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光辉时刻的激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空袭开始

    希特勒很清楚英国的海军实力,与英国海军对决德军并没有胜算,因此他决定加强对英国本土的空袭来夺取制空权。于是,丘吉尔与希特勒得出了一个不谋而合的结论:英德之战取决于空战、取决于对制空权的争夺。

    早在担任空军大臣时,丘吉尔就认识到了空军的重要作用,而且他对英国空军也充满了信心:“我个人在心理上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实力较量毫不畏惧。”6月4日,丘吉尔还在议会辩论中说:“庞大的法国陆军在几千辆装甲车的冲击下,就一败涂地,溃不成军了。难道文明事业就不能够由几千名飞行员,用他们的本领和忠心来保卫住吗?”

    在决战的另一方,希特勒最初对于如何跨海攻打英国疑虑重重。到了7月31日,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希特勒告诉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我们应该考虑在非洲进行牵制战。但是只有对英国进攻才能获得决定性的结果。因此必然设法为1940年9月15日开始的作战行动进行准备工作……至于这次作战行动是在9月进行,还是推迟到1941年5月进行,将在空军对英国南部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密集轰炸之后作出决定。如果空袭的效果很好,敌人的空军、港口和海军等等遭受重创,那么‘海狮计划’将在1940年进行。否则,‘海狮计划’将推迟到1941年5月。”

    这就是说,希特勒计划先由德国空军对英国护航舰队和南部港口进行轰炸,并引出英国空军,在战斗中把它消耗光,从而取得多佛尔海峡的制空权,然后再完成渡海登陆。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用四个星期摧毁英国空军,取得制空权,为德国登陆做好准备。然后,9月中旬德国陆军可以到英伦本土作战,9月底可占领英国南部,10月初就能在伦敦举行胜利大游行了。希特勒拟订这样的计划倒并不完全出于狂妄,因为尽管丘吉尔担任首相后,英国在努力增产飞机上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它当时的空军力量仍不足以抗击德国空军的进犯。德国有1900架轰炸机和1100架战斗机,而英国只有350架轰炸机和700架战斗机,因此无论希特勒还是戈林都认为德国有必胜的把握。

    尽管希特勒确定总进攻的日期是在8月中旬,但德国对英国发动的不列颠空战,实际上始于1940年7月10日。从这一天到大约8月18日,是不列颠空战的第一阶段。德国空军在第一阶段的任务是引蛇出洞,把英国飞机吸引到英国南部海岸上空和英吉利海峡上空来进行决战。

    就这样,德国空军迅速集结了2669架对英空战的飞机,其中有1015架轰炸机、346架俯冲轰炸机、933架战斗机和375架重型战斗机。8月5日,希特勒发出了加紧对英空战的第17号令:“德国空军应尽快以其所有的力量打败英国空军。攻击的目标,首先是敌航空兵部队及其地面设施和后勤设施,其次是敌航空军军备工业,包括生产高射兵器的工业。

    “在获得暂时或局部的空中优势之后,应继续对敌之港口特别是对生活资料储备设施实行空袭。考虑到我方预计要采取的作战行动,对海岸港口应尽可能少地实施空袭。”

    “在实施这场规模业已扩大的空中战争时,空军应能随时派出足够强大的兵力支援海上作战,攻击临时出现的有利目标。此外,空军还必须为‘海狮行动’保留有战斗力的部队。”

    在英国方面,丘吉尔和总参谋部也在为全国迎击入侵做准备。另外丘吉尔早就决定,一旦德国的侵略行动开始,他就会亲自指挥抵抗。因为他不想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穿便服与穿军装的人”争吵不休的覆辙。

    8月初,在英国南部的肯特海角和海峡沿岸上空,激烈的空战开始了。德国空军每天派出1000多架飞机轮番轰炸英国,英国空军的飞机也一批又一批地升空迎战。这时,戈林犯了他在不列颠空战中的第一个错误,他认为英国的战斗机中队都被吸引到南方来了。因此德国空军决定对英国北部的各工业城市进行白天轰炸,代号“鹰计划”。德国人的“突袭”注定要遭受失败,因为英国道丁空军中将对德国空军的突袭早有预见,他已将7个战斗机中队调来这一地区负责警卫。

