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基本内涵
分析马克思体面劳动思想基本内涵第一步是论证在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中,体面劳动思想是重要内容。本节通过逻辑与文本论证指出,对体面劳动概念,马克思本人虽然并未明确阐析,具体规定,但可以认为体面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与基本实践形态。
一、体面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本义与实践形态
在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严峻的劳工问题时,国际劳工组织(ILO)专门提出了体面劳动(Decent Work)概念。关于体面劳动的基本内容,国际劳工组织的概括为:保障人们能够体面就业,在工作中免受歧视或骚扰;劳动者的收入足以养家糊口;劳动者享受充分的社会保障,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充分表达行使劳动权利,参与劳动管理的个人意愿[375]。从国际劳工组织的解释看,体面劳动的基本内涵有二:其一,劳动者的劳动应是体面的劳动,其二,劳动者有劳动才体面。可见,体面劳动实际上是一种合伦理要求的劳动形态。
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无疑揭示了“体面劳动”的基本内涵。但是所谓“体面”总是具体人觉得体面,总是因具体的原因而自觉体面。这些原因,要而言之,借荀子的“义荣”、“势荣”之说,或因“义”或因“势”而“荣”,即体面[376]。本著认为体面劳动的主体是劳动者,因此体面劳动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劳动者因劳动而“荣”。那么,劳动者是因“义”而“荣”,还是因“势”而“荣”,即体面呢?劳动是一种“义”,是劳动者为人类社会生产出财富的“势”而产生的“义”,所以劳动者应该因“义”而“荣”。劳动者因“义”而荣的前提是保障其“义举”可以实行,这就要求劳动者有劳动且能够体面地劳动。综合而言,本著认为体面劳动的基本内涵应概括为三大基本方面,即劳动者因劳动应体面,劳动者有劳动才体面,劳动者的劳动应是体面的劳动。
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提出、具体阐析体面劳动范畴,但是只要对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稍作逻辑推演,便可以发现在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中,体面劳动是重要内容之一。其一,使人们幸福而体面地生活是马克思青年时代择业的根本价值取向。1835年,当马克思还是中学生时便立志说,实现人类的幸彳甚、兼济自身完美是青年人择职时应遵循的根本指针。选择使人体面的职业作为人生宏愿的马克思当然也希望劳动者能够从事体面的劳动,这也是剥削阶级社会不体面劳动成为马克思伦理批判的重要动因。其二,马克思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之论,事实上阐析了体面劳动的根本标准,那就是,劳动是人的本质体现,体面劳动应是体现人的生命意志自由的劳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377]。体面劳动实现程度成为马克思判断人类社会进步重要标准的根本依据,无疑这是重要原因。其三,一般认为马克思评价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准主要有二,即人的自由发展标准与生产力发展标准。无疑,此两标准的区别非常明显,但其内在的联系与一致性也非常明显[378]。从一定意义上讲,经体面劳动的“嫁接”,二者的内在联系性与一致性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需要通过体面劳动来实现;体面劳动提高了劳动者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促进着生产力发展。
当然,称体面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还在于这样的劳动是落实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现实实践形态。首先,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根本旨趣是“劳动解放”。劳动解放人是劳动的根本伦理意义,但劳动未必均能解放人,劳动本身对人具有“不解放”的后果,这就是马克思劳动解放人命题的基本矛盾。实践体面劳动,劳动者因劳动可以实现合理的利益需要,包括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所以解决劳动解放矛盾的根本出路就是让劳动者从事体面劳动。其次,劳动权利与义务合理分配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核心问题,核心的核心则是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保障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劳动才是真正体面的劳动。对于劳动者而言,基本权利是否得到充分保障是判断一种劳动是否为体面劳动的根本标准,只有体面的劳动才是马克思所说的“有尊严的职业”。再次,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是劳动人道、自由、公正原则。体面劳动的内涵,从学者们的主要理解看,其基本维度便是自由、公平、安全。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谓的劳动伦理根本原则其实就是体面劳动的精神实质。总之,依据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根本旨趣,基本价值原则,核心问题的内涵,结合现代社会体面劳动的一般理解进行分析,可以认为体面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与实践形态。
二、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基本内容
(一)劳动者因劳动应体面
劳动者因劳动应体面命题强调的是体面劳动的主体是劳动者,原因很简单,劳动是劳动者对社会的基本“义”举,是对人类是具有重大伦理意义的行为,劳动者应因此“义荣”和“势荣”。关于劳动的重大伦理意义,人们可以从多个视角进行揭示,本著依前已揭示的劳动对人的正价值与负价值,即积极与消极意义作如下归纳分析[379]。
从劳动对人的正价值看,劳动对人的根本伦理意义主要有:其一,劳动创造人,创造社会。劳动创造人,创造社会,实际说明劳动本身是劳动者为人类作出了根本贡献,劳动者完全有理由因为作出此种伟大贡献而自豪,而体面。其二,劳动是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是人的生存之本,进步之原。人类无法以自然物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需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来满足自身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劳动中,人类在改变自然的同时改变着他自身的自然,从而使人越来越脱离动物界,成为越来越发展的人。鉴于劳动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强调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死亡”[380]。
