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说儒-人的喜乐之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三篇 第九章    人的喜乐之源 (1)

    愉悦自己,丰富他人

    牟宗三先生说,做学问,自己懂没什么了不起,让周围的人都懂才显出学问的深度。做人亦是如此,你一个人明白如何修身养性,如何践行礼仪道德,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德行兼备的人,固然也是儒家所言的“大道之行”,但是在牟先生看来,将这种“大道之行”推延至其他人的身上,让更多的人成为德行兼备的人,这种行为更让人值得尊敬,这也正是牟先生所言“贵己更贵人”的意思。

    两个同村的砍柴人相约去村西的山上砍柴,这两个砍柴人一个年长,一个少壮,都是砍柴的一把好手。但是相比之下,由于岁数和经验的差别,年长的这个砍柴人还是比少壮的这人显出更大的能力。

    两人来到山上,拿出砍刀砍柴,村西的这座山,山势不高而且树木繁茂,一开始两个人的进度都相差不多,过了两个多小时,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少壮的砍柴人躺在地上休息了一会,而年长的那位依然砍柴不止,并且已经从山的这边移到了山的那边。眼看就要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一个多小时砍完柴。

    这个时候,少壮的从梦中醒来,看看天色暗了下来,而自己还没有砍完今天的两捆柴,于是急忙起来,也不用砍柴刀,而是用手一根根的折断树枝和杂草。但是今天的天色不知怎得暗的比以往的早,直到太阳落山,少壮的砍柴人也没有砍完今天所需用的柴火。

    这时年长的喊他下山了,当这个年长的砍柴人看到他孤零零的一捆柴时,明白少壮的这人没有好好砍柴,他一声不响的拿过自己的一捆柴火,对少壮的说:“这下够你用一天的了。后天我们再来砍。”

    少壮的说:“这些柴火都是用来卖钱的,你给了我,不是少了很多收入吗?”

    年长的说:“钱今天少赚,明天可以多赚,但是烧火做饭却是一刻不能受影响的。我这些柴火够我用的了,而你也不会受饿,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嘛。”

    年长的砍柴人其实说出了我们很多人明白但又很难做到的真理——你是一个人享用此间的美好,还是将这种美好散播到每个人的身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牟宗三先生说,人们让自己的生命达到完美是个既主动又欣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康德将其表述为“人生的实在经验”,在康德看来,“人生的实在经验”就是完成自己的既定选择,就是牟宗三先生说的活得好,这种“活得好”只是归结于自身的,好比女人爱打扮,男人好运动,都不过是让自己看上去美丽动人,肌肉健美,求得一己的闪亮,成为人生舞台的耀眼中心。

    但是他们恰恰在愉悦自我身心的同时,忘却了将这种愉悦如同花粉传播一样去感染别人,让更多的人也在这种愉悦中品尝美丽人生的滋味,于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整洁的楼道外污浊的墙面,碧蓝的晴空下汽车尾气的蔓延,更有甚者,是干净地板上的一口令人作呕的痰。正因如此,世人才“好其德,而恶外心。”人们只专注于修炼自身的品德,成为一个“好人’,而对别人却视而不见,甚至是厌恶憎恨。牟宗三先生说,这样的人是浅薄的,是退步的生命。与退步的生命相对的是开阔的生命之境,即孔子所说的君子有成人之美。在牟宗三先生看来,“成人之美”就是自己好,别人也要好,而且别人的好要重于自己的好;别人有愿望,要努力帮其实现,别人有遗憾,要尽量使其圆满,这是儒家讲的仁者大爱的具体表现。所以,在牟先生看来,儒学不是死板的教科书,而是明亮的镜子。

    古时候有个叫齐恒的人,自命清高,不喜与达官显贵来往,常常隐居乡间,吟诗作画,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十分明智的。这天,齐恒从隐居的房舍里出来,走向一条小道,远远看到几个庄稼汉正在辛劳的种着秧苗,觉得好玩,便上前观看。

    齐恒问其中一个老农:“除了种田,你还会干别的吗?”

