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说,由古至今,人类一部煌煌文明发展史,唯一的动力和能源即是——追求幸福。诚然,我们每个人终日都在为学习、恋爱、事业、名利、子女而苦苦奔波,只因“幸福”二字的蛊惑。那么,究竟何为幸福呢?
有一则小幽默说:
一位青年学者去请教他的导师:“幸福是什么?”导师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就像甜甜的笑。”学者去问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乞丐说:“幸福是所有人都向我的碗里放钱,面值越大我越幸福。”学者去问一名惯犯,惯犯说:“幸福是得到自由。”然后低声在学者耳边说:“是下次犯罪时不会被抓到。”学者又去问另一位学者,对方说:“幸福是……”他停顿了一下,说:“是你的研究报告署上我的大名。”
一笑之余,我们似有所悟。关于幸福,每个人有着不一样的体验;对幸福的诠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点,譬如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就定义不一。这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底蕴和他的思想境界。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是魏晋名士嵇康的幸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仙”李白的幸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圣”杜甫的幸福;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曾说:“人间最大的幸福莫如既有爱情又清白无瑕。”
一代伟人林肯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乐圣”贝多芬呐喊:“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
幸福不止这些。呻吟的病人说健康就是幸福,风烛残年的老人说活着就是幸福,顽皮的孩子说得到一件心爱的玩具就是幸福,流浪街头的盲人说有家就是幸福,苦读的学子说金榜题名就是幸福,失恋的青年说被人爱着就是幸福……
在不少人眼里,金钱、成功就等于幸福。事实果真如此吗?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年薪在100万以内的人群,钱越多越能感到幸福,而年薪在100万以上的人群,就会越来越难感觉到什么是幸福。《南方周末》曾就60位“人均拥有财富为22.02亿元人民币”的国内顶尖富豪的精神世界进行了一次调查,这些人算得上是最成功的人吧,可结果竟有70%的富豪认为财富给自己带来了“不安全感”,不是快乐,而是害怕和担心。
其实,幸福很简单。它是你的一种身体和心理的快乐感受,你身心的舒适、自由,你摆脱了欲望羁绊后的无忧无虑。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
幸福是知足,是豁达。幸福是短暂的满足与快感。幸福是发自个人内心的感觉,在于我们的体会。幸福是享受自由,也给他人自由。幸福不分性别,不依赖于年龄,不取决于财富。幸福是……
每个人的幸福不同,但幸福并不是世间的稀缺品,它如同阳光普照大地,惠及万物生灵。它又似一杯透明的水,虽淡然无味,口渴之人却能品咂出其中的甘甜。许多时候,只需换一种心情,换一个角度,本来索然无味的事也许会变得精彩无比。
生活中,尽管幸福如同随处可见的阳光,但有些人却习惯把目光投向阴影和黑暗,身在福中却丝毫感觉不到幸福,导致了无数遗憾和悲剧的发生。
可见,幸福至关重要的,在于领悟,在于感觉。
然而,我们太忙碌了,总是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思绪,没有时间反省自己的行为,甚至没有时间倒掉鞋里的那粒沙子。我们无所适从、力不从心甚至疲惫不堪,可是我们却一直在无奈与阵痛中蹒跚前行。
其实,简单来说,幸福就是你的感觉,它来自你的心灵深处,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犹如花开般奇妙的人生体验,潜藏在你的心底,只是常常被你忽略。
幸福常与深沉的爱连在一起。随着你的希望逐渐被失望代替,最诚挚的爱连同心灵的寄托一同失去,久违的幸福就会被巨大的失落感和深深的痛苦挤压在心的最底层,被“郁闷”和“无聊”所反复驱赶。但幸福从来都不曾消失或走远,始终默默伴随着你的每一个平凡生活。
自始至终,从来没有任何人、任何力量,能够将幸福从我们心底夺走,那是上天分发给我们的,永久属于我们的丰厚无比的私有财产。除非我们自己甘愿放弃,它时时刻刻都在那里,通过你的真诚和你的感恩之心,一碰,就会触到!
