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苗子·特长生-乐器特长:奏出孩子的快乐乐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小开发孩子的乐器特长

    如果说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对孩子的左右脑协调开发大有益处的话,那么从小开发孩子的乐器特长更有助于孩子右脑的潜能开发。一个具有乐器特长的孩子,通常比其他孩子的思维更加敏捷,想象力更加丰富。父母用心培养孩子这方面的特长,会让孩子的发展更全面,协调能力更强。

    特长生精彩案例沉迷音乐殿堂的女孩--徐敏嘉四川省峨眉山女孩徐敏嘉5岁那年,第一天踏进学前班的大门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与小提琴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少年宫教小提琴的一位老师到学校来选苗子,她妈妈正好站在教师的窗外向她招手,示意她接受老师的考查,就这样她懵懵懂懂地走进了音乐的殿堂。

    刚开始出于好奇,她很兴奋。每天晚上在爸爸妈妈的督促和指导下,她练得特别认真和刻苦,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多次给同学做示范。通过半年的学习,她的琴艺有了很大的长进,在同时学琴的六十多位小朋友中她是唯一通过小提琴业余三级考试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她也付出了不少艰辛。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地长出了茧子,同时,她认识到了练琴不是只凭一时的冲动和喜好,而是要靠勤奋、毅力和时间来磨炼。他再也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有更多自由玩耍的时间,人们常说:“学琴的孩子无童年。”

    随着琴艺和年龄的增长,老师和父母对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刚开始学琴纯粹是为了娱乐,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后来由于她在音乐和小提琴方面表现出一定天赋,为了让她的琴技得到更好的提高,父母决定带她到成都找更好的老师拜师学艺,最后她有幸成为了四川音乐学院胡维民教授的一名学生。从此,她踏上了每个星期在成都与峨眉之间往返的路程。

    第一次去成都上课时,虽然她平时坐车有些晕车,但没有想到那一次十分厉害,不但吐了自己一身,还吐了爸爸一身,当时爸爸非常心疼和难受,但为了她能有更好的学习机会,一切都要坚持和忍受。接下来通过多次锻炼,晕车的问题实在无法解决,最后,她只好改坐火车,由于火车时间问题,每次都要起大早,然后晚上九点钟左右才能到家。

    特别是冬天,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天又冷,她多么希望能多睡一会儿,但在父母怜爱的催促声中,她又怎么忍心让他们失望呢!

    她知道父母为了她学琴,也付出了很多很多,除了上班时间以外,他们的一切空余时间都是陪她度过的。

    到了2003年“非典”期间,火车不能坐了,又不得不坐汽车,通过长期锻炼,现在的敏嘉居然不晕车了。这让她想起古人的一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世上没有办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学琴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徐敏嘉学琴的道路上充满着艰辛。2005年9月的一天,她在成都上完课准备赶最晚一班到峨眉的长途客车。由于下课晚了一些,赶到车站去已经来不及了,此时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刮起了五六级大风,徐敏嘉和爸爸在汽车有可能经过的市内公共汽车站台上等候。由于雨大风急,站台上根本无法避风挡雨,他们被雨全淋湿了,风一吹,她冷得直发抖。

    爸爸把她搂在怀里,用背对着风,她感觉到爸爸微微颤抖的身体,她问爸爸冷不冷,爸爸却说:“只要有你在我怀里,我的心里就是热的。”汽车最终走另一条路,他们没有赶上,就这样他们在风雨中坚持了半个多小时,最后,不得已只有赶到火车站,半夜一点多才到家,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以后的学琴过程中,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想起这件事,小敏嘉就想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了。

    从她学琴到现在已经将近7年了。琴,从小琴逐渐换成了大琴,一直伴随着她,是她学习的见证。一分付出就会换来一分收获,风雨过后就会有彩虹。在这漫长的学习路程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此期间,她也有过退缩的念头。学琴真是太苦了,刚开始学琴时,一天到晚都是进行基本功和基本姿势练习,曲不成曲,调不成调,很枯燥无味。后来练到一定程度时,有一阶段的进步特别缓慢、不明显,父母很着急,甚至劝她不要练琴了。

    她也产生过一些动摇,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并不是学习小提琴的那块料,甚至有些厌学了,但一想到这么多年来的辛苦,以及对小提琴的深厚感情,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在这短短的几年中,她不光体会到了学琴的酸甜苦辣,也感受到了学琴带给她的喜悦和自豪。2002年她参加了在四川成都举办的中国西部少儿小提琴大赛,共有12个省市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的329位选手参加,她是惟一获得演奏奖和中国作品两个一等奖的选手。

    2004年,她参加了在福建厦门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少儿小提琴演奏比赛,获得二等奖。这些成绩的获得虽然跟自己平时的努力分不开,但更多的是老师的教导和父母的辛勤付出。它只能作为过去以及今后学琴的开始。她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喜欢音乐,享受音乐,才是最重要的。

