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致胜-专注就是一种让事情变得简单的力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也许对于多数企业、多数人而言,发展或者把握更多的目标更能创造出机会,但实际上解决问题最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次只做一件事,就是把握住一个目标、一个焦点。这就是一个窍门,它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点,一切的成功都是从单一目标的选项中开始的,至于其余的那些目标,完全可以抛弃。

    1.专注就意味着简单

    有关专注,我们同样需要特别提到这个人的名字——乔布斯。乔布斯曾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说:“专注和简单是我的梵咒。”要做到简单往往比复杂更难:因为我们必须更努力工作来使得自己的思想干净、简单,但这是值得的,因为一旦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轻松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

    身为乔布斯的粉丝,我们是幸运的——享受到了几款革命性的产品,而乔布斯和苹果公司同样是幸运的,他们创造了几款足以改变世界的新产品。现在从纽约到洛杉矶再到西雅图,从香港到北京再到上海,从伦敦到巴黎再到斯德哥尔摩,每一个人都见证着苹果的奇迹,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让电子革命变得更加理所当然,因为这是苹果,乔布斯的苹果,非常专注的苹果。

    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询问苹果公司该如何保持发展的趋势,该如何实现高额的利润,恐怕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相对简单的答案(这对任何一个陷入困境的企业来说都很艰难),但是现在乔布斯简化了这个问题。所谓成功,所谓成功的秘诀,都已经被完全乔布斯化了,或者我们会认为成功已经演变成一个简单的符号和步骤——像乔布斯一样去工作。

    而回到话题的原点,核心内容就是什么促使了苹果的成功,答案显而易见——专注。如果看看乔布斯最近几年在手机上的投入(就像他过去在电脑上的投入一样),就能够明白发生在苹果公司的所有事情正在变得越来越合理。再也不会有人像他一样如此执着地投入到一件工作上了,再也不会有人像他一样如此简单地专注一件事了。

    正因为专注,他将所有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了,在《时代周刊》的评价中,乔布斯只是做了“一件事”,《华尔街日报》也认为乔布斯将成功简化成了一个个人商标,之后所有的成功都会存在一个标准:是否能够像乔布斯一样。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人能力的高低、环境因素的不同,以及各种意外因素的干扰,我们在工作中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这或许是失败的根源。日本人会研究一颗螺丝三十年、四十年,这是一种专注;德国人不容许出现任何明显的误差的问题,这也是一种专注;美国式的专注是一种创新,执着的创新。

    无论是哪一种专注,实际上都将所有的问题简化成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我要做的事情。”不幸的是,这个概念并没有真正普及开来,或者说多数人还不具备这样的意识,他们会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但很少有人坚持下去,或者很快就选择其他的职业和领域。如果对美国商业内的150位后起之秀进行跟踪调查,就会发现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商业奇才选择了坚守原来的岗位,多数人最终还是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所以他们拥有乔布斯的智慧,却终究没能成为第二个乔布斯。

    今天,保持专注几乎成为了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们解决麻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相比于那些工作注意力集中的人,那些精力涣散的工作者一直都处于挣扎状态,至少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所遭遇到的那些人,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缺乏专注度而被各种问题烦得焦头烂额。

    ——我们是否愿意花更多的事情做一件事?

    ——我们是否总是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

    ——我们在工作中是否有效利用了这些时间?我们对待工作的投入程度怎么样?

    ——我们是否经常会对工作目标产生怀疑,甚至于迷失目标?

    ——我们是否经常容易受到他人的打扰?

    ——我们是否总是能够轻易记住那些重要的事情?

    ——我们是否总是激情饱满地工作?

    ——我们是否经常持续性地关注或者做某一件事?

    ——当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能否提炼出其中的精髓?

    ——我们是否经常在工作中坐卧不宁?

    解决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专注,如果专注力不够集中,我们的工作很难获得实质性的突破,而且会变得更加烦琐和复杂。而那些愿意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的人,总会觉得一切都比较轻松、自然,他们可不会在工作中因为键盘不好用而大发脾气,不会因为咖啡太烫而感到心烦,更不会因为外面的噪声而心神不定,专注的人摒弃了外面一切复杂的因素以及一切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的因素,他们存在于这样一个想法中:我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工作者。

    那么该如何保持好足够的专注力呢?通常我们需要做到三点:

    (1)判断

    专注的人需要了解自己何时做决定,何时需要花时间进行斟酌。一旦感觉选择太多,无法立即选择出一个最佳的方案,不要冲动行事,更不能无限延期和思考,而要做出最准确的判断,需要弄清楚在何种情况下做出何种选择。

