对另一方特别有好感。

    在社交空间中也有近距状态和远距状态之分,前者的距离在1.5米至2米,我们处理非私人事务一般就在近距社交空间中。比如与客户谈生意、接见来访者或与某一部门的经理说话。

    社交空间的远距状态在2米至4米之间,它适合于正式的社交活动和商业活动。一位要人通常都有一张很大的办公桌,它大得足以使他与下属保持在社交空间的远距状态,他同样可以用这一间隔坐着跟一位站着的职员说话,不会因此而显得低矮,这时,站在他面前的人从头到脚都在他的视野中。

    公共空间的近距状态为4至8米,它适用于不拘形式的会面,如教师给学生上课,上司与助手说话。公共空间的远距状态一般适用于在大场合活动的权力人物,对这些人物来说,8米以上的安全距离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以上所谈的四种人与人接触的空间距离,是在不同关系的人和在不同场合的运用。掌握这种运用方法,就不会发生对他人和其空间的侵犯。

    私有化的空间

    所谓私有化的空间,是指那些具有个人性质的领地,像自己的家、自己办公室的桌椅、平日熟悉的场合,都很自然地成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些领地遭受入侵的时候,你会为了捍卫他们而战。

    比如,家庭中的卧室就属于很私人的空间,相对客厅而言,它是绝对的个人领域。到别人家中作客,不经过主人的主动邀请,一般是不能随便进入卧室的。

    在现代化的写字楼里,办公的位置一般都被隔成了一个个单独的空间,每个格子相对独立,给了工作人员一定的私密性,这种私人空间的建立是对人尊重的表现。在家庭成员的交往中,那种四世同堂的情况已经很难见到了,子女长大后不愿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就是个人领域感增强的显著体现。

    此外,私人物品也属于私人空间的一部分,没有经过主人的允许,也是不能随便接触的。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私人空间

    每一种文化都在对人体语言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尤其在空间问题上。

    在日本,许多人挤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表示友好和亲密。在日语中没有和“私人领域”相当的词。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不知道私人领域这一概念,日本人把私人领域仅仅理解成他的房子和住宅,他把这个领域城看成是他固有的地盘,对任何入侵都表示反感,但他又很喜欢和其他人挤在小小的空间里,这和他的私人领域概念并不矛盾。

    在中国,在过去的年代里,多是一家几代居住在一个宅院里。日本人和中国人往往把个人的空间扩展为集团的、家族的空间。这是东方人对空间概念的一种反应。但西方人对空间概念的看法就不同于东方人,他们认为空间是虚空的,就是人与人或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在对待空间问题上,东方和西方世界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但即使在西方国家之间,也还存在区别。比如德国人和美国人对私人领域的理解完全不一样,美国人一般都背着一个直径为半米的“间隔泡”,如果两个熟人碰在一起谈些隐秘的私事,这时他们便靠近到使两个间隔泡连成一个。对德国人来讲,私人住宅里的一个房间可以起到“间隔泡”的作用,若是两个人在这个房间里亲密地交谈,而没有让第三者进去,他就会感到受辱。

    英国人对空间又有另外一种看法,他们几乎不关心自己住宅的私人领域,但他们又和美国人不同,当他们想退进私人领域时,会保持沉默,不理睬人;换成美国人,他就会离开众人,独自呆着。英国人的这种观念也许和他们没有私人空间意识以及喜欢聘用家庭女教师的习惯有关。

    在英国,私人领域是通过严谨的人际关系来保证的。在美国,人们通常与邻居交谈,因为他就住在近旁;英国人就不一定去和邻居搭讪。

    法国的居住密度在一定程度上使法国人去关心和注意周围的人,这种居住密度造成了法国人独有的空间观念。也许是私人空间有限,人们相当珍重公园里的空草地,城市建设强调满足眺望建筑艺术的要求。

    谈完德国、英国和法国,下面我们看看美国。纽约是一个人口密度相当高的城市,所以纽约人对私人空间有一种特殊需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人到了纽约,认为那里的人不友好。然而,这种“不友好”,正是纽约人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的表现。他们不愿侵犯他人的私人领域,所以在电梯里,在地铁车厢里,或在摩肩擦背的街道上,他们干脆不理睬别人。

    个人空间和个性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人的个性与对侵犯私人空间的反应之间有很大的关系。约翰·威廉在其论文中指出,具有外向性格的人一般会允许别人更为接近他们的身体,而不会有任何不自在的感觉。性格内向的人则具有害羞的天性,表现为他们总是想跟别人保持至少一臂的距离,最好就是远得可以让他们能够密切地注意到对方整个人。一个正在沉思的人,需要各方面的捍卫措施来对付侵犯者,以保证自己的沉思状态。

