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哲学人生-心态平衡,情绪稳定——长寿养生之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健康的心态是长寿的前提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走运与倒霉)

    季羡林先生认为,一个人心态好,通达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这是获得健康长寿的最根本的要求。

    健康是一个人人都关心的问题,但是大多数人对健康的真正含义还是比较模糊的。在生活中,有的人身体稍有不适就赶紧往医院跑,不检查出点毛病不罢休,就好像故意和自己过不去似的,这种人应该称为“健康的病人”;还有一种人,虽然身体上得了病,但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娱乐什么都不耽误,治疗疾病对他而言只不过是一件平常事,这样的人我们姑且称之为“带病的健康人”。“健康的病人”可能会在郁郁寡欢中真得了病,而那个“带病的健康人”则可能在快乐的生活中变成一个真正的健康人。

    我们当前提到的健康教育,多数讲的是吃什么食物对身体有营养,这个水果抗癌,那个水果抗衰老,那个水果美容。实际上就是能抗癌的水果,有人天天吃也抗不了癌。如果心态不好,天天生气,吃多少抗癌水果也无济于事。

    我们往往只关心最浅显的东西,忽略了最重要的深层次的东西。对心灵、文化、思想关心得很少,我们的健康意识上存在误区,猪肉的蛋白质含量是多少,脂肪有多少等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心灵,我们现在把最重要的给忽略了。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元素按照百分数划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遗传占15%;环境占17%,其中社会环境占到10%,自然环境7%;医生占8%;自己占60%。遗传的15%和环境的17%是我们控制不了的,而其中的60%是个人因素,我们自己可以控制。所以说,健康其实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养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力量。如果自己豁达乐观,情绪稳定,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力量,那么你的力量将强大到你想象不到的程度。人可以战胜细菌、病毒、癌症……但是战胜疾病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健康的心态。

    人体的抵抗力分各种不同层次,由各个系统组成,它需要一个总指挥——心理,如果这个“总指挥”乐观向上,积极稳定,那么就可以调动全身所有抵抗力协同作战,形成对疾病强大的攻击力。如果心里没有信心,感到恐惧,那整个“指挥部”就崩溃了。这就和打仗一样,指挥部如果很坚定,那就能赢;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打,甚至老觉得没有胜利的希望,指挥部先乱了,一定会全军覆没的。

    很多人体格健壮、肌肉结实,但心理很脆弱,这样的人不会真的健康。我们必须明白,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可以调动一个人全身各个系统的力量来对抗病魔。有人说癌症病人有1/3是吓死的,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先垮了。这话说得十分中肯。

    本来一个人看着没什么异常,一查出是肺癌,他可能一个月就完了。其实如果他不做这个检查,说不定还能活上三五年呢。查出有癌症后,他的精神就先不行了。有了疾病,首先应该保持好精神,在战略上藐视它,不害怕;战术上则该治的治,积极配合治疗。

    阿姆斯特朗是美国自行车运动员,他患了睾丸癌,后来癌细胞转移到肺部,又转移到脑部。这是晚期睾丸癌的症状,医生说他死亡的概率是99%,活的可能性不足1%。一般人听到医生这样的结论十有八九会被彻底打垮,可阿姆斯特朗对医生说,“没事,大夫您放心,我不怕。您不是说活的概率有1%吗?我就是那1%!”阿姆斯特朗在睾丸被切除后仍不断进行放疗,奇迹般恢复了健康。而且在治疗期间,他还努力练车,他的自行车越练越好,他从全省冠军成为全国冠军到世界冠军,获奖无数,曾连续七次获得环法自行车赛世界冠军。

    有一位26岁的法国姑娘患了子宫癌,切除子宫两个月后,癌细胞转移到卵巢,又赶紧把卵巢切除了,可几个月后竟又转移到结肠。她接连做了8次手术,全身都是刀疤。几个化疗疗程下来,她的头发全掉光了。她吃不下东西,骨瘦如柴,最后彻底绝望了。

    姑娘觉得上帝对她不公平,自己这么年轻就得了绝症,还不如死了算了!有一天她的一个朋友来看她,惊讶地发现她好像变了个人,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模样。她说:“我已经绝望了,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死得更快一些吗?”朋友劝慰她说:“你千万别死,生命非常珍贵,人生很有意义,你想一想你这一辈子让你最高兴的事吧。”

    姑娘想起了3年前她在海滨滑水、游泳的情形。蓝天白云,微风徐徐,海鸥飞翔,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那时候感觉最快乐。于是姑娘决定和她的朋友再去体验一下当时的感觉。可这时候她连站都站不起来了,一站起来就摔倒,这是因为她卧床太久的缘故。

    为了体会3年前的幸福感受,姑娘重新练习走路,又接着练滑水。其间,她遇到一位同样身患癌症的小伙子,他们俩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她的滑水技巧日益精湛,她的身体也越练越好。很长一段时间后,医院让她去复查。化验结果让医生大吃一惊,她的一切生理指标都正常了。两年后,这个姑娘获得了世界女子滑水冠军。

    人如果有了精神的力量,就会变得很强大。拿破仑有一句名言:“在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一个是剑,一个是精神,归根到底,人类的精神力量会战胜剑的力量。”

    不管是预防疾病还是治疗疾病,如果我们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采取科学的方法,那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乐观者总是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他有希望,愿意努力;而悲观者,总是从负面的、消极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这样的人没有希望,前途也是灰暗的。态度悲观的人容易得病,就算没得病的时候,他也是文章开头所说的那种“健康的病人”。对健康起最关键作用的,恰恰是心理,说得更严肃一些,其实一个人的一切就取决于心态,心态一变,整个世界就会在你眼中发生彻底的改变。换个角度想问题,你会觉得世界太美了,生活多么美好,多么有意义,多么值得你去创造、去欣赏。

    对于老年人来说,一个健康的心态尤其重要。本来人到老年身体各种机能都比较脆弱,一旦陷入恐惧,整天忧心忡忡,很快就会垮下去。反之,如果每天都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该吃吃,该喝喝,疾病想钻进来都非常困难。

