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行知
子女中那种得不到遗产继承权的幼子,常常会通过自身奋斗获得好的发展;而坐享其成者,却很少能成大业。
——(英国)培根
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美国)戴尔·卡耐基
自立自强是一种自我生存的意识和能力,也是现代人追求的心理品质。简单来说,自立就是不依赖别人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做事的精神品质。在当今时代,一个人必须具备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这是社会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旦具备了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就比较容易适应社会,就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写过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可以说,这首小诗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自立做了最精辟的解释。用陶行知自己的话说:“写这首诗,志在勉励青年打破依赖性,不再做那贪图享福之少爷小姐。”
一个孩子如果不能自立自强,只能是父母和社会的负担。但是,现在有些父母的确没给孩子自立自强的机会。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任性、依赖性强是他们共有的“综合症”。因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什么也不让孩子干,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然就会严重依赖大人,造成他长大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自立自强也就无从谈起了。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立自强是成功者的必备能力。一个人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就一定要做生活和事业的成功者,而要做成功者,就必须自立自强。
在浩瀚的海洋中生活着很多鱼,那些鱼之所以能在水中游弋,是因为它们都有鱼鳔。但有一种鱼没有鱼鳔,这就是鲨鱼。按常理说,没有鱼鳔的鲨鱼不可能在海里生活下去。因为没有鱼鳔就很会容易沉入水底,造成它们行动的不便,在海洋里只要一停下来就有可能丧生。但是为了生存,鲨鱼只能不停地运动。很多年过去了,鲨鱼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并成为同类中最凶猛的鱼。父母应该让孩子向鲨鱼学习,鲨鱼从生存到优秀再到卓越,是它们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拥有了自立自强的能力。
其实,有时候阻止人们前进的不是贫穷,而是优越。所以,成就孩子成为强者的往往不是优越的环境,而恰恰是困境和磨难。同样,阻碍孩子发展的通常不是贫穷,而是太多的拥有。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希望孩子做强者,那么就需要让孩子自立自强。在发达国家,父母普遍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能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
先看一下发达国家是怎样教育孩子自立自强的吧!
在瑞士,女孩长到十六七岁,就去有教养的人家当女佣人,为期一年,一般是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学会独立谋生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很有利于学习语言。瑞士有两个语言区,分别是德语区和法语区,所以一个语言区的女孩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区的人家当佣人。她们在掌握了几门语言之后,就会到银行或商店就职。这样,孩子就培养了社会需要的自立能力。在瑞士,人们认为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是没有出息的,是可耻的。
在美国,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培养孩子的开拓精神,使孩子能够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特别注意让他们通过实际劳动来亲身体会和认识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亲自动手修理、拆装摩托车,也让孩子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一定要自谋生路。
在德国,家长从来不包办代替孩子自己的事情。从小就教育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承担家里的一些义务劳动,比如要为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责任感,最终还是培养了孩子的自立自强的能力。
同是在东方,日本教育子女的方式与中国也不一样。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日本的父母就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他们还特别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比如全家外出旅行时,每个人都会承担自己的责任,自己的背包自己背,孩子不论多么小都不例外。孩子在上学以后,就要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打工挣钱。上大学后,他们一般都会勤工俭学。有钱人家的孩子也要自己挣学费。
相比之下,我国的许多家庭,特别是富裕家庭,父母过度地保护与过多地照顾孩子,这样不利于孩子自立自强能力的培养。据上海的一份针对小学生自立能力的问卷调查,37%的小学低年级孩子不会穿衣服,30%的孩子不会扫地;63%的高年级孩子不会做简单的饭菜,57%的孩子不会钉纽扣。
其实,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发达国家的家长对孩子大多持“放”的教育态度。他们认为,孩子就应该有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立的品格,就应该尊重孩子的行为选择,父母应该顺其自然地给以帮助,而不能越俎代庖地拔苗助长。而中国的家长,对孩子大多持“管”的教育态度,认为父母管教孩子是自己的天职,养不教父母之过也。以这种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就是从小事到大事,父母都事无巨细地包办孩子的事情,结果,未能让孩子自立起来。
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父母也知道孩子不可能孩子一直留在身边。可是现在,有太多未成年的孩子缺乏自立自强能力,因为他们没有尝试社会中的酸甜苦辣,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自立自强是孩子走入社会的第一步,是进入成功之门的金钥匙。那么,为人父母者到底应该怎样去爱孩子,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的能力呢?
培养方法一:帮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善于驾驭自我命运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只有摆脱了依赖,抛弃了拐杖,具有自信,能够自主的人,才能走向成功。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能力,首先要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否则,孩子就会在人生路上丧失很多机会。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这名学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服,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特别无助、恐惧,最后,他竟然放弃了出国机会。
某市少工委曾对1500名中小学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其中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有51.9%的学生长期由父母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情况实在令人担忧。
就以上数字,不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生活上依赖父母,可以想象,有些孩子可能已经形成了依赖型人格。这样从小处讲是影响了个人的前途,从大处说则是影响一代人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谁若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可以设想,一个处处依赖父母、依赖别人,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大的作为呢?
