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建国,我叫国庆 :建国60年民生往事-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苏州广播电视总台

    央视联手全国60家城市电视台

    五集大型电视系列片《我是建国,我叫国庆》浓缩时代印记

    虞平

    1949—2009年,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短短六十年,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这六十年间,我们见证了国家独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欢欣鼓舞;也曾面对过困难与曲折的重重考验;有改革开放、继往开来的孜孜探求;更有如今国富民强的无上自豪等等,其中的种种感慨是难于用言语来表达的。

    回望历史,我们注意到两个词语——“建国”、“国庆”,它们代表着人民共和国的荣耀,也成为无数国人的名字。在全国,有40万人名字叫国庆,96万人名字叫建国。

    历史昭示未来,我们有幸亲历和见证了中国风起云涌的六十年春秋,中国电视人的使命,更有责任客观、真实地去记录我们的时代,也无愧于我们的历史。

    2009年6月,在上海宝山举办的全国城市电视台会议上,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中国财经报道”提出策划,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名叫“建国”或“国庆”的人,通过他们的经历、感受和记忆,折射共和国60年的时代巨变,联手全国60家城市电视台,共同创作一部大型电视系列片,强化国家意识,弘扬民族精神,献礼新中国六十华诞。这个设想得到了全国城市电视台的支持,随即一场全国广电媒体共同的新闻行动开始了。

    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承担了寻找苏州市“建国”和“国庆”的任务。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的电视、广播、苏州广播电视报、名城苏州网整合宣传,联合成立了专门的策划寻访小组,全力以赴做好这项活动,在电视节目中、苏州广播电视报、名城苏州网和全市各社区文明信息栏发布征集公告,印制了几千份征集海报,在市区各个社区张贴,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来报名的市民络绎不绝。

    据资料统计,仅苏州市区200万城市居民中就有6000多名“建国”和“国庆”。2009年7月起,苏州市寻访小组从200多位报名者中遴选了10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逐一走访,形成文字材料。2009年7月底,央视和全国城市电视台外宣协作网联合在苏州召开的《我是建国,我叫国庆》大型电视系列片创作策划会上,确定了最终各地的“建国”和“国庆”拍摄选题。

    2009年8月起,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生活资讯频道“我是建国,我叫国庆”专题创作组对选定的三个苏州“建国”进行采访拍摄。

    沈建国是一位城市雕塑设计师,他为苏州设计创作了30多座城市雕塑,其中有20多座坐落在苏州工业园区,他用城市雕塑这一特殊的载体,记录和见证了苏州这座城市改革开放的创新发展之路,反映了苏州的城市精神。

    刘建国是一位乡村赤脚医生,亲身经历了送瘟神、灭钉螺、治疗血吸虫病等工作,从他的视角里,反映了中国农村医疗惠及民生的真实状况,具有历史纵深感。

    周建国是一位下岗失业人员,在经历了从国有企业下岗的阵痛后,他利用所学知识办起了家政服务公司,同时吸纳了一大批下岗工人再就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展示了苏州人勤劳智慧、自信自强的坚韧品格。

    毫无疑问,大型电视系列片《我是建国,我叫国庆》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城市电视台的联合展播,获得了超出预想的成功。第一,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历史的重大主题,给了我们一个激动人心、千载难逢的创作机遇,而央视和全国城市电视台的联手尝试规模化的纪录片创作,我们创作的不仅是纪录片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作品弘扬了国家意识与民族自信,传播中国优秀的先进文化和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与精神。第二,大型电视系列片《我是建国,我叫国庆》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纪录方式,通过平民视角讲述小的故事、小的人物,生动而又鲜活地“滴水穿石”透视历史,来体现社会大的背景,实际上它也是在讲述历史,见证新中国成长、发展、壮大的历史。第三,通过《我是建国,我叫国庆》创作和寻访活动,全国和海外亿万受众参与互动,为我们客观反映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真实的变化、真实的面貌,向世界展示前进中的中国,成功搭建了有效立体传播平台,更体现其传播意义和价值。

