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家长
喜欢批评孩子的家长
家教问题
孩子考试失败、闯祸,一味批评孩子,使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法则故事
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能够脱去一位农夫的衣服。北风自以为力气大,脱件衣服不是难事,于是北风先来,他使劲地向农夫吹刮着寒冷的风,直吹得农夫浑身瑟瑟发抖,直打哆嗦,农夫不但不脱衣服,反而裹紧外衣,躲到背风的地方去了。北风只好无功而返。紧接着由南风上马,他向农夫轻拂慢拂,给农夫送去温暖的风。农夫本来就在田野里劳动,身上出了热汗,经南风这么一吹拂,倍感浑身发热,于是就放下手里的活计,到田边脱去衣服,再接着继续劳作。南风终于成功了。
法则拾贝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养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
法则2 鱼缸法则:心灵的成长需要自由
适宜家长
过分保护孩子的家长
家教问题
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关爱与保护,使得孩子过分依赖别人,不会自己解决问题,怕吃苦。
法则故事
走进美国超大公司纽约总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办公室门口摆着的一个漂亮的鱼缸。鱼缸里十几条产自热带的杂交鱼开心地嬉戏着,它们长约三寸,脊背一片红色,头尤其大,长得很是漂亮。进进出出的人几乎都会因为这些美丽的鱼而驻足停留。
头大背红的小鱼们一直在鱼缸中鲜活地生长着,它们过得相当自得其乐,时而游玩,时而小憩,吸引着众人欣赏的目光。两年过去了,小鱼们的个头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依旧三寸来长,在小小地鱼缸里游刃有余地游来游去。
这一天,董事长的顽皮小子来找父亲,看到这些长相奇特的小鱼,很是好奇,于是非常兴奋地试图去抓出一只来。慌乱中,鱼缸被他从桌子上推了下来,碎了一地。鱼缸里的水四处横溢,十几条热带鱼可怜巴巴地趴在地上苟延残喘。
人们急忙把它们捡起来,但是鱼缸碎了,把它们安置在哪儿呢?人们四处张望,发现只有院子中的喷水泉可以做它们暂时的容身之所,于是人们把那十几条鱼放了进去。两个月后,一个新的鱼缸被抬了回来。人们纷纷跑到喷水泉边捞那些漂亮的小鱼。十几条鱼都被捞起来了,但令他们非常惊讶的是,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那些鱼竟然都由三寸来长疯长到了一尺!
对于鱼的突然长大,人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喷水泉的水是活水,最利于鱼的生长;有的说喷水泉里可能含有某种矿物质,是它促进了鱼的生长;也有的说那些鱼可能是吃了什么特殊的食物。但无论如何,都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喷水泉要比鱼缸大得多!
法则拾贝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能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鱼缸”。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日益增加,父母应该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法则3 狼性法则:生活从好奇开始
适宜家长
不喜欢孩子发问的家长
家教问题
家长总认为孩子问的问题与学习无关,不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使得孩子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家长。
法则故事
一位长年在阿拉斯加进行研究工作的人,曾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关于狼族好奇的故事:
有一次,这位研究工作者在寒冷的原野外,奔波于不同的观测站,进行资料搜集的工作。当他从雪车上下来,准备开始搜集资料时,一阵强烈的被“跟踪”的感觉突然涌上心头。当他缓缓地转过身之后,恐惧感从头顶直蹿脚底,吓得他浑身发颤,直冒冷汗。
原来,他发现身后的一小片树林中,有五六只野狼正在凝视着他。他依然记得,当银灰色的狼群融入纷飞的白雪之中时,那情景美丽得令人震惊、令人畏惧。它们寸步不移,而他,则是动弹不得。最后,当他缓慢地跨上雪车驶离现场,回头张望狼群时,发现它们仍旧站立原处,凝视着他的离去。
过了一段时间,飞驰过好几英里的路途之后,他停在另一个观测站前,开始进行该处的资料搜集工作。就在此时,他又一次感受到同样的感觉——震惊得动弹不得。当他转过头往后看时,清楚地看到它们如同一群灰色的“鬼魂”,正以凝望的眼神勾引着他的心神。
当天,同样的情景不断地重复出现,直到他结束工作,返回基地帐篷为止。他说,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形,也能预期狼群可能跟随他的移动。不过,直到后来,他才知道狼群很清楚:野外的世界是它们的世界,而帐篷内的世界则是他的世界。
在那一整天里,狼群的表现充分显露出它们对他,以及他的“雪车”的好奇心。它们并没有进行任何威胁性或攻击性的行为。只有当他滞留某处工作时,它们才会远远地眺望着他,而他从来不知道它们究竟是如何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的。
由于好奇,狼群之间经常进行各种嬉戏,这与人类小孩之间的嬉戏并没有什么差别。他们有时扭打;有时是躲藏在树木或岩石后面,设陷阱偷袭彼此;有时是玩“躲猫猫”,以各式各样的方法追逐友伴。狼族从这种赢得竞赛的过程中,学习到了“自信”,同时,也提高了寻找食物的技能。