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孩子独立人格的完善,制约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从而阻碍其自立能力的发展。所以,一定不要让孩子依赖父母,让孩子也明白,父母跟不了他们一辈子,他自己一定要学会自立,学会独立生活。
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在平时,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逐渐地学习整理书包,洗手帕等。孩子在独立地料理生活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会发现依靠自己也能解决很多问题。另外,让孩子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孩子尝到独立解决难题的甜头,他的依赖行为势必逐渐减少。在引导孩子独立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要把握好“度”,否则,孩子的难题总也解决不了的话,他就会有一种挫败感,就可能会削弱他的独立行为。
发达国家的孩子从小就不依靠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下雪天还穿着很少衣服在雪地里爬,大人们却一点也不心疼,天长日久,孩子的自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会了如何在社会中生存。
培养方法二:给孩子长大的机会
作为父母,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大胆放开手,给孩子长大的机会,让他自己长大,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正如现代政论家邹韬奋所说:“凡是儿童自己可以干得来的事情,总是让他们自己去干,看护或教师至多在旁指导或看着,决不越俎代庖,这是要从小就养成他们的自立精神。”
如果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做,所以就必须为孩子做这做那,那么孩子可能就因此没有“长大”的机会了。
有一位母亲为她的儿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问题专家寻求解决的办法。于是,这位母亲和心理问题专家的对话开始了。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穿衣服系扣子的时候,把扣子系错位了,从此之后,你是不是就没有再给他买过带扣子的衣服?”那位母亲很惊讶,然后她点了点头。
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切菜的时候,切破了手指,从此之后,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进厨房了?”那位母亲更惊讶了,连忙说是。
专家接着问:“孩子第一次洗自己的衣服的时候,整整用了两个小时,还没有把衣服洗干净,然后你就嫌他笨手笨脚了?”这时,那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还说是。
“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你又尽全力动用了自己的权力和关系,为他找到了一个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的职位,是这样吗?”专家又问道。那位母亲更惊愕了,她终于忍不住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呀?”
“从那个系错的扣子知道的。”专家回答说。这位母亲问:“那以后我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在他没有钱时,给他送钱去;在他要结婚的时候,给他准备好房子;当他生病的时候,带他去医院。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关于其他的,我也就无能为力了。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从一开始,你就没有给孩子一次让他长大的机会,现在已经来不及了。”专家最后说。
这位母亲和专家的谈话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其实,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这是父母亲手为孩子辛辛苦苦挖掘的,因为过分庇护孩子。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也就丧失了自立能力。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放开手,给孩子一个长大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在天空中翱翔,在风浪中成长,学会走好前进中的每一步。
培养方法三:让孩子明白,一切要靠自己
有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拿破仑有一次外出打猎,他刚走到一条河边,就听到一个落水者在大声呼救。拿破仑见他在水中使劲扑腾,但就是不往岸边来,于是,他马上举起猎枪瞄准落水者说:“喂,你要是再呼救,而不向岸边爬的话,我就开枪打死你。”那人听了,吓得竟然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泳,用力向岸边游来。经过多次挣扎,落水者终于靠自己的力量爬到了岸上。一上岸,他便气愤地责问拿破仑为什么见死不救,还要开枪打死他。拿破仑从容答道:“要是我不吓唬你,你自己还不照样在水中淹死。现在你至少懂得一个道理:一切要靠自己。”
“一切靠自己”是一句简单的话,但同时也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而做父母的却没能让孩子明白。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这样的场景:每当刮风下雨,学校门口就排起了长蛇阵,家长们个个向校园里张望,手里拿着雨具、衣服。这真应了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动物界有这样一个场景:善于奔跑的非洲猎豹在捕到猎物后,不是立刻将其咬死,而是有意识地将它放生,然后驱赶小豹追赶逃命的猎物。如果小豹追了一会儿便停下来,母豹就会毫不留情地撕咬小豹,直到小豹再去追猎物为止。
不难看出母豹的良苦用心,这样对待小豹,完全是为了小豹着想,让小豹明白,要生存只能靠自己,要学会捕食,这样便能学会生存。这给现实生活中的父母提了一个醒,应该让孩子学会生存的本领,学会自立。
培养方法四:多鼓励孩子
要让孩子变得自立自强,就要求父母记得时刻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要勇往直前,不卑不亢。孩子在开始独立做事的时候,即使结果算不上完美,出现一些失误,父母也应该鼓励他,否则孩子就会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当然,父母对孩子也需要有耐心,让他做一些从未尝试过的事情,多接触一些社会活动。
另外,孩子在自立方面取得了进步,父母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信心,这样孩子才能继续一如既往地按照要求去做,形成孩子自立与父母鼓励的良性循环,进而让孩子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强。
培养方法五: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要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磨难,这是为了磨砺他的意志,陶冶他的情操,丰富他的阅历,当然,更有利于培养他的自立自强能力。吃苦教育也能锤炼孩子的独立人格。
有些父母并不富有,但却异常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几乎可以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但孩子却不答应父母的要求,在学习上不下功夫,在生活上不能自理也不愿意自立。父母也可能没有让孩子接受独立生活能力训练的想法,但即使有的话,想想孩子会同意吗?