幸福,取决你如何看待
每一个人都拥有幸福,只看你是给自己一个肯定还是否定。幸福与否,完全是取决于你自己如何看待的。
每个人对幸福的看法都不一样。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告诫我们:“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表示,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
英国剧作家肖伯纳强调,“醉心于某种癖好的人是幸福的”、“正像我们无权只享受财富而不创造财富一样,我们也无权只享受幸福而不创造幸福。”
那么,幸福到底该如何被定义呢?下面这位哲学家的故事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有一位哲学家,当他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总是觉得自己很快乐,很幸福。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这样的生活也能算作是幸福吗?”
哲学家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哲学家一个人,但是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这样的生活你还觉得幸福吗?”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让人觉得幸福呢?”
几年后,哲学家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幸福吗?”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费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些花、种些菜。这些乐趣呀,数之不尽啊!”
后来,那人遇到哲学家的学生,问道:“你的老师总是觉得自己很幸福,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学生笑着说:“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同样,生活可能反馈给我们的影响,也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如果内心是悲观的、消极的,那么我们从生活中接收到得一切信息都将是伤感的、带着痛苦的;如果内心是乐观的、积极的,那么不管生活给予了我们什么,我们都能感觉到同样的幸福和快乐。
所以,幸福的生活并非是要住好房子,吃大餐,只要内心感到了幸福,那么,幸福就会降临在你身边。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简约是一种美,简约的家具让人心情舒畅,简约的装修让人赏心悦目,简约的幸福让人无忧无虑。简约是一种看似简单,但却难以得到的境界。
简约的幸福是不易的,因为幸福发自内心,而人在这个尘世中生活,难免不被俗世烦扰,所以,内心必不能简约。
但只有内心简约,幸福才会降临,因为欲望过度,只能徒增烦恼。
要知道,幸福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幸福是内心的简约,是内心的一种简单,却执著地坚持。
一连几日,大雨倾盆而泻,山下的村庄遭遇了汹涌的洪水。主持心怀慈悲让小和尚拿着寺里的粮食去救济饥饿的村民,小和尚回来后向众僧说了这样一则见闻:大水像吃人的魔王,不但冲塌了不少房屋,还淹死了不少村民。一个村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洪水冲走。
众僧听罢,议论纷纷。有人说农夫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人说农夫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没法死而复活。
他们的争论被主持听见了,主持笑了笑,命小和尚再次下山,问问村民当时是怎么想的。小和尚几经打探,找到了村民,回想起这件事,村民痛不欲生:当时洪水袭来,妻子就在身边,他抓起妻子就往山坡游。待返回时,孩子已被洪水冲走了。
小和尚将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主持,主持笑着对众僧说:洪水袭来,妻子和孩子被卷进旋涡,片刻之间就会失去性命,这个村民如果进行一番抉择的话,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呢?
现在的社会,太过浮躁,人们习惯于把所有的东西都具体化,幸福也是如此,于是就人们打着“追求幸福”的旗号去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追求金钱,追求名誉和地位。什么都有了,人们却因为被复杂而奢侈的生活蒙上了双眼,看不见最初想要追求的幸福。
