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为止,切忌过于绝对
话不能说得过于绝对,要点到为止。中国人的说话方式是“说七分留三分”,不会把话说得太过绝对。言,要有所不言,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不要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如果说话说得过于绝对,就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攻击,让自己下不了台。
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的人,他们总是说“一定可以的”、“绝对没问题”……当然这不失为一种自信,应该给予肯定,但是谁又能保证什么事情都能圆满完成呢?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都无法预料会遇到什么事,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情耽误了,没有完成别人交给我们的任务时,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说,话,不要说得过于绝对。上面的话,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例如“我尽力而为”、“全力以赴”。那么即使事情没有办成,别人也无法说什么,因为谁都不能否定你已经尽力了。如果事先把话说绝对了,最后又没有完成的话,你在别人心中可能就会留下一个“言而无信”的印象,无疑,这对你的精彩人生来说,是一大失败之处。
《红楼梦》中有一句这样的话:“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意思是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留点余地,而说话也是如此,点到为止,留有余地,这样才能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回旋空间。
尤其在愤怒的情况下,就更要注意这一点。人在愤怒的时候,往往会失去理智,说出来的话,有时候未免偏激,过于绝对,不给自己留退路。这样一来,你的人生可能就会因此而有莫大的缺憾。
在一家著名的企业里,两位职员为竞争一个客户产生了矛盾,其中一位职员对另一位职员说:“从此以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我们恩断义绝。”而另一位职员却什么也没有说。
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那位什么话也没有说的职员,成为了另一位职员的上司。这样一来,把话说得绝对的职员,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很尴尬,最后不得不辞职,离开了这家大公司,去了另外一家规模小的公司。
你看,话说绝对了就是这样的后果。
因此,在生活中,即使与人交恶,也要克制自己,不要恶语伤人,更不要说“恩断义绝”这种太过绝对的话,要为以后的彼此相处留下“面子”。
形象地说,话说得过于绝对,就像是往装满水的杯子里倒水,杯子的容量有限,因此,水太多会溢出来;同样,也像是往充满了气的气球里充气,气球会爆炸。所谓“水满则溢,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说话的时候,要考虑周全了再开口,切忌过于绝对。言,但是要有所不言。这样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八面玲珑,活出自己的精彩。
若不然,不但日后可能会让自己碰壁,当下就可能被人抓住“把柄”,让自己下不了台。
话说,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一家商店,店铺的名字是“万家百货”。乾隆很好奇,于是就带着随从,走进这家店铺。
他问老板:“老板,您这万家百货,是什么意思呢?”老板说:“所谓万家百货,就是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应有尽有。”乾隆接着问:“老板,我现在需要一把金制的锄头,你这店里有吗?”老板尴尬地站在一边。
乾隆见状就说:“话不能说得太绝对,点到即可,我看你这店名就改为‘百货商店’吧。”老板觉得很在理,于是就更改了店名。
可见,过于绝对的语言,让自己无法自圆其说,而点到为止就不会有这样的尴尬。善于说话的人总是能做到言有不言,所以他们在各种场合都能做到游刃有余。
因此,漫漫人生路上,不论是正常情况下,还是在气头上,说话时候都要坚持“点到为止,切忌过于绝对”的原则,这样才能给自己留足余地,在坏情况下,让自己有转圜的余地;在好情况下,能因自己所未言的话而赢得精彩。
话要说,但不要说满
与他人说话,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可把话都说满。《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说:“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因此,我们在讲话时不能将自己的“心”全盘托出,不能把想到的话全部说出来。但“逢人只说三分话”,也不是不要大家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的就不要去说。用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言,但也要有所不言”。说几分话,要看你面对什么对象。孔子曾说:“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
