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10博士给优秀学子的人生求学计划书
用热忱温暖人心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
——鲁迅
“热忱”是一种热情,一种对人的热情、对事物的热情、对学习的热情,还有对生命的热情。
如果在生活中,你的热情之火经常被人无情的浇灭,那将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比如说你想邀几个朋友一起去听音乐会,他们却对你说:“算了吧,搞的还挺高雅!”你说要去看芭蕾舞,他们更为不屑:“你可真有兴致?那你自己去吧!”估计这些冷水泼到谁的头上都不好受。有的时候,尽管有些活动你不愿参加,也不能轻易给人泼冷水。因为,那样做最容易打击别人的积极性,扼杀别人的理想与梦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那些生活中保持热忱的人,要经常鼓励他和支持他,因为拥有这份热忱,可以让你做出很多原本可能做不到的事。
有个妈妈在厨房洗碗,她听到小孩在后院蹦蹦跳跳玩耍的声音,便对他喊道:“你在干嘛?”小孩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小孩的话显然有些不着边际?但妈妈并没有向他泼冷水,骂他“小孩子不要胡说”或“赶快进来洗干净”之类的话,而是说:“好,不要忘记回来喔!”后来,这个小孩就成为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他的名字叫阿姆斯特朗。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面对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和陌生的环境时总会心存畏惧。因此,超越畏惧,不怕畏惧,面对畏惧,征服畏惧是培养热忱和信心的一个重要途径。怎样在生活当中有效提高自己的热忱程度呢?笔者认为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强迫自己采取热忱的行动,并持之以恒,你就会逐渐变得热忱。二是深入挖掘你的题目,研究它,学习它,和它生活在一起,尽量搜集有关它的资料,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你变得热忱。例如,卡耐基以前对崇拜林肯并不热忱,直到写了一本关于林肯的书以后,这种态度发生了改变,他开始了对林肯的热忱崇拜。所以,有些时候,只有在深入了解之后,你才会对某些人和事产生热情。
热忱是人们将内心的感觉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挖掘人们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兴趣,并打动人们的内心世界。同时,热忱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把热忱和大声呼唤混同在一起。热忱指的是一种热情的精神本质,是深入人的内心。如果你内心里充满要帮助别人的热忱,你就会兴奋。你的兴奋从你的眼睛,你的灵魂以至你整个人的方方面面辐射过来,你振奋的精神也会鼓舞和温暖身边的人。
李素丽是公交公司的一名售票员。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十五年如一日,用真情和热忱架起了一座与乘客相互理解的桥梁,被乘客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
一次,李素丽的车正在行驶途中,一位中年男子突然犯病。她见状忙喊司机停车,并扶起病人,掐他的人中。这时,病人的鼻涕、口水顺着她的手往下流。她一边照顾病人,一边在司机的配合与乘客的帮助下连背带抬地把病人送到附近医院,挂号取药一通忙乎,直到病人脱离危险。后来,这位乘客拿着一盒糖果找到车队,见到李素丽后不住地说“那天真亏了你们,要不是你们及时送我上医院,真不知怎么样。”这样的事例实在不胜枚举。
李素丽总是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细腻对待车上的每一位乘客。只要坐上1333号车,你肯定会在不经意中感悟到她体贴入微的情意。她总是坚持自己报站,沿途的宣传用语都经过了自己一字一句的斟酌,每一句话,每一个语调,她都力求达到亲切、完美。
李素丽很善于观察。她针对不同乘客的特性和需求,相应地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上班族被她划为第一类乘客。这些乘客谙熟环境,来去匆匆,只求班车准点,无需太多照顾。早晨乘车,她就提醒他们别坐过了站。中小学生是又一类乘客。活泼好动的天性使得李素丽总不忘对他们说一句“过马路要小心,注意安全。”第三类乘客是外地打工族。他们每每蜂拥而至,上车时争先恐后。李素丽经常教育他们,要养成良好的乘车习惯,保持良好的公共秩序。人数最多的一类乘客是人生地不熟的观光游客。李素丽会热情洋溢地向他们介绍沿途的风景名胜,对他们的提问更是不厌其烦。最需照顾的是她总结出的第五类乘客,即老、弱、病、残、孕。对这类乘客,她总是尽其所能予以照顾。在她的车上,他们用不着担心找不到座位或发生什么意外。
李素丽的真情流露还来源于她极强的敬业精神,或许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她在工作、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却让人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她对乘客一颗诚挚的心。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有事找她,尽量别在晚上8点到8点半,因为这是她学习英语的时间。她总是这样要求自己:“内宾面前,我代表首都;外宾面前,我代表中国。”
李素丽用她火热的心温暖每一位乘客,乘客们也把李素丽视为自己的亲人。她先后被北京市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建设部授予“城建系统标兵”“首都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建设部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售票员”、“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
热忱温暖人心,热忱创造幸福,如果每个人都保持一份对他人的热忱,我们生活的世界将真的会变成温暖的人间。
多夸夸别人的长处
要改变人而不触犯或引起反感,那么,请称赞他们最微小的进步,并称赞每一步。
