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是孩子一生的资本-搭建孩子的口才软件系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口才是一个人思想的流露。要培养孩子的口才,除了通过锻炼口齿、大声朗读等硬件系统的建设之外,还应该通过阅读等方式丰富孩子的头脑,帮助孩子建立起属于他(她)自己的思想体系,增强其思想内涵,帮孩子搭建属于他们个人的口才软件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的口才展露其动人的魅力。

    丰富词汇量,提升孩子的口才力

    词汇是口才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基础。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语言表达的质量。孩子能够掌握和运用的词汇越多,他的语言就越丰富,表达能力就越强。

    例如,有位学生参加目口兴演讲比赛,抽到的题目是《我的姐母》他的一段开场白,很快吸引了所有在场听众——

    “我姐姐说起话来‘惊天动地’,看到吃的就‘欢天喜地’,找起东西来‘翻天覆地’,向我求助‘求天拜地’,失恋了就‘呼天抢地’,现在总算嫁出去了,真是‘谢天谢地’。”

    这位学生的开场白很生动、很形象、很有韵律,最后一字都是“地”,如果没有丰富的词语积累,很可能卡壳。

    需要强调的是:语言是从周围环境中学来的,而这个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家长提供或控制的,因此,家长引导对于孩子学习语言和扩大词汇量,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要丰富孩子的词汇,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增加孩子的词汇量:

    1.向孩子介绍各种事物和活动的名称

    要丰富孩子的词汇,家长首先应该与孩子多交谈,生动形象地向他们介绍周围的事物和活动的名称,以此来增加孩子的词汇。

    例如,穿衣服时,教孩子衣服的颜色,衣服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以及质料;吃饭时教孩子食物的名称,用舌头品尝各种味道;逛商店时,教孩子各种物件的名字及有关的词汇,这些有意识的训练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孩子的词汇。

    利用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用优美的语言给他描述各种事物和现象。孩子听多了,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并会在适当的场合运用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在孩子的牙牙学语阶段,父母应该多用规范的、标准的语言。说话的时候,力求口齿清晰,用词准确,富于表现。在孩子人生的起始就给孩子提供一个规范的语言“样本”,这对孩子以后的语言表达大有裨益。

    2.用不同的词语表述同一事物

    在丰富孩子的词汇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词语来叙述同一事物,如“好看”也可以用“华丽”、“美丽”、“漂亮”、“五颜六色”等各种词语来表达,我们可以说“花园里的花朵美丽极了”,也可以说“花园里的花朵漂亮极了”等,使孩子接触并掌握更多的词汇。

    另外,表达“奇怪”时,也可以用“惊奇”、“诧异”、“莫名其妙”等词汇。父母要有意识地重复一些新词语,并把它们放到句子中来说,不断巩固、强化孩子的记忆。

    3.通过观察丰富孩子的词汇

    除了在生活中注意引导孩子积累词汇量外,家长还应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在在游玩中不断提醒孩子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引导孩子通过观察丰富词汇的时候,家长应抓住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①用语言指导孩子观察。

    家长带孩子观察时,要用语言引导他们从主要部分看到次要部分。如观察公鸡时,要告诉孩子:“这是公鸡,你看它头上有红鸡冠,身上有光亮的羽毛,尾巴向上翘起并向下弯,还有两条腿和爪子。”孩子一边看,家长在一边慢慢地解释。这有利于孩子丰富知识和词汇。

    ②通过感知训练丰富孩子的词汇。

    感知活动是孩子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也是孩子学习词汇的主要方式。带孩子观察时,不仅要仔细地看,而且要尽可能让他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这就能了解更具体、更形象地描绘这一物体的名词和形容词等。让孩子将词与具体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动用多种感官获得对词汇的感性认识,是孩子理解词义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如学习词汇“五颜六色”,就应动用孩子的视觉观察“五颜六色”的花朵、“五颜六色”的彩旗等;学习词汇“光滑”,就应让孩子摸摸玻璃、桌面等;学习词汇“清香”,就应动用孩子的嗅觉闻清香的菊花、清香的果子等。在感知的同时,将词与相应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孩子就能较准确地理解词义。