假如对方与你关系不是很密切,你就没有必要与他深谈,倘若你与之高谈阔论,就会显出你的冒昧,没有修养。说得太多,对方会觉得你在夸夸其谈,而且“是非皆因多开口”,说得越多,说错话的机会也就越多。因此,与人交谈,话不能说满,要小心为上。
可能说话有所保留会显得你对对方不够真诚。但在日常生活中,老于世故的人的确不会多说话,他们只说三分话。关键还是要看你的说话对象是什么人,如果对方不是你倾诉的对象,你说三分真话,已经不少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
孙飞是一名销售员。他在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产品时,总是习惯把话说得很满,面对客户,他介绍自己的产品时总是信心十足:“我们的产品质量绝对没有问题”、“我们公司的售后服务是一流的”、“市面上的其他产品都没有我们的产品功能齐全”等。
但是,每次这样说之后,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再听下去了,更不用说购买他的产品了。
因为人人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如果他推销的产品完美无缺,那也就失去了改进和发展的可能。而事实上,不可能有绝对没有问题的产品。一种产品在满足人的一方面需求的时候,总会在另一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即使它的功能面面俱到,也有可能会出现不兼容的问题。
孙飞把产品介绍得如此完美,说得天花乱坠,所以给顾客一种感觉是:“他在吹牛,这背后一定有什么利益驱动或者产品存在什么致命的缺陷是他没有说出来的。”所以大都不买他的商品。
当然不仅在销售上如此,在其他方面也一样。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在说之前,一定要慎重思考。
要知道把话说得太满,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1)只会吹牛,失去信用。如果话说得太满,对别人有所承诺,而你又没有做到,就会让对方失去对你的信任,从此,你在对方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只会说不会做的人。
(2)自信过度,令人反感。与人交流时,应该保持一定的自信,但如果自信过头,话说得太满,就会令对方听来刺耳,有吹嘘之嫌,从而影响对方对你的印象。
(3)忠言逆耳,关系恶化。虽然忠言逆耳,但是只要你说话有方,还是可以让对方听得进去的。然而,如果你把批评别人的话说得太满,就会让对方难以下台,或者令对方对你怀恨在心,日后伺机报复,最终致使双方关系僵化。
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社交场合中,说话一定要讲究分寸,切忌说得太满,这样才可以给对方,也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获得交流的成功。
说话要给别人留面子,为自己留余地
人们常说:“人为一口气,佛为一炷香。”面子问题是头等大事,因此才会有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性命相搏的事情出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特别要注意面子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去踩人家的面子,另一方面,要维护他人的面子。给人家面子、帮人家维护好面子,也就是给自己面子,为自己留余地,为自己的人情大厦添砖加瓦。
喜好赞扬而厌恶批评是人类自尊的天性使然。在人际交往中,别人的弱点、缺点、污点等忌讳之物,都是“雷区”——碰不得。一般来说,至少有以下三点是我们不能言的。
1.丑陋之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美丽的、俊逸的。然而,生活没有慷慨地让所有的人如愿,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幸的丑陋者和残疾者。他们大多有自卑感,不愿听与自己的短处有关的话题,比如:秃顶者忌说“亮”,胖子忌说“肥”,矮子忌说“武大郎”,其貌不扬者忌说“丑八怪”,跛子忌说“举足轻重”,驼背忌说“忍辱负重”等。对他们的这种完全正常的心理,我们应该充分理解,所以这些也不能言。
2.失意之处
人生在世,有起有落。即使今天看起来多么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人都可能经历人生的挫折,难免有失意之处,或高考落榜,或恋爱受挫,或久婚不育,或夫妻反目,或工作不顺利,或职称评不上,诸如此类的失败本就已经让人痛苦不堪,好不容易忘记了、超越了,又有人有意无意提起,怎会不让人火大呢?即使现在的得意之人也怕往日的失意传播出去,有失颜面。因此,要把他人的失意处当做言语交谈的禁地,不要涉及。
3.痛悔之事
古人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是对于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谁又愿意把它公之于世,让每个人都知道呢?尤其是对那些涉及品质的错误(如曾有偷窃行为或生活作风问题),就更加讳莫如深。如果听到有人说起类似的错误,就会顿生无地自容之感,有如芒刺在背般的痛苦。
有少数人习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他们以触别人的痛处、犯别人的忌讳为乐事,这是很不道德的表现,而他们也必将自食自己所种的社交苦果。对“雷区”我们要避讳。它是人际交往的一种修辞手法,是对他人的尊重,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那么,我们该怎样避讳呢?
