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帝王掌控天下的大智慧-杨坚 韬光养晦,后发制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韬光养晦涵盖了一个人的胸襟和气魄,是成功者不可缺少的利器。韬光养晦的直接表象是忍,但是这种忍的背后酝酿着更大的、更周密的计划,一旦计划成熟便爆发出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对手,令人防不胜防。

    1.干大事之前先积蓄力量

    杨坚的最大特点是善于韬光养晦,这是乱世自保的最高明手段,同时,也是积蓄力量、后发制人的最佳策略。

    杨坚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代。西魏大统三年,杨坚的父亲杨忠追随独孤信投靠了西魏专权的宇文泰。后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

    公元541年,杨坚出生,传说中他出生时有祥云出现。但他在青少年时期并不十分聪明,依靠着强大的家族关系,他在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里读过书,由于成绩不好,被讽刺为不学无术,他自己也经常自嘲地说“不晓书语”。由此,可推断他当时学习并不用功。

    杨坚虽然读书不行,但因为有父亲的关系,在14岁就开始了做官生涯。可以说他的仕途一帆风顺,15岁被授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的荣誉职衔,杨坚很受当时执政的宇文泰的赏识。

    北周取代西魏后,杨忠为开国功臣,杨坚又随之晋升,升骠骑将军、加开府。同年,周明帝即位,又封杨坚为大兴郡公。

    当周武帝即位的时候,杨坚19岁,被任命为随州刺史。天和元年,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认识到杨坚前途无量,便把自己14岁的七女儿嫁给了杨坚,这样更提高了杨坚的地位。

    天和三年,杨坚的父亲死后,他继承了随国公的爵号。在北周灭北齐的过程中,杨坚立下战功,又进封柱国。第二年,出任定州总管,随之转亳州总管。

    杨坚并无突出的功绩,地位却扶摇直上,他的地位也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有的想借机除掉杨坚,但杨氏家族以及独孤家族的势力对他起了保护作用,加上杨坚的长女又是北周武帝太子的王妃,所以,尽管有危险,但终究没有对杨坚构成致命威胁。

    另一方面,杨坚积极地做着准备,他利用已有的社会影响,广泛拉拢关系,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杨坚在做随州刺史时与骠骑将军庞晃结为莫逆之交。

    后来,杨坚做定州总管后,庞晃任常山太守,二人经常交往,关系更为密切。

    杨坚将转亳州总管时,二人已是无话不说了,庞晃劝杨坚就地起兵,建立帝王之业,杨坚很激动,但是他对庞晃说:“时候还未到啊。”由此,杨坚取周自代的愿望已表露无疑了。

    杨坚明白,要取得天下,必须要有才干的人为自己效力。于是,他时时培植自己的心腹党羽。

    郑译、刘防虽然为自己所用,但他们仅会阿谀奉承,没什么才干,一心谋取私利,不肯忠诚地为杨坚效力。当他们要求做大司马的愿望被拒绝后,心中颇为不满。杨坚知道靠他们这号人是不行的,必须另物色人选。杨坚费尽心机,不断地网罗得力干将,其中之一便是高颎。

    高颎,又名敏,字玄昭,自称系渤海(今河北)人,聪明机智,才华出众。杨坚看中了他后,便派人邀请他出面帮助自己。

    高颎没有顾虑什么,欣然应允,并愿举家追随杨坚。杨坚非常高兴,委任他为相府司隶,给予重用。杨坚少年时的好友郭荣,太原人,在北周灭北齐后拜司水大夫,有一天晚上,杨坚和郭荣同坐月下,杨坚说:“我仰观玄象,俯察人事,周朝气数已尽,我可以代之。”

    郭荣点头称是。

    杨坚还常与平齐战争的“战友”宇文庆谈论天下,诚心与其相交。

    宇文庆,字神庆,河南洛阳人。他是诛杀宇文护的重要谋划者。在平齐战争中作战勇敢,周武帝手诏褒奖,进位大将军,封汝南郡公。

    有一天,杨坚对宇文庆说:“天元(指周宣皇)实在无德,视其相貌,寿额不长,加以法令繁苛,耽恣声色,以君观之,气数不会长了。”

    杨坚接着又分析了深层原因:“诸侯微弱,国家又无深根固本之计,羽翼既剪,还愁什么呢?”

    杨坚接着分析说:“尉迟迥是贵戚,声望很大,国家有事端,必出乱子。但此人也是有智无谋,会误大事的。”

    赵郡人李谔,时任北周天官都上士。杨坚深自结纳。杨坚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上书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杨坚遂决意在朝内准备力量。至杨坚代周称帝后,他对群臣说:“今日我有大业,也是大家的功劳呀!”