    8月13日,戈林下令实施“鹰计划”,在计划实施几天前,德国空军还猛烈轰炸了英国的雷达站和空军机场。就在这时,戈林犯了第二个重大错误:轻视了对英国雷达站的袭击。他们把轰炸的重点放在了军用飞机场上,在13日和14日两天,德国人大约出动了1500架飞机袭击英国空军的战斗机机场。12日,德国空军曾对英国的雷达站进行了猛烈的袭击,但是五个雷达站虽被击中但却只有一个雷达站被炸毁,其余的完好无损。但是,德国人这时还不了解雷达对英国的防御的重要性,因此没有继续袭击这些雷达站。结果,在后来的空战中,这些不起跟的雷达站使德国空军吃尽了苦头。德国著名战斗机驾驶员阿道夫·加兰后来回忆说,“我们意识到皇家空军战斗机中队一定受到地面某种新装置的控制,因为我们听到指挥喷火式和飓风式飞机同德国机队作战的命令是非常熟练和准确的”,“这种雷达对战斗机的控制使我们感到意外,而且是非常惨痛的意外。”

    8月15日,第一阶段空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开始了。大约100架轰炸机在40架战斗机的掩护下,德国空军对英国北方地区进行了轰炸;同时以800多架飞机空袭南方作为牵制。在长达500里的战线上,英德空军进行了5次大的战斗。其实,德国空军那天在英国南部比较成功。他们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袭击,有一次几乎飞到伦敦。他们还击中了四个飞机工厂,并且炸坏了英国空军五个战斗机机场,使英方蒙受了严重的损失。但是在北方情况就不一样了,有30架德国飞机被击落,其中大部分是有4名飞行员的“亨克尔11l”式重型轰炸机。而英国方面却未损失一架飞机,只有两名飞行员受了伤。胜利的消息传来,丘吉尔高度赞扬了道丁空军中将的远见和指挥才能,把他看做是“通晓战争艺术的一个典范”。有趣的是,英国歼击航空兵司令部司令道丁其实早在1938年,就被告知将于1940年7月退役。后来因故一再延期,直到1940年8月才最后确定退役,但其时不列颠空战已经开始了,道丁已欲退不能。后来道丁将军只好这样自我解嘲:不列颠空战期间“我从来就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准确地位”。

    在这第一阶段的空战中,由于受到英国空军的顽强抵抗,再加上德国空军元帅戈林犯了战术上的错误,德国空军遭到了明显的失败。但希特勒并没有因此放弃制空权的争夺,第二阶段空战随后又开始了。

    激战正酣

    从8月24日至9月27日,是不列颠空战的第二阶段。德国企图通过摧毁英国空军的地面设施,进而消灭皇家空军,同时通过对伦敦的大规模轰炸迫使英国屈服。这是空战最激烈最紧张的阶段。

    由于受恶劣天气的影响,不列颠空战在8月19日到23日休战了5天。而从8月24日开始,德国空军又开始利用数量上的优势,集中轰炸英国南部沿岸机场。戈林已经明确了第二阶段空袭的目的,他说:“我们在对英国的空战中已经进入了决定性的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是击败敌人的空军。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摧毁敌人的战斗机。”这一期间,德国空军平均每天出动1000多架飞机对英国狂轰滥炸,他们也确实取得了绝对的优势。英国南部的5个前线战斗机场遭到巨大破坏,英国空军的整个通讯系统几乎被摧毁。8月23日至9月6日,英国被摧毁或受重创的战斗机高达446架,更严重的是,皇家空军飞行员有103人丧生、128人受重伤,几乎占全部飞行员的1/4。这使得丘吉尔十分忧虑,如果这一趋势再持续几周,制空权恐怕就会牢牢地掌握在德国空军手中。

