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借口缠住你-抓住问题关键,就能逃离借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工作与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能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获得成功。然而有的人能做到,但有的人却做不到。这其中原因有很多,而是否懂得抓要点、抓根本,则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1.对目标要做到有的放矢

    没有目标,我们的梦想便是无的放矢,无处依归。有了目标,才有斗志,才能开发我们的潜能,也才能去为之寻找到达的方法。

    但是,有了目标之后,必须要明确它。因为模糊不清的目标不但帮助不了你到达成功的彼岸,反而会让你陷入迷惑之中,让你觉得成功太遥远,可望而不可即。

    大家是否知道出租车行驶最危险是在什么时候?

    答案是:没有乘客的时候。

    为什么呢?因为有乘客的时候,司机有目标,他就会全神贯注地驾驶,同时想方设法尽快到达目的地;而没有乘客的时候,他是盲目的,走到十字路口左转右转犹豫不定,同时左顾右盼精力分散。

    有一句英国谚语说得好:“对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人生的目标,不仅是理想,同时也是约束。有约束,才有超越,才有发展。

    就像一位跳高运动员,如果他的前面没有一根横竿,让他漫无目的自由地跳高,可以肯定,他永远也跳不出好成绩来。正确的方法是,在他面前设定目标,放置一根横竿约束他,让他不断地超越,横竿也就不断升高。甚至会有这样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横竿越高,跳得就越高;横竿很低时,他也跳不起来。因为,没有目标(横竿很低)时,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目标必须是长期的、特定的、具体的、明确的。

    他说曾经有一个年轻人由于职业上的事情特地来找他帮忙,这位先生举止大方,聪明,未婚,大学毕业已经4年了。

    希尔先从年轻人目前的工作谈起,并了解了他所受的教育情况、家庭背景以及对事情的态度。然后希尔问他:“你找我,目的是不是让我帮你换份工作呢?”

    年轻人答道:“是的。”

    希尔又问:“你想要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呢?”

    年轻人回答说:“问题就在这里,我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很普遍,特别是在一些年轻人当中。后来,希尔帮他和几个老板进行了接洽,但帮助都不大,这说明这种误打误撞的求职方法并不高明。拿破仑·希尔让他静下心来,先想明白自己适合哪项工作。希尔说:“不妨让我们换个角度想一下,10年以后你希望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呢?”

    年轻人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希望我的工作和别人一样,待遇很优厚,并且买下了一栋好房子。当然,更深入的问题我还没考虑好。”

    希尔对年轻人说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他接着解释说:“你现在的情形就好比是跑到航空公司里说:‘给我一张机票’一样,除非你说出你的目的地,否则人家无法卖给你。同样道理,除非我知道了你现实的人生目标,否则我无法帮你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目的地。”

    这使得年轻人不得不开始认真地思考。两个小时过后,那名年轻人满意地离开了。希尔相信他已经学到了重要的一课:出发以前,先要有目标!

    大多数员工也是如此。他们希望命运之风能够把他们吹入某个富裕又神秘的港湾。他们盼望在未来的“某一天”退休,在“某地”一个美丽的小岛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倘若问他们将要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时,他们会很茫然地回答,或许会有“某种”方法的。

    其实他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原因在于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定下生活的目标。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其前景绝对不容乐观!

    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有了目标才会成功。

    目标是一个人对所期望成就的事业的真正决心。目标不是幻想,因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完全可以带来实现的满足感!

    人生没有目标,任何人都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没有目标促使你采取任何实际的行动步骤,那么你就只能在人生旅途的十字路口上徘徊,永远抵达不了成功的彼岸。

    就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如果没有空气,没有人能够生存;目标对于成功也绝对重要,如果没有目标,没有人能够获得成功。

    前美国财务顾问协会的总裁刘易斯·沃克,曾接受一位记者采访。记者问道:“一个人不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沃克回答:“模糊不清的目标。”

    记者请沃克作进一步的解释。沃克说:“我在几分钟前就问你,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说希望有一天可以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这就是个模糊不清的目标。问题就在你所希望的‘有一天’不够明确。因为目标不够明确,成功的机会也就不会大。”“如果你真的希望在山上买一栋小屋,你必须先找到那座山,计算出那间小屋的价格,然后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计算出若干年后这栋房子值多少钱。接着你必须决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个月要存多少钱。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拥有山上的那栋小屋。但你如果只是说说而已,梦想就不可能会实现。梦想是愉快的,但没有配合实际行动计划的模糊梦想,说白了也只是妄想而已。”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常常被人们忽略掉,更把它蕴涵的深刻道理给遗忘掉了!在阳光底下将放大镜放到报纸的上方,距报纸有一小段距离。如果放大镜是移动的话,永远也不会使报纸被点燃;而当将放大镜的焦点对准报纸的某一部位,用不了多久,报纸就会被点燃。

    同样道理,不管你具有多少能力或是才华,如果你无法管理它,不是将它聚集在特定的规划上,并且一直保持在那里,那么你永远无法取得成功。

    许多优秀的成功人士都有过这样的切身感受:明确的目标会带给自己创造的激情火花,它就像成功的助推器,会推动自己向理想靠近或飞跃。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失去崇高的使命感,也就丧失了进取的活力。

    对个人而言,在你决定了你所追求的明确目标之后,你就等于作出了人生最大的选择!

    有了美好的理想,你就看清自己想要获取什么样的成功;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就会有一股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勇往直前的冲劲。

    2.你的态度就是竞争优势

    既然我们没有更多更明显的优势,那么积极的做人处世态度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和优势,就是竞争力。我们要比别人多投入一些,更积极一些,再耐心一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终将会走向成功。

    无论做什么样的职业,要想成功,都会有一个共同的要求: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一流的敬业精神。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会始终如一地做下去;而如果是一个中国人,一开始他会按要求擦六遍,慢慢地他就会觉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了。中国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做事不认真、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

    有一次,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访问韩国,被安排去一家面粉企业参观。然而就是这次普通的参观,给了他很深的刺激,回国后好几个晚上都难以入眠。

    这家面粉厂属于西杰集团,每天处理小麦的能力是1500吨,却只有66名雇员。一个只有几十名员工的小厂,其工作效率之高令刘永行惊叹不已。在中国,相同规模的企业一般日生产能力只有几百吨,但员工人数却高达上百人。希望集团的效率相对高于国内同行业标准,250吨日处理能力的工厂也有七八十名员工,日生产能力却仅有韩国工厂的1/6。

    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奥秘,刘永行与这家工厂的管理层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了解到他们也在中国投资办过厂,地址在内蒙古的乌兰浩特。当时的日处理能力为250吨,员工人数却高达155人。同样的投资人,设在中国的工厂与韩国本土生产效率居然相差10倍之遥,效益自然也就不会太理想。磨合了一段时间,觉得没有改善的可能性,他们就将工厂关闭了。

    两家工厂的效率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设备的先进程度不同?不是。相反,韩国本土工厂是20世纪80年代投入生产的,而内蒙古的合资厂却是在90年代建起来的,设备比原厂还先进。是管理方法的问题?也不是。工厂的主要管理层基本上都是韩国人。恰好,刘永行遇到了那位曾在内蒙古负责的韩国厂长。

    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刘永行特意请教这位厂长:“为什么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管理,设在中国的工厂却需要雇用那么多人呢?”

    那位厂长回答得很含蓄:“也许是中国人做事不到位吧。”而正是这么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却让刘永行回国后彻夜难眠。他知道,当着一群中国企业家的面,那位厂长的话已经是十分客气了。在这句平淡的话背后,一定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管理问题。

    仔细想一想,与韩国人相比,中国人做事的态度无疑存在很大的差距。韩国人做事总是手脚不停,无论是工人还是管理人员,手头的工作做完了,就一定安排别的事做。他们是一专多能。比如说一个厂长,如果他觉得自己的岗位比较空闲,就会做其他一些事情,以节省人力。而在中国大部分企业中,则存在许多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差不多就够了的想法,所以我们的效率就低了。

    来自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成功,85%取决于他的态度,而只有15%取决于他的智力和所知道的事实与数字。

    既然我们没有更多更明显的优势,那么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做事的态度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和优势,就是竞争力。多投入一些,更积极一些,再耐心一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终将会走向成功。

    人们常常抱怨自己的薪水太低,感叹中国企业无法跨入世界顶级行列,希望中国经济更加强大,但却很少意识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巨大的距离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的一点点差距造成的。

    任何一个公司都需要把事情做到位的员工。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各行各业,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无不在呼唤能自主做好手中工作的员工。齐格勒说:“如果你能够尽到自己的本分,尽力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总有一天,你能够随心所欲从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反之,如果你凡事得过且过,从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么你永远无法达到成功的顶峰。