马克思在论证劳动对人具有正价值的同时,指出劳动者通过劳动为人类创造财富过程也是消耗自身生命力的过程,这就意味一切没有损害他人利益的活动都是义举。虽然,按照康德的严格义务论,不能称一个只是不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为道德行为。但即便是完全为己的劳动,只要这种劳动不是有害的劳动,劳动者便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在不自觉,无目的中实现了为其他劳动者补偿其生命力付出的贡献。这一点,对马克思不敬的西方学者说得更清楚,如布坎南言,单就投入提供者,包括劳动投入而论,无论是否对投入行为有自觉意识的,“消费者都会在经济制度的某处获得溢出收益”[381]。由此可见,我们在讨论马克思关于劳动是否是道德行为时,既不应将它宽泛到“包括所有可能会影响其他人利益的决策”[382],也“没有必要在狭义上讨论和评价个人行为善恶的方式”[383]。
马克思并不否定生产资料在劳动中的重要作用,但始终强调人才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与一切经济社会矛盾的引发者,“唯一的生产力是劳动力”[384]。从这一点看,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根本特征是“人本”而不是“物本”。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人本”意蕴内含的根本要求就是:虽然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但劳动者不能与物等同,更不会,也不应将“自己的生产物视为自己劳动和经济活动的主体”[385]。与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不同,西方主流经济学以物质财富最大化作为研究的根本目的,充分论证“资源配置论”。在这样的理论视域中,劳动力与生产工具等生产要素已经混同,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应有的主体地位被轻易取消,由此便巧妙地实现了辩护资产阶级控制、主导劳动合德性的目的。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一切劳动,只要是有用劳动,均是劳动者为人类作出贡献的道德行为[386]。既然是道德行为,劳动者就应该因“义举”而体面,受“义荣”,得“势荣”。
(二)劳动者有劳动才体面
如果说强调劳动者是体面劳动的主体,而且是体面劳动的道德主体是劳动者因劳动应体面命题的根本内涵,那么,马克思劳动者有劳动才体面的命题强调的是能劳动,即能够就业,是劳动者成为体面劳动道德主体的根本前提。
首先,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不能劳动意味劳动者失去了实现人之本质的机会。人的一切活动均是体现人性、源于人性的活动。人有同于一般动物的属性,但能称其为人的本质属性的只能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属性。所谓人所特有的活动便是体现这种本质属性的活动。以马克思劳动本质论视之,一切生命存在物都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劳动才是体现人类本质的特殊活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既表明着劳动者存在不足和匮乏,蕴藏释放与表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着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蕴涵着高级伦理之美。总之,“马克思的思想体系是以劳动为出发点和核心的”[387]。
其次,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因而也应该成为劳动者的一种基本人权,既然是一种基本人权,自然也应该是一种道德权利,“劳动具有生存权的一般价值意义,同时也是劳动者对自身人格、尊严或荣耀进行的自我表达与社会认肯方式”[388]。这就意味剥夺劳动权就是录j夺人的基本人权,基本人权被录j夺的人肯定是不体面的人。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力未能高度发达的情况下,社会不能保证人人都能劳动。但是人们对劳动的价值评价“不仅仅是一种外在性的社会伦理评价,”而且是一种劳动者内在人格尊严的道德“自证”[389]。当“能劳动”的稀缺性使得“不劳动”成为劳动者不自愿的选择时,劳动者会因此失去内在人格尊严道德自证的机会,社会也可能因劳动者无劳动之“义举”而不给予“义荣”和“势荣”,无劳动者自己也可能因此自觉不体面。
最后,在生产力还未能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劳动主要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享受。这也就意味无劳动,劳动者会因此失去体面生活的起码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虽然任何社会总有一些人不劳而获,但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以前,对劳动者而言,劳动总最根本的谋生手段,“劳动力只是作为活的个体的能力而存在”[390]。马克思又从人类总体角度指出,劳动是满足人类需要的基本途径,因而也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马克思还指出,劳动者生活的物质基础源于劳动的创造物,一般而言,多劳动的劳动者才能生活得好些,也才能为其他劳动者生活得好创造条件,这一点即便在剥削阶级社会也会如此,马克思举例说,一个普通工人,如果他的工资高,他就能“雇个仆人,或者有时去看看喜剧或木偶戏”[391]。
(三)劳动者的劳动应是体面的劳动
劳动创造人,“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392]。如果说劳动者因劳动应体面是对体面劳动的主体的回答,劳动者有劳动才体面是对体面劳动根本前提的回答。那么,劳动者的劳动应是体面的劳动则是对体面劳动核心问题的回答。
劳动者的劳动为何应是体面的劳动呢?对此,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论逻辑从而得至u回答:一方面,体面劳动才是劳动者劳动权利得到真正保障的劳动,实践劳动伦理根本原则是体面劳动精神实质的落实,解决劳动解放的内在矛盾只有在体面劳动中才能真正实现。所以真正合道德的劳动必须是体面的劳动。另一方面,劳动者的劳动若不是体面的劳动,劳动必定会对劳动者本人产生太多的负价值,必然会对劳动者本人造成严重的损害,因而同时还必然会影响劳动者为社会贡献正价值的积极性。若从劳动的根本伦理意义的实现看,关于劳动者的劳动应是体面的劳动可以作如下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劳动是表征人性伟大力量,体现人类本质的活动。一切劳动若不体面,则必不能真正映衬出人性的光辉和伟大。马克思指出,自由生命活动是人的根本类特性,劳动是人的自由和意识的集中体现,人类因劳动而成为人。显然,合乎人性的、体现人之本质的劳动是那种体现劳动者自由意志、实践其愿望、实现其人格的自主性劳动,而不是在自我或他人强制下的屈从性劳动。这种劳动就是使劳动真正映衬出人性的光辉和伟大,真正使劳动者从卑微的奴隶变为高尚的主人的体面劳动。
