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美行自端,何必空费言
明朝的时候有个农人,一年四季辛苦耕作,每年都能获得丰收,因为这个原因,在这个农人生活的村子里,很多人一天只能吃两顿饭,而他家却能顿顿饱餐,这让村里人很是羡慕。因为家有余粮,农人用一部分粮食当作学费,让自己的儿子上了私塾。这以后,老农见到谁都显得非常开心,经常对村里人说:“人活一世,不就是吃饭养家识字,做个好人嘛 。现在这几样我家都做的差不多了。以后你们有什么要我做的,尽管开口,乡里乡亲的,我一定帮忙。”
半年后,这个农人的兄弟家遭了灾,离家来投奔这个农人,农人让他的兄弟先住在年久失修的祖居,说过一阵子给他修个新房,然后再搬过去。他的兄弟听后很高兴,逢人便夸自己的兄长如何如何对自己好。为了表达感谢,农人的兄弟抢着干农活,无论做什么都很勤快,渐渐的,农人自己不动手了,家里有什么事都让他的兄弟去做。
就这样三个月过去了,这个农人说的新屋迟迟不见动静,他的兄弟有些等不及了,思来想去,他硬着头皮跟农人提起了屋子的事情。听完自己兄弟的话,农人沉默了一会,对他说:“这个事情啊,我还真给忘了,你放心,自家兄弟的事我一定会说到做到的。”
第二天,农人的兄弟走在田埂上,有人问他房子造的怎么样了?他红着脸说不出话来,仿佛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当冬天来临之际,他还住在四处透风的祖居里,而他的兄长正在温暖的家中喝着自酿的米酒。次日一早,他没有跟农人打招呼,就离开了村子。
没多久,村里人便知道了这件事,他们在农人背后议论纷纷,有的人说:“还说什么有事尽管向他开口,你看看,这种人,对自己兄弟都这样,我们还有什么号说的,我看呐,还是离他远点吧。”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理睬农人,甚至农人一家都成了全村唾弃的对象。
说好的做不到,实际上是心里根本没有想过要给自己的兄弟盖新房,行由心生,由此可见这个农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儒家专注的是“内外皆美”的生命志趣,不念旧恶,君子怀德是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是美,当仁不让更是一种美。这种美在牟先生看来其实就是内心的道德感使然,行动起于心智,倘若内心缺少道德的约束,只会说漂亮话,而无真行动,那么其行为可以想到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对其不能做更大的奢望,以康德的话说来这就是“无目的性”的人生,人失却了仁心,丧失了目的性,巧舌如簧,令人迷醉,惑人心目,实际上是内心浅薄如沙漠般荒凉,如何又能寻出正确的人生坦途?
人生多面,而心只有一处,孔子一心想着的是要恢复周礼,重建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于是其行皆以此为准绳,不偏不倚,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感情丰沛而纯美,故此行为端正,为人处事都不会走上歧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乃至“当仁不让”同样如此,日常起居态度端庄,担任工作敬慎认真,和人交往忠心诚恳。这些无疑都是外在的具体表现,而其根源,毫无疑问是在于内心的意识,这种意识即是他对于自身的认识和体悟,是道德修养的结果,这样的人在牟宗三先生看来就是一种“自觉的功夫”。在牟宗三先生看来,能真正做到这一功夫的没有多少人。
唐朝汝州有个叫夏子胜的人,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高中,被皇帝授予南县县令。这日夏子胜携一家仆赴任,来到县衙,大小县吏已在门口等候多时,见新县令到来,急忙一个个迎上去。夏县令问他们去年南县老百姓生活如何,粮食是否丰收,商贾是否安分行商,官粮是否收齐,赋税是否完成,然后叫来师爷将县吏们所说记录在册,逐一核对账簿。几天后,师爷对夏县令说,一切都如县吏所言,去年南县一切安好。听完汇报,夏子胜点点头。
在南阳县吏们的眼里,这个新来的县令与以往的县官老爷大有不同,除了处理输诉讼官司时会开口说话外,平时听不到他说一句话,不过话虽然很少,但是做的事情却极为合乎规范,往来公文,刑罚办差,无论是上司还是下面的老百姓,都称赞夏县令做事稳当,是个好官。
这些官吏们十分不解,这个不爱说话的老爷到底是怎么一个人。一天,有个胆大的县吏将这一疑问向夏子胜提了出来,夏子胜听后,呵呵一笑,说道:“圣人行道,心正而行端,做官作民都是一个道理,为官之道在于教民养民,为人之道贵在德行,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做起事情来就不会游泳偏颇,如此,又何必说那么多的话呢?”
