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点:孩子从优秀到卓越的36种能力-第31种能力 成功理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诺亚并不是已经在下大雨的时候,才开始建造方舟的。

    ——(美国)巴菲特

    巨大的财富对于一个不惯于掌握钱财的人,是一种毒害,它会侵入他的品德的血肉和骨髓。

    ——(美国)马克·吐温

    每一个以亿为单位的数字背后,除了艰辛的创业史外,还有自成体系的理财方式。其实世界上没有传奇,只有不为传奇而努力;其实赚一亿并不难,难的是让理财方式适合自己。

    ——(爱尔兰)萧伯纳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孩子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很重要,但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理财能力培养同样很重要,这些都应该是现代社会少年儿童成长的必修课程。理财不仅是一种财产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品德和诚信。

    理财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生存能力。父母必须教育孩子端正对金钱的态度,不能让孩子成为金钱的奴隶,而是要让金钱为人们服务。另外,如果要让债主、警方甚至骗子来替我们对孩子进行这项教育的话,那我们恐怕就会为此付出一定代价了。正因为如此,《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T·清崎说:

    “今天我们的教育体制已不能跟上全球变革和技术创新的步伐。我们不仅要教育年轻人在学术上的能力,也要教育他们理财的技能。这不仅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而且是生活得更美好所必须具备的技能。

    “之所以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为了财富奋斗终生而不可得,其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他们都曾在各种学校中学习多年,却从未真正学习到关于金钱的知识;其结果就是他们只知道为了钱而拼命工作,却从不去思索如何让钱为他们工作。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会有其他人取代你。”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当然,富裕的生活本身不会对孩子有害。但是如果父母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理财能力培养,孩子不具备正确的财富观的话,他就很容易因为金钱走上歧途。到那时,金钱就会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有一个叫李力的孩子,他的父母都大型公司的领导,收入颇高,所以李力手上也就不缺钱花。从李力很小的时候,父母在金钱方面对他是有求必应。每次全家一起上街,李力喜欢什么就让父母买什么,不管是好玩的还是好吃的,都是一路绿灯买下来。那李力的父母是怎么想的呢?其实,他们有着与绝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的想法,那就是“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很快,李力上学了,但李力的父母每天都特别忙而顾不上他。他们经常给李力钱让他自己在外面吃饭。结果,父母给他的钱本来是吃饭的,可他却用来买了大堆零食和玩具,并且带到学校去招摇过市。慢慢地,同学们都很羡慕他,而他也讲“义气”,一高兴就请同学吃零食,让同学玩玩具。后来,以至于同学们都叫他“大款”、“老板”甚至是“大哥”。

    去年春节,李力收了3000多元的压岁钱。他没用几天就花了一半。后来,父母发觉了李力的挥霍无度,便把他手中剩下的钱都没收,开始控制他的零花钱。果然,李力的零花钱从每月四、五百元一下子降到了一百元左右。父母也比较高兴,以为他真的懂事了。可是,习惯大手大脚花钱的李力想起了歪主意,他开始到学校附近的小卖店佘东西,然后记账。于是,他又恢复了吃喝玩乐不学习的日子。

    为了还小卖店的钱,李力学会了跟父母撒谎。他不断编造补课、买学习用品、同学聚会等谎言向父母要钱。当他有了钱就去挥霍。后来,李力学会了旷课,在网吧里疯狂地玩游戏。李力还认识了几个社会上的“哥们儿”。他开始跟那几个“哥们儿”一起盗窃,后来竟然拦路抢劫。最终,李力被公安机关抓获,处以劳动教养。直到此时,李力的父母才如梦方醒,他们非常后悔。李力的母亲说:“如果当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理财教育,孩子也不至于走上了邪路啊!我们真是失误啊!”

