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有三件事: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万家灯火,亲情的灯光为你点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大爱无形,亲情无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如果要问世界上最无私的感情是什么,几乎所有人都会回答是亲情;如果要问世界上最宽容的感情是什么,大家还是会异口同声的说是亲情。如果要问世界上最长久的感情是什么,答案还是亲情。

    是的,亲情带给我们无限的幸福感,它超越了美丑、财富、权势,它朴实无华,伴随着我们不断走向成熟,当我们的父母相继老去,我们又会将这份博大的爱传递给我们的孩子,正是通过这种薪火相传,我们的爱也永远流传下去。

    母亲十月怀胎,期间的艰辛自不用多言,然后父母竭尽所能,从我们咿呀学语到十年寒窗以及最后金榜题名,付出所有的精力与耐心。当我们成年以后,父母会为我们的工作、婚事、住房而费尽心思。当我们终于能够在社会上独当一面以后,父母早已白发苍苍,然而他们往往又会自告奋勇承担起抚养家族第三代的任务……当他们老的不能动弹的时候,他们的愿望也就是后人能常回家看看,或者害怕自己的老弱之躯给后人造成太多的麻烦。

    而我们也是一样,当我们担负起父母的责任,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的时候,一个新的生命轮回又开始了。

    世界上最悲哀的事不是得不到幸福,而是得到而不在意,而不珍惜。为了避免“树欲动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从现在起,多给父母打一个温馨的电话,或者送一个小小的礼物,让父母也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炽热的爱,让亲情的美丽在家庭之中永放光芒。

    亲情是黑夜中的北极星。曾经我们向目标追逐而忽视它的存在,直至一天我们不辨方向,微微抬头,一束柔光指引我们迈出坚定的脚步。

    亲情是航行中的一道港湾,当我们一次次触礁时,缓缓驶入,这里没有狂风大浪,我们可以在此稍作停留,修补创伤,准备供给,再次高高扬帆。

    家门一灯如豆,却永为你而亮。

    父母给我们生命,没有他们,我们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又何谈幸福?“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我们一生的责任和义务,而家庭带给我们的回报和温暖,也是我们一辈子值得珍藏的财富。

    母爱,世上最动人的牺牲

    《圣经》中说:“上帝无法降临在每一个人身边,所以造就了母亲。”由此可见,对母亲宽广而光辉的爱,东西方的认识是一致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上帝在创造人间“母亲”的时候花了许多的时间,到了“母亲”出世的那天,仆人问道:“您为什么在造她的时候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啊?”上帝说:“人间的母亲,她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她靠残羹剩饭就能生活,她拥有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挫折到失恋,都能治愈。她有6双手,3双眼睛,她的眼睛可以透过紧闭的房门洞察一切,当孩子们有了过失或麻烦,她眼睛都能够看着他们而不必开口就能表达这样的意思:我理解你们,并爱你们。”母亲,就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天使。她甘愿为子女牺牲一切。

    在报刊上,读过吴志强笔下一则故事,它将母爱表达的动人心魄:

    他们就住在一套用木板隔成的两层商铺里。母亲半夜起床上厕所,突然闻到一股浓浓的烟味,便意识到家中出事了。等丈夫从梦中惊醒,楼下已是一片火海,全家两个女儿三个儿子以及两位雇工都被困在大火中。孩子们被叫醒后,个个如受惊的兔子,逐一聚拢到母亲身边。幸好阁楼上的天花板只有一层,砸开它,就可以攀上后墙逃生。绝望之余,父亲带着两个雇工砸开天花板,并第一个抢先翻过墙头。父亲出动后,再也没有回来,他只顾呼唤邻居救火。高墙里面,大火离母亲和5个孩子越来越近了。5个孩子中,最高的也仅有154米,而围墙竟有两米多高。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单独攀上去。幸运的是,墙头上有一个雇工留了下来,他一手紧抓房顶横梁,另一只手伸向母亲和5个孩子。“别怕,踩着妈妈的手,爬上去!”母亲蹲在地上,抓牢大儿子的脚,大儿子用力一蹬,抓住雇工的手攀上了墙头,翻身脱离了险境。用同样的办法,母亲把二独生子和小独生子一一举过了墙。

