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艺术模板-放开眼量风物长——把握好社交亲与疏的艺术与分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虽说“朋友有远近,亲戚有厚薄”,但仅仅以远近厚薄这一把尺子作为亲疏的标准来区别对待所交往的人往往会失之偏颇,因为有些关系较远的亲戚朋友或许正是将来对自己大有帮助的人。谁也看不准天上的哪块云彩会有雨。所以,日常交往中要放开眼量看你所交往的对象,不要因为关系近就特别亲近他,也不要因为关系一般就疏远他。无论是怎样的关系,办事尽量都要以诚相待。当然,这里的亲疏程度一定要把握分寸,亲也不能翻开家底让人一览无余,疏也不能态度生硬自绝后路。只有用长远的发展变化的战略眼光看交往,脚下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一、建立自己的“人情账户”

    人情就是财富,人际关系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结人情,处人缘。

    要像爱钱一样喜欢情意,方能左右逢源。施恩是人情关系学中最基本的策略和手段,是开发利用人际关系资源最为稳妥的灵验功夫。在人际交往中,见到给人帮忙的机会,要立马扑上去,像一只饥饿的松鼠扑向地球上的最后一粒松子。

    给人情,留后路

    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此人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武器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

    那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给予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结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

    这段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

    给人好处别张扬

    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有这样的人,自己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因此心里总是怀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造成人际关系中的负面影响。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而使这笔人情帐自动抵消的罪魁祸首正是傲慢张扬的态度。

    所以,帮忙时应该注意下列事项:第一,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第二,要做得自然,也就是说在当时对方或许无法强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体会出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步是最理想的;第三,帮忙时要高高兴兴,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

    总之,人际往来,帮忙是互相的,且不可像做生意一样赤裸裸地,忽视了感情的交流,这会让人兴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没有一次性人情

    生活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作受伤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做一次尚且可能成功,第二次就再没人愿意给他帮忙。这时再去弥补过失,施恩于人,大概也没人愿意领他的情。

    要让人际关系细水长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与朋友多待在一起,最好是同“泡苦水”

    人们在一起共事时,大家同舟共济,共同的命运把彼此连在了一起,只要采取合作态度,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就容易产生感情认同。特别是在困难环境中,彼此相依为命、共渡难关、情谊深厚,可能终生难忘,交情将更为牢固。

    (2)培养与朋友的共同兴趣,以达“趣味相投”的高度有时候共同的爱好、兴趣,也可能成为彼此交情的纽带。比如,都爱下棋,在路边棋场相识,相互成了棋友;都爱垂钓,在湖边相遇成了钓友……这样共同的东西把彼此召唤到一起,在共同切磋中,便结下了友情。

    (3)杜绝“一次性交际”的心态及行为

    在某些“实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谓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烟,我给你几元钱,就像借债还钱,概不赊欠。这种一次性的交际行为看似洒脱,实则包含了太多的困惑与无奈。事实上“非一次性”的交际行为能够赢得更大的“人情效应”,即使受助者一时无力给你回报,但你的行为风范,你的崇高秉性,已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口渴以后再送水

    雪中送炭是施恩的一大特征,别人有难处才需要帮忙,这是最起码的常识。

    我们内心都有一些需求,有紧迫的,也有不急于一时的。倘若在我们急需某种帮助的时候,别人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那么我们必然对其感激不尽,甚至终身不忘。濒临饿死时得到一棵萝卜和富贵时得到一颗萝卜,就内心感受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

    人对雪中送炭之人总是怀有特殊的好感。这种方法,有几点技巧:

    (1)饮足井水者,往往向高井而去,所以你应该适度地控制,让他总是感觉有点渴,以便使其对你产生依赖感。一旦对你失去依赖性,他或许就不再会对你毕恭毕敬了。

    (2)老板刺激下属享受的欲望又不去全部满足,而是一次满足一点,以使其保持干劲、继续卖命。

    (3)对自尊心很强的人恩情过重,也许会使对方感到自卑甚至对你心生厌恶。因为一来他短期内肯定无法报答,自尊心受到一定的伤害;二来过重的恩情施舍会使他感到压力很大,觉得自己低能,产生嫉妒心理。