    但就在这时,深受希特勒器重的戈林元帅又犯了第三个重大错误:从9月7日起,他放弃了对英国南部海岸机场等军事目标的轰炸,而将重点转向了轰炸伦敦;并由白天空袭改为夜间空袭。为什么戈林要放弃已经获得的战略优势呢?原来,在8月23日,德国空军奉命轰炸伦敦郊外的飞机制造厂和油库时,偏离了军事目标,误炸了伦敦市中心,结果炸毁了一些房屋,还炸死了若干平民。英国空军决定展开报复,他们于8月25、28日两次空袭德国首都柏林,虽然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不大,但影响却不可小觑。戈林异常愤怒,英国空军的空袭等于是打了他一巴掌。原来,戈林曾向柏林市民保证,德国的领空将得到德国空军的最可靠的保护,任何外国轰炸机都无法飞到柏林。更何况,当英国人来轰炸时,轰炸机不仅丢下了炸弹,还丢下了揭露希特勒法西斯残暴统治的传单,“希特勒发动的这场战争将继续下去,希特勒要打多久就打多久。”英国的炸弹和传单在德国人心中播下怀疑的种子,还引起了普遍幻灭的情绪。这对纳粹统治无疑是很不利的,希特勒也因此愤怒地失去了理智。9月4日,他疯狂叫嚣:“如果英国空军投下2000、3000或4000公斤炸弹,我就会在一夜之间回敬他们1.5万、1.8万、2万、3万、4万公斤或更多的炸弹,如果他们袭击我们的城市,我们就干脆把他们的城市夷为平地!”

    希特勒还不忘对老对头丘吉尔大肆谩骂。他说:德国有8500万人,万众一心,难道会怕那个荒谬透顶、滑稽可笑、愚蠢无能的战地记者丘吉尔先生吗?“丘吉尔先生的胡言乱语……对德国人民不起任何作用。这种胡言乱语充其量不过使他们发笑而已。”

    有了希特勒的支持,戈林元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报复欲望了,他完全忘记了“海狮计划”,一心只想着利用轰炸泄愤。9月7日,他命令德国空军,由集中轰炸英国南部机场设施改为集中轰炸伦敦,并且在当晚就派出了625架轰炸机和648架战斗机空袭伦敦。德国飞机向伦敦的兵工厂、煤气厂、发电厂、仓库以及泰晤士河上几英里长的码头,扔了大量炸弹,伦敦顿时成了一片火海。戈林相信,高烈度的轰炸会使英国人民士气涣散、丧失斗志。但实际上这是德国的一个战略性错误,因为德国忽视了英国皇家空军基地和雷达设备,这使得德国本来具有优势的“闪电战”变成了旷日持久的相持战。

    就这样,从9月7日到11月3日,德国对伦敦的轰炸持续了57个夜晚,平均每夜约有200架飞机轰炸伦敦。伦敦人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牺牲,据英国官方后来的统计,在最初两天夜里,伦敦约有842人死亡和2347人受伤,这个古老的城市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英国空军反而因此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机会。戈林的作战行动,使为“海狮计划”做准备的德国海军参谋部既困惑又恼火。他们在9月12日的“战斗日志”中写道:“这次空战是作为一种‘绝对空战’进行的,没有考虑到当前海上作战的需要,并且超出了‘海狮’作战计划的范围。就目前进行的空战的方式来看,它无助于主要由海军掌握的‘海狮’作战计划的准备工作。”

    9月15日,是不列颠战役的转折点。由于不满足于晚上轰炸,戈林命令德国空军在白天接着轰炸,决心把伦敦夷平。这一天,德国空军集中了最大力量对伦敦进行空袭。200多架轰炸机和600多架战斗机群飞向伦敦。英国战斗机司令部在雷达荧光屏上注视着进攻者的动向,并且作好了战斗准备,随后双方在多佛尔海峡上空展开了激烈交锋。丘吉尔当天在设在阿克斯布里奇的皇家空军第11战斗机司令部里,目睹了空战过程。英国飞行员的英勇顽强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晚他的私人秘书约翰·马丁报告说,这天“一共击落了183架敌机,而损失还不到40架”。后来丘吉尔曾写道:“最突出的是,我们的战斗机驾驶员们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最大毅力和勇气。不列颠得救了。所以我在下院这样说:‘在人类战争的领域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做过这么大的贡献。’”

