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达尔文
顺境使我们的精力闲散无用,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而加以运用。
——(英国)休谟
卓越的人的第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德国)贝多芬
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本领。现代社会在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人难以把握,环境随时都可能变得陌生,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根本就无法在将来的竞争中取胜,反而容易被淘汰。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里尼博士指出,每一位父母都应该知道,在现实的社会中,大人不可能总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所以,父母如何让孩子迅速适应环境,才是最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适应环境不是一味地“顺从环境”,根据环境条件改变自身、调节自身,试着与环境条件保持协调,才是其本意,才能真正生存。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创造环境。
有一个在海关工作的小职员,虽然每天都辛辛苦苦地拼命工作,但依然没有保住他的饭碗。他忧心忡忡地回到家,一言不发地呆坐着,不知该如何向太太说明这一切。
谁知,当太太知道了这些后,并没有半句怨言,反而高兴地对他说:“这不是很好吗?省得你自己狠不下心来辞职。这样你就可以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从事你喜欢的写作了。”
小职员想:是啊,不管怎么说,那份工作已经失去了,别指望再抓住它了。那就在写作方面一展身手吧!于是,失去工作的他,变得比原来还要繁忙,即使是深夜降临的时候,他也依然俯身案前奋笔疾书。
终于,一部令美国文学史为之震撼的鸿篇巨著——《红字》诞生了,这位失去工作而成为作家的人叫纳撒尼尔·霍桑。
可见,一个人无论怎样恋恋不舍曾经的工作环境,无路怎样对其牵肠挂肚,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要面对现在,迅速适应新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有所作为。
生存本身就是各种矛盾的冲突组合。一旦一个人真正想通了这个道理,了解并且接受了生存会困难重重的事实,那么在面对坎坷时,他也就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了。而所谓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是人们根据生活环境进行自我调整,以便和环境保持平衡的一种能力。
鳄鱼似乎并不招人喜欢,然而,鳄鱼却是恐龙时代的动物,在世纪更替中,许多物种灭亡,但鳄鱼却存活了下来;“变色龙”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善变,善于伪装自己,但是,这种动物却能通过了解环境,迅速调整外观色彩来保护自己;波尔山羊能在干旱季节、缺乏饲料的情况下生存,还能爬上树干采食,它是世界上适应性最好的山羊品种,几乎能适应多种类型气候;在茫茫戈壁中,仙人掌为了抵御烈日暴晒,避免水分损失,将叶子进化为针状;骆驼为了适应长时间缺乏水和食物的环境,开辟了将营养储存在驼峰里的生存方式……归根结底,这些物种之所以不灭,是因为它们都有一种赖以生存的强大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同样的道理,人类也应该做到在哪里生存就在哪里扎根。只有这样,人类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也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生存得更加惬意。
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仅是身体健康的一种标志,更是情商高的一个特征。对于孩子来说,适应能力主要是指对新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呢?
培养方法一:指导孩子学会正确分析环境
哲学上讲,内因是变化的本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客观的环境是首要的、基础的条件,是一切生存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所以说,正确地分析环境对适应环境而生存极为重要。
比如,太空环境缺氧,宇航员要想生存就要备足氧气;在野外环境遭到野兽攻击的可能性很大,要想生存就要有效防止被伤害;未来社会是信息的时代,要想更好地适应,就必须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父母要告诉孩子,所有这些为适应所做的准备,都是从分析环境开始的。不对客观环境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就不能准确地找出调整的方向,当然也就谈不上适应。
父母要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对环境的判断能力,学会在繁杂的外界环境中整理、分辨、选择、规避伤害,更精确、更有效地把握现实环境中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信息;更善于抓住复杂事物的关键,认识事物的本质,淘汰那些与自身生存发展关系不大的无用的刺激。做到这些,孩子就会拥有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能更好地把握生存的自由。
培养方法二:教孩子学会在陌生的环境保持微笑
每个人都难免会接触或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孩子也不例外。在陌生环境里,绝大多数人都习惯板着面孔,保护着原本脆弱的尊严,以免受到来自外界的侵犯和伤害。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陌生环境依旧陌生,人们所担心的那种“危险”依旧潜伏在周围,而自己却已经疲惫不堪了。
其实,如果学会在陌生环境中换一副表情,尝试对陌生的一切都微笑一下,会不会更好些呢?
