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天然巨人之交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修改中立

    英法等国在20世纪30年代里狂热地信奉绥靖主义,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则以同样的坚定和狂热奉行着孤立主义,即保持绝对的中立,避免卷入战争。但是亲英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尽可能给英法等国一些援助,还是顶着国内的压力,修改了《中立法》。

    一战结束后,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悲剧性的错误,《凡尔赛和约》是可怕的欺骗和不公,美国军人的牺牲并没有换来民主和和平。因此,美国国内出现了一种极端厌战的情绪,美国民众希望政府以后能严守中立,不要再卷入战争的泥淖。

    1933年初,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那时希特勒也刚刚在德国上台。在他的领导下,德国逐步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这位坐在轮椅上的总统有着非同一般的明智,他看到了纳粹扩张的危险性,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遏制纳粹主义的发展,但美国的孤立主义情绪却越来越严重,这使得罗斯福在外交上大受掣肘。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立法》出台了。1935年8月3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中立法》,规定在总统正式宣布存在战争状态后,美国不分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对所有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1936年2月,国会又通过了更严苛的《中立法》修正案,规定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1937年5月1日,国会第三次通过了关于《中立法》的补充规定:美国与交战国的非军事贸易、实行“现购自运”原则,即用现金购买美国商品,用它们自己的交通工具运走,此外还禁止美国公民搭乘交战国的船只旅行。这个《中立法》违背了罗斯福的初衷,他虽然不希望美国卷入战争,但也不想在客观上帮助不正义的一方。

    罗斯福认为,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已经狂热得过了头,而这必将影响到政府的政策,他开始希望能给孤立主义降降温。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应邀参加芝加哥新建大桥的落成典礼,在那里他发表了一次反孤立主义演讲。他说,当前国际上的恐怖统治已经“发展到严重威胁文明基础的地步”,“爱好和平的国家必须齐心协力,反对……制造国际无政府主义和不稳定局势的那些国家”。罗斯福的态度是很谨慎的,但这样一个试探性的演讲还是惹来了轩然大波。孤立主义势力向他展开了猛烈的反击,报上的评论,私人来信都骂他是战争贩子。这种情况下,罗斯福只好暂时放弃改变美国民众孤立主义态度的努力。他后来对儿子埃利奥特说:“你想领个头,但回头一看,身后一个人也没有,这种情况多么可怕啊!”

    但是到了1938年,罗斯福意识到美国要保持绝对的中立会更加困难。9月,纳粹德国伸出了黑手,制造了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当时欧洲各有关国家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军事动员,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对此罗斯福感到十分不安,他向德、英、法、捷等国发出呼吁,要求它们继续通过谈判解决危机。结果这次危机很快过去了,英法德意四国签订了损害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慕尼黑协定》,希特勒的要求暂时得到了满足。但是这种和约能否真的带来和平呢?罗斯福对此表示怀疑。

    罗斯福认为应当适时增强美国的国防力量,于是在1938年10月11日,他宣布将增加3亿美元的国防经费。他还告诉国防部门的负责人应尽快使美国具有年产1万架飞机的生产能力。到了1939年3月中旬,惊人的消息传来,希特勒背弃了诺言,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罗斯福相信,一场大战即将来临,他也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美国必须修改《中立法》。于是在4月8日、11日和4月14日罗斯福接连发表演讲,他反复强调,美国需要丢开那张“不参与战争的保证书”——《中立法》,给英国和法国提供切实有效的援助。

    尽管罗斯福为修改《中立法》做了很多努力,但却以失败告终。7月11日,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就罗斯福提出的修改《中立法》议案举行表决,结果以12票反对、11票赞成否决了罗斯福的要求。这样的结果让罗斯福十分失望,但他还想再做一次努力。等到7月的最后一周,罗斯福邀请国会领袖们到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磋商,希望这些议员们支持政府关于修改《中立法》的议案。然而,这些孤立主义者却对总统的提议无动于衷。就这样,直到二战爆发,罗斯福仍旧拖着《中立法》这副沉重的枷锁。

    二战爆发后,德国军队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纳粹军队用“闪电战”对波兰进行了沉重的打击。战争爆发仅一周,波兰就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希特勒还狂妄叫嚣,摧毁波兰后,德军将迅速地对英法实施粉碎性空袭。

