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效应中的倾听法则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有着较完善的医疗设施、医疗制度、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
一个心理学专家小组进驻工厂,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想要揭开这种情况原因。在研究过程中有个“谈话试验”,心理专家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同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一是耐心倾听工人的不满和意见,并作详细记录;二是对工人不训斥不反驳。这一谈话竟然收到了令人惊讶的结果,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心理学家分析,“谈话试验”使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等诸多不满发泄出来,从而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家长要学会在教育的过程中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适当的宣泄机会。孩子把很多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他会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情绪和意愿,真正得到实现的却很有限。对那些未能实现、未能满足的意愿和情绪,不要压制、克制,要想方设法得让孩子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
给孩子发言权,平等地对待孩子,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孩子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长期这样下去,孩子容易养成孤僻的性格。
如果家长不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孩子也会学父母,不肯听大人的话,最终造成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哪怕他讲话词不达意,大人也要耐心地与他交谈。任何粗暴打断或嘲笑他们讲话的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甚至可能导致他们羞于在人前开口,影响孩子语言能力的发育;或者,会使孩子养成一种坏习惯,总是喜欢不合时宜地插话以引起大人的注意。
孩子喜欢和父母说话
孩子有些时候也很喜欢交流,比如,他们很喜欢和父母说他们学校及周围发生的事:谁的字写得漂亮被表扬了,谁又被老师处罚了;他在小河边发现的蝌蚪已经变成青蛙了;班上的男孩子搞怪吓女孩子……诸如此类,尽管父母有时候有自己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是也要尽量做到认真听。
父母一般情况下要求吃饭时不能讲话,不停地讲话似乎不符合一般的家教规矩,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思考:当你兴致勃勃说话的时候,如果没有人认真倾听,并且有人打断你的话,警告你安静吃饭,会是多么扫兴的事情啊!不要说小孩子受不了,就是大人,遭到上述对待,恐怕也会感到自己渺小、没有分量、不受重视,因而信心全无。
其实,孩子喜欢和父母说话是交流的一种很好表现,孩子充满信任的和父母交流,这很可贵。只要孩子有交流的想法,父母尽量不要打断孩子的话,更不要表示厌烦。孩子脆弱的自尊心很容易遭到伤害,尤其是父母一旦表现出厌烦的情况。甚至,还会从此把本打算对你敞开的心扉实行自我封闭。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也许,孩子在学校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一时又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诉说,只好独自闷在肚子里,等到回家再向父母倾诉。孩子这么做,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孩子在倾诉过程中,可以使不满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使身心恢复到常态;二是孩子的倾诉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前者,父母不需要多话,只需坐下来热情倾听即可。对于后者,父母就得认真予以思考,并用自己比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去指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
另外,孩子会在学校或者社会活动中受到表扬和鼓励。这时孩子向父母诉说的目的就是想让父母与他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对于这类诉说,父母更应该认真对待,并且向孩子真诚的表达祝福:告诉他昔日的努力换来了成果,希望他继续努力。有机会的话,父母还可以办个家庭活动,以表庆祝,与孩子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其实,家庭是孩子可靠、安全的港湾,孩子回到家中,有权利在这个港湾中获得心理上的调整与生理上的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与生活。由此可见,孩子在家中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理应高兴,并格外予以关注。
要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玛丽这几天因为咽喉病被迫禁声了,正烦躁不安时,儿子杰西放学回家了,进门就嚷着:我讨厌老师!我再也不想到学校去了!”
听到孩子这么说,玛丽没有说话,但如果这是在她声带没生病时,她一定要严厉地训斥儿子。玛丽想,还是听听儿子接下来说些什么吧。
愤怒的杰西,蜷伏在妈妈身边,把头搁在妈妈的膝盖上,伤心地哭了,他说:“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粗心拼错了一个字,老师在课堂上指出了这个错字,引起哄堂大笑,我感觉很尴尬!”
玛丽用手搂着他,他沉默了几分钟,接着他挣脱了玛丽,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和辛迪见面了。谢谢妈妈!”
儿子走了,而玛丽的脑子里还在回响着儿子最后的那句话:谢谢妈妈!”这时她才发现自己从来都没有像今天一样,做一个让孩子信任的妈妈,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烦恼。
玛丽的沉默换来了儿子杰西的理解和信任,使他能向妈妈吐露他内心的痛苦,实际上,他不需要妈妈的教训与忠告,他受到了伤害,只要把内心的痛苦宣泄出来就可以了,他只需要有人耐心倾听他的诉说。
很多人认为小孩子讲的话都是无稽之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现在父母不能倾听孩子所关心的事,将来孩子怎么可能去倾听父母所操心的事。玛丽在咽喉病被迫禁声后所发生的故事值得很多父母思考。
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是交流的基本要求。而父母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则能够创造更多与孩子交流的机会。
一个离家出走的十几岁姑娘的母亲深有感慨地说:我不应该去打断她说的话,不管她如何滔滔不绝。这样当她长成十几岁大姑娘时,很多事情就会懂得和我商量了。”
一个孩子说:老师,请您耐心地听完我所提出的问题。只有您肯听我讲,我才能向您学习去听别人讲。”从这句话中,您是否听出一个孩子的委屈和挫伤?