    (2)目标

    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对目标产生疑惑或者动摇,此时,哪怕一个细小的问题也可能会打乱我们的思维和节奏,比如别人不经意中的一句话、听到的一首歌曲,都可能会在大脑中挥之不去,久久回荡,甚至产生更多混乱的思绪。因此我们需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排除周围信息的干扰,同时留意自己是否走神了,是否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一旦存有偏差,必须立刻终止行动,矫正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3)坚持

    专注不仅仅在于一时的注意力集中,它还在于长时间的坚持,因为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我们必须表现出比这些问题的爆发和扩散更大的耐心,必须一步步推进自己的方案。其实在这个坚持的过程中,我们的潜意识中会自动收集相关的信息,从而酝酿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为了确保我们能够更加专注地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档位调控,既需要放松自己的状态,又需要保持一定的注意力,争取将所有的问题放在一个相对简单的标准上来解决。

    在这三种方法中,精准的判断有助于我们迅速下定决心,清除那些纠结不清的想法和选择;目标的定位有助于我们保持正确的方向,从而不会被其他外在事物干扰和迷惑;坚持代表了一种精神状态,可以保证我们的战略耐性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只要把握住了这三点,我们往往可以更加轻松地应对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

    不过,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人类的大脑有4档层次的专注:第一档专注是指内部的专注,此时我们正处于睡眠或者白日梦的状态,大脑波动比较缓慢;第二档的专注依然是内部专注,但此时我们比较清醒,而且准备开始行动,大脑波动处于中等状态;第三档的专注指的是人的注意力比较集中,脑力活动比较活跃;第四档专注是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此时的我们可能处于焦虑之中,甚至面临崩溃的危险。

    在通常情况下,处于第一档和第二档时,人们很容易进入自己的潜意识,来自大脑不同区域的信息将会进行整合;第三档和第四档更加适合逻辑思维,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处理更多复杂的具体的事务。而了解这一些是我们维持专注度的一个必要条件。

    2.吸引力法则

    现在我们所做的一般工作都是在应付了事而已,“这只是老板要求我这么做的”“我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我不喜欢,但必须这么做”几乎成为了我们应对工作的理由。想要让自己喜欢上一份工作并不容易,至少在高达75%的人看来,工作的兴趣并不那么强烈。

    无论如何,“我是被逼的”几乎成为了一个共识,或者说工作的吸引力的确正在急速下降,这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死结,一方面,我们必须想办法挣到钱,想办法迎合讨厌的老板或者主管大人;另一方面,我们却在四处抱怨和诉苦。

    想要喜欢上工作似乎太难了,随便找出几个雇员来,他们能一口气说出七八条理由来反对工作,但他们仍旧会屈从于所谓的现实,仍旧会想办法承受这种痛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厌恶的心理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情绪问题和情感体验,我们会变得更加暴躁不安,会变得更加失落,会变得更加消极。强迫工作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做法,但是一旦我们专注于工作本身,就会发现这些工作正在制造足够的吸引力,我们会慢慢发现这些工作其实是值得去做的,是值得每天花费十个小时去关注的。

    布莱恩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员工,我们在多次合作之后,他开始频繁地和我进行联系,并且毫不介意地分享他的工作。作为一个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员工,他的那一套工作方法让人印象深刻,因为我能够明白那些成天和数字、公式打交道的男人,生活该是多么的无趣,很少有像他这样每天坚持微笑着上班的人。

    我会问他:“布莱恩,你一定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最棒的。”

    “不,班纳,我有时候也会讨厌它,拒绝它,我甚至不止一次发誓要换一份工作。但我总能够找到办法让自己继续待在这儿。”

    现在我知道他的方法了,那就是每一次都尽量集中精力去做这件事,然后他会在自我暗示中找到工作的热情和兴趣。

    这个方法显得有些呆板,或者说简直不能称之为方法,但它却隐含了一个最常见的法则:吸引力法则。社会学家大卫·罗恩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对某个人、某件事产生兴趣,并不仅仅是出于最初的好奇,还在于他全身心接触时所产生的一种新的信任与渴望。了解这一点并不难,大卫认为他在最初和妻子莉莎认识的时候,对她几乎毫无感觉,他承认“她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女人,甚至可以说是相去甚远”,但是为了不至于让拒绝来得太唐突,大卫先生抽出时间和莉莎共进晚餐,尽管完全是出于礼貌,是为了确保自己能够保持好一个绅士最起码的名声和形象,但晚餐时,两个人的接触渐渐让大卫发生了一些改变。

    “她并不出色,但她确实影响到我了”,大卫事后回忆说,并且一些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突然意识到这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女人。

    在一顿饭的时间里,大卫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转变,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他认为原因可能就在于自己无意识的礼貌行为起到了作用,他在全方位接触对方之后,突然对对方产生了吸引力。

