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意味着什么:风尚卷-别和他过不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无字仓颉

    邓家光先生是位美籍华人,父亲临终前留下遗嘱:一是要把骨灰带回家乡,埋在他出生的地方;二是要他回乡投资,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为秉承父亲遗志,邓先生带着父亲的骨灰踏上了回国的行程。

    邓先生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了三岁就随父离开的家乡。他拿着父亲留下的地址,登上了最后一程:搭乘从县城到乡村的中巴车。没想到这旅途上接连发生了两件事,大大地改变了邓先生的心情。

    先是邓先生的黑色手包忘在候车室的椅子上,直到车子出站他才发现,赶紧让司机停车,赶到候车室一看,还好,那包还在!紧接着发生的事更窝囊:邓先生刚在长途车上坐定,突然发现脚边也有一只手包,邓先生忙问谁掉了包,这时,一个“小平头”走了过来,说包是他不慎遗忘的。接着,小平头打开包检查,突然,他大叫起来,说里面的五千块钱不见了,还说这钱是给他妈看病借的,于是,身边的几个人便一哄而起,要邓先生打开自己的包让他们检查,以避嫌疑。

    其实,他们是一伙的,老百姓称他们是“丢包党”。那伙人闹得可凶了,车站、码头、路上,全有,眼看邓先生就要陷入圈套之中,好心的司机出手相助,他见路边停着一辆警车,就停下车来,让他们去找警察解决钱包的纠纷,那伙人看见警察心虚了,嘴里吆喝着:“对,找警察评评理……”下车后却一溜烟儿没影了。

    旅途上出了这样的事,邓先生感慨万千,原本以为自己的包丢在车站,没人贪财捡去,那是古风犹在。现在看来未必,说不定别人担心那是“丢包党”设计的圈套,没人敢去捡。

    家乡的投资环境到底如何?要不要投资?邓先生举棋不定。回到家乡后的第二天,邓先生先是在附近的镇上转悠,了解当地的经济状况、政策民情等,接着,他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把预先准备的一个钱包偷偷地“丢”在路边。

    “丢”完包,邓先生就去镇政府找人谈话。过了大概两个钟头,他不慌不忙地踱到来时的那条路上。走近“丢”包地点一看,赫然发现那手包远远地躺在路边。等他走近,旁边忽然闪出两个七八岁的小孩,一男一女,冲他行了个队礼。小男孩把地上的手包捡起来,递到邓先生手上:“叔叔,这是您的包吧?看看东西少了没有?”

    邓先生满腹狐疑地接过,拉开一看,包里东西原封未动。他正要问个究竟,谁知两个小鬼互相一眨眼,说了声“叔叔再见”,转身就跑得没影儿了,把邓先生弄得一头雾水。

    接下来几天,邓先生分别在小饭店、澡堂、商店、路边等地方“丢”包,有意思的是总是被好心人拾到,守在一旁等他回去找。接二连三的“丢包”都完璧归赵,这里的民风也实在是太好了,好得使人无法相信,邓先生隐隐地觉察出这其中有猫腻……

    这一天,是预先定好的安放父亲骨灰的日子,按照当地的风俗,照例要摆几桌筵席,请一请本家亲戚及同乡四邻。

    席上,邓先生看到有个小男孩一直盯着自己看,猛然想起这男孩正是前几天在路边捡包的那个,于是,邓先生上前问男孩:“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你是这村的吗?”

    小男孩老老实实地回答道:“我叫邓超,是后河村的。”从小男孩的口中得知,这邓超居然认识邓先生,还知道他的名字。这使邓先生十分好奇:后河村离这里有五六里,小邓超怎么知道自己呢?邓先生决心弄个明白。于是,他牵着邓超的手,来到一边,问:“小朋友,伯伯有事问你,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

    “老师在学校里告诉我们的。”

    “哦,你是哪个学校的呢?”

    “乡中心小学。”

    “邓超,咱们都姓邓,是一家人,明天你在你们学校门口等我,带我去找你们老师好不好?”邓先生和蔼地同小男孩商量,小家伙答应得挺利索。

    第二天一早,邓先生来到乡中心小学门口。小邓超没有失约,早早地就等在门口。邓先生原想先到教室,从同学中了解老师告诉他们些什么,不料他一进校门,就引来了不少关注的目光,校长也闻风而来。校长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忙不迭地把邓先生请进办公室。邓先生请老校长坐下,将来意说明了,希望老校长解惑。

    老校长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像是有些犹豫,又觉得不说不行,怕是过不了邓先生这关。他冲邓先生一摆手:“您跟我来!”说完,老校长就朝门外走,邓先生跟在后面。

    老校长领着邓先生出了校园,走到背面后山墙的地方才停下。老校长指着后山墙上的一行字让邓先生看。上面写的是:“谁跟投资人过不去,全乡人民就跟谁过不去!”后面还有署名——“乡政府宣”。

    邓先生看完这幅极富“个性”的标语,不由哑然失笑。这时,一旁的老校长说:“你回乡办厂的事,几乎全乡都知道了,为这,乡里专门开会研究,把会议精神层层传达下去,我们学校也接到了通知,中心意思是——不要跟邓先生过不去。我们把上级精神都对学生们传达了,并详细描述了你的外貌特征,以便学生们留意。”

    邓先生听得有些糊涂:“怎么?跟我过不去?”

    老校长叹了口气,说:“近些年,地方经济是搞活了,可社会风气不尽如人意。你回家途中遇上‘丢包党’的事,乡里也听说了,所以你一回来,立即就成了我们的重点保护对象。想想也真惭愧。”

    “哦!”邓先生顿时恍然大悟,包“丢”了几次都没丢成,原来是有人在暗中保护啊!

    望着眼前破旧的校舍和老校长期待的眼神,邓先生知道自己应该最先投资的是什么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