法则拾贝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他们不会将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迷、新奇永远令狼惊异。狼总是有着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力地生存下来。
因此,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会成为一个明亮之星,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法则4 延迟满足:从小培养孩子的耐心
适宜家长
过分娇惯孩子的家长
家教问题
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立刻满足,使得孩子一旦得不到什么就又哭又闹。
法则故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曾做过一个“延迟满足”的实验,找了一批四岁孩子,给他们每人一块糖,并告诉他们若能等主持人回来再吃这块糖,则还能吃到第二块糖。戈尔曼悄悄观察,发现有的孩子只等了一会儿便不耐烦,迫不及待地把糖塞进了嘴里;而有的孩子则很有耐心,而且很有办法,想出做游戏啦、讲故事之类种种方式拖延时间,分散注意力,最终坚持到主持人回来,得到了第二块糖。戈尔曼又对这批孩子14岁时和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表现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晚吃糖的孩子数学和语文成绩比早吃糖的平均高出120分,而且意志坚强,经得起困难和挫折,更容易取得成功。
法则拾贝
控制冲动、节制欲望是一个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比智商更具有预测性,而且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童年教育是培养节制品格的开始,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应将孩子自控力的培养置于重要地位。
法则5 狐狸法则:让孩子独立自主地生活
适宜家长
溺爱孩子的家长
家教问题
由于家长的溺爱,孩子独立生存能力差,离开家长,什么事都料理不了。
法则故事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狐狸富来普和莱拉真诚地相爱了。莱拉生了5只小狐狸,他们在海边的沙丘上建立起了一个愉快、幸福的家庭。为了让孩子们能尽快地成长,富来普和莱拉日夜奔忙着寻找食物。
后来不幸的事接连发生,最小的琪尼塔双目失明;梅雨季节孩子们饥饿的叫声,使富来普和莱拉冒着生命危险去村子里偷鸡,莱拉不幸被夹子夹中,脚被夹断。在痛苦的回忆中,莱拉因感染离开了富来普和孩子们。
狐狸妈妈不幸去世后,富来普担负起了抚养孩子的重任。他没有像母鸡孵小鸡那样把孩子们保护在身下,而是让他们出去独立生活。他严厉地教育他们,教给他们捕捉食物的方法、逃避危险的智慧,带着他们去做实习旅行。当小狐狸已经能独自捕食的时候,他们还想娇滴滴地在爸爸身边撒娇,但富来普已经决定把他们赶走。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富来普把刚学会走路和觅食的小狐狸全部赶到洞外。小狐狸站在风雪中凄厉地哀叫着,一次又一次试图回到洞里,可是每一次都被堵在洞口的老狐狸咬出去了。那些被富来普咬伤并被赶走的小狐狸眼中充满着忧伤和委屈,然而富来普则是义无反顾的坚决和果断。
虽然琪尼塔的双眼已经瞎了,但是富来普也没有给他特殊的照顾,照样把它赶得远远的。因为富来普知道,没有谁能养他一辈子。小狐狸们从这一天起便长大了,那只瞎眼的小狐狸也终于学会靠嗅觉来觅食。
当狐狸爸爸再一次看到自己孩子的时候,虽然5个孩子中只剩下了两个,但它们已经变得更加健康强壮。
这是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中的场景。
法则拾贝
从狐狸法则可以得出:孩子成年后就不能与父母住在一起,就不能靠父母养活,得自己去生活,这是所有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让孩子知道如果他不知道如何生存,那么他将被大自然无情地淘汰。
法则6 自然惩罚法则:让孩子自己承担过错
适宜家长
过多指责孩子的家长
家教问题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总是喜欢责怪或是惩罚孩子,而不是以理服人,使得孩子不知道父母是为他好,不理解父母,甚至讨厌父母。
法则故事
圆圆满14岁了,已经懂得追求漂亮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她换衣服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直接加重了妈妈的负担。于是,妈妈决定找她谈谈,妈妈说:“宝贝,妈妈工作很忙,你已经14岁了,可以为妈妈分担些家务,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了。以后你的衣服要自己洗。如果你忘记的话,就只好穿脏衣服了。”圆圆很痛快地点了点头。
一周过去了,妈妈发现洗衣机里塞满了圆圆的脏衣服,她很生气,于是很严厉地批评了圆圆,圆圆答应妈妈下次不会了。
接下来的一周,圆圆还是没有洗,脏衣服更多了,洗衣机里已经放不下了,它们都堆在了圆圆屋里,几乎占了一地,最严重的是圆圆已经没有几件干净衣服可以换了。妈妈决定用“自然惩罚法则”好好教育教育她,但是圆圆有她的应对办法:她从脏衣服堆里捡出稍微干净的衣服继续穿,就是怎么也不肯自己动手把它们洗干净。
几周下来,妈妈彻底被激怒了。终于有一天,她狠狠地骂了圆圆一顿,把她的几件脏得不得了的衣服扔了,最后把圆圆拉到洗衣机旁,逼着她把衣服洗了。然而接下来的日子,事情并没有多大改观,圆圆照旧还得需要妈妈催促才会去洗衣服。
