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催眠学界中,有一种奇特现象广为人们所谈论:催眠师只要通过对被催眠者做一暗示,而不用实际的东西刺激他,就能使被催眠者不仅在主观上产生一定的心理体验,而且生理上也会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这种奇特的催眠现象被称为“无中生有”的生理效应。
关于“无中生有”的催眠现象,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催眠师请被催眠者喝下一杯白开水,并暗示他:“这杯水,像蜜一样甜,里面放了很多糖。”被催眠者一口喝下白开水后,非常兴奋地说:“这杯水好甜啊。”事情还在继续发展,人们对被催眠者进行了抽血化验,竟发现其血液中的含糖量大大增高,被催眠者在生理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由此可见,在催眠状态中,被催眠者不仅能按催眠师的暗示做出相应的心理变化,还能够引起其生理方面的变化。
催眠师暗示受术者:“从现在起,你的手腕上瞬间要被烧红的铁块烫着。我现在手里拿着烧红的铁块。”然后,用一个常温的木块对其一触,受术者立即惊慌地把手移开,好像真的被烫似的,而且,他的手腕的确有被烧伤的痕迹。用显微镜检查其病理变化,与一般的烧伤毫无两样。
可见,催眠的这种“无中生有”的现象,真是令人惊叹不已。实际上,催眠暗示甚至可以使被催眠者陷入“假死”状态,即与一切自然死亡的特征具有相同状态,如呼吸、脉搏终止等。
催眠能否让一个人重获新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本世纪最重大的发现是我们已知,通过改变我们的心理态度,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通过改变心理态度,我们确实可以生活得更幸福、更充实、更美好。
然而,改变心理状态又谈何容易?能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更不简单!
青年李飞在10岁时即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后来,他多次出入拘留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知落了多少泪,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他的家人不知多少次苦口婆心地劝他,可结果还是让他们大失所望。是他自己不想改吗?不是。他很想改,也愿意改。可是,到时候手就不知不觉地伸了出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搞的?”
张兴,今年28岁,身高1.75米,健壮如牛。然而,他总是怀疑自己有毛病,经常去看医生。每次医生都做认真地检查,结果表明,没有器质性病变。医生耐心地告诉他:“你呀,自己不要往这方面去想,你的病是想出来的。”张兴认为医生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于是努力不这样想。可是,头照样痛,胸部照样闷得难受,喉咙依旧有异物感。
陈绘勇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学的是绘画专业,他的理想是要成为一名画家。他对齐白石的画非常感兴趣,并对之相当着迷,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齐白石那样的大画家。于是,他开始模仿齐氏的画风。但他的水平跟齐白石比起来却是相差甚远。他感到无比的伤心和苦恼。
李飞为什么总改不了小偷小摸的毛病呢?张兴如何能使自己头不疼、胸不闷呢?张绘勇为何再模仿也不像齐白石呢?这是因为,陈绘勇、张兴、李飞都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改善自我的最强有力的方法——催眠重生术。后来他们认识了催眠重生术,并在催眠师的诱导之下,改变自己,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活力”。李飞变成了一个非常守规矩的孩子,不再偷偷摸摸;张兴变成了一个身心健康有青春活力的人;陈绘勇的绘画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与齐白石的绘画技术越来越近了。是催眠术创造了这个奇迹,让他们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具体来讲,催眠重生术是在催眠状态下,让一个人的心理、行为、人格“脱胎换骨”的方法。它能够使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由“旧我”变成“新我”。“旧我”的锁链打碎了,“新我”的创造性行为方式也同时形成了。
催眠师能完全操纵一个人吗?
催眠师不仅能在催眠状态下控制受术者的行动、观念,而且在催眠状态醒来后也能支配他的行动,这就是“后催眠暗示”的作用。所谓“后催眠暗示”是指催眠师在催眠状态中暗示被催眠者,要他在醒来之后的某个时间或看到某个讯号的时候就去做某一件事情。被催眠者醒来后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执行某种行动,即使这个行动非常荒诞。这样的事例很多,这里我们介绍两种例证。
有一次在催眠训练课程里,催眠师邀请女学员小芳登场示范。
当她进入深度催眠状态后,催眠师暗示她:“等一下当我拍手一声,你就会睁开眼睛,并且看见坐在你前面的人,是失散多年的好朋友。”这个示范是要用催眠来制造幻觉、呼唤记忆、活化情感,难度较高。
当催眠师拍手完毕,小芳睁开眼睛,向眼前的同学一瞧,眼眶立刻湿润,鼻子转红,然后一个箭步跳过去拥抱这个“失散多年的好朋友”,边啜泣,边说:“这么多年已经没见到你了,真的好想你……”
催眠师在一旁问她:“她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的朋友?”