    2.“适当”是长寿的关键

    我并不绝对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但不要过头。一个人如果天天望长寿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绝对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心态恐怕有点失常,仅不如顺其自然为佳。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长寿之道)

    人欢喜过度了,便会阳气偏旺;愤怒过度了,便会阴气过盛。如果阴阳二气都涨起来了,人体必受伤害。人体平衡被打破,生物钟被打乱。这就是阴阳失调,同样的道理,体育锻炼过度了,不仅不能使身体健康,反而对身体有害。所以,季老认为,万事万物都应该有一个“度”。

    人一旦失去常态,生活便失去常规,思考问题便会不得要领,失之偏颇,办事也会一意孤行,不成体统。在这种情势下,人们便会有奸险、狡猾、孤僻、猛悍等表现,进一步,人群便会发生分裂,出现好人、贤人,也出现恶人与强盗。好人、贤人不断发展善良、仁德,恶人、大盗不断作恶、使坏。于是日子一天天如流水,善与恶,好与坏,真诚与伪善轮番较量。

    于是,天下人奋起去惩治坏蛋,不是力量不够,就是不能除恶务尽。从夏、商、周以下,岁月流年,人们吵吵闹闹,以赏罚为能事,哪里还有时间让自己的本性得安宁呢?适度也就无从说起了。

    然而,适度又是不能不注意的事情!

    你喜欢眼光明亮,这样过了头,就会沉溺于色彩,追求华丽。

    你要求耳朵清楚,这样走过头,就会迷惑于音乐,追求空洞不实的东西。

    你喜欢仁,过分苛求,就会与人们的日常习惯发生冲突。

    你喜欢义,不顾常情,就要违背事物的常理。

    你讲究礼节、仪式,就容易犯虚伪造作的毛病。

    你喜欢音乐、文艺,就会有邪淫的声音充斥你的耳朵、邪淫的心思萦绕心头。

    你喜欢聪明、习智,便会助长无用的技艺发展;使人性天然之质受到种种伤害。

    体育锻炼也一样,有些人为了健康长寿,认为一味的体育锻炼便可以使身体机能都处于良好状态,从而超出了自身承受的能力,造成恶劣的后果。

    子贡曾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二人,谁比较优胜些?孔子则说颛孙师办事有些过分,卜商办事有些赶不上。子贡理解为颛孙师优胜一些。孔子的回答却是:“过分和赶不上同样都是不好。”

    就上面这件事看来,一般人也有一个定论,就是做事过分的总比做得不足的来得好。中国人有句话说,“礼多人不怪”,也是认为“多”比“少”好。做“多”了,别人是不会见怪的,做“少”了,就会被人责怪,认为你不够诚意。“多”和“少”究竟谁好些,还是两者都不好呢?

    中国人看重勤,认为勤是美德。因此,如果一个人样样事都做到加倍的勤,结果虽不免过分了点,但这种“过分”往往会受到赞赏。这究竟是否正确呢?当然不是了。即便是一个运动员,如果每天的操练都不按部就班,而是“过分”的运动,很可能他会拉伤筋骨,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导致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就此结束,这样是好吗?况且中国人也有一句“物极必反”,凡事做到了极限必会有反效果,可见做得过分实是件不好的事。

    至于“不及”方面,就不需要多加解释了。凡事都做不到要求,当然被视为不好,更会被认为力有未逮,甚至是懒惰。例如烧饭的时候要用70毫升的水,但你却用了50毫升的水烧饭,结果当然是难以入口的了。

    正如孔子所说,过分与不及也是不好的——“过犹不及”,要做好一件事情,最好就是把事做到完美,所谓“完美”就是“合乎中庸”,不“多”也不“少”,这样就是好了。

    诸如,我们不是反对人追求,追求也要有度,过了则为贪;也不是反对什么事都不动心,而是不要人心有“挂碍”。因为有贪就瞎;有挂碍就滞。贪婪必然导致“我执”,一执著,就易导致心灵的“挂碍”和“滞”。

    我们要勇于抵挡诱惑,敢于放弃非分之利益。贪小失大,后果必然可悲。应该学习达者,他们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不贪图,甚至对自己能得到的东西,有时也谨慎地推托。

    我们应戒除任何贪念。这些贪念不仅包括功名利禄,也包括生命。如果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死,能够微笑着离开世界,我们也不会疯狂地锻炼,从而给身体造成伤害了。

    3.无为养生法

    常见有人年才逾不惑,就开始挑食,蛋黄不吃,动物内脏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以这种心态而欲求长寿,岂非南辕而北辙!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长寿之道)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养好生命,人才能长寿。然而,危及人类生命的杀手比比皆是:饮水、空气、食物等生存条件被破坏和污染、普遍运动失衡、各种残害人们的灾难性疾病层出不穷……。

    我们如何养生才好呢?让我们听听中华民族智慧之神——老子揭示的真谛:“弗为不成”。意思是:人学地,不妄为,不违背规律,自然而然就可以成。也就是说,做事做到自然状态,就是达到了最高境界。由此,我们可以悟出:无为养生,是养护人生的最高境界!

    无为养生,辞海中没这词条,辞源中没这词条,中外药典等各类医养类著作中也没有无为养生的阐述。无为养生是一个全新理念。如何无为养生呢?就是顺应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规律,养护我们唯有一次的生命,也就是“顺其自然”地追求人生健康。

    对于养生,人们各有各的看法。但“英雄所见略同”,许多长寿者都认为养生不必有过多的禁忌,以顺乎自然为好。

    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老人说:“有人说老年人不能吃肉,不能吃动物油,连吃鸡蛋也只能吃蛋清。对此我却不大赞成,我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什么东西吃着香就吃什么,饮食首先要吃下去,然后才能消化吸收。不想吃的东西看着就叫人烦,那怎么行?有想吃的东西却不让吃、吃不着,这在精神上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对健康同样是不利的。”

    季羡林先生年近百岁时,但仍身板硬朗,思维敏捷。有人问他有什么长寿秘诀,他的回答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季老常常看到一些相信秘诀的人,禁忌很多,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季老不以为然。他凡是觉得好吃的东西都吃,不好吃的东西就少吃或不吃,其理论是:“心里没有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就能很好消化,再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就百病不生了。”

