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慈恩寺志-历史沿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肇始时期:沈阳慈恩寺的创建

    慈恩寺相传建造得很早。老百姓传说很久之前沈阳城十分荒凉,有一年突然从北面开始发水,后经高人指点,说“在那里建一座庙就会好起来”,大家就真的在那里建了一座庙,洪水果然消退了,这座寺庙就是最早的慈恩寺。

    而有据可查的历史,据1654年《沈阳慈恩寺碑记》(碑文见本志书“金石文献”),慈恩寺创建于后金天聪二年,即1628年选定慈恩寺寺址,“前有秀峰可观,左有清泉林流,右有通衢坦平。其中风景奇特”,被认为是风水宝地,在此建立佛教寺院,并命名为“慈恩寺”。但数年后寺庙建筑就已经颓坏,清顺治元年(1644年)大家又捐资重修,慈恩寺重修后有正殿5间,两廊10间,山门、韦驮殿等建筑,面貌焕然一新。慈恩寺住持僧人慧清于1645年立碑纪念。

    就在沈阳慈恩寺重修后不久,千山剩人函可在清顺治五年(1648年)“奉旨焚修慈恩寺”。所谓“奉旨焚修慈恩寺”实际上是因“文字狱”流放关外,住沈阳慈恩寺。函可刚到慈恩寺时的生活比较清苦,但他与沈阳慈恩寺僧众相处十分融洽,在人生命运遭受沉重打击之后,再度找到了精神慰藉而不失本性。

    《千山剩人禅师语录》多次提到沈阳慈恩寺:

    上堂,白椎毕,师云:“若论第一义,便恁么下去,已是淹没尔诸人了也,事不获已。记得《华严》一偈:‘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大众,作么生说个靡不周底道理?山僧自来关东,匿迹慈恩,承体光僧主种种加恩,又承印真禅人分我半席同寝,处者年余,不啻骨肉。后来,藏主开藏强山僧主席,方才惹出无限络索。比如山僧未来时,慈恩本无山僧;山僧既到普济,慈恩却无山僧;及乎受南塔请,普济又无山僧;即今在大宁与大众团圞,南塔又无山僧。作么生才得随缘赴感靡不周聻?尔莫道身到心不到、心到身不到,即是身外有心、心外有身。身心尚自打作两橛,如何说个充满法界?又记得善财南询登妙高峰顶,遍觅德云比丘不得,及到别峰方才相见。且道别峰得见,为甚妙高峰不得见?”又,举:“大耳三藏得他心通,第一度、第二度俱见国师,第三度为甚不见国师?莫道国师跳出三界外么?国师出得三界,为甚前两度不出?于此不识,不特第三度不见,前两度也不曾见;于此识得,国师从不曾离三藏一步,三藏亦不曾离国师一步。又非特三藏国师不曾相离,德云比丘亦不曾离善财一步,善财亦不曾离德云比丘一步。又非特德云、善财不曾相离,山僧现在大宁亦不曾离南塔一步,在南塔亦不曾离普济一步,在普济亦不曾离慈恩一步。便是山僧未来关东以前,与现前大众亦不曾相离一步。则后来戒期已毕、道场已散,大众各还本刹,或之他方,亦不曾离山僧一步,亦不曾离国师与三藏一步,亦不曾离德云比丘与善财一步。方信道,法身充满于法界,亦无法界可满,普现一切群生前,亦无群生前可现,随缘赴感靡不周,亦无周与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亦无菩提座可处。不然,但执世相相求,何止三藏见不得国师、善财见不得德云比丘?现今,山僧登座,大众围绕,眼眼相觑,总未曾梦见山僧在。大众到者里,必须亲悟亲证始得,不是说了便休。大众,毕竟作么生是亲悟亲证一句?”卓拄杖,又呼大众云:“今日岂不是说戒第三日?”下座。

    又:

    上堂,云:“节序暗迁,炎凉易改,方尔流金烁石。释迦弥勒在猛火焰里转大法轮,倏然拔木吹沙;临济德山向烈风头上扬正法眼。蝉声聒聒,唱无生曲于郁密梢头;雁字翩翩,写大部经于碧空天际。若也离见绝闻、超声越色,始觉头头漏泄、物物显彰。用处觌体全真,拈来当机直截。只如慈恩僧主普化、沈阳诸檀专本刹当家同印真、显如二禅远来设供,大众如何祝赞?”卓拄杖云:“万户屡施宁有尽,百年长送不嫌频。”下座。

    “山僧自来关东,匿迹慈恩,承体光僧主种种加恩,又承印真禅人分我半席同寝,处者年余,不啻骨肉。”从中能够得知,当时沈阳慈恩寺的住持是体光法师,跟函可同住的是禅僧印真。清初沈阳慈恩寺即有藏经,函可受藏主礼请,讲解《楞严经》《圆觉经》,听者如云。“藏主开藏强山僧主席,方才惹出无限络索。”“吾上人延师阅藏,为演《楞严》《圆觉》,四辈皆倾。渐拈教外之传,稍稍示洞家宗旨,凡七坐道场。”函可在沈阳慈恩寺传扬的是曹洞宗。不久后沈阳慈恩寺住持易为普化和尚。

    复兴时期:沈阳慈恩寺的中兴

    沈阳慈恩寺在清初千山剩人函可驻锡时期,结冰天诗社,人文鼎盛,成为关外佛教文化发展的重镇。但在清中叶后,慈恩寺一度衰败,据《沈阳县志》记载:“慈恩寺,在德胜关大井沿路东,天聪二年建,顺治元年重修,佛殿无存,僧房六楹,住持僧十余。”清道光三年(1823年),慈恩寺募化筹资,对殿堂、佛像进行了维修。但到了晚清,慈恩寺更加荒废,仅剩破庙一间,慈恩寺的旧址已经沦为高家菜园。慈恩寺在晚清民国的复兴,离不开步真老和尚的努力。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步真和尚来到沈阳,住龙凤寺。步真和尚在沈阳期间,与千山中会寺德安和尚交好,后发心创建丛林寺院。得到魁星楼僧录司张深海的帮助,并与济仁法师商量,后化缘得钱购买了沈阳城南厢当时已经荒废了的慈恩寺旧址,历经数十年努力,慈恩寺得以复兴。在步真和尚的主持下,慈恩寺先后修成山门、天王殿、配楼、钟鼓楼、禅堂、念佛堂、两廊、比丘坛,1919年大雄宝殿落成。

    步真和尚在民国16年(1927年)二月十六日圆寂,十方僧众推举万寿寺青山和尚代理方丈。青山和尚是僧中之领袖,戒律精严,曾经传戒数十坛。青山和尚继承步真老和尚的遗志,在慈恩寺修建了客堂、方丈室、围墙和甬路。经过一年多的寻访和精心物色,青山和尚终于在黑山县盘龙山大兴寺访得修缘和尚。

    修缘和尚于1928年九月十九日升座,正式继任沈阳慈恩寺方丈之位。此时沈阳慈恩寺常住僧侣已有40多人。修缘和尚接任沈阳慈恩寺住持之位后,青山和尚、修缘和尚于1934年三月十五至五月八日,在慈恩寺传戒53天,取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意。男僧受戒400余人,女尼受戒200多人,在家男女居士受戒150多人,共计800多人受戒,号称“千僧大戒”。传戒完满之后,立《佛日增辉碑》《法轮常转碑》(以上碑文介绍见本志书“金石文献”),以及《重修慈恩寺刹竿记》。此次受戒的僧侣,不少日后成为法门龙象,例如澄观法师(1916~1999年),俗名陈元奎,辽宁丹东人,1934年在吉林弥陀寺出家,同年在沈阳慈恩寺受具足戒,改革开放后长期担任陕西西安法门寺住持。