    大卫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在男女关系中,很多情侣之间原本缺乏吸引力,但是一旦他们愿意提供机会进行相处,事情可能就会发生变化,通过短暂的或者临时的专注态度,他们突然被自己的行为所诱导,发觉对方已经变得魅力四射。很多恋爱中并不幸福的人,到了婚姻生活中,反而能够找到幸福,这就是吸引力法则起到了作用。

    在生活其他方面,吸引力法则同样在影响我们的行为,由于过多的投入关注,我们会突然说服自己去喜欢上某些东西,我们先前所讨厌的人、所讨厌的事、所抵触的工作。换一个角度来说,由于我们的专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事情得到了简化,我们不必再纠结于自己该不该做这件事,或者有没有必要继续做这件事。

    我的父亲此前是一个公交车司机,“我从来没有喜欢过开公交车,但当我真的投入其中时,发现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同其他同行工作者一样,父亲过于专注的责任心拯救了他,正如纽约市市长伦纳德先生所说的那样:“一旦这些司机变得认真,他们可能就会成为最好的驾驶者,会展示他们在这份乏味的工作中所展示出来的良好精神状态。”

    在我最初开始上班的时候,父亲以一种家长的专制帮我挑选了现在的专业,他没有告诉我说“你必须这么做”,但他却一直自认为帮我做出了最佳的选择。我简直有些崩溃,在母亲等人调解失败的情况下,我的命运就这样被父亲活生生地给安排了,这也造成了我的抵触情绪,更何况在此之前我从未喜欢上这一行,也没想过要做这一行的工作。后来父亲对我说:“如果你讨厌这份工作,先不要着急去排斥和拒绝,先尝试着以一个合格工作者的素养去接纳它,专注地验证它,这样你就会发现自己真正需要它。”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真的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才意识到这份工作也还是可以接受的,而现在我得承认父亲做了一个好的选择,这份工作的确吸引住了我。但是就像父亲说的那样,这并非是挖掘我的潜意识或者潜能,他只是让我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接纳生活的机会,可以说专注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一直在想,假使当初父亲给自己安排的工作是洗衣工,是建筑工程师,或者是会计师以及医生,我相信有一天,当我投入其中时,同样会喜欢上它们。

    毫无疑问,专注让我们在自己熟悉或者陌生的领域都找到了证明自我价值的方法,都找到了了解生活意义的契机,它真正构架起了我们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而这一套吸引力法则完全值得我们去尝试,至少它有效消除了我们在选择过程中的苦恼和纠结。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把握这个原则的前提就在于,我们不要盲目地排斥自己正在遭遇的事情,专注的表现会给予我们更多的信心,所以有时候我们选择认真去做了,就会发现这些事真的值得我们认真去做。

    另外,我们必须意识到任何事情都具有平等的价值,当我们以最真诚的态度去认真对待它们时,就会发现万物是一致的,一旦有所归属,我们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可是如果我们始终拿不定主意,那么眼下的那个未必就是最差的,只要我们愿意保持专注,就会发现它们所具备的一切迷人特质。

    3.激情让事情变得更加合理

    在生活的周边,通常都存在这样一些人,同事、朋友、家人或者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常常听到各种抱怨,“我受够了这份工作,受够了我的老板”“我再也不想干这份工作了,我要跳槽”“我很累,我很烦”“为什么我还会在这儿忍受这种折磨”……就像每一次的家庭聚会或者烧烤宴会上那些喋喋不休的人一样,他们的心里永远都试图让工作变得更加轻松简单,但是一面又抱怨自己处境糟糕。

    好吧,现在这些人看上去真的遇到了一些麻烦,他们的情况总是显得有些特殊和复杂,那么该如何进行改变呢?也许他们应该先换一份工作,换一个部门,或者干脆换一个老板;他们需要重新制订一份计划,需要换一个新的环境,需要得到更多的帮助,他们所要更换的是一整个工作和生活系统,假使有可能的话,他们更愿意自己安排好一切。

    不过即便这些大动作都能够得到实施,情况同样不会得到什么太大的改善。如果我们能够对他们(包括自己)的工作做一次调查,仔细观察他们的工作,就会发现他们通常情况下都表现得没精打采,就像一头快要进入冬眠状态的熊一样。他们可能还是严重的“星期一恐惧症”患者,是“加班恐惧症”的受害者,张口闭口就是“这根本不是人做的工作”,哪怕这些人一个星期可能只有不到3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如果这是美式民主、美式自由下的工作精神,那不得不说整个美国即将完蛋。如果他们觉得可以通过抱怨和辱骂来实现绝对的舒适度,如果他们希望通过环境的大变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那么情况只会变得更加复杂和糟糕。因为下一次,他们仍旧会表现出一副病怏怏的样子。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病症并不在于那些每个月领取几百美元救济金的流浪者和懒汉,我们的政府职员、大学教授、金融工作者、医生、律师,以及其他一些相对高端的行业工作者,同样善于抱怨,同样会在工作中感到不知所措。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激情已逝,我们早就忘记了当初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工作的,忘了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份工作,我们现在像个小孩子一样愤愤不平看上去的确像个滑稽的小丑,我们的发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简直和弱智差不了多少。