    从9月7日至10月31日,德国空军损失433架飞机,英国皇家空军则损失242架战斗机。戈林曾吹嘘说,敌人的战斗机“应当在四五天内消灭”,但事实上却是德国空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希特勒想摧毁英国皇家空军的打算落了空,多佛尔海峡的制空权仍未掌握,德国国防军也未能踏上英国国土。尽管英国在人员和物资上的损失大于德国,而且德国飞机也还可以继续空袭伦敦,但实际上希特勒已经输掉了这场战役。9月17日,德国海军在作战日志上写下了这样的内容:“敌人的空军仍然一点也没有被打败。它的活动反而增加了。从天气总的情况来看,我们不能指望会有一个平静的时期……因此元首决定无限期地推迟‘海狮’。”

    德国空军对伦敦的空袭还造成了预期外的后果。对伦敦乃至英国人民来说,空袭只是场灾难而不是德军所希望的灭顶之灾,但它却给其他国家带来了感情上的巨大冲击。美国置身战局之外的态度开始松动,总统罗斯福对伦敦人民表示了明确的同情,声言将对盟国提供援助,并加强美国自身的武装。罗斯福当时虽然还没有让美国参加欧洲大陆的这场战争,但参战的决心却在不断加强。

    从8月24日起,伦敦在连续85个夜晚中有82个夜晚遭到空袭,伦敦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他们没有屈服。没有丧失斗志,巨大的灾难反而培育出了坚强的“伦敦精神”。

    伦敦精神

    在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面前,600万伦敦人民经受住了这严峻的考验。即使是在饱受德军炸弹摧残后,普通英国民众仍表现出坚定的抗战决心,连性格坚毅的丘吉尔也忍不住为之深深感动。

    德国对伦敦展开大规模空袭时,美国著名记者罗伯逊也在伦敦,后来他这样回忆了当时的情景:“到处都是炸弹坑和瓦砾场,但伦敦在这苦难中已得到自信;虽然它从来没有这样紧张生活过。到处都是英勇的表现。一向过着平凡生活的600万市民,忽然觉醒了……”“伦敦全城看到这种招牌:‘照常营业’。谁都知道,工厂是无论如何不能让它停工的,服务工人的饭馆店铺是一定得开门的——‘战争真的变成全面的了,每个人都好像是军队中的一员……坚韧和决心随处可见——伦敦现在是一切都依赖于它的市民,伦敦人欣然地担负起责任了。”

    伦敦人民已经用大无畏的精神把自己武装了起来。大街上到处贴着丘吉尔的名言:“让我们投身于国家吧,我们要参加战斗,参加工作,每个人要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没有吓倒英国民众。尽管遭到巨大的残酷破坏,但他们仍然在尽可能的努力工作。这一时期英国的军火生产也没有下降,情况恰恰相反。作为德国轰炸机首要目标之一的英国飞机工厂的产量,在1940年仍然比德国多,其比数为9224架对8070架飞机。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丘吉尔这个强有力的领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也成了英国人民的精神支柱。第二阶段空战开始后不久,丘吉尔视察了伦敦港一个被炸毁的船坞,在那里他受到了群众的热情欢迎。瓦砾堆中插起了许多小小的英国国旗。居民们从四面八方跑来,很快就聚集了一千多人。这些人的情绪都很高昂。他们围在丘吉尔一行人的周围,一面欢呼,一面用各种形式表示对丘吉尔的热爱,有的人甚至想摸摸丘吉尔的衣服。陪同他视察的战时内阁秘书处军事负责人伊斯梅将军后来写道:“他们哭喊道:‘好心的老温尼(温斯顿的昵称),我们想,你是会来看我们的。我们能够经受得住,给他们狠狠的回击。’丘吉尔失声痛哭。当我使劲让他穿过人群时,我听到一位老年妇女说,‘你看,他真关心我们,他哭了。’他镇定了一下情绪,以极快的速度穿过码头走了。”丘吉尔也回忆说:“在人们可能认为我给他们带来了某些改善他们生活命运的美好的实际利益时,我实在忍受不住,我流下了眼泪。”

