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歌德
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在街道上挤来挤去不会有所作为。
——(英国)布莱克
天才的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独创性或独立性,其次是它具有的思想的普遍性和深度,最后是这思想与理想对当代历史的影响,天才永远以其创造开拓新的、闻所未闻或无人逆料的现实世界。
——(俄国)别林斯基
这是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一个国家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勇于开拓创新的创造型人才。
那么,什么是创新?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形象的解释:画月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个圆,这是月亮;第二种是用墨将一张白纸涂得只剩下中间一个空白圆,这也是月亮。两种画法,其中后一种就是创新。
从普通平凡、随处可见的事物中发现与众不同的新奇或用途,并让其展现出来,这无疑需要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思维以及独特的方法!这种独特就是创新。创新并不神秘和高不可攀。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孩子都不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
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这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孩子同美国孩子比考试,中国孩子总是第一,但要比发明创造,中国孩子明显不如美国孩子。因此,有人说:“评价一个国家的教育先进与否,不是看学生的考分,而是看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创新能力。”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国家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所以父母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孩子的兴趣,放飞孩子的想象力,点燃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具备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
一个小小的创新,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效果。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要敢于创新,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想要创新,就一定不要被常识左右,因为常识是经验性的,而创新是尝试性的。有人这样总结创新与常识的关系:相对对于创新来说,常识常常是靠不住的。反过来说,如果一种创新完全符合常识,很可能它就不是创新。
创新能够产生价值。据统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物质财富,70%~80%来源于科技创新。对大多数人来说,创新仍是陌生而神秘的,似乎它只是少数天才的专利。其实,创新的大小、内容和形式可以各不相同。特别是现代社会,创新已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在实验室里的工作,它已经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只要有足够的信心,勤于思考,就能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随时随地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创新可以创造特别巨大的价值。举例来说,互联网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有人认为,互联网可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尽管互联网通过创新产生了,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互联网都是一个赔钱的东西,因为人们不知道怎么从互联网上赚钱。
面对这种情况,有一个人却用“涂黑留白”的方式在互联网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月亮”,因为他把书店开到了互联网上,他就是杰夫·贝索斯,他的书店叫亚马逊。很快,亚马逊的市值超过了上百年的老牌报纸《纽约时报》,而当时,亚马逊每天都在赔钱。1999年,贝索斯成为《时代》年度风云人物,并引来很大争议。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贝索斯在创新,但很少有人相信,他的创新真的会产生商业利益。当然,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怀疑。
在互联网上画“月亮”的还有一个例子——GOOGLE。1998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打算做一个更好的搜索引擎。那时候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搜索引擎,没有一家能赚到钱的,以至于所有人都认为,搜索引擎只是互联网的一种附属应用,它自身无法产生价值。可是今天,GOOGLE成了全球搜索引擎的霸主,创新给GOOGLE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创新是人生驰骋的动力源,时代需要孩子具有创新能力。只有创新才能“救活”孩子的异常思维和才智,从而激活他全身的能量。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孩子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父母必须用心关注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的最有利的环境,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上肩负重要责任。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他强大的领悟能力。学习不但是继承的过程,更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时代发展需要孩子必须具备创新知识,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必然被社会淘汰。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开拓创新的能力呢?