    当然,生活总还具有它艰辛、复杂的一面,谦卑地承认这一点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不过过度在乎这些事情,就意味着我们丧失了对生活和工作应有的关注度,丧失了原有的那种激情。

    我在基金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次遇到了彼得·林奇,那时候他刚刚从富达公司退休,但他的影响力仍旧无处不在,人们在华尔街谈论基金、证券以及股票时,他仍旧是一个活生生的传奇。当时我询问他是依靠什么来接近成功的,他的回答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激情”。

    这几乎是他一生工作的总结,早在1969年,彼得·林奇服完兵役,并开始进入富达公司上班,当时的工作是一位金属分析师,尽管这份工作并不合心意,但是对于一个“阿兵哥”而言,能够在富达公司谋得一份工作实属不易,好多人都挤破脑袋想要进来。所以自觉非常幸运的他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并且努力将其做好。虽然工作乏味无比,但是林奇每一次都是最早到公司然后最晚离开的那一个。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林奇很快被提为公司的主管,而在这之后,他开始接触到证券市场,因为当时证券市场和公司的业务密切相关,他必须对证券知识有一些了解,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为此他干脆重头学起,一点点去了解证券市场的运作原理和运作规律。那时候很多人觉得这样做根本没有必要,有关证券的信息完全可以找其他专业人士帮忙,但林奇并不那么想,他疯狂且充满激情地选择了在证券知识上大动干戈。

    当时,他几乎每天都要走访各个不同的公司,收集更多相关的情报。回去之后,他会从中提取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分类对比,最后看一看,哪些投资公司和投资项目最具潜力,而且效益最高。而为了验证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是否准确,他甚至以一个人的名义进行投资。

    虽然日复一日的信息收集和筛选工作非常乏味和无聊,但的确让林奇对证券市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对于资本运作和投资,他也越来越有心得。不久之后,富达公司干脆将其调任为麦哲伦基金的主管,这是一份美差,因为对一个基金主管来说,他往往可以干最轻松的活,而拿最高的工资。看看华尔街那些整天花天酒地、挥金如土的基金主管们,就知道这份工作有多么舒适,就知道还有多少人正对着这个职位流口水。

    可是当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的主管后,一切都变得大不相同,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出席派对、出国旅游,或者乘着游艇去海上兜风,而是坚持原有那种苦行僧式的工作方式。为了提升自己的投资能力、完善自己的投资理论,林奇基本上每个月都要走访至少40家公司,然后对这些公司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和分析,这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作,即便是像他这样的顶级分析师和投资人,基本上每天的工作时间也在12个小时以上。

    他的朋友和同事非常不理解这种近乎于自虐的工作方式,觉得他没有必要如此辛苦,可是林奇却坚持认为自己既然进入了投资领域,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不辜负自己对这份工作的满腔热情。事实上,林奇也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在他任职的13年期间,麦哲伦基金的财富从2000万美元奇迹般地增长到了140亿美元,而在个人投资领域,他也是成绩卓越,人们将他和巴菲特、索罗斯等人联系到一起,认为他们是现代社会最伟大的投资家。

    他大部分的成功都可以归结为激情,尽管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成功要素,事实上很少有人会将成功认为是激情的结果,企业家、商人、科学家、哲学家们更喜欢谈论自信、勤奋、天赋或者创意,很少有人会认为激情能够成就什么,但激情的确让我们回归到了工作的本质态度,让我们对工作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尊重,甚至于说激情就是一种创造价值的魔力。

    以我对林奇的了解,他并不能算是那种天才的设计师,不是那种依靠天赋来获得成功的人,而是一个充满激情的长跑选手,这同样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事实上,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一样,为年轻人提供了如此多的机会,而热忱恰恰是一个决定我们能否把握这些机会的重要要素。一旦提及竞争,我们通常会在能力、资源、信息等因素上与对手周旋,但从本质上来说,热情决定了这一切,尤其是随着以上这些因素的差距越来越小时,谁投入的精力越多,谁的热情越高,谁在竞争中取得的优势就更大,就像林奇一样,我们可以完全将热忱看作竞争体系当中一个最具活力的因素。