    此刻,火舌已舔到脚掌,母亲奋力抓起二女儿。此时,她的力气已用尽,浑身不停地颤抖。大女儿急中生智,协助妈妈把妹妹举过了墙。火海中,仅剩母亲和大女儿。大火已卷上她们的身体,烧着了她们的衣服。大女儿哭着让妈妈离开,但母亲坚决地将女儿拉了过来,拼尽最后一口气,将大女儿托过了墙头。当工人再次把手伸向母亲的时候,她竟然连站立的力气也耗尽了,转眼间,便被大火吞没了。墙外,5个孩子声泪俱下地捶打着墙,大喊着“妈妈”。而墙内的母亲再也听不见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消防员赶到,20分钟便将大火扑灭了。人们进去寻找这位母亲,看到了极为悲壮的一幕:母亲跪在阁楼内的墙下,双手向上高高托举的姿势。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深圳,人们也将永远铭记这位英雄母亲的名字——卢映雪。

    有人说,母亲的名字叫“牺牲”。无论生命的形式如何,母亲的光华永不会抹灭。

    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世界中最无私的感情,无论何时,我们都应感谢勇于付出的母亲。

    亲情,无私而伟大

    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又把他们培养成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父母经历了许多艰辛,付出了许多爱。在每个孩子的生命历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像父母那样给予他们这种无私的爱,也没有任何一种付出像父母对儿女的付出一样心甘情愿。

    据说,古时南方有一种叫青蚨的虫,如果用母虫的血涂遍81枚铜钱,再取子虫的血涂另外81枚。涂了以后,如果人们把涂了母虫血的81枚铜钱拿去买东西,把涂了子虫血的钱留在家里,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现,花掉的钱很神秘地一个一个地飞回来了。

    如果反过来,把子钱用掉,母钱留住,用掉的钱也一样不会出错地飞回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中国人看到母子相依的天性,想青蚨这种虫也会一样,不管你把母子怎样分开,他们也会想尽办法相会在一起。生前如此,死后也必然如此。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悲壮的事情,例如,

    动物界中有很多“母亲”都有着用生命哺育孩子的本能,日本红螯蛛是伟大母亲中的杰出代表,为了后代,它们会把自己的身体献给孩子们当食物!小红螯蛛出世后就爬到雌蛛的身上,并开始啮咬自己的妈妈。令人惊讶的是,雌性红螯蛛在被咬时既不逃避,也不反抗,而是默默地忍受孩子们的撕咬,不作任何反抗。雌性红螯蛛就这样被它的亲生孩子给活生生地咬死,用生命给幼蛛以养分,这是何等的伟大呀!

    同时,爱也会有回报。自然界中,小麻雀被喂大后会反哺老麻雀。

    生命之中,总有两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醉。

    亲情是一种无私的爱,人世间万千情感都是由它衍生而来的。

    在孩子的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英国流传着一句名言:“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有一位韩国作家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是一个贫困的年代,许多同学往往连带个像样的便当到学校上课的能力都没有,我邻座的同学就是如此。

    他的饭菜永远是黑黑的豆豉,我的便当却经常装着火腿和荷包蛋,两者有着天壤之别。而且这个同学,每次都会先从便当里捡出头发之后,再若无其事地吃他的便当。这个令人浑身不舒服的发现一直持续着。