我们可以将这位南县县令的话理解为对“执事敬”的最好注解,事实上,一如这位县令说的那样,行圣人之道又何必多言,“行”首在“知”,这是心灵净化,涵养提升的必然结果,由此,对人忠信而不诡诈,与人交往而不奸猾,堂堂正正做人,端端正正做事,与此相对,再多的话都不过是水中倒影,没有实际意义。
儒音凡录
不念旧恶:不计较过去的怨仇。《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决定将王位传给叔齐。孤竹君死后,叔齐并没有继承王位,而是要把王位让给伯夷。伯夷为了不让叔齐为难,便逃走了,叔齐见此,也跟着逃走了。在路上,两人遇上了武王伐纣,便劝谏武王,臣子杀害君主是不仁义的行为,要武王停止伐纣,武王不听。等武王平定天下后,伯夷、叔齐就逃到了首阳山上,不食周栗,最后绝食而死。
人善自多福,无须求与拜
天已经黑了,女儿还没回家,爸爸妈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眼看快到八点了,这时传来了敲门声,女儿终于回来了。
妈妈生气地问道:“你上哪里去了,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女儿解释道:“是这样的,我在放学的路上碰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婆婆在路口边蹲着,看起来很可怜,于是我就带她过马路。”
“过马路要这么长时间吗?一看就是在撒谎!”妈妈还是很生气。
“妈妈,您听我说啊!我扶老婆婆过马路的时候,她说她和女儿走散了,回不了家。然后我就问她家住在哪里,她说住在木林小区。我又问她知道家里的电话吗,她说记不清楚了。没办法,我只好送她回家了,所以才回来这么晚。”
“是吗?可是她为什么不找别人呢,偏偏找你这个小孩子?”妈妈还是有点怀疑。
“她说她之前已经问了好几个人了,但是没有人愿意帮她,一看到她是盲人就转身走了。后来我就带着老婆婆坐公交车,把她送到家了。她女儿都急坏了,正打算报警呢。”
女儿正说着,家里的电话响了,爸爸接完电话,高兴地对女儿和妈妈说:“刚才老婆婆的女儿来电话了,说谢谢我们家女儿把她妈妈送回家,还说改天要上门来当面感谢呢。”
这个小女孩的行为其实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是正如她说的那样,在看到盲人的时候,别人却扭头走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也许人一旦进入社会,被各种风气所染,失却了最本质的东西,而小小年纪的女孩心地纯净,还保存着一颗善良之心,这或许正是令人无奈的所在。
在牟宗三先生看来,我们想做个好人,想要“求得其所”。可是我们又怕自己过于良善而受人嘲弄,于是,人心蒙上了阴影,以至于见人有难而不帮、水漫双脚而无动,反倒是天天吃斋念佛,祈求自己平安一生,悲愁不来。不反省自己每日的所作所为,求诸他人口念“菩萨保佑”的却是满眼皆是,其心态如同鲨鱼在大快朵颐之后,希望自己不要成为人类的盘中餐一样。
在牟宗三先生看来,这样的人就是失掉了儒家所言的“道德相”,也与康德的“道德的应当”相去甚远。不管是道德相还是道德的应当,都是在强调生命的存在意义,按牟宗三先生所言,“善”是生命奋斗的形式,这里面包括善良的心性和善解人意的情感,这种情感向来是双向的,当你这样对人的时候,别人自然也会这样对你,当然,并非是因为想要别人以良善之心对自己,自己才以良善之心对他人,在牟先生看来,恰是一种“无条件的自觉”,就像开篇故事中的那个小女孩一样,不是为了图对方的回报而去帮助她,仅仅是出于善良的本性,去做在她看来能做且应当做的事情。