其次,只有体面劳动才是实现体面生活,促进快乐工作的劳动。马克思指出,所谓世界历史其实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诞生的过程[393]。体面劳动才能使人类劳动和人的需要实现高度统一,才能使劳动由单纯的谋生手段发展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才能由此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马克思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这样的社会。现代社会使劳动完全成为生活享受的现实条件依然没有形成。但不能因此否定使劳动成为既是谋生手段也是劳动者实现自我发展、享受劳动乐趣的手段应该是对现实劳动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劳动解放的必然选择。一种既能成为谋生手段,又能成为劳动者自我发展、享受劳动乐趣的劳动,当然只能是使劳动者能够体面的劳动。
再次,体面劳动是体现劳动者自由意志,保障劳动者人格尊严的劳动。劳动者人格上的平等性是劳动者人格尊严的主要表现。马克思强调要将经济上的不平等与人格上的不平等区别。既不能认为人格应该平等决定了经济关系必须平等,也不能因经济关系事实上的不平等而认为人在道德人格上应该不平等,尤其不能因此认为人格方面的高贵就是经济关系的“高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雇用劳动制度有所肯定的重要原因便在于此。但是造成人格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恰在于经济上的不平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任何人无法因为占有生产资料来损害劳动者的人格尊严,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体面劳动的重要前提。
最后,对劳动者而言,生产过程的条件大部分就是其生活过程的条件,劳动者劳动中的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障意味其生活条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所以体面劳动是劳动者劳动中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的劳动。在劳动者应受保障的基本劳动权利中,健康权与安全权受到马克思的特别强调,“工人要坚持他彳n在理论上的首要的健康权利”[394]。劳动者劳动中的健康权指劳动者因为劳动能够够健康快乐地活着,因为劳动,劳动者身心处于舒适和高效的状态。汉语中,“安”字指太平、安全、安适、稳定等,所谓无危则安;“全”字指完满,完整或指没有伤害,所谓无损则全,在希腊文中,安全的意思是“完整”。所以安全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马克思之所以如此强调安全权与健康权,根本原因在于此两项权利是保障人的生命能够持续的基本人权。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的劳动是否是体面劳动是事关劳动者生死存亡的大事。
第二节资本主义社会不体面劳动的伦理批判
关于体面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践,马克思指出,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有了一定的体面性,部分劳动者甚至因劳动过上了一定程度的体面生活;另一方面,此制度的剥削性却从根本上决定了在资本主义框架内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体面劳动”。
一、劳动者因劳动不体面
就一般意义而言,劳动是一种道德的行为,劳动者应该因此获得道德上的肯定与利益上的回报。这是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应该因劳动而体面的重要原因。以马克思此思想视之,一切造成劳动者因劳动不体面的社会制度必是有道德缺陷的制度。在剥削阶级社会中,劳动是劳动者不体面,不劳动是剥削者体面的重要原因。这是剥削制度不道德性的重要表现。
其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作为人并不是目的,而只是资产阶级获利的工具,劳动者的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如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主要指工人,在资本家眼中只是生产价值的工具,其职能只是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家常常称工人的劳动力为“人手”或机器,资本家给予工人工资就像对机器进行维修要付出费用一样。这样的劳动者当然没有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来看待,他们在身体、智力、道德方面,均遭到统治阶级的摒弃和忽视[395]。
其二,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无法得到劳动所得,因而无法体面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基本上依赖出卖劳动力得到的工资生活,工资数量虽然可能在一个较大或者较小的范围内波动,但是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396]在这种情况下,工人极难过上体面生活。劳动者活得不体面,并非财富生产太少,而主要因为财富分配不公。马克思对此生动地描述说,资本主义社会是“肥牛离开了自己的水晶宫,来养肥住在豪华宅第中的财主,而把牛养肥,建筑豪华宅第的人们却惨死在自己的穷窟里”[397]。
在剥削阶级社会,劳动者无法因劳动而体面,剥削他人劳动的剥削阶级却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人们劳动是为了获得必要的物品,以延续生命和血脉,所以能劳动者应劳动是天经地义之事。但在劳动未能成为生活第一需要时,其强烈的负面作用始终存在。古希腊时期,人们普遍视劳动为苦力和负担,因而只应由奴隶、女人和地位低下的人承担和执行的活动。中世纪时代,基督教和传道士们往往在现实世界醉心于贵族文化,远离体力劳动,但常在传教中表达出对体力劳动的赞扬和推崇,提出不劳者应当不得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事实上已经沦为资本扩张中的一个工具和手段,“劳动”失语臣服于“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又是以金钱的占有来衡量人的价值大小,“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398],收入低下的劳动者自然更得不到剥削阶级体面地对待。