培养方法一:让孩子学会创新思维
培养孩子开拓创新的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品质,并让孩子学会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指的是开拓、认识新领域的一种思维,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更进一步地找出新点子、寻求新答案的思维。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张白纸上用墨水滴一个黑点,问成年人这是什么?答案几乎是一样的:一个黑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有的说这是一只断了尾巴的蝌蚪,有的说是一只压扁的臭虫,有的说是一顶帽子,还有的说是一粒黑芝麻,答案非常多。这说明创造性思维是孩子的天性,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成人思维定势的影响,孩子的这种天性等不到长大就慢慢消失了。
相传,古代巧匠鲁班因手指被齿叶草划破而产生了灵感,就异想天开地进行创新实践,发明了锯。其实,在鲁班之前有成千上万的木匠,可为什么他们没有发明出类似锯那样的工具呢?原因是缺乏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动脑、勤思考。
陆泓今年15岁,上9年级,平时最爱吃冬笋和酸菜,妈妈总将这两样掺着煮,他觉得味道美极了。可有一次妈妈出差,奶奶却将这两样分开煮,结果冬笋又苦又涩,酸菜又咸又酸。味道怎么变了呢?陆泓不理解,妈妈出差回来后,他就问妈妈。妈妈说:“你要自己想一想,妈妈相信你自己一定能找到答案。”通过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陆泓终于明白了那是酸碱中和的道理。于是再遇到类似情况,陆泓就无师自通了。
另外,父母可以有目的地给孩子创设一些思考的机会。比如,外出购物或到市区某一地点时,要让孩子试着设计一条最佳线路,并说出理由等,这些都不失为提高孩子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父母应该教会让孩子善于思考,还要让孩子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创新思维,因为创新思维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用对称、辨证、类比、极限、发散等思想启迪智慧,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二:鼓励孩子大胆尝试
有专家指出,尝试与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尝试,永远不会有创新,创新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的。创新源于尝试,同时又高于尝试。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由他敢于进行大胆尝试的程度所决定的。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敢于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让孩子自己动手,大胆尝试,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如果孩子不敢越雷池一步,就永远也不会跳出条条框框的制约。
有一个小女孩,平时特别爱喝酸乳。每次都是妈妈替她插吸管,把酸乳送到她嘴里。有一次,妈妈没空给女儿插吸管,结果女儿对着瓶嘴咬来咬去,怎么也喝不到酸乳,于是哭着向妈妈求助。妈妈这才意识到:由于自己的包办,孩子连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做,更别提创新了。此后,这位妈妈学会了要放手让孩子去实践,要给孩子大胆尝试的机会。经过一阶段的实验,孩子养成了自己想办法、自己动手的习惯,不但凡事都想自己试一试,还给妈妈提了些很好的培养方法。
让孩子明白,要想有所发现,就需要大胆进行各种尝试,虽然这些尝试大多会以失败告终,但是要不断总结教训,在总结的过程中,就会找到全新的方法,这就是创新。
另外要注意,当孩子大胆尝试后失败了,父母一定不要呵斥与批评批评孩子,孩子需要的是鼓励的话语和对原因的分析。这时,可以给孩子讲名人面对失败的故事,以激起起孩子继续前进的动力。
培养方法三: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
可以说,兴趣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发动机,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也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钥匙,兴趣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孩子对某件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主动运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积极探索,孩子的兴趣越浓,就越能充分调动其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从而为创新创造机会和可能。
父母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孩子买一些相关的科普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等,这些能使孩子对书中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另外,因为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喜欢玩水、玩沙子、捉蝴蝶、捕蜻蜓、做游戏等,这些都是孩子自发的兴趣。这些兴趣也是孩子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基础,所以,父母不妨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充分融入大自然,以满足孩子多方面的兴趣,为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培养方法四:鼓励孩子敢于破旧立新
鼓励孩子不要被传统的观念、理论以及表象所左右、迷惑,要敢于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突破,要有勇气去破旧立新,突破前人的束缚,突破习惯这张网。
中国发现石油就是不迷信传统的地质理论的创新发现。解放前,根据传统的地质理论,中国被认为一个贫油国家,所以只开发了玉门,克拉玛依等几个小油田,1949年全年的石油产量仅12万吨。因为传统的地质理论认为,大油田一般都深藏在海相地层,而中国大部分是陆相地层,因而不可能有储量大的油田。