    莱波德博士通过一次别出心裁的实验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一批大学生首先接受一种个性试验,确定他们属于内向还是外向。然后,他们被送进一个办公室,在那儿告诉他们的学习成绩。

    试验主任对他们下了不同的评语,这些评语分为批评、表扬和一般。批评类评语的内容大致为:“你的成绩如此之差,你没有丝毫的上进心,请到隔壁房间去等候,有人将和你谈话。”

    这位学生于是走进隔壁房间,房间里放着一张办公桌和两把椅子,这两把椅子位于办公桌的前面或后面。

    表扬类评语在告诉学生,他的成绩优秀,学习努力。而一般性评语很简单:“你对这次测验的反应,使我们有些看法。”

    试验时,受到表扬的学生都坐在采访者的近处,受批评的学生则坐得离采访者最远。成绩一般的学生坐得不近不远。此外,在评语相同时,内向和胆小的学生比外向学生的距离拉得大。而外向型的学生则较前两者坐得近。

    金泽尔博士在为美国联邦囚犯医疗中心工作期间研究出一种理论,这一理论也许为及早察觉和预言人危害社会的暴力行为指出了途径,甚至预示了通过治疗而部分地消除这些行为的可能性。

    在以前的动物实验中,金泽尔博士发现,动物对侵犯它的领地经常用暴力行动来回答。当他后来在“危害社会的暴力行动者监禁处”工作时,看到有些男子喜欢单人牢房,这些曾一步一步地走向暴力行动的囚犯需要更多的空间,难道是为了不失去自制力吗?

    金泽尔博士调查了事实,许多因侵犯行动而受到起诉的男子都申说受害者向他们寻衅,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被他们侵犯的人仅仅因为向他们靠得太近,别的什么也没干。他们的暴力也会在监狱内发作,这是什么原因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金泽尔博士与15名自愿报名的犯人做了一次试验,其中8名犯人有前科,7名没有。这些犯人被要求站在一个空房间里,试验主任慢慢向他们靠近,如果他走得太近了,他们应说:“站住!”

    这一试验经过多次重复,最后成功地得出结论,每个被试验的人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区。金泽尔博士把它叫做“人体缓冲区”。

    金泽尔博士说:“那组暴行犯人与试验人员保持的距离是其他犯人的2倍,他们的人体缓冲区的大小为非暴行犯人的4倍。如果离这些暴行犯人太近,他们就会作出反应,唯恐靠近者有威逼或侵犯的企图。”

    这一感觉和他们犯法时的感觉一样,当时他们就认为有人要向他们“寻衅”。

    金泽尔博士由此得出结论,当有人侵入这些人比普通人大得多的私人空间时,他们就会被一种不可名状的惊慌失措所控制,因而变得十分凶暴。看来我们正在渐渐开始理解人类暴行的原因。

    这些试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对其意义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则是另外一回事。

    性别和“不存在的人”

    一般来讲,在空间侵犯的所有情形下,都会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性别的连锁反应。比如,一个女子侵入一个男子的私人空间,与她进入另一个女子的空间所遇到的情形就大不相同。就男人来说,当女子入侵时,由于将其理解为“调情”的可能存在,会使他不大容易因为空间受到侵犯而产生敌意,反倒还有些盼望女人的光临。相反,如果是男人入侵女人的私人空间时,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她一定会采取防卫措施,以保证自身安全。

    侵入别人私人空间的人,总是带着这样一种心理:“你在我眼里就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因此我可以任意走近,你也不会把我怎么样。”

    对于商务界的老板和属下的关系来看,这种认识自然会使职员们沮丧,但老板却感到十分惬意,因为这样就在实际行动中进一步肯定了老板至高无上的领导地位。

    在拥挤的公交车和地铁里,这种信号的解释就不同往常了。重要的原因是两个人互相都认为对方是“不存在的人”,如果说由于突然刹车而醒悟到了别人的“存在”,即使彼此双方互相撞击,他们也会把这种“骚扰”的责任,推到他们所面临的局势上。

    反过来的话,在疏松自由的场合,再把活生生的人视为“不存在的人”,则必定会使他恼怒。这就解释了在图书馆或公园的长椅上,人们不愿意和陌生人挨得很近的原因。

    索默博士认为,一个“不存在的人”与一棵树、一把椅子完全一样,他们是不能侵犯他人的,当然,“不存在的人”也就没有空间的侵犯问题。

    比如,医院里的护士们在病床前毫无顾忌地谈论病人的状况,客人在餐桌上大谈种族与黑人,而黑人女仆却在一旁忙着端饭上菜,彼此无视对方的存在。另外,像守门人进入办公室整理废物桶时从来不用敲门,反过来说,在办公室里的人对于他的突如其来也从来不感到意外或头痛,对办公室里的人来讲,守门人不过是一个“不存在的人”,而守门人自然也视办公室里的人为“不存在的人”。