小芳抽咽地说:“她是林灵,是我高中时代最要好的同学……”
催眠师耐心等候她叙完离情,回到座位后,再度下指令说:“我们准备结束这次的催眠了,当我弹指头一下,你就会睁开眼睛,结束催眠,然后,你会站起来,把大门打开,而你会忘记这是我要你打开的。”
小芳听见催眠师弹指头一声,就张开眼睛,面部表情轻松,催眠师问她感觉是不是很轻松,她说是的,然后催眠师故意不理会她,慢慢地环视同学一周。就在这一片寂静的时刻,一股张力逐渐绷紧,大家在期待着……
小芳似乎在思索,又似乎在迟疑,过了几秒钟,终于站了起来,径直往大门走去。这时大门敞开了,她露出一种轻松的神情,仿佛把心上一块石头给卸下了。
催眠师立刻问:“什么原因使你把门打开呢?”
小芳毫不犹豫说:“等一下就要下课了,我先把门打开,这样大家走的时候,就很顺畅了。”同学们扑哧一笑,小芳也跟着笑起来,但有点不知所措。
“你的意识很清楚,对不对?”
“是啊。”
“你起身开门前,心里在想什么?”
“我觉得有一股冲动想去开门,可是又觉得很怪,想了好久,还是觉得去开门比较好。等老师问我为什么开门时,一个念头跑出来,我就那样回答了。”
被催眠者忘记了,是催眠师要她开门的。可是,她必须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开门,她绝对不会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开门。”而是会找出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例子:
催眠师暗示被试者醒来后,当他一听到拍桌子的声音,就会不可抑制地需要清喉;或当他听到“开始”这个词时,就会抓耳朵。于是,被试者醒来后,听到拍桌子的声音就会自动地咳嗽清喉;或听到“开始”一词后就抓耳朵,而且并不知道,这是催眠后暗示的结果。他们往往会辩解道,自己的嗓子不舒服了,所以要清喉;或有蚊子在耳朵飞,所以要抓耳朵。
这就是深度催眠状态下的催眠后暗示的典型反应,被催眠者完美地接受暗示,并且做出被指示的行为。
与群仙同乐,催眠能否帮你实现?
使人产生幻觉的催眠现象是屡见不鲜的。通常,在催眠状态中,催眠师可以通过暗示,使被催眠者把不存在的东西看成是存在的,即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
人们总是把月宫描述成宇宙中的仙境,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但是,在目前科技发展状况下,仅有少数宇航员才能去探索这一仙境。
催眠术却能让你实现这个梦想,它能把你带到这美妙的“仙境”,与月中群仙同饮“仙酒”,享受那仙人般的生活。在催眠中,催眠师用想像性的暗示后,被催眠者就会沉浸在这种想像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催眠师所用的想像性暗示语是:“你已进入深催眠状态,你感到身体开始变得轻飘,像飞人一般,飞吧!飞吧!”“现在你已进入了太空,看到许多仙人翩翩起舞,弹琴奏乐,你已经看到了!”此时,被催眠者如表示已看到,就说明已接受了暗示性指令,出现了催眠性幻觉。可继续暗示:“仙桃、仙酒已备好在月宫的台子上,是为欢迎你而特地准备的。月宫就在前面,继续飞吧!好!到了宫中,你仔细地欣赏这一仙境吧!许多仙人正在鼓掌欢迎你,你尽情地享受这仙人般的生活!开怀畅饮吧!品尝仙桃吧!欣赏那悦耳的音乐,迷人的舞姿,奇异的世界!”
催眠结束之后,被催眠者依然能体验到这种情景,并在清醒后能记忆这些情节。这是一种催眠性幻觉,大多数情况下都将“亲身经历”当做是现实。
忘却的记忆也能重现吗?
