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哲学人生-道德文章,为国楷模——修身立德之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以德立身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不依靠外力的行为规范。道德以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等概念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人的品行、道行其实就是“德”,生活中人们对自己仰慕的人最常用的评价就是德才兼备。季羡林先生认为,要“以德立身”,就要用真、善、美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个品行不端、德行糟糕的人不可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也不可能获得长久的事业成功。这样的人很难有人能与之长期合作,因为这种人不是搞一锤子买卖就是过河拆桥。这种人在家庭中,也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极有可能造成爱人和孩子的痛苦与不幸,他们甚至还可能因为某种利益的驱动铤而走险,以致落入法网……

    要走向成功,就需要以德立身,这是一个成功者必须确立的内在标准,没有这个内在的标准,人生之路就会失去支撑,最终导致失败。同样,在做人处世中,要想在人际交往中畅通无阻,成为一个人人喜欢的人,以德立身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要知道,以德立身还必须以自律为前提,一味讲“哥儿们义气”并不在以德立身之列。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社会上,缺德之友最终会成为自己成功路上的定时炸弹。例如,明知这笔贷款不合手续,但因为对方是朋友,所以大开绿灯;明知这个项目不能担保,因为受朋友的委托,所以还是办妥了。诸如此类经济犯罪案件多数发生在年轻人身上,他们重朋友、讲义气,交往中自以为彼此很了解底细,因此在合作中绝对信任对方,毫无防备,不能办的事也不好意思拒绝。这样做或许表面上让人喜欢,实际是害人害己。

    以德立身贯穿于每个人的人生全部过程,是一个人做人最根本的原则。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虽然道德对于人的要求有着不同的变化,每个人体验和经历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是,“以德立身”的人生支柱是不变的,它对人生大厦起着支撑作用的定律是不变的。

    一个人一旦在道德上出了问题,就很容易为众人所唾弃,这在现代管理学中尤为明显,请看下面这个事例。

    美国《读者文摘》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作者这样写道:

    我应邀为一家银行诊断员工士气低沉的原因,年轻的银行总裁叹气说:‘我真不明白哪里出了问题。’他精明能干,由底层晋升至现在的高位,却发觉银行业务日渐衰落,他归咎于部下工作不力:“我使尽浑身解数激励员工,他们还是无法振奋。”

    他说得对。银行里到处弥漫着互不信任的气氛。我与员工多次私下交谈之后,终于明白了真相。所有员工都知道,这个已婚的年轻总裁与一名女职员有婚外情。现在事情清楚了:银行业绩是受总裁品德所累。他只顾偷欢,却忽略了其行为的后果。

    品德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极为重要。品德由种种原则和价值观组成,给我们的生命赋予了方向、意义和内涵。品德构成我们的良知,使我们明白事理,而非只根据法律或行为守则去判断是非。因此,正直、诚实、勇敢、公正、慷慨等品德,在我们面临重要抉择之时便成了首要。

    有两个士兵一起赶路,在半路上,他们遇到一个强盗。一个胆小者马上躲到一边,另一个胆大的则勇敢地迎上去,与之搏斗并杀死了强盗。这时,那胆子小的士兵跑过来,抽出剑,并将外衣丢开,大声说:“我来对付他,我要让他知道,他所抢劫的是什么人。”

    这时,那名胆大的士兵说:“我只愿你刚才能来帮助我,哪怕只说些鼓励的话也好。因为我会相信这些话是真的,更会鼓足勇气去与强盗斗。现在,强盗已被我杀死,你拔出剑来有什么用?你说的那些话更没意思。你只能欺骗那些不知道你的人。我亲眼见到了你逃跑的速度,十分清楚你勇气的可靠性。”

    这故事讽刺了这样一些人:当别人遇到艰难,甚至危险时,他袖手旁观,而别人一旦取得成功,他就跳出来,假仁假义地说要帮助别人。这种人用我们的俗话说就是缺德。

    《孟子·尽心上》曰:“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在孟子眼中,“贤人”就应该是个德才兼备的贤人。在现代也同样要注意,用人要以品德为先。

    许多公司在用人时都把“德”放在第一位,这也许代表了一种倾向。“德”、“才”两者本无直接关系,但在选用人才时,对两者却不能不作慎重考虑。其实,早在汉代,司马光就精辟地总结出了用人原则:有德有才重用;有德缺才限制;有才无德不用。

    时间虽然在流逝,但今天的人们仍然遵循着这位先哲的用人之道。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就把“德”排在用人的首位,颇具有代表性。

    创立于1988年的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开发供应商,也是中国最大的独立软件厂商。可以肯定地说,用友的成功与用友的用人是分不开的。据用友人力资源负责人介绍,用友公司用人的原则是:

    (1)品德放在首位。

    (2)对事情的积极态度。因为只有积极的人,才有把事情做好的可能,也不是说完全能做好,但是这种可能性更大。

    (3)与人相处、沟通的团队精神。按照用友的看法,软件发展到现在,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已经过去了,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团队精神。

    同样,恒基伟业公司最看重的也是良好的职业操守。恒基伟业的人才理念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尊重人才、培养人才、提升人才。他们认为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健康的人格。简单地说就是要有原则,要有是非善恶的明确标准,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操守。