    说起养生之道、长寿秘诀,那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不仅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甚至有的互相对立。有这么一则笑话,讽刺的就是那些所谓的长寿秘诀:

    某记者听说某地有位长寿老人,便赶去采访。老人向其介绍自己的长寿秘诀:一辈子不吃肉,不喝酒。记者如获至宝,于是专心记录。恰在此时,忽然从屋子里传出叫骂声,记者忙问是怎么回事?老人不好意思地解释:“因为接受您的采访,耽误了给我父亲买肉打酒,老人家发脾气了……”

    人体的差异性很大,没有一成不变的养生之道和长寿秘诀。在养生问题上,不要有那么多禁忌,搞那么多条条框框、清规戒律,不要强迫自己做那些难以做到的事。保持精神愉快,乐观豁达,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香,有问题则设法解决,有困难则努力克服,干什么就专心干,心平气和,从容处之。这样符合自然规律,焉有不长寿之理?当然,这里所说的“顺乎自然”也是相对而言,如果因为有病或其他原因,医生嘱咐忌吃某些食品、减少某些活动,那就另当别论了。

    4.摆脱心理负担

    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长寿?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长寿之道)

    在季老看来,很多人沉重的心理负担是击垮他们的根本原因,他们往往为一件小事唠唠叨叨,吃不好,睡不着,弄得自己疲惫不堪。日常生活中,心理负担导致自身失败、束缚个人聪明才智的事情随处可见。

    兵法上有这样一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说的是在与敌人交战时,将军有意将自己军队的阵地和营地安放在没有退路的绝境。这样,官兵们以为自己已没有活路了,只有拼死冲杀。既不指望吃了败仗还有逃命的去处,也不想天兵天将来把自己救出火坑。只有打,一往无前地打。既然不能活了,命就要没了,还有什么牵挂的呢?所以这样的军队打仗,心理负担最少,当然最有战斗力。

    这实际还是一个心理作用的问题。

    有位象棋爱好者,平常和别人下棋,谈笑风生,出手极快,落子就像不假思索,周围的人很少是他的对手。但到象棋比赛的时候,平常他可让边车边马的对手,这时却可以把他杀个大败。为什么这样?因为他心里老想着这是比赛,一定要下好,心理极度紧张,思想放不开,聪明才智就发挥不出来。而在实际投子布局时,又前怕狼后怕虎,犹犹豫豫,结果,终于让自己打败了自己。

    这只是一种娱乐,成败无关紧要。如果在人生事业的重要关头,有如此心理负担,不仅会束缚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且还会成为自己奋力进取的绊脚石。

    人做任何事,不可能没有一种心理,但对于健康而言,人只需要放平心态,顺其自然就可以了。这就是常人所说的,要放松,尽量放松。要说这其中有什么道理,那就是没有目的,却自然达到了目的。

    名声和实事,本来应是一对一的。有什么实,就有什么名,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二者统一于实事本身,二者不矛盾,也不分离。如果要是分离了、矛盾了,那就是人的错误,那就要坏事情。像上面说的那位棋手,名实相副,正常地发挥实际水平与能力,比赛取胜是顺理成章的事。正如到了冬天,穿上棉衣;碰到豺狼,拿起猎枪,绝没有错误。但一心想着名声,想着功成名就将怎样,不成又怎样,于是,名改变了实,人就要遭到失败。人的心理上的事儿就这样玄妙。

    人生世上,难的不是明白大道理,而是明白了大道理,却做不好小事情。这就是,人常常给自己做了一个心灵的笼子,却走不出来。

    鲁国有个被砍断了脚趾的人前去拜见孔子。

    孔子却责备他:“做人行事不检点,遭受刑罚成了残废,现在即使求教圣贤,于事情又有什么好处呢!”

    那人回答:“我就是因为不懂世事人情的复杂,便轻率地投身社会,所以才被砍去脚趾的。现在我来到您这里,就是认定世上还有比脚趾更宝贵的东西可追求,所以我下定决心,要使它完美无缺。天可覆盖一切,地可容纳所有。我把先生视为覆纳全部所有的天地,想不到先生这样计较外在形骸,真令人失望!”

    孔子立即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正陷入一个自我制造的笼子里,赶紧说:“孔丘实在太浅陋了,先生何不深细地给我指点一番大道呢?”

    那人什么都没说,转身就离去了。孔子长叹说:“同学们哪,要努力啊!这个残疾人尚且努力学习,以弥补自己残形的不足,何况健全的人呢?”

    那人走后对老子说:“孔丘作为一个德才完美的人来说,还差得远哩!他干吗总是装得彬彬有礼、摆出一副好学慕道的样子呢?他大概是希望通过这装模作样获取声誉,使自己名扬天下吧!然而,他哪里懂得,大智大慧大才大德的人,恰恰是把这些看成是人心灵的牢笼、人生的枷锁!”

    老子说:“你怎么不直截了当地指教他,让他走出心灵的樊笼呢?”

    那人摇摇头说:“不可能!这似乎是老天对人的一种惩罚啊。”

    那个失去脚趾的人确实说对了,人实在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造的心灵的笼子。讲道理潇洒,为人处世却难得潇洒。成功、失败、优点、缺陷、幸福、痛苦、贫困、富有……人生所有,特别是自己与别人比较突出的特点,尤其成为大的心灵的笼子——强人之处,产生骄傲的毛病,是自己的一种负担;不如人处,产生自卑心理,更是一种精神负担,这不都是心灵的笼子么?

    走出来,天地宽广,活得潇洒。

    然而,众多的人却走不出这笼子!