催眠可用来犯罪,但也可用来破案。利用催眠进行犯罪的例子很多,利用催眠进行破案的例子也很多,下面就是运用催眠进行破案的典型例子。
圣诞节前夕,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昂商场门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这时一位40出头的女子,提着购物篮,急匆匆地步上台阶,准备进入商场购物。
突然,一声枪响,场面一片混乱,伴随着一片惊慌的呼叫,人们四处奔逃。当中年女子从惊恐中回过神来,发现她面前有一位妙龄女郎躺在血泊中。
警察闻声立即赶到现场,但是凶手已逃之夭夭。
作为现场的目击证人,她必须到警察局作证。但是她怎么也说不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她当时只想赶紧进入商场买东西而无其他任何杂念。直到突然听到枪声,她只见人们惊恐万分地四散奔跑。究竟是谁开的枪,她根本无从回忆。
在这种情况下,警察局请来一位催眠师,对这位妇女进行催眠,以使她回忆起当时案发的情景。
这位女子被安置在催眠椅上,接受催眠师的催眠。
催眠师对她进行暗示诱导:
“你从汽车里出来,是想去买东西吗?”
“是的,我要给孩子买圣诞礼物。”她不假思索地回答。
“你是不是去里昂商场买圣诞礼物?”
“是的。”
催眠师继续暗示她:
“你现在正从汽车里出来,往商场走去,你已经走上商场的台阶。商场门口人很多,非常拥挤?”
“是的,人非常多。”妇女回答。
“你看看你前面的人,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
被催眠的女子接受催眠师暗示之后,抬头向前看。停留片刻回答说:
“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男人、女人、小孩、老先生、老太太,可是这些人我一个也不认识。”
“你见到一位穿狐皮大衣的女郎吗?”
她稍微迟疑了一下,摇摇头说:“我没看见。”
“你肯定能看见她,你再找一找。”催眠师提示她说。
她又引颈向前仔细地观望,然后激动地回答说:
“啊!我看见了,她从商场出来,走得很匆忙,看上去很慌张的样子。”
“后面有人跟踪她吗?”
她又向前放眼搜寻,说:
“有。一个戴大帽子的男人,帽子压得非常低。”
“那个人大概有多大?”
“应该有40多岁吧。”
“他脸上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吗?”
“长方脸,眼角好像有个黑痣。”
“之后他做什么?”
“他走到女郎身边……”
被催眠的女子突然失声惊叫起来:“啊!就是他!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把那个女郎打死了!”
“然后那个男人往哪里跑了?”
“他用手压了压帽子,然后飞快地跑进商场里去,一直没有回头!”
这位妇女在被催眠状态中回忆起她当时的所见所闻,提供了凶犯的相貌特征。里昂警察局根据她提供的特征,抓获了凶犯。
上面列举的是用催眠术侦破凶杀案的实例。那位作为见证人的中年妇女,在她觉醒的时候,对她面前所发生的亲眼目睹的事实,却说不清它的经过,而被催眠之后,她竟然能够详尽叙述凶杀案的经过。
催眠能让一个人重返童年时代,可能吗?