    老农摇摇头,说:“我是个庄稼人,没有什么别的本事,只会干农活,特别是对种葫芦很有方法。能在集市上能卖出很高的价钱,官老爷也专门从我这里买葫芦。去年开始,我把种葫芦的方法教给了村里的乡亲,一年下来,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齐恒听后,对这个老农说:“这么好的事情,你一个人享用不就好了吗?何必还要让大家都学会种葫芦。你自己有了安定的生活,就不用大热天的还在田里干活,就能像我这样逍遥自在。”

    老农听后,沉思了一会,说:“我有一个大葫芦。它不仅坚硬得像石头一般,而且皮非常厚,以至于葫芦里面没有空隙。我想把这只大葫芦送给您。”

    齐恒 :“葫芦嫩的时候可以吃,老了不吃的时候,它还能盛放东西。可是你说你的这个葫芦不仅皮厚,没有空隙,而且坚硬得不能剖开,像这样的葫芦既不能装物,也不能盛酒,我要它有什么用处呢?”

    老农笑道:“先生说得对极了,不过先生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您隐居在此,空有满脑子的学问和浑身的本领,却对他人没有一点益处,您同我刚才说的那个葫芦不是一样吗?”。

    一个人即便空怀惊天才能,然而不能惠及别人,也不过是瓷做的花瓶,摆设而已,与己、与人、乃至与国都不会有突出的意义。在老农看来,这就是齐恒最为失败的地方。这在牟宗三先生看来,便是“顾我而忘他”,是一个人走到了荒芜之地,脚下虽有零星孤叶,放眼望去,却是满目凄凉。

    儒音凡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意思是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和众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出自《孟子》。

    (孟子)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大道之行:出自《礼记·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而有志焉。”

    承担:不计得失的生命意义

    勇于承担,在儒家而言,就是在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担起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人人心中有大爱,又何患个人良知与社会风气的双重堕落?牟先生认为,这就是拨开迷雾见青天的生命本源,他说,人无承担,犹如骷髅行步,又有何意!

    一只绵羊和一只病愈没多久的牧羊犬在野外散步,绵羊虽然一副神态庄重的样子,但头脑却是空空一片,不想事情。走了一会路,它们来到一片青翠的草地,绵羊似乎有点饿了,大嚼起美味的青草来,这块草地的草特别合它的胃口,绵羊吃得很是满意。

    牧羊犬看到绵羊吃的津津有味,也感到腹中有些饥饿,就对绵羊说:“亲爱的伙伴,你能否帮我去买一块可口的香肠?”

    这个时候的绵羊只顾自己吃草,怕浪费了这大好时光,影响进餐,对牧羊犬的请求置之不理。等它吃饱后,才懒洋洋的对牧羊犬说道:“等我好好消化消化,一会就给你去买,消化的时间不会很久的,你慢慢等着吧。”

    就在这时,一头饥肠辘辘的狼从树林里蹿了出来,绵羊急忙呼唤牧羊犬来保护自己,牧羊犬看了惊慌失措的绵羊几眼,慢悠悠的说:“朋友,我劝你还是快跑吧,假如狼追上了你,你就用你的蹄子狠劲地踢,踢碎它的下巴颏。相信我的话没错,你会把它踢躺下的。”

    就在牧羊犬大说特说这些风凉话的时候,狼已经把绵羊咬死了。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牧羊犬承担自己看护绵羊的指责,如果绵羊也尽一下帮助他人的义务,最后的结局是否还会如此悲惨?当代的人们,之所以遇危难不敢上,见急迫人退缩,归根结底是害怕自己吃亏,害怕到头来自己没有享受到,好处反倒让别人占去了。以至患得患失,河流不敢跨越,高山无法踏足,信心失却,道德泯灭,结果自然是人人苟安,难以成就儒家式的生活形态,这种儒家式的生活形态,以牟宗三看来,就是真实的责任感,真实的存在下去,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个虚伪的,虚假的,浮泛不着边际的人。

    第三篇 第九章    人的喜乐之源 (2)

    牟宗三先生说孔夫子困于陈蔡而仁心不改是一种承担,颜回居陋巷而自得其乐是一种承担,荀子游说各国同样是一种承担。这种承担不计得失,而只凸显“价值”二字,在这些仁者眼里,值得不值得是一回事,重要的是做了什么,做到了没有。

    一个搬运工扛着沉重的包袱向山上走去,看上去,他每一步走的都很艰难,汗水不断地从他的额头上流淌下来,汗流浃背,衣服和裤子全都湿透了。

    在这个搬运工的后面还有一个搬运工,与这个满脸汗水的搬运工不同的是,后面的这个人神态轻松,他的肩上只扛着一小袋麻袋,步履轻快地向前走着。

    途中,流了一身汗的搬运工遇到了从一个从山上下来的游客,这个游客好奇的看了眼这个辛苦的搬运工,对他说:“后面那个人搬那么少的东西,而你年纪比他大,怎么还扛这么重的东西?你怎么不让后面那个后生多扛一些?”