    9月初,德国空军对英国伦敦和其他一些城市的轰炸开始时,英国内阁曾建议将政府机关迁往比较安全的中西部。然而,丘吉尔却坚决反对,因为他目睹过法国政府迁出巴黎后造成的混乱,他担心政府迁走会给英国民众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可是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是一座并不坚固的老建筑,虽然已在花园里加建了一个防空壕,可是仍不够安全,因为它可能会成为德军轰炸的重要目标。一番商讨后,最后决定将首相办公室设在称做斯多利门的安娜克斯街的一幢建筑物里,考虑到空袭的危险,这座建筑物是特殊结构的,其中有一个房间供内阁开会使用。丘吉尔选择两个地方轮流住,白天在唐宁街10号办公,晚上去安娜克斯。在那里,他每天晚上都会从楼顶观察所里观看战斗情况。

    作为首相,丘吉尔还想了很多办法来尽量减轻空袭造成的危害。丘吉尔指示建立了他所说的“杰姆乌鸦”紧急警报制度,即设立屋顶对空嘹望员,观察敌情。当丘吉尔看到一家小饭馆因遭空袭而给业主带来不幸时,战时内阁就作出安排,制订出一项由政府对空袭受难者慷慨补助的计划。另外,正是丘吉尔本人坚持,把伦敦地下铁道的某些地段作为防止空袭的掩蔽部。

    9月11日,为了鼓舞士气,丘吉尔向全国军民发表了广播讲话,他指出:“无可怀疑的是,希特勒先生正在很快地消耗他的战斗机队,如果他再这样继续几个星期,就会把他这部分重要的空军力量消耗殆尽,完全毁灭。这对我们就大为有利了。”丘吉尔10月8日在下院的讲话中认为,值得强调的是,按照目前的破坏率,要过10年才能将半个伦敦摧毁,“当然,在此之后,破坏会逐渐减弱”。

    丘吉尔说得没错,已经几十辈没经历过战争的英国民众正在适应战争。伦敦居民躲在简陋狭小的防空洞里,听着外面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止的爆炸声,起初自然有些惊恐,但是很快就觉得,每天晚上都没有头天晚上那么害怕,人们逐渐习惯了这种空袭,而且能想出各种有效措施来对付任何一种直接的袭击。

    比如,面对德军的轰炸,政府最初募集了一些志愿人员嘹望和消防,可是由于需要的人数很多,后来就变成轮流担负的义务工作,不少人在这项业余工作中成了这方面的专家。敌机来袭成为家常便饭,警报一响,就立刻躲藏起来。

    空袭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德军发现给轰炸给英国造成的损失有限,于是又玩起了新花样。从9月中旬开始,德机在伦敦等地投掷大量的定时炸弹,希望给英国民众造成心理压力。于是,许多志愿人员又争先恐后地投入挖掘和清除定时炸弹的危险工作中。萨福克伯爵及其女秘书和年纪较大的司机组成了一个挖弹小组,他们的英勇事迹传遍全国,直到挖除第35颗定时炸弹时,由于引信爆炸,三人壮烈牺牲。

    空战中,英国军队对战争的适应度也在不断增强。高射炮由于经常开炮,射击技术不断提高。入侵飞机被击落的数字也逐渐增加。由开始的几架到几十架,一直到上百架。德国空军常在夜间发起突袭,这使得英国夜间战斗机的作战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飞机生产大臣比弗布鲁克勋爵的儿子马克斯·艾特肯,就曾一连击落了六架敌机。