    4.通过演示丰富孩子的词汇量

    通过演示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就是用动作将词义具体形象化。这种方法最适合教动词。比如教孩子学习“抬头挺胸”这个词组时,家长可以让孩子看别人“抬头挺胸”的动作,也可让孩子自己用动作演示“抬头挺胸”,成人可以根据孩子的动作演示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将词组与动作联系起来,这样,孩子就会掌握得又快又好。

    5.通过动手操作丰富孩子的词汇量

    手脑并用实际操作是孩子学习词汇的有效方法,特别适用于孩子学习逻辑数学概念词,如学习“多”、“少”、“相等”(一样多)就必须让孩子亲手摆弄物品,用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才能较准确的把握词义。

    5.通过纠正错误来丰富孩子的词汇

    纠正孩于语句中的错误,也是丰富词汇的一条途径。孩子由于词汇少,有时不知道怎么表达,就会自己造词,比如说:“昨天,我在公园里看见一个蜜蜂”。孩子把“一只蜜蜂”说成“一个蜜蜂”。这时家长就应和颜悦色地给予纠正。适当地让孩子用词造句,可以提高孩子运用词汇的能力。如一位年轻的妈妈是这样给孩子纠正语句中的错误的——

    有一天,若兰夫妇带着孩子高高兴兴地出去郊游。可是,不一会儿,不知道哪里飘来的一片乌云遮住了太阳。孩子很敏感地觉察到了,连忙对妈妈说:“妈妈,快看,乌云明媚!”

    原来先前妈妈告诉孩子“阳光明媚”一词,孩子知道了“阳光明媚”,于是就在这里用上了,但已经变成了“乌云明媚”。

    若兰对孩子说:“乌云来的时候,遮住了太阳,天空变暗了,就不明亮了。这时候,我们可不能用“明媚”来形容天空,而应该说“乌云密布”!”

    “乌云密布,哦,是乌云密布呀!”孩子重复了一句,高兴地笑了起来。

    对于孩子讲错的话,用错的词语,家长若能耐心地进行引导与纠正,对扩充孩子的词汇量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多次纠正以后,孩子不但扩充了词汇量,更懂得了怎么用词,对孩子的表达能力而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6.通过游戏启发孩子运用词汇

    除了通过观察丰富词汇,还应通过生活和游戏启发孩子运用词汇。可以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运用词,还可以运用一些纯语言性的游戏,进行练习和学习。

    用练习同义词的游戏,如家长说:“这是一朵美丽的花”,孩子就应说:“这是一朵好看的花”,或“这是一朵漂亮的花”。

    用练习反义词的游戏,如家长和孩子对着讲成对的反义词:“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瘦的——胖的”,“矮的——高的”,“宽的——窄的”,“厚的——薄的”。在这些反义词后面,还可以加上物体的名称。

    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扩句的游戏。扩句就是把一句话说长,比如“小宝宝笑了”这句话,妈妈可以与孩子轮流说“小宝宝‘咯咯’地笑了”、“听了妈妈的夸奖后,小宝宝‘咯咯’地笑了”、“听了妈妈的夸奖后,小宝宝高兴极了,忍小住‘咯咯’地笑了”……

    7.在游玩中丰富孩子的词汇量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公园,远眺形态各异的树林,像伞的,像帽子的,像卷发的,有挺拔的,有弯曲的,还有各种造型的小树丛。家长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引导幼儿尽情地领略色彩、造型、生态之美。还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可让孩子感受到动物的形态之美,如天鹅的高雅、猴子的灵活、熊猫的稚拙、大象的憨厚、狮虎的威武。与孩子一起散步的时候,还可以让孩子看蚂蚁打仗、蜗牛爬树、蚯蚓钻土等生态之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孩子仰望天空中飘浮的游云,夜晚带孩子观看夜空的星座等。这样,既可使孩子受到美的陶冶,又可以让孩子掌握很丰富的词汇。

    综上所述,丰富的词汇是孩子口语表达的基础,是通过长期的积累积淀下来的。有了丰富的词汇,你的孩子说起话来才能游刃有余。

    积累知识,丰富孩子的口才资源

    有一则笑话,说的是一个秀才写文章,憋了好久也写不出来,他妻子说:“写文章有这么难吗?难道比我生孩子还难?”