    (2)较强的创造性。他必须有创新意识,看问题有独特的视角,有创意冲动,有求异思维和敢于怀疑的精神。

    (3)主动精神。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意识,少依赖性。

    (4)广博的知识。现在企业讲究人才要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这样可以保证人才有迁移性思维。

    在这些素质中,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显得尤为重要,而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实现目标的前提。

    2.慈善是道德积累的开端

    慈善是良好道德的发扬,又是道德积累的开端。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季羡林先生这里所说的慈善,实际上跟墨子所宣扬的“兼爱”具有相通之处。而墨子提倡的“兼爱”表现的是对他人的平等之爱,是一种抛开血缘关系的博爱。

    对自己生活周围的人富有爱心,如亲戚朋友、邻居街坊、单位同事等,他们与自己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他们怀有同情和关切之心,爱之如己,能够使自己的生活环境融洽、祥和、温馨。这是慈善的第一个层次。

    能够对与自己不相关的人和事产生兴趣,并乐意尽力相助,这是慈善的第二个层次。有人落水了,赶快下去抢救;有房子失火了,赶快冲进去抱出啼哭的婴儿;遇到流氓闹事,能够见义勇为,主持正义;很遥远的地方受到灾乱了,捐献一点财物表示心意,等等。在这里,慈善就是一种社会公德之心。

    更有境界的人,对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对共生于这个地球的各个种族、各个国家满怀着热情,关心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就像关心邻居发生的事一样。中国女排得了世界冠军,你能不兴高采烈吗?中国足球输了球,你能不焦急不安吗?这是慈善的第三个层次。

    大智大意之人,不仅具有上述的三个层次,而且能够超越对具体事物的爱心而上升到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能够对漫漫历史之河给予沉静的思索和持久的注视。尽管人的生命有限,但这种大爱者将其爱心融入绵绵不断的生命长河,因而使有限的生命获得了一种永恒的辉煌。

    这是真正的生命之爱。大爱者时时刻刻体验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热流涌遍全身,体验到自己与自然、与人类的互亲和互爱。

    在人类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爱与被爱、自爱与他爱都是互相的,没有天生的高低贵贱之分。聪明人懂得,爱心是自己的事,是自己生命充实而有光彩的需要。无论是显贵一时还是默默无闻,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对爱心来说,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爱心使人善良、明智、聪慧。富有爱心,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当我们留心身边的一切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有爱心的足迹,爱心是没有界限的,因而慈善也是没有界限的。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充满爱心,并且不分彼此地给予别人的人,他们有的是我们的老师,对待每一个同学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总是充满爱心;有的是我们的朋友,他们对待我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总是关怀不断;有的还是一些匆匆而过的陌生人,他们都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我们爱。

    亲人、朋友对自己的重要大家很容易意识到,而陌生人对我们的重要,却常常被人们遗忘了。

    没有朋友会很痛苦,而没有陌生人又会怎么样呢?我们吃的饭、穿的衣、坐的车、住的房从何而来?人类怎样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社会?

    对一个亲戚和朋友,亲热也罢,宽容也罢,讨好也罢,迎合也罢,都容易做到。付出可以得到回报,付出的是一,得到的回报兴许是二。在这个时候,我们最容易掩盖起自己的本性,掩藏起自己的缺点,专拣对方喜欢的话说,将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看。

    对陌生人就完全不同了,一切功利的想法都成了多余,装扮出来的自谦或自傲也没有必要,没有责任也没有负担,想怎样就怎样。这时,最能看透一个人的内心本质,最能检验一个人的修养和品格。

    一个陌生人向你问路时,你会热情引导他。

    一个残疾人向你行乞,你能够掏出身上最后一毛钱。

    一个人挤车时不慎踩了你的脚,你会体谅地一笑。

    老人被绊倒在路边,你能够弯腰扶他起来。

    要平等地爱任何人,不管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没有差别,爱陌生人,就像爱你的亲人一样,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有一篇名叫《白色方糖》的文章这样写道:

    周末在广九大酒店的“卡拉OK”里听歌,看到一个20岁的女孩走上台去唱。也许心理准备不够充分,旋律响起后,她才唱了开头一句:

    “雨潇潇……”

    女孩跟不上旋律,非常尴尬,不知所措,再也唱不下去了。

    有一个大胆的男孩,从座位上站起,快步走到台上,拿起另一只麦克风,站在女孩的身旁,待乐曲重又过渡到开头的时候,跟女孩齐声唱:“雨潇潇,恩爱断姻缘……”唱了这开头的一句后,他放下麦克风,大方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那个女孩在他的“启动”下,有了信心,拉开了嗓子,大声唱到完。

    当时我的心不觉涌出了一种感动。

    那一年冬天,我独自走在广州的街上。经过公园前的马路,我正想着心事,忽然听到一声响亮的“喂!”接着被一个小伙子拉了一把。一辆红色“的士”飞快地从我面前擦身而过。我被吓了一大跳。当我定下神来想说声“谢谢你”的时候,那小伙子早已跨上自行车无影无踪了。

    后来独自逛街过马路,我总会想起这位面容都未曾记清的陌路人。

    从前有一个不快活的老头儿,他常来看我。他的老伴几年前过世了,唯一的女儿也嫁到了美国。他不习惯那边的日子,不愿意去住。他说:“我已是快入土的人了,还企望什么呢?”