年龄倒退就是催眠师向被催眠者下达指令,要求被催眠者的心智回到从前的某个时候,这个时候可以是前一天、几个星期前、几年前。例如,催眠师这样暗示受术者:“从现在起,我让你逐渐退回到童年时代。一年一年地,你回到过去。好啦,请你深深地吸气,吸满之后就静静地呼气,随着呼气放松全身。好,吸气……吸气……放松全身。回到童年时,你能按照各个年龄,把平时忘掉的过去的事情,全部回忆起来。你现在是很怀念过去的,现在,我拍掌,每拍一下,你就变得年轻。你现在是7岁。”
“喂,你现在是多大岁数……好,请告诉我,你所遇到的事情。”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受术者返回童年时代,他会像小孩子一样咬手指、撒娇、哭闹,其他的声音和语词也像孩子一样,如果让他唱歌,他会像孩子一样边拍手、边扭屁股、边唱歌。
催眠学家巴勃曾对被催眠者的年龄倒退现象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经年龄倒退后所测得的智力与其该年龄阶段的智力并不相符,虽然它仍低于实际的智力,但仍有成熟性趋向。
专家们对年龄倒退现象提出了三种假设:
1.假装性假设
一些学者认为年龄倒退完全是假装的,是一种欺骗性行为。
2.真实性假设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年龄倒退是真实存在的,被催眠者在催眠师的指令下,的确能“回”到被要求的年龄,并具备当时年龄的外在特征,但他已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并未完全消失。
3.模仿性假设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催眠的年龄倒退是一种模仿性行为,是完全沉浸于角色之中的角色扮演,被催眠者只是遵循催眠师的指令,按照催眠师的要求来模仿某一阶段孩童的语言、行为和情感等。
可以设想,既然催眠时能出现年龄倒退,那么,是否也能显示出年龄速进现象呢?其实,催眠师也能暗示被催眠者年龄在增长,并让他成为某个年龄阶段的人,然后让他说出或做出该年龄阶段时的事或行为。通常,被催眠者常常会说出他与他的儿子在一起聊天、踢球的事情,以及他的事业情况,等等。
对年龄倒退,这种现象研究很多,观念很多,争论也很多。但关于年龄倒退的实质依然没有水落石出。不过,学者们对速老现象的解释仍与年龄倒退的假设相仿,真实性派在期待着事实的验证;模仿性派认为被催眠者是按照他个人的愿望在想像他今后状况;而持假装性观点的人,坚持认为速老现象同样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假装。
催眠能使术者完全没有痛感,真的吗?
众所周知,人体对痛觉是很难适应的。当外界的伤害性刺激作用于人体时,人们必然会产生某种防御性的反应、躲避(一种无条件反射)。然而如果人们在接受催眠术,进入催眠状态后,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一位被催眠的病人躺在手术台上,没有任何麻醉药物,医生就用刀划开他的皮肤,皮肤上敏感的痛觉感受器并没有使病人产生疼痛的感觉,他仍静静地躺着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医生又划开筋膜与肌肉,再打开腹腔,翻动腹腔内脏,寻找病变的部位。通常的那种翻动内脏的剧痛还是没有让病人有丝毫的“举动”。直至切除病灶、关腹、缝合,病人都安然地承受着,没出现疼痛所造成的明显的肌肉紧张、痛苦的情绪表现及其他的外在反应。
通过催眠术减轻疼痛早已应用在医疗上并被反复证明。早在1845年,英国外科医生詹姆斯·埃斯代尔在印度对一位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施行了催眠术,结果竟然大获成功,该患者在手术时报告无痛苦。实验的成功使埃斯代尔对“催眠性痛觉丧失”的探究热情一发而不可收,随后,他宁愿放弃新发现的乙醚和三氯甲烷等麻醉剂,而采用催眠麻醉。从1845年到1851年,他曾用这种技术施行过300多例手术,甚至包括截肢,并且在使用催眠术后,手术死亡率从50%下降到5%。在当时这是个奇迹,其主要原因是,他通过这种技术消除了病人手术后的恐惧感,使病康复得更快。
现在,许多国家的牙科、妇产科、外科等医疗部门都在使用催眠术镇痛。近年来,一些实验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催眠镇痛的效果比吗啡还好。
所以,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会丧失疼痛的知觉,这种现象已被广大学者所承认。只是至今仍难合理地解释这种催眠性痛觉丧失的现象,还缺乏阐明其作用机理的理论基础。
催眠缘何能使一个人失忆?
在实践中,催眠师常常利用一种记忆丧失来消除病人那些不愉快的心理问题来达到治疗心理及生理疾病的目的。
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足以证明这一点:
有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孩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在她心里了曾对异性充满了美好浪漫的向往,可是如果真的与男孩接触和交往,无名的恐惧霎时袭来,她不敢去面对,不敢以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去接受倾慕她的人,逃避成了她惯常的事。女孩为什么有这种莫名的恐惧感呢?其实,这都源于她小时候经常被继父辱骂和奸污,而继父又一次次地对她进行恐吓,不让其告之他人,所以这个女孩从小就生活在这种阴影里,长大后对异性只有恐惧而毫无一点安全感,所以出现上述种种现象。
后来,她找到了催眠师,决定用催眠术来疗自己的伤。在催眠中,催眠师暗示她:“从现在开始你已经忘记你的继父了,他曾经对你的侮辱现在也忘得一干二净,你过得轻松、自由,没有一点束缚感和恐惧感,你对一些男孩也充满了渴望和爱慕,因为找到他们,他们会给你安全感和温暖的爱,大胆地去追求你的爱情吧,爱情将会给你幸福。”经催眠后,这个女孩的病情得到了暂时控制,忘记了继父对她的侮辱和伤害。她开始去追寻自己的幸福。
另一位年轻女性,高中毕业刚走上工作岗位,因为同科室的人了解她在校时的一段不愉快经历而背后议论纷纷,所以,她不能安于工作,焦虑不安、头昏脑涨、失眠多梦。经过催眠后,她失去了在校不愉快经历的记忆,忘掉同科室人的背后议论,甚至反问:“他们什么时候谈论过我?”