    战争形势的发展,使美国民众分成了支持与反对修改《中立法》的两派。罗斯福相信此时修改《中立法》更有胜算。他宣布于9月21日召开国会特别会议,审议修改《中立法》问题。这一次,为了避免使公众产生修改《中立法》是使美国卷入战争的第一步的印象,罗斯福处处谨慎小心。他暂时抵制了大力扩充美军的合理要求,抵制了加速工业动员的合理建议,暂时中止了在经济财政方面的战备工作,并尽力制止一切关于战争的言论。但尽管如此,反对修改《中立法》的呼声仍然很高。国会收到的反对修改《中立法》的信件之多,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孤立主义势力继续在全国大造声势,散布恐怖性的言论,他们叫嚷:“反对把美国母亲的儿子们送往欧洲战场。”

    罗斯福一面抨击孤立主义势力的说法,一面要求他的支持者们继续在国会做游说工作。10月27日,参议院以63票对30票通过了修改《中立法》议案。6天以后,众议院以243票对181票的绝对多数也通过了修改《中立法》议案。11月4日,罗斯福签署了新的《中立法》。新《中立法》取消了对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的条款,规定了“现购自运”原则,即允许交战国用现金购买美国的武器,用它们本国的船只运输;还规定由总统确认世界战争的作战区和禁止美国船只进入的区域。

    新的《中立法》通过后,德国似乎也可以购买美国的武器。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偏向英法的法案。丘吉尔解释了其中的原因:“由于只有英国和法国才拥有制海权,因而只要他们有美元现金,就能自由自在地运输。”事实上,罗斯福之所以费尽心力争取国会修改《中立法》,就是要为英法的反法西斯战争提供帮助。

    修改《中立法》是美国走向非中立的第一步,接下来罗斯福发现自己还得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因为丘吉尔不断给他写来信件,英国需要更多的援助。

    巨人握手

    丘吉尔与罗斯福在二战期间建立了一段糅合在政治中间的私人友谊,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政治友谊,因为这两个巨人的握手直接影响了二战的发展。

    30年代,罗斯福在政坛上开始大展拳脚时,丘吉尔却一直赋闲在家,罗斯福与他几乎没有什么交往,相反,与当时的首相张伯伦的交往却比较多。德高望重的内维尔·张伯伦被认为是当时英国政府中“最能干和最有实力”的人,并以深刻了解“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而闻名。罗斯福是亲英派人物,他非常重视与英国的关系,因此对张伯伦也就格外重视。1937年6月,因为看到纳粹德国的危险扩张,罗斯福邀请张伯伦访问美国,共商维护世界和平大计,但却被张伯伦委婉地拒绝了。罗斯福逐渐感到,这位英国首相不怎么愿意为遏制德国卖力。因而慢慢失去了对张伯伦的好感,而且对他的外交政策也产生了质疑。慕尼黑事件后,罗斯福甚至说,张伯伦不借任何代价谋求和平,英、法将把捷克斯洛伐克抛弃给德国侵略者,而在这次国际暴行之后,他们就要“洗刷他们的犹大·伊斯卡里奥之手的血迹”。

    随着欧洲局势的发展,原本不起眼的丘吉尔却渐渐走入了罗斯福的视线。那时,罗斯福还没有同丘吉尔直接打交道,但丘吉尔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丘吉尔曾到美国访问几次,还因为丘吉尔在那个暖昧不明的时期,做了许多关于法西斯德国侵略扩张的演讲。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英国人都在为“我们这一代的和平”而欢呼,丘吉尔却以“苦酒”为喻做了一番演讲。他说:“不要以为到此完结了,这不过是算总账的开始,仅仅是尝尝第一口苦酒的滋味罢了。除非我们一如往昔地竭尽全力重振士气和军威,再次挺身而出,捍卫自由,否则,这苦酒杯将年复一年地递到我们嘴边,让我们尝尽苦酒。”罗斯福也赞同丘吉尔的观点。而后来义发生了一些事,更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1939年初,罗斯福采取了一些重振军备的措施,结果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尖刻攻击罗斯福,说他把莱茵河作为美国防御边界,弄得他很被动。但丘吉尔却公开对罗斯福的行动表示赞赏,他说:“美国所干的最妙的一招,就是继续不停地击鼓助威,对独裁者们一直厉声斥责。”丘吉尔的支持让罗斯福感到振奋。

