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修当中,我们要通过内在的察觉去了解自己、了解事物,正确地透视人生。不然的话,我们会永远随着这个世间的俗流沉浮。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人生能心想事成,辉煌灿烂,期待在短暂的生命里面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但是这样一种期待往往跟现实离得很远。就像大学生刚毕业的时候往往豪情万丈,但等真正走入社会以后,可能很快什么信心都会淡漠,最后什么抱负和梦想都会束之高阁。
人总是以一个目的去衡量价值,所以大家都拼命挤一个塔尖,很多人在爬到塔中间的时候就掉下来,摔得头破血流。
生命应当是多姿多彩的,人生的价值当如百花争艳,却为什么要朝一个方向去看齐?难道只有功名富贵才配称之为人生目标,这种认识实在太狭隘了。
一直以来,父母告诉你要事业有成,同学向你炫耀做官的尊荣,身边的朋友鼓动你做投机的生意,这些人生目的,总结出来就是“财”、“色”、“名”、“食”、“睡”。大家为了财、为了名,把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青春、快乐当作投资,最后把健康也投进去了。当我们年少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的宝贵,等到你头发渐白的时候,才恍然发现,生命中这些真正的黄金被投掷在虚幻飘渺的目标上了。
整个世界都被舆论导向牵引着走,认为人生的价值,唯有钱财才能衡量。惟其如此,我们就迷失了自己,就这样在黑暗当中摸索了一生。
现在整个社会变得很可怕了,连大白天在街上,都有人窥视你的钱包。我们时时刻刻处在惶恐不安之中,没有快乐,没有祥和。佛教把这样一种状态叫做地狱。我们活在朝不保夕、诚惶诚恐的状态里面,走路都是跑着走,眼神永远游离不定。为了升学彻夜苦读,等走到工作岗位的时候,被业绩压得喘不过气,过了50岁又发现健康离你越来越远。
在二十岁的时候,爱情最重要;三十岁的时候,事业是最重要的;五十岁的时候,健康就是最重要的。那么八十岁、一百岁的时候呢?当我们把这些东西从头到尾梳理一遍的时候,我就在想,其实人活着,在任何时候,“安心”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有使命感的生命,是人类最伟大的作品
有人说“学完佛以后人生没有方向了,做任何事情就没有那种激情了。”
那我们看看皈依的时候要发什么愿?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芸芸众生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需要我们伸出慈爱的双手把他们拉上岸;烦恼和污浊时刻煎熬着我们,让我们沉迷,挣扎在这个世界当中无法自拔,我们需要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清净;我们要学习,我们要提升,我们要改变,我们要具备无穷的能量,那就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这就叫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我们的使命,这是我们人生的最究竟的价值。
我在车上贴了一个标签“一个有使命感的生命,是人类最伟大的作品”。以大悲、大愿、大慈的精神去展开我们的人生,生命就会谱写新的篇章。古之圣贤都是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这跟大乘菩萨的思想是一致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就是你快乐我能感受到,你痛苦也我能感受到。痛苦一起分担,快乐一起分享。即便是一个陌生人,但是他们的快乐或者痛苦,我们都能感同身受。
所以佛教的思想绝对不是悲观的,或者消极的,而是要我们不断地蜕变,把握生命本具的宽度、广度和深度,通过修行,培养一种德被天下、润泽万物的广大德行和良知。
人要理性地存在于这个世间,不要被世俗的价值观牵着走。不要认为拥有很多金钱才是成功,也不要认为登科中举才是成功。这些东西,对一个能透视人生,能感受生命真正价值的人来讲真的是无关紧要。
跟一个客户谈判的时候,你用专注的心跟他去交流,人家就能感觉到你的真诚、你的友善。心冷静下来,我们能捕捉到别人的神情、别人的心念、别人的举止、别人的言谈,这样你能捕捉到事物潜在的变化,就会发现事物原本是怎样的走向了。
如何捕捉事物内在的演变规律,如何更好地定位自己,把自己现在能做的事用心做好呢?事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它已经是这个因果链的最终呈现,只有在事物的果报还没有到来,而我们可以预见到它的走向,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能够引领世间的风云人物,他们都有捕捉事物潜在规律的远见。你没有捕捉到这一点,你这一生将永远是被动的。就像墙上的芦苇,东风吹来西边倒,西风吹来东边倒,永远没有自己的立场。
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靠灵性去捕捉事物的内在美,而这种美,别人永远没办法模仿。
这个世间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每一棵树都可以展现它存在的价值,并非只有玫瑰花的美才是美的唯一标准。
昨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很多人质疑我的做法,比如跑到酒店包会议室。我说我不在乎他们怎么评论,如果我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别人再怎么评论都无关紧要。就像太虚大师被誉为开创佛教新境界的宗师,而他在世的时候,他的弟子到其它寺院挂单,别人都把他们赶出去,骂他们是邪魔外道。
现在汉传佛教的主流思想,就是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思想开演出来的。大师说佛教不应沉溺在形而上的思想里面,佛格要从人格里面去拓展和超越,着眼于现实责任,对这个世间秉持不离不弃的慈悲,真正落实大乘利他的精神,这才是人间佛教的真正意趣。
登山者,当志比山高
人的一生就是“生、老、病、死”的过程。一个人生下来,然后长大、成人、衰老最后到死亡,这是谁都不可避免的。事物因缘相聚而存在,也因为因缘离散而迁变消逝,也就是我们说的“成、住、坏、空”。
佛教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我们所说的山河大地,及一切事物。人会变化,房子会变异,山河大地也会变异。人总是认为一切东西是永恒的,女孩子想留住青春,脸蛋永远那么白,皮肤永远那么光泽,可能吗?