    私人空间的灵活使用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注意私人空间语言的实际应用。对各种交往距离得体的把握,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成熟和素养,回应给他人的是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否则,会让交往的一方感到不舒服,甚至有被攻击的错觉。

    举个例子,如果交往的双方是陌生人,双方的谈话距离保持在一臂之间最为适宜。如果其中一方热情地进入对方的私人区域甚至是密切空间,就会引起对方身体的种种生理变化,如心跳加速、肾上胰素分泌、脑部血流量加大等,同时伴随着肌肉紧张,甚至产生厌恶、烦躁等负面情绪。

    如果你想让与你接触的每个人都感到舒服,要把密切空间、人身空间、社交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的不同距离装在脑海中,交往中根据与对方关系的远近,把握得体的交往距离。

    譬如,你正在处异性朋友,你很想将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又怕说出“我爱你”后遭拒绝,带来尴尬,怎么办呢?

    如果你们的关系正处在社交空间中,你可以找机会试探性地侵入对方的人身空间里,以表示对对方有兴趣。面对你的入侵,若是对方后撤,你就应收敛起你的一厢情愿,退回到原有的关系区域。如果对方没有反感,说明他默认了你的意图,这是情感升级的好兆头,进一步努力可能会心想事成。

    此外,对于私人空间距离的把握,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要有场合意识。

    比如,你与单位的总经理私下交往很深,在家庭聚会中,或在业余时间打球、钓鱼时,你们彼此可以接近到人身空间或密切空间,但在办公室等公共场合里,要与总经理保持着社交空间,以维持这种社会层次的约定俗成。同样,夫妻在同一个单位,是上下级关系,在公共场合要有角色意识,保持恰当的社交空间。否则,会给对方造成尴尬,对周围人群影响也不好。

    其次,要有区域意识。

    在拥挤的火车、公共汽车或电梯里,人与人之间时有口角发生,有时甚至传出“流氓”、“不要脸”等刺耳的声音。此时,每个人都在经受着自己的密切空间遭受侵犯,人人存有防备心理,并伴随烦躁、厌恶、焦虑等负面情绪。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没有区域意识,因身体某一部位一时的不舒服,让眼神、手脚有异常举动,又不及时说明,极易让身边人产生反感,进而发生口角。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以下几条是西方人在拥挤的场合,所遵守的不成文规则:不可向任何人说话,包括你认识的人;尽可能避免与他人目光对接;保持着扑克脸,少带表情;有书报在身,就全神贯注地看;挤靠得越近,你越不可以有什么身体动作。要有动作,事先声明;在电梯里,眼睛盯着表示楼层的显示板最合适。

    如果在电影院中,你没有选择位于排尾与邻近观众的正中间的位置,那位相邻的观众心里可能就会有想法。如果你离他太远,他会怀疑你是不是讨厌他这个人;如果你离他太近,他又会有受到胁迫的感觉。因此,坚持“正中间法则”这一礼仪,就是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融洽的气氛。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对这一行为准则似乎还需要多加练习。

    座次位置的奥秘

    在人类文明的长期推进过程中,公共场合的座次,实际上也是一种空间语言。它向人们暗示着在场人员的不同身份。

    举个例子,在一间小会议室里,有一长方形会议桌,四周是椅子。你进门看到两人正在交谈,尽管你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彼此谈的是什么事,如果你留意他俩选择的座次,便可有个大概的判断。我们将座次位置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桌角座次。谈话的两人以这种座次位置进行交谈,那么他们多半是在进行着和善轻松的谈话。因为这种桌角座次,可以让谈话双方有无限制的目光接触,且可以运用多种姿势,也可清楚地观察到对方的动作和表情。假设一方稍有异常的举动,桌子的一角具有部分屏障作用,而且这种座次没有私人领域的分隔。若甲为客户,乙采用这种座次是较为恰当的选择,有利于生意谈成。

    二是合作座次。如果甲乙双方坐在长方形桌子的同一端,半斜身子朝向另一方,面对面交谈,说明两人关系不一般。此时是观点一致、或致力于同一项工作的时候,也许正在商量着重要或亲密的事情。其根据是他们彼此已进入了各自的私人区域。

    这种座次最适合于向对方表达不同意见,容易使对方接受。另外,如果有意想靠近某人,选择这样的座次,实际上是在向他暗示一种友好意愿。如果是生意上的伙伴,暗含着我有意与你合作;假设是同事或上下级关系,则暗示我们是同类人;如果是一对恋人,则暗示对方“我爱你”。

    三是防御座次。如果在会议室里甲乙双方隔桌相对而坐,那么他们多半是在谈公事。因为桌子已形成了他们双方的谈话屏障,使得双方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这种座次暗示的双方关系不是在谈判,就是在一方责备另一方。一般情况下,里边的位置是占主动的一方。