    有关调查表明,在所有未成年人的犯罪中,因抢劫、盗窃等与“钱”有关罪行而锒铛入狱的占全部未成年犯罪的70%以上。这些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受过良好的理财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所以,在此呼吁一下今天的父母:如果你真爱孩子,如果你会爱孩子,如果你想让孩子未来的道路走得稳一点,就请你立即停止滥施的娇宠和溺爱,收回你满手是钱的双手吧!因为现在还来得及。

    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来接纳新的教子理念,用新模式、新方法科学地教育孩子,尽早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金钱意识。要知道,孩子需要这样的能力。

    培养方法一: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国会发言时曾指出,在早期教会孩子个人理财方面的基本知识非常重要。要改善中小学的财经教育,帮助年轻人不至于做出错误的财务决定。他认为,财务素养应当成为改进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理财专家也指出,对孩子的精力投入比金钱投入更重要,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所以,要培养孩子正确的理财观念和财商,这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

    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已在学校开设理财课程,对孩子进行系统的理财教育。但遗憾的是,我国中小学尚未开设独立、系统的以投资、创业、消费、理财为核心的理财教育课程,所以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只能靠父母自己。

    我们知道,在国外,一些孩子会在父母的监督下,每周制定简单的开销计划,8岁以后,就会打工赚钱,两年后开始每周节约一点钱,以备大笔开销时使用。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这些也值得中国父母学习,要让孩子具备理财意识。

    培养方法二:培养孩子理财能力要趁早

    有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城市6~15岁的孩子,拥有自己可支配的日常零花钱和春节时的压岁钱总额已达到56亿元,数额十分可观。引导孩子合理支配自己掌握的钱,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是许多父母面对的重要教育任务。

    但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用钱基本没什么控制,还片面认为孩子小,两三年内还不需要让孩子理财,当孩子再大一些时,可能就会考虑让他节俭和存钱,现在主要是让孩子好好学习,成绩好了什么都有了。可以说,这种观点表达了很多父母的心声。实际上,这是一种理财误解。

    美国人戈弗雷曾写过一本专门教孩子理财的畅销书,名字叫《钱不是长在树上的》。戈弗雷认为,孩子在12岁以前就应该逐步掌握有关消费的知识。戈弗雷在书中指出:8岁时知道可以通过双手劳动挣钱,要知道把钱存到储蓄账户里;9岁时能够制定简单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对比价格;10岁时懂得每周节省一点钱,以备大笔开销使用;11岁时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而不被广告牵着鼻子走;12岁时能够制定并执行稍长时间的开支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术语,并逐步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在现代社会,理财能力无疑是孩子将来在生活和事业上所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孩子越早接触钱,掌握一定的理财能力,长大后也就越会赚钱。教育专家和理财专家都曾提出,孩子理财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发达国家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还是比较值得我们学习的。

    美国人就特别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在美国,对孩子的理财教育从3岁开始,理财教育被称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美国父母不是一味将孩子关在童话世界里,而是从教孩子认识钞票的面值开始,给孩子传授“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观念。在英国,政府在小学就开始设置理财教育课,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开设不同程度的理财教育内容,以此教会孩子从小就正确地对待金钱和使用金钱,并学会初步的理财知识和能力。日本也已开始在学校制定理财教育计划,甚至把理财教育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

    父母有责任让孩子了解金钱,了解财富来之不易,并注意引导孩子用好每一分钱。让孩子尽早掌握理财能力,父母首先要教孩子认识“钱”,也就是教孩子认识人民币,当然,这是对年龄小的孩子的最基本的理财意识。要在孩子上学前后通过辨识货币上的图案和数字,一方面让孩子对“钱”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了解祖国的秀美山川,当然也就在无形中对孩子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方法三:教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和压岁钱

    《钱不是长在树上的》的作者戈弗雷还说,孩子们应该有三个存钱罐:第一个罐子里的钱用于日常开销;第二个罐子用于短期储蓄,为购买较贵重的物品积攒资金;第三个罐子为长期存款,攒到一定数量立刻存入银行,为日后昂贵的学费做准备。这才是理性的理财教育。

    那么,父母怎样让孩子学会合理使用零花钱和压岁钱呢?