    在不列颠空战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内,德国人都认为他们会是最终的胜利者,但是顽强的英国人民却粉碎了他们的自信。在丘吉尔的领导下。英国民众团结一心,他们独自面对并战胜了当时世界上最强悍的战争机器,并让战争狂人希特勒第一次尝到了受挫的滋味。

    10月12日,希特勒正式宣布把“海狮计划”推迟到第二年春天进行;1941年7月,希特勒再次把入侵推迟到1942年春天。到了1942年2月13日,在雷德尔海军上将的劝告下,希特勒终于同意放弃“海狮计划”,轰轰烈烈的“海狮计划”就这样破产了。不列颠之战以英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光辉时刻

    当不列颠空战接近尾声时,丘吉尔内阁内的纷争也刚刚告一段落。这场因张伯伦而起的“秋后算账式”的纷争,并没有影响到政府一致对敌的态度,但还是给英国政局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丘吉尔入主政府以后,保守党最初仍对他持保留态度。就像丘吉尔所说的那样:“每当我走进议院或在紧要场合起立发言的时侯,我所受到的最热烈的掌声是从工党席位上传来的。”但随后丘吉尔在面对纳粹德国的挑衅时坚定不移的态度,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效率以及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措施,使丘吉尔逐渐赢得了包括保守党在内的下院的广泛支持。

    不过下院中有一些纷争却是丘吉尔无法阻止的。早在1940年的春夏之交,英国政界就有一些不大不小的争吵。敦刻尔克大撤军后,与德国军队相比,英国军队完全处在了劣势。凶此在战争的初期,下院的各政治派别之间就存在着相互怨恨责难的现象。一些工党的主要成员和一直支持丘吉尔的主战派未能进入新政府,而绥靖主义的代表人物张伯伦、哈利法克斯以及西蒙勋爵却仍身居高位,有的甚至是战时内阁成员。人们对张伯伦及其追随者特别痛恨,因为正是他们的绥靖政策给英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人们都希望看到他们被逐出内阁。

    问题是丘吉尔无法这样做,保守党仍在下院中占有多数议席,其所占的席位比其他各党加起来还多120多席。张伯伦作为保守党的领袖,在内阁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另一方面,丘吉尔也明白自己并没有被保守党真正接受,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有大半时间处于同保守党摩擦对立的地位,只不过因为战争形势的严峻,多数保守党人迫不得已接受了自己。丘吉尔后来说,“我不能不认识到,在我对他们进行了多年的批评而且往往是严厉的谴责之后,我取张伯伦而代之,这对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来说必然是非常不愉快的。”凶而留任张伯伦实际上有效地安抚了这部分保守党人,丘吉尔需要他们的支持。可是丘吉尔这样的做法似乎很少有人理解,连丘吉尔坚定的支持者劳合·乔治也不能理解。在5月底,丘吉尔主动向劳合·乔治提议,在征得张伯伦同意的情况下,想请他参加内阁。可是劳合·乔治一口拒绝了。5月29日,他写信给丘吉尔说:“酿成这场灾难的几位设计师仍是你的政府的主要成员,其中有两位还加入了指挥这场战争的内阁。”丘吉尔则回信说:“像你一样,我没有自己的派别。我本人从张伯伦那里得到了大量的帮助。在我们最近的关系中,他对我所表示的友好和礼貌使我感动。我已同他携起手来,必须以完全坦诚的态度共事。”

    丘吉尔的态度无法抹去人们对张伯伦等人的敌意,只要发生一些小冲突,人们就会将他们推到对立面去。比如在讨论英国对势将参战的意大利应采取什么政策时,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哈利法克斯勋爵十分赞同法国总理雷诺的主张,即希望英国讨好一下意大利,主动向它提出让直布罗陀海峡、马耳他岛和苏伊士运河中立化或非军事化。他说他认为“这或许比首相期望让法国试探欧洲均衡的可能性更为重要”。但这件事正值敦刻尔克撤退的最初几天,所以丘吉尔认为,“在我们看到可能有多少部队从法国撤回来之前,最好不要作出决定……这次撤退可以对空军优势进行真正的考验。”