    扶风平陵人窦荣定,性格深沉。其夫人是杨坚的姐姐。小时候就与杨坚相识,感情深厚。时任中大夫,与杨坚交往更加密切。后来,杨坚任北周丞相,他领左右宫伯,镇守天台,常宿禁中。

    民部中大夫李礼成,陇西人。其妻早逝,杨坚将其妹嫁给他成为继室,遂成心腹。

    大夫元孝矩,洛阳人,是北魏皇族后代。杨坚娶其女为长子杨勇之妻,也成为心腹。

    还有大将军、柱国、豫州总管宇文忻,早与杨坚关系密切。

    就这样,杨坚经过一番努力,网罗了一批有真才实学且死心塌地为其效力的心腹。他的势力得到了迅速的扩张,为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勇谋皆具,谨慎行事

    有勇无谋是莽汉,有谋无勇是懦夫,有勇有谋才是英雄。但是光有谋和勇还不够,谨慎行事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谨慎,一切都可能前功尽弃。

    杨坚夺取天下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许多艰难和险阻,与北周宗族斗智斗勇,谨慎从事,如履薄冰,不肯多说一句话,不愿多迈一步。

    周武帝时,杨坚长女杨丽华为太子妃,这样杨坚一下子就又从贵臣荣升为“国戚”。

    有一次,杨坚与好友宇文庆谈论当时形势,预感到北周的统治即将结束,对可能出现的动乱局面进行了充分的估计,并已经做好收拾北周局面的思想准备。

    当时的齐王宇文宪就对皇帝哥哥讲:“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此人终非久居人下之辈,请早除为上,以免后患。”但周武帝对杨坚多有庇护,说,“看他的相貌,犯上并不多,没有什么特异。”后来,武帝亲近大臣王轨也密奏:“普六茹坚貌有反相。”当时周武帝很不高兴,沉默好久,才表示:“假若天命有在,又能拿他奈何!”

    杨坚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他一改平素满脸戾气,尽力收敛自己的行为,做事开始毕恭毕敬。

    周宣帝即位后,马上下诏封杨坚这位国丈为大司马,拜上柱国。刚当皇帝,他对杨坚非常信任,每当自己出游玩乐时还让杨坚担当心腹护卫或镇守京师。

    当时,周宣帝有很多美人,这些美人相互争宠,相互诋毁,都想把杨丽华从皇后的位子上赶下去。为此,这些美人及其家属纷纷进言说杨坚有“图谋不轨的不臣之心”,一时满城风雨,沸沸扬扬,周宣帝多次对杨皇后骂:“一定要族灭你们杨家!”

    杨坚在积极为代周做准备,也曾引起周宣帝的警觉,甚至曾想杀掉杨坚。一次,周宣帝忽然想起杨坚有“反嫌”,立即派人召杨坚入宫,对左右卫士讲:“如果杨坚入宫后神色惊惶,马上就杀掉他。”

    杨坚虽然欲反,但他也时时提醒自己要谨慎行事。他入宫后,行礼趋拜,一如平日,神色自若,装得非常虔诚,周宣帝没发现什么异样,就不了了之了。

    尽管杨坚表面不露声色,但内心对周宣帝的猜疑也时时感到不安,认为长此下去,对自己必然不利。于是,为逃避周宣帝的猜疑,也为了在北周动乱时握有实力,杨坚准备暂时离开朝廷,到地方上去掌实权。

    就在这时,周宣帝病重,杨坚便称自己“暴得足疾”,在京城伺察形势。

    刘昉、郑译(周宣帝的两个宠臣)眼见周宣帝快咽气,刘昉为以后飞黄腾达,便与郑译商议,共同拟定一个假诏书,声称周宣帝遗嘱,让杨坚以皇太后父亲的身份总揽朝政,辅佐周静帝。密谋之后,宣杨坚入宫,把让他辅政的事情说出来。杨坚老奸巨猾,忙摆手“固辞”,称不敢当。刘昉激言道:“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我自为也!”