    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说不可为名而忘实、为实而背名,都是说为人做事处世,不要给自己做一个精神包袱,使自己处处被动。应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俗话说福至心灵,有些玄乎,但为人做事如果身心轻松、聪明智慧确实可增加几倍。

    凡是以外物为重的人,内心总是昏聩的。心病还需心药医,不要自己吓自己,自己才是人生路上的坎,迈过这个坎,就会天高云淡。

    5.不要轻易动怒

    喜,我不会过头。怒,我也不会火冒十丈,怒发冲冠。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毁誉)

    季老认为,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动怒,动怒是一种心理病毒。它同其他病毒一样,可以使你重病缠身,一蹶不振,后悔迭起。愤怒者不仅仅表现出厌烦或生气,如果这仅是一种外在表情倒也罢了,但很多情况下,时常发怒往往是滋生痛苦的引爆线,让你身陷痛苦而无可自拔。

    留心四周,到处都可以找到正在生气发怒的人们。商店里,也许顾客正在和营业员吵架;出租车上,司机也许正因交通堵塞而满脸怒色;公共汽车上,也许两人正在为抢占座位而大打出手……

    其实,并非人人都会不时地表露出自己的愤怒情绪,时常发生这种习惯可能连你自己也不喜欢,更不用说他人感觉如何了。因此,你大可不必对愤怒情绪留恋不舍,它不能帮助你解决任何问题。任何一个精神愉快、有所作为的人都不会让它跟随自己。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们是如何看待“愤怒”的。这里我们所提的愤怒是指当某人在事与愿违时做出的一种情绪反应。它的形式有勃然大怒、敌意情绪、乱摔东西甚至怒目而视、沉默不语。它不仅仅是厌烦或生气,它的核心是惰性。愤怒使人陷入痛苦,其起因往往是不切实际地期望大千世界要与自己的意愿相吻合。当事与愿违时,便会怒不可遏。

    愤怒既是你做出的选择,又是一种习惯。它是你经历挫折的一种后天性反应。你以自己所不欣赏的方式消极地对待与你的愿望不相一致的现实。事实上,极端愤怒是一种精神错乱——因为此时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愤怒可能会破坏情感关系、阻碍情感交流、导致内疚与沮丧情绪。总之,它使你后悔而不愉快。你可能不相信这种观点,因为你或许听说过发火要比生闷气更有助于身心健康。是的,生气时把气发出去比把气憋在心里要好得多。但是,还有一种比发火更好的办法——根本不动怒,为什么不采用这种方法呢?这样,你便不会为决定是发火还是生闷气而自寻烦恼了。

    同其他所有情感一样,愤怒是大脑思维后产生的一种结果。它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当你遇到不合意愿的事情时,就告诉自己:事情不应该这样或那样,于是你感到沮丧、灰心。然后,你便会作出自己所熟悉的愤怒的反应,因为你认为这样会解决问题。

    如果你仍然决定保留自己心中愤怒的火种,你就可以通过不造成重大损害的方式来发泄愤怒。然而,不妨想想,你是否可以在沮丧时以新的思维支配自己,用一种更为健康的情感来取代使你产生惰性的愤怒。世界绝不会像你所期望的那样,你很可能会继续厌烦、生气或失望,但无论如何,你却完全可以消除那种不利于精神健康的有害情感——愤怒。

    你或许认为,愤怒可以使你达到自己的目的,因而发怒是有道理的。关于这一说法,我们可以先看看下面这一情形:

    假设你有一个两岁的女儿,她正在街上玩耍,而且很可能会被车子撞上,你板起脸大声叫她回来。如果你觉得这样高声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别在危险的地方玩耍,那么这倒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然而,如果你因此而真的生气,气得脸发红、心跳加快、乱摔东西就不应该了。你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教育孩子,根本犯不上自寻愤怒。你可以这样想:“女儿在街上玩很危险,我要让她懂得在街上玩耍是不能允许的,我要高声叫她回来,以表明我的坚决态度,但我无论如何也不会为此勃然大怒的。”

    有这样一位妈妈,她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每当孩子淘气时,她总是大发脾气。可是,她越是发脾气,孩子们就越淘气。她惩罚他们,把他们关在屋里,大声叫骂,激怒不已。与其说她在当妈妈,带孩子,倒不如说她在带兵打仗。她光知道大声叫骂,一天下来,犹如从战场归来,累得筋疲力尽。

    孩子们知道他们淘气会惹妈妈生气,可他们仍然不听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愤怒就是这样捉弄人:它根本不能改变别人,只能使别人更想控制动怒的人。如果要上面提到的孩子们说出他们淘气的理由,他们或许会这样告诉你:“知道怎样让妈妈动怒吗?只要说这样一句话,做那样一件事,就可以控制她,让她气得发昏。你会在屋里给关一会儿,那是无所谓的。既然我们能对妈妈施加这么大的影响,我们应多这样逗逗她,看看她会气成什么样。”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生活中,不管对什么人动怒,它只能使别人继续自行其是。尽管惹人生气的人有时会后怕,但他同时也知道他可随意叫对方动怒,从而在感情上控制对方。可怜的是,发怒的人往往认为可以通过愤怒来控制对方。

    也许你属于这样一类人,即对某人某事有许多愤愤不平之处,但从不敢有所表示。你积怨在胸,敢怒不敢言,成天忧心忡忡,最后积怨成疾。但是,这并不是那些咆哮大怒的人的反面。在你心里,同样有这样一句话:“要是你跟我一样就好了。”你以为,别人要是和你一样,你就不会动怒了。这是一个错误的推理,只有消除这一推理,你才能消除心中的怨怼。虽然有怒便发比积怨在胸好得多,但你会慢慢懂得,以新的思维方式看待世事以至根本不动怒,这才是最为可取的。

    你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他要是想捣乱,就随他去。我可不会为此自寻烦恼。对他这种愚蠢行为负责的,是他不是我。”

    你也可以这样想:“我尽管真不喜欢这件事,却不会因此陷入痛苦。”

    总之,你只要自尊自重,拒绝受别人控制,便不会再用愤怒折磨自己,没有了愤怒,当然你也会少了后悔。

    发怒,完全是一种可以消除与避免的行为,只要好好地把握自己,你就可以让自己走出这种坏习惯。下面是消除愤怒情绪的若干具体方法。

    (1)试试推迟动怒的时间。如果你以前总是一遇事就开始发火,那么下一次你不妨先推迟15秒钟,然而再照常发火;再下一次推迟30秒,然后不断延长间隔时间。一旦你意识到可以推迟动怒,你便学会了自我控制。