    3.只有合作才能获得成功

    合作让人得到生存、发展和成功,缺少了合作,人们只能身处困境而无法摆脱。因为有了合作之后,原本的困境就不再是问题,原本的困难都将得到解决。合作之所以有如此烁烁锋芒,就在于它能优势互补,凝成合力,发挥了1+1>2的绩效。

    21世纪是一个合作的世纪,世界已从几千年前的刀耕火种社会发展到了现在的高科技信息时代。要想成功,单凭一己之力很难达到。从无数经验和教训中,我们得出结论:很少有人能独自成功,成功呼唤合作。我们大家都知道大雁南飞时是成群结队以“人”或“一”字形飞行,而且领头的大雁累了会不断地更换。因为为首的雁在前头开路,能帮助在其左右的雁群避开一定的气流。科学家曾在风洞实验中发现,成群的雁以“人”或“一”字形飞行时,比一只雁单独飞行能多飞12%的距离。人类亦如此,只要懂得合作,就会“飞”得更高、更快、更远。

    很多情况下,我们并非孤身一人,我们能够寻找到能给予帮助的人,我们是可以借助别人的帮助、与别人合作获得成功的。

    一个星期六的上午,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里玩耍。不一会儿,他在沙箱的中部发现一块大的岩石。

    小家伙开始挖掘岩石周围的沙子,他手脚并用,似乎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岩石便被他连推带滚地弄到了沙箱的边缘。不过,这时他发现,他无法把岩石向上滚动,翻过沙箱边板。

    小男孩手推、肩挤、左摇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发起冲击,可是,每当他刚刚觉得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时候,岩石便滑脱了,重新掉进沙箱。他得到的唯一回报便是岩石再次滚落回来,有一次还不小心砸伤了自己的手指。

    最后,他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整个过程,男孩的父亲透过起居室的窗户看得一清二楚。当泪珠滚过孩子的脸庞时,父亲来到了他的跟前。

    父亲的话温和而坚定:“儿子,你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

    垂头丧气的小男孩抽泣道:“但是爸爸,我已用尽了我所有的力量!”

    “不对,儿子,”父亲亲切地纠正道,“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有的力量。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父亲弯下腰,抱起岩石,将岩石搬出了沙箱。

    故事中的小男孩,虽然用尽全力,并想方设法自己去解决问题,但是在一次一次的挫折中,却始终没有向身边的父亲寻求帮助,不仅浪费了身边的资源,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合作不单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成功之路绝不比我们以往的路好走。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在等待着我们。在工作中,有许多才华出众的年轻人却不懂得合作的重要,他们不明白如果他们在一个组织或集体中同其他人合作不仅能解决所有的困难,而且还会制造出个人无法创造的奇迹。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但是,前提是必须有这个支点,还要有足够长的杠杆。解决问题的时候,任何对我们有帮助的信息、能量、金钱、行为、经验、关系等都能够成为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杠杆,都是可以借鉴的,也都是可以合作的。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钓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钓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钓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蔚蓝色的海洋时,他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同样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钓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终于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桃园三结义”一展刘备霸业,居里夫妇的结合共入诺贝尔奖殿堂,此等实例,比比皆是。

    一撇一捺写个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可以说很少有人能够离开别人而独自取得成功。孤岛生存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合理地、有效地借助他人的力量完全是必要的,甚至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当我们觉得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的时候,我们必须审视自己是否将视线局限在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因为很多情况下,我们过分关注问题和自身的能力,或是不愿意被他人掩盖自身的光华,而忽视了别人可以帮助自己,不懂得合作。

    古希腊时期的塞浦路斯,曾经有一座城堡里关着一群小矮人。传说他们是因为受到了可怕咒语的诅咒,而被关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找不到任何人可以求助,没有粮食,没有水。7个小矮人越来越绝望。但小矮人们没有想到,这只是神灵对他们的考验。

    小矮人中,阿基米德是第一个收到守护神雅典娜托梦的。雅典娜告诉他,在这个城堡里,除了他们待的那间阴湿的储藏室以外,还有其他的25个房间里,其中有1个房间里有一些蜂蜜和水,够他们维持一段时间;而在另外的24个房间里有石头,其中有240块玫瑰红的灵石,收集到这240块灵石,并把它们排成一个圆的形状,可怕的咒语就会解除,他们就能逃离厄运,重归自己的家园。

    第二天,阿基米德便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梦告诉了其他的6个伙伴,其中有4个人不愿意相信,只有爱丽丝和苏格拉底愿意和他一起去努力。开始的几天里,爱丽丝想先去找些木柴生火,这样既能取暖又能让房间里有些光线;苏格拉底想先去找那个有食物的房间;而阿基米德想快点把240块灵石找齐,好快点让咒语解除。3人无法统一意见,于是决定各找各的,但几天下来,3个人都没有成果,倒是耗得筋疲力尽了,更让其他的4个人取笑。

    但是3个人没有放弃,失败让他们意识到应该团结起来,一起合作。他们决定,先找火种,再找吃的,最后大家一起找灵石。这个方法使得3个人很快在左边第二个房间里找到了大量的蜂蜜和水。

    在经过了几天的饥饿之后,他们狼吞虎咽了一番,然后带了许多食物分给特洛伊、安吉拉、亚里士多德和梅丽沙。温饱的希望改变了其他4个人的想法,他们后悔自己开始时的愚蠢,并主动要求要和阿基米德他们一同寻找灵石,解除那可恨的咒语。

    小矮人们从这件事中,发现了一个让他们终生受益的道理:知识不过是一种工具,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沟通、互补、合作,才能发挥它的全部能量。

    为了提高效率,阿基米德决定把7个人兵分两路:原来3个人继续从左边找,而特洛伊等4人则从右边找。

    在7个人的通力合作下,他们终于找齐了所有的240块灵石。在神灵的眷顾下,小矮人们最终胜利了。

    每个人的能力构成都是不同的,也是具有互补性的。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人总是有部分欠缺或是不了解的领域。适当与他人合作,发挥各自的长处,这样不仅能解决问题,更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我们的人际关系、金钱、拥有的能力等都是我们的资源。遇到问题的时候,何不让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共同帮助我们呢?孤立并不代表独立,独立并不代表不借鉴他人,不借鉴他人不代表不需要他人的启发或是帮助。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利用合作的方法,问题往往就能轻易地得到解决,从而取得成功。

    4.分解目标,实现大未来

    我们也许没有能力一次就取得一个大的成功,但我们可以积累无数个小成功。一个小成功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无数的小成功加起来就可以让我们成为巨人。

    中国有句俗话:“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同样,成功也如此。我们常常十分急躁地埋头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希望尽快地摆脱困境,获取成功。但是,当我们并没有认真了解这个问题,只是一心想着要快速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很难获得巨大成功的。

    我们常常被一些问题的复杂和棘手所吓倒,认为解决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你是否尝试过将这个吓倒了你的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呢?

    在《约翰·冯·诺伊曼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1954年10月,总统任命诺伊曼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成员。他多年的老朋友施特劳斯是这样评价他为该委员会服务的情况的:“从被任命到1955年秋,约翰干得很漂亮。他有一种使人望尘莫及的能力。最困难的问题到他手里,都会被分成一件一件看起来全是十分简单的事情。而我们所有的人都奇怪为什么自己不能像他那样清楚地看透问题的答案。用这种方法,他大大地促进了原子能委员会的工作。”

    当一个人无法将整块牛排吞下去的时候,该怎么办?认为我们根本无法吃下那块牛排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使用工具,将牛排切成小块,这样我们便能顺利进食了。

    现实中的问题常常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很难将问题一下完美解决。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将一个大问题分割成不同的小问题,逐个击破。这样远比毫无头绪地寻找一个一次就可以解决的方法要来得实际和有用得多。

    1983年,伯森·汉姆徒手登上纽约帝国大厦,在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的同时,也赢得了“蜘蛛人”的称号。

    美国恐高症康复协会得知这一消息后,致电“蜘蛛人”汉姆,打算聘请他做康复协会的心理顾问。因为在美国,有数万人患有恐高症,他们被这种疾病困扰着,有的甚至不敢站在椅子上换一只灯泡。

    伯森·汉姆接到聘书,打电话给协会主席诺曼斯,让他查一查他们协会里第1042号会员的情况。这位会员的资料很快被调了出来,他的名字叫伯森·汉姆,就是“蜘蛛人”自己。原来,这位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的高楼攀登者,本身就是一位恐高症患者。

    诺曼斯对此大为惊讶。一个站在一楼阳台上都会心跳加快的人,竟然能徒手攀上300多米高的大楼,这确实是个令人费解的谜。他决定亲自去拜访一下伯森·汉姆。

    诺曼斯来到费城郊外汉姆的住所。这儿正在举行一个庆祝会,十几名记者正围着一位老太太拍照采访。原来伯森·汉姆94岁的曾祖母听说汉姆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特意从100公里外的葛拉斯堡罗徒步赶来。她想以这一行动为汉姆的纪录添彩。谁知这一异想天开的想法,无意间竟创造了一个94岁老人徒步行走的纪录。

    《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问她:“当你打算徒步而来的时候,你是否因年龄关系而动摇过?”