    “可见他妈妈有多邋遢,竟然每天饭里都有头发。”同学们私底下议论着。为了顾及同学自尊,又不能表现出来,总觉得好肮脏,因此我对这同学的印象,也开始大打折扣。

    一天,学校放学之后,那同学叫住了我:“如果没什么事就去我家玩吧。”虽然心中不太愿意,不过自从同班以来,他第一次开口邀请我到家里玩,所以我不好意思拒绝他。

    于是,我随他来到了位于汉城最陡峭地形的某个贫民村。

    “妈,我带朋友来了。”听到同学兴奋的声音之后,房门打开了。他年迈的母亲出现在门口。“我儿子的朋友来啦,让我看看。”

    但是走出房门的同学母亲,只是用手摸着房门外的梁柱。原来她是双眼失明的盲人。我感觉到一阵鼻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同学的便当菜虽然每天如常都是豆豉,却是眼睛看不到的母亲,小心翼翼帮他装的便当,那不只是一顿午餐,更是母亲满满的爱心,甚至连掺杂在里面的头发,也一样是母亲的爱。

    大作家雨果曾说:“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这世上,母亲在哪儿,哪儿就是最甜蜜、最幸福的天堂。

    父爱如山,让生命有所依靠

    父爱是一座大山,让你的生活即使充满阻碍的荆棘依然坚不可摧,父爱是一片绿洲,让你的事业即使陷入迷茫的境界也能感到希望;父爱如一座高山,让你的生命在孤独时也能有所依靠。

    大爱无疆,父爱无言,一篇文章中,将这种无言的父爱描写得淋漓尽致。

    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一辈子生活在乡下小镇上。他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品格,铺就了平平淡淡、与世无争的一生。

    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常常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是在我10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一个阳光蛮好的冬日,我突发奇想,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只好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母亲看着这一幕,又好笑又心疼,点着我的额头责怨道:“你个小馋鬼,害你爸跑这么远还不算,大冬天把你爸棉袄浸个透湿,作孽呵!”而父亲一旁看着美美吃着冰棍的我却爽朗地笑了。那一笑,直到今天仍是我时常回想父亲的契机和定格。

    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父亲听到这消息,好几天乐得合不拢嘴,时不时嘴里还窜出一拉子小调。等到去学校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上衣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大大地扫了父亲的兴。我半是央求半是没好气地说:“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一听,一张生动的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

    父亲犹疑思忖了片刻,终于看出了我的心思,用极尽坦诚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我儿子出息了就成,去不去露这个脸无所谓。谁不知你是我儿子呀!”其实,知子莫若父。父亲早就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且对我们母子俩好一阵叮咛后关上了门,我这才放心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钦羡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这一段令人心痛的情结。父亲与我许多年以后都一直不曾挑明,但我清楚地记得,那一个黄昏我是独自站在父亲凝望我的那棵树下悄悄流了泪的。

    父亲一直活着。因为,在我的心里,父亲永远是一尊不倒的丰碑,更是我堪以默读一生的大写的精神。

    当我们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膝下时,哪怕他们鬓发苍苍,哪怕他们垂垂老矣,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天地无常,总有一天你会失去他们,会无限追悔此刻的时光。

    亲情,是最甜蜜的负荷

    一条坎坷陡峭、人烟稀少的山路上,走着一个女孩。她的背上背着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女孩子走得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尽管脚步沉重,她依然咬紧嘴唇,稳稳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着……

    一个同样被山路折磨得疲惫乏力的男人在路边休息,当女孩经过他身旁时,他一脸同情地问:“我身边的东西比你轻得多,都累得不行,你难道不觉得累吗?”

    女孩揩揩汗,平淡而又坚定地说:“他不是东西,他是我弟弟。”接着又说:“他不重,他是我弟弟。”她脚步依然向前,没有丝毫犹豫。

    生活中,虽然兄弟姐妹的出现,可能瓜分了父母对我们的爱与所有的物质享受,然而,在我们的血管中,流的是相同的血液。

    美国著名的哈里斯合唱团曾唱过一首“他不重,他是我兄弟”,感人肺腑:

    路很长,而且蜿蜒曲折

    谁知道将带我们去向何方?