    ——永远保持好奇心

    我们通常会对一件新鲜的工作感到好奇,而这恰恰是激情工作的动力,但是随着对工作的深入了解,一旦我们吃透了某种规则,或者接触的频率太高,就可能会慢慢丧失兴趣。这是职业倦怠症的根源,但解决的方式其实也在于此,为什么我们不能长时间保证自己的工作状态呢?为什么不愿意长时间保持好奇心呢?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对工作已经吃透了,但问题是我们真的做到这一点了吗?据我所知,一个顶级的华尔街经纪人,也永远对股票和基金市场保持敬畏之心,而这种好奇心确保了他们每天都在百分之百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做一项工作就要爱一项工作

    我见过不少出色的天才,依靠这种天赋,可以想见他们有能力在华尔街或者其他地方做出一番大事业,但对于天赋的过度自信使得他们忘记了如何去好好对待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尤其是对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现在他们换了不少工作,从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跳到另外一家500强企业,接着就销声匿迹了。他们并没有懂得如何尊重自己的工作,没有赋予足够的激情,所以工作最终抛弃了他们。所以无论我们现在所处的工作环境多么卑微,无论自己的职业多么卑贱,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爱上它。

    ——像一个疯子那样投入

    在纽约或者是芝加哥,每一天都会有成百上千的人面临下岗,都会在工作中遭受失败,他们或许都是一些有能力的人,都是一些高级的知识分子,都有着出色的工作经验,但他们没法获得成功,因为他们欠缺一种激情,而又有谁会像一个疯子一样偏执而富有激情呢?

    好好想一想那些真正的工作者,他们所吸引人的并不仅仅是那些天赋,还在于疯狂的投入,他们会一整天都待在办公室里,会选择在吃饭时间浏览文件,会选择坚持做那些别人不敢去尝试的工作。但凡那些创造了巨大价值的天才,往往都是一些真正的疯子,他们的疯狂投入看上去往往有些不可理喻,但这些人确实获得了最后的成功,他们站在商业大楼的最顶端时,手里端着的可不是咖啡,而是一大堆的资料。

    想要证明或者激发自己的热情,那就应该像疯子一样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有谁会愿意相信一天只愿意花费一个小时时间工作的人,会是出于热爱与激情?

    4.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就是坚持到底

    我们一定以为简单就是一个快速解决问题的方式,但这种所谓的快速解决不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些重要的、复杂的问题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永恒真理,也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我们所倡导的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或者说我们只能试图让所有的问题变得更加简便、顺利。

    任何一个问题在得到解决之前,都必须经历一个过程,有时候这个过程会显得尤为漫长,我们会觉得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了吗?显然没有,因为我们都得到了一个暗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完成整个过程。

    我们小时候大概都见过漫画家米尔的《挖井人》,挖井的人每次打完一个水井,发现没有水,就迅速换一个地方。可是在第二个井口发现没有水后,又迅速换地方,所以我们见到挖井人身后密密麻麻的一整排井口。问题在于他所打的每一口井,只差一点点就能挖到地下水了,换句话说,我们的挖井人只需要再坚持挖深一点点,就能够早早地解决问题,可是他却牺牲了这一点时间,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挖另外的井。

    这个漫画实际上是对整个美国浮躁心理的一个折射,就像白宫或者国会经常制定的那些政策一样,一旦政治家们觉得它产生不了什么作用,或者遭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往往就会半途而废,其结果是白白浪费了精力和资源,重要的是这些政策可能在伤害了反对者的同时,也伤害了最初的拥趸。

    在我们所接触的整个社会体系和教育体系中,坚持并没有显得太过举足轻重,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过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做这件事,然后坚持做下去”。这并非什么金玉良言,但也是一句揭露本质的大实话。也许我们习惯了急于求成,我们总想着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成大事,而这通常会让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无趣且危机重重。股神巴菲特或许是善于坚持的一个杰出代表,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积累了数百亿美元的惊人财富,所依靠的可不仅仅是运气,而是他惯用的投资策略——长线投资。也就是说,巴菲特从来不打算依靠短期投资在一夜之间发大财,而是采取更加稳健、更具持续性的投资方式。在巴菲特看来,长线投资才是挣钱最简单的方式,短期投资虽然挣得比较快,但是亏损同样很快。而且从投资模式上来说,长线投资无疑更加省心,不会因为一时的盈亏而改弦更张。

    毫无疑问,坚持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标准答案,也是一个最简单的答案。通常情况下,我们必须通过反复练习,以一种连续性的动作来弥补爆发性力量的缺陷。因此我们不能总是把力量浓缩在某一个时刻,浓缩在某一个冲动的时刻,而更多的是把等量的力量铺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上。换句话说,这儿一只球的含金量和那儿一片树叶的含金量是一致的。