1.慎言相避
说话前要了解对方的情况,绕开对方的痛处,比如,不在久婚不育者面前大谈儿女经。平时,慎言相避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但是在得意、自我吹嘘时,就很容易忘形,而已忘形就很可能会无意中犯忌。因此,将之培养成为习惯,让它成为一种本能,这样即使再忘形也不会犯了。
2.婉辞相代
有时对于对方的忌讳是避无可避的,这时,也要学会以婉辞相代,太直白会让人难堪,而婉转则可以给人留几分面子,让对方感激以待。例如,一个朋友被炒了,正在找工作,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而你刚好有一份合适的介绍。你可以这样说:“哇,看当老板也不容易,总要为了人才而四处奔波,看这里又有一个……”这样,对方能够不失面子地接受你的帮助,而且还会对你感激不尽。相反,如果你说:“你不是被炒了吗?这有份工作挺适合你的,去试试吧!”这样,对方很有可能会为了维护面子而拒绝,甚至与你反目。
3.巧言相岔
如果话已经从口里说出来了,才惊觉自己碰到了别人的痛处,那么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来缓解气氛、挽救过错呢?这时,切忌慌乱之中作说明,因为说明得越多就侵入别人的禁区越深,而且有的事情本来就是越描越黑的。因此,转移话题、巧言相岔,给对方空间,才能让彼此及时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例如,聊天的时候,你随口说:“他也真够倒霉的,就因为长得矮,连个女朋友都找不到。”说到这里,你猛然发觉自己失言,因为听你说话的人正是一个矮子,而且也因此在苦恼。此时,接着说:“不过,有资料表明,矮个通常都比高个聪明,他就是他们一群人中事业最出色的一个。”这样就很妥帖地将话题转移到了事业上来。
避讳,不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处理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技巧。
对于面子问题,除了消极地避讳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积极的方式主动去“做面子”给对方。比如以下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替对方在同事、朋友及上司面前说好话,为他做公关,但不可太肉麻、露骨、刻意。
对方有喜庆,主动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庆贺。
对方有难言之苦,不动声色,悄悄地主动替他解决。
适当地吹他、捧他,协助他建立人群中的地位。
当我们把“面子”上的功夫练到炉火纯青时,我们离“社交达人”的称号也就不远了。
含蓄说话,留点余地
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让人为难的场面,需要你发言时,你会发现有些话不好说出口,或者面对别人的质问时,你会发现有些问题不好回答。
比如在正式的外交场合,面对一些故意刁难的问题,有时需要采取含蓄的方法来予以回应,给自己留点余地,不让对方抓住继续攻击的把柄。
含蓄说话是社交场合中一种机智的回避,也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说话方式。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某些原因而不愿或不便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对方,此时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来应对,避免把话说死,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这样便可化被动为主动,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例如,在批评他人时总是要讲求一定的方式方法。直截了当的批评可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也会伤害双方之间的感情。因此,在批评时适当使用一些模糊的言辞可以使双方都摆脱困境,给彼此都留一点余地。
某公司的员工近一段时期以来,工作积极性不高,有所松懈,部门经理便准备在员工大会上进行整顿。开会时经理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部门的员工大多都表现出极高的工作热情,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过也有极少数迟到早退现象,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共创佳绩。”
经理在发言时使用了“大多”、“少数”这样的模糊用语,既给员工留有余地,保全了员工的面子,也及时将问题指出,效果自然会比直接点名批评要好很多。
王元泽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儿子。一次有位客人到其家中拜访,看到关在一个笼中的獐和鹿,知道年幼的王元泽无法辨认,便故意刁难道:“你能分清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吗?”