    (2)当你确实想动怒时,不妨通过一些外在形式的转化,比如提高嗓门或板起面孔,但千万不要真的动怒,不要以愤怒所带来的生理与心理痛苦折磨自己。

    (3)请你身边的朋友帮助你。让他们每当看见你动怒时,便提醒你。你接到信号之后,可以想想看你在干什么,然后努力推迟动怒。

    (4)你可以讨厌某件事,但你仍不必因此而生气。要知道,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而生气是完全不值得的。

    (5)当你发怒时,提醒自己,人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事,如果一味禁止别人这样做,只会延长你的愤怒。你要学会允许别人选择其言行,就像你坚持自己选择言行一样。

    (6)写“动怒日记”,记下你动怒的确切时间、地点和事件。强制自己诚实地记录所有动怒行为。只要持之以恒,你很快会发现,记录动怒的行为本身将促使你少动怒。

    (7)当你要动怒时,尽量靠近你所爱的人。一个人是不会对自己真正所爱的人发火的,当你靠近他并试图握着他的手,那么你会感到有股力量注入你的体内。

    (8)在大发脾气之后,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大声宣布,现在你决心采取新的思维方式,今后不再动怒。这一声明会使你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并表明你是真心实意地改正这一错误。

    (9)当你不生气时,同那些经常受你气的人谈谈心。互相指出对方最容易使人动怒的那些言行,然后商量一种办法,平心静气地交流看法。

    6.服丹药不是长生之道

    长生不老,过去中国历史上,颇有一些人追求这个境界。那些炼丹服食的老道们不就是想“丹成入九天”吗?结果却是“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最终还是翘了辫子。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长生不老)

    历史是一面镜子,季老对于历史是深有研究的,他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那些妄图长生不老而服食丹药的人们的可悲,而这些当中却不乏聪明绝顶、学识渊博之辈。我们这里就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就是被称为圣君明主的唐太宗李世民。

    晚年的唐太宗,气疾缠身,越来越严重,健康状况大不如前,还不到50岁,却已临近暮年。48岁那年,他从辽东返回京师的途中,患了毒痈,差点丧命。后来,他又得风疾,瘫痪在床,一病不起。公元647年8月,齐州人段志冲上书劝太宗传位皇太子。太宗虽然很不高兴,但也没有给段志冲治罪,因为他确实感到已经精力难支了。这年11月,太宗病愈,却只能隔三日上一次朝。

    在此期间,太宗大量服用方士炼制的“金石”之药,希图长寿。公元648年,唐借吐蕃兵击败天竺,一万多俘虏,被解至长安。俘虏中有一位方士名叫那罗迩娑婆,自称能配制金石秘剂。太宗如获至宝,大加赞赏,把他请至金飙门宫内配制延年之药。唐太宗本来较少迷信思想,他还曾讥笑过秦始皇、汉武帝为图长寿求神仙的事,并说:“神仙事本虚妄,空有其名,不烦妄求也。”可是封建统治者的本能,使他也同样走上了这条荒唐的道路。

    吃了那罗迩娑婆的金石秘剂,太宗不但未见康复,反而病情大为加剧。公元649年3月,唐太宗因金石药毒发作离世。享年52年。

    剥削阶级不可抑制的奢欲,使这位功绩卓著的封建政治家由于误食金石之药而可悲地结束了生命。

    唐代还有一位聪明绝顶的人,你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也死于金石之药。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而且是当时思想文化界反宗教迷信的领袖人物。他甚至还写过《李于墓志》这样强烈批评丹药之害的文章。他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韩愈。

    白居易在他的《思旧》诗中写道:“闲日一思旧,旧游如目前。再思今何在?零落归下泉。退之服硫黄,一病迄不愈。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绵。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惟余不服食,老命反延迟……”

    这里的“退之”指的正是韩愈。其余“微之”是元稹,“杜子”乃杜元颖,“崔君”即崔玄亮,都是当时名重一时的名士。

    关于韩愈死于丹药的说法,有很多证据。

    首先,在《李于墓志》中,曾写到一种炼丹的方法,“其法以铅满一鼎”,正是铅汞一派合炼的具体方法,这说明韩愈是深知丹药炼法的。如果说知道方法并不代表炼制服食的话,那么同一篇文章中提到友人孟简给他“秘药一器”则说什么也无法掩饰过去了。试想,如果韩愈真的那样嫉“药”如仇,友人给他炼药的用具又做什么呢?

    还有,韩愈晚年的《寄随州周员外》中写“金丹别后知传得,乞取刀圭治病身”(《韩昌黎集》),已经是明明白白地把话说出来了。韩愈晚年身体极差,他想靠丹药来维持余生。关于这一点是为韩愈晚年好药的有力证据,早在宋时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

    第三,韩愈一生是位纯儒,他力辟佛道,这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在唐代,炼丹已经不是单纯的一种宗教行为了。比如在1970年西安出土的盛唐晚期遗物中,就有丹砂、钟乳石、紫石英、琥珀等炼丹药物和炼丹器、温药器、研药器等炼丹工具。从世人拿这些东西陪葬,我们可以看出,炼丹术已经脱离了单纯的宗教活动,演变成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一种社会风气。同时,《太平广记》也有许多和尚炼丹的例子,这就更能说明炼丹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行为了。

    历史往往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韩愈之死给后人敲响了警钟,有时候我们表面上对一些不好的事情反对得死去活来,其实骨子里未必不上他的当。可见,人的意志力并不如我们期望的那般强大。

    据说韩愈和当时很多人一样,是相信道家修炼学说的,而且在方法上很有创意。他晚年养了一群公鸡,在给公鸡的饲料里拌上道家修炼常用的硫黄,喂到1000天以后即宰杀服食。

    这么费劲的吃公鸡办法,当然不只是为了吃鸡,韩愈相信这是有效的长生之道。除此之外,他大概还学习了一些直接服食丹药的方法,因为他最后就是因为服丹药而死的。

    从上面两个例子看来,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追求健康长寿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有一颗平常的心态,如果急功近利,希图长生,那就不可取了,反而往往会身受其害。