    (二)沈阳电视台

    大气、亲切、独特。

    这是我看到《我是建国,我叫国庆》的报道选题策划后,头脑中的第一反应。

    对于国内的媒体来说,2009年对建国60周年的专题报道,大家都是必须要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报道任务。也正因为如此,这也是各家媒体相互较力,比试高下的大擂台。

    在这个擂台上,传统的主旋律报道,就如同武术中的“黑虎掏心”和“白鹤亮翅”,虽然招式符合规则,但套路太老,老到谁都知道怎么破解,所以靠它们应付比赛,既不能赢得掌声,更无法获取胜利。

    如何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出新招、出奇招、出一些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招数,就成为最后能不能赢得这场比赛的关键。

    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在这场比武中,亮出的《我是建国,我叫国庆》策划创意,就犹如陆小凤使的灵犀一指,看似简单,却能以四两之力,拨动千斤,直中目标。

    正如策划中所描述的那样,“节目采用平民视角,用国庆和建国的个人经历和感受,见证共和国的发展变革,谱写了一部记录共和国60年历史的平民笔记”。

    与此同时,央视携手全国60个城市电视台联合制作,更凸现出特别节目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在这次报道中,沈阳电视台派出两名记者——孔德伟和杨国勇,参与了《我是建国 我叫国庆》系列报道中,四篇报道的人物选取、采访、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的工作。而他们所拍摄的四个人物,恰好也各自代表了沈阳60年来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方面。

    《重回土地的日子》中,农民张国庆对土地的态度,从离开到回归的变化,反映出沈阳农村60年来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远去的副食店》中,售货员高国庆的经历,则代表了改革开放前后,沈阳商业的发展变迁,人民的消费能力和市场供应,从贫瘠匮乏,到极大丰富。

    《重生的铁西》中老工人邵国庆的坎坷经历,既是铁西区众多下岗工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缩影,也是沈阳这座厚重的工业之都,浴火重生焕发活力的真实写照。

    《李国庆的三桶金》则是从沈阳人赚钱意识的觉醒,反映出60年的发展,让沈阳人的思想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开放。

    60年间,沈阳的称呼在不断变化着。从共和国长子到活力之都;从老工业基地,到下岗之城;从“傻大黑粗”,到时尚消费之都;从装备制造业基地,到东北亚中心城市;从“世界十大污染城市”,到“联合国宜居城区”……每一次称呼上的变化,都代表了沈阳60年来一点点的积累和进步。

    未来的沈阳会怎样?这是760万沈阳人都关心的一个问题。而在这760万沈阳人心中,也一定会为沈阳勾勒出一份与别人不同的画卷。然而我相信,在这760万份关于沈阳未来的画卷中,一定会有几个形容词被反复地使用——更美好、更富强、更开放。

    原因就是760万沈阳人懂得一个道理——因为中国的未来会是这样,所以沈阳的未来也是这样。

    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富强!

    (三)江苏金坛广播电视局共和国成长的“民间标本”褚玉平

    时间老人踏着不紧不慢的步伐,可以不留痕迹地抹平一切,却也在无声中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见证着那些不可磨灭的人和事。伴随着共和国六十华诞的脚步,我们迎来了一个辉煌的盛典。回眸我们与伟大祖国共同走过的六十年不平凡的历程,那些感人的场面,那些难忘的岁月,一页一页又在我们心底激荡。

    影像中,“我是建国,我叫国庆”一路走来,走出一个个力的章节,一个个美的段落。“我是建国,我叫国庆”的故事,不断地为那些被埋没的生命和事物洗礼,牵引着我们睁开清澈的双眼,打开心灵的窗户,真诚地感受着共和国的一切进步。

    金坛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属苏锡常都市圈。这座仅有54万人口的江南小城,其特有的地域文化使得她具备了别具一格的个性。60年来,有关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与精神世界所发生的转变,更是苏南城市的一个缩影。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金坛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获得迅猛发展。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型材料、光伏产业和生态农业渐成大势,先后跨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中国首批小康县(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等行列,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个“人”字,一个大写的“人”。

