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是一部奇书,所录之事有趣至极。
西晋时期的文学家潘岳,也就是那个“貌似潘安”的潘安,相貌极其俊美。年轻的时候,他挟着自己的长弓走在洛阳街上,粉丝迷妹们看见他都手牵着手把他围住,幸亏那时候没有手机,不然要一个接着一个合影了。与潘岳同时代的左思就不一样了,其实论文采,左思并不逊色于潘岳,不然怎么会有“洛阳纸贵”呢?正是因为左思成《三都赋》,洛阳人士竞相抄写,才造成了纸张价格的上涨。不过论及相貌,左大文豪这张脸就令人不敢恭维了。左思听说了潘岳在街上的风光,也学着潘岳的样子到处游逛,结果妇人们都向他的身上吐口水,弄得左思狼狈不堪。这一局他输得很惨。
还有一个叫卫玠的。他从江西来到京城时,洛阳城的大街小巷都站满了人。人们早听说卫玠容貌奇美,所以都想要一睹他的风采。卫玠身体本就虚弱,经此一番劳累后便病倒了,后来竟不治身亡。当时人们都说卫玠是被“看”死的。也不知那些围观群众当中,有几人晓得这卫玠为当时著名的玄学家,是太子的老师啊。
由此可见,这个世界从来都是看脸的,而且在“被看脸”这个问题上,女子更甚。但是有一个人,史书典籍里从未提及过她的相貌,我们关注了她一千年、崇拜了她一千年、爱了她一千年、怜了她一千年,也似乎忘记了去探讨她的相貌。她,就是李清照。
02.
天注定李清照是个才女。
人们通常把诞生在显赫世家中的人称为“含着金汤匙出生”,那么李清照,大概可以说成是捧着书卷出生的吧。在某些方面,子女的名气太大对于父亲来说并不是好事。正如苏轼的光芒掩盖了苏洵,李清照的华彩也使得她的父亲李格非逊色不少。以至于后世提及这个人时更多的是把他定义为“李清照的父亲”,要不然“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才应该是这位宋代文学家最大的头衔。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不是寻常女子,据说亦是出身书香门第,文学修养甚高。李清照出生在这样的家境中,自然不会像大多数封建社会的女子一样把“无才便是德”奉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只可惜在那个年代,她无法像男子一样剑指科场拿个状元郎回来。
不过,性别并不能限制李清照。大约在她十五岁的时候,李格非晋升为礼部员外郎,李清照也跟着从家乡山东济南搬到东京汴梁生活。没多久,京城的青青子衿中便多了这一抹粉红。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欧阳修经历了世事沧桑,在三十九岁那一年淡淡地说了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让我们觉得意味颇深。这样的心思,十五岁的李清照也有。至今没有人知道李清照在故乡的那一次溪亭之旅到底有没有喝酒。她是酒醉而忘记归路,还是陶醉在了美妙的风景里而不愿离去,没人知道。才女的心思你别猜,我们只消知道:那一年,一个灵动而才思奇绝的少女与盛放的莲花,组成了夕阳西下里最动人的画面。
很多人坚持李清照是陶醉而非酒醉,因为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怎么会喝酒呢?但是,她可是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在一个雨疏风骤的夜晚,李清照醉倒了。这次是真的醉了,醉到第二天清晨醒来时依然带着浓浓的酒意。如果李白、欧阳修痛饮是为了消世事之愁,那么李清照有灿烂的年华和无忧的生活,是何事要她如此心伤呢?原来,是因为一场花事。她醒来问侍女的第一句话便是:“窗外的海棠花怎么样了?”那种焦急,那种关切,无以言喻。当她听到侍女说海棠花一如往日时,李清照苦笑道:“你知道吗?一夜的风雨过后,海棠必定是叶繁而花残了。”为一株海棠的凋零,为一年春光的离去,苦闷痛饮。无一字伤心,又无一字不伤心。
