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浮世,心向清欢-杜甫:当忧国之情遇到诗意之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1.

    公元756年的八月,长安城里硝烟弥漫,萧条不堪。杜甫一个人住在破旧潮湿的简易房里,不能出去,也懒得出去。窗外,要么是探头探脑的特务,要么是三五成行的叛军士兵。杜甫看着偶尔经过的流离失所的百姓,长吁了一声,感叹生活暗无天日,才发现,天好像真的黑了。是啊,天黑了,杜甫不得不整理桌上的稿件,没有烛火,什么都写不成。

    这几天,他正在起草一些诗文,其中一篇叫《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还有一组诗叫《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这些诗文涉及到赋税、交通、征役、币制等各方面问题,都是他在为剿灭叛军和如何安抚受难百姓建言献策。杜甫被叛军俘虏已一月有余了,幸好他官职不高,才没有像王维一样被关进监狱。但戒严的城市不过是一个放大版的牢笼,他受困其中,不知道国家的局势,不知道家人的安危,也不知道自己将被叛军如何处置。杜甫已自顾不暇,却仍在忧国忧民。光线越来越暗,桌上那凌乱的草稿都有点分辨不清了。索性,杜甫将书桌往旁边一推,合衣倒在了冰凉的土炕上。也许闭上眼睛,烦心事也就随之忘了。不知躺了多久,忽然觉得屋子里好像有些许光亮,睁眼一看,有一束银白色的光从狭小的窗口泄进来。喏,中秋了。

    我一直觉得中秋节的月亮不仅大而圆,而且是有魔力的。仿佛那月亮是吸收了诗意才变得格外明亮,一道光芒射出去,人间便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便有了“秋空悬明月,光彩露沾湿”,便有了“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束皎洁的月光一下子就拨动了杜甫心里那根浪漫的弦,于是他写了这样一首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

    诗的大意是说家人都在鄜州而他却独自被困长安,彼此思念又不得团圆。

    我尤为喜欢颈联。秋浓雾重,杜甫一个人在月下沉思,忽闻身后有声响,一回头,看见妻子正从浴室中走出来。妻子身上的浴巾抹胸裹着,锁骨的凹陷处还有几滴未擦干的水。水珠随着身体的晃动流淌下来,流到浴巾的边缘,消失了。妻子长发垂至腰间,但此刻,是铺漫在胸前,和着身体的韵律,宛如一道黑色的瀑布。妻子一边走,一边熟练地用毛巾把半干的头发裹住,然后在头顶处高高绾起。待走到杜甫身边时,头上的香气和深秋的雾气就混成了一块,不知是雾打湿了妻子的头发,还是云鬓熏香了雾气。妻子站在杜甫身边,将手臂环绕在杜甫的腰间,这一拥抱,竟让杜甫不禁打了个寒颤。难怪啊,妻子本就白皙的手臂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剔透如玉,怎能让他不生寒凉呢?

    其实这一年,杜甫的妻子差不多已经三十五岁了,且是几个孩子的母亲,又经历了贫穷和战乱,大概谈不上什么颜值和身材。而且在这样一个晚上,也许感怀时势、哀叹命运、悲悯苍生更适合杜甫,但他没有,他想起了妻子,想她的云发和玉臂。

    世人总说李白“浪漫”,说杜甫“现实”,郭沫若先生也用十六个字概括了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疮痍与疾苦,仿佛杜甫一生只书写了苦难。杜甫的诗中当然有苦难,不仅有他自己的苦难,更有全天下的苦难,这是一个儒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但他的诗中并不只有苦难,更有一个诗人纯粹而浪漫的心灵。

    02.

    与老年时的“艰难苦恨繁霜鬓”不同,杜甫少年时曾是那样的英姿勃发。这与他的家族和家庭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杜甫虽然在三十六岁前并未到过长安,但他的家族原属于京兆[21]杜氏,在汉朝时,人们曾用“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来形容韦氏和杜氏两个家族的强盛。往远说,杜甫的远祖杜周是汉武帝时期的酷吏,官至御史中丞;往近说,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时期的文坛巨匠,近体诗的奠基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生长在这样一个世代奉儒的官僚家庭中,杜甫很小便有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

    如果再为他的用世之心找一个缘由,那大概就是时代。李隆基当上皇帝的那一年,杜甫来到这个世界,紧接着,唐朝就拉开了“开元盛世”的大幕。杜甫曾说“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我想,也许他十五岁那年在树顶放眼看到的,除了梨子和红枣,还有那层林尽染般的繁华世界。于是杜甫走了,带着他少年的理想,带着他植根灵魂的抱负,开始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探寻。

    燕赵的辽阔、齐鲁的巍峨和吴越的秀丽,如美酒般让他不能停杯,一饮,就是十七年。这十七年中,有时,杜甫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像二十五岁那年考进士落第,他没有返乡苦读再战科场,而是一刻不停地又回到山水中,继续不羁的漫游。有时,又像刘禹锡说的那样“暂凭杯酒长精神”。神州大地上那些逶迤的山和奔腾的水惹起了他的怜爱,这一种怜爱,其实便是一种兼济天下的情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比如这一首《望岳》。听听最后那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声呐喊里有杜甫的雄心,也有唐人的气魄,吼出来,仿佛在一千年后的今天还能听见回响。可是那层层白云,那翩翩归鸟,已经让他心旌摇曳了,难道就没有几分流连忘返吗?