    7.做一个生命的强者

    尽管人的寿夭不同,这是人们自己无能为力的。不管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使人类和动植物都能在仅有的一生中过得愉快,过得幸福,过得美满,过得祥和。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

    (长生不老)

    季羡林先生告诉我们,人的寿命长短是个人无法左右的,也是不可强求的,但是抱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你的一生,却是由自己来决定的。他认为,只有做一个生命的强者,才能过得愉快、幸福、美满、祥和,才不虚度此生。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世界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意志坚强的人,另一类是心志薄弱的人。后者面临困难挫折时总是逃避,畏缩不前。面对批评,他们极易受到伤害,从而灰心丧气,等待他们的也只有痛苦和失败。但意志坚强的人不会这样,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体力劳动者,有商人,有母亲,有父亲,有教师,有老人,也有年轻人,他们心中都有股与生俱来的坚强特质。所谓坚强的特质,是指在面对一切困难时,仍有内在的勇气承担外来的考验。”

    在纽约的一个小镇上有位名叫吉姆的男孩,他是个天生顶尖的运动好手。不过他刚入中学不久腿就瘸了,后来,腿病又恶化为癌症。医生告诉他必须动手术,他的一条腿便被切掉了。出院后,吉姆拄着拐杖返回学校,高兴地告诉朋友们,说他将会安上一条木头做的腿:“到时候,我便可以用图钉将袜子钉在腿上,你们谁都做不到。”

    足球赛季一开始,吉姆马上回去找教练,问他自己是否可以当球队的管理员。在练球的几星期中,他每天都准时到球场,并带着教练训练攻守的沙盘模型。他的勇气和毅力感染了全体队员。

    有一天下午吉姆没来参加训练,教练非常着急,后来才知道他又进医院做检查了,并得知吉姆的病情已恶化为肺癌。医生说:“吉姆只能活6周了。”吉姆的父母没有将此事告诉他。他们希望在吉姆生命的最后时期,能尽量让他正常过日子。吉姆又回到球场上,带着满脸笑容来看其他队员练球,给其他队员加油鼓劲。因为他的鼓励,球队在整个赛季中保持了全胜的纪录。为庆祝胜利,他们决定举行庆功宴,准备送一个全体球员签名的足球给吉姆。遗憾的是吉姆因身体太虚弱没能来参加。

    几周后,吉姆又回来看球赛。他脸色十分苍白,除此之外,仍是老样子,依旧满脸笑容,和朋友们有说有笑。比赛结束后,他到教练的办公室,整个足球队的队员都在那里。教练还轻声责问他:“怎么没有来参加餐会?”“教练,你不知道我正在节食吗?”他的笑容掩盖了脸上的苍白。

    队员们拿出要赠送给他的胜利足球,说道:“吉姆,都是因为你,我们才能获胜。”吉姆含着眼泪,轻声道谢。教练、吉姆和其他队员谈到下个赛季的计划,然后大家互相道别。吉姆走到门口,以坚定冷静的目光回头看着教练说:“再见,教练!”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明天见,对不对?”教练问。

    吉姆的眼睛亮了起来,坚定的目光化为一种微笑。“别替我担心,我没事!”说完这句话,他便走了。

    两天后,吉姆离开了人世。

    吉姆对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事实,能坦然接受,没有丝毫的退缩。这说明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积极思考的人。他将悲惨的事实转化为富有创意的生活体验。或许,有人会说,吉姆还是死了,积极思想最终也未能帮他多少忙。其实,这并不完全对,因为他凭借信仰的力量,在最坏的环境中创造出令人振奋而温暖的感觉。他不像鸵鸟那样将头埋进沙堆,逃避事实,而是完全接受了命运,决定不让自己被病痛击倒。虽然他的生命如此短暂,他去用心珍惜它,把勇气、信仰与欢笑永远留在他所认识的人们心中。一个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他的人生已充满了意义。

    这种积极心态的力量,便是意志坚强,这便是拒绝被打败,这也就是尽你一生所有勇敢面对人生。

    如果你保持积极的心态,并引导它为你明确的生活目标服务的话,你就能享受为你带来成功环境的成功意识、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独立的经济、出于爱心而且能表达自我的工作、内心的平静、没有恐惧的自信心、长久的友谊、长寿而且各方面都能取得平衡的生活、免于自我设限、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智慧。

    相反,如果你抱有一种消极心态来面对生活,就会影响你的工作,你将会品尝到贫穷与凄惨的生活、生理和心理的疾病、使你变得平庸的自我设限、恐惧以及其他破坏性的结果、限制你帮助自己的方法、敌人多朋友少、产生人类所知的各种烦恼、成为所有负面影响的牺牲品、屈服在他人的意志之下、过着一种毫无意义的颓废生活。

    面对两种心态有些人或许会产生疑问:“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一生中就碰到过许多困难与挫折,每当这些时候,我也读过不少积极心态的力量的书,可是仍解决不了问题。”或许还会说:“是的,我也认为那一套有用。我的事业正陷入低潮,我也试过持有积极心态,但我的生意依旧毫无起色。积极思想无法改变事实,要不然我怎么还会遇到失败呢?”

    如果产生如此疑问,只能说你并不完全真正了解积极心态力量的本质。一个有积极心态的人并不否认消极因素的存在,他只是能够不让自己沉溺其中。积极心态要求你在生活的一时一事中学会积极的思想,积极思想是一种思维模式,它使我们在面临恶劣的情形时仍能寻求最好的、最有利的结果。换句话说,在追求某种目标时,即使举步维艰,仍有所指望。事实也证明,只有维持好的心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积极思想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过程,也是一种主观的选择。

    积极能使一个懦夫成为勇士,从心志柔弱变成意志坚强的人。

    如果你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并且相信成功是你的权利的话,你的信心就会使你成就所有你所制订的明确目标。但是如果你接受了消极心态,并且满脑子想的都是恐惧和挫折的话,那么你所得到的也都只是恐惧和失败而已。