    当天,周宣帝就一命归天。刘、郑矫诏以杨坚总领中外兵马事。宣帝死,刘、郑等人暂不公开,杨坚又以诏书的名义控制了京师卫戍军队,基本控制了朝廷。

    三天后,杨坚等人才正式宣布宣帝已死的消息,八岁的周静帝即位,以杨坚为假黄铖、左大丞相,掌握军事、政治全权。杨坚深知自己的地位还不巩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为了建立自己的统治核心,杨坚自任丞相,设丞相府,同时拉拢真正具备政治才能的高颎等一帮人作为自己的亲信。这个时候,杨坚实际上已代替朝廷成为真正的决策者了。

    周静帝即位后,他叔父汉王宇文赞以皇叔身份入居禁中,常与杨坚同帐列坐,听览政事。杨坚觉得这个宗室很碍事,就指使刘昉让他离开。于是刘昉就送上几个绝色美女,趁机对宇文赞说:“大王您乃先帝之弟,众望所归。少帝年幼,岂堪大事。您不如先回私第,等候佳音,待事宁之后,肯定我们会迎您入宫做天子。”宇文赞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好色少年,性识庸下,觉得刘昉好人好语,就相信了他的话。马上携美女、属官出宫,回府了。这样,杨坚排除了最近的潜在的干扰。

    但真正威胁杨坚的是已经成年并各居藩国的宇文泰的五个儿子:

    宇文招,宇文泰第七子。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封郡公;三年后封赵国公。北周建德三年(571年)进爵为王,参加了周武帝的伐齐战争,官拜太师。

    宇文纯,宇文泰第九子。封陈国公。被任命为岐外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建德三年进爵为王。接着参加了周武帝伐齐战争,是第一次伐齐战争的前三军总管之一,也是第二次伐齐即灭齐战争的先锋官。后官拜太傅。

    宇文盛,宇文泰第十子。封越国公。北周天和中,进爵为王,也参加伐齐、灭齐战争。平北齐后,在齐都都城设相州,宇文盛为首任相州总管。

    宇文达,字文泰第十一子。封代国公。建德初任荆州刺史;建德三年进爵为王,出为益州总管。他是宇文泰诸子中不可多得的人才,性果决,善骑射,在州(荆州)有政绩。

    宇文遒,宇文泰第十三子。封滕国公。建德三年进爵为王。曾任北征稽胡、南代陈国的行军元帅。

    这五人既有实力,又有影响,一旦起兵,杨坚将很难控制局面。但杨坚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先人一步,就在周宣帝刚死的时候,杨坚就矫诏征在外拥强兵坐重镇的宗室五王入京朝见。杨坚便借口召他们回长安的时候,收缴了他们的兵权印符。五王入见,才知道周宣帝已死,无奈之下,只得各返他们在京城的王府,伺机行事。

    这个时候,外间拥兵的周朝贵臣纷纷起兵,其中相州总管尉迟迥、青州总管尉迟勤、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以及益州总管王谦等数十万大军影响颇大,他们此起彼伏,遥相呼应。

    危急时刻,杨坚想派心腹刘昉与郑译出外监军平叛,但刘昉、郑译以各种理由推托。这时,府司录高颎自告奋勇出战,李德林坚持岗位,杨坚大喜,定下心神,派遣韦孝宽、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等名将到各处策划、征讨。

    与此同时,在京师的周室诸王也积极行动起来。其中,赵王宇文招就想设宴,伺机杀掉杨坚。

    宇文招邀请杨坚到他的王府喝酒。杨坚明知有陷阱,但当时因外乱未平,他还不想和诸王彻底决裂,又怕被对方毒死,就自己带酒入赵王府。赵王宇文招的两个儿子宇文员、宇文贯以及妃弟鲁封都在左右,佩刀而立,又藏刃于帷席之间,伏壮士于室后。根据惯例,大臣见宗室于府邸,卫士皆不得入内,所以杨坚身边只有官职为大将军的堂弟杨弘和亲信元胄两人在门口守卫。

    宇文招亲自以佩刀割切瓜果,然后以刀尖插瓜,递至杨坚面前。

    这时门口的元胄看出情势不对,冲入室内,对杨坚说:“相府有事,不可久留!”

    赵王宇文招正要一刀朝杨坚嘴里捅过去,忽然见元胄闯入,斥责道:“我和丞相讲话,你是什么东西!”

    元胄不仅不退,“瞋目愤气,扣刀入卫”。

    正僵持之间,门外有传滕王来府。杨坚依礼,降阶迎候。趁此机会,元胄附耳言道:“事势古怪,请马上离开!”