    事实上,丘吉尔和罗斯福之间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同是出身于19世纪的精英世家,同是第一流的政治家。两人个性上或许有很大差异,丘吉尔感情丰富、机敏过人;罗斯福则冷静自信,精于算计。但坚毅果敢的气质是相同的,他们能发展出独一无二的友谊,既是形势造就,也是性格使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丘吉尔重新出任英国海军大臣一职,罗斯福对此十分高兴。1939年9月11日,他给丘吉尔写了一封信,祝贺他就任英国海军大臣。后来又发生了“雅典娜号事件”,罗斯福又给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写信询问情况,并表示愿意与丘吉尔建立秘密的通信联系:“如果你保持同我本人接触,并把你希望让我知道的任何事情通报给我,我将无比欢迎。”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两个人开始了密切的交往。

    丘吉尔一直把美国看做兄弟国家,不仅是因为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也因为丘吉尔本身就是“半个美国人”,他的母亲来自美国。年轻时,丘吉尔就高兴地接受过外祖父原籍美国辛辛那提同乡会会员资格。他曾经多次访问过美国;他的著作和文章,在美国几乎同在英国一样受到欢迎;他多次发表演讲,热情描绘各英语民族加强合作的美好前景。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丘吉尔乐于同美国总统建立良好的关系,何况他对罗斯福这位美国总统还非常有好感,他甚至曾把与罗斯福总统的相逢比做“打开香槟酒瓶”一般的畅快。

    尽管作为举世闻名的政治人物,但两人的交往却没有一般的拘谨客气。从一开始起,两个人以一种随意、亲切的书信形式进行交流,预示着友谊即将到来。罗斯福在他的第一封信中,就提到了他们两人服役于海军的相同经历(一战期间,丘吉尔任海军大臣;罗斯福在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手下任海军部长助理),这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丘吉尔轻松、幽默地回了信,在信中,他选了“海军人员”称呼自己。当他离开海军,入住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后,他改称“前海军人员”。

    就这样,两人的信函往来十分频繁,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1940年5月10日这一天,德国军队最终发动了蓄谋以久的对法国和卢森堡等低地国家的进攻,六个月后,温斯顿·丘吉尔成为了英国的首相。但是即使在丘吉尔出任首相后,英、美之间的很多重大事情,实际上也是通过他们两人之间的函电来处理的。丘吉尔很满意这样的联系方式,他回忆说:“这样的做法,我们便获得了充分的谅解。”“比方说,同美国当局的一些分歧,在第二级是无法解决的,但通过最高级的直接联系,往往在几小时内就解决了。”

    后来人们做了一个统计,从1939年9月11日到1945年4月11日罗斯福辞世前一天的晚上,他们在一起共度了113天,两人之间来往过的书信达2000封之多。在鸡尾酒、香烟和雪茄的陪伴下,他们几乎无所不谈:战争,国际形势,彼此的人格和信念……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关系甚至就是美英两个国家之间关系的写照。

    后来英国驻华盛顿官员艾赛亚·柏林曾评论道:“他们两人的友情带有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这份友情远远超越了因并肩作战而产生的龃龉或彼此妥协而带来的不快,他们会有意识地增加会晤或通信的机会,并利用这些机会升华他们的友情:他们亲如手足,对彼此的友谊颇感自豪,虽然对方时而犀利、时而有趣的见解经常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但他们彼此熟知对方的脾性,从未出现过挖苦讽刺的情况。”

    丘吉尔与罗斯福的友谊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两人一边施展治国之术,一边英雄惜英雄,他们的政治生活和个人友谊没有清晰的界限,政务上的需要和他们的雄心壮志成就了这段伟大的友谊。

    天然盟友

    罗斯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修改了《中立法》,终于给英法输出武器打开了方便之门。但事情没有到此为止,在丘吉尔与罗斯福的共同努力下,英国和美国的合作不断得到加强。