    我们只知李白洒脱,却不知杜甫在青春意气时也有过“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不羁时光。

    03.

    杜甫生命里的潇洒和不羁在公元744年的时候,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被发挥到极致。这个人就是李白。公元744年,杜甫已在广袤的山水间徜徉了十余载光阴,是结束漫游直奔长安,还是继续这种逍遥快意的生活,成了他的难题。而在同时,李白则刚刚结束了他的长安岁月,正要开始一段新的人生。两人在洛阳相遇了。很难形容这是一次怎样的相遇,如果非要找一个喻体来相比的话,那么大概就是泰山和昆仑连绵在了一起。

    我想这比喻是没有错的,因为李白与杜甫不仅是唐朝文坛,而且是整个诗歌王国里的两座高峰、两个巨人。他们之间的这一次握手、这一次同行,简直可以说是人类社会里的神话。但在当时,这个比喻并不成立。因为他们相遇时,李白已是那个时代天王级的人物,而杜甫,大概只有他游历过的那些山水听过他的诗歌。杜甫见到李白,相当于今天的粉丝见到了偶像。

    如果你见到自己的偶像会做什么?求签名?求合影?那如果有人告诉你可以与偶像见面三次,你们在一起的时光多达数月,偶像不会在你面前恃才倨傲,和你相处如弟兄一般,你们还可以一起登山涉水、策马逐猎、纵酒狂歌、寻仙访道,那么你又会怎样?

    不管你会怎样,杜甫的答案是:我要为他作诗,让后世人们知道两个他,一个是本身的他,另一个是我诗中的他。杜甫做到了。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春日忆李白》

    这是赞李白的诗。

    ……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饮中八仙歌》

    这是赞李白的酒。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这是赞李白的豪迈飘逸。

    从《梦李白》到《赠李白》,从《春日忆李白》到《冬日有怀李白》,杜甫提及李白的诗前前后后竟多达二十首。如果没有这一次相遇,我们眼中的李白或许是另外的李白;如果没有这一次相遇,杜甫可能也还是那个沉郁顿挫的杜甫,而不是这般的纵意疏狂。

    这样的旅行以杜甫的一句“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为结束语画上了句号。公元745年的冬天,杜甫与李白结束了他们之间第三次携手同行,各奔东西,各赴前程。

    04.

    也许人生的轨迹是注定的,注定要经历你该经历的东西。比如杜甫,他注定要经历苦难,注定要忧国忧民,所以在他父亲可以助他一臂之力时没有想过去长安;在开元盛世的大好年头时没有想过去长安;在自己风华正茂时也没想过去长安,反而在“天宝危机”已经酿成时,他选择了这座城市。

    公元747年,唐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听闻这个消息,三十六岁的杜甫带着满腹的诗书、绝顶的才华、开阔的眼界、满满的诚意,以及他少年时的那个梦想,来到了长安。然而,杜甫又一次落榜了。落榜的原因不是才疏学浅,而是他被参演了一出名叫“野无遗贤”的宫廷大戏。

    那一次国考的结果出来了,无一人中第,唐玄宗狐疑,问身为主考官的宰相李林甫何故是这个结果,李林甫说:“天下的贤才都已经在您的朝野之中了,无一人遗落。”李林甫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一个野心大于才学的人,只能靠阻塞言路、排斥贤才的方法来确保自己的地位。这样荒唐的话大概都骗不过三岁的孩子,可是作为曾经的盛世明君,唐玄宗听到后竟满意地笑了。于是,万千学子报国无门。这出戏的主演是李林甫,配角是唐玄宗,杜甫是无数龙套中的一个。

    杜甫忽然想起了李白。哦,不是他又想念李白了,而是他想起了李白步入仕途的经过。李白也没有参加考试,但是有玉真公主的提携和贺知章的推荐,李白还是做了翰林院供奉。杜甫在科场失意的第二年,开始了他的干谒求仕之路。然而,李白是李白,李白的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人早已不复存在。杜甫奔走献赋,却没有遇到属于他的“玉真公主”与“贺知章”。