我经常建议大家到养老院去走一走,到坟墓去看一看。当人生能够觉醒时,就不会因为金钱的流失、感情的叛变、事业的失败而长期困扰在里面。
学佛就是要认识人生的无常,认识万物都是变化、流动、生灭的属性。宇宙一切东西不可能永恒而固定不变的。感情会变化,人际关系会变化,事业会变化,任何东西都在无常当中生灭不息。仔细想想看,小时的玩伴现在还能在一起的有几位?反过来讲,我们现在所执着的事业、人际关系、亲情,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突然间在你面前消失,到时候你怎么面对?
有很多母亲跟我说,孩子不愿意读书。我就说,孩子不愿意就不要强求他去读,即使是没考上大学,又怎么样呢?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没有读过大学同样事业有成。既然他没这个心,那就让他到社会上好好历练几年,哪一天他如果再想读书的时候还可以让他复读。因为人要改变,需要去创造一种缘分。
“缘起性空”①,即“色即是空”的思想,就是让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根本原理。公司要让员工永远地凝聚在自己的身边,那就要给他所需要的东西。他需要工资,他需要展现自身的价值,他需要和睦的氛围,这些东西都能满足的时候,即便要把他赶走他都不愿意离你而去。我们的家庭也是如此,当一些家庭支离破碎的时候,很多人都把这样的一种结果归咎为别人和社会的原因。他们很少去想一想自身的问题,真的就是这样。禅修就是让我们在身心宁静下来以后,正确地定位自己,选择自己的未来,然后再从内心里面去觉察和反思,验证自己的思考。我们不要被别人的阴影所左右,也不要受自己的情绪干扰。
我经常跟大家讲,人生就是两个方向:天使和魔鬼。当你的身心填满着魔鬼的时候,天使就无法出现。那我们的人生就会走向深渊。我们的心被名利利养所占据,被世间的丑恶黑暗所迷惑,你的内心当中就没有清净、光明、善良与真诚。那种人生,时刻煎熬如处地狱。
从自身改变,从内在改变,从行为当中改变,从言语当中改变,从我们的行、住、坐、卧当中改变。从现在开始,我的举止、坐姿、言谈、神情、思想,此时此刻就开始改变,不要想着明天,也不要等着下个月,更不要想着等着退休以后。因为你等待的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要想我们的人生达到自己所期待的目标,就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依附在别人身上。最终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你想不想改,你想有怎样的人生,就得从现在开始就去定位自己。你如果不想改变的时候,谁都没办法,别人吃饱,你就不饿了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要有一个积极快乐的人生,首先要把我们的心打开。心如果仅有一个水杯大,一粒灰尘掉进去都会摇动不止。心如果像天空一样没有边际,那还有什么东西能障碍到你呢?——日月星辰能障碍虚空吗?不能!
星云法师开示何谓“善知识”:不要追求无谓的利益,不要追求无谓的财,不要追求无谓的色。当我们的内心被财、色、名、食所捆绑的时候,你所讲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表现出来的风范,都是黑暗和污浊的,这样的人不可能为人师表。
人要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地自我改变,不断地自我升华,内心才能得到安宁,才能冷静地去思考,你的行为举止才能成为别人的模范。不然的话,你就是迷茫众生当中的一员而已。
答疑
问:人与人、人与万物的相识就是一种缘分,不管对方是善是恶,我都会用我的善心去对他。有时候可能会受伤,但是我无怨无悔,因为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我想问法师,我和女朋友是真心相爱,然而她的父母认为我们两人的八字相克而反对我们,该怎么去面对?