    老太太神采奕奕,朗朗地笑着说:“小伙子,打算一口气跑100公里也许需要勇气,但是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一步接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

    恐高症康复协会主席诺曼斯紧接着问伯森·汉姆:“你的诀窍是什么?”

    伯森·汉姆看着自己的曾祖母说:“我和曾祖母一样,虽然我害怕300多米高的大厦,但我并不恐惧一步的高度。所以,我战胜的只是无数个‘一步’而已。”

    我们也许没有能力一次就取得一个大的成功,但我们可以积累无数个小成功。一个小成功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无数的小成功加起来就可以让我们成为巨人。对于故事中那对祖孙来说,300多米的大厦和100公里就是他们的成功目标。当别人绞尽脑汁想要如何如何的时候,他们却将实现这远大目标的困难分解成了无数个“一步”,通过无数个“一步”的完成,最终解决了问题,获得了成功。

    在我们的工作中,也有许多通过将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然后一一解答,来解决一个大问题的实例。例如编写一个计算机软件程序,这个软件可能要有非常巨大的功能,但是再强大的软件都是通过分成一个个小部分编写来实现的。

    曾经有一位名叫希瓦勒的乡村邮递员,每天徒步奔走在各个村庄之间。有一天,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被一块石头绊倒了。

    他发现,绊倒他的那块石头的样子十分奇特。他捡起那块石头,左看右看,有些爱不释手。

    于是,他把那块石头放进自己的邮包里。村子里的人们看到他的邮包里除了信件之外,还有一块沉重的石头,都感到很奇怪,便好意地对他说:“把它扔了吧,你还要走那么多路,这可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他取出那块石头,炫耀着说:“你们看,有谁见过这样美丽的石头?”

    人们都笑了:“这样的石头山上到处都是,够你捡一辈子。”

    回到家里,他突然产生一个念头,如果用这些美丽的石头建造一座城堡,那将是多么美丽啊。

    后来,他每天在送信的途中都会找到几块好看的石头。不久,他便收集了一大堆,但离建造城堡的数量还远远不够。

    于是,他开始推着独轮车送信,只要发现中意的石头,就会装上独轮车。

    此后,他再也没有过上一天安闲的日子。白天他是一个邮差和一个运输石头的苦力,晚上他又是一个建筑师。他按照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来构造自己的城堡。

    所有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他的大脑出了毛病。

    二十多年以后,在他偏僻的住处,出现了许多错落有致的城堡。当地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性格偏执、沉默不语的邮差,在做一些如同小孩子们建筑沙堡的游戏。

    1905年,法国一家报社的记者偶然发现了这些城堡。这里的风景和城堡的建造格局令他慨叹不已,为此他写了一篇介绍希瓦勒的文章。文章刊出后,希瓦勒迅速成为新闻人物。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参观,连当时最有声望的大师级人物毕加索也专程参观了他的建筑。

    现在,这个城堡已成为法国最著名的风景旅游景点之一,它的名字就叫做“邮递员希瓦勒之理想宫”。在城堡的石块上,希瓦勒当年刻下的一些话还清晰可见。

    有一句话刻在入口处的一块石头上:“我想知道一块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

    据说,这就是当年绊倒过希瓦勒的第一块石头。

    看似是无法解决的困难,被分解之后,解决起来就轻而易举了。的确,用捡来的石头建造一座座城堡的确是十分困难的,是一个几乎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所以当年有许多人嘲笑那位邮差。但是当邮差将困难分解到每日的行动中去的时候,他所要做的仅仅就是每天捡些石头,将它放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地方而已。

    分解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获取成功。当一个原先令你畏惧的问题被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放在你面前时,你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征服它们。所以,尝试用吃牛排的方法来对待你的问题,你会发现获得成功要容易得多。

    5.创新才能把握成功机会

    创新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方法,它会让你拥有无数的梦想,让你渴望自己的生活变得与众不同;它会鼓励你去尝试做一些新事情,从而把一切变得更美妙、更有效、更方便。

    也许对大多数人来说,创新、创造仍是陌生而神秘的,似乎它只是少数天才的专利。熊彼得先生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曾经责怪爱因斯坦创造了天才的物理学理论,但没有给后人留下他如何思考问题的方法,因而后人很难向他学习。其实,创新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也可以各不相同。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创新活动已经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在实验室里的工作,它已经深入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已经是人人都可以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说任何人,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随时随地都可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在工作中,许多员工由于害怕承担责任,一味地墨守成规,惧怕改变,不愿意尝试用新的方法做事,也从不去想新的方法。

    海尔公司在开拓海外市场时,并没有一味地依照国内的老方法,而是针对当地的学生,专门请了美国当地人来设计电器。

    美国的学生大多是租房子住,而在美国的很多地方,特别是在纽约,房价十分贵,寸土寸金,所以学生们租的房子都非常小。于是海尔公司根据这个特点,把冰箱台面设计成一个小桌子,这样就节约了很大一部分空间。

    后来,设计师又把小桌子改装成一个折叠的台面,可以把电脑放在上面。这种设计迎合了学生的需求,所以特别受学生欢迎。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会有一个精美的创意。它就像火箭上的加速器一样,推动你迈向成功!

    如果你创新的点子,适合公司的发展,那么你的这个创新就可以得到公司的认可,公司就会帮助你将这个创新的点子转化为行动,你也会因此得到发展。创新的点子成为你迈向成功的开端。

    因为创新就像一颗在你头脑里发了芽的种子,这颗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飞速成长,成为参天大树。

    柯特大饭店是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家老牌饭店,由于原先配套设计的电梯过于狭小老旧,已无法适应越来越多的客流。于是,饭店老板准备改建一个新式的电梯。他重金请来全国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请他们一起商讨该如何进行改建。

    建筑师和工程师的经验都很丰富,他们讨论的结论是:饭店必须新换一个大电梯,为了安装好新电梯,饭店必须停止营业半年时间。

    “除了关闭饭店半年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老板的眉头皱得很紧,“要知道,这样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必须得这样,不可能有别的方案。”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坚持说。

    就在这时候,饭店里的清洁工刚好在附近拖地,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他马上直起腰,停止了工作。他望望忧心忡忡、神色犹豫的老板和那些一脸自信的专家,突然开口说:“如果换上我,你们知道我会怎么来装这个电梯吗?”

    工程师瞟了他一眼,不屑地说:“你能怎么做?”“我会直接在屋子外面装上电梯。”“多么好的方法啊。”工程师和建筑师听了,顿时诧异得说不出话来。

    很快,这家饭店就在屋外装设了一部新电梯。在建筑史上,这是第一次把电梯安装在室外。

    所以,一件事,不要因为别人都这样做,我们也一定要这样做;不要因为过去是这样做,现在就得这样做。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你会发现结果可能更好。

    瑞士以手表和巧克力闻名世界,尤其是瑞士的手表,以其性能精准、持久耐用和款式经典雄踞世界100多年。但总有一些其他国家的手表制造者想尝试与手表王国一争高下。“西铁城”手表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时,日本研制成了性能良好的“西铁城”手表,又一次向钟表王国发起了冲击。

    但是,想要在手表王国瑞士几乎垄断了手表业的情况下打开产品销路,谈何容易。刚上市的时候,“西铁城”手表并不受人赏识,无法打破瑞士手表控制手表行业的局面。连续的亏损让“西铁城”愁眉不展。为此,公司专门召开高级职员的会议,来商量对策。

    许多人都将打开销路的目光放在了广告上。

    有人建议:“我们应该扩大宣传,多多占用电视台的黄金时间和报纸的广告版面,以铺天盖地之势,给人造成先声夺人的印象。在消费者面前混个脸熟,让他们购买手表的时候,就能想到我们的手表。”

    总经理点点头,“对,应该大做广告。不过宣传的效果不能近期奏效,况且,现在的广告过多过滥。”