    还有一种是独立座次。在会议室里,甲乙双方坐在桌子的对角线的位置上,这样的独立座次,可以判断这两人并不太熟悉,无意中碰到一起的,只是在闲聊几句。这种座次我们常在图书馆和饭店的桌前看到,这暗示着陌生人之间的防御心理和双方彼此不感兴趣。在社交场合,如果你是抱着积极的态度与人交往时,注意避免无意中选择这种独立座次。虽说你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你的体态传给对方的信息却是消极的。有时候你不明白对方为什么不领情,也许问题就出在这一细微之处。

    不论从事哪种行业,只要是与人打交道,你就要随时注意对方的心态,使对方感到自在而乐于与你交往。防御座次是不会有这样的效果的,用桌角与合作座次才会使你有更好的进展,而防御座次的谈话通常比其他情况的谈话要短得多。

    坐位的角度

    假如你是一个公司的领导,当你的一个下属犯了过错时,你找他来谈话,这时你会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坐位角度呢?

    在这里,我们将坐位角度分成三种来一一加以讨论。

    一是三角形坐势。

    采用这种坐势,可以让你与下级的谈话呈现出一种随意不拘谨的气氛,尤其利于进行劝说性的谈话。安排这种三角形的坐势,你再有意模仿对方的动作及手势,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向对方暗示出你的态度是善意的。

    二是将椅子直接转向对方的正视坐势。

    这种坐势将会给对方一种较强的威胁。比如说,当你向对方提出一个问题而对方在回答时吞吞吐吐,你就可以马上将椅子转向他,正面而视,并追问:“你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吗?”这种坐向的突然变动,再加上你的有声语言,定会给对方产生一种压力,迫使对方说出真话。

    三是同谈话者呈直角坐势。

    这种坐势意味着压力点的转移。这是一种用来探问微妙的或不好开口的问题时的坐势。此坐势对对方不会造成很大压力,从而能使对方坦率自然地回答你的问题。

    如果你同一个人融洽地交谈,可以采用第一种坐势;若想给对方施加压力,可直接转向对方使用正视坐势;为使对方减轻思想负担,轻松地回答问题,可以采用直角坐势。

    圆桌会议

    圆桌可以给交谈对方亲密感,并传达体谅、互信的情绪。信息学家在对交往中信息沟通的网络结构进行研究后认为,如同圆圈一样的环式结构的沟通效果,具有能激发人们积极性、提高人们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这和圆桌交往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根据这一心理,亚瑟王就曾使用圆桌来使他的骑士们感到,每个人都享有均衡的地位和权力,不使任何人感到有主从之分,因为在圆桌上,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领地。

    如今,商业专家们在谈话和与他人会晤时,既使用方桌也使用圆桌,但目的有所不同:方桌主要用于谈工作、谈生意,用于简短的交谈和带有争论性的谈话;圆桌多用于非正式的、轻松友好的和规劝性的谈话。

    从空间语言中把握他人

    毛礼斯博士在他的书中提到,雄性的动物在宣布其领域权时,往往以小便或大便来表示其范围。人类本身则有把脚伸出坐椅之外的地方,或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其他的空位上的习惯。

    在社交场合或工作环境中,如果你的同事总要把自己的东西放在他人的空间里,或者将腿脚经常伸到你的领地,你可就要小心了,这说明他有支配和占有的欲望。

    在公共场合,我们经常看到,先坐在椅子上的人,喜欢把各种带的东西——外套、皮包、书、报纸等放在周围的空位上,希望自己的私人空间不会被他人侵占。在图书馆看书,常把自己的东西散放在四周,希望别人不要靠近;坐火车,总爱把东西放在邻座上,别人问了,才不情愿地拿走;看电影时,看见前面有空位子,把外套放在上面,以免别人坐上去挡住了自己的视线。还有,人们在进入电梯时,会像职业拳击手一样,分别站在不同的角落,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实际上,这还是出于一种防卫心理,是自我保护措施。

    在另外一些公共场合,如果空位较多的情况下,女士一般选比较隐蔽的角落或靠墙靠窗的位置坐。如果在乘车时,想要赢得一位女性的芳心,不妨先坐在靠走道的位置把自己的包放在靠窗的座位上,一看到心仪的女孩在走道上找位子时,就主动把包拿开,让女孩子坐在里边,你这种主动放弃自己领域权的举动,满足了女孩喜欢靠窗位置的防御性心理需求,同时也让她感觉到了你的体贴和安全感。

    此外,在交往中,身体比他人高,传达给他人的是一种支配或统御的感觉。如果你发现有人习惯于站起来或站在高处当众讲话,这人的支配欲一定很强。相反,你看到有人在与孩子讲话时,俯下身子,与孩子平视着讲话,说明这人有平等意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