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不完书包就不能安心学习
孩子不停地洗手还觉得不干净;孩子经常检查书包,总觉得少东西……这些行为可能预示着孩子有强迫症的倾向。
适宜孩子
强迫症孩子
学习问题
学习中总反复强迫做一件事,无法自控,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经典案例
最近小刚妈妈发现刚上初二的小刚有些异常。
小刚总喜欢检查自己的书包,一天重复的次数达到10多遍,时间要花去1小时。如果检查书包这件事不能做完,小刚就不能安心做作业。“每天他会检查包里的钱包很多遍,总担心钱包丢了,每次隔一段时间又像忘了一样再检查一遍。近2个月来,这种反复行为已影响到他的睡眠、学习。”
心理咨询
心理医学上,小刚的这种行为被称作强迫症。
强迫症是指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功能性疾病。它一般表现为患者头脑中反复出现一些相同的观念、想法,并且不断地重复,虽然患者明知不对,但自己无法控制,从而产生痛苦。如检查类、清洁类、记数类等。
医学界认为,强迫性格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孩子如果在成长期受到过于严厉的教育,很有可能形成强迫性格,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有一定的空间。童年时期受到家长的严厉教育,从而失去自我,一切按照家长、老师的意见做事,形成强迫性人格,机械、死板、追求完美。当学习压力稍稍一大,他们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就会诱发强迫症。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过于严格,应该允许童真的存在。
指导计划
随着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也患上强迫症,这里提供预防强迫症的几种方法:
1家长应该结合孩子的心理特征,不要过度严格要求,应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发展个性。
2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性格基础,不要斤斤计较。
3做事不要过于追求完美,要意识到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4如果孩子每当见到电线杆、台阶、柱子等,便不由自主地依次点数,不数就会感到心情不安;明知这些观念和动作毫无意义,但又无法消除这些行为,有时甚至伴有头痛、头昏、失眠等神经衰弱的症状。这些都是强迫症的症状,应尽早带孩子去找心理医生咨询。
亲子互动
强迫倾向心理测试
通过让孩子做这个测试,可以了解他是否有强迫症倾向。
“没有”为0分;“很轻”为1分;“中等”为2分;“偏重”为3分;“严重”为4分。
1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
2忘性大。
3担心自己的衣饰不整齐及仪态不端正。
4感到难以完成任务。
5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
6做事必须反复检查。
7难以作出决定。
8反复想些无意义的事。
9注意力不能集中。
10必须反复洗手、点数。
11反复做毫无意义的一个动作。
12常怀疑被污染。
13总担心亲人,做无意义的联想。
14出现不可控制的对立思维、观念。
将各项得分相加,总分超过20分者应考虑有强迫症的可能。
被宠爱所以才依赖
父母过多的宠爱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
适宜孩子
在家中被宠爱的孩子
学习问题
平常在家被宠爱惯了,受不了学校里纪律的约束,学习上表现懒散,成绩不好。
经典案例
李成上小学五年级了,从小随爷爷奶奶、父母生活,在幼儿园以前比较活泼。但自从上幼儿园小班误服清洁水抢救之后,备受家人的宠爱,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娇惯下,变得比较胆小、任性,慢慢地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上小学后,不适应学校那种独立性、纪律性和节奏感很强的生活,因做事动作较慢、协调性较差,经常最后一个交作业,因此常常受到老师的责备、同学的嘲笑,使他对自己很没有信心,慢慢就养成了拖拉作业的习惯。
后来,父母发现李成的学习习惯很差,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有拖拉作业的习惯,特别是遇到有些难的作业,更是拖拖拉拉,久久不愿动笔,各科学习成绩比较差;劳动懒散,不讲卫生;很少参加班集体的活动,显得不合群;对自己也缺乏自信,见到老师不主动打招呼。他自己也经常对父母说,“同学们会嘲笑我做事做得不好,我觉得难受”;“现在学习的知识很难,我不会”;“我认真学也比不上别人,我不想学习”。
生活中,类似李成的例子很多。一位母亲向心理专家咨询时说道:
我女儿今年都十三岁了,却像怎么也长不大似的,什么事都依赖别人,一点儿独立能力也没有。比如,我和她爸晚饭后出去办点事,她就不敢在家里待着;她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也不爱独立地去思考,只等着大人给她讲,要么就干脆等同学做完后抄人家的;对一些事情也没有自己的主见,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心理咨询