事实上,圆圆不可能一直穿脏衣服,女孩子一般都是爱打扮、爱干净的,她懂得什么是美观漂亮,什么是邋遢肮脏,她不可能长期穿脏衣服。她的“消极怠工”可能是出于对妈妈干涉的抗议,她只是想让妈妈知道,她并不愿意让别人强迫自己干什么事情。她宁愿自己穿脏衣服,也不愿意受妈妈支配。
妈妈在恼火的时候强迫圆圆洗了衣服,问题并不能解决,也许下次情况还是这样。
对于这件事,如果妈妈真能平心静气地和女儿进行谈话,了解她不洗衣服的原因,可能就会避免一场长时间的斗争,实际成效也会大不一样。
法则拾贝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卢梭的“自然惩罚法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如果孩子打破了他所用的东西,莫要急于添补,让他自己感受到需要它。他打破了自己房间的玻璃窗,让风日夜吹向他,也不怕他因此而伤风,伤风比起漫不经心还要好些。”
当孩子在行为上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给孩子以心理惩罚,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心情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从而让孩子自我反省,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简单地说,自然惩罚法就是让孩子在自作自受中体验到痛苦的责罚,强化痛苦体验,从而吸取教训,改正错误。自然惩罚法则的关键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受惩罚是自作自受,是应该受惩罚的。
“自然惩罚法则”的另一种方法是:给机会去试试,如孩子一定要穿那好看但太简单的衣裙,或适合宴会穿的硬底皮鞋时,就让她穿,结果必然是“太冷了,鞋太滑太硬不能在操场上跑,追不上同学”。总之是让孩子自作自受。
法则7 感觉剥夺:自己品尝生活的滋味
适宜家长
只让孩子学习,不让他接触外面世界的家长
家教问题
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是最重要的,除了学习,孩子做任何事都认为是闲事,会影响学习。不让孩子过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导致孩子孤僻,不爱与人交往。
法则故事
195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海勃(Hebb)实验室,心理学家进行了“感受剥夺”实验。
实验中,被试者按要求戴上了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在他们的手臂上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用夹板固定腿脚,来限制其触觉。
被试者被安排在几个单独的实验室里,几个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待了三四天后,他们产生了许多病性心理现象:对外界刺激敏感,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精神上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们急切要求停止实验。在实验停止后数日,他们才恢复正常。
法则拾贝
通过上面的实验,心理学家们发现:感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的基础上的,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是智力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
由于适应环境是以信息平衡为前提的,信息不足或信息超载都会导致身体技能的严重障碍。信息不足的原因之一就是“感觉剥夺”。在“感觉剥夺”的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实验中的病性心理现象。
世界是广泛联系的,人的成长和成熟必然建立在尽可能多地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漫不经心地接受各种刺激,进而由此形成各种感觉,这是一种本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更多地感受外界的接触,并加强和外界的联系,才可能拥有更大的力量,获得更好的发展,人的心理和思想境界才能达到最优。可以说,广泛联系是心理潜能激发的第一步。
广泛联系对孩子尤为重要。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关心,生怕各种意外和疾病,怕孩子吃苦,于是把孩子放在较好的环境中,这样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引发孩子心理的不健全,使孩子眼界狭小,心胸狭隘。
我们应当让孩子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让孩子去尝试做每件事情,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样,他们的动手能力就会增强,眼界就会开阔,心胸就会更加宽广。
法则8 强化定律:好习惯在于不断强化
适宜家长
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家长
家教问题
家长总想让孩子保持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可往往事与愿违。好习惯没有养成,坏习惯也没有去掉。如何才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呢?