从现今的社会中我们发现耐心地听孩子讲话的大人越来越少了,每当孩子想要对父母说一些话时,父母就会推辞说很忙。还有的人在当小孩子靠近时不得不应酬一下,并说出“不善于与孩子打交道……”之类的话,说完就急忙躲开了。而作为孩子的父母,不是面对孩子主动说话,而是只顾看着电视或者读着报纸随声附和地聊上几句,很少看到父母面对面地耐心地听孩子说话的情景。
另一方面,我们又常常听到父母叹息说:“孩子不喜欢和我交流,我说什么孩子也不听。”孩子也经常抱怨说: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父母光说自己想说的话,可我想说的话,父母都不听。”这种父子或母子情疏的现象常常为父母也为孩子所困惑。
卡耐基分析人性的弱点中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即是用心听,但不急于判断,然而人们总是勇于订立是非的标准,判断谁对谁错。但只判断而不用心听,会切断很多交流的信息。
比如十多岁的孩子很晚才回家,他刚要解释,心焦的父母便劈口喝道:“我不想听出了什么事!”这种反应容易破坏双方的沟通气氛,更严重的是令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正确的方法是告诉他父母如何为他操心:我们很担心你。”然后让他说明一切。
我们都渴望有人听自己说话,在大多数的情形下,人与人不能沟通,就是因为只有说话者却没有倾听者。一个善于调解家庭纠纷的人说:“我令一家人言归于好,其实很简单。我只是让每个人有发言的机会,别的人都在耐心地听——但不准插嘴。而这往往是全家人多年来初次细心聆听彼此说话。”聆听是表示关怀的一种方式,一种无私的举动,可以让我们离开孤独,进入亲密的人际关系,并建立友谊。
孩子的世界里也会有很多想法,而一个家长了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会倾听。家长可以定期抽出一些时间专门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和赏识,而孩子会增加对你的信任感。他会向你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你了解他对一些事物的想法。
如果你养成耐心倾听的习惯,并把它作为日常生活的活动,孩子的世界就能渐渐地看清楚了,做父母就会从中发现乐趣而不是苦恼。
有一种方式便捷并且有价值,即是通过听孩子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不要拖延时间让孩子等你有了空闲时间再说。与孩子谈话,可以为父母提供一次了解孩子的机会,在倾听的时候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经常和孩子交流,孩子会信任父母。而当孩子信任父母之后才愿意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诉我们。而对父母来说,了解孩子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当孩子与父母谈话时,父母要尽可能地与他交谈,不要推辞,否则以后就算孩子想说话也不想再说了。父母和孩子交流有很多好处,他可以感受到自己对于父母的重要性,同时他也就会更多地把心里话告诉父母。
例如有些父母将倾听作为一个技巧采用,一边做出倾听的样子,一边想着驳回的理由和转变他想法的途径。只是摆出一种姿态,用此来“骗取”孩子的信任,“套”出他们的真实思想,却完全不考虑孩子新观点中的可取之处,对于只要不符合自己的看法就一概否定,在自己内心深处还是认为以孩子的经验与认识又能懂得多少。如此反复几次,孩子便会有上当的感觉,从此不再和父母交流。
“倾听孩子”是赏识孩子教育的一种表现,因此,学会倾听也是用行动去赏识孩子的一种途径,唯有如此,才能与孩子搭起交流的桥梁。
懂得与孩子交流
七岁的菲比从学校回来,看上去很不开心。
“你看上去很累。”妈妈关心地看着菲比道。
“两个小朋友在图书馆里吵闹,老师找不出是谁,就罚我们所有的人在大厅几乎站了一天。”
“全班同学一天都站在大厅里?怪不得你看上去那么累了。”
“但是我跟老师说:琳达小姐,我相信你能找到吵闹的那两个学生,所以你不用惩罚我们所有的人。’”
“嗯,由于少数人的错误而惩罚全班人确实不公平!你能帮助老师认识到这点很不简单。”
“是吗,妈妈?可为什么老师并没有纠正自己的错误?”