    搬运工呵呵一笑,说:“后面那个后生已经连续工作一个礼拜了,他每次工作都主动扛最终的包裹,不叫累不叫苦的。今天原本是他休息,听到我今天工作,就主动跑来帮我的忙,你说我怎么好意思让他那么辛苦,再说今天下雨,照理不会有那么包裹需要往山上送,但是没想到今天的任务更繁重,那后生来帮我,但工作还是要自己做,即使有困难,也要自己承担,要不然,轻松的事情抢着做,艰苦的活却不愿干,那就不好了。”

    这个憨厚的搬运工说完这句,呵呵一笑,继续朝山上走去。

    人活在这个世上,按牟宗三先生的话说,是与做学问同样艰难不易的事情,正因如此,面对某时某刻或是终生的选择,人们更多的是张开双臂去拥抱那些明亮的、耀眼的、轻松的以及简单的事物,因为这样做人很舒服,做事很惬意,不用劳心伤神,不用像故事中的搬运工那样扛着很多沉重的东西艰难地向山上跋涉,他们习惯于随时拿起,又随时放下,他们喜欢自己被太阳照耀。而别人只能行走在阴天的雨巷,所以,每次遇到不光彩的事情都推到别人身上,而有什么好事都渴望抓在自己手里,由此一想,倘若他们遇到像孔子那样困于陈蔡的艰难之事,不知道会做何种选择。故此,牟宗三先生说,能经受一切困苦,才能承担一切道义责任,承担一些道义责任而不幽怨疑虑,那么就能成为孔子所说的“德不孤”的人了。

    儒音凡录

    德不孤: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里仁》篇,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孔夫子困于陈蔡:楚王聘请孔子,孔子去拜见,路经陈国与蔡国。陈、蔡两国大夫因怕孔子去楚国与自己不利,便派兵将孔子困在陈、蔡两国之间的郊野中,不让通行。后来,孔子派子贡出使楚国,楚国派兵迎接孔子,孔子这才脱险。

    他人圆满我自乐

    照孟子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深处的渴望,君子也不能例外。有别于一般人向往锦衣玉食、众人围绕的感性欲望,君子追求的则是仁义礼智信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根植于每个人的心底。人人皆有道德,而天下大治。牟宗三先生说,这是一种大情怀,因为利己之私不能让君子感到快乐,如果他人能爱憎分明,恩怨有别,有崇高的理想和令人敬仰的道德品性,对君子来说,这才是他真正快乐的源泉。他人高兴则自己高兴,他人得志则自己快乐。正因如此,他所做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皆在于“为他人”,而不是“利自己”。

    一只小鸟被老鹰抓伤了,它痛苦地在地上哀嚎,它感觉自己浑身发冷,血流不止,觉得自己马上就要失去了,就在这个时候,一双柔软温暖的手抱住了这只可怜的小鸟,躺在这双手里,小鸟感到很舒服,慢慢的它睡了过去。

    当这只小鸟醒来的时候,灿烂的阳光正透过玻璃窗照在它的身上。它看到自己身上的伤口已经被一块白布巴包扎起来。它听见有人在说话,然后它觉得自己的身体再次被一个人捧在了手心上。那是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小女孩,小女孩温柔地看着这只小鸟,给它喂水,给它美味的食物,小鸟吃的很开心,它觉得自己的运气实在太好了。

    几天过去了,小鸟的伤口已经愈合,它开始想念起自己的母亲还有那些可爱的伙伴们,它拍打了几下翅膀想要飞起来,这时它发现自己的脖子被一根绳子绑住了。小鸟很沮丧,它悲伤的哭了起来。这时候那个救它的女孩走了进来,解开它脖子上的绳子,把它带到屋外,小鸟的翅膀扑闪了几下,随即飞走了。

    此刻从屋里跑来一个小男孩,对女孩大喊道:“为什么要放了它,我还没玩够呢!”