    又有人接着说:“针对广告过多过滥不真实的问题,我们不妨要公众眼见为实。我们可以尝试在公众面前做破坏性试验。通过这种公开的试验,让大家了解我们西铁城的良好性能,大家就能接受我们的产品。”

    还有人补充说:“我们不妨采取奖励性的措施,最好的奖励物品莫过于‘西铁城’手表本身。这样能使我们的手表迅速推向市场。”

    通过了漫长的讨论,最终大家想出了一个奇异的方法。

    不久,公司通过新闻媒介发出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某时将有一架飞机在某地抛下一批“西铁城”手表,谁拾获手表,表就归谁。这条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则消息。

    到了指定的那天,人们怀着好奇和怀疑的心情,像潮水般地涌向指定地点。

    指定的时候到了,只见一架直升机飞临人群的上空,盘旋片刻后,在百米高空向人群旁的空地上洒下一片“表雨”。期待已久的人们,涌上去捡表。抛下的表是如此之多,以致使大家都有所收获。捡获手表的人们在惊喜之余还发现“西铁城”手表在空中丢下后,居然还在走动,甚至连外壳都未受损害,对“西铁城”手表的质量连连称奇。人们不禁感叹:“‘西铁城’的表真是精良耐用,名不虚传。”后来,电视台又播放了这次抛表的实况录像,使“西铁城”品牌很快深入人心,那些没有在现场的人也对“西铁城”手表充满兴趣。销路一下打开了。“西铁城”也成为世界知名的手表品牌。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创新方法并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它完全可以通过培养、训练来提高。

    6.借鉴他人经验寻找机遇

    运用模仿的方法来获得成功,可以说是一种借鉴他人经验来获得自身成功的方法,许多人能解决问题或是获得成功,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加入自己独特的元素,从而将他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沃尔玛连锁百货公司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曾经说过:“其实我做的每一件事的方法都是从别处学来的。”安东尼·罗宾也曾说:“就我看来,模仿是通往卓越的捷径。也就是说,如果我看见有人做出让我羡慕的成就,那么只要我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的代价,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来。”

    小孩子都是先模仿着爸爸妈妈的话,才开始慢慢学会组织自己的语言,许多成功其实也都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之上。

    模仿与创新并不矛盾。在陌生的环境下,对问题不了解或是无从下手的时候,不妨就借鉴他人的经验,模仿别人的做事方式。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有一个法国人,42岁时仍一事无成。他也认为自己简直倒霉透了:离婚、破产、失业……他不知道自己生存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他对自己非常不满,变得古怪、郁闷,同时又十分脆弱。有一天,一个吉卜赛人在巴黎街头算命,他随意一试。吉卜赛人看过他的手相之后,说:“您是一个伟人,您很了不起。”“什么?”他大吃一惊,“我是个伟人,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吉卜赛人平静地说:“您知道您是谁吗?”“我是谁?”他暗想,“我是个倒霉鬼,是个穷光蛋,是个被生活抛弃的人。”但他仍然故作镇静地问,“我是谁呢?”“您是伟人,”吉卜赛人说,“您知道吗,您是拿破仑转世!您身体流的血,您的勇气和智慧,都是拿破仑的啊!先生,难道您真的没有发觉,您的面貌也很像拿破仑吗?”“不会吧……”他迟疑地说,“我离婚了,我破产了,我失业了,我几乎无家可归……”

    “那是您的过去,”吉卜赛人说,“您的未来可不得了!如果您不相信,就不用付钱给我了。不过,5年后,您将是法国最成功的人!因为,您就是拿破仑的化身!”

    他表面装作极不相信地离开了,但心里却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美妙感觉。他对拿破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家后,他想方设法寻找与拿破仑有关的著作来学习。渐渐地,他发现,周围的环境开始改变了,朋友、家人、同事、老板,都换了另一种眼光看待他,事业开始顺利起来。后来他才领悟到,其实,一切都没有变,是自己变了。他的气质、思维模式,都在不自觉地模仿拿破仑,就连走路、说话都像极了他。13年以后,也就是在他55岁的时候,他成了亿万富翁,成了法国赫赫有名的成功人士。

    通过模仿拿破仑、了解拿破仑,这位中年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获得了成功。其实关键并非是他模仿了谁,而在于他将成功人士的成功品格内化,变成了他自己的品格。是他的模仿改变了他,让他获得了成功的根基。

    美国报纸曾经以“一个针孔价值百万美元”为大标题,竞相报道一个小发明。据说这一发明就是通过嫁接性模仿来获得的。

    发明的灵感来源于美国制糖公司为了解决砂糖变潮在糖包装盒上开一个小孔的方法。美国制糖公司每次把糖输出到南美时,砂糖都在海运中变得潮湿,损失很大。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他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和资金,邀请专家从事研究,但始终找不出一个良好的方法。

    该公司有个工人,他也在动脑筋,希望能够想出一个简单的防潮法。后来他终于发现,在糖包装盒的角落上戳个针孔,使它通风,就能达到防潮的目的。

    这个方法竟然使糖横渡大西洋而不至于潮湿了。这位工人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报酬。

    一位先生听了这消息之后,立即激起一股模仿热,希望自己也能够戳个洞防湿或防蒸汽,以获得专利权,于是便东戳西戳地开始研究。

    他到处进行戳孔实验,最后发现在打火机的火芯盖上钻个小孔,可使普通注一次油只能维持10天的打火机保持50天之久。

    这位先生感到异常惊喜,于是实验各种打火机,结果证实了每个钻孔的打火机,都能够灌一次油保持50天以上。

    他马上向政府申请专利,然后开始大量生产这样的打火机。结果打火机销路极佳,他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嫁接性的模仿,他是不会取得这样的成功的。当然我们也并不希望大家整天都在寻找各类“小孔”,而是向大家灌输一种模仿的理念:当你发现好的想法、经验时,你完全可以借鉴,在理解、创新之后,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

    现在有许多人都反对模仿,其实这来源于对模仿的错误认识。不同的模仿,我们也应不同对待。那些双赢类的模仿,或是对他人经验的借鉴,或是根据实际情况,经过自己的思考甚至加以改良的模仿,是应该得到支持的,因为这些模仿都是经过模仿者的思考的。而对于那些恶意模仿,损害他人的利益,或是完全地不经思考的“拿来主义”,则应当抵制。因为那些单纯甚至恶意的模仿,不仅帮助不了自己成功,反而会阻碍自己发展,就像下面的故事那样。

    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邯郸一带地方,人们不仅穿衣打扮很得体,就连走路的姿态也非常优美。外地来的人十分羡慕,也都想学一学。

    赵国的北部,燕国寿陵的一位少年听到这个消息,就从很远的家乡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到了邯郸,他来到大街上,发现这里的人走路的姿势确实与自己走的姿势不一样,并且比自己走得好看。他十分高兴,便下决心一定要学会。这时,一位年轻人走过来,于是他就跟在这位年轻人后边学起来。年轻人迈左腿,他也抬左腿;年轻人迈右腿,他也抬右腿。但是他顾了腿顾不了胳膊,顾了下身忘了上身,只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手忙脚乱没学出个眉目来。这时年轻人已走远了。一位花白胡须的老年人走过来,寿陵少年又赶紧跟在后边学起来。但毕竟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特点,不论他怎样学,也不像样,不美观。老年人走远后,一位年轻妇女过来。这位年轻妇女走起路来又轻快,又沉稳,真是美极了。寿陵少年看到后,又赶紧跟在这位妇女后边学了起来。谁知没学几步,倒惹得许多人指指点点,忍不住掩口嗤笑。这位学步的少年十分不好意思,想赶快离开这里。慌乱之中,少年人不但没学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反倒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也忘掉了。他只好爬着回去了。

    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全都知道怎么解决或是有经验。适当借鉴他人的方法经验,不失为一种快速获得成功的方法。对于一些常规性问题来说,模仿,更是一种合理的方法。许多工作出色的人往往善于从别人的经验中找方法,走捷径,化难为易,快速解决问题。

    合理地选择模仿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和模仿,然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这样解决问题不但不是一种抄袭,相反,还是一种智慧。

    7.换位思考获得成功经验

    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突破固有的思考习惯,学会变通,解决常规性思维下难以解决的事情;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了解别人的心理需求,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将沟通进行到底;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揣摩到对方的心理,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欣赏到他人的优点,并给对方真诚的鼓励,使团队和谐高效;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很好地进行服务定位,成功销售我们的产品;换位思考,可以让领导者得到下属的拥护;换位思考,可以使下属得到上级的器重……

    换位思考,顾名思义,就是转换自己的角色,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这是十分关键的一种方法,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也十分有效。

    同时,换位思考有助于我们走出自己既定的限制,使我们能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事物。

