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明:栖云笔记-刘一明年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一明,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号悟元子、被褐散人、素朴子、素朴老人等。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

    十二年甲寅(1734年)

    九月十九日寅时诞生于山西平阳曲沃县一巨商家。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十五年庚午(1750年)

    十七岁,读吕祖黄粱故事,生“物外之思”。

    十七年壬申(1752年)

    年未二十,大病三次。十九岁时,赴陇省亲,并觅良医治病。于泾阳关帝庙得“灵应膏”良方。

    十八年癸酉(1753年)。

    二十岁,因梦悟而出走,于甘肃会宁铁木山换道服,埋名访道。三月,初次至甘肃靖远开龙山。六月至金城(兰州),九月初访榆中龛谷老人。

    十九年甲戌(1754年)。

    二十一岁,辞师云游,二至开龙山,于宁夏海原遇父,同至陇西月余。

    二十年乙亥(1755年)。

    二十二岁,二造龛谷,得“毒蛇引路”之诀后,遵师训,归尽孝道。

    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

    二十七岁,三造龛谷,遵师命,回乡尽人事;奉父命,捐国学,务举业,游京都,托词访道。二十八岁,母病,始归。

    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至三十年乙酉(1765年)

    二十九岁,母病愈,游河南,明行医道,暗访高明。三十二岁返晋。

    三十一年丙戌(1766年)至三十三年戊子(1768年)。

    三十三岁,遍游家乡附近名山胜境,访道,回里后赴陇西奔丧,四至榆中,旋至汉阴,访徐丈人未遇。

    三十四年己丑(1769年)

    三十六岁,自汉南返巩,搬父柩回晋,路过凤翔太乙村谒樊老,知其羽化,凄然回乡。葬父后,暗自离家,至灵武,化名金寓吉,隐居,行医,修道。

    三十五年庚寅(1770年)

    三十七岁,至宁夏(今银川市)三清台炼魔下苦,次年复游固原、平凉、彬州(今陕西彬县)、凤翔,留心灵地。一至凤县南台山秦岭麻峪河住庙修炼。[808]

    三十八年癸巳(1773年)

    四十岁,西行,过陇南至岷县二郎山菩萨洞,急病遇救。复西行三足洞遇怪除灭。

    三十九年甲午(1774年)

    四十一岁,离岷过狄道(今临洮),访兰州异人赵贵,失望。二至银川。

    四十年乙未(1775年)

    四十二岁,春月南行,三上开龙,欲完解注《西游》夙愿。历时五月,出草稿。曾移居靖远红山寺、西暗门寺。

    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

    四十四岁,于兰州白塔山罗汉殿削改《西游原旨》。

    四十三年戊戌(1778年)

    四十五岁,初秋三日,为《西游原旨》撰《自序》于金城白道楼,为兰州西关礼拜寺(清真)撰写疏文。四月曾西游平番(今永登)、凉州(今武威)、肃州(今酒泉),赴西宁拜张真人冥塔,作传,作散曲。继至河州(临夏)、狄道(临洮)。

    四十四年己亥(1779年)

    四十六岁,初至榆中栖云山,访宋代秦李二真仙迹,誉此山为仙境,惜庙观残破,仅存一宇,遂留驻,修路,结识善士,筹备复兴栖云山。

    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至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

    四十七岁,有葛某援助监理,一年完成灵官殿重修工程。又应众善信所求,复兴古迹,起建三清瓦殿、玄坛磁瓦殿、七真殿、山顶道房四楹、山根洗心亭一院、道房五间,续建五图亭、均利桥、朝阳洞、牌坊二、悬楼一、及道房等。辛丑三月至七月,撒拉族苏四十三起事,西宁至兰州不安,工程暂停。至壬寅五月完工,时年四十九岁。

    四十七年壬寅至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

    六月,东游秦川,二登南台,留住二年有余,已五十有一岁。

    五十年乙巳(1785年)至五十五年庚戌(1790年)

    五十二岁,返回栖云。是年岁稔,布施广济。遂先修路,继开南峰,重建磁瓦大顶混元阁、两廊山门楼、厨房、静房、冲虚台、经柱亭、后山门马灵官楼,东峰雷祖殿、西岭王母宫、半山寿星庵、中峰斗母殿、北峰二仙洞、东崖白云窝,再修山底山门楼、吕祖阁、邱祖堂、福缘楼、自恪楼、淡然亭、碑亭、客房、厨房等,山上山下,大小62间。乾隆五十五年竣工,时年五十七岁。同众商定,买水地66亩、山旱地54亩、浇灌水地三沟一昼夜。又峡内旱地16亩,作主持焚修养膳之用。撰《创建栖云山三清天真元坛诸殿记》刻碑。

    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至五十八年癸丑(1793年)

    五十八岁至六十岁,添建北斗台、朝阳洞、三圣洞碑亭、牌坊、各殿道房,重建兴龙山灵官殿、道房。置购香火地26亩,招道人焚修。重建三大士殿,金妆神像。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

    元年丙辰(1796年)

    六十三岁,下汉南,游湖北,朝武当。冬月,三至南台山。

    二年丁巳(1797年)

    六十四岁,春离南台,赴凤翔太乙村拜樊老人仙墓,并刻碑以垂后。继还,四登南台,住数月,出栈道,至陇州景福山龙门洞访邱祖仙迹,并留题词曲多首。再至平凉崆峒山,瞻黄帝、广成圣像。又临固原击壤村,留数月。三至宁夏,避暑月余,返兰州。又赴平番(永登)、西宁。冬月欲游河州,因腿疾返兰。是年,《三易注略》(《羲易》《周易》《孔易》)写成,并撰自序,梁溪(无锡)杨芳灿作序刊刻。《羲易阐真》十二卷亦成,有自在窝刻本。以上两种,《道书十二种》未收。