“嗯,虽然老师没有改变主意,但我相信她心里已经判断出你的意见是正确的。”
“也许是这样的,妈妈,虽然我没有帮上什么忙,不过我看到她笑了,那是今天她头一次笑。”菲比疲倦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父母和孩子平等的交流是对孩子的尊重。一定的时间,平等的交流气氛,耐心的态度,都可以让孩子敞开心扉,并表达出你对孩子的尊重。然而现在许多的家长却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自己辛苦挣钱,在各方面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就已经足够了。而这些父母却忽视了和孩子交流这重要的一点。
事实上,仅是物质的充裕并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他们更需要的是与家长的交流以及家长对自己的理解。
赏识教育法得以实施的渠道就是与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它可以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通过交流,父母能够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通过交流,孩子也能够懂得父母的爱和希望;通过交流,孩子能够感到自己并不孤独;通过交流,父母可以给予孩子鼓励和赞扬,并将对孩子的赏识用言辞和行动表达出来。
有些时候与孩子的交流却经常因种种原因不得不搁浅,这是父母与孩子交流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问题就在于,父母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处于了领导地位。这种交流方式表明父母根本不关心孩子的感受、想法和正在做什么,对孩子产生这样一种暗示: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父母总是强大的、聪明的,父母的需求是更重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情感表达,使孩子误认为父母对自己说的话根本没有兴趣,父母也不喜欢和自己交流。
说教是父母与孩子交流中另一个常犯的错误,交流经常变成了父母单方的演讲。很多父母总感觉自己才是对的,这类父母最爱用的词是“你应该如何如何”,“你不应该如何如何”。当父母采用这种方式与孩子交谈时,经常会发现孩子的眼神开始是惊诧的,然后是疑惑的,再之后则是冷漠的。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决定关闭自己的心扉,不再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了。因为,就算是孩子也不会愿意去听别人说教。
责备则是父母与孩子交流的另一种障碍。比如:“我早就告诉过你,你还是不听”“假如你当时听我的……”在父母的训斥、贬低、批评、责备声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不愿和父母讨论问题,因为他们很清楚,不管自己怎样努力,都不会得到父母的夸奖。这样常会使孩子们感到父母根本就没有认真倾听他们的感想,甚至会认为父母根本就不关心、不理解他们,因此他们也就不愿意与父母进行交流。
要想打开与孩子交流的大门,最重要的是要使交流显得坦诚和有效,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他们投入了全部的爱心和真诚来倾听孩子的诉说。父母为了能够更好的与孩子交流,可以参照以下的观点。
●平等交流
父母语调中透露给孩子的信息要比话语中的多。父母们跟孩子们讲话的声音、语调与和成人讲话的声音、语调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父母可以把对孩子讲过的话录下音来,认真地听一听自己的声音,就会发现尊重孩子是多么重要。因此,与孩子交流首要的一点就是平等看待孩子。
●把握交流的时机
尽管很多父母希望了解孩子,但当机会来临时,却又总是不经意将机会放走了。父母大都有自己的事务和烦恼,孩子开口的时间也许的确不凑巧,假如这时遇到情绪低落或忙于处理事情的时刻,父母就会没有精力去仔细思考孩子的用意。但一旦想到了花数倍努力在其他时间去敲开这扇门时,就不应该不假思索地立即抓住时机,促使谈话能够继续下去;或者给予孩子一些解释,不让他们感到被忽视。此外,如果父母有烦恼时,可以选择与孩子交流一下自己的困惑,这样不仅能够疏散一下自己的情绪,同样也能使孩子感到自己受到父母的重视与尊重,为自己能够给父母帮一些忙而骄傲。
●创造交流的机会
父母应当尽量多的创造与孩子交流的机会,这种交流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关键是我们应当敏感一些,孩子想要表达他们的想法时,父母要给予满足。选择谈话的地点有很多,比如谈话可以在饭桌上、购物时,或共同参加家务劳动时进行。有时谈话内容不一定要有什么实质性内容,也可以毫无意义,但这种随时随地的谈话,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宽慰。
●接受对方
一个13岁的女孩子这样讲:我父母经常对我说这做的不好,那也不对,似乎我没有做过让他们满意的事情。既然他们认为我这样一无是处,我干脆按他们认为的那样去做,也不会有更坏的评价。”
父母所表现的接受态度是决定孩子发挥自身的积极态度和发展潜力的关键。传统的观点认为:如果我们接受孩子的现状,他就会把这个习惯延续下去,不能做到自我改进。要想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必须不断告诫他:“你这样是不可以的,那样也不可以。”大部分家长习惯使用否定语言来培养孩子:纠正、批评、命令,使孩子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不为家长所接受。
然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他认为自己被对方完全地接受之后,才可能考虑接受对方的建议,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有益的改正,使自己成为更完善更有能力的人。因此,父母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谈话对方的接受程度。这一点运用到孩子身上,尤其重要。
●善用语言
沟通交流的成功与否,往往与沟通者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为了双方沟通的成功,尽量不要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比如:“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也做不好。”“你再不听话,妈妈以后不要你了。”