只见王元泽不慌不忙,沉着应答道:“鹿旁边那头是獐,獐旁边那头是鹿。”
听了王元泽的回答,客人只好作罢。
王元泽机智巧妙地运用模糊的语言回应了客人的刁难,让对方无言以对。
可见,在面对对方的挑衅性提问时,采用模糊的语言,就能够为自己留下足够的回旋空间,可以顺利帮自己解围。
日本有位影星叫中野良子,她到35岁时还是单身贵族,所以记者总会问及她的婚姻问题。
有一次她在上海出席一项活动,又有记者问她什么时候结婚。
中野良子面带微笑地说:“如果我结婚,就一定到中国来度蜜月。”
中野良子这样的回答巧妙地回避了正面回答结婚时间的问题,还表现出对中国的友善。
这样含糊其辞的回答,避免了使用“无可奉告”、“我还没打算结婚”等直面回答所带来的尴尬,既给自己留了余地,又保持了和谐的谈话气氛。
含蓄说话应该表现出说话者的智慧,但并不是说可以词不达意,答非所问,这样就是失败的沟通了。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需要说话人表明立场或态度时,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大敌当头之时,说话绝对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以免让对方觉得你立场不明,在战斗中则可能会贻误战机。
所以,使用模糊语言只是缓兵之计,不能经常使用,否则,所有问题都停留在那里,剪不断,理还乱!
沉默让无声胜有声
克莱尔说过这样一句话“说话是银,但沉默是金”。适当的沉默有时候比雄辩更有力量。还有一句话说“沉默是最难驳倒的论辩”。可见沉默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沉默,有时候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目的,而这,也正是“言有不言”的要求中重要的一点。
要知道伶牙俐齿,妙语连珠,固然能让人羡慕,但是说多了,说过头了,就会引起别人的不信任,甚至招致祸端。而在某些场合中,尤其是在与人争吵的过程中,即使口若悬河,也比不上沉默有力量。为何?我们从下面这则故事中就能找到答案。
穆罕默德和阿里十分要好。一天,两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个人。两个人正在聚精会神地谈话,没有看到来人,阿里不小心撞了那个人。结果路人以为阿里有意欺负他,于是就破口大骂。
开始的时候,阿里一直保持沉默,一言不发。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后,那个人还在继续骂,而且越骂越难听,阿里终于忍不住了,于是就开始回击,两个人在大马路上,争吵不休。这时,默罕默德转身就走。
过了一会儿,阿里追上来,质问默罕默德:“为什么当别人辱骂我的时候,你转身就走,留下我一个人?”
默罕默德说:“当那个人骂你,你沉默的时候,我看到你的身边有十个天使都在帮你回击他,但是当你开始反击的时候,天使都飞走了。所以我也走了。”
可见,当遭受别人的辱骂时,与其和人争吵,不如选择沉默,沉默就是最好的回击,沉默比犀利的语言更有力量。诚如默罕默德所说:沉默的时候,有十个天使相助;而“有声”的时候,天使都飞走了。
要知道,如果对方骂你,你也回骂的话,不仅会让争吵无休止,也同时损毁了你的形象。所以,应该学会适时地沉默。沉默不是懦弱,不是屈服,而是一种宽容,让沉默为自己说话是智者才有的行为。
除了在别人挑衅我们的时候要懂得沉默以外,当我们遇到某些一时说不清楚或不想说的事情的时候,也可以选择沉默。若不然,就可能会“越描越黑”,甚至加深误会和曲解。
其实,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矛盾和冲突,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因此,没必要因为每个矛盾或冲突而与别人“唱和”。要知道,有的人可能会讲道理,而有的人则可能蛮横不讲理,碰到这样的人,就像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还不如什么都不说,沉默以对,此时,无声胜过有声。
在电视剧《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中,苗子的妈妈,说过这样一句话:“吵架的妙处就在于,你说一句,我回一句,互相掐来掐去才好玩,而假如你骂一个人,他总是沉默,就没有意思了,也就吵不下去了。”
可见那些喜欢吵架的人,他们希望对方也骂回去,这样越吵越凶,对他们来说才有意思。其实不只是喜欢吵架的人才希望“你回一句”,一切故意挑衅你、刺激的人无不存有这样的心理。
这时候,与其和他们争吵,中他们的下怀,不如选择沉默,让对方自己觉得没趣,不再纠缠。这样一来,不但能为我们的精彩人生培养良好的心态、脾气和情绪,更能为美好人生塑造一个有气量、有勇、有谋的自己。