    1.乐器有利于开发人的右脑

    才华横溢、想人之不能想,想人之不敢想的爱因斯坦,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大脑皮层比其他人厚、脑容量比其他人大。因为他的大脑皮层与常人不同,因此他才可以利用这些大脑结构去进行高度的视觉思考逻辑,构思出“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脑容量为什么比他人大?这与他酷爱乐器有关。

    说起爱因斯坦与乐器的故事,很多人都会记起一幅著名的漫画:

    爱因斯坦的脸被画成一把小提琴,琴弦上既有音符,还有那个著名的物理学公式:E=MC2.音乐让爱因斯坦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

    爱因斯坦对乐器的爱好来自他的母亲。母亲波琳科克在爱因斯坦很小时就对其进行了启蒙教育,每当母亲坐在钢琴前弹奏悦耳的曲子时,小爱因斯坦总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得入迷,母亲也感到了孩子有很强的音乐感。

    在爱因斯坦6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拉小提琴。随着时光的流逝,爱因斯坦对小提琴渐渐入迷,后来,小提琴成为他一生的至爱。

    虽然当时爱因斯坦在练小提琴时也感到很苦、很累,因为传统的小提琴教授法要让初学者一连几个小时反复、机械地进行弓法练习和指法练习,但是,在13岁之后,他就懂得了和声与曲式的数学结构,体会到了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技巧和奥妙。琴弦和心弦共鸣,他一生中的科学和艺术生涯也开始了。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

    在爱因斯坦身上,科学和艺术得到了统一和互补。不管旅行到哪里,爱因斯坦的身边总是带着一把小提琴,甚至参加柏林科学院的会议也要随身带着琴盒,以便会后拜访普朗克、玻尔时,能在一起拉拉弹弹。

    在思考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一旦爱因斯坦的思维陷入了低谷,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放下笔,拿起琴弓。当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开始响起的时候,爱因斯坦的灵感也随之而来。

    曾经有人说,爱因斯坦能够取得极高的成就,与他学习小提琴有很大的关系。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演奏乐器是一种细腻的艺术形式,它无处不在的张力能够使人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发挥到极致。正是拉小提琴让爱因斯坦在数学的王国里能够自由、有创意地想象,正是拉小提琴让爱因斯坦在物理学深奥的理论中找到自己的思路。

    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内外的专家认为:演奏乐器具有开发右脑潜能、调整大脑两个半球功能的奇特功效。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戈登肖教授将78名3至4岁智力相同的幼儿分成三组,一组学习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曲,一组学习计算机,一组则不接受训练。九个月后,戈登肖教授用拼图游戏对这三组孩子进行智力测试,结果发现,学习音乐的孩子得分平均提高35%而另二组孩子则几乎没有提高。

    这种结果的产生是有科学依据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左脑负责完成语言、阅读、书写、计算等工作,被称为“语言脑”;右脑负责完成音乐、情感等工作,被称为“音乐脑”.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因此,作为“语言脑”的左脑的利用率特别高,而作为“音乐脑”的右脑的利用率则特别低,这样,人的左右脑的功能往往是失调的。

    实际上,作为“音乐脑”的右脑能够使人产生创造力、想象力及灵感,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来源,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设法开发和利用右脑,那将会大大提高人的智能。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强调:

    “只有当大脑右半球即’音乐脑‘也充分得到利用时,这个人才最有创造力。”

    “音乐脑”的开发在幼儿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幼儿时期是“音乐脑”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音乐脑”的思维模式不仅容易形成,而且能永久保持。所以,幼儿期如能让孩子经常学习演奏乐器,就可以大大地开发“音乐脑”,提高孩子的智能,这对孩子的一生将产生重大影响。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演奏乐器不但是一种消遣活动,而且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实验表明,从儿童3岁开始就让他们多听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音乐,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成绩。即便是每天只弹10分钟的钢琴,儿童的智力测试成绩也会有大幅度地提高。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他的母亲颜征,在孔子很小的时候,就买来很多乐器,有时候请别人为儿子演奏,有时候母亲亲自为儿子演奏,有时候则让孔子自己摆弄。许多人不解其意,孔子的母亲认为,虽然孩子现在很小不懂事,但是天长日久,他会慢慢喜欢上这些乐器的。再说,为人处事都要讲究礼仪、规矩,而乐器是最讲礼仪和规矩的,没有章法便演奏不出悦耳动听的曲子。如果孩子早一点懂得礼仪,对他以后的成长大有益处。