在一家宠物医院的候诊室里,许多顾客带着宠物准备注射疫苗。没有人聊天,也没有人低声攀谈。时间在候诊室里仿佛特别漫长,在沉默中,人们开始焦躁起来。这时,一位女士带着她9个月大的孩子和一只猫走进来了,她坐在了一位先生身旁,而那位先生坐立不安,不停地四处张望,已经等得很不耐烦了。他突然发觉,那个孩子正抬着头注视着他,咧着嘴对他天真地笑。于是,他不禁也对孩子笑了起来。然后他就跟女顾客聊起这个孩子和他的孩子来。很快,整个候诊室的人都聊了起来,整个气氛从乏味、僵硬转变成了愉快。
这是从一个微笑引出的整体的和谐和愉快!在陌生环境中,如果能让孩子保持微笑,就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放松和坦然。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多一些真诚和友善,不用去伪装。当他送出一个微笑时,就会得到一个甚至多个微笑,内心就不会再疲惫和紧张,人与人之间也会变得更为默契。这样,他在陌生的环境里感到的将是融洽和温暖,而非陌生和冰冷。
教孩子学会在陌生的环境里微笑,这是一种自尊、自爱、自信的表现。因为微笑是人类面孔上最动人的表情,是生活中美好而无声的语言,它源自善良、宽容、坦荡、大度和无私的心灵。微笑是成功者的自信,微笑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微笑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爱心和诚心的礼赞。
教孩子学会在陌生的环境里微笑,他就会学会怎样在陌生人之间架一座友谊之桥,就会拥有一把开启陌生人心扉的金钥匙,就会赢得成功的力量,找到一个新的起点,直面人生的挑战。
培养方法三:让孩子在陌生环境中学会学习
在新环境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让一个人的价值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接近这个新环境的步伐。
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一些青少年在一个新环境中学习、工作或生活已有一段时间了,却仍然无法和周围的同学、同事、邻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不能适应和融入新环境的表现。
有的年轻人太理想主义,听到或看到一些“不公平”的事就很激动或愤慨而无法正确对待,无法保持一颗平常心;有的年轻人太过张扬,尤其是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往往会在新环境中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处处比别人强的感觉。张扬的背后往往给人感觉是有攻击性的,会让别人有防御心理,相反,谦逊的态度就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由此,年轻人进入一个新环境,应本着一种谦虚学习的“空杯心态”和其他人相处。要知道,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接纳新东西,如果懂得把自己的心灵留出一些空间,和他人的相处也会融洽很多。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适应环境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需要他“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每一个人生存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心态、稳定的工作以及最终的成功。
培养方法四:教孩子坦然面对新环境
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环境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一旦坦然面对,就可以获得最大的成功,求得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父母要让孩子在新环境中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告诉他,环境是不能躲避的,只有坦然面对,大胆接触才能更快融合。比如,通过与同学交往,一起学习交流,参与艺术活动、文体实践等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使自己从团体活动中获得学习与表现的机会。
要想让孩子顺利地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就需要让他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以客观的态度坦然面对现实,冷静地判断事实,理性地处理问题,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培养方法五:让孩子学会排解挫折情绪
适应环境,还需要学会排解挫折情绪。父母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排解挫折情绪呢?
首先,要让孩子懂得,遇到挫折时,尽量少考虑暂时的得失,多想想美好的未来,不断激励自己振作起来。
其次,要让孩子检讨挫折的本质,了解成因。如果问题在于他自己,可让他尝试修改自身的行为,找出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应对挫折;如果挫折是来自客观条件的限制,不易改变,则可以修正自身的期望与标准,这也能化解来自挫折的消极感受。
再次,在遭受挫折后,要让他懂得化悲痛为力量,通过发愤图强,去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这是应对挫折最积极的态度。
最后,当孩子自己无法解决时,可求助于父母、师长、朋友,或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他们的指导下,让自己尽快走出情绪低谷。
孩子的人生之路还很漫长,未来的风霜雨雪会更多、更大、更猛,父母必须要让他学会在生活中、实践中锻炼、提高、增强对抗挫折的能力。挫折、失败、困难并不可怕,只要他能适应挫折,勇于拼搏,就会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成功的彼岸!