    1940年青山和尚、修缘和尚再次在沈阳慈恩寺传戒,各地佛教弟子千人在沈阳慈恩寺留影纪念,照片今存。此次传戒有《奉天慈恩寺同戒录》,前言28页,正文205页,大连图书馆有藏。当时尚未出家、时年26岁的忏云法师,随大连市议员曲子源老先生前往沈阳慈恩寺,于修缘老和尚座下秉受五戒。忏云法师(1915~2009年),俗姓曹,法名成空,东北人。精持戒律,宣扬净宗,创建莲因寺,是台湾佛教界享有盛名的法师,信众皆尊称他为“忏公”。据忏云法师晚年在《忏云老和尚自述吃素经历》一文中的回忆:

    经过二十五岁这一年,二十六岁我就毅然决然去沈阳慈恩寺。寺里授三坛大戒,我去受了五戒,住了七天。寺院的生活很好很好,还听红螺山彻悟祖师道场的方丈老和尚每天和我们讲一讲佛法,听得很有兴趣、又有意义。住了七天,受了五戒。再回到俗家,母亲听说我吃素了,就显出不满意、生气的样子,还用瞧不起的那种眼神瞥我一眼,但也不再强逼着我吃荤了。所以我从那时候开始吃素。吃素之后,身心愉快,从未曾有,太好太好!没想到信佛,进一步吃素、受五戒,天天拜拜佛、用用功、看看经,就这么好!

    1940年慈恩寺传戒法会结束后,修缘和尚还创办慈恩寺佛学院,院址设在慈恩寺南厢。首期招收20多名新戒子,学员有心朗、通蕴、佛蕴、宝静、果西、觉明、安详、悟彻、宝菡等。任课法师有谛观、朗明、静宽、彻广、妙藏、王知一等,首任院长为修缘方丈。课程包括四书五经、古文、算术、唯识、《阿弥陀经》《教观纲宗》《楞严经》等。后期佛学院院长分别由省僧、慧僧、明心、果性、乘安、导尘等担任。其间,有的学员毕业后担任了佛学院讲师。哈尔滨极乐寺佛学院学僧一度来此学习,学员达八九十人。1943年怀一法师前来沈阳慈恩寺布教养成所学习,在明心、妙藏等法师门下学习《瑜伽师地论》《因明入正理论》《俱舍论》诸课程,次年升任辅讲。怀一法师,原号济众,法名能慈,因仰慕弘一法师,改名怀一,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曾长期驻锡贵州省贵阳市弘福寺。

    1943年修缘和尚圆寂后,省僧法师、明心(大彻)法师、慧僧法师、果性法师、乘安法师相继担任方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起,辽东、辽西两省,沈阳、旅大(现大连市)、鞍山、抚顺、本溪等五市先后设立了宗教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经民宗部门批准,恢复慈恩寺为宗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由惺如大和尚任住持,留单接众,当时常住僧众30余人。惺如和尚是天台宗倓虚法师弟子,曾与定西法师在1929年创建黑龙江大乘寺。

    1954年沈阳慈恩寺与万寿寺合并,由导尘和尚担任沈阳慈恩寺住持。1956年4月17日,导尘大和尚晋院升座慈恩寺方丈。慈恩寺对外开放,信众日益增多,政府多次拨款修缮。为进一步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管理,1954年并省后,当年11月辽宁省设立了宗教事务处。

    1957年4月,导尘和尚在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并进行发言,在发言中导尘和尚表彰了慈恩寺退居方丈安慧(也是此次代表大会代表,“文革”时期被迫还俗)积极在千山生产合作社参加劳动:

    他介绍辽宁省的佛教情况时说,佛教徒在政府贤明政策的照耀下,都大受感动。僧尼们在生产上也不落人后;有的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有的被评为模范单位,就以出席这次会议的安慧代表来说吧,由于他劳动热情、工作积极,在一九五六年就被推为千山生产合作社的社主任,这虽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可是在旧社会里是从来不会有的。僧尼们还不因为生产而忽视了自己的宗教生活,如早晚的功课,重要的佛教节日,都照例举行法会。