法则故事
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特制了一个大木箱,把鲸鱼和它的食物都放了进去,很快,小鱼们被吃得精光,偌大的水槽里只剩下鲸鱼在满足地游来游去。
接下来,科学家们把一块特殊材料做成的玻璃板放进了水槽,鲸鱼和小鱼被分别放在了玻璃板的两边。看到食物就在眼前,鲸鱼凶狠地朝小鱼们游去,对它们来说,视觉上是区分不开有没有玻璃板的,于是,鲸鱼结结实实地撞到了板上。莫名其妙的鲸鱼继续朝食物游去,每次都撞得昏天暗地,直到它终于懂得眼前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
所以,鲸鱼放弃了继续进攻自己的猎物,它的猎食行为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消失。
实验还在继续,科学家们拿走了横在鲸鱼和小鱼之间的玻璃板。小鱼们看到鲸鱼就在眼前,纷纷乱逃,鲸鱼们却视眼前的事物于无物,再也没动过心思。多次的碰壁使鲸鱼认为: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最后,强大的鲸鱼居然饿死在水槽里,鲸鱼的猎食本能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消失了。
法则拾贝
上面所说的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强化/消失定律实验。它证明了人或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最后也会消失。强化/消失定律不仅仅是孩子和动物学习新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也是成人通过肯定或否定的反馈信息来修正自己的行为的手段。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同时存在。如果适当运用强化/消失定律来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去除不好的习惯,家长会很容易就达到目的。比如,父母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的坏习惯,使之消失,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
法则9 鲇鱼效应: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适宜家长
不让孩子参与竞争的家长
家教问题
家长总认为竞争是件残酷的事,不想让孩子在竞争中受伤,所以不鼓励孩子参与竞争。
法则故事
日本的北海道盛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
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奇怪的是,返回岸边之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而其他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怎样对待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全是死的。
由于鲜活的鳗鱼要比冷冻的鳗鱼贵出一倍,所以没几年工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周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事情,却一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
原来,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狗鱼。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了名的死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仓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一仓死气沉沉的鳗鱼被全部激活了。这就是“鲇鱼效应”的由来。
法则拾贝
竞争可以激发人们内在的活力。在孩子的教育中同样如此,父母和师长们应该培养孩子积极的竞争意识,给孩子一个竞争的舞台,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鼓励他们永远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
法则10 真爱法则:教育的真谛是爱
适宜家长
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家长
家教问题
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以为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而孩子却体味不到家长对他们的爱。
法则故事
布赖恩有一个嗜酒如命的单身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习惯自己准备好书包上学了。每次放学回到家里,他都发现自己的妈妈又喝醉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布赖恩整日神情忧郁,郁郁寡欢,明显缺少其他小朋友那种活泼向上的朝气。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布赖恩被诊断出患有注意力不集中症和中度语言障碍。
那么,在缺少家庭温暖的情况下,是什么驱使他去上学呢?布赖恩说:“好像每年都会有至少一个老师夸我的作业。因为他们,我才坚持着做我的作业。在结束小学课程后,我上了一所中学,但我几乎已经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就在这时,我的中学校长知道了我的情况,他照顾我、关心我。每次逃学,他总会把我叫到办公室去谈话,好像是老爸一样。因为他,我才顺利从中学毕业并考上了一家规模大一点的高中。”
布赖恩进入高中后,再也没有人像以前的校长那样关心他、爱护他了。布赖恩又回到了先前没有人管教的生活,他开始不断地逃课,不久,他被学校处以留校察看的处分。
布赖恩的高中生涯大部分时间是和一群比他年龄大一点儿的小混混们度过的。后来,布赖恩参与了一起群殴事件,其中一个少年被打成重伤。此后,布赖恩被带进了少年犯管教所,那年他刚满14岁。
在管教所,布赖恩遇到了一个慈爱的老师。在这位管教老师的关怀和教育下,布赖恩重新点燃了对学习的兴趣。在他获释之后,布赖恩被保送到一所中等学校完成了高中学业,后来他又顺利考上了一所文科艺术学院并获得了全额教学金,读书期间因参加全美大学生艺术创作大赛荣获一等奖而闻名全国。毕业后,布赖恩设计的一件艺术品被华盛顿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美国“儿童问题”专家、教育家威廉·哥德法勃对布赖恩的成才归功于“真爱法则”。
法则拾贝
爱,并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也不是给他多少钱满足他的物质需要,而是给孩子一种精神上的温暖和鼓励,让他明白父母的苦心和期望,从而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状态。
爱,是一个孩子向前的全部力量,教育的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捷径就是爱之路。很多家长、老师对调皮捣蛋的孩子进行教育后看到没有任何效果,就认为这些孩子无药可救了,于是家长、老师也就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结果只能使孩子流浪在犯罪的边缘。
作为家长和老师,要从内心接受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倾注全部的爱去浇灌他们幼小的心灵,给他们以无微不至的细心呵护,并时时警惕他们在道德品行上可能出现的偏差,就能将“问题孩子”教育成“闻名孩子”。威廉·哥德法勃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