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妥协,带给孩子的将是什么?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成为一个好吃懒做的孩子。其实,强者都是磨练出来的,也就是受到了吃苦教育。
世界乒乓球冠军邓亚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也与“吃苦教育”分不开。4岁的时候,邓亚萍每天要捡上万个球。年龄再稍大一点,她的家人对她就更为严格。她的父亲邓大松在球台上画上一个点,规定邓亚萍的每个球都要落在这点上……这简直就是折磨。但邓亚萍挺了过来,历尽艰辛后终于成为世界冠军。如果当初没有邓大松近似残酷的训练,会有今天的邓亚萍吗?如果当初邓大松怜爱女儿,那世界乒坛还会出现这样一位奇才吗?
天下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只有为孩子准备好一切才是爱吗?不是。只有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孩子才能学会独立,才能学会生存,才能“自立自强”于社会。
培养方法六:激励培养孩子自强的性格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道德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之一,它激励中华儿女拼搏奋斗,锐意进取。
当今社会是开放竞争的社会,孩子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因此,要让孩子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时代变革,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孩子在激烈竞争中摔打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要轻易放弃。
洪占辉,一个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母亲离家出走的困难日子里,他用强烈的责任感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一边照顾生病的父亲,一边抚养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弃婴”妹妹。从读高中起,洪占辉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整整十几年。在被评选为“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他说:“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劣势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洪占辉有骨气,是新时代自强不息的典范。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凡是天性刚强的人,必定有自强不息的力量。” 要让孩子明白,只有在波折与浮沉之中,人生才能得到历练,才能走向成熟。另外,父母要清楚一点,自强是让孩子在艰难困苦面前不气馁,不失望,而不是让孩子变得事事要强,时时要强。
培养方法七:不要给孩子留钱财
瑞典伟大的化学家诺贝尔说:“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但是当今有不少父母,不是想方设法教育子女发奋读书,努力工作,而是千方百计为下一代积累钱财。要知道,留足了物质,贫乏了精神。
其实,早在我国汉朝时,有识之士就已认识到:给子女留钱财,如果子女有德有能,适足损其善;要是子女无德无能,则会增其恶。总之,给子女留钱财,有害无益。
要教育孩子自立,不给孩子留钱财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名家名人教子各自有术,而不留钱财给后代是大多数人的共同点,因为他们知道,不给孩子留钱财有利于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能力。
民族英雄林则徐,不给子女留钱财,却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爱国华侨陈嘉庚把全部财产捐给自己在国内创办的集美学校。
革命先辈张闻天把组织归还的冻结存款和补发的工资4万余元让妻子全部交给了党组织,他在病床上还再三嘱咐:千万不要留给孩子。罗荣桓元帅临终前嘱咐他的老伴林月琴:“我死之后,分给我的房子,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房子里去,不要特殊。”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身后留给子女的只有87元钱。
国内的商界精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一位亿万富翁曾在媒体上公开声明:“我要办世界一流的企业,最后把企业交给国家和社会,决不留给自己的孩子。我不是作秀,是发自肺腑。”某知名企业“当家人”与妻子商量后认为不能留给子女太多财富,否则会“坏了他们”,一家人分别在法律文书上签了字,同意捐献出这位“当家人”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还有一位富商妈妈与孩子签订了《不继承财产协议》。
其实,让孩子拥有一种天生的金钱优越感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纵有钱财万贯也不要让孩子活在父母的羽翼下。要让孩子明白:金钱的获得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钱也会用完;有价值的财富要靠自身努力去积累;积累财富的过程或许比财富本身更有价值。
要把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这是给孩子的最大的财富,是人世间最好最完美的财富。一旦孩子拥有了这一份珍贵财富,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事业就会顺顺利利。因此,奉劝天下父母,给孩子“留才不留财”,要教育自己的后代从小就要自立自强,回报社会。
培养方法八: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能力,不要忽略孩子身边发生的日常小事,小事往往会对孩子自立自强能力的培养发挥巨大的作用。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会遇到许多小事,父母一定要善于抓住这些点滴小事,因为正是这些小事给孩子提供了培养自立自强能力的机会。所以,作为父母,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而要让他自己去完成、去锻炼。
比如,孩子年龄小一点的时候,可以让他自己吃饭,自己拿凳子,吃完自己盛饭等。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不习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做这些事,父母多做点,让孩子学着做。注意,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学着做,父母一定不能越俎代庖,等时间一长,孩子就学会了。慢慢地,孩子做起这些小事来就会比较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放手让他多做一些事。如自己穿衣服、洗手帕、整理卧室等。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明白,这些小事都是他的责任,他必须自己完成。由此,孩子就会慢慢自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是中国古代先贤的经验总结。孩子从小学会做小事,长大才能做大事。所以,作为孩子的首任教育者,父母要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勇于自己做事的良好品质。这样,孩子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有所作为,并能愉快舒畅地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