    秀才痛苦地回答道:“当然比生孩子难,生孩子至少肚子里还有‘货’,可我是肚子里没有‘货’啊。”

    看到这个故事,很多人可能都会忍俊不禁。事实上,秀才的苦衷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积累,怎么可能做到“言之有物”呢?写文章是这样的道理,口才同样也是这样的道理。而要做到“肚里有货”,说起话来旁征博引、融会贯通、谈吐自如、妙语连珠、巧问妙答、左右逢源,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出众口才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思维才能够向纵深发展,说话才能具有逻辑性,并且提高言词的表现能力,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左宗棠自幼饱读诗书,腹藏经纶,其性格十分孤傲。他虽然才华横溢,但年轻时却仕途不畅,一介布衣。而当时的曾国藩却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官拜侍郎。左宗棠常为自己的命运而鸣不平,同时也对曾国藩的官运感到忌妒。

    有一次,曾国藩从他的老家湘乡出发赶赴京城,途经长沙。他知道,长沙名士众多,决心逗留几日。住在长沙的左宗棠得知后为尽地主之谊,特地邀请了几位朋友一同拜访曾国藩。几人一落座便畅谈起来,说古论今,兴致很高。左宗棠更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他喜欢标新立异,发表一些新观点。而他对曾国藩的意见却很少苟同,有时还进行无情的驳斥。曾国藩因此而很不高兴,于是,在告别之际,他想好一句话想戏弄左宗棠一番,挫挫他的锐气。于是微笑着说:“季高,今日一会,我有句话要送给你。”

    季高是左宗棠的字,他一听知道没好话。

    “什么话?”他问道。

    “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曾国藩微笑着说。

    左宗棠深知这句话的妙处,连“左季高”三个字也嵌在里面,极为难对。他嘴里默念两遍,略一沉吟,回头笑着回敬曾国藩一句:“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

    曾国藩听后暗自一惊,真没想到左宗棠才思如此敏捷,竟然尖锐而又天衣无缝地回抵了自己一句,他不但没有戏弄到左宗棠反被左宗棠奚落了一句。

    口才的真正魅力是深深扎根与知识的土壤之中的,只有拥有渊博知识的人,才可能有较强的语言能力。但凡才华横溢者绝大多数都能巧辩如簧,这是因为他们拥有渊博的知识。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信手拈来,即兴发挥,使谈吐高雅,使论辩切准要害,出口成章而字字珠玑。

    口才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的试金石。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口才出众,把话说得条理分明,头头是道,就必须用知识与智慧填充他(她)的头脑,积累其口才素材。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都可以成为孩子知识积累的来源。但是,报刊、杂志、网络中蕴藏的知识良莠不齐,真假混杂,而孩子个人的经验又有限,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帮孩子选择、汲取有益的知识。一般来说,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

    1.帮孩子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内容,让孩子养成每天读报的好习惯。如果孩子年纪尚幼,不具备“读报”的能力,家长可以选择部分内容读给他们听。这样日积月累,孩子必能养成关心生活,关注时事的习惯。而这些都能给他们今后的“说”提供话题内容。

    2.不仅仅让孩子看“动画片”等节目,还可以跟孩子一起看看“动物世界”“法律讲坛”等节目,让孩子认识到,原来电视不仅仅“有趣”,还很有“学问”。

    3.帮孩子订阅固定一两种的儿童文学杂志,与孩子一起阅读。这样,不但能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还能帮孩子扩充其的话题内容的范围,为他们恰当的口才表达,准备“素材”。

    此外,网络上的内容,家长更应该帮孩子慎重筛选,从而去“莠”取“良”,使孩子从中获得更大的益处。

    课外阅读,夯实口才素材

    我们知道,阅读是一个人积累知识,丰富头脑,开阔眼界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孩子来说,阅读不仅仅能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头脑,更重要的是,还能丰富孩子的内心情感,充实其精神世界,使孩子的举止和谈吐显得更有风度。此外,广泛地阅读还能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下的这一例子就是一个实证:

    妮妮是小朋友圈中的“书虫”,清晨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图画书,晚上临睡前的最后一件事还是看图画书,2岁到5岁之间,妮妮已经阅读了近200本的图画书。因为她接触的故事和知识比较多,因此词汇量丰富,说起话来旁征博引,头头是道,让许多家长赞不绝口。

    正是广泛的阅读促进了妮妮表达能力的提高。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爱阅读,并从阅读中获益的。我们常见到这么一些孩子,他们看起来一副聪明伶俐的模样,可是说起话经常词不达意,让人哭笑不得。要改变这种情况,专家以为,还是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那么,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呢?以下的做法可供参考:

    1.家长陪孩子一起读书,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小俊今年上二年级了,老师让家长多给孩子买课外书,加强阅读训练。可是小俊显然并不爱读书。为了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妈妈就每天花一段时间陪小俊阅读,而且在读完一个故事后,就按照故事给儿子出填空题,让他填写一些词汇。填对了,妈妈就奖励儿子一朵小红花。

    有时儿子能按照原文填出词语,有时可以根据情节自己填词,甚至比原文写得还好,这时妈妈就奖励儿子两朵小红花。

    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小俊不但喜欢上了看书,而且还会给妈妈出题,而妈妈故意把词填得不一样,把故事情节改变了,为此,孩子很兴奋地要帮妈妈指出错误。

    在妈妈的陪读训练下,小俊的词汇量增加了,说话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小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陪伴阅读,当孩子大一点以后,家长就可以放手,引导孩子利用学习的空余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读书也行、读报也行,只要“开卷有益”便可。

    2.让孩子养成平时的笔记习惯

    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看到一些好词、好句、好段,甚至于是“好章”,这时,家长不妨给孩子准备一本笔记本。让孩子随时把自己看到的好的内容都会摘录下来。久而久之,孩子的笔下淌出的将是自己的思想,口中说出的将是自己独到的见解。

    3.让孩子养成“善听”的习惯

    听收音机、听别人交流等都是听的途径。只要看到电视上有什么辩论赛、演讲比赛、阅读会,哪怕孩子再忙,也要叫孩子一起来看。让孩子从中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

    4.引导孩子多背

    家长应引导孩子多背诵、积累经典成语、名言佳句、俗语、歇后语以及中外名人名言。如“每日一句”,锤炼孩子的口才,增强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5.“说书”习惯

    我们知道,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用”,因此让孩子学会“用”读过的书很重要。我们这里“用”,就是让孩子把读过的书说出来。只要经常“说书”,孩子的口才一定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刘东给7岁的儿子买了一本故事书,儿子一边看故事书,一边哈哈大笑。刘东好奇地问儿子:“你在笑什么呀?”“我在笑这个人真是愚蠢呀,一边掩着耳朵,一边偷铃铛。掩自己的耳朵有什么用呢?别人不照样能听到?”

    刘东也连忙打起了哈哈:“是吗?这个故事还真有点意思,能说给我听吗?”儿子一听这话,可高兴了,连忙当起了“说书员”。

    以后每次儿子看完书,刘东都会兴致勃勃地要求儿子说故事,而孩子也是乐此不疲。在刘东的训练下,孩子的说书能力一天比一天强,而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更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只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阅读,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积累各种知识与语言素材,等到孩子需要用的时候就能做到“顺手拈来”“侃侃而谈了!”相反,如果家长平时不注意引导孩子学习与积累各种知识,等到说话的时候,孩子难免会落入“词穷”的窘境中。

    那么,孩子适合阅读那些书籍呢?