    二、只有冷庙烧香,才能急中见利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但人际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须从人际交往中的一点一滴入手,懂得积少成多、未雨绸缪。所谓“冷庙烧香,才能急中见利”就是这个意思。

    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

    很多朋友觉得,求人是一种短平快的交易,何必花那么多的冤枉心思去搞马拉松式的感情投资?其实,人际交往应该放远眼光,而不应急功近利。常言道:“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在平时,我们完全可以把请客、送礼作为交往的人情铺垫,以备将来求人办事之用。

    只是怎么款待客人,怎么馈赠礼物,什么时候合适请客,什么时候应该送礼,这里面都是很有学问的。

    在别人给你帮过忙之后,再将礼物送去,对方一定认为你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从未拜托人家帮忙,并将礼物煞有介事地送去,受礼者的想法就会大不一样。送礼给才上任的总经理与送给即将调离的总经理,所取得的效果也将有显著的差异。送礼给原为自己上司,但即将调到其他部门担任其他职务的人,将使对方非常感激。

    有一位朋友曾担任某公司总经理,每年年底,礼物、贺卡就像雪片一般飞来。可是当他离职退休之后,所收的礼物只有一两件,贺年卡一张也没有收到。

    以往访客往来不绝,而这年却寥寥无几,正在他心情寂寞惆怅的时候,以前的一位下属带着礼物来看他。在他任职期间,并不很重视这位职员,可是来拜访的竟是这个人,不禁使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位朋友又被原来公司聘为顾问,当然很自然地就重用提拔这位职员。因为该职员能在没有利益关系的情况下登门拜访,因此,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更让他产生了“有朝一日,一旦有了机会,我一定得好好回报他”的想法。

    莫求共富贵,但求共患难

    清初学者张杨园说:“我有德于人,无论大小,都要忘记。人们有德于我,即使再小也不能忘记。”又说:“处在贫贱的时候,不可轻易累及他人,累及于人就失去了义。处在富贵的日子,就应当有想到他人的念头,不然就危害了仁。”这是至关紧要、完全应该记住的话,虽在万代之后,也不可改变!

    既然结为朋友,帮助他等于帮助自己,立人也就是立己。如果稍有余力,就应该有想到他人的念头。如果连累他人,就是累及自己,亏损他人就是损亏自己,如果自己处在贫贱、忧虑、患难之中,就得振奋起来,应当想到要自勉自立,自我奋斗,不能轻易连累他人,有求于他人。

    话说回来,交贫贱的朋友容易,交富贵的朋友困难;交患难的朋友容易,交显达的朋友困难;交书生意气的朋友容易,交官场气质的朋友困难;交有乡土气息的朋友容易,交有市侩气质的朋友困难。因为处于富贵、显达、官场、市侩中的人,难得有真情,难得见真心。

    交朋结友,所珍贵之处就是见真心、见真情,不在于共富贵,而在于共患难。在官场中、生意场上,除少数圣贤良士及书生气质的人以外,大多数都是看在权势、利害、得失之上。因此说来,自己处在贫贱困境之中,切记不可轻易交结富贵的朋友;自己处在患难窘迫之中,切记不可轻易交结显达的朋友。

    总之,对自己来说,尽量以安贫乐道、甘守淡泊为佳,以悟静隐退、深藏守用、自甘老死为上策。但是对他人就不能这样,宜当做到扶危济贫,救人于水火之中;救死解难,助人于患难之中。

    《汉书》中说:“一死一生,就知道了交情的深浅;一贫一富,就知道交友的态度;一贵一贱,交友的真情自然可见。”人在患难之中,馈赠一文,胜过富贵场上挥霍万金。在这种情况下,就见到朋友的真情实意了。

    亲者求理解,疏者求谅解

    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中“亲”与“疏”的关系呢?其中的秘诀就是与亲密的朋友相处,但求彼此理解,与较生疏的朋友相处,则应多些谅解。

    对亲密的朋友尺度要放得严格一点,不要怕得罪人,最好能做到心里有什么话都说出来。如果你害怕伤了感情,有什么话都放在心里,偶尔一次两次,朋友会觉得你是个宽宏大量的人,可是日子长了,就会让人觉得你不坦诚,并不是真心待人,别人自然也不会对你真心实意,当然只能维持一般的泛泛之交的友情了。