    1940年5月丘吉尔成为了英国的战时首相,丘吉尔以“前海军人员”名义与罗斯福通信,保持个人联系,而且十分密切。面对着糟糕的战争形势,丘吉尔首先想到的,能够给孤军苦战的英国助一臂之力的,就是美国。他决定利用他和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交情,主要通过大力加强两国领导人个人之间的联系,来加强英美的友好合作。就任首相仅五天,丘吉尔就向罗斯福发出紧急求援的电报:“你将看到一个完全被征服的纳粹化的欧洲很快就会出现在眼前,这个压力也许是我们承受不了的。我现在要求的是:你宣布非交战状态,这就是说,你们除了不实际派遣武装部队参战外,将尽一切力量帮助我们。”并请求罗斯福提供40艘到50艘老式驱逐舰,以补充英国的海军。此外,还要采购几百架新式战斗机以及急需的防空设备、弹药和钢材。到7月末,他义提出了这一要求,并着重指出:“总统先生,我怀着崇高的敬意向您说明,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上,这是目前当务之急的一件事。”

    罗斯福总统同情英法,他也一直认为,保卫美国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对英法的援助。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所能做的实在很有限。因为当时大多数美国人虽然也同情英国和法国,但他们却宁肯在大洋彼岸观战,坚守孤立主义的立场,对此罗斯福也无可奈何。但是在7月末,接到丘吉尔的援助请求后,罗斯福还是顶住了一些孤立主义议员的激烈反对,给英国运来了50万支步枪,8万挺机枪,1.3亿发子弹,900门75毫米的大炮,100万发炮弹以及炸药、烈性炸药和无烟火药。丘吉尔立即指示以“有计划的军事行动”组织分运,并立即发放给近100万国民自卫军。

    罗斯福给丘吉尔的武器几乎把美国军火库的家底搬空了,但是因为美国国会通过了“现购自运”法案,英国必须为这些武器支付黄金或美元,英国的黄金储备和美元也几乎被耗尽了。

    不管怎么说武器问题暂时解决了,但是在驱逐舰问题上,罗斯福却被卡住了。法国投降后,魏刚将军曾预言:“不出3个星期,英国人就会像一只小鸡一样被德国人拧断脖子。”美国人也担心英国像法国一样投降。如果英国存在投降的风险,那么向英国提供驱逐舰就是不明智的,万一英国沦陷,这些军火就会落人德国人手中,反而会被用来进攻美国。到了6月28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修正案:任何一项军用物资,除非经陆军参谋长或海军作战部长证明它们对美国全然无用,否则均不得转让给外国。这样一来,罗斯福就很难再将驱逐舰转让给英国了。

    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然而此时英国急需驱逐舰支援海战。于是丘吉尔透过各种渠道向罗斯福坦陈利害。他特别指出,如果英国被美国抛弃,便可能出现亲德的政府向希特勒求和,英国人民会怨恨美国人对他们的苦难袖手旁观,皇家海军舰队也可能落入希特勒手中,那样一来美国也就危险了。

    作为一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罗斯福自然也知道援助英国的必要性,但是美国的舆论氛围、决策层的顾虑,加上国会的修正案已经束缚了他的手脚。到了8月,事情终于又出现了一丝转机。罗斯福提出用英国在西半球的一批军事基地,来换取美国供给英国50艘旧驱逐舰。对英国来说,这是一种不等价的交换,可是考虑到罗斯福的处境和英国面临的实际困难,丘吉尔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了。8月3日,丘吉尔发电报给英国驻华盛顿大使洛西恩侯爵说:“把英国拥有的一些基地让与美国,可以答应,不过我们宁愿无限期地租借而不愿意卖出。”8月13日,罗斯福冒险使用他个人的行政权力而不经过立法程序,正式通知丘吉尔,美国有可能立即以至少50艘驱逐舰、20艘鱼雷艇和10架新式飞机来装备英国,条件是把英国在纽芬兰和西印度群岛的八处海军基地租借给美国使用99年。本来美国方面要求丘吉尔做出公开保证,必要时将军舰驶往美国海域,不能交给德国人。但丘吉尔担心这样做会带来负面效果。他在给罗斯福的电报中说:“我们要用舰队战斗到底,我们谁也无意用舰队的投降或凿沉去购买和平。当你引用我这一再提及的保证时,请记住,如果竟使人们产生一种印象,认为征服英伦三岛及其海军基地并非不可能的,那么,这从我们的观点看来是有害的。”因此,协商之后,美国只要求丘吉尔做不公开保证。