    在金坛,一共有1413人叫“国庆”,有845人叫“建国”,影像中,“我是建国,我叫国庆”一路走来。

    《我和鸟巢有个约会》通过金坛建筑大军中的一员——李建国,讲述全国建筑之乡——金坛的建筑工人在北京的奋斗历程,成为国家标志性建筑——鸟巢的建设者。

    《村里的“活账本”》通过金坛指前镇庄阳村会计马国庆讲述指前镇从1953年水稻增产受到毛泽东赞许,到打造中国标米基地的过程,充分展示了60年来金坛水稻名村的发展和进步。

    《饭碗的故事》通过王国庆从国企员工到下岗自主创业,彰显了金坛人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中,不找“市长”找“市场”的创业历程。

    从“建国”和“国庆”的讲述里,我们看到了54万金坛人勤劳奋发向上的精神,更体悟到13亿中国人进取、开拓的风貌。

    正如“我是建国,我叫国庆”节目片头中所说:“小人物书写大国历史,平凡事记载岁月峥嵘”,我们希望央视策划庆祝建国60周年《我是建国,我叫国庆》特别节目不是一个特例的偶然现象,我们期望央视一如既往地带领地方台热心挖掘,搜集民间草根标本。中国当代历史的实际面目,未始不是就由这样反映社会机理的草根印证,而形象化地展现在今人与后人的记忆里,这便是对历史的贡献。

    (四)桐乡电视台大典上的小人物钟天

    就栏目而言,寻找或选择题材很多时候是一件相当艰巨的事,既要象迎亲队伍一样到了那个时辰得唱那个曲调,又得像刘三姐那样唱得乡亲们满山遍野地满意还捎带收拾了莫老爷的秀才跟班,说句过头话,没有点“鼓上蚤”的本领那是不大能够的。

    从“寻找国庆”到“我是建国”,看似重叠,实是神来之笔,如果说前者还是迎亲调调的话,那后者就有些神似刘三姐了,一为应景的节点,一为整个漫长的征程,如果不是国共有别,几乎可以上溯到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瞎扯远了,国庆与建国,一字之差,真正两万斤大米啊,为选题计,咱们需要名词,也需要动词。

    但凡央视向地方台招安选题,处心积虑的报送者就像恋爱中的男女一样极力将自己家乡最为光鲜的一面加以展现,尤其是人物,这当然也符合国内外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的传统精神,却苦了央视的编辑们得花大心思整些千人一面的“好又多”米之炊,有些汗颜于正在接轨的国际同行。当然,动辄以国家名义的宏大叙事之题材征集,直害得地方台在“谁(敢)不说俺家乡好”的勉励下,一出手可就是瞄着“年度经济人物”的标杆去的,好在法乎其上,才得乎中下,否则,颁奖词的难度系数就直接3.9以上了说了半天,其实就是想说咱《中国财经报道》办了件大好事,在大典之际,以普通人的姓名为诚意,从客观上保证了平头百姓甚至是市井俚人的入选资格,意义重大且深远,《新周刊》说了:“……几十年的小事,是历史的边角料,13亿人的小事,就是史诗!”上点年纪的人都还记得,史诗,当年那就是《东方红》了,音乐舞蹈的。

    从一选题策划开始,尝试关注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的可能,并传播于大典之上,这不仅仅是一件好事,而是一件大事!

    在经济报道中,我们经常会说,啊,小商品,大市场,但在人物报道中,我们还似乎不习惯说:小人物,大历史。因为我们总依稀觉得,大历史终究是大人物出了大力气的,由此便有些不屑于我们的市井兄弟了,即便是新闻灯照向那一角,也不过是拿来一用而已,而《中国财经报道》所体现出来的胸怀和诚意以及智慧和深度,让喜欢栏目的人们拥有了足够的理由,即便是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直播浪潮中,坚持冷静、思考、理性而又真诚的价值取向,尽管有上帝笑人之说,但“媒体(人)能思考,观众并不笑”,如果观众是上帝的话。最后,真诚祝贺财经频道改版成功,同时也祝贺《中国财经报道》栏目客观上和主观上都成为频道的核心节目内容,名正则言顺,在我们家乡杭州,如果不是有一桌拿手的杭邦菜,那是断断不敢挂杭州饭店的牌子的。

    (五)杭州电视台

    哪个“国庆”最有杭州“味”?