生活中,人心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越来越复杂,幸福却并为因此而拥有更多,反而在这纷复的内心中逐渐消失。其实,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简单使人宁静,宁静使人幸福。大凡简洁而执著的人常有幸福的人生。因为简约,才能在纷乱错杂中找到幸福的身影。才能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
乐观是一个人获得美好生活的源泉
真正懂得乐观地去生活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富有情趣的。
“生活真是太累了!”常听一些人喊出这样一句话。其实,生活本身并不累,它只是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在运转,说生活太累的人是他本人活得太累了。
是啊,生活的涵盖量太大了。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要为衣、食、住、行去奔忙,要去应付各种各样的事,要去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而谁也不能保证你所接触的事都是好事,你所遇到的人都是谦谦君子。所以,只有热爱生活,懂得生活,让你的生活充满情趣,才能构成色彩斑斓的世界,也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滋味的。
卡耐基曾说法国人懂得“生活”的“技术”,而不是说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
懂得“生活技术”的人,未必就是懂“生活艺术”的人。所谓“生活技术”,也就是“职业技术”——你有“谋生”的本领吗?假使你回答说“有”,你的“谋生本领”便是“生活技术”,因为没有这种“技术”,你便不能“生活”。
芝加哥的约瑟夫·沙巴士法官,曾审理过四万件婚姻冲突的案子,并使两千对夫妇重新和好。他说:“大部分的夫妇不和,其根本原因都是许多琐屑的事情。诸如,当丈夫离家上班的时候,太太向他挥手再见,可能就会使许多夫妇免于离婚。”
劳·布朗宁和伊丽莎白·巴瑞特·布朗宁的婚姻,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美妙的了。他永远不会忙得忘记在一些小地方赞美她和照顾她,以保持爱的新鲜。他如此体贴地照顾他残废的太太,有一次她在给姐妹们的信中这样写道:“现在我自然地开始觉得我或许真的是一位天使。”
简单的生活琐事,可能会给你带来不同的结果,就看你怎样运用技术来处理了。
面对生活,也许你有点疲惫不堪,但这种不幸的境界,又何尝不是你每天积累的?也许,你确有难言的忧愁,以致你对以后的人生失去兴趣,但是,你却可以用另外一把钥匙去打开快乐之门,一改你忧愁不堪的形象。
乐观是一个人获得美好生活的源泉。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一种心情,能让人们感觉到一切都是美好的,那就是保持乐观的心态。乐观的人生,带给你的是永远的自信和脸上抹不去的微笑。
乐观是用“心”为自己制造幸福的天堂
昆仑山麓,水清草美。据说这一带出产一种快乐果,凡是得到这种果子的人,一定喜形于色,笑逐颜开,不知道烦恼为何物。
曾经有一个人,为了得到不尽的快乐,不惜跋山涉水,去找这种果子。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昆仑山麓,在险峻的山崖上,他找到了这种快乐果,却发现他并没有得到预想中的快乐,反而感到一种空虚和失落。
这天晚上,他在山上一位老人的屋中借宿,面对皎洁的月光,他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老人闻声而至,问他:“年轻人,什么事让你这样叹息呀?”
于是,他说出了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已经得到快乐果的自己,却没有得到快乐呢?
老人一听就乐了,说:“其实,快乐果并非昆仑山才有,而是人人心中都有。只要你有快乐的根,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能够得到快乐。”
老人的话让这个年轻人顿觉精神一振,就又问:“什么是快乐的根呢?”
老人就说:“心就是快乐的根。”
可叹愚者,他虽然找到了快乐果,却没有找到快乐的根——心。他被自己的情绪所奴役,以为找到了快乐果就可以拥有快乐,而当快乐果没有带给他快乐时,又叹息不止。他完全被得失快乐果的心绪所主宰,而忘记了快乐由心而发。
英国有一个天性乐观的人,从不拜神,令神非常生气,因为神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他死后,为了惩罚他,神便把他关在很热的房间里。七天后,神去看望这位乐观的人,看见他非常开心。神便问:“身处如此闷热的房间七天,难道你一点也不辛苦?”乐观的人说:“待在这间房子里,我便想起在公园里晒太阳,当然十分开心啦!(英国一年难得有好天气,一旦晴天,人们都喜欢去公园晒太阳。)”
神不开心,便把这位快乐的人关在一间寒冷的房里。七天过去了,神看到这位快乐的人依然很开心,便问他:“这次你为什么开心呢?”这位快乐的人回答说:“待在这寒冷的房间,便让我联想起圣诞节快到了,又要放假了,还要收很多圣诞礼物,能不开心吗?”