    而对待较生疏的朋友,遇事就要讲求谅解。因为彼此交往的程度相对来说要浅一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理解还不深,不宜把对对方的要求和标准定得太高。彼此之间如果发生了什么矛盾,要先从自己这方面找原因,多给对方一些空间。当然,这不是要你放弃自己的原则,而是要你求大同存小异,先在对方身上找到共鸣,这样才能一点一点变得不再生疏。

    在人际交往中,还会遇到一种人。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八面玲珑,仿佛无往不胜。他们表面上不与任何人为敌,经常会将眼前的一些小利大度地让给别人,甚至刻意讨好别人,让别人都对他有好感。可通常情况是,他们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没有人会在他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因为别人都会觉得他对自己不是真心的,他之所以与自己交往是因为有利可图。俗话说,和任何人都是好朋友的人,不能成为任何人的伙伴。

    三、英雄常常败于美人

    “英雄难过美人关。”这其中的原因:一是有的“英雄”眼光短浅,被眼前的美色所迷惑,因而拜倒在“美人”的石榴裙下;二是美人谋略高超,技高一筹,使“英雄”钻入圈套,被“美人”套住,因而不能自拔。但实际上,不能“过关”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英雄”自身,因为看不到“美人”的背后所隐藏的危险,所以便不能正确把握利与害的分寸。

    翻开历史,美人计之所以屡屡得手,其关键问题不在于施美人计者,也不在于“美人”,而在于误中了“美人计”的“英雄”身上。

    与对手交往慎于色

    有权有势的人,往往对自己过分自信,对美人计的警惕性不足。

    例如,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也深知美人计的利害。杨坚的女儿是北周宣帝宇文!的皇后,他因此身兼上柱国、大司马等重要官职,地位显赫。后来,皇帝本人对杨坚也产生疑忌,便想找个借口把杨坚干掉。宣帝有四个美姬,彼此争宠。一天,宣帝突然想出一计,他让四个宠姬打扮得分外妖艳妩媚,站在他的两侧,又派人召唤杨坚。宣帝对左右的武士说:“如果杨坚进来神色有什么变化,你们就立即把他杀掉。”布置好后,宣帝召杨坚进殿。在杨坚朝殿上走的时候,宣帝还故意地和四个妃嫔嬉笑耍闹,不料,杨坚始终目不斜视,从容自若。宣帝的阴谋才没有得逞。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宣帝因荒淫过度而死。他9岁的儿子宇文衍即位,历史上称为静帝。静帝年幼无知,杨坚趁机总揽了军政大权。但是,对杨坚入朝主政,宇文氏集团中许多人并不甘心。宣帝的弟弟宇文赞早就想当皇帝,宣帝死后他便搬进宫中,上朝听政时也常常和杨坚同帐而坐。杨坚对此非常恼火,但又不好说什么。杨坚知道宇文赞是个酒色之徒,于是,他嘱咐手下的心腹刘窻选了几个特别漂亮的姑娘送给了宇文赞,宇文赞满心欢喜地接受了,根本不知这是一计。有了美人,他的权力欲减退了不少,很少与杨坚同帐而坐过问政事了。刘窻还对宇文赞说:“大王,您是先帝的弟弟,众望所归,现在静帝年幼无知,怎能承担大事?只不过先帝刚死去不久,现在大家的情绪还没有稳定。您暂且回归王府,等形势稍稍平静,就请您入承大统。”宇文赞当时只有16岁,又不太聪明,他相信刘窻的话,便从宫中搬回了王府,天天与美女娱乐玩耍,不问政事。就这样,杨坚搬掉了称帝的一大障碍。

