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单名一个“青”字。这名字并不算稀奇,也说不上什么寓意,可如果跟她姐姐的名字合起来,便有些意味了。她姐姐叫“丹”。
据说,她父亲年轻时特别喜欢绘画,画虾画得颇有齐白石大师的风范,而且立志要成为画家。可是她爷爷并不同意她父亲把绘画当作理想,认为画家是凤毛麟角,这样的人物不会出现在他们这种普通家庭当中,就让她父亲接了班成为了一名电工。后来,娶妻生子,养家糊口,绘画就仅仅是她父亲的业余爱好了。
可她父亲并没有完全放弃这个梦,于是就给她们两姐妹取名为“丹青”。如今,她和她姐姐一个是美术老师,一个是服装设计师。
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
李商隐一出生,他父亲就希望他能像商山隐者那样高义出山来拯救这个濒临倾颓的国家,于是为他取名为“商隐,字义山”。李贺幼时身体羸弱,家里便给他取名为“贺,字长吉”,都是美好吉利的意思,祈求他平安顺遂。
那么辛弃疾呢?他为何叫这样一个名字?
02.
公元1141年,《绍兴和议》正式签订。它大致有三方面内容:宋向金称臣;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白银二十五万两,绢帛二十五万匹。
那一年,辛弃疾还不到两岁,生活在山东历城[82]。是的,他出生在沦陷区,从来到世上的那天起,面对的就是金人凶狠的嘴脸。不仅如此,辛弃疾自幼失去了父亲,一说他的父亲便是死于金人的手中。那么在那个妇女无法支撑一个家庭的年代里,又是在金人残暴的统治下,幼小的辛弃疾将如何活命呢?幸好他的祖父辛赞还在,并且影响了辛弃疾的一生。
辛氏一族传到辛赞这一辈已经是四代为官了,只是辛赞不够幸运,偏偏他赶上了北方的沦陷。于是,在金人的威逼之下他出任了伪朝官员,一如当年的王维。我们当然可以质问他为什么不宁死不屈,可是他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难道要再搭上一个孙子,或者要搭上全城百姓的性命吗?当时有多少无奈,一千年过去了,我们无从知晓。但是辛赞的灵魂从来没有背弃过祖国,也没有放弃过统一,因此他给自己的孙子取名为“弃疾,字幼安”。“弃疾”和“幼安”均来源于西汉时期的大将军霍去病。霍去病,十七岁征战漠南,率八百轻骑歼灭匈奴两千余人,受封冠军侯;十九岁到河西[83]接受匈奴浑邪王投降,斩杀叛乱者,稳定河西局势;二十二岁率兵进行了汉朝攻打匈奴最远的一次战役,并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封礼。辛赞希望他的孙子可以像霍去病那样,以青春热血驰骋疆场、匡扶天下。
辛弃疾果然不负辛赞的期望,虽然他最终也没能像霍去病那样封狼居胥,但起码在那个阴柔的时代里,他成了为数不多的能够阳刚地活着的人。
03.
公元1161年,金国发生了大事。金主完颜亮野心勃勃欲统一天下,不顾一切向南宋发兵。不料,却在瓜洲渡[84]作战时被金人内部的保守分子所杀,金国顿时陷入到无主的慌乱之中。金国的内乱给了宋朝反击的机会,于是中原豪杰并起,誓要一举夺回失地。在山东,有一支声势浩大的队伍,为首的耿京自称天平军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各路义军给金人很大的威胁。这支队伍的掌书记便是二十二岁的辛弃疾。
可能有人会说,掌书记,又是个文官而已,文人不过如此。那么我要说,辛弃疾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从军的文人,他的所作所为,完完全全是一个壮士、一个豪杰。
辛弃疾曾与一个名叫义端的略懂兵法的僧人交往,后把他介绍到军中。谁知义端不怀好意,竟盗取起义军大印逃跑了。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要把辛弃疾处死。辛弃疾恳切地说:“请您给我三天时间,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我愿意接受重刑。”辛弃疾一路向金营追去,果然追上了义端。义端在求饶之际说:“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意思是“我看出了你的真正命相,你有青犀之相,力大能杀人,但希望你不要杀掉我”。但辛弃疾还是当场砍了义端的头,带回到耿京营里,耿京对他更加器重。青兕是类似于犀牛的一种野兽,从此人们称他为“辛青兕”。
第二年,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奉表归宋。辛弃疾的朝廷之行非常顺利,却不想在回来的路上听到了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耿京被杀了。杀害耿京的是义军的将领张安国,辛弃疾获此消息时他已投奔了金军。正如我们所想,辛弃疾绝不会饶过他。他率领人马直奔金军而去,在金兵大营中将张安国缚之以归,而金军,竟无人是他的对手。至于那个张安国,他的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一向把他定义为文人的辛弃疾,他在军中没有作一首诗,却杀了许多敌人和罪人。
04.