在剥削阶级社会,剥削阶级大多视劳动者应该不体面是理所当然之事。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九卷中自问自答:为什么普通职业与手工技术是一种耻辱,那是因为“在高级法则中它意味弱小”[399]。亚里士多德则说,奴隶主自己应该从事的活动是政务或研究哲学,奴隶必须会做的事情,主人发号施令即可,很多情况下管家代劳即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占有,控制工人的劳动成为资本家的全部“劳动时间”。结果剩余时间主要成为资产阶级发展其他能力的自由时间。只不过,不同于奴隶主思想家们公开辩护“劳动者因劳动应不体面”不同,资产阶级否定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因劳动不体面的事实。如将工人的劳动力说成是他的商品形式的资本,工人能够出卖劳动力说明工人也可称为资本家。马克思对此批判说,一个经常被迫不断出卖劳动力的人居然也可称其为资本家,奴隶主每天迫使奴隶重新劳动,同时每天又给奴隶生活资料,岂不也可算得上是资本家了。实际上,被资产阶级理解为资本的东西并是工人劳动的界限,只是“工人劳动的中断”。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总体而言,劳动者因劳动不体面,但不能因此否定与其他剥削制度相比较,劳动者在资本主义雇用劳动下实现了一定的体面性[400]。其一,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终身为奴。农奴有了一些非常有限的自由。奴隶的劳动果实完全不能由奴隶自己支配,“从事劳动并把劳动果实交给别人的则叫做奴隶”[401]。农奴或农民的多数劳动成果归农奴主或地主。在资本主义社会,当劳动力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相遇在市场时,他们均是彼此身份平等商品所有者,而且劳动者的劳动力只是出卖一定时间。其二,工人以工资谋生,劳动者多劳动可多得,高(质量)劳可好得,由此得到了体面生活的一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商品经济下,经济行为过程即商品与货币互换过程。商品种类、数量不断增加,不断扩大着劳动者享受生活资料的范围。马克思认为,单凭这一点,就可以把工人同奴隶、农奴等等区别开了[402]。
二、劳动者无劳动更不体面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无劳动更不体面的根本原因依然在于劳动是劳动者维持生存的根本手段,因而无劳动就无法生存,“工人不能出卖他的劳动能力他就会饿死”[403],至少是无法体面的活着。一个连生存都无法有效保障的人,自然没有多少体面而言。
马克思关于劳动者无劳动不体面的人生状况作过一些比较详细的描述。一是为了得到工作,不再顾及劳动是否体面。二是无劳动的人往往只能成为难民,或通过打短工得到微薄收入来维持生计,“他们的工资只能勉勉强强应付他们自己及其家属吃住之用”[404];或通过举债度日,为了弥补过去的亏损,偿还债务,“从当铺赎回自己的家具,或者把卖掉的东西再补充进来”[405];甚至从事一些更加不体面的活动,如偷盗,“如果没有充分的工作等等,人们只有肯于行乞或偷盗”[406],还有卖淫,“这些不幸的马路天使的平均寿命,从她彳n走上淫荡的生活道路算起,大约是6-7年”[407]。
体面劳动是合伦理的劳动,能劳动,即就业,是体面劳动的前提。所以保障劳动者能劳动,能体面地劳动成为一种根本的劳动伦理要求。资产阶级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必然不断产生过剩人口。马克思指出,过剩人口实质是资本过剩,是资本无利可图不愿雇用劳动力。显然,只要把这些过剩资本投资于生产,便可以增加就业。但是资产阶级不会良心发现为增加劳动者的就业而投资。由是大量的资本被用于非生产活动的投机活动,即用于信用欺诈、股票投机等活动。可见,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不道德生产目的必然后果。正如美国学者施韦卡特所言,资本主义不可能给所有人提供工作,更不应说是好的工作了,因为“失业是健康的资本主义不可缺少的”[408]。
当然,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也可能增加就业。其一,剩余价值大小不仅取决于单个工人完成的剩余劳动,而且取决于资本同时雇用的工人的数量多少,一定时期,资本家有增加雇用劳动者人数的冲动;机器的运用可能引起相关劳动部门就业量的一定增加。但是资产阶级只是为增加利润而增加投资,通过机器发展所增加的就业又极不稳定,何况机器的发展经常被技术进步打断。更重要的是,机器的使用反过来会成为导致工人失业增加的重要原因。因此如果说增加劳动者就业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道德性一面的话,那么,这种道德性的一面并非资产阶级的自觉道德行为所致。
事实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劳动者即使能够就业也只能是不体面地就业。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自由不过是自由地选择把自身劳动力出卖给哪个资本家。这一基本性质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就业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劳动就业的强制性。表面上看,劳动力出卖是自由的,实际上是因为一无所有而不得不卖。二是劳动就业的不平等性和不普遍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只能在被雇用时才能劳动,能否劳动由资产阶级决定。当经济危机的爆发时,由于随时面临解雇、雇佣工人此时只有一个前途,那就是让资本家揉来揉去。
三是劳动就业的非直接社会性。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私人决断着雇佣工人的劳动,劳动就业不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安排的。
在资产阶级学者看来,“自由至上”,每个人天然的是其自身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应让其有按自己意愿的方式行动的完全自由,所以工人失业,哪怕是大规模失业也并非不道德,至少不能归因于资产阶级的不道德。强迫资方增加投资以增加就业,那便是对资方自由的伤害。再说被机器排挤的工人所受的痛苦是暂时的,因为新的产业发展会吸收他们重新就业。马克思对此讽刺说,“这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运动方法啊”[409]。但是资产阶级学者却没有看到出现此状况以前,工人们必然已经历经了长期“自由”带来的极度痛苦。至于机器增加就业,肯定并非必然的。因为机器会造成一些工人失业,减少商品的需求,这种情况持续时间一长,影响范围一广,生产这些商品原需雇用的工人就会有一些被解雇。这样的工人即使能工作,往往也只能在少数低级的、工资微薄的劳动部门去找出路[410]。可见,资产阶级学者眼中并没有劳动人民,特别是没有失业的工人,“国民经济学不知道有失业的工人”[411]。资产阶级学者所讲的自由并不是无产者的自由,特别不是无劳动的无产者的自由,而是资产阶级的自由。
三、劳动者的劳动是不体面的劳动
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无任何人从事着体面的劳动,如资产阶级思想家进行的精神劳动。但是资产阶级已经“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412]。劳动者从事的劳动,从根本上讲都是不体面的劳动。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核心内容是劳动者的劳动应是体面的劳动。所以可以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不体面地劳动视为马克思资本主义社会不体面劳动批判的核心内容。关于工人从事不体面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这样描述说:
“在这种永无止境的苦役中,反复不断地完成同一个机械过程;这种苦役单调得令人丧气,就像息息法斯的苦刑一样;劳动的重压,像巨石般一次又一次地落在疲意不堪的工人身上”[413];“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夺去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甚至减轻劳动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为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414]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分工的消极性,如“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着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不仅各种特殊的局部劳动分配给不同的个体,而且个体本身也被分害j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415]
显然,这样的劳动,工人作为“人”的特质基本上不存在了,已经完完全全成了资本增殖的工具,人的“尊严”和“体面”更是无从谈起。马克思更强调,表面看来,是机器的运用使工人的生产变得“机械”和“麻木”。其实,机器本身并无责任,是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才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使工人的劳动变成了折磨和摧残人性的不体面劳动,也就是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不是机器的运用决定了工人们劳动必定不体面。马克思指出:
“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416]
在马克思生活时代,技术含量不高的生产部门,如矿业,特别是使用黑人奴隶劳动的部门,劳动者的劳动尤其不体面。因而成为马克思批判的重中之重。关于制衣业、排版业、纺织业工人劳动的不体面,马克思主要记述了生产环境的不卫生与劳动时间长:如工人每天要劳动12-13小时,有时要连续劳动15-16小时,工作场所又非常拥挤,空气不流通。关于矿业工人劳动的不体面,马克思主要记述了劳动环境的不安全性。如大部分煤矿的坑道和车道的设计,修建极其糟糕,排水设备和通风设备、竖井、支架极不完善。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劳动者的生命、肢体和健康遭到严重损害。关于黑人奴隶劳动的不体面性,马克思主要描述他们生活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生命短,“他们的寿命也就不如他们活着时的生产率那样重要了”[417]。
艰苦的劳动意味劳动者生命力付出多,若得到较好的待遇回报,往往还可能保障起码的体面生活。资本主义社会恰没有做到这一点。马克思引用相关调查数据说,同1861年的工资水平相比,现在工资平均降低了20%,有些地方降低了50%。如果工人拒绝接受微薄不堪的工资,救济委员会就把他的名字从救济名单上一笔勾销,压力之下,工人只得不接受这种低工资待遇。进入机器大工业生产阶段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制造出更多的过剩劳动人口。这些过剩人口不得不听命于资本强加给他们的规则。劳动是人类生命的核心内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仅获得生存的资料,还应该体验到生命的意义。资本家却努力实践管理“奴隶”的格言,即“最有效的经济,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当牛马的人身上榨出最多的劳动”。[418]在这样的社会,劳动者自然无法从事体面的劳动。
劳动者不体面劳动造成了劳动者的“道德沦丧”,如把工作日延长,横暴地侵犯工人的家庭生活和私人生活,“以致造成道德上的非常不幸的后果”[419]。这种道德上的不幸后果在儿童少年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如一些少年儿童因为在各种卑劣、猥亵、无耻的习惯中野蛮无知地成长着,从幼年起就沦为放荡成性的败类。[420]劳动者所表现的“道德沦丧”反过来又成为“上流社会阶级”看不起劳动者的重要原因。如资本家感叹:感化一个制砖工人,那简直比感化魔鬼还难![421]
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何以必须从事不体面的劳动?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劳动者已别无选择,因为劳动者进行生产的条件,即生产资料已经被资产阶级通过暴力和其他不正当的手段掠夺了,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了。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当劳动者的生产资料被掠夺后,许多工人不得不流浪到村镇和城市里寻找栖身之所,将洞窟,地下室、阁楼和最糟糕的街区屋角作为居所。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使得劳动者完全从属于资产阶级时,除了向资产阶级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者更是别无选择了。
体面劳动是合道德的劳动,批判不体面劳动是当然的道理。资产阶级自然要为自己不道德的行为努力寻找道德遁辞。这种辩护主要依据是:一是种族优越论。如美国黑人奴隶制维护者奥瑙律师就高调宣扬,黑人有强壮身体,给他一个主人来统治他,这并没有什么不公平。[422]二是抽象的自然观。如施托尔希说:社会财富增长要求一些人“从事最单调、最下贱和最令人讨厌的职业”[423];萨伊搬出上帝说,“上帝安排好了,让从事最必需的职业的人生得绰绰有余”;马尔萨斯说,人类的幸福基金因为穷人从事最卑微、最肮脏和最下贱的劳动而大大增加[424];贝尔纳德.德.孟德维尔说,没有穷人就不行,不然谁去劳动呢?[425]资产阶级学者之所以有如此荒唐之辩,是因为他们或想通过为资产阶级服务以谋求私利,或早已成为资产阶级的一部分,马克思讽刺说,“这位教授先生总算从这次曼彻斯特的旅行中得到了一些好处!”[426]
第三节马克思体面劳动观与现代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体面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实践形态,也是建设现代和谐劳动关系对现实劳动的根本伦理要求。但对劳动关系复杂的我国而言,实践体面劳动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使得“回到马克思”,深入挖掘、充分借鉴、积极实践其体面劳动思想成为建设现代和谐劳动关系必然与应然的选择。
一、实践体面劳动的重要意义与现实条件