    公元750年,杜甫的人生再度燃起希望。他听说唐玄宗要在第二年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立即写了三篇颂文寄给唐玄宗,博得了玄宗的赏识,并让他在集贤院待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此时的主事者仍然是李林甫。

    杜甫来长安五载,朝廷没有给他任何名分,但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已经等不及名分了。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

    公元751年,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蛊惑,对西南用兵,结果惨败。杨国忠对兵败之事闭口不提,反而叙述战功,然后又在河南陕西一带大肆征兵,补充前线。百姓们听说西南环境恶劣,即使不战死也很难生还,于是行者怨声载道,哭声振野。杜甫见此惨状,又怒又悲,用这首诗来讽刺穷兵黩武的政策,哀叹人民的遭遇。

    公元753年,李林甫死了,但宰相这个位置并没有如民所愿出现一位贤才,接替李林甫的人是杨国忠。从此,在内宫唐玄宗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而无心政事;在外朝杨国忠又大权独揽,权横朝野。外戚,又一次走上了历史舞台。那一年的三月三日杨氏兄妹到曲江春游,芳馥于路,靓妆盈巷,而这一切的背后,一场巨大的灾难已经悄悄降临了。杜甫看到这些,内心不免感慨。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

    公元755年,杜甫终于等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官职——河西尉,一个穷乡僻壤替人跑腿的官。杜甫接受不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把任命通知书撕得稀烂,怒言道“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这一撕,撕怒了朝廷,将他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的工作就从跑腿的小张变成了看大门的老王。杜甫还想撕任命书,可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困顿长安近十年,现实,让他不得不与生活妥协。同年十一月,杜甫往奉先县[22]省家,进门的那一刻得知了小儿子在家中饿死的噩耗,他想起了自己返乡途中写下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05.

    公元756年来了。安禄山造反,长安城沦陷,唐玄宗出逃,杨贵妃自缢。大唐乱了。那么杜甫呢?杜甫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得是那样紧密。他在上一次省亲后把家眷也带回了长安,没过多久,安禄山叛军也到了潼关外。无奈之下,杜甫只好携家至鄜州[23]避难。换作常人,眼前的安全和家人的相守大概是这战乱中最大的幸福,但杜甫却难以心安,他的心里装着整个大唐,却只恨鄜州太小。七月,唐肃宗在宁夏灵武登基即位的消息传到了这个小县城,好似阴云密布的天空裂开了一道缝隙,漏下一束光。杜甫决定让家人继续留在鄜州,自己只身前往灵武,投奔那束光。命运是那样无情,还未走出三秦大地,杜甫便被叛军所俘,押回长安,于是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个片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一转眼,又是春天了。草木并未因战乱而忘记生长,这座城市却因丛生草木而显得荒凉无比。对于杜甫来说,从没有一个春天如这般煎熬。为时而感,看到花开也会流泪;别离家人,听闻鸟鸣也会惊恐万分。

    杜甫这次被叛军囚禁在长安整整八个月。那个中秋之夜,杜甫把他的忧、他的愁绾在妻子的云发里,融在那一片清冷的月光中;那个荒凉的春天,他在花开的声音里感时伤事,抒怀忧心。

    到了公元757年,杜甫履历表的“别名”一栏里又多了一项,那就是“杜拾遗”。这一年的四月,杜甫冒险逃出长安,投奔唐肃宗。肃宗被其忠心所感,封他为左拾遗。可是很快,与杜甫交情深厚的宰相房琯因为作战不力、用人失误、好大喜功而被罢免,杜甫上书为房琯辩护,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离百姓越近,就越能看见世道的本来面貌。杜甫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第二次回河南省亲,刚巧赶上官军与叛军的邺城[24]之战。官军大败。回来的路上,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痛彻心扉,哽咽着给我们讲了六个不忍卒读的故事。

    《石壕吏》中,石壕村一对老夫妇的三个儿子都已奔赴疆场,可是官吏又来强征。想想失去依靠的儿媳和嗷嗷待哺的小孙,为了保住这个家里最后一个男子——老翁,老妇只好从军征战。

    《新安吏》中,新安[25]这个小小的县城已经没有成年男丁可选,于是那些只有十七八岁的少年也要去守卫洛阳了。望着这些年少的身影,青山上还回荡着送行者的哭声,可那又有什么办法呢?国家危难,需要的正是他们啊。

    《潼关吏》中,在潼关守城的士兵已疲劳不堪了,为了守住大唐王朝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口,他们正日夜奋斗高筑城墙。想想即将到来的恶战,想想那些已经阵亡的将士,请全力以赴打赢这关键的一战吧。

    还有《新婚别》中那对在婚礼第二天便要分别的小夫妻;《垂老别》里那个人生暮年仍要与老妻惜别的老翁;《无家别》中那个因家中一片荒芜而第二次重返战场的无家可归的人……

    这样的诗读起来当然不算优美,可诗句当中对百姓满满的情意和对国家深深的牵挂又无疑是最美的。在唐代,诗人并不罕见,用诗歌去记录青山绿水的人也太多太多,但用诗歌来描写那些青山滴下的血和绿水流淌的泪的人,除了杜甫,又有谁呢?这是一个带伤的时代,即便是岁月,也只能抹掉痛楚,却无法拭去疤痕。而杜甫的诗,就像一个善良的摄影家,把那些纠缠的疤拍成最美的模样,给世人看。

    06.