    1. 让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

    要孩子学会理财,首先就要孩子学会存钱,即养成储蓄的习惯。储蓄是父母必须要让孩子养成的好习惯。每个孩子都应该从小养成储蓄的习惯,这是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节俭精神的最好办法。

    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学会储蓄罐存钱。父母要给孩子先购买一个漂亮的储蓄罐,然后要当着孩子的面每天放一些钱进去,这样孩子就会对父母的行为感到好奇,这时父母就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储蓄习惯。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存钱,要让这个储蓄罐“吃饱”,这个储蓄罐里的钱可以做很多事情。要让孩子每天都把零钱放进储蓄罐,必要的时候,可以在银行兑换一些硬币给孩子。这样慢慢地,孩子就形成了向储蓄罐里存钱的习惯了。

    当孩子年龄大的时候,就要在银行给他开设理财账户。目前,各大银行纷纷推出让孩子理财的金融工具,让孩子通过亲自进行一些简单的账户操作使用,来帮助他了解金融知识,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有的银行为孩子配备了专门的收支账簿,账簿中生动清楚的图示指导取代了一般账簿中枯燥繁琐的文字信息,让孩子清楚自己的收支状况,父母还可以通过主卡掌握孩子的开支情况。

    为孩子开设一个理财账户非常有必要,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在过节收到红包时,父母就可以陪他把钱存到理财账户里。这样,既有助于孩子养成了储蓄的好习惯,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 帮孩子制定支出计划。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自然具备一些支配金钱的能力。但是,父母也不要掉以轻心,必要的时候,要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合理的支出计划来帮他科学合理地使用金钱。父母可以先让孩子自己制定支出计划,然后帮孩子修改,在修改的同时,告诉他什么样的消费是合理支出和不合理支出。要教会孩子尽量避免不合理支出。这样慢慢培养孩子合理支出钱财的能力。通过指导和监督,孩子自然就会提高理智消费的能力,就能够有所节制地花钱。

    要教会孩子怎样辨别合理支出和不合理支出。比如,在孩子买东西之前让他必须想清楚要买的东西是否真正需要,可以让孩子在心里问自己:“这个东西我需要多久?”“如果不买的话会有什么不利的情形?”“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东西做替代?”……这些问题可以帮孩子有效辨别支出是否合理。

    另外,教给孩子在买东西之前要列一个购物清单,一来可以节省购物时间,二来也是避免不合理支出的有效方法。当然,也可以教育孩子利用压岁钱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购买节日礼物或生日礼物,花钱多少无所谓,关键是增加亲情,培养孩子的孝心。这也是必要的合理支出。

    3. 给孩子买保险产品。

    让孩子的压岁钱变成保险费也是一种不错的合理支出,这样既可以不让孩子乱花钱,又给了孩子一份保障,同时也让孩子对保险有了一定的认识。要知道,保险也是理财的一种重要方式。

    4. 捐助希望工程或慈善事业。

    希望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它不仅使贫困地区千千万万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

    一般而言,社会慈善事业包括两种,一是慈善救济,一是慈善教育。慈善救济就是对于因遭受自然灾害而使其生命难以为继而对其衣食住行施以物质的援助,这是对人的身体的救助,是一种消极的慈善救助行为。所谓慈善教育,就是在人的基本生存有所保障的前提下,为提高其精神、文化的修养及谋生的能力而为其提供的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对人的心理的救助,是一种积极救助行为。

    如果让孩子为希望工程或慈善事业捐款,无疑是为爱心工程尽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当然,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

    培养方法四:不让孩子成为“小富翁”

    世界著名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曾经说:“不要以为富家的子弟,得到了好的命运。大多数的纨绔子弟,做了财富的奴隶,他们不能抑制住任何的诱惑,以至陷于堕落的境地。要知道,享乐惯了的孩子,绝不是那些出身贫贱的孩子的对手。一些贫苦的孩子,甚至穷苦得连读书的机会也没有的孩子,成人之后却成就了大事业。一毕业就投入社会的苦孩子,开始做着非常平凡的工作。可这些苦孩子,也许就是无名的英雄,将来能拥有很丰富的资产,获得无上的荣誉。”