    专家以为,阅读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阅读的内容与兴趣一般不同。但总的来说,还是应该符合“趣味性”“知识性”这两个要求的。以下是专家的一些建议:

    (1)让孩子多读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书

    对于低幼孩子来说,情节生动、想象奇特、生动有趣的故事是他们读书的最好选择。首先,趣味性强、情节生动的故事能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表达能力;其次,故事书还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读起来“不累”。

    (2)让孩子多读知识性书籍

    各类知识性的书籍,能增长孩子们的见识,为他们的提供新鲜的说话材料。

    (3)读启迪类书籍

    启迪类的书籍,能激发孩子思考并与人交流、讨论的欲望。

    此外,短浅优美、朗朗上口的文章或小诗歌、顺口溜等,也能诱发孩子大声朗读的欲望,为他们的畅快自如的表达奠定基础。

    观察想象,让口才更有说服力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孩子认识,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而想象力是孩子在头脑中对已有感性材料和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能力。有了观察与想象,孩子的语言表达将不再贫瘠。

    孩子天生富有好奇心,观察事物的时候,他们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想法,为了获得答案,孩子会向父母提问和表达,这样做的目的间接地锻炼了口才。家长锻炼孩子的观察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为孩子创造观察条件,启动孩子观察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

    孩子本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家长应很好地利用孩子这一天性,经常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在尽情地玩耍之中,观察万物的悄然变化。去看春天的绿芽,夏日的鲜花,秋季的果实,寒冬的落叶,去听蝉鸣鸟唱,这些都会引起孩子的兴趣和思考。同时,家长在平时要指导孩子观察,开阔孩子的眼界,充实孩子的知识和生活。比如,让孩子观察家里养的花草、小鱼,晚上带孩子观察星空,讲讲简单的星系。白天观云,看到云的流动,讲一讲“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披蓑衣”等谚语的简单道理,这样做不仅使孩子从中学到知识,体验观察的乐趣,又能促使孩子多思考,从而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良好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2.引导孩子观察,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

    (1)观察前,让孩子明确观察目的。孩子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转半天,回到家里,也说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家长事先给出明确的观察目的,让孩子围绕着核心问题观察,如要求孩子去观察公园里的小鸟,家长可以问孩子:小鸟的眼睛有什么特点?喜欢吃什么食物等问题,那么,孩子一定会仔细地说出小鸟的形状,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声音的高低等。这样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观察,从中获得更多的观察收获。一段时间后,父母就可以不再提示,让孩子自己寻找特点。

    (2)观察过程中,培养孩子学会合理的观察顺序。告诉孩子如何看,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指导孩子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比如父母带着孩子去动物园看大象时,就可边看边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孩子回答,如大象的身体大不大?牙长在什么地方?鼻子有什么特点?鼻子是干什么的?等。只有经过父母有意识的启发,孩子才能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3)教给孩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观察活动。例如,色彩、形状、声音、气味等,需要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有时甚至要尝一尝,只有这样用多种感觉去亲自感受,才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观察效果,留下丰富深刻的印象。

    (4)观察过后,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口述观察结果。这一要求会大大促进孩子观察的积极性,并使观察过程变得更仔细更认真。最重要的是,在口述的过程中,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家长应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

    别看孩子年纪小,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是非常旺盛,只要看到接触到未知的、新鲜的事物,总想要看个明白问个清楚。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观察,找出问题的答案。当孩子因为自己的新发现而欢呼雀跃的时候,观察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4.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的深度。

    由于孩子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只能观察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进一步观察内部的结构。如有的孩子喜欢将自己的玩具拆下来看过究竟,还有的孩子喜欢研究日常家用品甚至家用电器。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年龄情况,有限度地让孩子研究可以研究的东西,对孩子来说也是锻炼观察能力的一种途径。但是,不管是研究什么家用物品,都应当提醒孩子观察时的注意事项和要点。

    有了观察这只语言“催化剂”后,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说出的话也能准确地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从而使自己的话有理有据,滴水不漏。

    当然,仅仅只有观察力,对孩子来说还是不够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才能让孩子的口才变得更加生动,富有魅力。使孩子说出的话内容充实、新颖而多彩。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应抓住以下几点:

    1.丰富孩子的生活。

    对于孩子来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作为家长,应该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到郊区游览、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或走亲访友等,让外界事物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具体、形象的影像,从而使孩子头脑中的素材积累增多,就有了进行想象的丰富资源。有了丰富的资源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语言描述把头脑中的图像再现出来。