两首小词,精炼到极致,细腻到绝处,美妙到尽头。这两首小词一经流出,李清照便名动京城,以至于连“苏门四学士”中的晁补之、张耒也被这个小姑娘的才华给打动,不计身份地与李清照结为忘年之交。然而,令这两位文坛大家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姑娘在灵动、细腻、善感的背后,更有几分家国情怀。
那一年,张耒读唐人元结的《大唐中兴诵》有感而发一首《读中兴颂碑》。诗成之后各路文豪竞相作诗唱和,李清照作为张耒的友人自然不会错过这一局。李清照作《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以安史之乱入题,分析唐王朝衰败的原因,进而暗讽了当今朝廷党派之争严重、君主软弱怯懦的事实,表现出了对宋朝江山的担忧。一个花季少女竟然有如此高深的政治见解,令多少士大夫自叹不如。
爱情说来就来。
当这一首首诗词流传开来,整个京城士林都为之震动时,李清照的才情也深深触动了一个人的心,这个人就是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捧着李清照的词作,为这个女子“惊起一滩鸥鹭”的活泼和“应是绿肥红瘦”的知性所倾倒。封建社会的婚姻总少不了父母之命,于是吏部侍郎赵挺之到礼部员外郎李格非家登门求亲了。门当户对的两户人家,天造地设的一双璧人,这桩婚姻一拍即合。尽管早听说赵明诚是个德才兼备、前途光明的好青年,李格非对这个未来女婿,也是要见一见的。赵明诚出现了。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苏轼在他的《蝶恋花》中写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美人与秋千,是一对相得益彰的组合。李清照在秋千架上慢慢停止了摇摆,站起身来,慵懒地揉揉纤细的手。一个“慵”字,疲乏里有些懒散,随意中又有些妩媚,刚好是最美的样子。身旁含苞待放的花枝上挂着点点露珠,正如她自己,涔涔香汗浸湿薄薄的衣衫。这时,突然有客人来访,出于那个社会女子的本能,李清照匆忙逃离,匆忙到跑丢了脚上的鞋子,跑掉了头上的金钗,却不知这看似狼狈的样子,成了最迷人一瞬间。那么这位客人是谁?我想应该不是常来常往的晁补之、张耒等世叔世伯,也应该不是纯粹的陌生人,不然那一个“羞”字从何而来呢?最后一句太妙了:“和羞走”是一个闺中少女的腼腆,“倚门回首”是一个怀春少女的悸动,“却把青梅嗅”是一个烂漫少女的聪慧与风情。
如果此前赵明诚对李清照的感觉还仅仅是才华上的仰慕,那么在这首词之后,我相信赵明诚对李清照是明白无误的爱了。
事实证明,李清照和赵明诚彼此都选对了人。我一直认为夫妻间除了情投意合外,志同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人至少要有一种共同的爱好,婚姻才能走得更远。婚后不久,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找到了他们共同的兴趣——对金石书画的研究。那时候赵明诚依然是太学生,经济上并不宽裕。每逢初一十五他都会告假出来,先把衣服到当铺典当,再到相国寺买一些碑文和果实,然后回到家来与李清照一起,边品尝鲜美的果实,边欣赏研究碑文字画。这样的日子,李清照自己说像葛天氏的臣民,人们梦想中的神仙眷侣不过如此。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
在《漱玉词》中,这一首不算大作,但我独爱这阙小词。在卖花人的担子上,买一枝含苞待放的春花。那花上凝着露珠犹如美人垂泪,更显楚楚动人。这时,她一面怕丈夫觉得她的容颜没有花颜美丽,一面又偏要把花插在发间,让丈夫比个究竟。当才华遇见娇嗔,怎能让人不心生怜爱?
公元十二世纪来临的那一年,李清照十八岁。我们不知道她的样子,但见识了她不逊须眉的才华和那颗玲珑剔透的心。
03.
眼看着李清照就要打破诗人多苦难的定律了,我刚要为她庆贺,又忽然想到了一些不愿想到的事。比如,在李清照出生的前两年,一个叫赵佶(宋徽宗)的人来到这世上,这意味着北宋的生命从此进入倒计时。李清照的静好岁月,又能到何时呢?