——卡耐基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适当的赞美会使对方增强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情感,因为正是你的赞美,使他的价值得到肯定,你自己也会获得一种成就感。丘吉尔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的去赞美他。”赞美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对他人的真诚赞美就像沙漠中的甘泉一样让人心灵滋润。许多歌唱家和运动员之所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取得辉煌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在幼年参加各种活动取得优异成绩时受到赞赏,这种赞赏激发出一股巨大的潜力,从而让这些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更加自信。
赞美可以激励别人发挥潜能,实现理想,可以建立他们的信心,并使他们成长。有一位心理学家曾这样说过,教育孩子没有其他窍门,只要称赞他们,当他们把饭吃完时,要赞美他们,完成作业时,也要赞美他们,当他们学会骑自行车时,要赞美他们,鼓励他们。
列夫·托尔斯泰是举世闻名的大文学家,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多部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托尔斯泰也成为了世界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而关于他成名的历程,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1852年,俄国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在打猎的时候,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深深吸引,作者是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这篇文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情况,得知作者两岁时丧母,七岁时失父,遭遇坎坷,后来,他的姑母将他抚养成人。听了姑母的讲述,屠格涅夫更是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他把自己读《童年》的感受告知了作者的姑母,并在多次讲学、会客等场合赞美作者,因此《童年》小说引起了众人的关注,轰动一时。
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侄儿:“你的小说《童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轰动,著名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还说这位青年如果坚持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的寂寥,自己可没有当作家的妄念。由于知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欣赏赞美,竟一下点燃了他心中的希望与奋斗的火焰,树立了自信和理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创作中,最终他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思想家、艺术家。这个人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因为一句赞美而改变他人的一生,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还有很多。是的,被别人赞美并不容易,你必须拥有被人赞美的长处。赞美别人同样不易,你必须具备识人的慧眼与容人的气度。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当代社会,懂得赞美别人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而孤芳自赏,自夸自赞者倒是大有人在,自我大肆炒作已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把自己的不良行为当做“高尚”也不乏其人。有些人对别人的优点视而不见,甚至把别人的良好品德当傻子,把善举当笑料,也是司空见惯。赞美别人是社会的一项基本美德,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生活所需要的,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
赞美别人,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在欣赏与赞美中得到净化。赞美别人,可以使我们的内心满溢着爱,从而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经常赞美别人便会发现我们身边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会发自心底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激。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用于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学会赞美别人,人与人之间便会多一份理解,少一点戒备;多一份温暖,少一点冷漠;多一份融洽,少一点隔阂。赞美不是廉价的吹捧,不是无原则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是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更不是包藏祸心的精神贿赂。赞美别人,是发自内心的欣赏与感动,是友善、是鼓励、是宽容。她蕴涵着尊重、理解和支持。
要赞美别人,就必须克服那种狭隘的心态和阴暗的心里,一个始终想着自己的得失的人,一个总用戒备和提防的心理去对待别人的人,是不可能去欣赏别人的。也就更谈不上由衷的赞美别人了。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的是人的心灵。”我们应该像大海一样笑纳百川,像天空一样任鹰翱翔,像高山一样簇拥群峰。摒弃自大、自负和自满,毫不吝啬地对别人的才智、德操、品行送上一句由衷的赞美吧!