    在母亲的启发与引导下,孔子对乐器有了浓厚的兴趣,很快就学会了演奏一些乐器。孔子长大后,依然钟爱乐器。

    后来,孔子在音乐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他整理了“六经”之一的《乐经》。他从音乐中悟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正是在各种乐器音律协调的启示下,他感悟出了一个深刻的为政之道,并逐渐形成了以“仁”

    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母亲颜征的乐器熏陶法在孔子身上是十分成功的,孔子的成才与成功与他母亲的乐器培养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见,乐器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对孩子的智能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匈牙利一位音乐教育家通过研究指出:乐器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它不仅可以直接刺激儿童进行各种活动的意向,而且对于儿童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及早发现孩子演奏乐器的天赋

    孩子演奏乐器的天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做父母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乐器演奏天赋。

    (1)幼儿演奏乐器天赋的表现

    有演奏乐器天赋的孩子,在幼儿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爱听歌曲。只要听几遍就能模仿得差不多。

    听音。对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很敏感。

    听认音节。

    自个儿哼歌,低音细语。

    对音乐很敏感。听见乐曲就表现兴奋,随着节拍手舞足蹈。

    显露出在旋律或歌曲方面很好的记忆。

    (2)少儿演奏乐器天赋的表现

    有演奏乐器天赋的孩子,在少儿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对曲调和旋律特点能准确感知和记忆,并能敏锐辨别音调的高低、强弱。

    喜欢演奏乐器,乐于学习新乐器。

    学习弹奏某种乐器非常专注,每天坚持较长时间反复练习,不觉枯燥、疲劳。

    喜欢唱歌,在唱歌时音阶很准,音色甜美无假声。

    倾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并能根据音响敏捷地判断出是什么乐器。

    尝试自己编歌、作曲。

    成为音乐的消费者,关注音乐会和购买音乐产品。

    3.培养孩子乐器特长的最佳时间

    科学家们指出:虽然人类在一生中一直在学习,但有一个阶段人们学习起来会比较容易。对学习弹奏乐器来说,这一机会是在3~10岁之间。在此期间,大脑能够快速而有效地获取新的信息。如果能够在此期间给孩子上音乐课,大脑回路永远处于接通状态,孩子永远不会忘记如何演奏当时所学的乐器。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密歇根儿童医院的儿科神经生物学家哈里丘加尼对上述理论有独到的体会。他与其幼女同时上了钢琴课,女儿很轻松地就学会了有关内容,他却不然。然而,由于他儿时曾学习过吉他,而他事隔多年之后再次弹奏吉他时,兴奋地发现能够回忆起儿时所学的内容,他自己说:“那些歌曲仍然在我脑海里。”

    这是否意味着,如果孩子超过10岁,她学习乐器不会太容易,你应该不用再给她上音乐课呢?绝对不是。教育工作者和音乐家约翰霍尔特在《永远不会太迟:我的音乐生活故事》一书中指出:学习是伴随一生的过程。他在50岁时开始学习大提琴,在刻苦练习之后能够参加室内乐团和弦乐四重奏组合举行演出。他说:“老师们说,如果我们在孩提时代没有学会演奏乐器的话,他们成年之后也不会……事实不是如此。当然,如果我们年幼的时候能够自由接触音乐固然是好,但如果当时没有条件,我们可以随后再学习,永远不会太迟。”

    《学习的游戏》一书的作者之一约瑟夫斯帕林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你会说永远不会太迟,但早年的一些事情确实具有特殊意义。然而,最新的发现也证明,一定的信号刺激可以触动趋于成熟的大脑,像显微螺丝扳手一样,来恢复业已破损的线路。”

    虽然科学研究表明,年幼的孩子学习乐器时更为容易,但是如果你已经错过“机会之窗”,也不要惊慌,尽早开始学习就可以了。现在的挑战是选择一种乐器以及合适的老师。

    4.让孩子主动地学习乐器

    选择一门乐器进行学习,其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开发孩子的乐器特长,让孩子从小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的音乐修养,让他们能享受到欣赏音乐、演奏音乐的乐趣,从而亲近音乐、喜爱音乐。在家庭音乐教育中,如何激发孩子愉快主动地学习乐器呢?

    (1)多鼓励,多表扬

    每次当孩子能双手合起来弹乐器时,鼓励他弹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属听,让他们听完后表扬她,夸她本领大。

    这样孩子觉得非常开心,不知不觉就喜欢并愿意弹琴,而且也能多练几遍了。

    (2)让孩子尝试成功,多点成就感

    让孩子多点成就感,就应该多让孩子尝试成功,这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和表现欲的增强也大有好处。让孩子知道自己会一门乐器,有一点别的小朋友没有的“小本领”,在亲友面前多夸夸孩子近期的进步,通常也能刺激孩子的荣誉感和表现欲。一次次在亲友面前表演,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舞台经验”,还会促进孩子练琴的自觉性。