    曾经有一篇文章介绍美国一所中学,其中就提到了这所中学的校长是如何处理学生问题的。

    当某个学生违反了校规,校长就会将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来,让学生坐在校长的椅子上,自己则坐在来访者的椅子上,然后才开始交谈,处理问题。当问到这是为什么时,这位校长说,这样做能使学生处在学校负责人的位置更好地考虑和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

    互换角色,是相互理解、获得成功的好方法。许多时候,人们站在自己的位置时无法看到自身的不足和错误,但换到对方的角度,或许能看得一清二楚。

    当然,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换位思考的方法不仅仅能帮助你协调人际关系,更能使你了解对手,甚至通过预测对手的行动,占得先机而获得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屡建奇功。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将敌军统帅的照片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与敌军进行战斗时,他总会看着对手的照片,问自己:“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我会怎么做?”他认为,这对他做到知己知彼、克敌制胜大有好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苏联红军突击部队抵达距柏林不远的奥得河时,由于与后续部队脱节,人员和物资都供应不上,出现了十分危急的情况。

    突击部队的统帅朱可夫苦苦思考该如何打开局面。他问他的坦克集团军总司令卡图科夫:“假如你是德军柏林城防司令官古德里安,手中掌握23个师,其中有7个坦克师和摩托师,朱可夫现已兵临城下,而后续部队还远在150公里之外。在这种局面下,你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卡图科夫思索了一会儿,说:“如果是我,我会用坦克师从北面发动攻击,切断后续部队来会合的通路。”

    “的确,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做。这是唯一的好机会啊。”于是朱可夫立即下令第一坦克集团军火速北上,一举歼灭实施侧翼反击的德军,保证了柏林战役的胜利。

    无论是蒙哥马利还是朱可夫,他们的成功都借助于换位思考。在工作中我们也同样应多问问自己:“如果我是那位客户,我会怎么做?如果我代表着那家公司,我会如何跟客户合作?”换位思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而只有了解对方,才可能战胜对方,从而走向成功!

    当问题发生的时候,假设自己是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思考对策,这往往能让你预测到对手的行动。

    曾经有三位旅行者结伴穿越沙漠。他们带了足够的食物和水,匆匆上路。但是,第九天时,他们发现自己迷了路。他们在沙漠中徘徊,一天天过去,食物和水越来越少,但是他们依然没有走出沙漠。

    该怎么办?这样下去大家都会死去。三个人都开始担心自己的命运,他们不断向神灵祷告,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这时,死神出现了。

    旅行者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死神站在他们面前,对他们说:“我可以帮助你们,但是只能帮助其中的一个人,他将走出沙漠,继续活下去。而我将得到另外两人的灵魂。”

    旅行者们十分痛苦,既希望自己能活着走出沙漠,却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伙伴,他们的心在受着煎熬。“我将出一道题目考考你们,谁最先正确回答出题目,就是那个能活着出去的人,你们愿意接受吗?”

    三人互相看了看对方,因为如果不接受,大家都会死,还不如有一个能活下来,而这样挑选幸存者的方法看来还算公平。于是他们接受了。

    死神运用法术将他们带到一间屋子里。屋子里很暗,只有一盏小油灯提供光线。房间里放着一张桌子和三把椅子,桌子上有五个一模一样的盒子。“这五个盒子里各有一顶帽子。五顶帽子,有三顶黑的,两顶白的。你们现在各自挑选一个盒子,坐到一把椅子上。然后将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坐在前面的人不允许回头看身后的人。我将给你们5分钟时间,你们必须说出自己头上戴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我再重申一遍,最先回答出正确答案的就是幸存者。你们只有一次回答机会,所以必须好好思考。”

    听完这些话,三个人都发现,坐在前面的人胜算最小,因为他无法看到其他两人的帽子颜色。而坐在最后的人胜算概率最大,如果前面两人的帽子都是白色,那他就幸运了。

    他们选了盒子,都抢着要坐到最后,而三人中年纪最小的那个人则坐在了最前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三人谁也不敢贸然抢答。因为说错了,就意味着死亡。突然,坐在最前面的年轻人举起了他的手:“我知道我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了。”

    死神让他自己说。“黑色。我的帽子是黑色的。”“恭喜你,你获得了生存的机会,”死神说,“但是,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猜到的吗?”“这需要一点运气,但也需要智慧。我想,如果我是最后面的人,他如果看到两顶白帽子,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自己的帽子是黑色的。但是他一直都没有说话,那说明他看到的可能是两顶黑帽子,或者是一黑一白。坐在中间的那位,肯定也猜到了最后那人的心思,要是他看到了我头上戴的是白帽子,那他一定会知道他自己戴的是黑色的帽子。但是,他也没有说话,因为他难以做出定论,他一定是看到我戴的是黑色的帽子,所以他无法确定自己戴的帽子是什么颜色。”

    “你真是一个聪明人,”死神忍不住称赞,“他们很不幸,只能死去,将灵魂交由我掌管了。”

    “等等,这对他们不公平,”年轻人说道,“他们坐在后面,如果不靠瞎猜的话,或是出现特别幸运的情况,他们根本不可能获得正确答案。”

    “的确如此。不过因为你很聪明,并且你有勇气向我求情,我愿意将你们三个都送出沙漠,你们都可以继续活下去了。”

    年轻人能获得成功,解答谜题,靠的是智慧和勇气,同时也是因为他的换位思考。他将自己放在了其他两人的位置,了解站在他们的角度是如何思维的,再运用逻辑排除的方法,终于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换位思考,是你成功的诀窍。

    8.换一种方法去面对困难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坚持不懈,怀着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理念是正确的。但是,并非要人们一味地往前冲。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我们应当具体分析对待,能进也能退。有时候,用迂回的方法会更有效。

    曾经有一个律师得了重病,已经不可救药,而独生子此刻又远在异乡,不能及时赶回来。

    当他知道自己死期将近时,怕仆人侵占财产,篡改自己的遗嘱,于是便立下了一份令人不解的遗嘱:“我的儿子仅可从财产中选择一项,其余的皆送给我的仆人。”

    律师死后,仆人便高高兴兴地拿着遗嘱去寻找主人的儿子。律师的儿子看完了遗嘱,想了一想,就对仆人说:“我决定选择一样,就是你。”这样,聪明的儿子立刻得到了父亲所有的财产。

    如果你是那位律师,你会怎么做呢?担心仆人侵占自己的财产,但说教、阻止、威胁等手段都无法起到很好的作用。这时该怎么做?其实,律师就是采取了迂回的方法,以退为进,放长线钓大鱼,先给对方尝点甜头,稳住对方,才能攻无不克。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也是如此。如果和对方硬碰硬,过度地强硬,有时并不能取得成功,相反还会将关系弄僵,很难再解决好问题。这种时候,采用迂回的方法,采用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以退为进,柔性地解决问题,可能才是更好的方法。

    以色列有一所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智力竞赛。这一年,智力竞赛又拉开了序幕。全校的学生大部分报名参加了这次比赛,竞争非常激烈。终于,经过艰苦角逐,全校选出了8名最聪明的学生,大家都等着看哪一位能获得第一名。

    校长把参加决赛的8名选手带进了教学楼第一层,指着8间教室,又指指大门,说:“我现在把你们分别关在8间教室里,门外有人把守,看你们谁有办法,只说一句话,就能让门外的警卫把你放出去。不过有两个条件:第一,不准硬闯出门;第二,即便放出来,也不能让警卫跟着你。也就是说,出来的理由够充分,让他们心服口服。”校长说完,微微一笑:“好了,孩子们,你们可以开始了!”

    8位学生各自走进了教室,思考着用什么样的一句话,就能让警卫放自己走出教室。然而,4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个人发出声响。正当别的同学苦思冥想的时候,有个学生很惭愧地低声对警卫说:“警卫叔叔,这场比赛太难了,我不想参加这场竞赛了,我认输了,请您让我出去吧。”警卫听了,打开了房门,让他走了出来。看着这个临阵退缩的小家伙垂头丧气地走出了教室,警卫惋惜地摇摇头。然而刚走出教室的小家伙又回来了,他走到大厅里,对校长说:“校长,您看,按您的要求,我办到了!警卫叔叔在没有任何怨言的情况下给我打开了门。”

    校长伸出手一把抱起了这个孩子,高兴地说:“孩子,你是这次竞赛的胜出者!你是最最聪明的!”