让冷漠远离自己
生命中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了阳光一样。
——佚名
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最能体会人情的冷漠。平常倒还看不出来什么,可当遇到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的时候,人情冷漠的嘴脸便毕现无疑。有人说:“冷漠像沙漠,让沐浴着爱雨的人骤然间手足无措。”
个别的人在生活中碰了几次钉子以后,便心灰意冷起来,自以为看破了“红尘”,看透了人生,热情消失了,兴趣没有了,对一切表现得很漠然。这种冷漠的心态,对一个人的健康性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冷漠的心态标志着一个人心灵的不健全。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周围的人或事都表现出冷漠,那么,冷漠心态长期发展下去,就有可能转化为他的性格特征。冷漠的性格,对于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害。具有冷漠心态的人,由于对周围一切的人和事物都有漠视的冷淡态度,因而不能很好地和别人相处、沟通与合作,看不到生活的本质和真谛,看不到人的心灵深处高尚美好的东西。因此,跟随冷漠而来的,必将是内心深处的孤寂、凄凉和空虚。
其次,冷漠心态标志着一个人心灵上的麻木。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周围的人或事都表现出冷漠,那么,就好似一种心灵上的麻醉剂,会使他的心灵变得麻木。一个对什么都激不起热情和兴趣、对什么都冷漠的人,内心生活必定是暮气沉沉,死水一潭。如果对周围的一切都采取漠然视之、麻木不仁的态度,那无疑是自己压抑自己,是一种可悲的自我摧残和自我埋葬。
最后,冷漠心态标志着一个人责任感的泯灭。一个人如果对她周围的人或事都表现出冷漠,那么,就会把自己从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密切联系中割裂开来,以超脱的“看透者”自居,以一种不以为然的、讥讽的、嘲笑的眼光看待一切。在他看来,自己和集体、和他人是不相干的,是没有义务和责任的,自己可以漠视他们,不关心他们。因此,除了自身利益以外,对一切都不看重,对一切都不感兴趣。这样一来,冷漠的心态就成了一种可怕的毒素,它能使一个人变成对什么事情都不关心的庸人。冷漠态度的最终结果,只能把一个人塑造成为玩世不恭、消极混世的自冷者。
心理学家发现:冷漠有其深刻地心理成因。一般说来,当人们失去亲友、事业不顺或健康不佳时,会失去生活的动力和信心,这时,冷漠就可能产生。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至爱,一旦失去,会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创伤,甚至让人觉得生命已无意义,这时还会有什么兴趣呢?尤其是年轻人,对生命、事业、朋友、爱情都有很高的希冀。殊不知,希望越高,一旦不能实现,失望也越大。所以,冷漠源于一种观念的狭隘和过高的成就动机。成就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动力。然而,过高的成就动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荷,往往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实际上,冷漠的背后是缺乏爱的表现,要改变冷漠的态度,不是要一个人去干多么惊天动地的事业,而只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克服冷漠,拥抱生活。下面介绍生活中克服冷漠的几种方法:
第一,要努力使自己的定位清楚。性格开朗热情的人会经常评价自己的能力,很早就已经抱持“我要在职场闯出一番成就”的决心。他们知道,在职场上为自己定下什么样的目标,往往结果就会如何。例如,为自己定下“要在几年内成为主管”的目标,并且有计划地去达成过程中必须完成的小目标,自然就有成功的机会。这样,在生活中就会减少挫折和怀才不遇的感觉。
第二,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要求。千万不要以为,别人会很主动地注意你的需求,会替你设想,为你规划升迁之路。其实,一个部门中人数众多,主管很难顾及每个人的需求。如果你有很强的事业心,最好主动让主管知道,以免因感觉遭到冷遇,而熄灭对工作的热情之火。
第三,要敢于踊跃发言。在职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人的意见往往会被淹没,成为“没有声音的人”。为了激发自己的热情,让别人了解你的能力,你应该坚信,自己绝对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在发言前要有所准备,有条理地陈述意见,并且言之有物。
第四,要积极推销自己。在职场上,自我推销是绝对有必要的。在众多同事中,如何让老板发现你的事业心和专业能力,需要有一些主动的作为。
第五,要学会边做边学。热情不足的人往往容易退缩,对于未曾做过的工作,总是显得迟疑不前,也因此错过许多表现的机会。而进取心强的人,则不愿错过任何表现的机会。他们知道,对一件工作即使不是完全熟悉,还是可以边做边学,而且要满怀信心地上场接受挑战。即使做错,也能得到宝贵的经验。
只要你拥有对工作的极大热情,即使你不具备超人的人气,也会获得极大的收获——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如果一个人对工作毫无热情,他就会觉得工作辛苦而单调,一个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即使睡眠时间比平时少一些,工作量超出平时的两倍,也都不会觉得疲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