从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开始,朝廷上正式分为两派,支持变法的叫作“元丰党人”,反对变法的叫作“元祐党人”。十几年来,随着龙椅不断易主,两党之间的较量也互有胜负。公元1102年,也就是李清照婚后的第二年,一直把持朝政的向太后病故,宋徽宗终于拿回了本该属于他的皇权。支持新法的元丰党人又一次占领高地,一百二十位元祐党人被贬官、降职,他们的名字被刻在石碑上,竖在端礼门外,被称为“元祐党人碑”。这其中,就有李格非的名字。与此同时,他的的亲家公赵挺之却一路迁升,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李清照不顾封建礼教的约束,用“何况人间父子情”这样动人心扉的诗句上诗公公,希望他能救自己的父亲于水火。可惜,身为元丰党人的赵挺之,此时已顾不得姻亲情面了。李格非被免职,携家眷回到山东。
李清照第一次感受到政治的残酷,用“炙手可热心可寒”来表达心中的悲凉,可她并不知道,政治与她之间的恩怨情仇才刚刚开始。公元1103年的九月,朝廷下诏禁止元祐党人的子女在京城居住,同时也规定宗室不得与元祐党人的子女成婚。虽然赵明诚不是皇室宗亲,但他毕竟是丞相的儿子;虽然李清照已嫁给赵明诚,可她毕竟是李格非的女儿。就这样,李清照只好回原籍投奔娘家,珠联璧合的一对成了分飞的劳燕。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荷花开始凋零的时候,竹席上也传来了寒凉的秋意。褪下轻薄的罗裙,孤枕难眠。凝望天空,企盼鸿雁传书来,看到的却是南飞的北雁与清冷的月光。花,无可挽回地凋谢飘零;水,不再西归地向东流淌。相思仿佛月亮,只有那一个,却照在她与他两个人的身上。她拼尽全力要挥散这离愁,却不想,才把它从眉间卸下,它又悄悄地爬上了心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就算穿过了弥漫的雾,还有浓沉的云,日子是这样没有光亮。时光,任凭它随着熏香一起消磨在香炉中。又是一个孤独的重阳,凉意浸透了每个角落。也像当年的陶公那样黄昏后东篱把酒,就连菊香也一般无二,这秋天真的没有悲伤吗?当西风卷起珠帘,帘后是一张比黄花更加消瘦的脸。
公元1105年,李清照二十二岁了,我们还是不知道她的样子,却在她的诗词中读出了她对亲人与爱人的深情。
04.
公元1106年,天下大赦,元祐党人碑被毁,李格非复职,李清照也被解除了限制,得以进京与丈夫团聚,娘家的事终于风吹云散了。李清照以为新婚燕尔时的生活可以重来,可是仅仅过了一年,一直与赵挺之作对的蔡京当上了丞相,赵挺之随即被免。没过几日,赵翁竟然撒手人寰,他这一离去,赵氏一族便成了蔡京刀俎下的鱼肉。在经历了牢狱、降职之灾后,李清照夫妇二人离开了令人伤心的京城,回到赵明诚的故里——青州[79],开始了一段潇洒且浪漫的岁月。
李清照与赵明诚在青州闲居了十年,他们给自己的居所取名为“归来堂”,大概是取“归去来兮”之意吧。在归来堂中,对古书和金石书画的研究成了他们真正的事业。他们几乎把维持衣食用度之外的所有钱拿出来搜集这些东西。每得一书,两人便一起校勘、整理,若是得到书画古玩一类,夫妇俩更是要欣赏、研究个透。有时候,蜡烛都燃烧尽了,两人还是沉浸在获得至宝的欣喜中不得入眠。
李清照爱书爱到了极致。他们在家中建立了书库,将书籍分类入橱。如果谁取书时不小心弄脏或者弄坏了书籍,便一定要整理、修补好方才罢休,她见不得书籍被毁坏的样子。女人多是“剁手党”,李清照也不例外。然而,能让李清照为之“剁手”的,唯有书籍。为了能够拥有更多的书,李清照不吃第二道荤菜,不做第二件有绣花的衣裳,不戴珠宝首饰,不买豪华家具。一个女子,当她的内心是那样锦绣,那么她的外表也无须这些装饰了。
看到这,如果你把李清照定义为书呆子,那我要为她喊冤了。李清照书读得极高,牌也打得极妙,李清照娱乐起来不输给任何人,打牌挑剔得很。有的她嫌庸俗,妨碍了她风雅的文艺气质;有的她嫌太凭运气,体现不出她通慧的聪明才智;有的她嫌太难,曲高和寡,博友难交;有的她嫌简单,浪费时间,毫无兴趣。如果仅仅是打牌,也不过是消遣时光罢了,难得的是,李清照后来把她自己创立的游戏、打牌的心得以及对时事的看法,都写成了文采极高的《打马图经》和《打马赋》。
李清照好赌,并且把“赌”蔓延到了读书上。归来堂中的书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可是关于读书,夫妻俩又谁也不肯服软认输。晚饭后是用来喝茶的时光,但这茶可不是轻易能喝到的。当茶香在房间里弥散开来,一人指着堆积如山的史书问某典故或者某知识是出自哪本书的哪一卷的哪一页,对方答上对方先喝,对方答不上则出题者先喝。有时候胜利者太开心了,一激动,竟洒了一身的茶水。六百多年后,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用“赌书消得泼茶香”来形容李清照夫妻间的这等风雅乐事。
李清照在青州的归来堂一住就是十几年。我们不知道三十多岁的李清照是否如常人一样被岁月夺走了光彩,但她的博学和雅趣却令人仿佛嗅到一阵芳香。
05.