    (3)让孩子充满信心

    弹琴的过程就是锻炼人的毅力和耐力的过程。作为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多鼓励孩子,让她增强自信心。如:在家中贴上一张表,把每天的练琴情况用红五角星的形式进行记录。如果今天练琴好,就在表上打上红五角星,像老师一样给她一个好的评价,她会很认真地把每天的练习当一回事。因为有妈妈在欣赏她弹奏的音乐,使她充满信心。学琴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所以,父母的陪伴和参与是孩子最大的动力。

    (4)循序渐进,不操之过急

    一位教育大师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孩子对乐器有兴趣呢?兴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最初接触五线谱和小提琴的时候,是最枯燥和最难过的,孩子总是记不住那小蝌蚪似的符号,拉空弦思想也总是“溜号”.这时家长不可操之过急,可以不断将画上五线谱的纸片让孩子边玩边认音,一天一天地设法延长孩子的练琴时间。当孩子能连续半小时静心拉琴的时候,你就应该表扬她了。

    (5)多创造锻炼的机会,让孩子产生表演的欲望

    要想培养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还应多鼓励孩子,多创造锻炼的机会,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有一次,一位家长看到报纸上登了一则消息,某商厦举办一次“让我来做一回莫扎特”活动,这位家长便带孩子去了,到了那儿才知道活动已结束了。这位家长想想路这么远都赶去了,就想争取一下,找到了有关部门。人们看到孩子这么小,觉得蛮可爱,就破例同意让她弹一首,商场内的顾客都被她的琴声吸引过来了,一首曲目弹完后,经理主动叫她再弹几首,结果她一口气弹了八首,一阵阵的掌声使她越弹胆子越大,越弹越投入。类似这样的机会多了以后,孩子觉得很自豪,很有信心,就会喜欢音乐,弹琴的兴趣大大增加了。

    (6)寓教于乐,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

    下面是上海某音乐幼儿园介绍的寓教于乐、教孩子弹奏乐器的方法:

    孩子开始对五线谱上的黑黑的小蝌蚪一点也看不懂,为了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可用彩色笔画些高音谱号、五线谱及各种音符,贴在房间的墙上,再配上一些小鸟、小鸡、小狗等小动物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帮助孩子营造一个音乐的环境,让他渐渐地对乐器产生兴趣。

    为了帮助孩子尽快地掌握音符,使他能够自己认谱,可以制作一些小卡片,先是一个一个音符教孩子认,当孩子完全掌握了一个八度的音以后,再用玩具钢琴弹一个音让孩子说出这是什么音,说对了就把一块有彩色图案的积木举起来,说错了就把没有图案的一面对着他,通过这种游戏形式使孩子乐意学习并接受,并能较准确地分辨出八个不同的音。

    在上述基础上再教孩子认识五线谱,不多久孩子基本上就能自己识谱了,而且认得快、记得熟。

    5.帮助孩子养成练习乐器的习惯

    孩子学习乐器的时候,同时也在学习如何才能长期保持毅力。

    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练习乐器需要孩子们的毅力。为了培养孩子坚韧的毅力,养成按时练习乐器的习惯,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草拟一份“目标计划书”,就练习等内容做出规定,记录下有关承诺。一定要落实到书面文字,这样可以避免以后的误解,同时交给孩子一份。

    规定好每天练习的时间,为了持续下去,最好每天都固定于同一个时间段。

    孩子排练时,父母要坐在身边,即使你不懂音乐,坐在那儿意味着支持和鼓励。孩子早期能否成功地学习音乐,关键在于家长和孩子能否成为一个整体。

    学习取得成功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需要父母、老师、祖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鼓励和帮助,尤其重要的是父亲的支持。那些达到一定水平的孩子往往拥有一个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的支持团。

    定期安排孩子在家里表演。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与熟悉的听众一起,来感受得来不易的技能所带来的乐趣和音乐享受。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辞。认知理论家柯特费歇尔(Kurt Fischef)认为,孩子与生俱来有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过训练加上成人的赞扬,这种能力将会提高到4倍。孩子的努力受到赞扬之后,他们的学习技能和掌握音乐的技能会有显著提高。

    要有耐心。学习一件乐器意味着同时掌握许多复杂的技能,要让你的孩子认识:学习音乐需要大量的耐心和爱心。

    孩子形成每天练习乐器的习惯之后,会更自觉地遵守练习的有关规定,同时他也学到了宝贵的人生训诫。当孩子在音乐会、学校才艺表演、家庭聚会上的演出取得成功,人们为他鼓掌欢呼的时候,他就会忘记那些冗长沉闷的练习,同时又产生了继续努力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美国国家交响乐团长号演奏员詹姆斯克拉夫特认为:“练习就像是储蓄,演出就像是从账户里提款。”让这句话成为孩子们的格言,鼓励他们努力追求人生目标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