    我很坚强,足够背负着他

    他不重,他是我的兄弟

    已经走了很远,我只关心他是否平安

    他不需有任何负担,我们终将抵达

    但我知道他不愿牵累我

    他不重,他是我的兄弟

    如果我终将离去,满怀悲伤地离去

    大家的内心将无法充满彼此关爱的喜悦

    那是一条漫长的路,一条不归路

    既然我们同行,何不彼此分享?

    肩上的负担不会把我压垮

    他不重,他是我的兄弟

    手足情,有时不需要华美的语言。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就可以将它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并非沉重的爱的包袱,而是彼此最甜蜜的负荷。

    古人常说“亲如手足”,以表现兄弟姐妹间的真情。手足情在彼此的血液中流淌穿行,它在我们成为生命的那一刻就已经形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生活中,我们总是对父母要求太多。你是否想过,自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小汉斯家经营服装生意。有时他会到他爸爸做生意的商店里去瞧瞧。那里每天都有一些收款和付款的账单要经办。汉斯往往受遣把这些账单送往邮局寄走。他渐渐觉着自己似乎也成了一个小商人。

    一天,他突发奇想,想开一张账单寄给他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点事的报酬。

    几天后,妈妈发现在她的餐盘旁边放着一份账单,上面写着:

    母亲欠她儿子汉斯如下款项:

    为取回生活用品20元;

    为把信件送往邮局10元;

    为在花园里帮助大人干活20元;

    为他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0元;

    共计:60元。

    汉斯的母亲收下了这份账单并仔细地看了一遍,她什么话也没有说。

    晚上,小汉斯在他的餐盘旁边找到了他所索取的60元报酬。正当小汉斯如愿以偿,要把这笔钱收进自己口袋时,突然发现在餐盘旁边还放着一份给他的账单。

    他把账单展开读了起来:

    汉斯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元;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元;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元;

    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元;

    共计:0元。

    小汉斯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元塞进了她的围裙口袋。

    人是最善于索取的动物,在亲人无私的爱护下,我们渐渐觉得父母所做是理所当然,在接受时逐渐变得心安理得。朋友,请不要漠视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辛劳,更别忽略了父母那颗默默奉献的心。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的最美好的人,就是父母。

    父母渴求的并不多,要常回家看看

    一位知名学者曾写下这样的文字:

    当你一岁的时候,她喂你吃奶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地哭着;当你三岁的时候,她怜爱地为你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当你四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下彩色笔,而作为报答,你涂了满墙的抽象画;当你五岁的时候,她给你买既漂亮又贵的衣服,而作为报答,你穿着它到泥坑里玩耍;当你七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了球,而作为报答,你用球打破了邻居的玻璃;当你九岁的时候,她付了很多钱给你辅导钢琴,而作为报答,你常常旷课并不去练习;当你十一岁的时候,她陪你还有你的朋友们去看电影,而作为报答,你让她坐到另一排去;当你十三岁的时候,她建议你去把头发剪了,而你说她不懂什么是现在的时髦发型;当你十四岁的时候,她付了你一个月的夏令营费用,而你却整整一个月没有打一个电话给她;当你十五岁的时候,她下班回家想拥抱你一下,而你作为报答,你转身进屋把门插上了;当你十七岁的时候,她在等一个重要的电话,而你抱着电话和你的朋友聊了一晚上;当你十八岁的时候,她为你高中毕业感动得流下眼泪,而你跟朋友在外聚会到天亮;当你十九岁的时候,她付了你的大学学费又送你到学校,你要求她在远处下车怕同学看见笑话你;当你20岁的时候,她问你:“你整天去哪?”而你回答:“我不想像你一样!”;当你23岁的时候,她给你买家具布置你的新家,而你对朋友说她买的家具真糟糕;当你30岁的时候,她对怎样照顾小孩提出劝告,而你对她说:“妈,时代不同了。”当你40岁的时候,她给你打电话,说亲戚过生日,而你回答:“妈,我很忙没时间。”当你50岁的时候,她常患病,需要你的看护,而你却在家读一本关于父母在孩子家寄身的书;终于有一天,她去世了。突然,你想起了所有该做却从来没做过的,它们像榔头一样痛击着你的心……