    这位孤独的老头儿没有任何企望,非常节俭,不喝酒也不抽烟,但唯一喜欢喝咖啡。当我把一块白色方糖投入他的杯盏中,用一只小汤匙不断地搅动的时候,他竟感动得流出眼泪来。

    偶尔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触发了他的伤感,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呵!

    以后每每他来看我,我都细心地为他煮咖啡,并且把一块白色方糖放进他的杯中,为他慢慢、慢慢地搅动。我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在这淡淡的苦味的杯盏中,他是否能获得一点甜意和安慰、一丝儿温暖?

    爱,有许多种。人类的血缘之爱是天赋的。陌路人的爱没有血缘性,体现了人对同类的关心,和人之为人——这样一个大家族的亲密和温暖。这就是一种博爱,一种比血缘感情更深刻的东西。它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把人类团结在一起。

    世上每一个人都需要爱,需要温情,需要帮助。

    别人给予我爱,我当把这爱,也给予别人。

    这篇文章抒发的情感就是慈善。

    3.人生的目标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季羡林先生认为,人生在世就要有意义、有价值,然而他发现事实却正好相反。这些成千上万的人之所以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人生的目标。

    据调查,每100个从事高薪职业,例如律师、医生的美国人当中,只有5个人活到65岁时不必依赖社会保险金。你听到这项统计数字之后,是否大吃一惊呢?不管人们在他们最具生命力的年龄时获得怎样的收入,都只有如此少数的个人能达到可观的经济成就。

    大多数人都幻想他们的生命是永恒不朽的。他们浪费金钱、时间以及心力,从事所谓的“消除紧张情绪”的活动,而不是去从事“达到目标”的活动。许多人每周辛勤工作,赚够了钱,然后在周末把它们全部花掉。

    大多数人希望命运之风把他们吹进某个富裕又神秘的港口。他们盼望在遥远未来的“某一天”退休,在“某地”一个美丽的小岛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倘若问他们将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回答说,一定会有“某种”方法的。

    目标是对于所期望成就的事业的真正决心。目标比幻想好得多,因为它可以实现。没有目标,不可能发生任何事情,也不可能采取任何步骤。如果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远到不了任何地方。

    正如空气对于生命必不可缺一样,目标对于成功也是绝对的必要。如果没有空气,就没有人能够生存;如果没有目标,就没有任何人能够成功。所以对你想要到达的地方应先有个清楚的范围。

    你过去或现在的情况并不重要,你将来想要获得什么成就才最重要。除非你对未来有理想,否则做不出什么大事来。

    你不是预言家,但能够用一个简单的问题预测一个人的未来。只要问:“你的人生有何明确的目标?你计划如何达到目标?”

    如果你问100个人同样的问题,其中98个人会这样回答:“我要让自己过得好,努力追求成功。”这个答案乍听似乎言之有理,但是仔细一想,你就会发现,真正成功的人都有明确的目标及切实的执行计划;而随波逐流的人一生都将一事无成,充其量只能捡拾成功者的残羹剩饭。因此,你必须在此时此刻定出你的目标,并且制定达成目标的步骤。

    几年以前,一个名叫史都·德奥斯汀·威尔的记者写了一个发明家的故事,他从故事中得到启示,下定决心并且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他放弃记者的工作,回学校攻读法律课程,准备做一名专利律师。认识他的人对于这项决定都极为惊讶。他不想当一名泛泛的专利律师,他要成为“全美最顶尖的专利律师”。他把计划付诸行动,凭着这份热忱,他在最短时期内完成了法律课程。

    之后,他刻意承办最棘手的案件,很快扬名全国,案件应接不暇,即使收费几近天文数字,他所推掉的客户还是比接办的更多。

    一个人只要依照目标和计划行事,就会有很多机会。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别人又如何能帮助你追求成功?你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克服所有的挫折和阻碍。

    李·马朗兹是美国各类加盟店的始祖。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做。马朗兹是机械工程师,他发明了一种自动的冰淇淋冷却器,能够制作松软可口的冰淇淋。他希望从美国东岸到西岸开设冰淇淋连锁店,于是拟定计划并且付诸行动,终于梦想成真。

    刚开始,马朗兹先提供设备及营运企划,协助别人开设冰淇淋店,这种做法在当时是一项创举。他以成本价卖出冰淇淋制造机,然后从冰淇淋成品的销售额中获得利润。结果呢?马朗兹冰淇淋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各地纷纷开业。

    如果你想要成功,从今天开始,拟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之后,立刻把计划付诸行动。你的未来操纵在自己手中,现在就可以决定你将来的成败。

    你一定要先确定目的地,并且带好地图,才开车出远门。然而,100个人当中,大约只有两个人清楚自己一生要的是什么,并且有可行的计划达到目标。这些人都是各行各业中的领导者——没有虚度此生的成功者。

    奇怪的是,这些人和其他庸庸碌碌的人比起来,机会都一样多。

    如果你确实知道自己要什么,对自己的能力有绝对的信心,你就会成功。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一生想要追求什么,现在就开始,此时此刻,想好自己要什么,你有几分的决心,何时会做到。