    当我们开始梳理“国庆”与杭州六十年巨变的内在联系时,我们发现,必须认真思考杭州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品格。尽管我们从公安信息到媒体征集,乃至观众自荐等各种途径获得了杭州“国庆”的广泛信息,但这4263个“国庆”人名的背后又蕴藏着多少人文信息?

    经过分析和考虑,我们决定采取座谈会的形式来让部分“国庆”们现身说法,让他们把自己放在杭州这个城市大背景中来畅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的确,来参加座谈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从农村党支书、居委会干部、汽修店老板到机关干部、进城务工者、商贩,几乎城市里所有的职业的演变都能在这些人身上找到痕迹。那么,究竟哪个“国庆”最具有“杭州味”呢?

    最后,我们觉得还是在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工作的王国庆的人生经历最能反映杭州的城市特色,也最能折射杭州这座城市的今昔巨变。

    大家知道,杭州作为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高度融合的城市早已经遐迩闻名。杭州有一个让人艳羡的美名就是“人间天堂”。人间天堂的意义何在?现实一点看,无非是人们对生活、创业和文化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休闲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文化消费。而旅游休闲又是杭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独具的文化品格。王国庆的人生轨迹则正好印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杭州这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

    1984年,杭州开始成立旅游公司,王国庆作为杭州第一批旅游从业人员来到杭州市旅游公司办公室工作。二十多年来,他分别在企业经营管理处、饭馆旅行社管理处、行业管理处从事行业管理工作。他曾着手组建了杭州第一家涉外旅游车队、第一家杭州的涉外星级饭店、组织了第一家为旅游服务的航空公司,也见证了杭州第一家民营旅游公司的成立。杭州市旅游公司逐步发展,直到变身为今天的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杭州旅游业也从当初二十几个从业人员,发展为40万人,从事相关服务行业人员更高达200万人。杭州的旅游业也已经成为跨越风景旅游、工商、环保、贸易等九个政行局级单位的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大系统。据统计2008年杭州旅游总收入突破700亿元,其中入境旅游者达200多万人次,国内旅游者达4500多万人次。

    经过多年努力,杭州通过实施现代服务业的优先战略,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来自杭州市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9年上半年杭州市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二产,真正占据了杭州经济的半壁江山。这意味着,以大旅游格局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杭州历史上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杭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业大市。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发达城市,必定是一个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城市。相信未来的杭州将以“生活品质之城”为总目标,不仅要建设一座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不同服务需求的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城市,而且还将处处呈现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文化品位。

    (六)石狮电视台

    演绎“国庆”故事 撒下一路芬芳

    薛文华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六十年光荣岁月,六十年沧桑巨变,六十年辉煌成就。在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中国财经报道》联合国内六十家电视台,推出大型主题策划《我是建国,我叫国庆》。节目采用平民视角,从小人物切入、大视角着手,突出反映祖国的巨大变化,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建国60年来新中国各方面事业发展的成就,用细小真实的故事反映个人命运在时代大潮下的变迁,充分展现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满怀希望憧憬美好的明天。节目风格独特,富有“看头”,深受观众喜爱,在众多纪念国庆的电视节目中,独树一帜,堪称“亮点”。

    关于“国庆”,相信很多人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也许是亲朋好友有关名叫“国庆”的回忆,或许是某一年国庆节里发生的往事,更可能是某一次国庆场面留下的深刻记忆……,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故事的演绎而变得弥足珍贵、芳香迷人!

    《船老大的新公告》讲述了石狮渔民蔡国庆的爱海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石狮人的社会责任和长远眼光。拍摄该片时,我们的记者在海上颠簸了六天,顶着“晕船”对主人公进行了细致周到的采访,实属不易,而后期因为有了央视的精耕细作,使该作品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从小渔村到现代商贸城市,石狮人做足、做活了海洋文章,并深谙爱海、养海才能用海的道理。蔡国庆是一名石狮土生土长的“讨海人”,他身上具有着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在浩瀚的大海上,他们迎风冲浪,寻觅梦想……正是无数石狮人有了与大海搏斗的胸怀,让这方仅有1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如今的石狮已经从原来的一个沿海边陲集镇发展成为全国较为发达的中等城市,成为国内闻名的纺织服装名城,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版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如一缕春风吹醒了石狮人的“生意头脑”。祖祖辈辈受到“海洋文化”影响的石狮人,凭借着毗邻港澳台的独特的区位和侨乡优势,运用国家对于港澳台同胞和国外侨亲的一些特殊政策,在中国东南一隅先人一步地搞起了市场经济,并以其“铺天盖地万式装”的优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服装经销商慕名而至,最终形成了“全国跑石狮”的繁荣局面。