神不开心,便把他关在一间阴暗又潮湿的房里。七天又过去了,这位快乐的人仍然很高兴,这时神有点困惑不解,便说:“这次你能说出一个让我信服的理由,我便不为难你。”这位快乐的人说:“我是一个足球迷,但我喜欢的足球队很少有机会赢,有一次赢了,当时就是这样的天气。所以每遇到这样的天气,我都会高兴,因为这会让我联想起我喜欢的足球队赢了。”
最后,神无话可说,只得给了这位快乐的人自由。
拥有乐观的态度,即便身处逆境,也总能找到快乐的理由。
一个悲观主义者和一个乐观主义者一同在黄昏的路上散步,悲观主义者触景生情地说:太阳正在坠落;乐观主义者则说:群星正在升起。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结果。其实事物是客观存在、不会改变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所谓“境由心生”便是这个道理。
“乐观之境”便是一种幸福境界。这种幸福不是被财富、权力、地位等所给予的,即使你贫穷、平凡,在别人看来一无所有,只要你能够主宰自己的情绪,让快乐做主,幸福便会由“心”制造。
即使在生活中遭遇不幸,你也可以主宰自己的快乐,用乐观驱走不幸。
没有不快乐的人生,只有一颗不肯快乐的心灵。正是因为很多乐观的人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乐观面对困境,才没有被困难压倒,用“心”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幸福的天堂,让自己活在快乐之中。
乐观源于对自我的认识与欣赏
乐观心态犹如一轮太阳,使人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若想拥有这阳光般的心态,我们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乐观。乐观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厄运中依然充满快乐的心境。乐观者总是这样认为:“我喜欢我自己,我就是我。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了,包括我的出生、我的生长,我因为我就是我而庆幸。无论我生在什么时代,我都不愿成为别的什么人,而只愿成为自己。”
许多看似与乐观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财富、盛名和好运——其实只是假象。研究人员发现,在富有的美国和欧洲,财富与乐观之间的相互联系微乎其微——事实上几乎没有联系,甚至连那些巨富也比普通人快乐不了多少。
真正的乐观心态其实与外在无关,它更多的是源于内心,源于对自己的认识与欣赏。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天,皇帝独自在花园里散步,但他惊讶地发现,花园里所有的植物都枯萎了,一片荒凉。原来橡树由于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许多果子,也死了;葡萄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树那样开出美丽可爱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也病倒了,因为它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其余的植物也都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只有细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长。
皇帝问道:“小小的心安草,别的植物全都枯萎了,为什么你这小草这么勇敢乐观,毫不沮丧呢?”
小草回答说:“皇帝啊,我一点也不灰心失望,因为我知道,如果皇帝您想要一棵橡树,或者一棵松树、一丛葡萄、一株桃树、一株牵牛花、一棵紫丁香等,您就会叫园丁把它们种上,而我知道您对我的希望就是要我安心做小小的心安草。”
正是由于小草不自我贬低,欣赏自我,才能够在花园中快乐地成长。做人就应该像小草这样,而不是像园里的其他植物,一味地看到别人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而贬低自己。这种连自己都无法认清,失去自信的人,自然无法拥有乐观的心态。
黄美廉,一个从小就得了脑性麻痹的残疾者。脑性麻痹夺去了她肢体的平衡感,也夺走了她发声讲话的能力。从小她就活在诸多肢体不便及众多异样的眼光中,她的成长充满了血泪。
然而这些外在的痛苦并没有击败她的斗志,她昂然面对,迎向一切不可能,终于获得了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她用她的手当画笔,以色彩告诉人“寰宇之力与美”,并且灿烂地“活出生命的色彩”。
站在台上,她不时地挥舞着她的双手,仰着头,脖子伸得好长好长,与她尖尖的下巴扯成一条直线;她的嘴张着,眼睛眯成一条线,扭曲地看着台下的学生;偶尔她口中也会咿咿唔唔的,不知在说些什么。她基本上不会说话,但是她的听力很好,只要你猜中或说出她的意见,她就会开心地大叫一声,伸出右手,用两个指头指着你,或者拍着手,歪歪斜斜地向你走来,送给你一张用她的画制作的明信片。
“黄博士,”一个学生问她,“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没有怨恨吗?”
“我怎么看自己?”美廉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这几个字,字迹很深很重,有力透纸背的气势。写完这个问题,她停下笔来,歪着头,回头看着发问的同学,然后嫣然一笑,回过头来,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了起来: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这么爱我!
四、上帝这么爱我!
五、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六、我有只可爱的猫!