    这本来是内阁辩论中很平常的一件事,但很快就被人攻击为张伯伦派仍在搞绥靖阴谋,这几乎是一种政治陷害了。丘吉尔认为不能放任这种事情发生,于是他一再强调内阁要加强团结,并认为至关紧要的是绝不能对内阁中的任何成员进行任何非难。他于6月18日在下院讲话时宣称:我充分相信,如果我们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展开一场争吵,我们必将失去“未来”。因此我不同意在现政府成员之间划分任何差别。现政府是在危机重重的时刻组成的,旨在团结所有的党派和具有各种意见的各个阶层。

    10天后,张伯伦也作出了反应,他向记者发表谈话说,政府内部并无分歧,保守党内并无企图求和的人。“如果我不同意首相的决定,我就会辞职,站到反对派那边去,可是决不会搞阴谋!”而且张伯伦还对丘吉尔释放出了善意,有证据表明张伯伦曾对保守党首席督导马尔森说过,要确保下院的保守党人在7月4日丘吉尔演讲结束时表明他们的支持。

    尽管丘吉尔与张伯伦等人都尽力维护团结,但是争议并未平息。7月初,比弗布鲁克报业集团的三名记者出版了一本名为《罪人们》的书,再一次向张伯伦发起了攻击。这时候公布的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的结果也表明,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人认为张伯伦应退出政府;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哈利法克斯和金斯莱·伍德也都该退出政府。这些政治性的争执在英国闹得沸沸扬扬,就连丘吉尔也不知道这件事该如何收场。但就在这时,突然传出了张伯伦因患癌症不得不住进医院的消息,于是这种局面终于有了某种程度的停歇。丘吉尔感到张伯伦因病住院,对他的政府是一个严重损失。尽管两人长期以来相处得并不愉快,但在丘吉尔登上首相职位后,张伯伦确实给了他很多帮助和支持,而且张伯伦在主持处理国内事务的各委员会的工作中,表现得也极有成效。

    9月下旬,张伯伦的病情已难以好转了,生命垂危的时刻。他辞去政府的职务和保守党领袖的位置。谁来填补张伯伦的空缺呢?在当前形势下,保守党当然是希望能与丘吉尔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于是保守党在威斯敏斯特的卡克斯顿大厅召开了会议,由哈利法克斯勋爵提名,保守党老资格的后座议员乔治·考托普爵士附议,丘吉尔当选为保守党领袖。这在几个月以前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泰晤士报》写道:“时间造就了‘不朽的时势艺术’,从近年来的政治史看,再也没有比预先对各类事件作出的估计更不可靠的了。”丘吉尔的老朋友艾默里写道:“丘吉尔是大家一致认为永远不能成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样也是在这危急关头获得大家一致欢迎,认为是唯一可能出任领袖的人。”当丘吉尔步入举行保守党大会的会议大厅时,他“受到极大的欢迎,与会者起立,热情鼓掌欢呼”。

    随后,丘吉尔任命现任内政大臣约翰·安德森爵士接替张伯伦为枢密大臣,掌管国内事务委员会的工作;赫伯特·莫里森替代安德森成为内政大臣;财政大臣金斯莱·伍德和劳工大臣欧内斯特·贝文两人进入战时内阁,这样战时内阁就变为了8人。

    保守党的选择当然是明智的,因为丘吉尔的个人声望已经获得了惊人的提高,这是丘吉尔政坛生涯中最光辉的时刻。不仅在英国国内如此,在一些英语国家也一样。在澳大利亚的大选中,两大政党争相把丘吉尔的光辉名字与自己联系在一起。大选中获胜的联合党的口号是“孟席斯(该党主席)同丘吉尔站在一起”,“支持政府就是支持丘吉尔”。

    熬过了艰难的不列颠空战,内阁的纷争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丘吉尔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为英国争取美国的支持,以求改变战争形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