    利用以下四个步骤可以达成你的目标:

    (1)你把最想要的东西,用一句话清楚地写下来,当你得到或完成你想要的事物,你就成功了。

    (2)写出明确的计划,如何达成这个目标,清楚地写出你要怎么做。

    (3)订出完成既定目标明确的时间表。

    (4)牢记你所定的东西,每天复述几遍。

    遵照这几项步骤,很快地,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你的人生愈变愈好。这一套模式将引导你与无形的伙伴结合,让他替你除去途中的障碍,带来你梦寐以求的有利机会。持续进行这些步骤,你就不会因为别人的怀疑而动摇自己的信念。

    记住,任何事情都不会偶然发生,都一定是有准备的,包括个人的成功。成功者都是下定决心,相信自己会做到的人,成功是切实的行动、谨慎的规划及不懈努力的结果。

    一心一意地专注于你的目标,才能确保成功。思考并且规划你想要追求的目标,完全不去理会任何干扰,这就是所有成功的人所遵循的公式。

    4.一个人要有骨头

    我认为中国伦理道德中有两点值得提倡,第一点是讲气节、骨气。一个人要有骨头。

    ——季羡林《季羡林说国学》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宋代著名卜士邵康节有联曰:“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人生的修养有四个层次。体会天地长久不衰的广大德性,效法天地自强不息的健行精神,修养天地清刚浩大的正气,这是第一个修养层次。以天地为法式才显得博大、高明,这是第二个修养层次。不注重我字,不注意私字,这是第三个修养层次。从远处、大处着手,有所作为,有所成就,讲气节,顶天立地。这是第四个层次。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能体会天地之道而存养天地之气,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能充满天地的浩然正气。正气在得志时能经天纬地,正气在贫穷时能恪守道义。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在生死关头,为道而死,就是通常说的气节,也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节操。

    正气不能培养,邪气必然产生。“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节操不确立,人格便丧失。这样不是家庭的忤逆之子,就是社会的害群之马。

    西汉将军霍去病以“匈奴未死,何以为家”的思想精神,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客死他乡,终年仅24岁。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英勇气概,沉重打击了匈奴的势力,恢复了西域同内地的密切联系。宋代辛弃疾以“男儿到死心似铁”的不屈意志,在妥协投降派的阻挠、打击下,为收复被侵占的失地奔走、奋战了一生。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紧要关头,丞相文天祥领兵抗敌,不幸于潮阳战败被俘,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拘禁。在大都,他被囚禁了3年,住的是低窄阴暗的土室,受尽磨难,但他顶住了敌人的一切威逼利诱,在狱中写成了《正气歌》,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最后慨然就义。他那千古流传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至今为人们所吟诵。明代海瑞看到嘉靖皇帝残暴昏庸,黎民苦难沉重,毅然为自己置备了棺木,诀别妻儿亲友,上书直斥嘉靖皇帝。戚继光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坦荡胸怀和非凡抱负,率军痛剿东南沿海的倭寇,保卫了国疆边防。清代老将关天培,在鸦片战争英军进攻虎门的战斗打响时,将几件旧衣服和几颗脱落的牙齿装入木匣寄回家,以示死战之决心,战场上他亲自上阵搏敌,壮烈牺牲。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海战中,指挥受伤的“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敌“吉野”舰撞去,要与之同归于尽。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拒绝出走,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正气之歌唤取后来者的觉醒。

    这些历史名人都是讲气节的,都是有骨头的。

    浩然正气包括壮气、豪气、逸气、清气。

    临渊不惧,临危不惊;宁死不屈,宁折不弯;宁抛头颅、洒热血而不失节操;国难当头能愤然而起,危急时刻敢舍身成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是壮气。

    临风把酒,横槊赋诗;壮心不已,志在千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孟子有云:“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此是豪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使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刻,也能沐江山之风月,驾凌波之扁舟,举杯邀月,游目骋怀;不求与日月相始终,只见今世之乐趣无穷。此是逸气。

    与自然天地相应合,春虫秋蝉,声声入耳,夏雨冬雪,皆可濯心扉,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见花放水流,能知其乐趣,听禽鸣天籁,可悟其天真。此是清气。

    这壮气、豪气、逸气、清气,合在一起,便是君子所应持有的正气,也是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节气、骨气。

    5.学会做人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就是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支柱。除了这个提法外,古人还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说法,意思都差不多。

    ——季羡林《季羡林说国学》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孔子曾经说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那样美好的资质,只要骄傲吝啬,那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季羡林先生也是认同这种立人先立德的主张的。

    才能资质属于才的方面,骄傲吝啬属于德的方面。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圣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美的人才。如果二者不可得兼,德是熊掌,才是鱼,圣人舍鱼而取熊掌。

    今天我们的用人之道,我们选拔和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依然应该坚持这个原则。

    “德不高则行不远”是历世的做人观,做事首先做人。我们相信,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与民族一起患难与共,荣辱共担;只有有品行端正的人,国家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而德育本身也有基础,要抓德育就要狠抓这个基础。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就是要“抓根本”,也就是抓基础。这里的“本”即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人。

    “教会做人”是当代国际著名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所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中明确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而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要与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显然,这里涉及的是伦理道德教育,目的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要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就是强调要把教会如何做人的道德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