    杨坚不听,又入座与新来的滕王互敬互饮。

    趁杨坚降阶与滕王寒暄时,赵王已下令王宫卫士准备动手。

    机警的元胄再也不顾礼仪,冲至坐榻前,高喊:“相府有众多急务,杨公您应该马上离开!”说着话,元胄连搀带拽,扶起杨坚就往屋外走。宇文招见状也急,想追出门去杀掉杨坚,但被元胄挡住门口,无法出门。杨坚一溜小跑,回到相府门口才敢喘口气,此时,元胄也跟了上来。

    宇文招文武双全,这次丧失了诛杀杨坚的大好机会,同时也敲响了宇文皇族的丧钟。

    不久,杨坚就诬宇文招谋反,以周静帝的诏令名义诛杀宇文招及其三子、二弟。其后杨坚将五王一一除灭。

    紧接着,杨坚宣布废除周宣帝时的严刑峻法,停止洛阳宫的修建,以此取得广泛支持。这样,杨坚在京师的统治已基本稳固。

    接下来,杨坚着手巩固自己在外面的权力,他一方面利用自己已经取得的政治优势拉拢地方将领,对反对者进一步分化瓦解;另一方面,继续征战,经过半年的战争,地方武装反抗被全部平定,从此,杨坚控制了北周政局。

    自宣帝死后,杨坚要做皇帝已是众人皆知。

    杨坚在平定武装反抗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自己做皇帝做准备。他宣布自己由左丞相改任大丞相,废左、右丞相设置,很快又改称相国;同时让自己的长子杨勇出任洛阳总管、东京小冢宰,监督东部地方势力;杨坚由随国公改称随王,封独孤氏为王后,杨勇为世子,随王位在诸侯王之上;他废除所有对汉人的赐姓,令其各复本姓,这一措施得到汉人的普遍拥护,对他的统治起到了进一步巩固的作用。

    杨坚做皇帝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后,于大象三年正月,派人为周静帝写退位诏书,内容主要是叙述杨坚的功德,希望杨坚按照舜代尧、曹丕代汉献帝的故事,接受皇帝称号,代周自立。

    诏书做好后,由朝廷大臣到隋王府送给杨坚。杨坚假意推辞,在朝廷百官的再三恳求下,杨坚才同意接受。杨坚穿戴上早已准备好的皇帝服装,在百官簇拥下坐上皇帝的宝座。改元开皇,以长安为首都。

    至此,杨坚终于用他的谋略和智慧跨越险河,成就了帝王梦。

    3.在敌人内部把文章做足

    坚固的堡垒容易从内部攻破,想要战胜对手,就应当了解对手,然后再逐渐把计策渗透到对手内部去。

    杨坚夺取帝位后,突厥的威胁一直是他的心头大患,而如何解除突厥威胁也没有一个成熟的办法,这时大臣长孙晟上书,详细讲述了制胜突厥的妙计,解决了杨坚一大难题。

    长孙晟上书说:“玷厥和沙钵略的力量不相上下,但前者的地位不及后者,他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只要稍稍鼓动一下达头可汗,他俩就会打起来。”沙钵略可汗的弟弟处罗侯(后称叶护可汗),由于自己的势力小,所以在当时就没有当上可汗,这样一来就与沙钵略面和心不和。从另一方面来看,阿波可汗也不是真心拥护沙钵路可汗,只是唯势力而为罢了。

    通过分析,长孙晟认为,应该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弱的攻打强的,首先派使者与达头结交,联络阿波可汗和处罗侯。如此一来,沙钵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势必左右分兵防守,这样力量就会大大削弱,以后再伺机把他们一举消灭。

    长孙晟,河南洛阳人。自幼聪明,武艺出众,十八岁时做了北周司卫上士。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护送千金公主入突厥成亲。由于他精于骑射,深受沙钵略可汗的赏识,常常同他一起打猎。长孙晟在突厥住了一年之久,沙钵略可汗让子侄跟长孙晟学习骑射。

    一次外出打猎,天上有两只大雕,随行卫士争着用箭射雕,但是大雕飞得又快又高,难以射中。沙钵略可汗请长孙晟射雕,长孙晟持弓箭在手,策马飞奔,弯弓搭箭,“一发而双贯焉”,在场众人无不惊讶。

    长孙晟是个有心人,他利用与突厥子弟外出狩猎的机会,仔细观察突厥的山川河流情况,默记于心。同时,在与突厥子弟交往的过程中,他又详细了解了突厥各部落的强弱情况,以及各部落之间的矛盾。所以他上书给杨坚陈述应对突厥之策。

    杨坚看完奏疏,非常高兴,拍手叫绝,像遇到大救星一样,马上命人找到长孙晟。长孙晟来到后,一边给杨坚解释,一边随手画出突厥的山川形势图,他的解释详尽分析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杨坚称赞不已,把他当作上宾对待。

    于是杨坚采纳了长孙晟的建议,着手部署攻心治人的计划。他派太仆元晖联络达头可汗,因为他对付突厥有丰富的经验。

    元晖,字叔平,河南洛阳人,他与长孙晟是同乡。这个人早些时候曾代表北周多次出访突厥。当北周武帝娶突厥女为皇后时,元晖多次来往于北周与突厥之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来他的官至司宪大夫、太仆之职。