    微软的比尔·盖茨是当今世界首富,他和妻子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满足孩子们的一些要求上,他们绝对是一对“吝啬鬼”,因为他们从来不会给孩子们一笔很可观的钱。

    但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中国有80%孩子的压岁钱超过1000元,有5%的孩子的压岁钱超过5000元,一跃成为“小富翁”。而其中90%孩子表示会购买玩物,80%表示会用压岁钱请客,买食物,只有10%的孩子表示会把压岁钱存起来留着交学费。由此看来,这些“小富翁”们的做法并不明智。

    教育专家培养方法,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孩子成为“小富翁”。

    1. 少给孩子零花钱。

    对于孩子的零花钱,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给的方式大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中国父母是只要孩子没有了零花钱就给,而美国父母对孩子的零花钱则是定额一次性支付。美国父母的做法是让孩子逐渐知道量入为出,合理安排支出。美国父母也会让孩子自己购物,给孩子机会学习理财,让孩子认识到钱的价值并让他懂得货比三家。如果孩子因为对比商品价格而省下钱时,父母会给他们一点奖励,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节俭花钱。

    美国父母的这些行为,从短期看,能让孩子懂得节制,学会合理花钱,但从长远来看,的确是培养了孩子的理财能力,这个能力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回到中国父母中来,富裕家庭的孩子自然不用说,口袋里有大把的钞票,然而,很多家庭不富裕的孩子也有很多零花钱,因为中国父母的观念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于是,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可能平时连荤菜都舍不得吃,却大把地给孩子零花钱,让孩子在外面大吃大喝。由于大多数家庭所给予孩子的良好经济环境,造就了许多“月光族”的新时代族群,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所以,父母给孩子零花钱一定要有计划,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敢于拒绝。还应该定期询问孩子零花钱的用途。

    美国的孩子们都习惯将每一美分钱的用途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而且,在下一次向父母要钱时,必须将上一笔钱的支出情况一五一十地汇报出来。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对孩子这样要求,孩子们也很乐意,他们都争着把自己记录整齐的账本给父亲看。洛克菲洛通过这种办法,使孩子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学会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本领。他们成年后都成了经营的能手。

    其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给孩子必要的零花钱之外,父母还应该帮助孩子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财知识,培养孩子理财的兴趣。

    2. 不要对孩子乱用金钱奖励。

    目前,我国大中专院校都设立奖学金,一方面是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发展自己的钻研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发掘英才。但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讲,这些,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不宜过早实施。

    有的家长把孩子的考试分数与金钱奖励挂钩,比如,考100分奖励100元,考95分奖励50元等。对孩子实行这种金钱奖励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暗示,使孩子对做好一件事的本身意义不明确,觉得“钱”是行事的终端目的。这样容易使孩子变得功利性,容易使孩子有这样的感觉:有钱可以做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钱”就是我做事的动力。所以,孩子一旦孩子有了钱,难免会产生“小富翁”的膨胀心理。

    单纯用金钱奖励孩子可以算是经济“诱惑”,对这种方式,教育专家并不主张。因为这是一种简单的短时能见效的方法,具有比较大的负面作用,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长期用金钱奖励孩子,容易使孩子逐渐形成金钱至上的观念,似乎没有钱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容易滋生“拜金主义”。

    培养方法五:给孩子持家的机会

    由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主办的《家庭教育》杂志曾经刊登过一个案例:

    老王的儿子13岁,讲究吃穿玩乐,平时要零花钱时,10元、20元都不看一眼,对家里的物品也毫无爱惜之心。儿子的现状让老王深思,家庭每月总收入还不到10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儿子这样大手花钱,日后如何能侍候得了这个“小皇帝”?