兵法上有一招叫做“以静制动”,在该“静”的时候,就要闭上嘴巴,用无声代替有声,有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沉默有时候具有有声语言没有的力量。
因而,我们要说话,会说话,就要做到言有不言,适时地沉默。让沉默为自己精彩的语言加分,让沉默为自己的精彩人生做好铺垫。
让“只言片语”为自己的缺点化个好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当说话中提及自己的缺点时,为了给自己藏点拙,不妨让“只言片语”为自己的缺点化个好妆。
一个看上去相貌平平的女人,化妆之后就可能成为一位美女。可见,化妆可以弥补缺陷和劣势。既然如此,那么也可以为自己的缺点化点妆,让它以美示人,而不是以瑕疵见人。说话中,若想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就要先懂得“言有不言”的道理。特别是谈到某些自己不擅长的话题时,更要“言有不言”,不懂的地方少评论,少发言,只言片语带过就行,不要大张铺成,给自己的人生闹成笑话,这是非常可悲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做一个不敢承认自己缺点的人,更不是说我们要做一个无比虚荣的人。相反,我们是要在承认自己缺点的同时,又不让自己的缺陷扩大化。
例如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觉得自己有哪些优缺点?”当然每一个面试者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谁都不想把自己的缺点展现给别人。但是一旦被问及这个问题,你不回答肯定是不好的,说得含糊不清、遮遮掩掩的也不是上策。那么这时候你要怎样才能让“只言片语”为自己的缺点化个妆,让自己的回答更精彩呢?
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用简短的几句话坦然承认自己的某些缺点。有缺点并不可怕,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坦然承认,会让招聘方感受到你的诚实,但是在承认缺点的同时,要用只言片语将缺点包装一下。
比如说:“我办事死板,有时容易和人较真。”同时,可以再加上一句:“尤其是在涉及到原则问题时更是如此。”
对于这样简短的解释,招聘方可能会认为“办事死板”虽然是缺点,但是最后一句话,也说明你这个人原则性很强,办事有原则,这就给你的缺点化了妆。而面试官很可能恰恰就欣赏你这个缺点,如此一来,你不就成功为自己解决就业问题了吗?而这,对于正在求职中的你来说,不正是一种精彩吗?
假如你并不懂得“给缺点化妆”这一说话技巧,在人前把自己的缺点直接暴露出来,不加粉饰和装扮,那你可能就会因此而不受别人的青睐,特别是在求职的时候,试想,谁愿意要一个明知自己有缺点但却不会改正的人呢?
方彤大学毕业第一次找工作,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面试时当考官问到“你有什么缺点”时,她说:“我的缺点有三个,第一,遇事不够果断;第二,胆子小;第三,不容易接受新的东西。”
面试官听完就说:“你知道自己有这么多缺点,为什么不改呢?我们这里是工作单位,到这里来是要工作的,我们不是慈善机构,不负责帮你改正缺点。”
方彤把自己的缺点不加粉饰,直接暴露给面试官,不仅没有让面试官觉得有勇气,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而是直接拒绝了她。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不仅在求职面试中如此,在平常的生活中也一样。要用“只言片语”为自己的缺点化点妆。就像一间房子,要待装修好了,再带人参观,才会给人美感。缺点也一样,需要一点装饰,才不至于让人反感,即使不能转变为优点,那也能将缺点最小化,让缺点看上去不会显得明显或突兀。
有一个人身材矮小,在同村人眼里就是个“小矮人”。但是这个人非常聪明,很有智慧。有一次一个喜欢挑衅的人故意问他:“你是来自矮人国的吧?跟我们应该不是一个种族的。”这个人听了也不生气,直接说:“你听过一句话吗?‘浓缩的都是精华’。”
这个人把“矮小”用浓缩来表达,并且还用“精华”为自己“矮小”这一缺点化妆。这样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周围一片掌声。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缺点,即使伟人也不例外。提及缺点,要让自己的缺点看上去不那么突兀,就要做到言有不言,用“只言片语”为缺点化点妆,把自己的“拙”藏在“妆”的背后。这样,别人也会忽略你的缺点,而注意你有优势、精彩的一面。如此一来,你还怕自己的人生会不精彩吗?