    三年戊午(1798年)

    六十五岁,腿疾治愈。是年春正月,为《周易阐真》(五卷)作序于自在窝,刊刻单行本,后收入《道书十二种》,为第一集;同时解释《易大传》的《孔易阐真》亦成,后收入《道书十二种》,为第二集。为《西游原旨》作新序付梓;三月三日为《百字碑注》和《修真辩难》作序;中秋节为《神室八法》作序;重阳节为《修真九要》作序;菊月为《阴符经注》作序,以备出书。以上六种,后收入《指南针》总集,入《道书十二种》,为第七集。

    四年己未(1799年)

    六十六岁,正月初一日为《参同契经文直指》(三篇)作序于自在窝,后增《参同契直指笺注》(三篇)和《参同契直指三相类》(两篇),收入《道书十二种》,为第五集;中秋节为《悟真直指》作序于自在窝,后入《道书十二种》,为第六集。是年,重建兴龙山圣母殿厢房、厨房、山门、围墙,并彩绘大殿,金妆神像。在新庄沟口开庄基一处,住房八间。五年间开地50余垧。出租生利以为补修庙观之费。撰《栖云山朝元观新开新庄沟山坡地记》刻碑。

    五年庚申(1800年)

    六十七岁,招刻工于自在窝藏书洞刻印道书、医药书等。是年夏,杨芳灿为《周易阐真》作序刊印,《三易注略》等书付梓。

    六年辛酉(1801年)

    六十八岁,重阳节为吟咏之作《会心集》(内外二集,四卷)作序刊刻,《修真后辩》与《黄庭经解》完成,《敲爻歌直解》撰成,冬至日作序,此三种亦收入《指南针》,冬至日为总集作序刊刻。

    七年壬戌(1802年)

    六十九岁,《无根树解》完成,桂月作序、刊刻,后收入《指南针》。是年,补修三教洞,重修鱼篮菩萨殿,改塑神像。

    十年乙丑(1805年)

    七十二岁,募化善信,置买禅寺沟山坡地作贫民义冢。是年冬月,清水驿缙绅梁、刘二公,西宁张某助银,准备重修东山玉皇殿。

    十一年丙寅(1806年)

    七十三岁,二月起工,重修兴龙山玉皇行宫,大殿三楹,金妆神像,重建山门楼三楹,重塑灵官圣像。

    十二年丁卯(1807年)

    七十四岁,续建玉皇行宫,建成东西两廊六楹、耳楼四楹,道房、厨房各二楹。秋雨受阻,赴固原募化完工,又铸神钟一口,为兴龙第一壮观之所壮色。复建禅寺沟孤魂殿一楹、厢房三间、厨房一间,守义冢者住之。撰成《重修兴龙山玉皇行宫记》,刻碑。是年冬月朔三日,为《金丹四百字解》,后收入《指南针》,为末篇。

    十三年戊辰(1808年)

    七十五岁,查得唐公桥初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0余年后,为暴水冲崩。50年间,有总圣殿会众复建,八九年间又为水毁。嘉庆八年,县令李公(醇和)命乡绅魏某、郝某募资建桥,起名“迎善”,并建迎善会,捐资生利,以为补修之用。是年,重修三官殿,两年完工。

    十五年庚午(1810年)

    七十七岁,夏,《悟道录》二卷八十条并《叹道歌》七十二段完成,撰序于自在窝,刊刻,后收入《道书十二种》,为第八集。是年六月,迎善桥水冲无迹。七月会众公议大修,迁移码头,破石斩崖,帮修道路,大梁在上,扶梁在下,栏杆防险,护板围梁,西建牌坊三楹,东建桥亭一楹,路旁建东西厢房四间,招人居住,打扫道路,防止牛羊损伤。

    十六年辛未(1811年)

    七十八岁。春正月,《象言破疑》二卷完成,自序于洗心亭,门人魏阳诚刊梓,后入《道书十二种》,为第三集。三月三日,又将此篇与《悟道录》合为一集,名曰《悟道破疑集》,并撰序刊刻。是年五月,迎善桥完工,撰《重修迎善桥记》立碑。

    十七年壬申(1812年)

    七十九岁,是年冬至,《通关文》二卷四万余字撰成,并序刻,后收入《道书十二种》,为第四集。因山根道旁旧泉不洁,重开净水泉,上建亭子一楹。

    十八年癸酉(1813年)

    八十岁,重建兴龙山关帝阁,改移坐向,易殿为楼,前建看河亭,侧立两廊,山门外起小楼,供水火二神,接连石菩萨殿。山顶官修杨四将军庙,拆移鱼篮菩萨殿于岭右,又修成西山东岳台诸庙与东山大佛殿。次年,撰《重建兴龙山关帝阁水火楼记》,立碑。

    二十年乙亥(1815年)

    八十二岁,辑《会心集》未收之吟咏、传记、序言、书信、杂记及部分楹联作品,为《栖云笔记》四卷,元宵节撰序于自在窝,刊刻,补于《会心集》修订版,《道书十二种》未收。撰成《绝言歌》九十八句,附《通关文》后再版,表示愿心已了。

    二十一年丙子(1816年)

    八十三岁,是年仲冬月,长至日,门人夏复恒作序,重刊《悟道破疑集》。按昔日自卜之新庄沟山顶吉地,有善人箍墓洞,建冥塔,立祭台,修围墙。后人称为“刘爷坟”。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

    元年辛巳(1821年)

    八十八岁,是年正月初六日亥时,入墓洞而坐,遗嘱毕,脱然羽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