伤害性的语言通常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人格和自尊,使孩子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孩子容易形成没有主见、懦弱的性格和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有着直接关系。并且,它将对孩子的良好性格和心理素质形成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孩子在如此冷漠的环境中长大,对别人也很难产生信任和热情,也会以冷漠的态度观察一切。这种语言同时还构成了一种压抑的气氛,阻碍了孩子想像力和创造性的发展,并最终将影响到孩子智力的开发。
一般情况下,孩子对赞扬的接受能力持积极态度,而否定性的语言则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同时也打消了他们与父母对话的热情,追根究底,原因在于负面评价的影响。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与你分享自己的情绪、感觉。肯定性语言会使孩子向你开放他们的心扉,因此,做父母的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掌握说服教育的艺术性。与孩子讲话,除注意情绪、语调和句式外,还要努力做到讲话明晰、简洁、幽默风趣、形象生动,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用多种表达形式跟孩子讲话。
对待孩子的问题要耐心
春天,父母喜欢带孩子到公园去玩。看到初春盛开的桃花,家长会指给孩子看:你看桃花开得多漂亮!”这时,有的孩子就会充满好奇地问:桃花为什么会开呢?”这个问题,还难不住母亲。她可以轻松地说:“春天来到了,桃花就开了。”然而什么是春天,为什么到了春天花儿就要开,孩子仍然是迷雾一团,于是孩子不免要问:“为什么桃花要在春天开呢?”
孩子经常对一些新鲜事物怀有很强的好奇心,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寻求答案。在与父母交流过程中,孩子们常常提出许多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和“为什么?”为什么要变成这个样子?它是怎样变成这样的?”等等,这些问题正是他们求知欲的表现。
要回答孩子的这一系列“为什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们提出的问题常常使父母无言以对。
很多父母不仅不为孩子们的提问感到兴奋,相反倒感觉很厌烦。他们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总是随便敷衍一下,并不给予耐心的解释和说明。实际上父母的这些行为很容易致使孩子的潜在能力枯死。直到孩子上学了父母才大惊小怪地叫嚷:为什么我的孩子成绩这样糟糕呢!”却从来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有的父母常常因一时找不到问题的答案而斥责孩子,或因有事而不喜欢孩子添麻烦,诸如很抱歉!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跟你讲。”“你怎么这么麻烦,别再问了!”或“你的问题怎么这么多!”
这种粗暴的态度不仅会关闭与孩子交流的窗户,也会冷却孩子开始萌生的求知欲望。如果这种情形反复出现,就会使孩子逐渐对周围的一切不感兴趣。自然,对学习新功课也就不会产生什么强烈的兴趣了,尤其是当功课有一定难度时,更是如此。
当小桑迪提出问题时,老桑迪总是给予鼓励,并耐心地解答,决不欺骗小桑迪。在教育上,桑迪父亲觉得再没有比教给幼儿错误的东西更为可恶的了。在给孩子解答问题时,桑迪父亲的说明并不是复杂难懂的,而是充分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再尽可能进行简明易懂的回答。更难能可贵的是,当小桑迪提问一些他不懂的问题时,老桑迪就直接老实地回答说:这个爸爸也不懂。”于是两个人就一起翻书,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这样的经历给小桑迪灌输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在给小桑迪的教育中,老桑迪坚持竭力排斥那些不合理的似是而非的知识。
做父母的应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重视孩子的询问,并加以鼓励。要知道旺盛的求知欲是孩子聪明才智的先决条件。
孩子接触的知识有限,理解力有限,当然对于孩子们的询问,不一定要解答得十分详尽,但绝不可随便敷衍,更不可违背科学常识乱讲。有些问题一时无法回答,也应该耐心地讲清楚:“你现在用功读书,将来你自己就会了解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的兴趣自然发展。
有的问题,确实很难回答,也不妨坦白地向孩子承认:我不能解释这个问题。”或“我也不清楚,将来我问清楚了,再告诉你。”这样做在孩子面前并不会丢人,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做父母的也不应忌讳向孩子说明父母读的书不多,了解的知识有限。只有这样做才可以更好地从小教育孩子对学习应该采取认真的态度,正如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如果父母想和他们的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就一定要随时准备与他们谈话。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提出的问题不仅仅局限在外部知识的探求,而会遇到更多的心理和思想的困扰,这些困扰隐藏在心灵的深处,更加需要指导和理解。
有教育专家访问过很多孩子,他们都表示每当有许多问题要向父母提出时,父母对所有敏感的问题总会避开不谈。其实,耐心地听孩子说话并回答他们的问题,不但可以安定他们的情绪,还可以有效缓解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好奇,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也许是不合逻辑的,也许是很费事的,但是无论如何做父母的决不可拒绝或者逃避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认真对待他们问题的态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