体面劳动概念提出后,得到了我国政府与社会的积极反应。2001年,在全球就业大会上,我国时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作了实行体面劳动的主题发言。2007年,我国时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提出实践体面劳动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要求。2008年1月7日,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在出席“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提出应努力保障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2014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要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我们认为体面劳动之所以得到我国政府与社会的积极反应,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实践体面劳动是我国“应然”与“必然”的选择。
首先,实践体面劳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劳动不能视为纯粹的脑力与体力的付出,或是简单的生产要素的组合,而应视为是凝系人类情感和需要,充满了人类道德力量和人性的光辉的伟大活动。体面劳动的实现过程是劳动者抛弃卑微、获得尊严,摆脱强制、争取自主的过程,是劳动的高尚真正映衬出人性光辉的劳动。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国家的真正主人是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力量。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还关涉到劳动者的尊严与人生意义实现,“人的自尊,要求你贡献给社会一些东西”[427]。社会主义社会应尊重劳动,应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其次,实践体面劳动是建设和谐社会,实行“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是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428]。劳动人民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没有体面劳动,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因此失去动力和活力。此种情况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早期相当突出。恩格斯因此质问说,难道能要求一个受到社会秩序敌视的阶级来尊重这个社会秩序吗?[429]从人类经济发史看,经济发展处于更高阶段时,“人力资本将越来越重要”[430]。“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出丑”[431]。所以,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保障其利益,必须尊重其人格,必须保障劳动者能够体面地劳动。“中国梦”不能仅是红砖绿瓦洋房小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得到精神上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自主劳动的内生动力、才能更好地诠释中国梦的真诗。体面劳动,有利于形成尊重劳动者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于激发最广大劳动者实现中国梦的热情,是让中国梦照亮现实的重要途径。
最后,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实践体面劳动较充分的条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创造了条件。更重的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现代科技发展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创造了条件: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劳动者的劳动力,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人力资本;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及其运用,使劳动者体力劳动的范围不断缩小,劳动者能够不断摆脱繁重的、恶劣的、不卫生的、不安全的劳动环境。这也为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创造了条件。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我国现阶段在实践体面劳动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体面劳动实践的问题,有的问题实际上已经非常突出,极其紧迫。这些问题,对应于前面所述马克思体面劳动观三个层面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体面劳动的主体是劳动者,但是现阶段,我国劳动者未能充分实现“因劳动应体面”的道德要求。事实上,提出、倡导“体面劳动”本身就说明在不少人眼中劳动还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劳动之所以被一些人认为是不体面的事,重要原因有:一在于一些劳动者的人格受到歧视[432]。歧视损害了社会每一个成员应具有的平等、自由权与基本的种属尊严,背离并直接损害了公正原则,是社会对劳动者的不体面对待,同时容易使劳动者自觉不体面。如农民工这个概念反映了农民工受歧视的现实,是一个充满歧视的概念:农民工作为整体受到歧视,农民工在城市资源分配方面受到了不公正地排斥[433]。二在于劳动者因为未能得到因劳动付出而应得的收入而无法体面地生活。相反,那些少劳多得者与不劳动而获者却往往因“不当”之得而自觉体面且视劳动者不体面。
其二,失业对劳动者不仅意味收入损失,还会导致诸如心理伤害,增加身心失调和发病,甚至导致死亡率增高等多方面的严重影响,所以就业是劳动者体面劳动的前提。但是就业难迄今仍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充分就业和资源的均衡(除战争时期外)是教科书的幻想。”[434]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要求为有劳动能力的适年劳动者提供满意的工作,但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就业依然是难题。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就业歧视、企业富余人员的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健全,失业人员再就业等问题依然未决。特别是就业的公平性受到严重影响,就业质量甚差,劳动者仍未能体面地就业。此种状况充分说明实现充分就业对现代中国来说依然是非常艰难的任务。