    许多时候,我们对抗着、逆反着、叛离着父母,长大了,又因为懒惰或是一心追求名利,慢慢忽略了亲情,忽略了一日比一日年迈的父母,忽略了双亲望眼欲穿的牵挂。千金散去还复来,亲情逝去永不返。年轻时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忘记了父母已经黄昏迟暮。说不定哪天,我们正为不失掉一次赚钱的机会而忙得天昏地暗的时候,却惊悉自己永远失去了至爱的亲人。所以,天下儿女们,找点空闲,常回家看看吧!或是认真地写封信,告诉双亲:“好想你们!”这些许的点滴将会使他们获得莫大的慰藉和满足。否则,“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世上最痛彻心扉的愧疚和遗憾。

    父母是为你付出最多的人,也是你永远的牵挂、心灵的港湾,所以千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觉得珍贵而悔恨不已。幸福,需要常回家看看。

    关爱家人,需要行动

    母亲节那一天,有位忙于事业、很久没回家的青年在花店门口停了车,他打算向花店订一束花,请他们送去给远在故乡的母亲。

    青年正要走进店门时,发现一个小女孩正坐在路边哭泣,便走到小女孩面前问:

    “孩子,你为什么坐在这里哭?”

    “我想买一朵玫瑰花送给妈妈,可是我的钱不够。”孩子说。青年听了感到心疼。

    “这样啊……”于是青年牵着小女孩的手走进花店,先订了要送给母亲的花束,

    然后给小女孩买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时青年向小女孩提议,要开车送她回家。

    “真的要送我回家吗?”

    “当然啊!”

    “那你送我去妈妈那里好了。可是叔叔,我妈妈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

    “早知道就不载你了。”青年开玩笑地说。

    青年照小女孩说的一直开了过去,没想到走出市区大马路之后,随着蜿蜒山路前行,竟然来到了墓园。

    然后,小女孩静静地把花放在一座新坟旁边,她为了给一个月前刚过世的母亲献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远路。

    感动之余,青年将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后再度折返花店。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而改买了

    一大束鲜花,直奔离这里有五小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自将花献给妈妈。

    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了忙碌,虽有孝心,却大多以礼品、金钱替代。孝心不是仅靠嘴巴,它最渴求的是行动。

    一个行动,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行动,也比那些美丽动听的夸夸其谈、花花绿绿的钞票强千百倍。

    来不及报答,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的良知,很多人为自己没有机会侍奉父母而引以为终身的遗憾。

    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生命是母亲给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终前吃的还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季羡林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季先生的家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他的家更是贫中之贫。离开家几年,成为清华学子的他,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赶回家乡,“看到母亲的棺材,伏在土坑上,一直哭到天明。”季羡林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萧乾先生在回忆母亲时说:“就在我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那一天,妈妈含着我用自己劳动挣来的钱买的一点儿果汁,就与世长辞了。我哭天喊地,她想睁开眼皮再看我一眼,但她连那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在接受杨澜采访时,杨澜问:“如果当初您不到美国读书的话,会怎样呢?”她本以为崔琦会这样回答:“如果当初我不到美国读书,那我很可能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但崔琦说的是:“如果我那时不出国,我的父亲就不会在三年困难时期饿死!”说着,他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当我们理所享受着父母给予我们的一切舒适条件时,是否应当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善待自己的父母?

    当代女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说:“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从今天,从现在起,善待父母吧。千万不可让眼泪、悔恨啃啮无处报答的孝心

    与其为逝者痛哭,举行盛大丧礼,不如在他在世时,及时尽一份孝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