    妻子提议开一个家庭会议,会上妻子培养方法家庭成员人人轮流理财,做到计划开支、节约开支。老王马上表示同意,儿子则疑惑地问怎么理财。老王告诉他就是把家里的钱管好。儿子听说要管钱,非常高兴。老王告诉他管钱就是根据每月收入情况,进行计划开支,做到支出合理又还有结余。

    第一个月由老王妻子理财。当月,她安排得井井有条,每日三餐有荤有素,一家三口每人添置了一件新衣服。月底结账,总共开支634元,结余130元。老王佩服妻子的理财能力,儿子也表示要向妈妈学习。

    到了儿子理财的那个月,儿子开始天天买鸡鸭鱼肉,大手大脚地花钱,不到10天,就用了400多元。在老王的提醒下,儿子后来每天只买白菜萝卜,儿子尽管吃不惯这么差的菜,但也说不出来什么。当月儿子理财共开支760元,结余20元。儿子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这个月我没理好财,下次一定虚心向妈妈学习。”妈妈鼓励他要认真地做好计划开支,不能时而过紧,时而过松,要做到细水长流。

    那年暑假,他们一家三口到北京旅游。老王决定将旅游理财的任务交给儿子。儿子买票时,考虑再三,买了硬座票。他说这样三人往返车票可以省下500多元。买盒饭一律买了5元的,还说自己不能搞特殊。游玩时,天气炎热,儿子不买矿泉水,而是买大碗茶,这样每人次可以省2.50元。看到儿子一天天长大懂事,老王两口子打心里高兴。这次旅行由于儿子处处精打细算,比预计少开支近千元。

    其实,老王是一位很聪明的父亲。他的聪明在于让孩子通过持家理财,真切地体验到了理财的重要性,并且在体验中掌握了理财方法。当然,孩子也就真正理解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句老话的道理。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说:“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使用它。”这也是他对金钱最真实的看法。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也要注意给孩子机会去市场买菜,交水电费、电话费、上网费等,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家里的钱是怎样花出去的。

    培养方法六:鼓励孩子自己挣钱

    在美国,不管家庭多么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父母剪草、送报纸赚零用钱,而女孩子则去做小保姆去赚零用钱。全球财富500强排名第一的沃尔玛公司董事长山姆·沃尔顿拥有巨额财富,但他自身的简朴以及对子女的“勤俭”教育则与其所拥有的巨额财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老沃尔顿不给孩子们零花钱,而是要求他们自己挣。4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父亲干活了。他们擦商店的地板,修补漏雨的房顶,夜间帮助卸车。父亲付给他们的工钱同工人们一样多。作为沃尔顿家4个孩子的老大,罗布森·沃尔顿刚成年就考取了驾驶执照,接着就在夜间向各个零售点运送商品。罗布森后来回忆说,“父亲让我们将部分收入变成商店的股份,商店事业兴旺起来以后,我们的微薄投资变成了不小的初级资本。”大学毕业时,罗布森已经能用自己的钱买一栋房子,并给房子配备了豪华的家具。

    有一位中国妈妈,她的儿子很想参加一个小记者班,她就为儿子交了学费。一天,小记者班将要到户外进行采访拍摄活动,儿子兴致勃勃地向妈妈索要活动费,可是这位妈妈却很郑重地告诉她的儿子:“要去参加活动可以呀,不过费用要自理!”

    儿子一听就傻眼了:“我的压岁钱早就用光了呀!”于是,这位妈妈就开始诱导他:“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干家务活了。要不这样,从今天起,你负责饭后洗碗,每次的报酬为1元钱,怎么样?”儿子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也就很快地“挣”到了活动费。

    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划定出他在家庭里的义务,哪些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哪些他可以做的有偿劳动。例如:洗碗、扫地、叠被子等类似的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自己完成,这是他在家庭中应尽的义务;帮父母洗车、购物、搬运物品等不是孩子经常做的,但他做了能帮助父母减轻劳动时,应给予孩子一定的报酬作为体现他劳动的价值。

    对于给孩子的一些额外的要求或额外的任务时,也应该付给孩子必要的报酬。当然,事先应与孩子就工作报酬、完成的期限及质量达成一致。一旦孩子完成了工作,报酬就立即支付。因为这样,就可以逐渐以报酬的形式来取代孩子的零用钱,即孩子不再有零用钱,他一切的额外开支均要从他自己的一切额外收入中支付。这样,孩子才会知道钱来之不易,要获得报酬,就得工作。这样孩子的钱也花得其所,不会随便乱花钱。

