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点:孩子从优秀到卓越的36种能力-第29种能力 抵抗挫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中国)郑板桥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德国)贝多芬

    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我们的意志,才在我们的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

    ——(印度)泰戈尔

    所谓挫折,指的是事情没有达到预期时的情境与感受。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挫折经验,也有不同的表现。可以说,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有人说,挫折对不断前行的勇者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美国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曾这样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所以,挫折应该是孩子的必修课,因为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南方某市一位14岁少年,与家长发生了冲突之后竟然在一怒之下买了一瓶安眠药。买回来以后在家犹豫了半个小时,但发现父母并没有关注他的情绪,于是,这个少年就产生了一个“不管我,我就偏要死给你们看”的念头,然后服药自杀。

    心理专家分析,这类自杀行为的根源在于目前的独生子女缺少挫折经历,在遇到突发困难时根本就不具备应变的能力,他能想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用自杀来结束生命,以逃避现实。软弱、不能承担责任已经成为当代孩子素质的弊病。所以,有关专家培养方法家长一定不要溺爱孩子,必要时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挫折教育,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应对能力。

    最近几年,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即“挫折教育”已越来越被重视。挫折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面对挫折积极、乐观的态度。其实,挫折本身不能造就一个人,能够造就人的是他在挫折和苦难中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种希望导致的结果是:父母总是过分周到地为孩子着想,竭尽全力呵护孩子,几乎包办了生活中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所有的事情。于是,负面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草,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往往不懂得应对,而是产生否定自我、否定他人,甚至是否定社会的消极情绪。

    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联合向1635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遇到困难时怎么办”时,97%的孩子选择“找父母和老师”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没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挫折,这正是做父母的过分呵护孩子的结果。

    心理学专家认为,让孩子适当受点挫折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会有益。由此可见,对于现代家庭来说,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美国,一些三四岁孩子玩耍时摔了跟头,美国父母并不去扶起孩子;还有美国父母去市场购物时,一手拉着孩子,或大人在前面大步走,孩子在一旁紧追,不管孩子累不累,家长就是不背不抱。其实,这并非是美国的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他们懒惰,更不是他们工作繁忙,顾不上照看孩子。恰恰相反,这正是他们疼爱孩子的表现,因为他们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面对挫折时的自我生存能力,以适应将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美国人的眼光可谓长远。

    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包揽过多,事必躬亲。一味地赞美孩子、事事为他代劳,只给孩子一件美丽的衣裳,却不让他学习如何自己穿,这样的教养方式,不但无法培养孩子独立性及自制能力,反而会让孩子渐渐养成目中无人,稍不顺心便大哭大闹,日后如遇到一点小挫折时,可能就无法爬起来。

    让孩子了解,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生气,体验挫折感,都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情感反应。当孩子无法达成他所希望的目标时,培养方法父母最好还是将问题留给孩子,鼓励孩子勇于面对挫折让孩子学习如何自己处理解决。

    当今的孩子大都生活在长辈的宠爱下,父母的溺爱下,所以,多数孩子存在着依赖心理,他们敏感,不愿承受困难,也不能接受批评。其实,这样对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非常不利,父母只有让孩子从小就经受一定的挫折锻炼,才能使孩子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面对这种现状,父母一定要找到挫折教育的正确方法,提高孩子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从挫折中接受教育,从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经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父母,应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使他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并教育他如何应付所遇到的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

    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战胜内心的恐惧,让孩子成为直面挫折、抵抗挫折的高手呢?答案就是要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培养方法一:父母要有挫折教育意识

    做父母的首先要明白,让孩子面对困难能够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他来讲非常重要。不让孩子吃苦并不是给孩子幸福。其实,挫折更能锻炼孩子,孩子在走出了困难和挫折之后,他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幸福,因为幸福是在克服困难之后才获得的精神愉悦。

    父母要树立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意识,挫折教育是希望孩子通过体验应对挫折的过程,获得一种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心理学有这样的观点:一个人受一些挫折,特别是早期受些挫折很有好处,可以催化他更快地成熟。所以说,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高尔基能成为世界著名文坛巨匠,与他童年遭受的挫折是分不开的;居里夫人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惟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与她从小历尽磨难、艰苦打下的知识基础和顽强意志品格紧密相联;华罗庚能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也是在挫折中靠自己艰苦奋斗成才的。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以后的人生少一些悲哀气氛,多一些壮丽色彩的话,那就早一些让孩子懂得挫折是人生正常的“待遇”,这样,当挫折到来时,孩子就会懂得是面对,而不是逃避。进而,孩子获得他应有的坚强和成熟,而且,这一天会很快到来。

    挫折给人以教益,使人更加聪明,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能增强人的意志,使人更加成熟、坚强,催人努力,从逆境中奋起。

    父母要正确树立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意识,就要明白自己在教育孩子时所处的位置。除了在生活上对孩子进行必要照顾之外,还要注意不能迁就和溺爱孩子,要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孩子总要长大,总要进入社会生活,但是如果孩子不会抵抗挫折,又怎么可能在社会上自由的生活?所以,有“挫折教育”意识的家长要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让孩子充分感受挫折,这样才能激发孩子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一旦孩子学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转为主动,就会战胜困难,赢得抵抗挫折的能力。

    培养方法二:给孩子创设挫折教育的机会

    如果父母永远都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替他挡住伤害与失败,那他就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在打击到来时独自承受。所以,父母要稍稍克制一下“想帮孩子一把”的冲动,给孩子一个“遭遇”挫折的机会。