不难看出,李成和那个女孩由于对别人过分依赖,从而形成了依赖心理。依赖心理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无论是物质上的依赖还是精神上的依赖,如果这种依赖过分强烈,或者是停留在某一幼小年龄的依赖内容,这种依赖关系就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成长、成熟,妨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依赖的产生同父母过分照顾或过分专制有关。对子女过度保护的家长,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对子女过度专制的家长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长了,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自己错”。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子女独立性的发展。
指导计划
要改掉孩子过分依赖的毛病,第一要改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孩子的依赖心理多是由家长养成的。如果家长不能改变自己的陈旧观念,就很难克服孩子的不健康心理了。
第二,要克服过度依赖性的弱点。必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做。有的孩子不是不想独立,而是家长不给他独立自主的机会,万事都为他安排得妥妥当当,这样便在溺爱中削减了孩子的独立性,增强了他们的依赖心理。
第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更关键的是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多缺乏足够的自信,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较低,总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在孩子取得一点点成绩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他敢于独立的勇气。
第四,在孩子独立地办一些事情的时候,家长要给予指导和帮助,为孩子成功地做好某些事情创造条件。因为儿童的心灵是比较敏感和脆弱的,如果总是遭遇到挫折,很容易丧失自信心。家长务必要保护孩子可贵的自信心。
亲子互动
孩子有多依赖人
想知道孩子的依赖度吗?让孩子做下面的测试,就可以知道答案。
山上有一间小屋,因外面风很大,所以只好留在小屋中过一晚,但屋内没有任何寝具,只有:
A皮草大衣
B禾秆
C软坐垫
D纸箱
测试结果
A孩子十分喜欢依赖人,因为皮草是软的,所以他何时何地都想依赖别人。
B孩子不认为自己依赖人,也不会轻易让自己去依赖人。
C这代表他有高度包容力。
D这种孩子冷酷无情,讨厌依赖和被依赖。
孩子焦虑多烦忧
焦虑是每个人一生都不可以回避的,孩子因为年纪小极易产生焦虑情绪,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放松,缓解紧张和焦虑。
适宜孩子
焦虑症孩子
学习问题
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自己无法释放,时间长了导致情绪不稳定,焦急、心慌、甚至失眠,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学习成绩迟迟无法提高。
经典案例
莉莉刚上高一,因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忆力也很强,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因而深受老师的器重。但她对数理化毫无兴趣,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勉强使数理化成绩保持在60分上下。因为老师器重她,所以只要市里、区里或学校里有竞赛活动,不管是什么竞赛,老师都要选派她去参加。为此,她的学习负担十分沉重。参加竞赛前老师要给她“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布置很多模拟试题叫她做,虽然这对她的学习有所促进,但她感到精神压力很大,简直不堪重负。老师当然是一片好心,她也认为应当对得起老师,因而担心竞赛失利,对各科的学习都抓得很紧很紧。但在心底深处对这种竞赛性的考试很反感,对数理化的竞赛更是头疼至极。
而老师却总是对她说:这是莫大的荣誉,是学校和老师对你的重视。要她一个不漏地参加所有的竞赛,她也只好硬着头皮强学强练。每逢竞赛,“战前”的几天她都要死记硬背、苦练苦算到深夜。有天晚上,她正在宿舍背书强记第二天竞赛科目的内容,宿舍同学却听歌聊天,吵得她无法看书。她又急又气,烦躁至极。就是从那个时刻,她心头产生了强烈的怨恨:一恨老师总让她参加各种竞赛,使她疲惫不堪;二恨宿舍同学扰乱了自己的复习;三恨家长不该让她留在市里读这个使人疲于应付的重点中学。在这种焦虑怨恨的情绪状态下,她一夜都没睡着,第二天在考场上打了败仗。从此,她经常失眠、多梦,梦中总是在做数理化的竞赛题,要不就是梦见在竞赛时交了白卷。那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她很焦急、心慌,彻夜失眠。
心理咨询
其实,莉莉这是患上了焦虑症。焦虑症即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患者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焦虑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发生,这是人们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状态,同时带有某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指导计划