    与女人交往莫贪色

    世人都有这样一种错觉,尤其是有权有势、有才有识,又自以为是的男性,就是存在着不同程度轻视女性的偏见,认为女人越漂亮,头脑越简单,所以非常容易上女人的圈套。

    例如,南宋时,天下不大安定,叛将拥兵自立者众多。有个叫夏全的,原是南宋叛将李全的部下,想发展自己的势力,称雄一方。1226年,李全在青州被蒙古军围困,南宋朝廷派遣刘卓为淮东制置使去接管李全在老巢楚州的军队,夏全自告奋勇,也带着自己的军队赶来。刘卓命夏全陈兵楚州城下。李全的妻子杨氏当时还在楚州,她美貌风流,狡诈多谋,见形势严峻,连忙派人告诉夏全:“李全要是被消灭了,夏氏就能独自存在吗?将军三思。”夏全闻言,果然心动。进城后,夏全前往李全兵营,杨氏盛装出迎,并领他巡视诸营,对他说:“现在到处都传说李全死了,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能统兵打仗呢?还是把军队、粮仓、钱财、子女连同我自己,一同托付给将军吧,请将军用心照顾,别再惦记着与官军联合了。”说罢,又设宴摆酒,夏全被灌得迷迷糊糊的,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已同杨氏睡在一床了。夏全骤然获得了李全半辈子打下的疆土、军队乃至妻子儿女,好不得意,昔日仇怨顿消,转而与李全的哥哥李福一起商量如何对付官军。当时,刘卓也进驻州府,手下还有一点军队,可全无决断,闻知夏全倒戈叛乱,领军队包围了州府衙门,还焚烧官民宅第,抢掠官仓财物,竟毫无主见,只身逃出城去。官军势弱,被叛军杀死一多半,大批武器粮草落在叛军手中,夏全部下追赶刘卓,直到黄昏才返归楚州城。官军败走,楚州城又成了李全的天下,夏全自以为这座城池已归了他,却不料城门紧闭,杨氏拒绝他进入,这时,夏全方知上了当,只好孤零零地投奔了金军。杨氏在兵临城下的紧要关头,施美人计离间敌手,夏全被美色迷惑,白白让人家当了枪手。

    诱他人效忠巧用色

    随着人的地位权势的增长,贪欲会不自觉地增加,有权有势的人对“女色”会有猎奇的心理,越是别人的越好,越是不容易得到的越好。

    例如,北宋名将钟世衡治理边疆时,制定以夷制夷之策,对胡人首领施以利诱,进行安抚。当时,胡人部落中最强大的是苏慕恩部落,钟世衡就想法和他接近。一天晚上,钟世衡邀请苏慕恩饮酒,有意叫出一个貌美的侍妾在旁劝酒。喝着喝着苏慕恩已有九分醉意,这时钟世衡起身告辞,说有个小事要处理一下,命侍妾好好侍候苏慕恩。苏慕恩见钟世衡不在,就趁机调戏那个侍妾,这时钟世衡突然走出来,抓住了苏慕恩。苏慕恩非常惭愧,急忙向钟世衡请罪。钟世衡笑着问:“你想要她吗?”就将那个侍妾送给他。从此以后苏慕恩对钟世衡更加忠心耿耿,胡人部落中凡是怀有二心或是胆敢随意侵扰的人,钟世衡就都派他去讨伐,每次都全胜而归。

    四、正确看待朋友间的亲与疏

    在每个人的生命长河里,各个不同的阶段,都会遇到和新结识各种不同的朋友,随着彼此间循序渐进的联系、沟通、交流,在逐渐了解了对方的同时,也让对方了解了自己,而朋友间的来来往往,也犹如大浪淘沙般,去伪存真,在各个不同阶段结识的朋友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朋友随大浪而去,有的朋友则永远在你心里驻足下来,成为伴随一生的好朋友。

    有的时候,由于利益使然,在某个特定的时期,特定的阶段,你可能会和某个人成为朋友,一旦这种捆绑式的友情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人家随即把你忘却了,关系也慢慢淡化了;这个时候,你或许会百思不得其解,往日的友情怎么会说没有就没有了,甚至好像突然之间就荡然无存了?你再试图与对方联系,明显能够感觉到对方的冷漠,全然没有了当初的热乎劲。我们比较欣赏朋友间那种看似淡淡相交,却能够随时和你保持不断的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关心你的那种友谊。在你失意时,朋友能够耐心倾听你的倾诉,安慰鼓励你;在你得意时,朋友能够分享你的快乐,并打心眼儿里为你高兴;在你孤独寂寞时,朋友会陪伴着你,设法排解你的郁闷;哪怕在这个时候,朋友什么话也不说,只是安静地陪着你,也能够让你的情绪慢慢恢复正常。