    道德高尚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人,也就是能“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对大众博爱、能为人民大众办事情谋福利的人。

    为了使这个高尚的道德目标具体化,以便通过社会教化和自我修养来逐步达到,孟子在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人做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格教育”问题。其基本内容是:教人做人就是要教人做一个人格完善的人,道德教育就是人格教育,就是实施“人道”,使人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白“人兽之别”,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孟子指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意思是说,如果只讲究吃饱、穿暖、居住安逸而不受教育,人就会失去人格,和禽兽也差不多。为此他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论证了人格教育的基本内涵应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八德,这也就是孟子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这样,孟子就明确地回答了要教育学生做一个什么样人的问题。但是,由于孟子的“性善论”含有唯心主义先验论色彩,其八德并未被后人完全认同。在后世儒家中还有不少学者推崇管仲的“四维”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子·牧民》)。这些学者认为可用“礼、义、廉、耻”作为完善人格的标准,即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汉代的贾谊和清代的顾炎武等大学问家均对四维说十分赞赏。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全面总结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指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并以此八种德行作为新加坡政府的“治国之纲”和新加坡每一位公民都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李光耀的这一英明之举已在新加坡取得极大成功。

    孔子还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就是指“对于千里马,不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

    尚德不尚力,重视品质超过重视才能。这是儒家的人才思想,也是我们今天选拔干部和人才的一个原则。

    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差也就算了,危害还不会太大。恰恰是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质败坏、野心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就会非常大,有时候甚至会达到致命的程度,断送一个单位、一家公司,甚至于一个国家、一朝江山。

    反过来说,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一点,但他只要虚心好学,提高自己,也就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学知识学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做人。

    所以,人才的品质比能力更重要。这是我们在考察干部、选拔人才时不能不遵循的原则。当然,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

    6.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

    多少年来,我个人有个想法。我觉得,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重点不在理论而在实践。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漫谈伦理道德)

    实践就是行动,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实践、重行动的传统。

    每个人都拥有现在,但真正能够把握现在的人却并不多。所以你就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停留在人生的起点,这些人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过了10年,再过20年你看他,除了岁月的侵蚀在他皮肤上留了一些沟壑之外,他几乎还是原样。

    其实,这些人在年轻时,也都有人生美丽的梦想,或者也都制订了自己宏伟的创业计划。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他那漂亮瑰丽的创业计划离他越来越远,直至被他淡忘。造成这种现象的诸多原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天生并不是勤奋的,人类有一种延宕的本性。这种延宕的本性不但会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门误车、上班迟到,而且还会成为我们成功创业的一个巨大障碍。比如这种本能习惯就会使我们常常以诸如“明天”、“下星期”、“将来”这样一些托词使我们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明天要做的事放到后天,使我们丧失很多成功的机会。

    那么,要成功创业,就必须克服这样一种不良的本能习惯。怎么才能克服延宕这一不良习惯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现在开始,立即行动起来。

    “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方方面面。这种心态和习惯能帮助一个人去做他所不想做而又必须做的事,也能帮助一个人克服各种困难,去做自己想做的那些事。这样就能使一个人紧紧地抓住“现在”。而抓住了“现在”也就等于抓住了机会,抓住了“现在”也就意味着抓住了未来,抓住了“现在”和“未来”就等于掌握住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盘,使自己的人生不至于在成功创业的道路上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有很多人之所以有好的创业计划而不能实现,就是因为不懂“现在”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在他应该说“从现在开始,立即行动”的时候,而他却说“明天再做吧!”。

    “现在”和“明天”看起来只是在时间上存在那么一点小小的差异,人的一生不知要有多少个24小时,损失一两个24小时似乎并不重要,这是一些人常常会产生的念头。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现在”和“明天”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短暂的差异,它是一种观念上的差距。说到底,道理只有一个,掌握了“现在”就等于赶上了成功的快车;而心怀“明天”,就意味着永远也无法做到,意味着成功的快车正在离开你疾驶而去。

    现实中这样的教训还少吗?也许你还非常清晰地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给你布置作业,让你一个星期做完,你会感觉到时间很紧,那么,同样分量的作业让你一个月做完如何呢?你的感觉并无区别,你还会觉得老师就像催命鬼,像讨债似的整天逼着你。按道理讲,给你一个月时间要比一个星期时间充裕了几倍,但你的感觉为什么会完全相同呢?可见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时间本身是否充裕,关键在于你是否把“现在”就应该做的事现在就开始做了。

    富兰克林说:“把握今日等于拥有两倍的明日。”歌德也说:“把握现在的瞬间,把你想要完成的事物或理想,从现在开始做起,只有勇敢的人身上才会赋有天才、能力和魅力。”因此,只要做下去就好,在做的过程当中,你的心态就会越来越成熟。能够有开始的话,那么,不久之后你的工作就可以顺利完成了。

    行动的重要性可谓人皆共知。在大街上你随便拉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让他给你讲一讲行动的重要性,他都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决定是银,行动是金。只有行动,才会有结果;只有行动,创业理想才能实现;只有行动,才能一步一步迫近成功。诸如此类,关于行动重要性的道理,关于创业计划和创业行动的关系,他会给你讲许多许多。

