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西花厅的小路上:忆在恩来同志领导下工作的日子-周恩来喜欢戏剧又爱提意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前日某友问我:“听说当年(1958年)老舍先生写出名剧《茶馆》试演后,周恩来建议老舍就某几处加以修改。因为是中央领导提的意见,不好不改,但真要是改则十分困难,就不是作者原来的思路了。不改吧,是领导意见,怕就难以演出了。有无此事?”因为周恩来长期以来和许多作家、文艺家是好朋友,无话不谈,所以当时乃至如今尚有多种传闻,难以求证。恰好这件事是我亲见亲知,故而以实回答:当年《茶馆》在彩排审查时,有一些人,包括领导和文艺界褒贬不一,而认为不应演者也有,理由是该剧内容并无什么进步意义,所写皆是遗老遗少,还为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死亡写挽歌。于是曾有罢演之说。

    周恩来知道后,即去首都剧场看《茶馆》再次彩排,看完之后和作者、导演、演员、团长见面。周恩来首先肯定:《茶馆》是出好戏,为什么不可以演呢?应该演嘛。反映了历史事实,可以教育年轻一代。于是《茶馆》演出,而且日渐演红,成为老舍的经典之作。

    周恩来是否给《茶馆》提过意见呢?那是演出以后老舍先生告诉我的。一天我和凤子到老舍住的小四合院去看望他,闲谈起来,他对我和凤子说:周总理有一次和他闲谈,谈起《茶馆》,周总理对他说,《茶馆》剧中反映的年代太长(从清末到解放前),是否可以写得集中些。我也觉得有点道理。当然周总理也说了,他仅是建议,怎么处理由作者自己定。我想了许久,很想改,但改不了呵!就不改了罢。最终《茶馆》没有因为周恩来提过意见而修改。

    因为《茶馆》使我又回忆起周恩来爱提意见的几个故事。

    1941年冬雾季开始的重庆话剧演出,现在已经被公认为中国话剧史上的奇迹或高潮。大概也就是这年的雾季,吴祖光的新作《风雪夜归人》上演了,观众反映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吴祖光话剧作品中最好的,写得精细,人物性格突出,故事感人。但是多数人,尤其是进步剧人则认为故事陈旧,不过是戏子与姨太太的恋情,特别是在困难深重的关键时刻,演这种戏没有意义。周恩来知道这个情况后,去看了演出,回来和我们——包括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和《新华日报》文艺编辑共同讨论,我们也是两派意见。周恩来沉思良久,说大家再去看一遍吧,还命我把剧本仔细读读。我们分别在一二天内又去看了一次演出,随后周恩来把我叫了去,说:这部话剧确实写得不错。至于内容嘛,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宽点,虽然写的是封建时代的事情,但它是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反封建也是进步,应该肯定。他随即命我写一篇评论文章,从艺术和政治上肯定这出戏。当时我就感觉到,周恩来最欣赏的是演员,两个主要演员:杨路曦演的玉春、项堃演的魏连生,导演贺孟斧排得又细又深,确实很动人。从此,周恩来非常喜欢路曦的演出,说她语言好,演技好。记得他还说过路曦是话剧的“名旦”。可惜她在解放后没有充分展现。

    当年重庆《新华日报》代表我党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广大的进步人士及青年都爱读,从中学习政治和时事,发表的戏剧评论也很受重视,《新华日报》评论说是好戏,票房立即上升。文艺界人士都知道,这些评论大多代表大家的看法、周恩来同志的看法。《新华日报》为《风雪夜归人》出了一版专刊,于是《风雪夜归人》火爆了。在某段时间,不少人传言,周恩来看《风雪夜归人》七遍之多。据我的记忆这确实是夸大了。周恩来看过两遍,此剧红了以后,曾经和吴祖光谈过,希望吴祖光能把戏的结尾修改一下。周恩来提出,尾声中,魏连生冻死街头这样的悲剧很合逻辑,也引起观众心灵的震撼,但玉春经历沧桑又回来了,走回原路,为什么不给她一点勇气,或给她一点希望呢?吴祖光在解放前对该剧没有做过任何修改。解放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又重排了《风雪夜归人》。周恩来又去看了一遍,看完之后会见吴祖光及演职人员,称赞了演出,对青年演员的表演加以赞许。又见到吴祖光,周恩来还没有忘记在重庆看完演出时给吴祖光提出的意见,希望他在尾声中对玉春的结局做些修改。这次他又提起:“祖光同志,你没有做一点修改啊,现在的观众更希望给她一条出路。”祖光回答,想改,但总觉得不顺。周恩来点点头说,作家是有自己的思路。但在彩排以后,祖光还是尽力想修改好,还考虑过把尾声整个删掉。我想由于历史环境的变换等原因,青艺重演《风雪夜归人》没有像40年代时那样轰动。这与剧本改动与否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吴祖光在出版剧本时仍按照最初的演出本。

    周恩来喜欢戏剧,爱看又喜欢琢磨怎样才能把戏改得更好,所以也常提点意见。其实这正是他与文艺界朋友相交之深的表现。他爱提意见,但从不强加于人。虽然提了意见,是否接纳完全尊重作家本人的决定。他对上级领导干涉作家的创作自由很反感,还曾多次在会上批评过这种做法。

    记得前线话剧团刘川写了一部戏《第二个春天》,周恩来看了初演。看后,他提意见说,这个戏题材很好,但不充实,人物不丰满。刘川体验生活确实不深入,只在东海舰队和华东造船厂生活过。周恩来说,那你再去北海舰队深入生活呵。刘川面有难色,周恩来马上明白了,立刻把秘书找来,叫他联系北海舰队让刘川去深入生活。经过大概一年多时间的反复修改后,《第二个春天》获得成功,可以说是刘川最好的作品。这是第一部反映部队生活,而以知识分子为主角的电影、戏剧作品。

    周恩来喜欢文艺、喜欢戏剧,又爱提意见。他是为了救活一部作品,为了一部作品能进一步提高、完善而真心实意提意见。所以他在文艺界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深知深交的好朋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