……
所有的人都沉默了。面对众人的沉默,她在黑板上写下了她的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或许,在别人眼里的黄美廉,有着很多不可避免的缺憾,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自我否定,而是找出自己值得欣赏的地方,发现自己的美好。
原来,乐观如此简单,只要找到自己值得欣赏的地方,用自信驱走那些悲观、那些遗憾,就可以快乐地面对这个世界。
拨开迷云,找寻阳光乐趣
生活中没有“万事如意”,那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祝愿,不如意的事情常常发生,但我们不要把乌云总布在脸上,把牢骚总挂在嘴边,否则不仅周围的朋友不喜欢你,你自己也将慢慢讨厌自己。
卡尔·蒙顿是美国一位专门治疗晚期癌症病人的著名医生。在他的从医生涯中,有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赛蒙顿医生治疗一位61岁的癌症病人。当时这位病人因为病情的影响,体重大幅下降,瘦到只有98磅(合44公斤),癌细胞的扩散使他无法进食,甚至连吞咽都很困难。赛蒙顿医生告诉这位患者,将会全力为他诊治,帮助他对抗恶疾。同时每天将治疗进度详细地告诉他,并清楚讲述医疗小组治疗的情形,及他体内对治疗的反应,使得病人对病情得以充分了解,并缓解不安的情绪,充分和医护人员合作。
结果治疗情形出奇的好。赛蒙顿医生认为这名患者实在是个理想的病人,因为他对医生的嘱咐完全配合,十分合作,使得治疗过程进行得十分顺利。
更关键的是,赛蒙顿医生教这名病人运用想象力,想象他体内的白细胞大军如何与顽固的癌细胞对抗,并最后战胜癌细胞的情景。结果数星期之后,医疗小组果然抑制了癌细胞的破坏性,成功地战胜了癌症。对这个杰出的治疗结果,就连医生本人都感到惊讶。其实医生不必惊讶,他曾对患者说:“你对自己的生命拥有比你想象的更多的主宰权,即使是癌症这么难缠的恶疾,也能在你的掌握之中。事实上,你可以运用心灵的力量,来决定你的生与死。甚至,如果你选择活下去,你可以决定要什么样的生活品质。”
记住,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比想象中更多的主宰权。你好比一位三军统帅,领导着你身体内的各路大军,去战胜、消灭那些不受欢迎的敌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也是如此,我们本可以完全自我控制的,可是却经常把主动权交到别人的手中,让自己随着别人的指挥棒转动。
丈夫忘了妻子的生日,妻子本来没伤心,同事却说:“他怎么能这样对你呢?你该多伤心呀!”于是,妻子果真伤心得不得了。
一个正常的人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所以你有能力对自己头脑所接收的信息进行思考。当某一信息闪入你的头脑时,你完全有能力对其进行思维的取舍,甚至排除、不接受这种信息,以控制自己的精神世界。千万不要在脑袋里形成这样的观念:在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自己应该具有怎样的一种心情;更不要听信别人对你说的这些话:“你应该笑”,“你应该哭”。
丈夫忘记了妻子的生日,并不能说明丈夫对妻子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忽视了妻子的存在,他或许从来就不重视这种形式,而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别人大惊小怪地说什么,不应该对妻子的心绪构成影响,但妻子很可能就果真伤心起来,而且回家与丈夫作斗争。
就像阴雨天气本身不能够使人抑郁,如果你抑郁,那是因为你自己对天气的反应使你感到抑郁一样,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左右你的情绪,除了你自己,当天空没有阳光的时候,记得拨开迷云,找寻那份金色的美景。
以自己的节拍,迈开走向独立的步伐
当提及智者时,很多先哲的脸庞会浮现在我们眼前,敬仰之心也油然而生,以为整个世界的智慧都在他们手里,自愧不如。殊不知,智者并不是成功人士的代名词,平凡的人也可以是饱含智慧之人。然而真正的智者,志不在言,志不在丰功伟绩,智在心,他们会用自己独立的心寻找那个最美的太阳。他们不会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掩蔽了环佩妙音,他们始终拥有追求独立的心,以自己的节拍,迈开了走向独立的步伐。在纷杂的事情在他们眼里,也都清晰明了,他们以自己的独立之心摄取了繁缛背后的真相,以与众不同的方式阐释着纷杂之事。