    我曾经访问过很多文人,发现那些诸如出版商、编辑、大学教务长以及教授、主教这样一些受人信赖、令人景仰的人,实际上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之所以能够得到稳定的工作和高薪,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最有文学才华的人,有时候他们和平常的你我一样,并没有什么太明显的优势,他们所擅长的,也不过是一种类似于商人的活动能力和工作才干,或者说像农场里的农夫将所有的农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一样,他们的工作才能源于一种积累和坚持,而不是出于某种天赋。

    杰弗森是我在洛杉矶参加某次社交活动时认识的一个小演员,老实说,你根本看不出他这个人会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优点,尤其是当他混迹于好莱坞中时,这种感觉只会让你觉得这个家伙纯粹就是一个跑龙套的。

    我并非有意歧视和贬低,但是杰弗森那一脸胡楂子,邋里邋遢的发型,以及并不出众的长相,的确没有给他的形象带来一些正面的评价。此外,我见过他在电视剧和某些小成本电影中的龙套角色,称不上非常好,在这一方面,他的确缺乏天赋,或者说我更愿意在私底下称呼他为一个蹩脚的演员。

    但就是这样一个好莱坞的小人物、小角色,也一直没有放弃退出,直到现在,我突然发现他慢慢变得更有名气了,前一阵子还担任了艾美奖颁奖晚会的颁奖嘉宾,现在又在一部新电影中担任主角,就连《纽约每日新闻》上也报道了他。和多数人一样,我大概也还没弄清楚杰弗森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对他来说,有一天,事情就突然水到渠成了。其间发生了什么呢?我觉得只能是坚持,他坚持走到了这一步,尽管相当不容易,但是相比于每一年在电影公司门口守望的那些人,杰弗森显然更加幸运。

    现在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那些电影公司门口悬挂着的牌子:“坚持就是实现梦想的简单法门。”就不再觉得这是纯粹的忽悠招式。无论如何,通过坚持,通过长期不懈的坚持,那些成功者把自己的力量推向一个有利可图的地方,或者是通过巧妙地使用力量,他们完成了从普通人向高人一等的群体的过渡,从而成为自己行业中的行家乃至权威。他们的成功之路并无特别可取之处,他们也没有太多花哨的技巧和不可外泄的捷径,一切源于一种最古老的简单模式——坚持。

    只要我们还重视家常生活,还重视这个世俗世界里的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固定法则,那么我们就必须懂得如何尊重和使用这种力量和精神,就必须懂得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赢得人生中的那些奖赏。

    但是在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愿意在“坚持”这件事上过多地浪费时间,我们缺乏这样的耐性。通常情况下,一旦我们感觉到事情不太顺利,或者觉得没有必要接着浪费时间(事实上,我们常常如此),我们就可能会立即停手。

    5.一次最好只做一件事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曾经养了一头非常可爱的小毛驴,为了照顾这个小家伙,布里丹先生不得不每天都按时从附近的农民手中购买新鲜的草料来精心喂养它。负责送草料的农民由于敬重布里丹,某一次就额外奉送了一堆草料。结果这让小毛驴感到无所适从了,由于有了更多的选择,原本只吃一堆草料的小毛驴始终在两堆草料中徘徊,由于一连好几天都没有拿定主意,最终被活活饿死了。

    当我们工作的时候,常常会将精力分散在各种不同的目标上,无论他们是庸俗还是崇高,无论是为了赢得荣誉还是分散在财产以及由此而来的其他目标上,其结果都可能是负面的。事实上,只要能够从我们身上剔除掉一件玩物或者一个幻想,能够把我们赶回到工作中,保持必要的专注,成功通常都不会太过遥远。但是由于缺乏那种鼓起劲来将全部力量迅速投入一次行动的爆发力,缺乏那种自我约束和自觉意识,我们的所有行动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就我们所知的那些跨国公司,它们几乎也很少愿意冒险同时去做几件事,像苹果公司最近削减汽车研发的开支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在当前,它在手机市场上已经遭遇了“瓶颈”,发展情况并不乐观,过多的精力分散在汽车研发上,只会让苹果公司危机重重。如果对过去几十年来那些衰败消亡的公司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很多企业就是被多元化的生存策略给拖垮的。