    如果你不能立即得到回报,却仍以愉快的态度提供更多服务,那就是在培养你积极且愉悦的心态,而这正是培养引人注目的个性的基础。

    当你培养出吸引人的个性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愿意依照你的意愿为你工作。所以说培养吸引人的个性,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应以相同的态度对待对方;多多动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科玉律,如果对方没有立即给你回报,你应该再接再厉。

    亚布拉罕?林肯说过:“人下决心想要愉快到什么程度,他大体上也就愉快到什么程度。你能够决定自己头脑中想些什么。你能控制着自己的思想。”

    成为积极还是消极的人,全在于你自己的抉择。没有人与生俱来就会表现出好的态度或不好的态度,是你自己决定要以何种态度看待你的环境和人生。做一个生命的强者,用积极的心态处理人生的挫折。

    8.面对生命,要“想得开”

    我认为,周一良先生的四“得”的要害是第四个,也就是“想得开”。人,虽然自称为“万物之灵”,对于其他生物可以任意杀害,也并不总是高兴的。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两句话对谁都适合。

    ——季羡林《阅世心语》

    (老年四“得”)

    季老认为,生死无常,故而人应该顺应生死之自然,既不贪生怕死,也不无趣轻生,而应该生则随生,死则随死。在自杀率偏高的今天,这番言论更具有警世意义。人只要活着,就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了,那么还有什么想不通,值得自己去付出生命的代价呢?在最为宝贵的生命面前,还有什么不能放弃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别人做的事情都是大事,或者运作上亿的资金,或者年少已是某知名企业的带头人,或者星运亨通;而自己做的全是蝇头小事,打打字,上上网,为某一个项目的琐碎细节奔走,被某个恼人的客户缠得焦头烂额,却得不到什么,于是怨愤,悔恨,甚至轻生。

    如果你不够珍爱自己,如果你总觉得不满,如果你连怎么活着都已淡忘的话,那么请你去看看西方拍摄的一部科教片《亚马逊蝌蚪》。看过这部片子的人都会受益匪浅,尤其是对如何保持内心平静,幸福愉悦地走完自己的一生深有启迪:

    大约是夏末初秋的季节,亚马逊蝌蚪被大蛙产了下来。这时的所谓亚马逊蝌蚪,只是一个上万只黏在一起的卵子团,除了一团白色的泡沫,什么也看不出来。这团白色的卵子,被大蛙产在河塘上的一片阔大的荷叶上。

    卵子就要靠自己的生命力来慢慢孵化,这时候的大蛙再也管不了这些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孩子了。而此时的亚马逊河两岸,艳阳高照,万物充盈,正值初秋最美好的时光。整个亚马逊河上,到处都是一片金黄的景象。

    这个时候,满天的红蜻蜓也正处于交配的旺盛期。它们在水面上飞来飞去,自由地飞翔,远远望去,丰饶如海,真是美极了。

    然而这些美丽得让人心动的红蜻蜓,却是以大蛙的卵子为食物的。这就是亚马逊蝌蚪遭遇的第一次危险。

    这时的它们,尚无任何能力抵挡天敌的吞食,在还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时候,便已经被红蜻蜓吃掉了多半。确切地说,红蜻蜓的存在,是仰仗于亚马逊蝌蚪的存在而存在的。当剩下的亚马逊蝌蚪有了一点形状之后,一种叫蓝水鸟的亚马逊水鸟,不早不晚,正好长大。它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种食物,正好也是亚马逊蝌蚪,一切就像是准备好的一样。这种上苍安排的食物链,让亚马逊蝌蚪只好成为自然界中的一道牺牲品。

    亚马逊蝌蚪,要想从一团卵子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蝌蚪,最少也要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而这个季节,又是亚马逊河最为变化莫测、万物争荣的季节。这段日子,对于亚马逊蝌蚪来说真是既漫长又艰辛。危险对于它们来说,实在是数不胜数,然而,作为生命,这时的他们没有一点能力可以逃脱或是躲避,他们只能一直待在荷叶上,任天敌肆意攻击。

    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在整个秋季,亚马逊蝌蚪的弱小卑微简直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它们是靠着数量的众多,看谁更幸运一些罢了。或者更干脆地说,这要看他们的天敌,饱餐之后剩下的到底是谁,命运是如此,别无选择。

    能逃过蓝水鸟这一劫的亚马逊蝌蚪,马上要赶上的是一场惊涛骇浪般的暴风骤雨。亚马逊河的最后一次潮汛这时已经形成,整个亚马逊河上终日白浪滔天,河水猛涨,不期而至的暴风骤雨会带着嘶鸣突然从天而降,把惊恐布满天地。比豆粒还要大的雨点会将大多数已经成形的小蝌蚪打烂撕碎,连同荷叶一起,抛洒到湍急的河水中,一泻千里。

    看到这种景象的人都会想到那句“命如纸薄”的话。暴风骤雨过后,能留下来的亚马逊蝌蚪,只能被视为一种奇迹。

    当这些残留于世的蝌蚪艰难地成长为可以活动的、带腿的动物时,它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从还没有被摧毁的残叶上尽快地滚落到河里,然后慢慢地变成一只幼蛙。这看似已经结束了的危险阶段,却又被一种新的,更危险的情景所取代。

    一种叫做红扁嘴的大头鱼,这时会准时来到一片片荷叶的下面。日夜守候在那里,仰望着头上的叶片。红扁嘴鱼的这种行为,完全是由于基因所致,它们能准时准点地从几十里,甚至几百里外的亚马逊河上游汇集到这里,等待着刚刚在千辛万苦中长大了一点点的小蝌蚪。

    已经成形的亚马逊蝌蚪,为了生存,这时正开始拼命地向荷叶的下面滚去。谁想,滚下一个,红扁嘴鱼就张开大嘴,接住一个。红扁嘴鱼要在这里等候一个星期,直到把亚马逊蝌蚪基本吃光为止。能够逃过这一劫,而又幸免于难的亚马逊蝌蚪,就更是一种神奇了。用“虎口脱险,死里逃生”等任何句子来形容它们的命运都不足为过。