公元1126年至1127年,大宋王朝发生了一件事,为后世金庸先生写小说创造了素材。那部小说有两个男主人公,一个叫郭靖,一个叫杨康,这个事件就是“靖康之变”。北宋完了,徽、钦两位皇帝被金人抓到了北方,赵氏家族里最不起眼的赵构同学跑到南方,建立了南宋。
公元1127年,赵明诚因为母丧前往江宁,独留四十四岁的李清照一人在山东的战乱硝烟中。五月,李清照回青州老家整理金石文物准备南渡;七月,赵明诚授任江宁知府;十二月,李清照带着十五马车的至爱启程江宁。随后,他们留在青州十几间屋子的无法一起装运出来的书籍什物,全部在金人的野蛮侵略中化为灰烬。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
如果说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写下《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已经显露出一些家国情怀的话,那么这一次,这个中年女子展示给世人的则是她的英雄气概。当她行至乌江时,身后是被毁的家园,前方又传来了江宁城叛乱、赵明诚临阵脱逃的消息,李清照望着滚滚的乌江之水,沉吟道:“生,要做人中的豪杰;死,要做鬼中的英雄。我们至今仍不能忘记的,是项羽不肯退避江东的骨气和坚定。”突然间,一个柔弱、纤瘦的女子变得那样刚强,一股宁折不弯的力量让江山与后世都为之震动。
青春的岁月没了,安稳的生活没了,家园没了,那十间屋子的古玩书画没了,连大宋的江山也少了半个。但是,她要经历的劫数还远不止这些。
如果你问二十二岁的李清照“世界上最苦的差事是什么”?我想,她会说“相思”;如果你问四十六岁的李清照“世界上最美的差事是什么”?我想,她还会说“相思”。相思相思,相互而思,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可以思念的人,并且他也在思念着你,这多么美。但这样的美事再也不会发生了,因为那个她思念的同时也思念她的人,在这一年永远地离开了她。公元1129年,赵明诚突发疾病离世,留下李清照一个人品尝这世间的苦楚。
那个相依相伴的人,已经与她走散在世间,他们共同摩挲、欣赏、钻研过的那些金石书画便更加珍贵。安葬了赵明诚,李清照自知以她一个人的力量已无法在这战乱的年代保护好这些至宝,便想投奔在洪州做护卫的赵明诚的妹婿,于是差人将行李什物分批运往洪州。不料,几个月后洪州也被金人所破,那些寄存在妹婿家里的东西也随之化为云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等李清照从伤心中调整过来,“玉壶颁金”的传言又令她心惊胆战起来。所谓“玉壶颁金”,便是有传言说赵明诚曾以玉壶为贽投靠金国。这样一来,李清照手中那些珍宝忽然间变成了烫手的山芋,万般无奈之下,李清照只好一路追随高宗的足迹,献上这些金石器物。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天与云与雾连成白茫茫的一片,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仰望星空,银河也仿佛在转动。星空之下,千帆如梭。恍惚中,梦魂来到了天庭,天帝也看到了她的漂泊无依,问她是否有归处。她哪里还有什么归处?连那些引以为豪的诗句也毫无用处。大鹏同风起,振翅九万里,她也要随着这风到海外的仙山上去。
公元1130年,李清照乘船入海,在海浪的颠簸中,写下这首词。看到星河、千帆,看到“九万里风鹏正举”,我差点忘了她是那个“却把青梅嗅”的李清照。
我在写李贺时曾说:“如果当年辛亥革命成功后要立一块刻上所有被封建所害人名字的石碑,那么李贺一定名在其中。”其实,还应该有李清照。
公元1132年,李清照重病在身,漂泊无依,金石书籍也已所剩无几,这时,一个叫张汝舟的人闯入了她的生活。张汝舟与李清照的弟弟李迒同为官员,早听闻李清照那些珍贵的收藏,便花言巧语于李迒。在李迒的撮合下,李清照第二次走进婚姻。可当婚后张汝舟发现那些财物早已遗失时,他施以李清照的不是关怀,而是拳脚。