培养方法六:教孩子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任何环境中都存在着两种因素:有利于个人成长的积极因素和不利于个人成长的消极因素。父母要让孩子积极地适应,也就是让他正确地分析自身特点及环境特点,从分析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从而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时说:“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允许他和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环境并不赋予人潜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的形态具有这些潜能,正如他的胳臂、腿、脑、眼睛一样。”这种观点给人以很大启示:每个人都存在着潜能,环境只是才能发展的条件,而不是才能的“种子”。
北京少年杨庆斌,不幸被高压电击中,失去了双臂,但他从不悲观,面对困难充满了勇气和力量,每天坚持用脚趾夹着笔练字,用牙齿叼着笔写字,用肩膀带动一个连杆笔写字,最后终于成为一名无臂书法家。
可见,困难如弹簧,你弱他就强。父母要让孩子具有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敢于同生命中的惊涛骇浪展开搏斗,就像贝多芬、居里夫人、华罗庚、张海迪一样,战胜挡在生活中的所有困难。
培养方法七:让孩子懂得,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父母要告诉孩子,当他无法改变环境时,不要消极,不要抱怨,要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从而更快地融入到这个环境中去。外界的环境往往会在一瞬间转变,一个人唯有不断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现实的环境考验,才能在新环境中赢得一席生存之地。
王桉是世界上长得最高的树,但现在墨尔本郊外的王桉林却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导致这种状况的罪魁祸首就是王桉树种的转变适应能力极弱。王桉树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生存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为了对付频繁的森林火灾,它的种子是包在厚厚的木质外壳里的,不仅不怕火烧,还能借助大火烧裂木质外壳,顺利生根发芽。而现在,王桉的生存环境基本杜绝了森林火灾的发生,这样一来,王桉的种子根本就无法生根发芽,更不用说长成高大的王桉了。
其实,王桉树的可怜有时候也是孩子的悲哀,有许许多多孩子常常因为学习或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变得极不适应,从而开始碌碌无为。为此他们开始感叹上天的不公,咒骂周边的一切。但他们似乎忘了现实的环境对他们有着不同的要求:只有先改变自己,才能适应自己生存的环境。
一位小姑娘被父母送到澳大利亚留学,总是抱怨房东对她不好,想搬家。别人问她房东怎么不好,回答是:“他老逼我刷牙,还非让我把脸盆也洗干净;洗澡后还得收拾浴室……” 故事中的小姑娘正像一则寓言故事中的乌鸦,不停地搬家,不停地抱怨,结果走到哪儿都不受欢迎。
让孩子明白,在生存的路上,遇到什么样的环境并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像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但是,能否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却在自己的把握之中。一位哲人曾说:“改变自己事半功倍,改变环境事倍功半。”遇到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就得从自身做起,努力来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并从新环境中汲取营养。
培养方法八:让孩子快乐地接受新环境
很多孩子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内心总会本能地抵制,总喜欢以新环境的缺点和以前的优点相比,不愿意接受新环境。比如,孩子在转学的一个星期内,会经常抱怨现在的同学不友好、老师也不和蔼。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快乐地接受新环境,可以参考以下细节教孩子:
首先,不要让孩子寄希望于新老环境一样。环境变化多样、各不相同,要帮孩子寻找新环境中可爱之处,让他学会以愉快的心情接受陌生的一切。
其次,让孩子利用新机会,接受新挑战。新环境就是新挑战,让孩子尽他自己的能力去尝试一下自己的胆识,表现自己,新环境也许会给他意外惊喜,给他丰富而值得纪念的经验。
最后,让孩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进入一个新环境,也许以前孩子没有发现自己有这样的缺点,但是现在显现出来,但一时也改变不了,与其苛求自己改变,还不如一笑了之,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十全十美的地方。让孩子大胆地承认、接受自己的不足,这样生活会更美好!
培养方法九:创造新环境让孩子适应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都会有变动,如果不想等变化真的来了再教育孩子,父母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新环境让他适应。
可以就一种假设的新环境与孩子交谈,比如,可以问孩子“假如你现在转学了,你怎样适应新老师的讲课方式,怎样和小伙伴们交往呢?”父母可以对孩子的回答加以补充完善,其实,这是对孩子进入新环境的一种演练,这样,当孩子在真的进入新环境中就能从容应付了。
在外出逛街、旅游的时候,父母可以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躲起来,在暗地里观察孩子怎样寻求帮助、摆脱困境,然后在恰当时机出现,对孩子进行正确指导。
当然,父母也可以尝试让孩子离开家到其他地方住几天,比如到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住学校宿舍、参加夏令营等。孩子离开父母的时候,就不会太娇气,他会自己想办法度过难关,从而适应新环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