    朋友间偶尔相聚,真的不需要讲究所谓的排场,看似粗茶淡饭,或者清茶一杯,却包含了浓郁的深情厚谊。因为所谓“形式”,在好朋友之间早已成为过去时,而彼此之间那种毫不设防、无拘无束的畅所欲言,更加能够令人轻松愉快,开心不已。那种彼此眼神里流露出的真诚,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极其自然而又恰到好处的热情,让人感觉犹如一心灵熨斗,把心里所有的皱褶都烫平了,惟有温暖和感动。

    五、保持距离是个利器

    生活中只要稍加留意,我们便不难发现诸如此类的现象:两个人以前亲密无间,不分彼此。可是,没过多久却翻脸为敌,不仅互不来往,而且反目成仇。何以至此?西方有一种“刺猬理论”对此可作诠释。“刺猬理论”说:刺猬浑身长满针状的刺,天一冷,它们就会彼此靠拢,凑在一块。但仔细观察后发现它们之间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原来,距离太近,它们身上的刺就会刺伤对方;距离太远,它们又会感到寒冷。

    只有若即若离,距离适当,才能既保持理想的温度,又不伤害对方。

    “刺猬理论”如是说:距离太近,就会刺伤对方。一般来讲,人与人密切相处当然不是一件坏事,否则怎么会有“亲密的战友”、“亲密的伙伴”、“如胶似漆的伴侣”等誉词呢?但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分,过分就会走向极端。俗话说,“过俭则吝,过让则卑”,就是这个道理。电视剧《过把瘾》中的男女主人公不能说不“亲”,也不能算不“密”,“我爱你”的大字写在新房里朝夕可见,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分道扬镳”。这不禁使人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我并不是要压住您的爱情烈焰,可是,这把火不能够让它燃烧得过于炽盛,那是会把理智的藩篱完全烧去的。”倘若“爱”过了头,不仅理智会被烧光,而且爱情也会被烧焦。《过把瘾》中的男女主人公正是当初“爱就爱他个腾云驾雾,爱就爱他个天翻地覆”的那种过分的爱,才导致了这种“糊涂的爱”的悲剧。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亲则疏”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这大概也可算作一条交际规律。古人曾告诫说:“亲善防谗。”也就是说,要想结交一个有修养的人不必急着跟他亲近,以免引起坏人的嫉妒而在背后诬蔑诽谤。因为,一旦显出与君子交往而过分亲密,小人就可能由于被冷落而忌恨,生出挑拨的念头,就会从中“离间”,使彼此生疑,此其一。

    实践表明,越是亲近的人,被伤害的程度就越大,由此产生的怨恨就越深,历史上兄弟相残、父子交兵的事件屡见不鲜。可见,嫉恨、猜忌的心理,骨肉至亲之间比陌生人之间显得更加厉害,此其二。在上下级之间,领导者大都十分珍视自己的尊严,有了尊严才有神秘感,才能吸引人。一旦上下级之间过于亲密,就会失去这种神秘感,领导者的吸引力也就会荡然无存。因为“亲近滋长轻视”,任何领导在他的贴身侍从眼里都成不了什么英雄,此其三。

    因此,朋友之间不可以过密,上下级之间不可以过亲,否则就会造成彼此的伤害。

    “刺猬理论”告诉我们:距离太远,就会感到寒冷。人际交往过密不好,那么是否意味着越远越好呢?当然不是。不过现在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自命清高、目中无人,这个也瞧不起,那个也看不上,自以为看破了红尘,与任何人都不来往;有的人消极地认为世间险恶,交际虚伪,企图寻求一种世外桃源来隔绝人世尘缘,不愿与外界接触。其实,交际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利益驱动,但实质上交际是一种互惠互利的行为。你与人接触得多了,就能增进了解,而且遇事都能彼此帮忙。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首先想到去帮助自己接近的和熟悉的人,最后才会考虑那些不太熟悉和陌生的人,“远亲不如近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远亲虽亲但距离远,且信息沟通慢;邻居虽非亲非故,但距离近,且经常来往,相互帮助的机会就多些。若“老死不相往来”,亲戚也会变得不“亲”,以往再亲近的人也会慢慢淡漠,直至疏远。这样,自己就会感到孤独,甚至会留下终身遗憾。