    培养方法七:不要让孩子盲目攀比

    盲目攀比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以显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过你,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

    北京电视台和“知心姐姐”合作,共同推出了一个《知心家庭谁在说》栏目,有一期的节目说的是“攀比带来的烦恼”。主持人引导青少年和家长罗列了各种盲目攀比现象,一起指出攀比带来的害处之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要让孩子盲目攀比。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人们:“劝止不能允许和不可容忍的愿望,这样就能预防大的祸害——不加遏制地企图满足个人欲望对人的腐蚀和败坏。” 如果孩子由于不合理攀比产生不合理的需要,并用不合理的手段去满足这种需要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一个由初中生组成的盗窃团伙被抓后,团伙的“老大”这样表述作案动机:“看了人家一餐吃几百元,玩几千元的相机,多带劲!我没那么多钱,就带几个同学去偷了。”一语道出了个中缘由——都是盲目攀比惹的祸。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改正盲目攀比的心理。一般来讲,孩子之间盲目攀比,大都是因为不懂得大人赚钱的辛苦。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女儿看到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也产生了攀比的心理。这位母亲没有直接教育女儿如何节约,而是在暑假里,和女儿商量好,让她到一家副食品批发部打工,每天早上7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一天工资10元。刚开始,女儿感到很新鲜,可是时间一长,她就开始厌倦这种单调枯燥的生活。一个月下来,除去每天2元钱的车费,她只剩下240元。还不够买一套运动服。这位母亲让女儿一次把这些钱都花了,可是女儿紧紧攥着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240元钱,说什么也舍不得花,她的女儿终于体会到了这钱来得不容易。此时再给女儿讲些道理,她自然就会明白为何不能盲目攀比了。

    另外,父母也要注意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自身做起,不盲目攀比别人。还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节俭教育。

    当然,对于孩子的“竞争型”攀比,比如孩子就想跟班上学习好的孩子“攀比”一下学习,这时就应该另当别论了。孩子与人攀比,说明孩子有竞争倾向,在学习上孩子想达到与同学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要抓住孩子的这种攀比心理,引导孩子在学习、意志力、良好行为等方面发奋努力,勇于赶超,这些将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向着健康方面发展。所以,父母要注意分辨孩子是盲目攀比还是“竞争型”攀比,对不同的攀比采取不同的措施。

    培养方法八: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树立安全健康、科学合理的消费观。一位著名教育专家说:“当前,青少年高消费会对青少年自身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每一位青少年都应该树立起健康的消费观。”

    那么,父母教给孩子在消费时应该注意哪些消费的方法和技巧呢?

    1. 让孩子注重合理调整消费投入。

    让孩子懂得,在选购商品时,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如果家庭经济并不富裕,就应该把一些可以花也可以不花的钱节省下来。比如,有的书太贵,就可以去图书馆看。另外,要本着需要和实用的原则,选择恰当的购物时间,尽量购买价廉合格的商品,要注意检查商品的质量,保证自己的利益。由此,让自己早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健康成长。

    2. 让孩子注意消费的内容。

    让孩子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消费是精神消费,不要一味地把钱花在吃、喝、穿等物质享受上。某市对中学生作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吸烟的比例达35%,饮酒的比例达38%,会打麻将的比例更是高达70%,此外,还有很多中学生进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等场所消费。其实,这不仅会伤害身体,而且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分子的影响。所以,父母要注意培养对孩子成长有利的消费观,比如,看一些有意义的健康的书籍,听一下能陶冶情操的CD等。

    3. 让孩子学会理智看待广告。

    让孩子知道,广告是商家促销的手段,好的广告是一种艺术品。学会欣赏广告,用平静、审慎的态度看待广告,是孩子社会性发展和成熟的表现,也有助于健康消费观念的养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