    以退为进,这是一种自我表现的艺术,也是一种生存竞争的策略。有时候,不必刻意地追求反而有所得,追求得太迫切、太执著却未必能够如愿以偿。

    面对问题、障碍时,不妨后退几步,从另一个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迂回的方法。

    一个在外贸公司干了十多年的中年人由于公司的突然倒闭,失业了。刚开始,中年人信心十足,觉得凭借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和不错的英语口语,在对口单位找个“饭碗”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也许运气好的话还能当个“经理”。然而他赶了好几场招聘会,也去了许多公司应聘,但总是屡屡碰壁。

    一天,中年人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后精神大振。那是一家刚获得出口权做冰激凌机的企业,急招高手加盟,待遇丰厚。广告特别提到,有专业经验人士可以优先。中年人琢磨着,如果还是按平常那样去递简历、面试很可能会被拒绝。经多方打听得知,工厂正准备接待一位美国新客户,急着要找个略通制冷专业、英语口语不错的人当翻译。于是中年人想方设法找上了门。

    与总经理见面后,中年人并没有直接谈应聘的事,只说一定会把这项工作帮忙做好。那几天,中年人以“合法身份”在厂里的网站上查阅资料,下车间细看工艺流程,恶补有关专业术语,向工程师虚心请教。经过为期一周的精心准备,中年人对当好翻译兼商务谈判助手已胸有成竹了。

    外商如期而至。陪客户看设备和进行商务谈判,中年人熟门熟路。在车间、谈判室、酒店,中年人不离总经理左右,把他的销售意图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对方。流利的口语,恰如其分的“帮衬”,出口环节的熟稔,给客户和总经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客户与工厂签订了出口合同。

    谈判结束了,中年人梦寐以求的工作机会也降临了。应聘终获成功。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类似的案例。

    遇到问题应当随机应变。在一个方向遇到了阻碍,可以尝试走另一个方向。并没有人规定了你必须往哪条路走,到达目的地、获得成功才是最重要的。

    灵活地判断和处理,当直线的方法走不通的时候,试着走走曲线之路,两点之间并非只有直线。当成功太困难或是对方过于强势的时候,不妨退一步再前进,这样迂回地前进往往能达到比直线前进更好的效果。

    9.任何事都有另一种办法

    方法并非单独的存在,更多的是有多种选择。或是因为人们的思维定式,或是因为人们不愿意尝试,许多人喜欢固守一种方法,即使知道有许多弊端。面对问题,不妨给自己多一些选择,这样往往能找到一种最佳的方法。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牛仔裤的人——李维·施特劳斯,创立了著名品牌“Levi‘s”。1979年,李维公司在美国国内的总销售额突破十几亿美元。

    1829年,李维·施特劳斯出生于一个德国的小职员家庭。作为德籍犹太人,李维从小就很聪明,顺顺利利地上完中学、大学,再如他的父辈一样,当上了一个稳定的文员。1850年,美国西部发现了大片金矿。李维·施特劳斯当时也很年轻,他不甘心就这么平凡一辈子。于是,他放弃了那个安稳但是无味的工作,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淘金人群之中。

    来到美国旧金山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的错误。曾经荒凉的西部已经到处都是淘金的人群,到处都是帐篷,根本没有什么发财的机会。而淘金的地方由于先前是荒芜的土地,离生活中心很远,买东西十分不方便。

    终于,他决定不再从土里淘金,而是从淘金人身上开始自己新的梦想。

    有一天,他乘船去采购了许多日用百货和一大批搭帐篷、马车篷用的帆布。日用百货一下就卖光了,但帆布却没人理会。

    一天,一位淘金者走了过来,李维连忙高兴地迎上前去,热情地问道:“您是不是想买些帆布搭帐篷?”

    那工人摇摇头:“我已经有一个帐篷了,没必要再搭一个。我需要的是像帐篷一样坚硬耐磨的裤子。你有吗?我每天都要跪在地上去分拣矿砂,工作很艰苦,衣裤经常要与石头、沙土摩擦,棉布做的裤子不耐穿,几天就磨破了。”

    李维·施特劳斯感到很惊奇,但这位淘金者的话无疑给了他启发。他想如果用这些厚厚的帆布做成裤子,肯定又结实又耐磨,说不定会大受欢迎呢!反正这些帆布也卖不出去,何不试一试做裤子呢?

    1853年,世界第一条日后被称为“牛仔裤”的帆布工装裤在李维·施特劳斯手中诞生了。

    这种当时被工人们叫做“李维氏工装裤”的裤子以其坚固、耐久、穿着合适获得了当时西部牛仔和淘金者的喜爱。大量的订单纷至沓来。于是,李维·施特劳斯不再开自己的那家日用品店,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从此开始了“Levi’s”这个著名品牌的漫漫长路。

    李维一直面临着多重的选择,从选择继续做小职员还是去美国淘金,到是淘金还是干别的,再到放弃自己的杂货店开牛仔裤公司,可以说,李维始终都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当选择摆在面前时,他总是开创出多条路,供自己选择。而当自己已有一条路走的时候,他也愿意再开辟一条新路,尝试那可能更好的道路。所以,他成功了。

    许多时候,问题不仅仅可以用一种方法来解决,而是有许多更好的方法同时存在,只是尚待开发。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题,并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法。

    曾经有一家旅馆的经理,对于旅馆内的一些物品经常被住宿的旅客顺手牵羊而感到头痛,可一直拿不出很有效的方法来。

    后来他嘱咐员工,在客人到柜台结账时,要迅速派人去房内查看是否有什么东西不见了。结果客人都在柜台前等待,直到客房部人员查清楚了之后才能结账。不少顾客抱怨结账太慢,而且面子上挂不住,以后再也不住这个饭店了。

    旅馆经理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召集各部门主管,想找出更好的方法,能制止旅客顺手牵羊。

    后来,一个主管提出罚款的办法,但是试运行了一个月,拿东西的情况是少了,但是来旅馆光顾的顾客也越来越少。因为很多顾客不愿意没面子。

    再次开会的时候,一位年轻主管忽然说:“既然旅客喜欢,为什么不让他们带走呢?”

    旅馆经理一听,瞪大眼睛:“这是什么馊主意?难道还嫌旅馆亏得不够多吗?”

    年轻主管急忙接着说:“既然顾客喜欢,我们就在每件东西上标价。许多顾客并非不愿意花钱买,而是因为缺少购买它的途径。有些旅客喜欢顺手牵羊,并非蓄意偷窃,而是因为很喜欢房内的物品,下意识觉得既然付了这么贵的房租,为什么不能取点东西回家做纪念,而且又没明确规定哪些不能拿走,于是,就故意装糊涂拿走一些小东西。而现在我们可以让他们购买那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说不定,旅馆还会有额外收益呢。”

    大家眼睛都亮了起来,不住点头,兴奋地按着这个方法进行。

    于是,这家旅馆在每样东西上都标上了价格,说明客人如果喜欢,可以向柜台登记购买。如此一来,旅馆里里外外都布置得美轮美奂,客人们对它的印象好极了。

    这家旅馆的生意越来越好了。甚至有许多客人旅行前向旅行社指定要住这家旅馆,因为在这里可以买到价格公道的物品,还省去了买纪念品的麻烦。结果一年下来,旅馆的年终盈余有一大部分是靠卖东西得来的。正应了当初那位年轻主管的话,旅馆靠这项服务获得了额外的收益。

    罚款、检查房间,或是给每样东西标上卖价,这都是解决顾客顺手牵羊的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这种行为,但最后那一种不仅顾全了客户的面子,而且对旅馆和顾客都有利。

    一个问题往往有许多种解决方法。当我们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法的时候,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许存在着许多弊端。所以,在条件允许时尝试用更多的方法解决问题,尤其是常规、例行的问题,往往就能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法,这对以后类似问题的解决也非常有借鉴作用,能省去不少力气。

    这是美国一家大公司总裁招聘员工时亲自出的题目——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你开着一辆豪华轿车,经过一个车站,在车站内有三个人正在焦急地等待公共汽车的到来。

    一个是快要病死的老人,生命危在旦夕。

    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是你的恩人,你做梦都想报答他。

    还有一个是你一见倾心的异性,如果错过了,你一辈子都会后悔。

    但你的车只能坐一个人。

    你会如何选择,让谁坐上你的车呢?解释一下你的理由。

    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有的人回答说老人快要死了,应该首先救他。然而,立刻有人反驳,每个老人最后都只能把死作为人生的终点,他们怎么也逃不过死亡的归宿。于是又有人主张先让那个医生上车,因为他救过你,这应该是个报答他的好机会。但是你也可以在将来某个时候去报答他,也许他会有更需要报答的时候。最后终于有人提出应该先把一见钟情的异性带走,因为不这样做的话会终生遗憾,上帝安排的巧遇不应就此错过。

    但在200个应聘者中,只有一个人的答案符合总裁的要求,他被雇用了。他并没有解释自己的理由,他只是说了以下的话:“把车钥匙给医生,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我留下来陪伴一见钟情的人等候公共汽车!”许多问题都是如此,并没有规定一定要用某种方法,限制我们的往往就是我们自己。

    10.遇到问题要紧扼关键点

    遇到困难,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往往是事事着手,事事落空,即使事情能做成,也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与此相反,有的人不管遇到多棘手的问题,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解决,这主要在于他们抓住问题的要点,并采取相应的办法,于是,他们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获得了成功。

    在工作与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能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获得成功。然而有的人能做到,但有的人却做不到。这其中原因有很多,而是否懂得抓要点、抓根本,则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那我们怎样才能掌握这一智慧呢?