其三,人的社会性决定了能够被“利用”是人的价值所在,但是对人的利用应该是在尊重人是“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人不能仅仅被利用”[435]。“人是目的”的道德律令要求劳动者从事的劳动应是体面的劳动,应充分有效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人类劳动方式、劳动条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但保障劳动者在良好劳动条件下从事体面劳动始终是基本的道德要求。现阶段我国却有不少劳动者为得到养家糊口的收入,不得不从事不体面劳动,忍受不体面的对待。主要表现有:一是工作环环差,缺乏安全卫生保护。据统计,我国每年都有上万人死于工伤事故。目前,我国依然是世界上矿难最多的国家,近几年还出现了“黑砖窑”以及一些公司的“连跳自杀”等极端事件。二是同工不同酬。如中国工商损害赔偿网的调查表明,进城务工人员在同一个单位干同样的活,与正式在编人员相比,收入差出1倍到2倍。三是一些企业拖欠工人工资的行为更是常见;四是超时劳动现象普遍存在且十分严重。五是从社会保障方面来看。不少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基本上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我国劳动者的劳动不体面的情况实际上还相当严重。
二、实践体面劳动观的基本内容
根据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不体面劳动的伦理批判,本著将我国实践体面劳动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贯彻德福相通的伦理精神,确保劳动者因劳动而体面。德福相通可以说是贯穿中西伦理史的根本伦理精神。在我国,早在殷周时期的《易坤》提出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说。春秋时期孔孟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从不否定德福应该相通。儒学在两汉时期被神化,儒者们在天人感应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德福应该相通。在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研究群体的善,伦理学研究个体的善,个体的德性实质就是个体获得幸福的方式。后来阿奎那、边沁、洛克,包括康德均以各自的方式承袭着,诠释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康德就说,“纯粹实践理性并不希望人们应当放弃对幸福的权利。”[436]所谓福,也即人的幸福,实质即“人生具有重大意义的需要、欲望得以实现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437]关于人的需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从人与动物之别看,生活在世俗利益世界里的人必然有“利”的需要,但人又是生活在价值意义世界里的人,必有“义”的需要。所以幸福可以归纳为“义”与“利”的统一。根据这种分析,劳动者应该因劳动得福便是实践体面劳动的基本要求,即劳动者应该因劳动实现“义”的需要与“利”的需要,“有权得到合理的补偿”[438]。
一方面,劳动是劳动者做出的道德行为,因而任何一种劳动,只要是对人类有用的劳动,就应该得到社会的道义肯定。社会应树立起尊重劳动的道德导向,使劳动成为“最受尊敬的事情”,使劳动者成为“最可爱的人”。树立尊重劳动的道德导向的前提是深刻理解、深切悟劳动的伦理意义:劳动既具有个人意义,更具有社会意义;既具有生存性质,更具有道德内涵;既是劳动者生存发展的根本手段,也是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根本方式。尊重劳动要求通过彰显劳动的价值引导大多数人通过诚实劳动实现人生价值,平等地对待各种形态的劳动,让所有创造价值的劳动都体面,另一方面,确保劳动者因劳动应实现“利”的需要,即应保障劳动者能够体面地生活。保障劳动者体面地生活,必须保障劳动者得到合理的收入。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大踏步迈向小康社会的时候,也不得不注意到轻视劳动,鄙视劳动者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此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一定范围内的分配机制不合理及官僚体制的腐败。现阶段,我国劳动分配占收入分配的比例偏低,资本分配占据收入分配的比例过高;二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与行业差距正在不断扩大,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依然过大;部分垄断行业的收入,福利待遇畸高。以上种种现象若得不到有效扼制必将极大挫伤普通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此外,社会主义正常分配体系正受到比较广泛存在的灰色收入与权力寻租现象的侵蚀,严重伤害着整个社会分配机制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其二,就业是劳动者能够体面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实践体面劳动应确保劳动者能就业,能体面地就业。在现代社会,工作是人获得成功和展现雄心的根本途径,这也是工作动力和劳动道德形成的根本源泉。在工作岗位上能否取得成就以及取得成就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程度的基本评价标准。更重要的是,对于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通过劳动方能获得生存条件,保持最基本的体面生活。可见,就业对个体的人来说,是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创造美好生活、享受人生快乐、保障人格独立、身心正常发展的基础,是完善和升华人性的根本前提。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某些情况下,尽管工作本身索然无味,人们有时对它必须加以忍受。也正因为如此,罗素才强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单调的工作也比无所事事要好,马克思才肯定异化劳动的一定人道性。从人类发展历史看,普遍性失业则肯定会引起社会动荡,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政治动荡以及极权主义制度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便“可归因为普遍性失业和贫困”[439]。
从生产的角度看,就业实际即“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实现结合[440]。马克思指出,一切社会形态均需要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一要求只能在价值规律支配下自发地发生作用,劳动者因此根本无法充分、更无法体面地就业。所以马克思提出建立公有制确保国民经济各部门有计划按比例地合理分配劳动力。马克思此思想实际上强调了政府公共权力在解决就业方面应履行特殊责任,发挥特殊功能。现代社会,市场已成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公共权力基于正义理念,基于公平追求干预经济运行,可倾斜性地为市场经济中的弱者就业提供适度的便利和恰当的支持。