焦虑症会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还会出现神经衰弱症,因此必须及时予以合理治疗。一般是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心理治疗。下面是几种心理疗法:
1暗示疗法
自信是治疗焦虑症的必要前提。一旦发现孩子患上了焦虑症,应让他暗示自己树立自信,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有处理社会性事件和完成各种工作的能力,坚信通过治疗可以完全消除焦虑疾患。通过暗示,患者每多一点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些,同时又反过来使自己变得更自信,这个良性循环将帮助患者摆脱焦虑症的纠缠。
2深度松弛疗法
如果患者能够学会自我深度松弛,就会出现与焦虑中所见相反的反应,这时其身体是自主的,而不是为某些朦胧意识所控制。自我深度松弛对焦虑症有显著疗效。
3分析疗法
有些焦虑是由于患者将经历过的情绪体验和欲望压抑到潜意识中导致病症。患者成天忧心忡忡、惶惶犹如大难将至,痛苦焦虑,不知所以。此时,患者应分析产生焦虑的原因,或通过心理医生的协助,把深藏于潜意识中的“病根”挖掘出来。
4刺激疗法
焦虑症患者发病时脑中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痛苦不堪,此时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转移注意力。
亲子互动
焦虑症倾向心理测试
想知道学习压力大、整天愁眉苦脸的孩子是否有焦虑症的倾向吗?让他做一下下面的测试就知道了。
“没有或很少时间”为1分;“小部分时间”为2分;“相当多时间”为3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为4分。
1觉得比平常容易紧张和着急。
2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
3容易心里烦乱或觉得惊恐。
4觉得可能要发疯。
5觉得一切都很好,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幸。
6手脚发抖打战。
7因为头痛、头颈痛和背痛而苦恼。
8感觉容易衰弱和疲乏。
9觉得心平气和,并且容易安静地坐着。
10心跳得很快。
11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
12有晕倒发作,或觉得要晕倒似的。
13吸气呼气都感到很容易。
14手脚麻木和刺痛。
15因为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
16常常要小便。
17手常常是干燥温暖的。
18脸红发热。
19容易入睡并且睡得很好。
20做噩梦。
将各项得分相加得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到标准分。焦虑评定的分界值为50分,分数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
孩子就是不喜欢上学怎么办
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有了厌恶情绪,他看这个事物就会带着厌恶的情绪。别人的成功在他看来像是一种宣战,别人的指点在他看来像是一种讥笑。
适宜孩子
厌学症孩子
学习问题
因为学习不好而讨厌与学习有关的所有活动,学习落后。
经典案例
初二时的天天很喜欢学习,可一上初三不知是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还是对学习真的失去兴趣和信心了,他越来越反感学习。
家长说:“原来放学还知道看看书、做作业,可一上初三就连作业都不做了,书也不看了。要么看电视,要么就坐在电脑前,不是上网就是打游戏,反正就不看书做作业。你说他两句吧,他就‘嗯’、‘啊’,说一会儿就去,可过半个小时你再看,他还在那玩儿呢。”
“我们尽量去和他做朋友,逮住机会就做思想工作,可怎么说也没用,道理他都听不进去。问他为什么不学,他说‘不为什么,就是不想学’。孩子这么大了,我们不可能,也不想整天监督着他学,可他根本理解不了父母的苦心。”
“一上初三学习就不怎么好了,平常不学,考试前也不看书,真没办法。”
很明显,天天对上学有了厌倦情绪,得了厌学症。
心理咨询
厌学症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中学生患病率最高。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自由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恶性循环,很快就患上了厌学症。另有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上了中学后生活学习环境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也容易患上厌学症。
指导计划
孩子厌学可能只是一时的,也可能是一直持续的。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生来的。家长应该责无旁贷地与孩子共同面对问题,而不能一味地责备孩子。第一,我们要能够放下“架子”,坦诚、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找出问题所在。第二,针对问题,与孩子共同协商解决办法。第三,督促孩子认真执行协商的解决办法,不断发现孩子的优点,稍有进步就及时鼓励,让孩子尝到学习的甜头,让孩子有成就感和愉悦感,逐步培养学习兴趣。第四,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减少孩子对包括学习在内的生活上的抵触情绪。