    (1)学会找“要害”

    遇到难题时,首先寻找“要害”,并采取相应措施,这是十分关键的。

    一家宾馆的电梯需要进行维修了。电梯维修公司和宾馆早就签订了合同,经过检查后,维修公司将维修的时间定于5天之后,但维修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这必然会给客人带来不便。即使不全部停业,较高楼层的客房恐怕也得暂停使用。

    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当时正好遇到宾馆的人事发生变化,宾馆刚刚承包给一位新经理经营,而且正处于旺季,要他将电梯停用12小时,他可不干。维修公司接连派了3批人与他接洽,但都被他拒绝了。于是,公司派了一位老员工去和他交涉。

    这位老员工,没有和他客套,只说了几句话:“经理,我知道现在是经营酒店的黄金时间,但我们检查后发现,电梯已经到了必须大检修的时候。如果不及时维修,也许不久就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到时候电梯停的可能就不是12小时,而是几天了。更可怕的是,如果某天电梯出事,造成人员伤亡,给你造成的,也许就不仅仅是经济损失了,甚至还得承担法律责任。”

    这一来,经理不得不接受他们的意见,按时检修了。

    经理之所以不愿意检修,是因为他考虑会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老员工就围绕他怕造成损失的心理做文章,说明如果不及时检修,将会带来更大的损失。这一来,难题马上迎刃而解。

    (2)抓住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因为人的心灵是十分奇妙的,如果抓住了最能触动它的地方,就会有如原子弹的爆炸,将会产生惊人的效果。

    一位著名人士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现代人如果缺乏影响力,哪怕他再有本事,他的能力也要被糟蹋和浪费一半。而影响力的核心,就是“攻心之道”。

    (3)掌握制高点

    制高点也就是其位置是某一领域的最高位置,凌驾于各个方面之上。占领了它,就对其他人和事有制约、示范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索尼彩色电视开始在美国销售。但是,这种在日本十分畅销的产品,在美国市场却无人问津。

    为此,公司特意派海外部部长卯木肇到美国芝加哥,解决销路问题。卯木肇开始时也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有一天,他在牧场散步,看到牧童赶牛的一幕:牧童先领一只大公牛进了牛栏,其余的一大群牛就驯服地跟在后面进去了。他由此得到启发:假如能在当地一家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电器销售商处获得突破,那就如同牧童驯服了一头领头牛,其他的电器销售商就会不断地跟进。

    于是,他找到当地最大的电器销售公司——马希利尔公司,请求他们销售索尼产品。开始时对方公司不答应。经过卯木肇再三请求,并做了重塑新产品形象、提高知名度、大力改进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工作之后,公司终于答应销售索尼产品。结果,该地区的100多家商店很快也开始销售索尼产品,美国的市场也由此打开。

    制高点为何这样重要?因为那里会产生最大的“势能”,它的一点会影响一大片,会影响与其相关联的其他事物。所谓“擒贼先擒王”,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11.巧妙转换问题的切入点

    有的时候,我们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通过直接的方式去解决,可能难度很大,甚至根本解决不了。但是,假如将问题转换一下,将一个看似困难的问题,通过材料、关系、方式、焦点等方面的转换,转换为另一个好解决的问题,成功可能就在你的眼前了。

    问题转换是一种曲线解决问题的方式,它的公式可以表述为:

    甲问题实际上就是乙问题;

    甲关系实际上就是乙关系;

    要解决甲问题,就是要解决乙问题。

    将问题进行转换,主要包括:

    问题主体的转换:将本来是这个人的问题,转换为另外一个人的问题。

    问题类型的转换:将本来是这一类型的问题,转换为另一类型的问题。

    问题层次的转换:将这一层次的问题,转换为上一层次或下一层次的问题。

    问题情境的转换:将甲情境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转换到乙情境中去。

    问题焦点的转换:将原来关注的焦点,转换为原来不关注的另一焦点。

    问题方向的转换:将本来是这个方向的问题,转换为另一方向甚至完全相反的方向。

    现在,我们重点介绍4种转换:

    (1)问题主体的转换

    一次,一家建筑设计院为某单位设计了几栋办公楼。办公楼盖好并投入使用了。但该单位又突然提出,各楼之间的员工交往频繁,如果各楼间连接路线不科学,就会耽误时间,因此希望设计院在各楼之间,设计出最科学、最省时间的人行道。

    设计师们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方案,但都被一一否定了。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设计师突然提出:“现在不正是春天吗?我们不如在楼群之间的主要路线上种点草。人们走得最多的路线,肯定是最便捷的路线。因为为了赶时间,人们走路时总是选择最近的道路。这样一来,就会在草地上留下最深最明显的痕迹。根据这些痕迹设计出来的路线,就是最科学、最省时的路线。”

    这方案立即被采用,建筑设计院根据这些痕迹设计铺设的人行道,果然很受欢迎。

    这是一个将问题进行转换的典型案例。本来是设计师的问题,却变成了行人的问题。

    (2)问题性质的转换

    一对夫妇来到商店,希望购买一辆二手车,但来了好几次,看了又看,都不满意,迟迟下不了决心。根据仔细观察,推销员发现这对夫妇自尊心特别强,而且也爱挑剔。他明白,如果按照现在这种推销法,是无法让他们感到满意的。于是,他改变了推销方式,不但对他们的挑剔一点也不抱怨,反倒夸奖他们很有眼光。即使不买,他每次还是十分热情地送他们出门,并恳切地表示以后还要向他们请教。

    几天后,“请教”的机会来了。一位顾客到商店里想卖掉自己的旧车,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500美元的低价成交。之后,他打电话给那对夫妇,说有人向他推销一部旧车,但他拿不太准,所以想请他们夫妇过来指教。在他的热情邀请下,那对夫妇很高兴地过来了。这位推销员带他们仔细看了这辆车,然后说:“经过几次接触,我越来越敬佩你们。你们都是通晓汽车的人。这辆车,麻烦你们看一看,它到底能值多少钱?”

    受到这样的尊敬,这对夫妇既吃惊又感动,对这辆车又摸又看,最后说:“我们认为,如果车主愿意以800美元卖掉,您就立即买下来吧。”

    推销员对他们的建议再次感谢,然后提出:“假如我花这么多钱把车买下,您想再从我这里买走吗?”

    “很愿意啊!”当妻子的立即说。不过立即又开始犹犹豫豫,说:“你先买下的话,不要加价吗?”

    “没关系,这点您不用担心,既然是你们看准的,就照800美元给您吧!”

    于是,那对夫妇高高兴兴地从他手上将这辆车买走了。

    这位推销员确实是一个转换问题的高手。首先,他把对象的性质改变了,本来是推销的对象,却变为了自己请教的老师。与此同时,他又将问题的性质进行了改变,把一个推销汽车的问题,转换为一个请教他人的问题。这一请教,满足了别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达到了比直接推销更好的效果。

    (3)问题焦点的转换

    问题焦点的转换是将原来关注的焦点,转换为原来不关注的另一焦点。

    古代有一个县令,终日愁眉不展、郁郁寡欢。他四处寻医求诊,但一点好转都没有。后来,他请了一位名医给他看病。名医问过他的病情,把脉之后,一本正经地说:“你这是月经失调。”

    县令一听,啼笑皆非,拂袖而去。以后,他逢人便讲这件怪事,每说一回,便捧腹大笑一回。

    不承想,时日不多,县令的病竟不治而愈。此时,他才恍然大悟,立即到名医府上拜谢。名医告诉他:“你患的是郁结心病,要治好你的病,没有比笑更好的药。”