    女孩说:“小鸟是属于天空的,如果我们把它绑在家里,小鸟会很悲伤的,因为它失去了自己的自由,。其实,我们看着小鸟在天空自由快乐的飞翔,我们心里不也会很开心吗?”

    小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小女孩在为它高兴的同时,自己也由衷感到快乐。牟宗三先生认为,人们为什么会厌倦自己,厌倦生活,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快乐,可是这个快乐又是从何而来呢?是我们单纯的物质丰富?在牟先生看来,这种快乐不过是短暂而没有太多意蕴的“小情绪”,牟宗三先生说:做人不是把自己跟整个社会隔开,然后自己跟自己过活,人要有意趣,要有一颗为人的心,为人的心象征生命的健康,使人生机活泼。

    牟先生所言“为人的心”让人想起《红楼梦》里贾宝玉“情不情”的人生理趣,这种人生理趣不是单想着如何让自己欢乐,而是看水波荡漾心起涟漪,观飞鸟过境人有所悟。正因如此,他所投入的情感不是为了索取,而只是要让对方愉情悦己,姐姐妹妹们无忧无虑,快乐自在,宝玉当然也“心底犹如明月照”了。

    这在儒家看来,是“利人之公”的道德价值。因为利人,抛却一己的私欲,走出“一个人的世界”,眼光放大而心胸宽广,不会徒然悲伤,亦不会被毫不起眼的小挫折困扰,所以牟宗三先生说,“舍小欲而求在民所乐”方为有价值的人格。

    一对老年夫妇静静的坐在海边的椅子上,在他们周围,是孩子们快乐的笑声以及海水拍打防波堤的哗哗声,现在正是下午四点,是一天中海景最美丽的时刻。在这对老年发夫妇的旁边还坐着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妇,那对年轻夫妇中的妻子正抹着眼泪,对他的丈夫说:“多好的花瓶啊,都是你早上不小心打碎了,那是我从英国花大价钱买回来的,现在可好,你说,我能不伤心嘛。”丈夫安慰道:“好了,亲爱的,我向你道歉,等我去英国的时候再给你买一个更好看的花瓶,你看,为了表示我的诚意,我今天推掉一切应酬陪你来散步,你就不要再哭了。”话虽如此,但是妻子仍旧不依不饶。

    看到这一幕的老年夫妇相视一笑,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离他们不远的海上,有个人正坐在一艘帆船上,怡然自得的钓着鱼,那人赤着上身,健康的肤色与海天交相辉映。他已经钓了两个多小时,老年夫妇也坐了两个多小时,当这个人提着满满一桶“战利品”上了岸后。这对老年夫妇跟他打了声招呼,问他今天的收获。那人拍拍手中的塑料桶,说:“今天还不错,看来晚上又可以吃烤鱼了。”

    “伙计,真是为你高兴,看到你每次都能满载而归,我们老两口也真想试一试,可是岁月不饶人啊,不过在你身上,我又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

    很多时候,“私化”的喜乐永远是风吹而来,风吹而过,虚幻飘渺,无法夯实心灵的基石,一如那个年轻的妻子,可以说,快乐对她而言,即是一种倏忽而逝的感觉,也是一种很难体会的滋味,因为她只看到了自己,而没有看到别人。而那对老年夫妇,虽然年事已高无法再去海上钓鱼,但是当他们看到那个人钓来满满一桶鱼时,他们不仅为他高兴,也感受到了自己生命的活力。当我们能从别人的情感中触摸到自己心灵的震撼,实际上,我们已经跳脱出了“自私”的纷扰,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种境界依牟宗三先生所说既是“人生的需要”。

    儒音凡录

    “情不情”:据说曹雪芹在世时已完成全本《红楼梦》,共一百零八回,最后一回结尾处为“情榜”,学“封神榜”为各闺阁中人写下考语。贾宝玉的考语是“情不情”。

    大治:其意为政治修明,局势安定。《周礼·地官·司市》:“市师涖焉,而听大治大讼。”管理市场的官吏到任后,要听商人们陈情咨询,如果出现不符合法律的事情或是出现矛盾,管理市场的官吏也可以主持诉讼官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