真正的智者,在夜深人静时,目光能穿透黑暗,化繁为简,看到实物独特的一面。你是否还记得,老师常常会告诉我们小时候读书为了学知识,现在读书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摄取和积累,我们重在学一种思维,学习智者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把生活复杂化,因为,智者独立之心看到的纷杂之事,世界的纵横纹理都被他们的慧眼抽离得简单明了。
真正的智者是高耸的山川,扎根于脚下坚实的土地,他们独立的心又执著地向着高远的天空进发,并且始终保持遗世而独立的姿态,在无人企及的心的高度他们摘取了智慧的果实。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屈原发出“问天”的猜想;司马迁读出生命的价值“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孟浩然看到“人事有谢代,往来成古今”;李白,洞察世事后发出感慨, “世上贤者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柏拉图认为“不知道自己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康德悟出“美是道德”;尼采呼唤出了“超人”; 莎士比亚看到了妇人的德与荣德关系;列夫·托尔斯泰发现了幸福的家庭和不幸家庭各自的特点;巴尔扎克得出“傲慢是一种得不到支持的尊严”,等等。这些智者们正因为从不随波逐流才读透了人生的智慧,他们的独立之心就是他们的生命,像太阳一样,悬于中天,不需霞光的映衬,也没有云彩的映衬,他们把内心独特的能量播撒向大地,为人类的内心打扫出一片光亮。
智者看到的真理往往是隐藏在纷杂的事情下面,平常的人只顾关注纷杂的现象,或参与其中,或盲目地被表面牵制着观望,而真正的智者,他们也注意纷杂之事,但不会去计较太多的,他们以独立的心智思考着纷杂之事隐藏的东西,独自思索着目之所及心之所及的秘密,并把许多悬浮的情绪剔除出去,找到最本质的东西。如今,各界智者角逐取胜的法则也在于此,以独立之心看纷杂之事。
如果,你也有着成为智者的梦,就剥去尘世的纷杂吧,不纠缠于世俗的繁华荣辱,怀抱着一个独立之心,寻找到一个崭新的视角,蔓延开去,探出自己智慧的道路。
幸福的最高境界:五福临门
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是《尚书》里所讲的五福。“五福临门”之说即源于此。五福观代表了中国古人的幸福观,并与后来佛教里的生命观和幸福观相契合。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都希望健康长寿。可是,光有长寿,如果又贫又贱,也无福可言。富,就是衣食无忧,贵,就是受人尊敬,有地位。长寿并且富贵,才可能幸福。可是,寿命再长,富贵再多,如果成天疾病、是非、麻烦不断,不得安宁,也难有幸福可言。所以,还要有第三福——康宁:康,就是无病,宁,就是无灾。无病无灾,长寿和富贵才是真享受。
然而,一个人即使活得再长久,再怎么富贵,如何他死得不好,一生的幸福也要大打折扣。古人认为,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善终,也就是寿终正寝。所谓寿终正寝,就是活出自己的天年,无痛无苦地死于自家的正室。在古人看来,一个人能够寿终正寝,其一意味着他这一生没有责任上的亏欠,也造下恶业,因而能够心安理得、毫无亏欠地离世,为此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其二意味着他的来生可以继续得福报。
那么,一个人要想获得长寿、富贵、康宁、善终,根本上靠什么呢?古人认为,靠的就是良好的德性。也就是说,良好的德性是幸福之基,是生命最好的护佑。一个人有了宅心仁厚、乐善好施之德,一生中会有受用不尽的福报。好德能赢来长寿、富贵、康宁和善终。
古人认为,良好的德行是一切快乐和幸福的泉源,“好德”是一切好运和福气的根本。“好德”需要我们不断增值,正如长寿、富贵、康宁随时需要培养一样。假使我们现在不把“好德”的因继续种下去,那么一切享受都会变成非常奢侈的“消费品”,因为没有播种,福报享用完了,必然会堕入贫穷匮乏。
历史上谁能五福临门呢?无论是尧、舜这样的圣王,还是老子、孔子、孟子、范仲淹这样的圣贤人物,皆是五福临门的典范。他们都活出了自己的天寿,都能寿终正寝,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备受世人的尊敬,并且子孙后代都代代兴旺。他们不求寿而寿,不求富而富,不求贵而贵。他们的仁德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景仰,直到今天。
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修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就能有朝一日达到“五福临门”的境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