    道出行动的意义和重要性是这样地自然、顺理成章,因此并不值得我们为之惊讶。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当我们把目光扫视人群,就会发现,人群中不同的人对行动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动。有的人之所以有行动,是在形势的逼迫之下,不得已时,才跨出一步半步,这种行动与其说是一种行动还不如说是彻头彻尾的被动;有的人则以积极的姿态时时刻刻积极行动,这种行动,才是名副其实的真正意义上的行动。

    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创业,就在于他们不但懂得行动的真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创业的时候能够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有了好的创业计划和设想就毫不迟疑,立即行动。相反,那些难以成功创业的人往往就是因为缺少这种勇于行动的精神,在很好的创业计划面前裹足不前,从而与人生成功的辉煌擦肩而过。

    蔡大明是温州一个知名度相当高的鞋业公司的老板,他有一个弟弟叫大亮,家住在农村。在改革开放之初,兄弟二人凭借南方人特有的市场敏锐力,几乎同时看到了政府的富民政策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摆脱了过去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穿衣戴帽都趋向了商品化。于是,大明和大亮兄弟俩同时决定每人办一个制鞋厂,大明说干就干,他在做出决定后就马上行动了起来,请来了师傅,招聘了工人,买来了机器,采购了原料,不出半个月,大明就把产品推向了市场。而大亮则犹豫不决,行动迟缓,他想先看看大明干的结果如何,然后再做出自己的决定。

    刚开始的时候,大明的制鞋厂办得并不顺利,一会儿市场打不开,产品销路不很畅通;一会儿资金出了问题,周转不灵;一会儿财务人员管理跟不上,生产管理很混乱;一会儿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下降,在厂里闹情绪。总而言之,几乎所有农民企业家创业能遇到的问题大明全遇上了。看到这些,大亮暗自庆幸自己明智,心想多亏自己没有像大明那样立即行动,否则也会像大明一样步履维艰。

    但大明并未被困难击垮,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和灵活的头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一年之后,他的制鞋厂终于度过了难关,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这时,看到大明骄人的业绩,大亮后悔不已。他经过痛苦的思考,最终还是办起了自己的鞋厂。然而,先机已失,当大亮办鞋厂的时候,全国鞋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在温州、石狮、青岛、成都等地出现。大明的鞋厂早办了一年,这一年时间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客户和市场,而大亮时至今日无较大起色。

    上面给大家所举的事例,只是众多成功创业事例中的一个。像这样的事例或许你听说过,或许你亲眼目睹过,亲耳聆听过他们的成功创业理念。他们是如何从事自己事业的,他们是否是一些积极行动的人;他们是否是只讲道理,只做计划而从不行动的人……如果你了解了这些,那么你就知道该如何迈出你成功创业的第一步了吧!

    立即行动起来,这是你成功创业过程中每天睁开眼睛时对自己的唯一忠告。

    7.做人要懂礼貌

    如果一个人孤身住在深山老林中,你愿意怎样都行。可我们是处在社会中,这就要讲究点人际关系。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谈礼貌)

    季羡林先生认为,人是社会的人,要融入这个社会,和大家和平相处,必须要懂得尊重他人,要有礼貌。你对别人有礼貌,别人才会对你有礼貌,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

    有这样一个故事。

    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的一个小镇有一个犹太传教士,他每天早晨总是按时到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不论见到谁,他总会热情地打一声招呼:早安!

    小镇上一个叫米勒的年轻人,对传教士每天早晨的问候反应很冷淡,甚至连头都不点一下。然而,面对米勒的冷漠,传教士未曾改变热情,每天早晨依然给这个年轻人道早安。

    几年以后,德国的纳粹党上台执政。传教士和镇上的犹太人都被纳粹党抓起来送往集中营。下了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手拿指挥棒的军官,在队列前挥舞着指挥棒,叫道:“左、右。”指向左边的将被处死,指向右边的则有生还的希望。轮到传教士了,当他无望地抬起头来,眼睛一下子与军官的眼睛相遇了。传教士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

    米勒虽然板着一副冷酷的面孔,但仍禁不住说了一声:早安。声音低得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到。然后,米勒果断地将指挥棒往右边一指。

    传教士获得了生存的希望,而这完全得益于他平日礼貌待人的积累。

    礼貌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老板对员工也应该如此。不要认为自己高高在上,便可以对手下人颐指气使。

    有一位老板生意做得很成功,赚了很多钱,但他对员工很严格,甚至很苛刻。当员工犯错时,他常厉声责骂,丝毫不给员工留情面,因此公司里的员工对他都心存畏惧。

    一次,老板和家人一起吃晚饭的时候,电话响了。老板接了电话,没讲几句就开始大声地责骂对方。原来是公司的一位经理向他报告没有接到一张订单,他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火冒三丈,骂这位经理办事不力,骂罢用力挂上电话。接完电话,老板气冲冲地回到餐桌。他的母亲看到这情景便对他说:“你这样对待你的员工是不对的!你不要因为自己的生意做得很大就自认为了不起。你要知道,如果没有那些员工,你只不过是‘垃圾堆里的老板’,你自己好好想一想!”说罢便放下碗筷,起身离开饭桌。老板听了母亲的话有些不知所措,他不知他母亲所说的“垃圾堆里的老板”是什么意思。