言语失误时不妨装糊涂
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说话亦如此。一个人平常即使很会说话,说得再好听,口才再好,也可能会出现言语失误的情况。
因为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你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能保证自己的表述百分百的准确、委婉、好听,难免会出现失误、过于直白、犀利难听的情况。
这时候,我们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当及时补救。比如可以赶紧转移话题,也可以及时解释清楚,或干脆放下自尊心,跟对方道歉。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得学会巧妙地装糊涂,这样才能给自己留足余地去补救言语失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尤其是在找错说话对象的时候,更应该如此。
在公司举办庆功会时,老板从一开始就宣布说:“今天大家开怀畅饮,不醉不归。”由于前一段时间,为了这个项目,大家都忙得焦头烂额,趁这个机会正好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于是都开怀畅饮,老板也与大家同乐,融入了集体中。
几杯酒下肚,有的人已经有些醉了。其中有一个叫小赵的年轻人也醉了,拉着别人就开始说话,这时,灯光比较暗,也没看清自己拉着什么人。说着说着就提到了老板有一次责罚自己,并且声明自己对这件事情一直牢记在心,越说越委屈。最后说:“你知道吗?我们老板就是这样对待我的,扣了我半个月的工资,那个月我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说真的,这件事情,我一直记在心里。但是,人在屋檐下,你不得不低头,所以……唉!”
说到这里,他忽然想去洗手间,就让身边的人扶自己一把。结果到洗手间的时候,借着灯光,虽然有些醉意,但是还是能辨别出,扶着自己的人正是自己的老板,心想:“这下糟了,一定会被炒鱿鱼的。”于是从洗手间出来后,就拉着自己的老板一个劲地叫“老王”。(老王是公司的另一名员工,平时和小张关系不错。)
第二天,小赵怀着忐忑的心情去上班,结果刚到办公室,老板就传唤他。他走进老板的办公室,老板故意提起责罚他的事情,并且对他说:“据说,这件事情,你一直记着,是吗?”
小赵说:“那件事啊,您不说我还真忘了。”
老板说:“昨天晚上你可不是这样说的。”
小赵说:“昨天晚上的事儿,我一点都不记得了。当时醉得一塌糊涂,我只记得我拉着老王一个劲儿地说话,好像我的印象中就只有这个画面,其他的我都不记得了。”
听到小赵的回答,老板大笑起来:“你小子,还真会装糊涂。”这件事情就这样轻松地处理了。
小赵得以化解自己被开除的危机,一方面在于老板的宽容,但是更多的是他自己的机智,知道自己酒后失言,就赶紧装糊涂,让老板无话可说,因而巧妙地避免了触犯“言有不言”这一规则后可能受到的惩罚。试想,要是小赵不会装糊涂,那可能就会被老板“逮个正着”,即使小王再会解释,再道歉,最后也很可能被老板开除。
事实上,生活中言语失误是常有的事,说错话了之后,直接道歉,有时候不如“揣着明白装糊涂”来得好。像故事中的小赵,如果直接跟老板道歉,就等于间接承认了这个事实,而装装糊涂,模糊以对,从根本上否认了这件事情的存在,那么别人即使想找麻烦,也找不到理由了,而这不就是触犯“言有不言”的规则后给自己留有余地去补救的表现吗?
因此,人生中,不妨像小赵一样,做个聪明人吧,言语失误时要学会装装糊涂,这样一来,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言语失误后的问题,让自己成为社交场上的赢家,这样自己的人生也就更加精彩。要不然,就可能正好给别人“陷害”你的机会,以至让自己的人生因此而变得苍凉、暗淡,这是非常悲哀的,也是我们应当极力避免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