如果我说李清照丝毫没有纵容张汝舟的行径,向官府揭发了他为官时徇私舞弊的罪行,并提出解除婚约,你一定会为李清照的勇敢和反抗精神鼓掌;如果我说官府支持了李清照,解除了张汝舟的官职,并批准了他们离婚,你一定会为封建社会难得的公允点赞。但事实是,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三年徒刑。李清照入狱了。虽然后经友人营救,不久便获释,但是在没有触犯任何法律的情况下,拜“封建”两个字所赐,李清照还是搭上一场牢狱之灾。
走出囹圄时,李清照已经整整五十岁了。我想象不到一个普通的五十岁的女性在家破人亡、孤苦无依时,又经历一场牢狱之灾的境遇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李清照,她用一句“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表达了对侵略的憎恨、对国运的挂牵。那个“买得一枝春欲放”的女子哟,你何时变成了大丈夫?
五十岁,她的眼角和额头应该布满皱纹了吧?可是我们看不到。即便有,那些皱纹也遮盖不住她的傲骨、她的倔强、她的豪迈、她的大义。
06.
我忽然想到一个人——杨绛女士。1997年,杨绛失去了唯一的女儿,次年,与她相爱相伴一生的钱钟书先生也离开了她。这时,她已经八十七岁了。一个八十七岁的老人,接连经历失子、失夫之痛,她撑得过来吗?可以。2003年,九十二岁的她出版了回忆录《我们仨》,为读者讲述她与爱人、与女儿六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和点点滴滴,平淡而又奇伟。2007年,已经九十六岁的她,又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无论世事如何艰难,无论岁月多么残忍,内心强大与丰盈的人永远是胜者。
正如李清照,在经历过种种不堪与困苦之后,公元1134年,她在杭州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一月,到金华避难,又在慌乱中写成了《打马图经》并《序》,以及《打马赋》。《金石录》是赵明诚一生的心血,也是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妇二人爱的见证。现在赵明诚不在了,那些珍贵的收藏也都遗失了,李清照怀揣着爱与思与痛,又历经十年,终于完成了《金石录》的校勘整理,并上表朝廷。公元1143年,《金石录》发表,这也是李清照与赵明诚一世爱情的又一个篇章。
六十岁,她该更老了吧?或许身躯已不那么挺拔,可是她的坚定与不屈,却让她显得那样傲岸。
07.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十五岁那年,李清照泛舟溪亭,不知是酒醉还是陶醉,反正在荷塘深处,她成了风景。那个时候,时光如画,岁月如诗。而现在,她去双溪泛舟,风已住,花已尽,有的,只是肆意的哀愁。
心疼!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十六岁那年,李清照为一株海棠的绿肥红瘦而喝到酩酊大醉。那个时候,春去与花落是人世间最大的悲苦。而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什么酒能让她醉了,因为在如此浓的愁面前,所有的酒,都显得那样寡淡。
心疼!
然而,她还是美的,是那种被岁月剥夺了一切却依然用灵魂守住的美。女子常被比作花,李清照是哪一种呢?我想,她应该是桂花,就像她自己说的:“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