亲子互动
厌学情绪测验
下面的测验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是否有厌学情绪。让孩子对下列各题作出“是”或“否”的回答。
1我认为学习一点也没有意思。
2我是迫于形势才不得不学习的。
3我一学习就觉得没劲。
4在现在的社会里,学习没有什么用。
5我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
6到学校去上学简直是件苦差事。
7我学习只是为了父母。
8我对学习没什么兴趣。
9一上课,我就无精打采。
10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我总是似懂非懂。
11我常常抄同学的作业。
12我即使无事可做,也不愿意学习。
13我认为自己不是什么读书升学的料。
14我背书包上学只是为了消磨时光。
15我上学经常迟到、早退。
16我和老师的关系比较紧张。
17我对影视明星、歌坛新秀、体坛名将、青春偶像、奇闻逸事等很感兴趣。
18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走神。
19我认为学习简直是活受罪。
20我每天背书包到学校只是为了混混日子。
21我在学校里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22我认为上学只是为了拿一张文凭。
23我的作业常常不能独立完成。
24我最头痛的一件事就是考试。
25我真盼望早点毕业。
26我盼望早点离开学校,以求得解脱。
27我对玩耍、逛街、打游戏机、看录像等活动很感兴趣。
28我经常旷课。
29我一拿起书本就感到头痛。
30课堂上老师讲的我根本听不懂,也不想去弄懂。
31考试好坏我无所谓。
32我上课时常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33我常为自己的前途担忧。
评分分析
每选择“是”记1分,选择“否”记0分。然后将各题得分相加,得出总分。
0~11分:孩子有轻微的厌学情绪。
12~22分:孩子有中等程度的厌学情绪。
23~33分:孩子有严重的厌学情绪。
孩子天天像“林妹妹”
林妹妹多愁善感、多情葬花,而本该像早上七八点钟太阳的孩子,也天天郁郁寡欢……
适宜孩子
抑郁症孩子
学习问题
前途感到渺茫,对自己没有信心,天天处于消极情绪中,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经典案例
艺艺是一名16岁的中学生。正处在如花般的年龄,本该无忧无虑,充满欢乐与梦想,可艺艺的脸上却总笼罩着一片乌云。她功课平平,而且也没花什么心思在学习上。在学校,她不喜欢和老师、同学接触,总是独来独往,既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也没什么兴趣爱好,放学回家就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对于未来,总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感到不顺心。
心理咨询
心理医生把艺艺这一心理症状称为抑郁症。抑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它是遭受挫折、巨大压力等之后的沮丧与失望。
心理学认为抑郁症与遗传因素有关,研究显示,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患有抑郁症,子女得病的概率为25%;若双亲都是抑郁症病人,子女患病率提高至50%~75%。
但更多的还是一些后天原因。有的学生因为学习负担导致的心理压力过重,加上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给孩子学习上买资料、请家教,尽其所能,生活上关怀备至,殷勤周到,其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考上中学或考上大学。但生活上的“关心”、学习上的“重视”并没有产生正面的动力,相反,很多同学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学,跟不上,不学,又很难向父母交代。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们开始厌学、逃学,觉得学校和家庭都不是安身之处。
指导计划
要帮孩子克服这种心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1.应培养孩子乐观的人生态度。抑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可能是暂时的,产生这种消极情绪,是抑郁者消极认知的结果。比如有的孩子由于没考好而变得一蹶不振,他们常常会把没考好看成自己缺乏天分,不够聪明,从而对前途丧失信心。面对挫折,要让孩子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调节。遇到不愉快的事,应多从好的、积极的方面着想,保持豁达的情怀。或者可以多找一些客观原因,比如考试没考好,可能是身体不适、复习得不好,以后通过努力,完全可以赶上去。
2.注意锻炼孩子的意志。人们常说:“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一个人一旦拥有坚强的意志,他就会创造生命的奇迹。
3.广泛的爱好、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也是战胜抑郁的有效方式。因此,应该让孩子经常参加各种文娱体育活动,调节自己的精神生活,以便消除心理紧张,陶冶情操,开阔心胸。
亲子互动
他忧郁吗?