但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不迷信传统的理论,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地质实践和前人的经验教训,深入思考,反复研究,运用我国独创的地质力学方法,对地壳运动和油气聚集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最终,李四光揭示了中国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地带具有广泛的含油前景。经过勘察、钻探,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江汉油田等大型油田,从而推翻了中国贫油的观点。1963年,中国真正实现了石油自给,从此结束了依赖“洋油”的历史,终于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这正所谓“有突破才有创新”。所以,父母平时一定注意鼓励孩子敢于破旧立新。另外,当孩子有新发现时,也一定要鼓励孩子,这样他才有被认可的感觉,也会有成就感,这种感觉有助于他继续进一步新的发现,从而向创新能力又迈进了一步。
培养方法五: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人类第一美德。”好奇心,人皆有之,但好奇心在孩子身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可以说,好奇心是孩子的特性。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当孩子把手电筒、遥控器、玩具大卸八块,弄得乱七八糟时,父母不要批评孩子,因为那是孩子好奇心和创造欲的表现。其实,这正如牛顿攒下零用钱买来锤子、锯子、钳子整天敲敲打打一样。如果想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一定要注意引导和保护他的好奇心,因为这是使其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前提。
爱迪生童年时代的好奇心就特别强,凡事都想弄个明白。爱迪生6岁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全家人突然发现他不见了,把整个屋子都“搜”了一遍也没找着。到了晚上,母亲还在找他。很长时间后,母亲突然听见车间那儿传来了一点儿声音。于是,就向车间走去。
母亲惊讶地发现,爱迪生像一只母鸡似地一屁股卧在一张毛垫子上,下面压了一大堆鸡蛋。母亲明白了,原来他异想天开想自己孵小鸡。母亲没有责备他,反而在等爱迪生自己发现结果。最后,爱迪生发现了结果:蛋壳破裂,蛋黄横溢。鸡可以孵蛋,但是出于某种原因,人不能孵蛋。虽然没能孵出小鸡,但因为爱迪生的那种好奇心,使他刻苦钻研,成为世界超一流的发明家。
另外,父母要有意识地创设意境,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比如,让孩子观察母鸡孵小鸡和母兔生小兔的情形,让孩子产生好奇:为什么小鸡是孵出来的而小兔是生下来的?对换一下,难道不行吗?当孩子产生疑惑时,父母应引导孩子了解卵生动物与哺乳动物的区别。
好奇心是孩子主动观察,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动力,是推动孩子积极主动地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是创新能力的起点。所以,父母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并因势利导,让孩子学会向更高层次思考。
当孩子开始用他那颗充满好奇的、易被感动的童心注视着精彩的世界,试图了解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因果联系时,正是父母培养他创新能力的大好时机。然而,有些父母不太懂得这一道理,当孩子发问时常常不耐烦地说:“就你的话多。”或者因在饭桌上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时便说:“快点吃饭。”以此搪塞敷衍。
在这里特别提醒父母就是在对待孩子的因好奇而产生的提问上,不要因为自己不知道而拒绝回答孩子或是用一两句话搪塞过去,而是要认真回答,即使有不懂的问题,也应该同孩子一道去查查资料,不能敷衍了事。否则,将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会埋葬孩子刚刚培养起来的那一点创新意识。
培养方法六: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还应该注意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有关教育权威研究表明,孩子的知识面越宽,思维的土壤就越肥沃,创新的幼苗生长才会越旺。所以,除了让孩子学好规定教材的内容,父母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阅读与学科相关的科普书籍,挑选有益的影视作品让孩子观赏,注意有选择地让孩子观看科教电视节目,带孩子参观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展览等等。
另外,父母也应该把自己以往积累的知识结合孩子掌握知识的程度一点点地输送给他,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这样也是扩大孩子知识面的一个途径。要注意要稍微多动一点心思,多运用一些技巧。
培养方法七:经常带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有教育专家曾指出,如果孩子对外面的世界一点儿也不了解、不熟悉的话,即使他的智商再高,也不会有创新的能力。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父母还要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利用节假日经常带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比如,家住城市的,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农村走一走,看一看,让他认识不同的农作物、家禽和家畜,欣赏一下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可以了解花草虫鸟的生存环境和相关特性等;家住农村的,父母可以带孩子去城市,让他认识一下城市的建筑、交通等相关设施。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认识的事物越多,思维的基础就会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看书、写字、背诗、画画的做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十足的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