    有一次公司放大假,这位老板想到办公室去处理一些事情。他到了办公室后,发觉办公室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而且因为没有人清扫,显得有些零乱,和平日整洁明亮的情景大不相同。他想喝杯茶,却发觉自己连烧茶的大水壶也不会使用。开始工作之后,他发现一切是那么的不顺。他一会儿找不到相关文件,一会儿找不到档案,想发封信给客户也没有秘书帮他打字。结果忙了大半天,却几乎没有一件事做得成。这时他突然领悟了母亲所说的“没有那些员工,你不过是‘垃圾堆里的老板’”这句话的含意。他恍然大悟:“原来我生意之所以能够成功,大都是靠我的下属的辛勤工作换来的。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啊!没有了他们,我怎么会有今天的成就呢?我实在应该把他们看成是我的宝贝才对啊!”

    这位老板自从体会了这个道理之后,渐渐改变了以往对待员工的苛责、刻薄,代之而来的是对员工的鼓励、信任,并提高了员工的福利。员工们感受到老板明显地改变后,除了惊讶之外,为了回报老板,无不加倍努力,结果公司的业绩更上一层楼。

    礼貌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使老板获得员工的信任,而且对于一生的成败得失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反之,没有礼貌的人不仅事情处处不顺,有时候还可能毁掉一生的幸福。

    清代的康熙皇帝,青年时励精图治,做过不少大事。到了晚年时,年纪大了,头发也花白了,牙齿已松动脱落,这本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但他人老不服老,听到人说他“老”就不高兴,所以左右的臣子深知他的心理,特别忌讳说“老”一类的字眼,从不在皇上面前触这个霉头。康熙皇帝为了显示自己还年轻有活力,常常率领皇后、妃子们去猎苑猎取野兽,在池上钓鱼取乐。

    人总是有自尊心的,总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人人都不愿意人家触及自己的憾事、缺点、隐私和使自己感到难堪的事,这也是一般人所共有的心理。因此在现实的交际生活中,一定要有礼貌,要注意尊重别人,交谈时千万不要涉及别人所忌讳的问题,不然就会使人际关系恶化,导致交际的失误。在生活中这样的失误真是不少。

    有一位从小双臂残疾的画家靠自己的努力练出用脚指头夹笔写字作画的本领。他的画被选送到国外展出,一位记者采访他时竟唐突地问:“你是靠脚指头成名的,那么我问你,是脚有用还是手有用?”这一问使得那个画家十分恼怒,反问:“维纳斯雕像是以断臂出名的,你说她是有胳膊美还是没胳膊美?”问得那记者瞠目结舌,采访也随之失败了。

    俗话说得好,“矮子面前莫说矮”,别人有生理上的缺陷,或者家庭不幸,或者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有短处,心里已经是够痛苦的了,不能再雪上加霜了。碰上这些情况都应该加以避讳,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不然伤害了别人不说,别人也不会轻易放过你的,到头来只能是两败俱伤而已。

    做人要懂礼貌,懂得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尽量避免给别人带来不愉快。这样,你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你自己才会有一个愉快的心情,事业也因而能顺利发展。

    8.摒弃诱惑,做人要保持晚节

    在今天的国势日隆,人民生活迅速提高的大好形势下,保持晚节的问题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有,而且很迫切。一些曾经出生入死为人民立过大功的人,一旦晚节不保,立即堕落为人民的罪人,走上人民的法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我们每个人都要警惕。

    ——季羡林《病榻杂记》

    (周作人论——兼及汪精卫)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地位很高的人,诸如宰相、大臣等,年纪大了,告老归乡以后,往往自称“括囊无咎”。所谓“括囊无咎”,不是说“括”一批钞票,自己口袋里装起来,不出毛病。“括囊”是把口袋的口收紧的意思;“无咎”指不会出毛病,同时也有“无誉”的意思,也就是说,既不被人毁谤,亦得不到别人恭维。

    所以,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一般都讲修养,讲人生,自己做一辈子事业,最后告老还乡,检讨一下自己,没有毛病。既然已经平安退回来了,就要往事不讲,旧事不提,老老实实等着“寿终正寝”,即“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保持晚节”。

    这个现象在古代十分普遍,把自己嘴巴闭起来——括囊,既无咎,亦无誉,慎重到了极点,只有好处,没有害处。季羡林先生由古论今,指出了即便是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保持晚节仍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他认为,晚节不保大多缘于人们的欲望膨胀,所以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增强自控能力,不要被各种诱惑拉下水。

    曾经有一位领导干部对高空作业的工人说:“我们的工作有个共同点,都是位高而不头晕。”诙谐的语言道出了“清清醒醒为官、明明白白做人”的重要性。然而,一个人面对金钱、权力、地位、美色等形形色色的诱惑,要耐住寂寞、守住清贫,是很不容易的。要做到“头不晕”,在季羡林先生看来,关键在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到慎微、慎欲、慎终,进而严于律己。