    1956年9月28日,中国佛学院在北京法源寺举行开学典礼,辽宁省选派安详、果智等三位法师参加学习。1959年2月14日,中国佛学院举行首届本科班结业典礼,学僧在毕业后能够从事专门的研究。

    1957年6月6日,辽宁省有关部门在千山向全省佛教徒传达中国佛教协会第二届代表会议精神,在导尘、根普乐、逝波、安慧四位法师的倡议和主持下,辽宁省26市县40位佛教界著名人士齐聚千山龙泉寺,举行辽宁省佛教协会发起会议,成立辽宁省佛教协会筹委会。1957年10月14日至17日,在沈阳慈恩寺举行辽宁省佛教协会正式成立大会,选举导尘为首任会长,逝波、根普乐、王志一为副会长,王志一兼任秘书长,惺如为副秘书长,常务理事15名,理事41名。这宣告了辽宁省佛教协会成立,会址设于沈河区大南街慈恩寺。

    慈恩寺成为佛协驻地后,省内许多佛教文物和教职人员都集中到了慈恩寺。1957年,由万寿寺移入木版《大藏经》至慈恩寺。慈恩寺藏经楼永久收藏的藏经包括明版藏经和清版藏经两种,版本极其珍贵,分别是明正统五年(1440年)的藏经724函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四月初八日御赐藏经724函,还有光绪年间御赐藏经728函。此外还有很多佛教经典书籍等,“文革”期间被转移至故宫,由此得以保留。

    不仅汉传佛教教职人员,甚至辽宁省内一些藏传佛教的教职人员也被集中到慈恩寺,例如王世义(益西丹森)活佛回忆:“1961年国家在北京开了一次佛教会议,会后,各地开始物色佛教的接班人,阜新地区有关部门领导人找我谈话,动员我到省佛教协会工作,先熟悉情况,以后再到实胜寺接达喇嘛白相臣的班。当时省佛协在沈阳的慈恩寺办公。所以我把户口落在了慈恩寺,吃住全在那里,平时常到实胜寺熟悉环境,了解情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沈阳慈恩寺的硬山顶和檐墙的做法,某些部位杂有藏式装饰风格,这些都体现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交融。

    1962年5月20~25日,辽宁省佛教协会第二届代表会议召开,对协会章程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总结上届理事会工作,选举导尘和尚为会长,逝波、王扎拉(喇嘛)为副会长,逝波兼任秘书长,果智为副秘书长,常务理事13人,理事40人。新中国成立后,慈恩寺的日常运营,除僧人生产自养外,每月收取房租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导尘和尚长期担任慈恩寺方丈,在1958年寺庙集中后,大部分僧侣还俗参加生产,导尘和尚仍留慈恩寺与佛协处理日常工作。

    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沈阳慈恩寺

    慈恩寺是辽宁省重要的佛教寺院,是历史上著名的十方丛林之一。每年七月十五盂兰盆节,人流如潮,香烟缭绕,诵经终日。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上佛教徒凡到沈阳,必拜谒慈恩寺。沈阳市人民政府曾多次拨经费进行修缮,并为外宾专修一条柏油路。1963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原有礼器、文物、法器等共276件,经典6500余本,木佛像92尊。

    1966年“文革”初期慈恩寺佛像被毁坏,其经典和礼器等一部分散失。房子被小学和工厂占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落实宗教和统战政策,沈阳市政府决定“复修庙宇,再塑金身”。1979年6月辽宁省委转批了省委统战部《关于落实宗教政策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报告肯定了“文革”前17年辽宁宗教工作成绩是主要的,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干部和群众要进行宗教政策再教育,不断改善党、政府与信教群众的关系,团结广大信教群众,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为尊重信教群众的正当宗教活动,要因地因教制宜地开放少量寺庙教堂和宗教活动点。辽宁省委在批语中强调:“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解决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必须坚定不移,全面贯彻。只有全面、正确地贯彻了宗教政策,才有利于团结广大信教群众,调动他们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在“文革”期间停止活动的辽宁省佛教协会,1979年6月18日恢复活动。