第三篇 第十章 朴素做人,品性端正 (2)
一个冬天的寒冷下午,一家三口正围坐在火炉前烤火。门口走来母子俩,衣着单薄,嘴唇冻得紫黑,牙齿咯咯响,问能不能进屋烤烤火。刚上小学的小亮亮不等父母开口,急忙说:“快进来!快进来!”母子俩看大人未表态,犹豫不决。
小亮亮立即扭回头看父母,两口子对视了一会,然后父亲说道:“怎么不行,快进来吧!”等母子俩进了屋,小亮把自己坐的椅子让给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又去搬了张凳子给孩子的母亲坐。孩子的母亲边烤火边说了来历:他们是外地人,来投亲戚,没想到亲戚搬家了,他们大打听清楚了亲戚家的新址,要继续找亲戚,路过这里,走累了,天气也太冷了,便进来想烤烤火暖暖身子再赶路。
母子俩烤了好一阵,仍颤颤发抖。小亮亮对妈妈说:“妈妈,你去泡两杯热茶给他们喝好吗?喝了热茶就会暖和起来。”妈妈看看小亮,看看自己的丈夫,爽快地答应了,没多久端来两杯热气腾腾的茶。小亮亮看母子俩喝完,又“咚咚咚”跑进房间,拿了件自己穿的毛衣出来:“妈妈,爸爸,把我这件毛衣送给这个小朋友穿好吗?”父母很意外,但还是高兴地点头同意了。等这对母子走了后,父母对小亮小说:“小亮啊,你今天可是给我们上了一堂教育课啊,你真的是长大了。原本我们是有点排斥他们的,但是你的行动让我们改变了自己。”
由此可见,和所有高尚的品德一样,“善”同样能潜移默化的去影响他人,让原本冰冷的双手逐渐温暖起来,愁容显微笑,悲苦出甜美,这也就是儒家讲的“行端义远”的道理。人人都在说做人要有脊梁,要顶天立地,要中正仁德,但是当需要他们真正从身边事做起,发点实实在在的善心,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却很难见到这些人的身影。
做人原本没太多复杂,不过是以善良为根,正直为干,丰富的情感为蓬勃的枝丫,这样才能结出美丽善良的果子。善良的情感及修养是人的核心,帮助身边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犹如在风吹落叶中扫出一条可供行走的宽阔大道,当这条大道呈现在你的面前时,与人方便的同时,自己也不会再受荆棘满布的曲折小径之苦,你又何必将一切的福祸寄托在青灯古佛之中!
儒音凡录
大快朵颐:出处《周易·颐》:“观我朵颐,凶。”。“颐”指脸颊,“朵”是动的意思。其中“颐”是《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名之一,因为其卦象是艮上震下,正好是一个口的形状,所以后来就引申成“嘴”的意思。
真真切切人,哪惧其诽谤
一只名叫“曙光”的海鸥孤独的飞翔在碧蓝的天空,虽然周围还有几只海鸥,但是都离它远远的,还窃窃议论着什么,原来昨天它们听说了一件跟这只海鸥有关的事情。一只不知从哪里飞来的海鸥告诉它们,这只海鸥之所以每天都能捕获大量的食物,是因为它跟那些不良的渔民勾结,出卖自己那些年轻的伙伴,而那些坏人则把捉住的这些小海鸥卖到小饭馆去。
大伙起先都有些不相信,说:“它是我们的领头鸟,怎么会做那种事?”
那只海鸥对它们说:“要不是和哪些人勾结,它怎么总能发现大鱼群?”