    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功地抗击生活的暴风雨,关键在于父母是否给他创造合适的机会。德国著名教育专家舒马赫曾说:“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给孩子创设“挫折教育”的机会,也就是多提供机会让孩子经历挫折。父母注意在利用自然情境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些障碍,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有一个8岁的孩子要参加夏令营活动,妈妈提醒他一定要带好必备的东西,要他自己准备好。第二天早上,因为时间比较紧张,孩子就匆忙出门了。结果,这个孩子只记得带自己的玩具而忘了带食物,不用说,孩子在外面自然忍饥挨饿了。但是,这位妈妈却说;“有了这次经历,他下次就不会忘记了。”

    父母要注意,在给孩子创设“挫折教育”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利于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增强其韧性,同时又不会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限度而使孩子丧失信心,所以,还要及时鼓励孩子进一步努力。比如,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如果他拿不到想要的物品,父母不要马上拿给他,而要让孩子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拿到物品。对于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参加各种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游戏,在游戏中让他体验到失败和不如意等。

    培养方法三:引导孩子直面挫折

    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整个过程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始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要教给孩子生活的常识和做人的道理,引导孩子用去开启生活的大门,辨别生活中的是非,认识生活的真谛。

    孩子面对挫折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避免的,面对挫折,父母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对待挫折的态度,因为这也是挫折教育的关键。孩子在经历挫折时,常会产生消极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在孩子经历挫折时,父母应及时的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性的评价,以增强孩子直面挫折的勇气。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帮助孩子分析受挫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勉励他正视现实,勇于进取。

    孩子在挫折面前,需要父母做引导,但所作的引导一定是正确无误的。

    有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外国孩子和一个中国孩子都在玩沙子,他们都有一个漏斗和一个小桶。两个孩子都想用漏斗把沙子装到桶里去,但是因为距离比较远,等孩子走到桶边时,沙子就快漏光了。外国孩子就在那不停地装,不停地漏。他的妈妈站在旁边,并没有管他。小孩最后发现用手把漏斗的孔堵住就可以了,于是玩得津津有味,一直乐此不疲地跑来跑去。而中国孩子也在那儿玩,他与那个外国孩子遇到了同样的难题,他的妈妈就看不过去了,说:“这还不简单,孩子,告诉你吧,就这样!”这位妈妈用手把漏斗孔堵住了。然后,孩子玩了两下,便说:“妈妈咱们走吧,我不玩了。”

    可以说,那位中国妈妈在引导孩子,但是她没有正确引导孩子,孩子也没有体验到真正的挫折,没有快乐地体味到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战胜困难的力量。那位中国孩子的家长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权利,剥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能够让他快乐的那些细节。实际上,妈妈的强行闯入,让孩子有一种严重的挫败感。和成人的现成经验相比,孩子会认为自己是愚钝的,他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时候,他需要用更大的勇气去面对妈妈所谓的“引导”给他的心理上带来的划痕。

    很多时候,父母试图把自己认为最行之有效的、现成的经验灌输给孩子,但是,对于孩子来讲,这是无效的。

    培养方法四:培养孩子的坚强毅力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这有助于培养孩子面对挫折、困难、失败的勇气。让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吃苦耐劳,面对环境中不良因素的诱惑,要有克制力和约束力。可以让孩子坚持长跑,即使是在数九寒冬,也不要让孩子放弃,一定要坚持。相信,父母只要时时注意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曾进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但是因学费的原因而中途退学,所以,他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退学后,他踏上了顽强自学的道路。5年后,他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华罗庚不幸染上了伤寒病,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得以挽回生命,但他的左腿却永远的残疾了。1930年,他在《科学》上发表的一篇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论文轰动数学界,也正因为如此,他被清华大学请去任教。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的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还自学了英、法、德文,并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天,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的赞赏。1938年,华罗庚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著名的《堆垒素数论》。面对如此众多的困难,华罗庚仍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些和他的超常毅力是分不开的。

    时代在不断进步,孩子成长的路上会障碍重重,年轻的家长朋友,请一定要多看点教育孩子的书籍,培养孩子抵抗挫折能力,帮孩子走出挫折的困惑,让他树立必胜的信念。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的家园,锻炼孩子击败生活中不同挫折的勇气,让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培养方法五: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

    乐观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会改变孩子看问题的态度,态度的改变将会成就孩子人生的改变。

    让孩子明白,现实生活中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困难也有挫折,让孩子以平常的乐观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以坚强豁达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中的暂时失败,做到得失皆坦然。因为,只要有了乐观的态度,就会增强击败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1914年12月的一天深夜,爱迪生的实验楼突然起火,火光冲天,很快就被烧成了一片废墟。他的制造设备被一场大火严重毁坏,他研究有声电影的所有资料和样片也都统统化为灰烬。这次,他损失了大约100万美元和绝大部分难以用金钱来计算的工作记录。

    他的太太伤心地说:“多少年的心血,让大火烧了个精光,这可怎么办呢?”这位发明家虽然也很伤心,但他决不会在挫折面前低头,他宽慰太太说:“不要紧,别看我已经67岁了,从明天早晨起,一切重新开始。”第二天早晨,爱迪生和他的太太在埋葬着他多年劳动成果的灰烬旁散步,他再一次乐观地对他太太说:“灾难有灾难的价值,我们的错误全部烧掉了,现在可以重新开始。”

    爱迪生的成就实在令人佩服,但更让人佩服的是他面对挫折的勇气。人生旅途,难免会有困难、坎坷抑或是沉重的打击。面对这些,可以伤心,也可以悔恨,但重要的是不能丧失面对它的勇气。

    乐观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为人父母者,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也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幸福。乐观的孩子能够积极地接受挑战和应对不幸,其实乐观的孩子已成功了一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