    石狮的崛起,石狮的腾飞,石狮的繁荣,石狮的巨变,可以说在全国都家喻户晓。所以来石狮打工的,来石狮经商的,来石狮取经的,来石狮观光的,往返不绝。岁月的积淀,让石狮魅力无限,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闪烁着耀眼光芒!

    让故事演绎历史,撒下一路芬芳!

    让历史告诉未来,愿明天更美好!

    (七)后记

    2009年10月1日,这一天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举国欢庆。我们策划了《我是建国,我叫国庆》这档节目。

    共和国的60年是经济腾飞的60年,这60年间,在我们身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把真正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小事儿凝聚在一起,便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变化。我们的这档节目就是要以小见大,讲述百姓生活中的小事,窥见共和国60年的大历史。《我是建国,我叫国庆》,正是以“建国”和“国庆”为噱头,以此回顾和回忆一些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故事。

    在这档节目中,我们强调“平民”,在60年的共合国历史中,我们的着眼点并不是诸如我们在联合国上的反对票,也不是我们和某个国家的联合声明,而是发生在平民身边的小事儿。所以,我们把这档节目与这本书定位为“平民笔记”,这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这也是共和国60年的经济大变化。

    记录共和国建国60周年的电视节目和图书也是层出不穷,但不外乎是两种,一种是宏大的叙事,讲述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儿;一种是草根故事,讲述百姓生活的变迁。《我是建国我叫国庆》集宏大叙事与草根故事于一身,故事主人公全部来自草根、来自民间,人物鲜活,故事性强。但我们也注意到,一般的平民视角比较侧重衣食住行等生活变迁,对大历史、大时代、大格局等各深层面的关系挖掘不够充分,所以在《我是建国 我叫国庆》节目的策划过程中,我们立足于历史、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常识来统领这些个体的故事,主题涵概城市和农村、工业和三农、经济与生活、环境与保障、改革与发展,在60个国庆和建国故事的基础上塑造国家发展见证者的群像,表达节目的宏大立意。

    我们系统地整理了所有征集来的“建国与国庆”的故事,他们来自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经过几次整合与筛选,确定了“以小见大、窥视共和国经济的变化”的原则。这些建国和国庆更像一面镜子,在他们身上,折射的是共和国宏大的历史变革。

    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故事都是存在于某些人的记忆里,那些故事没有实际的文字记载,不免会有以点盖面、断章取义的嫌疑,很难做到完整与贯通,这一点上我们经过无数次地采访与查阅资料,尽力做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读者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共和国历史。

    60年是一甲子年,在这60年间,我们经历了很多苦难,也感受到了许多变化所带来的幸福。从最初的人民公社、大跃进、十年“文化大革命”,到后来的改革开放、加入WTO、收回中国香港和澳门,再到现在的60年庆典,所有这些宏大的主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视角都呈现了出来,让我们真真切切地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来感受中国的伟大、艰辛、不屈、奋进、宽容、警醒、责任……!

    过去的岁月需要记录,未来的日子需要畅想。本书可以说是纵横捭阖的回顾,也是小桥流水般地喃喃细语。我们就是想让岁月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在这里重温、回味、铭刻。跟我们一起听他们娓娓道来吧,你会了解新中国60年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让我们的青年、少年更多地了解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谢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吧,让我们心存感激。

    策划《我是建国 我叫国庆》、建立媒体合作平台、制作播出系列节目、出版书籍,这是这次活动的全部,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我们共和国60年的点点滴滴,同时把我们在制作过程中的甘苦都能展示出来,让我们多年以后回首之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也曾为新中国60年的生日尽心尽力做过一点事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