    1982年沈阳慈恩寺比丘坛举办传戒法会,戒和尚为澍培法师。1982年5月澍培法师应辽宁省佛教协会逝波会长邀请来到沈阳,以86岁高龄为辽宁四众弟子传授了三坛大戒,长春般若寺的洗凡老和尚为羯磨师,千山的宝澄师父为教授师父,开坛师父、引礼师父都是辽宁省本地的师父。传戒法会为期7天,共度僧俗177人,当时很多“文革”期间被迫还俗的僧人再次受戒,堪称盛举。澍培法师(1897~1986年)俗姓包,名鸿运,晚年自号“卧云庵主”,蒙古族人,原籍辽宁省朝阳县。澍培法师是倓虚法师弟子,曾协助倓虚法师兴建长春般若寺,并出任首任住持,弘法利生,培育僧才,生前为吉林省佛教协会会长,长春般若寺方丈,吉林省政协委员。

    此次在沈阳慈恩寺比丘坛传戒,受戒弟子来自东北各地,为“文革”后辽宁省第一个大戒场,不少戒子都成为日后的法门龙象,如吉林省佛教协会会长、长春市佛教协会会长、长春般若寺方丈成刚法师(1944~2016年)就是这次在沈阳慈恩寺受戒。

    1982年8月24日召开辽宁省佛教协会第三届代表会议,选举逝波为会长,果智、王扎拉为副会长,果智兼秘书长,常务理事13人,理事35人。本届辽宁省佛教协会共召开五次常务理事会议。同年在三届二次常务会上增补侯幼文为副会长。第三届四次常务理事会(1985年8月21日)上,果智做了逝波会长病逝情况报告,理事会一致推举果智为代会长,主持佛协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期,沈阳慈恩寺内常住僧人很少,仅有逝波会长(比丘尼)和两位老法师:思配法师(当时已经双目失明)和戒空法师。之后1980年觉明法师、1981年照元法师相继来到慈恩寺,常住僧侣逐渐增多。觉明法师,1931年生,1944年在慈恩寺依止慧僧法师出家,20世纪60年代被迫离开沈阳前往辽阳,1980年后一直常住慈恩寺。

    1985年7月18日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批转《关于当前我省贯彻落实宗教政策的情况和意见》的通知(辽委发[1985]23号)指出:“总的来看,我省落实宗教政策的形势越来越好。各级领导对落实宗教政策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所理解。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突出表现在合理安排宗教活动场所和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策方面,阻力还很大。国发[1983]60号文件确定的全国重点寺观中,我省沈阳慈恩寺仍大部分被占用,鞍山千山无量观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很好解决。省批准恢复的宗教活动场所中还有三十二座被学校和一些单位占用,尚未恢复。已经恢复的寺观教堂还有不少遗留问题。”

    到1987年秋,沈阳慈恩寺完全交还给佛教界管理。中国佛教协会机关刊物《法音》1988年第2期以《沈阳慈恩寺交还佛教界管理》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全文如下:

    本刊讯 被沈阳市一家工厂长期占用的全国重点开放寺院、辽宁省沈阳市慈恩寺于1987年秋全部交还僧人管理。

    慈恩寺创建于唐代,复兴于清天聪二年(1628年),扩建于顺治二年(1645年),为东北四大丛林之一,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该寺被工厂占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沈阳市政府为了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多次开会,决定将慈恩寺全部交还佛教界管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落实。去年9月末,沈阳市市长再次作出决定,占用单位马上着手外迁,将慈恩寺使用权全部交还佛教界。现在,四众弟子回到阔别已久的大雄宝殿,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他们衷心感谢党的宗教政策维护了佛教徒的合法权益,决心管好寺庙,保护好文物古迹,为祖国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改革开放后,安详法师曾任慈恩寺住持。安详法师是辽宁省新宾县人,1926年出家,师从心然法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曾任辽宁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沈阳市佛教协会会长,沈阳市政协委员。慈恩寺逐渐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中,妙印法师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不幸遇害。