    很多时候,我们有这样的意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一件一件去做好这些事,但是多数情况下,大家只想着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一次性实现多个目标,并且我们总是坚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一切。听起来就像是我们能够同时喝下啤酒、威士忌和两杯可乐一样,又或者我们可以一边收听节目的时候,一边又悄无声息地阅读了报纸。过度的自信和膨胀的野心将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然后所有的事情会逐渐失控,到最后我们可能将一事无成。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去祖母在西雅图的农场里玩耍,那里面养了很多可爱的兔子。有一次,为了更好地进行配种,祖母要求我将这些小家伙全部都抓进笼子。尽管这些兔子都是家养的,但仍旧非常灵活,我忙活了半天一直也没抓住。所以我对祖母说:“这太难了,我根本办不到。”但祖母却几乎在举手之间就娴熟地逮到了它们。

    我非常好奇这一点,于是想办法向她请教,她笑着摆摆手说:“其实也没什么,每一次你只需要盯着一只兔子就可以了。”“盯着一只兔子”,这就是祖母的简单方法,因为在她看来兔子只能一只一只来抓,不可能同时去抓住两只或者三只。

    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了,我们每一次只能抓一只兔子,即便我们的身边有三只或者更多的兔子蹦来蹦去。但事实上我们却一直舍本逐末,总想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问题,却往往被过多的目标所牵绊住,也会为这份自信和贪婪付出代价。

    罗尔德曾是华尔街一家证券公司的经纪人,他在华尔街上名声颇旺,在多年前就已经挣得了亿万身家。不过同那些喜欢挥金如土,购买豪宅、豪车甚至是私人飞机和私人游艇的富豪相比,他显然更加低调一些。

    在华尔街股票市场呼风唤雨的他,并不耽于享受,而是将目光瞄准了轮船制造业,2011年,他联合其他富豪收购了一家意大利造船厂,希望能够打造一个制造豪华游艇的造船公司。事实上,他在这份新工作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从寻找合伙人、融资、收购案谈判、招聘工程师、游艇图纸设计等工作,他都亲自参与。

    但是仅仅在一年之后,他就被迫以低价卖掉了自己的造船厂,由于不再像以往那样关注对冲基金,他在华尔街的生意一落千丈,而缺乏资金来源的他根本无法维系造船厂庞大的开支,最终只好放弃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我们急需一种更为经济实用的方法:断然终止那些缠绕着生活的种种琐事,集中我们所有的精力,尽量去关注那少数的几个关键问题或者某一个问题。园丁们是这一方面的行家,他们善于进行严格的修剪和约束,以迫使树木的所有营养或者能量能够集中到某一个或某几个粗壮的树枝上,而不是放任它们四处生长。

    更确切地说,我们必须关注于自己想要立即去做以及所能做到的事情,它首先应该是一,而不是二,或者三,或者五,就是一个一,每一次我们需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其余的应该果断放弃。这是促使那些生机勃勃的伟大力量积少成多的关键,也是过去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经验下的一种自我管理的经验,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贸易、文化建设、制度管理,在所有的一切目标索取中,“集中力量去做好一件事”都是最基本的一个原则。

    贾德纳市场研究公司认为,现代人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所谓的“无所不在的联结”的迷思,他们试图让所有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接触到自己,而且自然而然地觉得必须随时让人找得到、必须响应每一件事情、必须立即完成每一件事情。但是到了最后,所有人都因为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而工作过量,以至于过度消耗自己。

    可口可乐在这一方面一直都做得很不错,1919年,Elntst Woodruff花费250万美元巨资从“可口可乐之父”Candler的继承人手中购买了可口可乐公司,当时很多人都觉得Woodruff疯了,事实上他完全可以用这笔钱投资矿山、钢铁、工厂或者股票,而不是饮料,或者说他只需要分出一部分钱来投资可口可乐即可。但Woodruff精明地笑着说:“其他的东西或许更加挣钱,但是可口可乐公司是最合我胃口的。”这可能是可口可乐公司历史上一个最重要的决定,为它今后一百多年的基业奠定了基础。

    可口可乐的成功在于它拥有一个高度集中化的品牌,企业的焦点始终都很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或者我们更适合将其当成一个观念问题,比如各个公司总是喜欢从经济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品牌,出于对成本效率的重视,他们非常乐于借助已经打响的某一个品牌,然后将这个品牌焦点进行分散,使产品的类型不断分散成两种、三种。

    但事实上,人们大脑的思维也会跟着分散和延伸的品牌一起分散,也就是说,当产品或者品牌的种类越来越多,大脑的焦点就会不断分散,如此一来,顾客往往会记不清产品品牌的意义,甚至很快遗忘这个品牌。在旧金山,过去人们会记得米尔诺餐巾纸,但是当公司发展出米德诺、米尔斯、米尔斯诺等十几个品牌概念时,大家几乎都不会再记起米尔诺餐巾纸了。