测试一下你的孩子有没有忧郁的症状吧。看看他是否经常发生以下情况?如果仅是偶尔有下列情况,那就比较正常,不用太在意。如果下面的状况持续两周以上,就可能有忧郁症了,要及时带他去儿童心理门诊看病。
1经常伤心。
2感觉没有一件事顺心。
3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
4总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
5总担心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6什么事都是自己的错。
7自己都不喜欢自己。
8有时候想自杀。
9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心烦意乱。
10很多时候不愿意和别人在一起。
11做什么事情都犹豫不决。
12对自己的长相没自信。
13即使是小事,都觉得很难做好。
14总是感觉很疲惫。
15经常没有胃口,不想吃东西。
16经常觉得身体不舒服。
17总是觉得学校生活没意思。
18以前很好的科目,最近成绩也一落千丈。
19总觉得没有人真心喜欢自己。
20经常要和别人吵架。
帮孩子走出考试焦虑
孩子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都是考试焦虑的表现。适度的焦虑与紧张有助于集中精力;焦虑过度则不利于发挥正常水平,会对考试产生不利影响。
适宜孩子
考试焦虑症孩子
学习问题
一考试就紧张,思想感到很压抑,导致考试时无心做答,即使平时什么都会,也考不出好成绩。
经典案例
小虎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高三前他的成绩一直很好,可是自从开始读高三后,他就一直担心自己的成绩有一天会降下来,因此,每天上课时,他总是集中精力,生怕听漏了一道例题,记下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思想上感到很压抑。每次考试时,他都提醒自己不要紧张,要放松一些。可是,他只要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正埋头答卷,心里就感到非常紧张,甚至有时全身出冷汗,根本无法集中精力答卷。
考完后,他更是忧心忡忡,一会儿想这里没答对,一会儿想那里没答对……
心理咨询
很明显,小虎是患了考试焦虑症。
考试焦虑症是在考试压力下担心考试结果而引发的一种以担忧为主要特征的复杂心理状态。考试焦虑症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脾气暴躁、懒言,同时伴有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汗液分泌过多、肌肉震颤等现象。
在学校中,考试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几乎每一个学生在考试时都会有一定程序的紧张感和担心,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学校将考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的心理依据。但考试给孩子带来的焦虑却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一般来说,性格内向、情绪波动大、挫折耐受力和内部矛盾化解力差的人,或自我意识差(自我多疑或自我评价过高)、独立性差、优柔寡断、谨小慎微的人容易出现过度焦虑。
孩子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
1错误地夸大考试与个人成败、前途的关系,因而造成情绪过分紧张。
2缺乏自信心,总是担忧自己准备得不够充分,怕自己不能取得好成绩。
3考前过度疲劳,没有休息好。
4临场时某些偶然因素,也会导致考试焦虑产生。
指导计划
孩子出现了考试焦虑症,家长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帮助他:
1宣泄法
当内心的焦虑自己无法排除时,告诉他应当勇于将自己的心理负担向朋友、老师和同学诉说,这样既可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又可以知道有考试焦虑感的不只自己一个人,从而使心理恢复平衡,放下包袱,放松情绪,减轻紧张感,增强自信心,使心理得到调节。
2心理咨询法
当孩子内心的焦虑感比较严重时,可找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加以咨询,由他们帮孩子分析产生焦虑的各种外在的和潜在的原因,提供一些有效的克服焦虑的知识和建议,并同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孩子鼓励和安慰。
3自我治疗法
如考试前让孩子进行生理自我调节,抓紧白天的学习时间,不开夜车,注意用脑卫生,劳逸结合;临考时出现怯场,可让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紧张,别人也一样。”“别人能行,我也行。”考试中出现紧张,可采用深呼吸法和意念转移法,保持心情平静,头脑冷静,避免胡思乱想,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亲子互动
考试焦虑水平测验表
下面的测验旨在对中学生的考试焦虑心理作客观的诊断。该测验共有33道题,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对应的一栏里打“√”。
1.在重要考试的前几天,我就坐立不安了。A很符合B比较符合C较不符合D不符合
2.临近考试时,我就泻肚子了。ABCD
3.一想到考试临近,身体就会发僵。ABCD
4.在考试前,我总感到苦恼。ABCD
5.在考试前,我感到烦躁,脾气变坏。ABCD
6.在紧张的温课期间,常会想到:这次考试要是得到个坏分数怎么办?ABCD
7.越临近考试,我的注意力越难集中。ABCD
8.一想到马上就要考试了,参加任何文娱活动都感到没劲。ABCD
9.在考试前,我总预感到这次考试将要考坏。ABCD
10.在考试前,我常做关于考试的梦。ABCD
11.到了考试那天,我就坐立不安。ABCD
12.当听到开始考试的铃声响了,我的心马上紧张地跳起来。ABCD
13.遇到重要的考试,我的脑子就变得比平时迟钝。ABCD
14.看到考试题目越多、越难,我越感到不安。ABCD
15.在考试中,我的手会变得冰冷。ABCD
16.在考试时,我感到十分紧张。ABCD
17.一遇到很难的考试,我就担心自己会不及格。ABCD
18.在紧张的考试中,我却会想些与考试无关的事情,注意力集中不起来。ABCD
19.在考试时,我会紧张得连平时记得滚瓜烂熟的知识也回忆不起来。ABCD
20.在考试中,我会沉浸在空想之中,一时忘了自己在考试。ABCD
21.考试中,我想上厕所的次数比平时多些。ABCD
22.考试时,即使不热,我也会浑身出汗。ABCD
23.在考试时,我紧张得手发僵,写字不流畅。ABCD
24.考试时,我经常会看错题目。ABCD
25.在进行重要的考试时,我的头就会痛起来。ABCD
26.发现剩下的时间来不及做完全部考题,我就急得手足无措,浑身大汗。ABCD
27.如果我考了个坏分数,家长或教师会严厉地指责我。ABCD
28.在考试后,发现自己懂得的题目没有答对时,就十分生自己的气。ABCD
29.有几次在重要的考试之后,我腹泻了。ABCD
30.我对考试十分厌烦。ABCD
31.只要考试不记成绩,我就会喜欢进行考试。ABCD
32.考试不应当像在现在这样的紧张状态下进行。ABCD
33.不进行考试,我能学到更多的知识。ABCD 评分分析
统计所选各个字母的次数,每选一个A得3分,B得2分,C得1分,D得0分。用下列公式可以算出你的总分:
总得分=3×选A的次数+2×选B的次数+选C的次数。根据你的总分对照下面的评价表,就可以知道你的考试焦虑水平。
评价表
总分 焦虑水平
0~24镇定
25~49轻度焦虑
50~74中度焦虑
75~99重度焦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