这话说的一点不差,在“曙光”的带领下,这群海鸥每天都衣食无忧。可是这是真的吗?听那家伙说的有鼻子有眼,海鸥们便也渐渐相信了,它们疏远了“曙光”,选那只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海鸥做领头鸟,但是自从这只海鸥当上领头鸟以来,它总是命令别的海鸥去给他找食物,而自己每天只是晒晒太阳,睡大懒觉,由于它领导不力,这群海鸥经常挨饿,经常受到别的海鸥的欺负。一天,一只小海鸥发现这只领头鸟正和一只老鹰做个交易,那只海鸥要把它们出卖给老鹰,而它则能获得整整三天的美味。它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大家这才醒悟过来。
于是,它们找来“曙光”,向它道歉,并且希望它能重新回到海鸥群里领导它们。当海鸥们的生活重新恢复往日的宁静时,那些海鸥问“曙光”,当时为什么不向大家澄清事实,任由那个坏家伙诽谤呢?“曙光”平静的说:“一个真实的我,怎么会怕黑暗笼罩。”
“曙光”最后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也足以让人回味。事实上,之所以有人不愿意做个真实的人,喜欢给自己戴上各种奇形怪状的面具,是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拥有怎样的高尚情操,如何的修养自己的品行,都会被别有目的的人诋毁、嘲笑,甚至践踏。这让他们在感到自己吃亏的同时,也觉得做一个虚情假意的人也无伤大雅。于是,他们也以此去对待别人,以至于真实的人、真实的心日益减少,而迷人眼目的沙尘却是漫天飞。一个真实的人,不隐瞒自己的过错,也不故作高深;一个真实的人,怎么想就怎么做,从不“九曲十八弯”,让别人去琢磨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一个真实的人,就如同那只叫“曙光”的海鸥一样,不会为无聊恶毒的诽谤去辩解什么,因为他们知道,行得正,又何惧别人说三道四。所以,真实意味着坦荡诚恳,意味着认真实在,志向坚定,情趣高尚,其品格德性都令人高山仰止。正因如此,即便是受些委屈、受些诽谤,甚或受些无端的指责又有何妨?虽然人生行路,偶有小径,但终归是天下大道维多。这就如牟宗三先生所说的那样,真实为人看似波涛归于平地,宁静悠远,但其展现的却是一种激荡的生命形态,让人“不禁汗毛耸立,有电击之感”。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爱上了同单位的女孩,这个女孩美丽端庄,性情温和,正是他喜欢的类型,而且他觉得对方似乎对自己也有一点感觉,于是他决定,一定要将这个女孩追到手。经过三个月的“猛烈轰炸”,女孩终于没有抵挡住小伙子的攻势,投入了他的怀抱。
小伙子非常疼爱自己的女朋友,每天和她同进同出,从不让她干家务活,每当女朋友发脾气的时候他总是哄着她,即便不是自己的错,他也主动向女友道歉,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一个好男友应该做到的,但是交往一个多月后,女友对他似乎越来越不满意。小伙子问她:“是我哪里做的不好吗?你说出来,我改正就是了。”
女友说:“我觉得你变了,以前我觉得你做人从不藏着掖着,是个很真实的人,让我能一眼看到底,有安全感,所以这才跟你交往,可现在的你,为了讨我开心,不敢发脾气,不敢说重话,让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真实的你,什么时候是另外一个你,这让我很难过,我看不到你的真心,只看到一个讨好的人。我一点都没有安全感。”
听完女友的这番话,小伙子陷入了沉思。
这个小伙子一心想让女友开心,却失去了原本在女友眼里最有安全感的那份真实,世上的事往往如此,有我们无法预料的,也有料到之后无法把握的,以为我们自己在不停的改变,这个改变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由好至坏,如同原本清澈的溪水,尘沙泛起,时日一久,变成满身污浊,当路过的旅人想要丢弃垃圾时,恐怕他的第一选择就是这样一条溪流,因为它原本污秽,所以再丢些肮脏之物也毫不介怀。倘若溪流始终清澈见底,鱼游浅底,叮咚作响,此时有微风吹来,试想这样美丽的光景又有谁会丢弃垃圾于其中?即便不慎丢落,也终会将其打捞上来,不至破坏溪流原本的面目。
做一个真实的人亦为如此,其真,所以心底明澈,其真,所以始终如一,犹如笔直的树干,不怕风雨,不惧雷电。孔子将世人分为君子小人,君子仁而有礼,不屈无谄,小人见利忘义,蝇营狗苟,正因如此,好的总是会被坏的掩盖住其应有的面目,但是细细想来,天有阴晴圆缺,向来都是拨开迷雾见明月,诽谤,、责难和玩弄也不过是小人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目的的卑劣行为而已,对于一个内心明澈,真实透亮的人来说,这些也不过是一阵风吹起,不久即会偃旗息鼓,只要自己一如往昔,又何惧别人加难于己。
儒音凡录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九曲十八弯:其意最早指黄河上游的众多河段。居住在黄河上游的少数民族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景观等,将上游诸河段取了极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藏语称“河”为“曲”。所谓九曲十八弯只是一种概数的说法,来形容河套平原上黄河的曲折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