    接下来,两个人都面临着如何向本国人民解释这笔交易,赢得本国人民支持的问题。罗斯福还必须小心,不能让这件事影响到自己谋求第三次竞选连任的努力。丘吉尔的处境比较麻烦,因为这种交易对英国并不合算。美国的驱逐舰既陈旧而且效能又低,而美国从享有这些海岛基地的使用权所得到的战略上的安全则是永久的,所以两者之间的真正价值是难以作比较的。在议会辩论中,丘吉尔还是指出了这样做的好处:“英王陛下政府衷心愿意在租借99年的基础上将防御设施移交给美国。我们确信,这样做对我们的好处并不少于对他们的好处。这些措施是很重要的。毫无疑义,这种措施意味着英语世界的两大民主国家,大英帝国和美国,为了相互的共同利益,在它们的某些事务中将彼此结合起来。我个人觉得,展望未来,这种措施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即便我想制止也制止不了,没有人能够阻止这么做。就像密西西比河一样,它将滚滚奔流。让它奔流吧!”而罗斯福的麻烦相对小了一些,他努力向国会说明,此举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美国安全,用军舰换军事基地非常合算。

    1940年9月2日,英美双方正式达成协议,美国向英国提供50艘驱逐舰,英国则把它在西半球的8个军事基地租给美国,为期99年,这些基地是:纽芬兰、安提瓜、百慕大、圣卢西亚、巴哈马群岛、特立尼达、牙买加和英属圭亚那。丘吉尔保证英国舰队在任何情况下决不凿沉或投降。此项协定在政治上和心理上的意义不可低估,它意味着美国中立的结束,标志着美国有限参战的开始。

    就在这一年,美国政府也开始将工业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并不断扩充和增强国防力量。6月15日,罗斯福下令开展最终制造出原子弹的科学研究。6月30日,美国国防部制定出庞大的军备工作计划,规定应制造装备100万陆军的武器,储备可供200万军队使用的武器,建立可以武装400万军队的军工生产能力,航空工业每年应该能供应1.8万架飞机。9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义务兵役和军事训练法》,美国第一次在和平时期实行了义务兵役制。

    从丘吉尔当选首相开始到与罗斯福进行基地换舰艇的交易为止,美国逐渐摆脱了中立地位,进入了非交战状态,美国与英国的联系更紧密了,美国在战争中所承诺的援助英国的义务,达到了在此之前所不能想象的程度。

    租借法案

    在1940年,英国和美国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从法国陷落后,丘吉尔便考虑到了美国对这场战争态度的重要意义,而现在英美关系正朝着他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1940年也是美国的大选年,这给正顺利发展的英美关系投下了变数。美国宪法并没有明文规定,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但在美国历史上,从开国元勋华盛顿,到罗斯福的前任胡佛,没有一个总统连任超过两届的。现在罗斯福开始谋求第三次连任总统,他能否成功呢?

    尽管共和党候选人威尔基也同意援助英国,但如果威尔基当选,美国组织力量展开对英援助必然会较迟缓。所以丘吉尔还是希望和罗斯福打交道,而不愿“同一个在思想状况和个性上都陌生的人从头开始交往”,他急切地盼望知道美国大选的结果。

    竞选中,威尔基攻击罗斯福好战,他还说选举罗斯福就意味着把“把美国母亲的儿子送进坟墓”。威尔基的策略很有效,他的演讲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对战争的恐慌。形势对罗斯福很不利,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不得不保证说:“我向你们做母亲和父亲的人们再一次作出保证,我以前已经说过这话了,但我要再三地讲、反复地讲:你们的孩子们决不会被送到国外去打仗。”最后罗斯福打破历来美国总统没有超过两届的惯例而第三次当选总统。这个结果使丘吉尔非常兴奋,因为罗斯福能够给英国更有力的援助。

    而罗斯福也果然没有让丘吉尔失望,在他重新当选总统后的第三天就公开宣布,根据局势的需要来分配美国的军火产品。军火一出厂,就大致把其中的一半分给美国军队,另一半则分给英国和加拿大军队。美国战时物资优先分配局还根据总统的指示,批准了英国的要求,答应除满足他们订购的1.1万架飞机以外,再供应1.2万架。英国的武器来源问题解决了,可是美国要求“现购自运”,这笔钱从何而来呢?此时,英国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为从美国进口各种物资,它已经向美国支付了45亿多美元的现款,还卖掉了从英国私人手中征购来的3.35亿美元的美国股票,外汇储备只剩下大约20亿美元了,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能立刻变卖的海外投资,此时英国已经“破产”了。丘吉尔在一次内阁会议上说,“即使我们卖掉了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况且,战争的拖延还使我们需要的订货增加10倍。我们手头必须留点钱,以供日常使用。”