    元晖一到达头可汗的驻地伊吾道(今新疆哈密),就代表隋朝给达头可汗礼品,达头可汗随即派使臣到长安与隋结盟,双方开始保持了联系。

    沙钵略可汗得到这个消息后,很不安,于是就派使臣前往长安探听虚实。

    当时,达头可汗使者和沙钵略使臣一同上殿拜见杨坚,为了离间达头可汗和沙钵略的关系,杨坚故意让达头可汗使者坐在上位以表示尊重。

    沙钵略可汗的使臣回去后把达头可汗与隋朝亲密的关系做了翔实报告。沙钵略可汗于是就起了疑心,开始防备起来,他分遣军队攻打达头可汗。

    紧接着,杨坚又派长孙晟联络处罗侯,实施离间处罗侯与沙钵略可汗的计划,而这一行动又取得了成效。

    而在事实上,长孙晟与处罗侯早有密约,早些年的时候,当长孙晟送千金公主入突厥时,处罗侯钦佩长孙晟的才干,派人秘密与长孙晟联络,两人就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

    当长孙晟到达处罗侯地盘的时候,长孙晟表示,隋朝支持他争夺汗位,也希望他实践从前的誓言,与隋朝同心合力,攻打沙钵略。

    当沙钵略听到处罗侯与隋有交往的时候,就派兵加强了戒备。从此沙钵略与达头可汗和处罗侯的矛盾更加尖锐起来,如此则为隋打击突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4.穷寇勿追,见好就收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至于穷寇勿追,还是穷寇必追,要依情况而定。出兵作战,要的并不仅仅是胜利,还应有更长远的多方面的考虑。有时候把对手置于死地并不是一件好事。

    杨坚上台后,就有统一江南的意向。但当时隋朝的政权刚刚建立,还没有稳固下来,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北方的突厥威胁严重,他要集中力量来应付,因此对南方陈朝暂取不攻打的策略。

    杨坚虽然对陈朝采取了守势,但他并没有放松对陈朝的渗透。他每次抓获陈朝派来的奸细,皆给以衣服马匹,以礼遣回。

    在此期间,陈宣帝不断派军队蚕食隋朝西起江汉、东至浒墅的广大地区。

    从历史上来看,这个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南北朝时期,这里是周、齐、陈争夺的主要地区,换句话说,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几易其主。

    北周大象二年,陈宣帝亦欲乘中原大乱之机收复失地——淮南,任命大将任忠攻历阳(今安徽和县),由东路向北进犯。

    苏北淮南地区地理位置很重要,背靠长江天险,又以南岸陈本土为依托,这样,陈兵可以随时指向隋的中原地区,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形势对陈朝极为有利。如果杨坚失掉沿江地带,就等于失掉了长江天险,杨坚的处境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如果突厥北起,陈军南犯,杨坚就会陷于南北夹击之中,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杨坚就非常危险了。

    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他认为:要趁陈立足未稳,先发制人,夺回这一地区,把陈军赶回长江南岸。

    于是在开皇元年九月,杨坚遣将调兵。命上柱国长孙览、元景山准备伐陈,讨伐大军由内尚书左仆射高颎节制。

    开皇二年二月,双方正式交战。

    元景山领西路军,长孙览领东路军,两支大军并进,兵锋直指陈朝。

    元景山派部将上开府邓孝儒自汉口率四千人攻甑山(今湖北汉川县)。陈将陆纶率水军驰援甑山,但这时,陈军抵挡不住进攻,邓孝儒首先打败了陆纶,元景山所辖其他诸将也较顺利。经过短暂的交战,陈军纷纷败走,甑山、沈阳(今湖北汉阳附近)都被隋军占领。

    而另一路军,长孙览出寿阳,水陆齐进,陈的守军都弃城而逃,东路军多不战而胜。

    两路隋军大获全胜,夺回江北淮南地区,初步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开皇元年十二月,突厥大规模南犯隋边境,为避免两线作战,杨坚决意中止战争,他想尽快把主力调回,集中力量对付突厥。

    杨坚虽然想撤军,但却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既可以不让陈军看出自己的战略意图,又能稳定自己的军心。

    恰在此时,陈朝遣使言和。而且陈宣帝在隋方大获全胜的前夕病死,杨坚终于找到了退兵的极好理由。

    开皇二年二月十五日,杨坚接受了大臣的建议,以“礼不伐丧”撤军,顺水推舟,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