    后来杜甫辗转到了成都。离让他遍体鳞伤的战乱远了,离让他失望透顶的朝廷远了,但在成都的几年里,杜甫并非没有苦痛,也没有忘记国家,他依然在呻吟着,在呐喊着。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在这首诗里怒斥了秋风,控诉了冷雨,也抱怨了邻村的顽童,是他们合起伙来让黑夜变得更加恐怖。破旧的布被冰冷似铁,千疮百孔的屋顶让他一家子在这个雨夜无法栖身,如此漫长而凄惨的夜,何时才能挨到天亮呢?

    如果是我在这间屋子里,我确信我也会呼出“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啊,谁不想过上安稳舒适的日子呢?可是杜甫与我不一样,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丧乱中千千万万和他一样受苦的人呐喊。那一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从传出草堂的那一刻起便感动了千万人的心,直至今天。

    杜甫的日子真的很苦:“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杜甫的心也是苦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无比怀念家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而让杜甫最牵肠挂肚的,还是国家与人民:“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我原以为饱受生活煎熬的杜甫会就此陷入到哀痛中不能自拔,以为从此只能读到满目疮痍的诗句,以为性情里本来有的浪漫会彻底被残酷的现实碾碎。然而我错了,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说“一个人可以被消灭,却不能被打败”一样,杜甫那颗诗意的心尽管千疮百孔,却从未死去。

    杜甫的草堂刚刚修成不久时,有近邻来访,于是杜甫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至》

    舍南舍北的流水,日日飞来的沙鸥,曲径通幽的小路,与客人促膝对饮的老酒,仿佛所有的劫难都不存在了一样,仿佛他的生命里从未有过不堪,有的只是静谧与雅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还有这一场滋润人们心灵一千年的春雨。杜甫在这个春雨悠悠的夜晚体味着,体味着细雨无声的博大,也体味着万物复苏的生机。他也在畅想着,畅想着春芳沾湿的明媚,还有姹紫嫣红的成都城。所有的战乱和流离就融化在这场细雨里了。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这一句让我想起了三百多年后正值青春年华的李清照。那一晚,李清照为春花所恼,纵酒消愁,却没能改变绿肥红瘦,到底是少女情怀。这一次,五十开外的杜甫居然也为一场花事而烦忧。“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没经过?当年被叛军所俘,也没能改变杜甫的志向和初心。可现在,他居然为该喜欢颜色深一点的桃花还是颜色浅一点的桃花而发愁。

    还有那一首: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戏蝶”“娇莺”“黄四娘”,如果不是早知道这一组诗叫《江畔独步寻花》,我差点以为它叫《粉红色的回忆》呢。杜甫在他的草堂里过着最黯淡、最苦的日子,却写出了最明媚、最美的诗。

    07.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门关外终于传来了好消息,一个让杜甫热泪盈眶的好消息——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了。可他的日子并没有像他在诗里写得那样春色作伴还故乡,从梓州到嘉州[26],再到渝州[27]、夔州[28],安史之乱结束两年了,杜甫还是没能离开四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风急天高,猿声凄切,无穷的落叶纷纷飘去,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人生暮年,病痛缠身,连重阳节的美酒也不得不停饮了。曾经十年的困顿没让他颓废,战乱中的危险也改变不了他的意志,可是现在愈发衰老的身体、一路的颠沛流离,让这个与命运抗争了一辈子的强者败退下来。

    命运啊,他已经向你低头了,又何苦不依不饶呢?晚年的杜甫只剩一个心愿,那就是回到家乡,可是载着他北上的那条小船却偏偏又遇到了风浪,让他漂泊到更远的南方。至死,他也没看到收复后的长安,也没再回到他心系的故园。

    08.

    杜甫没有李白那样潇洒,终日在云与月间飘逸;也不似孟浩然般淡然,把尘世里的苦变成田园里的一把土。他把他所有的诗意都献给了山河破碎的国家与身世飘零的人民,这样的情怀叫伟大。人们称杜甫或者杜甫的作品为“诗史”,我觉得不对。他终究是个诗人,骨子里有那些史官们无法企及的诗意。这两个字应该反过来,他是把苍白无味的“史”,生生地,写成了斑斓瑰丽的“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