    凡事不能过“度”,任何事物走向极端就等于走到反面。“刺猬理论”中的相处适度原则道出了交际的真谛。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

    比如好与坏、亲与疏等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人际交往中,亲密一旦达到过分的程度就意味着疏远的开始。所以,为了避免这种过分亲密而带来的危机,就必须在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经济上保持相对独立,在行动上不形影相随,要把握“刺猬理论”中的相处适度原则,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这样就可避免乐极生悲、恩将仇报的交际悲剧和由于友情破灭而导致嫉恨和愤懑。

    所以,无论在职场还是社会交往上都要与人保留一定的距离,距离是保护自己的利器。

    六、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人际交往中,自己的烦心事不要随便说出来。如果将自己的脆弱或无助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别人面前,那么自己必将陷入人际交往的被动地位。所以说,任何人若能在保守秘密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当,就不会因泄露秘密而是自己在社交中狼狈不堪。

    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肚子里搁不住心事,有一点点喜怒哀乐之事,就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坏的东西当然不能让它沉积在心里。不过即便要说,也不能“随便”乱说。这里的随便主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指倾诉对象的随便,因为倾诉对象的不同,你的倾诉必然也要有所调整。对非常亲密的朋友可以多说一些心里话,也可以说得深入一些;对于一般的朋友,则必须注意自己说话的分寸了。二是说话程度的随便,这主要是提醒人们说心里话时应该有点“心机”,长点“心眼”。即便是面对再亲密的朋友,有些关系重大的话还是不能说的。

    心事的倾吐会暴露出一个人的脆弱面。这会让人改变对你的印象,虽然有的人可能会欣赏你“感性”的一面,但有的人却会因此而下意识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自己的脆弱面被别人掌握住,会形成日后争斗时你的致命伤,这一点不一定会发生,但你必须防备。

    其次,有些心事带有危险性与机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当你毫无顾忌地向别人倾吐这些心事时,有可能他日被人拿来当成反驳你的武器,你是怎么吃亏的,连你自己都不知道。那么,对好朋友应该可以说说心事吧!答案还是:不可以随便说出来。你要说的心事还是要有所筛选,因为你目前的“好”朋友未必也是你未来的“好”朋友,这一点你必须了解。

    林萍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那时她在部队当文书,连队的几个干部都比较喜欢她,也愿意与她交谈,或让她替他们办一些私事。尤其是连队的副指导员,对她极其信任,有时把连队领导之间的一些事情也讲给她听。

    她们连队有几十个女兵,个别女兵为了入党或考军校就想方设法接近部队教官,副指导员对此十分反感。时间长了,林萍觉得非常的苦闷,心中有那么多的秘密不能倾诉。所以后来在与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闲谈时就把副指导员讲的事情说了。把秘密和别人一起分享,心理的压力轻松多了。没想到,她的那位好朋友为了让连队党支部推荐上军校,就把她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指导员,后来她这位朋友如愿以偿地上了军校,而林萍则在指导员找她作了一番貌似肯定实则否定的谈话以后,离开了文书岗位,回到报务分队干她的老本行了。

    所以说,在保守秘密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当,是对我们保持良好形象,成就事业都十分必要的。当你和别人共同拥有一个秘密时,往往你会因为这个秘密而同对方拴在了一起。这对你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是一个障碍,在处理一件事时,你往往要考虑他的利益,这可能会使你做出违背原则的事。同时,对方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让你在竞争中失败。

    然而,闭紧心扉,心事“滴水不漏”也不是好事,因为这样会让人觉得你城府太深、心机过重、捉摸不透、亲近不得。如果你本来就是这样的人,那还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不是,那么给了别人这种印象就划不来了。

    聪明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会想尽办法把局势扭转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在将无关紧要的心事说给周围的人听的同时,也多听听别人的心事。有选择地倾诉自己的心事,不但可以导引对方多说出一些秘密,还可以避免流露自己的内心秘密,使人际交往的主动权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不把自己的秘密全盘地告诉给他人是为人处世的“潜规则”。

    切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否则,便无异于在社交中亲手为自己埋下一颗“炸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