    而这时水中的一种绿得不能再绿的草蛇也会跟着来凑热闹,它们爬上荷叶或等在水里,将一只只成形的亚马逊蝌蚪吞进肚里……

    到了这个时候,一团上万只的卵子孵化出的亚马逊蝌蚪,能剩下三五只,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很多时候都是整团卵子全军覆没。如果它们真的能够滚落到河里,又逃过红扁嘴鱼和草蛇的袭击,成长为一只大蛙,那实在是上苍赐予它们的一种神奇。好在它们并没有思想,并不知道这一路活过来的苦难和艰辛,自然也就没有了抱怨。

    经过重重的劫难,没有被吃掉的亚马逊蝌蚪似乎已经获得了自由,然而,随着它们身体的长大成形,它们身边的天敌却数倍增加。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路上跑的,喜欢以亚马逊大蛙为食的动物,这时会猛增到20多种,真是天罗地网,密密如丝地罩着这些弱小的生命。只是这时的它们,出于本能,多少也已经懂得了一点躲藏与逃生的本领。

    是的,亚马逊蝌蚪的幸存,始终都是一个奇迹,一个神话。

    它们始终处于挣扎的命运,与波澜壮阔的亚马逊风光总有些不相符合。从降生的数万只亚马逊蝌蚪看,最后能剩下的,还不到万分之一。因此,亚马逊蝌蚪的一生,是被公认的最为不幸,最为险象环生的一生。

    当法国摄影师德塞克将亚马逊蝌蚪一生的经历拍成影片后,每一个片段竟然都成了生死场,每一分钟里,都有惊心动魄、让人揪心的场面。事实上也是如此。亚马逊蝌蚪最终能成为大蛙的可能性小得微乎其微,令人无法想象。

    当人们为它们终于在千难万险中长成一只大蛙而庆幸时,它们的命运却猛然陡转,又一场多灾多难的经历重新开始了……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到了这个时候,许多人都已经不忍再看。

    这时长成大蛙的亚马逊蝌蚪,会同它们的父母前辈一样,勇猛地跳上阔大的荷叶,为繁衍后代而不惜任何代价。惊险而揪心的情景也就再次出现了。为寻找配偶,它们毫无顾忌,日夜不停地对天鸣叫,这种响彻世间的蛙鸣,给他们带来的危险是毁灭性的,会招来所有的天敌。但为了赶在雨季之前产下卵子,它们只有奋力一搏。

    白天,一种叫做长尾燕的大鸟寻声而来,把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大蛙从荷叶上一嘴叼住,衔向万里晴空,景象惨烈而又壮观。夜晚,猫头鹰从几里之外便能听到呱呱噪噪的蛙声,它们从天空直落到荷叶上,一口将大蛙吞进肚里。而为了繁衍后代,大蛙们不但不会躲避这些勇猛的天敌,反而会相互挤在一起,高叫不止,比着谁的歌声更为嘹亮,用彼此的牺牲保护着彼此。同时,这也是它们为繁衍后代吸引配偶的全部所在,有些义不容辞的味道。

    结果,不少亚马逊蝌蚪虽然经过千辛万苦长成了一只大蛙,可是在这最后的一刻里,还是无法幸免于难。

    同样的故事,对于那些过于执著于名利的人同样有警示意义。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幸福。如果求得了财富、名位,却失去了幸福,这样的人生是没有希望,没有意义的。请看下面这则故事:

    在森林的一条小路上,一个商人和一个樵夫经常相遇。

    商人拥有长长的驼队,一箱箱的绫罗绸缎都是商人的财富。

    樵夫每天都要上山砍柴,斧头和绳子是他最亲密的伙伴。

    然而,商人整天愁眉苦脸,他不快乐。樵夫每天歌声不断,笑声朗朗,他很幸福。

    一天,商人又与樵夫相遇,他们同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

    “唉!”商人叹道,“我真不明白,小伙子,你穷得叮叮响,怎么那么快乐呢?你是否有一个无价之宝藏而不露呢?”

    “哈哈!”樵夫笑道,“我也不明白,您拥有那么多财富,怎么整天愁眉苦脸呢?”

    “唉!”商人说:“虽然我是那样的富有,但我的一家人总是为了钱财吵得不可开交,就觉得自己无依无靠,很是孤独。他们整天想的就是如何比其他人拥有更多,却没有一个想到为我付出哪怕一丁点儿真情实意。当然,我一回到家他们就会喜笑颜开,可是我始终弄不明白,他们是对着钱笑还是对着我笑。我虽家财万贯,但我却常常感到自己实际上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我能快乐吗?”

    “哦,原来如此!”樵夫道,“我虽然一无所有,但我时时感觉到我拥有永恒的幸福,因为全家人都是我的靠山,所以我经常乐不可支。”

    “是么?那么你家里一定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商人问。

    “没有,我是个快乐的光棍汉。”樵夫道。

    “那么,你一定有一个不久就可迎娶进门的未婚妻。”商人肯定地说。

    “没有,我从来没有过什么未婚妻。”

    “那么,你一定有一件使自己快乐的宝物?”

    “假如你要称它为宝物的话,也可以,那是一位美丽的姑娘送给我的。”樵夫说。

    “哦?”商人惊奇了,“是一件什么样永恒的宝物,令你如此幸福呢?一件金光闪闪的定情物?一个甜蜜的吻?还是……”

    “这个美丽的姑娘从来没有同我说过一句话,每次在村里与我相遇,她总是匆匆而过。三年前,她去了另一个城市生活。就在她临走之前,上车的时候,她……”樵夫沉浸在幸福之中了。

    “她怎么样?”商人急切地问。

    “她向我投来了含情脉脉的一瞥!”樵夫继续道,“这一瞬间的目光,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我幸福一生了。我已经把它珍藏在我的心中,它成了我瞬间的永恒。”

    商人看着幸福无比的樵夫,心中说道:“真正的富翁应该是他,我才是个名符其实的穷光蛋。”

    了解了亚马逊蝌蚪生活的艰辛,我们再想一想自己所遇到的挫折,什么失恋、失业、没考上大学、工作辛苦等等,这些都还是问题吗?值得为它们而烦恼吗?人世间没有什么想不开的,我们要像故事里的樵夫那样,知足常乐。唯有如此,你才不会消沉、无奈,才会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会长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