    财政问题尚未解决,灾难就接踵而来。考文垂是英国主要工业城市,在英国建筑史和工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40年11月14号夜晚,考文垂遭到了德国空军的疯狂轰炸,500多家店铺和5万多间民房被炸毁;12家飞机零件工厂处于瘫痪状态。空袭共炸死554人,炸伤4800多人。德军的空袭使其它国家、特别是美国在感情上产生巨大影响。丘吉尔已经预料到这一点,约瑟夫·肯尼迪大使向他报告说,罗斯福总统在5月间表示,“假如英国一些有名的地区遭到轰炸,美国将要参战。”考文垂被炸,罗斯福虽然尚未立即作出美国参战的决定,但他还是明确表示给予同情。

    12月8日,丘吉尔给罗斯福发了一封请求财政援助的信件:“我国无力为运输费用和各种军需物资偿付现金的时刻即将来临。我们愿意尽力而为,不惜作出任何牺牲,为我们购买的东西付款。可是如果在这场斗争达到高潮之际,大不列颠却须被迫变卖一切可以变换的资产,从而等到用我们的鲜血赢得了胜利之后,文明固然得到了拯救,美国固然赢得了时间得以充分武装来防止任何不测事件,然而我们却被剥得周身精光,赤条条地站着,那么,这种状况是不符合我们两国中任何一国的道义原则和经济利益的。这一点,我相信您会同意。”接到这封信时,罗斯福正乘美国军舰“图斯卡露莎”号在加勒比海游弋。他独自一人坐在他的帆布躺椅上,一再阅读这封信,思考了两天两夜。最后罗斯福想到了一个办法,“把造好的船只租借给”英国使用。这样做,既有法律依据,亦有大量先例可循。“现在,所有这一切变为果断的行动,宣告了‘租借’这一光辉灿烂的概念。”

    回到华盛顿的第二天,罗斯福召开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宣布要援助英国。他以邻居失火为例说明道理:“在救火以前,我是否要对他说,‘嘿,老兄!我这条水龙带值15美元,你得付我15美元才能使用。’不能这样做!我只能在灭火之后,把水龙带拿回来就是了。”所以“我认为,应把这个荒谬的、老牌的美元标记取消,代之以君子协定:让英国人在有利于美国防务的基础上使用他们所需要的美国的东西,战后我们照样把这些东西拿回来,物归原主。”

    为了配合罗斯福的说服工作,英国宣传机构还将德机在英国狂轰滥炸造成的悲惨景象,如古老的考文垂大教堂被炸成断垣残壁的照片,以及英国人民以身殉国、奋勇抗敌的事迹,广泛地向美国传播。这使得美国国内掀起一股同情和钦佩英国的巨大浪潮。罗斯福趁热打铁,又在1940年12月29日,通过广播向美国人民发表了著名的“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的“炉边谈话”。他说:前途是存在危险的——我们必须加以防范的危险。但是我们深知,爬到床底下用被单蒙上头,并不能使我们逃避开危险……如果大不列颠一旦崩溃,我们整个美洲所有的人都将生活在枪口的威胁下……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就我们所能支配的人力和物力,生产武器和舰艇……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

    这次著名的谈话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雪片一样的信件飞向白宫,其中99%是表示拥护支援英国的。同时美国报纸的民意测验也表明,80%的人支持总统的政策,只有12%的人表示反对。6l%的人表示,为了援助英国,可以不惜冒战争风险。

    就这样,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顺利通过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租借法案》,授权总统把武器和战略物资出售、转让、交换、租借给所有有利于美国安全的国家,而不管它们是否有付款的能力。于是,让丘吉尔苦恼不已的财政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它(《租借法案》)使我们能够通过协定而无拘无束地为我们一切的需要制订包罗万象的长期计划,没有规定偿付的条款,甚至连以美元或英镑计算的正式账目也没有。”“租借法案”为英国以及后来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项拨款总计超过600亿美元,丘吉尔、斯大林都对此给予极高的评价。

    从1940年以来,美国政府事实上已经逐渐同英国结成一种非正式的同盟关系了。尤其在军事方面,到1941年12月,美国海军担负起了护送英国商船的职责,美国实际上已在大西洋进行着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