    焦点一转换,原来的病也就一下痊愈了。

    (4)问题方向的转换

    转换问题的方向,即本来是这个方向的问题,转换为另一方向甚至完全相反的方向。

    美国总统罗斯福再次参加竞选时,竞选办公室为他制作了一本宣传册。在这本册子里有罗斯福总统的相片和一些竞选信息。接着成千上万本宣传册被印刷出来。

    但就在要分发这些宣传册的前几天,竞选办公室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册子中有一张照片的版权不属于他们,他们无权使用,照片的版权为某家照相馆所有。竞选办公室十分恐慌,因为已经没有时间再重新进行印刷了。但如果就这样分发出去,那家照相馆很可能会因此索要一笔数额巨大的版权费。

    很多人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会采取这样的处理方式:派一个代表去和照相馆谈判,尽快争取到一个较低的价格。但竞选办公室选择的却是另一种方式。他们通知该照相馆:竞选办公室将在他们制作的宣传册中放上一幅罗斯福总统的照片,贵照相馆的一张照片也在备选的照片之列。由于有好几家照相馆都在候选名单中,竞选办公室决定将这次宣传机会进行拍卖,出价最高的照相馆将会得到这次机会。如果贵馆感兴趣的话,可以在收到信后的两天内将投标寄回,否则将丧失竞价的权利。

    结果,竞选办公室在两天内就接到了该照相馆的投标和支票。结果竞选办公室不但摆脱了可能侵权的不利地位,而且还因此获得了一笔收入。

    一个本来有可能是向对方付费的问题,通过这一转换,变为了对方向己方付费的问题!这样一来,通过问题方向的转换,不仅让难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还把问题变成了机会!

    12.高效利用时间完成任务

    谁善于利用时间,谁的时间就会成为“超值时间”。当你能够高效率地利用时间的时候,你对时间就会获得全新的认识。你将知道一秒钟的价值,算出一分钟时间究竟能做多少事情,这时,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可以说对任何人来说,时间的价值都是无比重要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然而,时间似乎总是人们最容易浪费掉的东西。可以这样说,大千世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比时间更容易被浪费。

    同样的工作时间,同样的工作量,为什么你不能像别人那样在第一时间完成?为什么有的人失败了而有的人却成功了?

    亨利·福特这样解释:“人们每天花在处理一些没有必要处理的事情上的时间太多,数量说起来实在相当惊人。”他还把这些吞噬你时间的琐碎事情列举出来:

    打太多的私人电话;

    上班时间吃早餐;

    上班时间谈论私人事件;

    所读的东西没有任何信息,也没有给予任何启发;

    把上班时间拿来做白日梦;

    在不重要或不值得做的事情上,投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拜访太多的朋友,且拜访时间太久。

    这些在你的工作中是不是很常见呢?你也许还可以给这个清单再添加点别的事项,说明自己工作是如何浪费时间的。如果是这样,你已浪费了很多时间。要想做一个成功的人,你必须解决浪费时间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掌握在自己手上,全天下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够为你解决浪费时间的问题。在这里,你若想铲除浪费时间的根源,就要把你时间里头的“枝芽”摘除掉,把养分——精力和注意力灌溉给会结出果实的主干。只有这样,你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享受成功的果实。

    那么成功人士在杜绝时间浪费的行为习惯上,又是如何掌控的呢?实际上,成功者管理时间、利用时间的方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诀窍。下面三条可供我们学习。

    (1)变“闲暇”为“不闲”

    凡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取得了成功的人,都有一个促使他们取得成功的好习惯:变“闲暇”为“不闲”,也就是抓住工作时间的分分秒秒,不图清闲,不贪暂时的安逸。

    时间是由分秒组成的,用“分”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所以,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总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琳达受聘于一家顾问公司,平均每年要负责处理130宗案件,而且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飞机上度过的。琳达认为和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非常重要,所以,在飞机上她就给客户们写邮件。她说:“我已经习惯如此了,这有什么坏处呢?”一位等候提行李的旅客对她说:“在近3个小时里,我注意到你一直在写邮件,你一定会得到重用的。”琳达则笑着回答:“谢谢,我早已是公司的副总了。”

    (2)凡事分清轻重缓急

    当你善于抓住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进行工作的时候,你还应懂得,凡事都有轻重缓急。重要性最高的事情,应该优先处理,不要和重要性一般的事情混为一谈。

    大多数重大目标无法达成的主因,就是因为你把太多时间都花在次要的事情上。所以,你必须学会根据自己的核心价值,排定日常工作的优先顺序,建立起优先顺序,然后坚守这个原则,并把这些事项安排到自己的工作中。

    第一,急迫而重要的,非尽快完成不可的。如方案的制订。

    第二,重要但不急迫的。虽然没有设定期限,但早点完成,可以减轻工作负担,增加工作表现,如工作的长远规划。

    第三,急迫而不重要的。

    第四,既不急迫又不重要的,如“鸡毛蒜皮”的小事。

    “分清轻重缓急,设计优先顺序”,是时间管理的精髓。成功人士都是以分清主次的办法来统筹时间的,把时间用在最具有“生产力”的地方。

    (3)预先规划

    “凡事预则立”。如果你能制定一个高明的工作进度表,你一定能真正掌握时间,在限期之内出色地完成你的工作,并在尽到职责的同时,兼顾效率、经济及和谐。正如一位成功的职场人士所说:“你应该在一天中最有效的时间之前订一个计划,仅仅20分钟就能节省1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总之,谁善于利用时间,谁的时间就会成为“超值时间”。当你能够高效率地利用时间的时候,你就会获得对时间全新的认识,你将知道一秒钟的价值,算出一分钟时间究竟能做多少事情。

    13.舍弃不是无能而是智慧

    贪图无所不能,只能一无所能;试图无所不知,只能一无所知;企图无所不有,只能一无所有。少则得,多则惑。同时追几只兔子,往往连一只也追不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在工作和生活中,必要的放弃不是失败,是智慧;必要的放弃不是削减,是升华。

    不懂得放弃的人,内心其实是存有一种错误的贪婪思维方式——我全都要!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我们都有这样吃水果的经历:

    有时候水果买多了,有时候自己刚买了,朋友又拿来一些,有时候单位一下发了一大筐。水果多了,不可能一下吃完,这时候家里人的意见就会有分歧,孩子们多半会挑好的吃,年纪越大的人越是先拣不好的吃。结果往往是很多人从头到尾就没有吃到一个好水果。

    这也许有多年物质匮乏造成的后遗症的原因,但从思想意识上来说,这并不是一种节俭的行为,而是一种贪婪和奢望。人们希望能够把全部水果都享受到肚子里,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想全部占有而不愿有任何放弃。

    这些小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一种常见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在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不懂得放弃的人是很难获得成功的。正如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所说的,“一个优秀的CEO要如何懂得对机会说‘不’”。其实也就是要懂得如何取舍。

    爱因斯坦是一个很懂得放弃的人。在20世纪50年代,他收到以色列当局的一封信,信中诚恳地请他去担任以色列总统。在一般人看来,爱因斯坦若能当上犹太人的总统,自然是无上光荣的幸事。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他竟然非常明确地拒绝了以色列当局的重托与厚望。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既缺乏胜任总统的才智也缺乏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的经验。所以,本人不适合承担如此的高官重任。”假如爱因斯坦当时没有拒绝,那么世界上也许就多了一个不胜任的总统,少了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

    推而广之,一个政治家不可能做好改革的每一个细节,一个科学家不可能精通科学的每一个领域,一个企业家不可能占领工业的每一个阵地,一个旅游家不可能走遍世界的每一个乡村,一个文学家也不可能写好所有种类的作品……

    知道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说明自己在成长;知道自己不能够做些什么,说明自己在成熟。成功不只是要善于抓住机会,而且还要善于放弃诱惑。有所放弃,才能有所收获。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毅然决然地放弃一切不适合自己的目标、计划和行动。

    在工作和生活中,必要的放弃不是失败,是智慧;必要的放弃不是削减,是升华。日本著名的经营学家仓定先生在他的《社长论》中如此论述:“产品慢慢上了年纪,销售额的增长渐渐变得困难了,效益也日益低下。这个产品成了造成企业业绩恶化的罪魁祸首。是否放弃这个产品,对企业业绩的好坏影响极大。但是通常很难作出放弃它的决定,因为它曾经是我们公司的龙头产品。这个道理很简单,过于平凡了,但却难以实施。‘割爱’之难,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舍弃本身才是革新的第一步。”

    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通俗的理论:二八原理。在一个群体中,最重要的是20%的这一部分。如,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80%的利润来自20%的产品或顾客等。这些关键的20%用现在流行的话语讲就是一个“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所以,不管你的工作是什么,你的首要目标应是那些最好的水果,只有它们才能给你带来最大的收益。那些烂水果,不吃也罢。

    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我们一定要抓住自己关键的20%。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不及时放弃,最终也许只能吃到一堆烂水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