    现在有些干部把吃请一顿饭、喝一瓶酒、拿盒茶、拿条烟当作是无伤大雅的“小节”,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犯点小错误,得点小实惠,组织也会宽容、原谅。其实,任何人都不应该有“下不为例”的侥幸心理和“见好就收”的投机心理。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少原本优秀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变得贪赃枉法、腐化堕落,往往是从吃一顿“便饭”、进一次舞厅、收一回“红包”等“小节”开始的。因此,要警惕“小节”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节”入手,严于律己,避免由“小节”而演化成大问题。

    有道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些人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敢打敢拼,但面对功名利禄却心乱神迷;平时知书达理温文儒雅,但一涉足灯红酒绿的场所就成了“迷途的羔羊”。季羡林先生认为,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出现,都是“欲望”捣的鬼。

    欲望是个无底洞,《劝戒全书中》说:“欲不除,如蛾扑灯,焚身乃止;贪无了,若猩嗜酒,鞭血方休。”因此,应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利益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灯红酒绿和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遏止私欲膨胀。在工作中不以“利益”为标准,不能盯着“荣誉”、“位子”来干工作,要淡泊名利,保持心态平衡。在生活上守住清贫,不贪图安逸和享受,洁身自好,不断强化思想道德修养。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可见,做事业作贡献,难在坚持到底,贵在坚持到底。有些人之所以在临近退休或离任的关头心理失衡、晚节不保,没有站好最后一班岗,就是因为认为年龄到杠、职务到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开始想捞点“实惠”,结果不仅给国家造成损失,自己也身败名裂。

    今天,最容易使人失去自我的东西是财、官、色、味。为了口腹之乐不惜盗用公款,为了声色之娱可以丧心病狂,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肉体,为了当官更可以出卖良心。这些人弄到了官、财、味、色,还以为自己有所得,脸上浮现着一副得意的神情。其实,这与被卖掉装在笼子里的猴子没有什么两样,笼子里的猴子虽然有吃有穿,但我们仍然可怜它被出卖。如今,他们出卖了自己换来金钱地位,不仅不知道可怜自己,反而还飘飘然起来。

    当然,季羡林先生并不是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立起来,他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欲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的漩涡里,越会产生自我疏离感,心灵则会日益空虚。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许多人只求声色物欲的满足,价值观、道德观严重扭曲,最终导致晚节不保,本来可以“流芳百世”,却弄成了“遗臭万年”,实在令人可惜。

    人是不能太贪的。思想家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等,就是人基于生理需要而产生的生存欲望,是生来就有的;另外,人还有乞求物质与精神享受的欲望,“余财潜积之富”,即聚财致富的欲望等等。对于人的自然的、合理的欲望,荀子主张“制礼义”加以调节,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以使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同时,荀子还指出,人往往由于“好利”而使欲望“穷年累世不知足”,因而他强调:“欲虽不可去”,但“求可节也”,意思是说:虽然我们不能禁止欲望,但对于过度的、乃至贪得无厌的奢求却必须要加以节制。

    “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人人都想活得潇洒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潇洒不了、轻松不了、快乐不了。他们被什么东西拖住了、缠住了、压住了,这东西就是功名利禄。功名利禄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厚,人生也愈美妙滋润。其实功名利禄是一副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无法自在与逍遥。没有功名利禄,想得到功名利禄;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禄,还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禄;得到了大的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度过,哪里品尝得到人生的甘美清纯滋味呢?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

    老子说,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所以,戒贪戒诈,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修养。如果面对“灯红酒绿”、物欲横流,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甘于淡泊,出淤泥而不染;面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能够保持平衡的心态,神闲气安,坚持默默无闻的奉献;面对人生的各种逆境,能够保持平常人的心态,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一来,就会保住晚节,从而也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幸福、持久的幸福、纯粹的幸福。

    古语说:“财色之取,譬如小儿贪刀刃之饴,甜不足一食之羹,然有截舌之患也。”意思是说,财色对于人而言,就像小孩把刀刃放在嘴里,得到的好处微乎其微,但却有大的祸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摒弃诱惑,保住晚节了。

    春秋时宋国有个贤人叫子罕,官至辅政,他平时很喜欢收藏玉器。于是,国中就有人拿了一块硕大的美玉献给他,可是子罕不接受。献玉者问道:“你为什么不要这块玉呢?这是件玉匠鉴定过的宝物,价值连城啊!”子罕回答:“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我们俩应该各守其宝。请你把玉拿走吧。”

    平心而论,子罕在见到美玉的时候不一定丝毫不动心,但他明白“拿人手软,吃人嘴短”的道理,他可能因此而丢掉自己的乌纱帽,甚至是脑袋,两相一比较,美玉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因此他能够保住晚节。

    对手握大权的人而言,诱惑实在太多了,欲望也实在太多了。如何抵御种种诱惑?老子说得好,“见欲而止为德”,“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当官掌权若忘记了世界观的改造,忘记了清正廉洁,忘记了执政为民的道理,难免心生邪念。而“疾小不加理,浸淫将毁身”,到头来就可能出大事,栽大跟头。当权力变成一个工具、一个为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一个为所欲为的工具的时候,带来的并不是幸福。这种把持权力的人,或许能够得到一时的满足感、获得一时的快乐、获得物质上的富有,但最终必然像季羡林先生说的那样:堕落为人民的罪人,走上人民的法庭。

    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衷,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为万民所托命,从而也能够使自己落得个善始善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