返观现实国情,以马克思体面劳动论视之,我们认为促进劳动者体面就业,在现阶段,我国以政府权力为核心的公共权力应在如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第一,消除就业歧视和就业障碍,建设公平合理的就业秩序。保障人权和公民平等劳动权利是反就业歧视的当然要求。政府应在消除就业歧视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如在公务员招考及事业单位招聘录用中,不设置歧视性资格条件(特殊岗位除外)。第二,统筹兼顾,扎实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第三,建立就业监控机制,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第四,切实控制失业率,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改革的推进,失业率在一定时期增加具有必然性,甚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失业之痛决定了社会在不对市场秩序予以刻意破坏的前提下,必须将失业率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更应该及时为失业人员开辟能够再就业的途径,为未能再就业的失业人员提供合理数量的失业保险。
马克思不仅强调劳动者应该就业,而且强调劳动者应该体面地就业。根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不体面就业的伦理批判,可将体面就业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就业的自觉性。社会主义制度以消除人压迫人的现象为根本任务。这就为形成自觉劳动的社会风尚提供了制度前提。二是劳动就业的平等性和普遍性。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条不同于私有制社会的基本劳动伦理原则。实践此原则意味每个社会成员,在符合应该劳动的标准下,应各尽所能地为社会劳动。三是劳动就业的义务性。社会主义建设是宏伟而艰巨的事业,劳动是劳动者的基本道德义务,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承担义不容辞的劳动就业义务。
其三,体面劳动的核心问题是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是体面的劳动,实际要求是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根据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保障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基本要求有:一是尊重员工的人格。“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对于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只有在劳动中才会脱离“为稻粱谋”的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升华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劳动的热爱之情,才会因此感到受到受重视、受尊重,才会感到能够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对劳动的热爱之情一经产生,劳动者自然更愿意自觉地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更愿意在同样的劳动形式下和劳动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二是制定并实施合理的薪酬福利。“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得到与其付出相对等的薪酬福利是员工辛勤工作的根本目的,这也是广大员工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二是为员工提供体面的劳动环境。饱满的精神状态往往只有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才能形成和保持,罗素就言,充满乐趣的工作带来的满足绝对大于“仅仅是逃避烦闷的工作所带来的满足”[441]。
其四,公正分配劳动义务。任何一个社会,真切感受到劳动艰辛,真正体会劳动意义,体验劳动快乐的是实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442]真正尊敬劳动的也是劳动者。相反,不劳而获者往往因为只是体会到劳动的艰辛而厌恶劳动并由此厌恶劳动者。存在不劳而获剥削现象的社会肯定是有道德缺陷的社会,其重要表现就是剥削阶级积累财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可出卖的东西。“劳动之烦根本就一个社会——文化现象”[443],要真正树立尊重劳动的道德导向,必须使可以劳动且应该劳动却不劳而获者受到道德的谴责。以马克思体面劳动观视之,劳动权利与义务应该在有劳动能力的人之间公平地分配。如此,既可以减少社会工作日中用于物质生产的部分,还可以减少某些社会阶层把劳动之累转嫁给其他社会阶层的可能性。这样,劳动愈发展,个人从事自由活动、脑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部分就越大,更多的人将因劳动而体面。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之所以忍心让劳动者从事不体面的劳动,重要原因在于资本家本人并没有为劳动付出生命力,生产剩余价值耗费的实际只是工人的无酬劳动。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让劳动者从事不体面劳动,是因为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劳动力。马克思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制度合理,特别是产权制度合理是体面劳动实现的根本基础。现阶段,私有制的产权与我国私营企业劳动者的劳动不体面比较突出显然有很大关联。此外,利益集团、行业垄断使得一些地方部门和国有企业无视职工权利乃至侵害职工权利的现象也常有发生,一些人将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变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些情况与现阶段我国一些具体制度不完善有很大的关联。在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切实实践体面劳动,必须坚持和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为此必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同时加强规范、监督雇主或管理者行为的力度,积极督促他们切实履行保障劳动者体面劳动的义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