    2.读故事、编故事。

    童话故事往往是作者根据想象写成的,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自己尝试着成为“小作者”,抛开拘泥和限制,自由地放飞思想。把想象力加入语言之中,能够让孩子“一鸣惊人”,说话不同凡响。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孩子天真烂漫,思维活跃,想象力特别旺盛。父母鼓励孩子用想象赋予语言更多的生命力和童趣。

    3.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每一种兴趣小组活动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进入孩子的脑海中,且需要进行创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动任务,这对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十分有益。当孩子的活动成果得到展示或者获得表彰奖励时,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想象力会突飞猛进地发展。

    总之,观察与想象是孩子口才发展的催化剂。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能让孩子的口才彰显其无穷的魅力。

    走进大自然,拓宽口才的广度

    语言来自于实际生活,生活经历和生活需要是语言的来源。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语言和知识是一个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的有机体。要想学好语言,应该以真实的知识为前提。孩子最初学习语言时,表达思想时所用的单词、短语和句子都来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这些话,这些话不断重复,自然而然就进入他们的记忆中。当想表达内心想法时,这些词汇就会从记忆库中调出来。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一些回答:

    一次,老师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花儿为什么会开放啊?”

    有的小朋友说:“花儿睡醒了,想出来看太阳。”

    有的小朋友说:“花儿想跟小朋友比一下,看谁的衣服漂亮。”

    有的小朋友说:“太阳出来了,花儿想伸个懒腰,结果把花朵顶开了。”

    有的小朋友说:“花儿想听听小朋友唱什么歌。”

    瞧,孩子们的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的语言正是出自他们对自然的体验。孩子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与自然世界联系起来,说出来的话都极其天真,这一点必须得到父母们的重视。

    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认为,只有一些常用的词汇能够使孩子联想起明确的意思,其他的对孩子来说好像是外语。但是,让孩子面对面地去接触事物,他理解事物的速度会比你快20倍,对事物的真实理解跃人孩子的头脑,就像铁铜奔向磁体一样快。随着孩子对事物理解的深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也在增加。我们知道,头脑的规律就是想把我们知道的东西尽力表达出来。这个事实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孩子会提出许多表面上看来毫无联系的的问题,他们的询问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找到能表达知识的词汇。

    因此,父母在训练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把孩子的语言学习与传授给他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的效果往往比较好。

    德国心理学家威特出生时是“白痴”,他的父亲着重对他进行语言教育。当他刚会辨认物体时,他父亲就教他说话,在他能听懂话时,就天天给他讲故事,带他观察家乡的地形,画家乡地图,让他讲自己的见闻。六岁时教他学外语。

    结果,他九岁时就能懂五国语言,最后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一位被认为“白痴”的儿童在语言教育的开发下成材了。

    也许父母们不相信,大自然对于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他们的乐园。孩子们能够在大自然中获得轻松,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也在大自然中获得成长。

    如果家长们善于利用大自然,不仅孩子的语言能力能够获得发展,其他智能也都能够获得发展。

    让我们来看一个特殊的例子:

    美国作家海伦从小是个失聪的孩子,但是,她的老师沙莉文仍然像对待一个正常孩子一样来教育海伦,训练海伦的语言能力。沙莉文曾经这样记录对海伦的语言教育:

    “在海伦早期的语言学习阶段,我总是引导她到大自然中去获得快乐,让她在田野里奔跑,观察各种感兴趣的东西,了解各种各样的动植物。

    “其实,孩子们到了适当的环境中,他们就会自己教育自己。

    “对于老师来说,教孩子语言首先要找出孩子的兴趣所在。我从不为了教语言而刻意去编造对话,交谈应该自然而然,并且以交流思想为目的。老师就应该引导和启发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并注意回答孩子急于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当我明白海伦急着要告诉我什么事情,但由于不会运用词汇而无法把它表达清楚时,我便及时地把这些词汇和常见的习惯用语教给她,这既能激发她学习语言的兴趣,也能有效地提供给她有用的信息。

    可见,海伦早期的语言教育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实践活动来学习的。她接触的是鲜活的语言,沙莉文老师尽可能地避免了那些令人费解的语法、规则、定义、术语、例句等。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与各种各样的事物打交道,就能学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不断练习语言,从而学会正确地运用这些语言。