    也许对于多数企业、多数人而言,发展或者把握更多的目标更能创造出机会,但实际上解决问题最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次只做一件事,就是把握住一个目标、一个焦点。这就是一个窍门,它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点,一切的成功都是从单一目标的选项中开始的,至于其余的那些目标,完全可以抛弃。

    6.专注工作本身而不是绩效考核

    惠普公司研发部门的副经理克里曼先生,最近正在为工作的事情烦心,在过去九个月,他都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但现在他必须为新一季度的工作做好打算。所以,现在他和我谈论的都是过去一段时间获得的各种奖赏,以及接下来一个季度对年终绩效的影响。

    克里曼先生在惠普待了十年,深谙那一套完善而又冷酷的数字游戏,不可否认他在工作中的投入,但这种投入多半不是建立在“我想要做好这份工作”,而是“我想要获得一个好的绩效考核分数”。

    我不清楚他是否喜欢这份工作,至少从态度上来说,他始终都在尽职尽责,但是从专注的角度来说,他所做的事情还远远不够,而这恰恰是他经常打电话向我诉苦的原因。

    同克里曼先生一样,我们通常都会遇到这类麻烦,并称之为“工作压力”,很显然我们所谓的压力通常不是来自于自己能否做好这份工作,而是担心搞砸这份工作后可能遭遇到的惩罚。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人都在关注绩效考核,而不是关注工作本身。如果我们有机会在完成工作的基础上将其做到更好、更完美,试问有多少人会这样做?我们会想要在顺利通过考核的时候,期待着制造一些更大的惊喜吗?

    管理学家们做过一项调查,发现85%以上的人都致力于将工作完成,也就是说,他们所追求的就是绩效达标。绩效考核本身立意非常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必要随时知道自己的工作绩效如何。但问题在于,绩效考核往往被过度操作,面对各种不同的名目,以及复杂的计算,有谁会指望经理或者主管会花费足够的时间做深入的评量工作,考核最终很可能只是沦为数字游戏。

    而对于员工来说,他们为了迎合绩效考核制度,为了不至于被淘汰出局,所想所做的并不是如何让自己更好地应对工作,而是想着如何让自己的绩效成绩看起来更好看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们不再单纯地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不再单纯地将“做好工作”当成出发点,而是专注在了那些更加复杂的数字上。

    当公司要求员工们必须完成什么样的工作份额时,员工可能就会想办法刚好达标;当公司准备淘汰最后5%的职员时,职员们可能会将“不成为最后5%”作为奋斗的目标;有时候为了应对那些突起的变数(新增加的考核项目),比如公司突然决定本周要加入提案企划能力的考核项目,员工们不得不进行恶补,不得不疲于奔命,而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多数时候我们都被那些可怕的数字束缚在制度上,我们所有的工作热情存在于那些考核制度,而不是想着如何将工作做到最好,我们会这样想“我不是董事长或者执行官,我也不是什么大股东,我只需要对那些设定绩效标准负责”。很不幸的是,多数人都沦为了制度的产物,也许我们有能力将工作做得更好,但我们只习惯于将工作做得刚刚好。

    当我们过度关注在绩效考核上,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必须抽出大量的精力来检查自己是否已经达标,我们会因为过分担心或者恐慌而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在最近的职场心理大调查中,有75%的职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多数人都表现出对工作抗拒的情绪,他们害怕没完没了的工作任务,害怕某一天老板突然将自己叫到办公室,害怕听到客户的电话,害怕看到绩效考核成绩的公布。

    不能否认绩效考核在约束和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重大作用,但是一旦员工过度迷恋那些数字,就可能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并由此变得更加不安。因此,我们需要将事情想得更加简单一些,一切的出发点在于工作,而不是考核,当我们专注于工作,并且将所有的工作做好时,那么考核成绩自然会得到提升。因此真正应该考虑的问题在于:该怎么把这件事情做好?必须加强自己哪方面的能力?而为了避免在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我们可以适当地询问:

    ——至少每个月询问经理或者主管:“我做得如何?”这并非是泛泛而谈,而是要尽量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老板对于我所拟定的方案是否有什么意见?”“我上次提交的汇报,你认为还有地方要改进的吗?”

    为什么非要在意一年一次的年终考核绩效呢?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为了把握工作的方向,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时机与主管进行沟通,这些沟通往往能够指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时我们也能够了解主管们对于自己的期望。

    ——至少每个月询问:“原先的工作安排有没有必要调整?”对于我们来说,目标的制定可能在年初,甚至于前一年,但是计划总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迎合最新的发展需求和工作要求,最初制订的计划需要及时做出调整。我们必须重新确认自己的最优先目标是什么,必须重新编排自己的计划。

    很显然,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完全盯着绩效考核不放,只要经常做好沟通,就可以在调整工作的同时随时了解自己的工作绩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