有人使用催眠术忘掉已习得的计算和自己的姓名,术后就连简单的运算能力也丧失了,见到自己的姓名也不认识,呈现一种痴呆状态。当然,经催眠术后能迅速得到恢复,并无什么后遗症。
这种催眠术也常应用于体育中,一些运动员因某次比赛失误而影响情绪和技术水准的正常发挥,亦可通过催眠使其记忆丧失以解除心理上的压力。
人格转化,催眠师可以办到吗?
催眠师在催眠过程中可以把被催眠者本身的人格暂时停断,并转化为其他的人格。比如说,在催眠状态,当催眠师暗示被催眠者“你是和尚”时,被催眠者会像一个和尚一样念阿弥陀佛,还敲响木鱼;如果暗示被催眠者是“总理”时,他就会以一种非常严肃的态度开始发表施政方针演说;如果是暗示某些特定的历史人物、英雄、名人等,只要举出具体名字,被催眠者就会“变”成那个人。我们具体看下面这个例子。
某少年甲的同伴同学乙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而甲却逊色了很多。在催眠状态下,催眠师对甲暗示说:“你是‘乙’呀。”这时“甲”似乎真的成了“乙”,从态度到声音都酷似“乙”,当问他叫什么名字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乙”的名字。问他父母的名字时,如果他知道“乙”父母的名字,也会准确地说出“乙”父母的名字。此时“甲”的人格真的变成了“乙”。
儿童的不良行为常可采用这种人格转换催眠治疗的方法。有一位六年级小学生小强从小深受祖父母的溺爱,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回家作业往往不能完成,考试也常常不及格。平时还有咬铅笔头、和同学打架、生活懒散等不良行为,是班级中有名的“小顽皮”,虽经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批评,但屡教不改。
当小强进入催眠状态后,被暗示说:“顽皮、学习不专心、懒散、上课小动作多那不是你,而是你的同学小强,大家都不喜欢他,你是聪明、可爱、遵守纪律的李朗,你喜欢画画,老师同学们都喜欢你。”
“你叫李朗,是吗?”催眠师问道。
“是的,我叫李朗。”小强立刻回答道。
“你喜欢画画吗?”
“是的。”
“你爸爸叫什么名字?”
“李明威。”
“你妈妈叫什么名字?”
“杨薇。”
“杨小强是你们班的同学吗?”
“是的,他是一个顽皮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爱搞小动作,还常常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大家都不喜欢他。”
此时的小强经催眠的诱导实际上已完成了人格转换,李朗的好品质在催眠中的小强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疑对矫正小强的不良行为起着潜在的作用。经过几次催眠治疗,小强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而且改掉了咬铅笔头的坏习惯。
催眠师就是利用暗示的作用,使被催眠者的人格发生了转变,当然这些都是在催眠状态中发生的,而且被催眠者的主观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催眠师暗示的是被催眠者不喜欢的人、在社会遭人批评的坏人以及他不了解的人,那么即使催眠师做出暗示,这个转变过程也很难顺利进行。
例如,当催眠师暗示被催眠者:“你变成了一只鸟,一只雪白而美丽的鸟,你展开了宽大的臂膀,自由地在天空里翱翔。你的姿态十分优雅,充满了魅力……”在做出这样的暗示后,被催眠者便会把两臂当做翅膀展开,上下拍动,有时还会在房间里兜着圈子跑动。在这种时候,如果催眠师暗示的是被催眠者不抱好感的东西,比如猪、兀鹫等,被催眠者的反应就不会这么直截了当,过程也就不会顺利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