师:关于八字,我个人认为只信10%就差不多了。当我们选择另一半的时候,实际上就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我给你提供一个案例,哈佛大学有一个博士,他一直在做婚姻调查的论文,他到学校里去问学生,千口一律地说婚姻就是爱情。当他跑到法院里面调查的时候,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他举了两个事情,一个护士很有洁癖,而且吃素,但她的先生生活很随意,又特别爱吃肉,两个人在这样的问题上一天到晚争吵个没完,虽然大家都爱着对方,但是最后还是过不下去,只能离婚。你说这里面没有爱情吗?
还有一个故事。两个人同在一所大学毕业,最后走到了一起。男的家里兄弟很多,他是老大,家里一有什么事情就跑到城里面找他,孩子没钱读书了,家里要买化肥了等。本来两个人的生活就不是特别富有,被这里抠一点,那里抠一点,其他毕业出来的同学都买了房子,买了汽车,他两个人还紧巴巴地过日子。最后也选择了离婚。这说明什么?当我们选择另外一半的时候,我们就选择了新的生活方式。
问: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谎言,如果知道身边的朋友骗了你,你也发现了事实的真相,应该去拆穿它呢,还是应该装糊涂?
师:该拆穿就拆穿;不该拆穿的时候,就不要拆穿。可能他说谎有着难言之隐,你也不要因为谎言而难受。
问:我先生的上一辈,因为金钱的问题闹得非常厉害,相互间跟陌生人一样,见面也不互相问好,跟堂兄弟姐妹感觉很陌生。我很想化解这种上辈留下来的矛盾,但是一直都没有办法,因为他们之间闹得非常厉害。
师: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你的爱心不断地把这种仇恨转换掉。有时候可以跟他们聊聊天,有时候可以通过身边的人影响他们,通过有识见或他们可信任的人去影响他们。因为你是晚辈,你跟他们讲他们可能不信服。要改变这种状态,你要付出更多。这种事情你千万别着急,在种情形下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问:请问法师,你说要随缘,但是机会出现的时候又要把握机会。那么选择“随缘”还是“把握”?
师:看到有这个可能性,就一定要努力去争取。就像香海禅寺,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濮院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个寺院。那怎么办?就要想办法把这个影响扩大开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后来在路边做了一些标志,然后又印了很多小册子,现在差不多六十万册发出去了。只要人家愿意要,我们都大量地提供,把寺院的文化思路宣传出去让大家了解。在这个范围内,是我力所能及的;在我的范围内我可以想得到,可以做得到的,我就尽力地把它做好。
如果是这个范围之外的,我绝对不去勉强,就要随缘。就好像我们去年把大殿后面的七十多亩地都买下来了,我现在还没有资金,那怎么办呢?就找清华大学的朋友帮我设计,设计完以后,我叫他们接下来帮我做个设计图,我们到时候会弄一个空房间,把后面的每一个设计理念用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再叫他们用3D图,以录像的形式表述。后面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建,但我们可以展现一些愿景。这些东西我们现在能展望,我就随缘。这就是我说的,要集聚一定的“量”才能推动“质”的变化。
我们现在每一期禅修实际上都是为将来更大规模的禅修课程做准备。我们有老师,有义工,有这么多的人在这里学习并不断地去传播,这是很有社会意义的事业。我到现在还是一句话,即使我们后面的禅修中心盖起来了,也不会收高昂的学费。
我们的理念,从始至终就是要打造一个没有篱笆的教育平台,让更多的人走到这里接受佛法并改变人生。也希望我们每一个同修能够把禅的智慧带回家,去影响身边的人;同时也欢迎大家有机会来这里当义工,这就是我们的期待。
问:佛教很多法门,怎么选择?
师:佛教里有很多宗派,净土宗②,禅宗,律宗③等等,都不一样。如果说像你工作很忙,时间不多,那念佛法门就很方便,随时随地只要有空就可以念佛。每天再拿一点点时间静坐一下,就会加强你的学习效果。
如果说这个人很爱读书,思维能力特别强,他可以去学习中观或者唯识,这里面理论非常丰富,你深入进去也能找到自己修行的路径。学佛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是看自己,没有一样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可以适合所有人的。
讲于于香海禅寺第十二期《止语禅》
【注解】
①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
②净土宗:又名莲宗,或念佛宗,以普贤菩萨为初祖,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③律宗:(流派)戒律为三藏三学之一,通于诸宗,而唐南山道宣特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弘通戒律,故称之曰律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