    1992年9月22日至24日,辽宁省佛教协会第五届代表会议在沈阳慈恩寺举行,会议选举果智和尚为会长。果智法师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佛学院第一批学员,20世纪80年代在慈恩寺创办僧俗培训班,恢复正规的早晚上殿功课。果智法师身体不大好,90年代后由其弟子亲寂法师等人照料,1996年在慈恩寺圆寂。

    1996年7月盖忠法师任寺务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辽宁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照元法师正式接任慈恩寺管委会主任,慈恩寺常住大众僧人38人。无冬历夏,沈阳慈恩寺是早上四点半起床打板。五点上殿,平日是在大雄宝殿进行早课,冬天冷的时候,因为大殿没有暖气,就在有暖气的念佛堂进行早课。六点前下殿,早饭。白天僧人进行经忏佛事等活动,如地藏佛忏、观音佛忏、大悲忏、三昧水忏等。中午十一点午饭。晚课一般下午四点开始,五点药食(晚斋)。有时候晚上还有放焰口、蒙山施食,最晚到九点钟,九点打板休息。

    “文革”后,政府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不仅慈恩寺得以恢复重修,原属慈恩寺的一些下院也陆续得以复兴,例如抚顺宝泉山善缘寺(抚顺经济开发区高湾友爱村),原称“圣水寺”,为沈阳慈恩寺下院,“文革”期间被毁。1995年经抚顺市政府批准在原址重建。1997年建成大雄宝殿、讲经堂、斋堂、僧舍。1998年以来,又陆续建成天王殿、钟鼓楼和东西配殿等,已形成较完整的佛教寺院。善缘寺现存沈阳慈恩寺方丈修缘和尚的舍利塔一座。

    2003年10月6日,慈恩寺恢复十方丛林,照元老和尚升座,正式担任慈恩寺方丈,盖忠法师任监院。慈恩寺近代自步真和尚之后,一直传临济宗法脉。照元和尚此次升座,属天台宗,第四十五代。2007年12月10日,“庆祝辽宁省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振兴东北、和谐辽宁、祈福法会”在辽宁省佛教协会会址沈阳慈恩寺大雄宝殿举行。2009年,沈阳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慈恩寺受到法律严格保护。

    2015年8月20日,照元法师退居,盖忠法师接替照元法师,成为代管慈恩寺的住持。盖忠法师接任住持后,在沈阳慈恩寺积极开展多项佛教文化公益事业。

    盖忠法师受沈阳市宗教局主管领导及市佛教协会的委任,在退居方丈辽宁省佛教协会会长照元大和尚殷切嘱托下,规范丛林制度管理,主持慈恩寺的日常管理工作,秉承佛教祖师大德遗训,爱国爱教,带领全寺两序大众充分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学修并重,众善奉行,并广施饶益,利乐有情。

    慈恩寺现存建筑主要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比丘坛、藏经楼为中轴线,两边附以沈阳市佛教协会、钟鼓二楼、伽蓝殿、大乘殿、客堂、念佛堂等建筑,共占地19亩,殿宇恢宏,建构有序。这座古刹,历尽风雨飘摇,如今常住僧侣45人,晨钟暮鼓,早晚功课有序,日常并为信众举办各种弘法利生佛事活动,法幢高树,海众安和。沈阳慈恩寺每年二月十九(观音圣诞)、四月初八(佛诞)、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七月十五(盂兰盆节)、九月十九(观音涅槃日)、腊月初八(佛陀成道日)都会举办大型法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