    因此,父母们要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耍,从大自然中去感受人生的快乐,在大自然中学习各种知识和能力。

    明晰思维,展露口才的关键

    教育专家常说:“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事实也是如此,现实生活中,那些能说会道的人一般都头脑聪慧,思维敏捷……

    纪晓岚是清代乾隆时期有名的“铁齿铜牙”,他的思辩能力之强更是让人佩服不已。据说,天晚上,乾隆独自在书房喝酒,纪晓岚因事入宫。乾隆打算试一试纪晓岚的才华,便说道:“皇后已分娩,你应该做诗庆贺。”

    纪晓岚脱口而出:“吾皇今日降真龙。”

    “是个女儿。”乾隆说。

    纪晓岚马上吟诵道:“月里嫦娥下九重。”

    “可惜得很,她不幸夭折了。”

    “想必人间留不住。”

    “掉进了水里。”皇上接着说。

    纪晓岚当即接口道:“翻身跳进水晶宫。”

    乾隆对纪晓岚的口才和机敏相当赞赏。天才、神童都不是天生的,铁齿铜牙也要靠后天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训练才练就的。一个思路开阔、思维清晰者,在面对他人的刁难,陷入语言的困境时,一定能够迅速找到应对的方法。民间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旧社会有一个地主待长工很刻薄,经常半夜里就催长工去干活。有一天,他又要求长工们半夜里出去干活,此时有个长工磨蹭着不出工棚。面对地主的催促,他说:“等我缝完了衣服就去。”地主冷笑说:“天这么黑,你怎么看得见缝衣服?”长工立刻反问道:“既然天这么黑,又怎么能干活呢?”一句反问,驳得地主怵在工棚外面哑口无言。

    口才表述水准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口才表述水准高,其思维素质和能力必定也高。如果这个长工没有敏捷的思维,是无法迅速应对,驳倒地主的。口才与思维的训练是相互促进的,语言表达的流畅、敏捷、精确,一方面是孩子有思维能力的反应,同时又对孩子大脑发育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清晰的思维、滴水不漏的逻辑,可以让孩子的口才显得更加出众。

    那么,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呢?一般来说,要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应该做到:

    1.鼓励儿童积极思维

    好动、好问是儿童的天性。5岁的孩子就常问“为什么?”有时还会将玩具或家里的用具、摆设拆开来,想看看里面是怎样的?家长应耐心听孩子的提问,解决孩子的提问或引导他去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对孩子拆坏了东西也不过分责备,只说你想看看东西里面是怎样的想法是好的,但好东西拆坏了可惜,以后要告诉大人帮你解决问题。孩子得到鼓励,今后就会更积极地去思考各种总是。对不多提问题的孩子,家长要主动提出一些孩子能回答的问题,引导他去思考。

    2.锻炼儿童的思考力

    在家庭生活中,锻炼儿童思考力的机会是很多的,只要家长在这方面做有心人,善于引导儿童去思考就会获得丰收。玩玩具、做游戏、猜谜语、养小动物、养花以及参加家务劳动等等,都可以使和童积极动脑筋去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搭积木、拼六面图、拼七巧板等等,都要动脑筋找出规律才能完成。有些智力游戏,不仅要动脑筋还要比速度才能取胜。

    3.教给儿童正确的思维方法

    思维的特征是概括性、间接性和逻辑性,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较多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语言发展也达到较高水平,为思维发展提供了条件工具。但还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条件和工具,儿童不是一开始就能掌握的,家长要引导和教给儿童,遇到问题如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作出逻辑的判断、推理来解决。教儿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儿童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思维发展的翅膀,抽象思维能力就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

    4.连贯地表达

    家长还要教孩子按口语习惯组织句子,把思想连贯地表达出来,正确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在集体场合从容不迫地讲话,声音洪亮,富有表情。

    值得注意的是,当孩子表述自己的某种“思想”的时候,特别是当孩子说话中流露天真、幼稚的语病时,切不可讥笑,决不可以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