辛弃疾以他在起义军中的表现博得了南宋朝廷的注目,宋高宗封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我完全理解辛弃疾归顺朝廷的做法,他想得到政府的支持,想获得更多的兵力,想给敌人更致命的打击。但我至今也想不通南宋朝廷为什么会向辛弃疾张开怀抱,辛弃疾很明显跟岳飞是同样的心思,二十年前他们对岳飞举起屠刀,如今又为何将辛弃疾揽入怀中呢?
很快,辛弃疾与朝廷都发现了对彼此的误会。首先是朝廷,当宋高宗赞许了辛弃疾的壮举,当宋孝宗表现出要收复失地的雄心,辛弃疾开始大胆向朝廷提议,并慷慨激昂地写出了《美芹十论》这样的抗金策略。可当这些建议承之于庙堂时,那些一直致力于偏安求和的懦弱者一拍脑门,呵,他是第二个岳飞。原来,他们只是看中辛弃疾的才干,却不喜欢他对北伐一事的热情。他们为及时看到辛弃疾的内心而感到庆幸,因为辛弃疾已归南宋四年,一直在军中任职,如若任由他发展下去,怕真是要成为第二个岳飞了。他们绝不会让那样的局面再次出现,于是在公元1167年时,二十八岁的辛弃疾被调任到建康[85]府任通判,主管粮运、水利和农田。这时辛弃疾才发现,原来一切北伐之志都是假象。
三年任满后,辛弃疾被召回京城述职。朝中的那些人以为辛弃疾在六朝金粉地做了几年文官,当初的沸腾热血一定会凉下来了,却不想,辛弃疾一回朝马上上奏了一封《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大谈如何以两淮之势坚守长江之险,南守北功的策略,并奏请操练民兵以备战事。
他还是那个辛弃疾。
胆小鬼们被他吓怕了,在前线他不老实,在地方他也不安分,还是放到眼皮子底下最安全。就这样,辛弃疾三十一岁时任职司农寺主簿,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政法司司长秘书,后又升迁为仓部郎官。可那又怎样,他的理想正在一步步离他远去。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任谁都想不到,“青兕”一样的辛弃疾一开口竟是如此细腻。细腻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不提宝马雕车,也不提蛾儿雪柳,只说那东风。在常人眼里,东风催开了春花,但在辛弃疾眼里,东风最先催开的其实是元宵夜的烟花。然而他的重点又不是烟花。从烟花写到灯火再到美人身上的香气,还有熠熠生辉的宝马雕车和蛾儿雪柳,都是转瞬即逝的东西。无一处不动人,却又无一处不缥缈。这些都不是他要的。他宁愿在灿烂中落寞,在繁华中孤独,宁愿千百次地追寻和守候,只为那个同样在“灯火阑珊处”的“她”。没有什么可以让他放弃,他是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这是辛弃疾三十七岁出任江西提点刑狱,途经造口时所作。从来没有一首词里的水是这样悲凉,它是遗民的血泪;也从来没有一首词里的山是这样残忍,它是侵略者的兵马。然而,没有什么可以摧毁他那颗向往重整山河的心。
接下来,三十八岁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三十九岁,又回到江西任安抚使;四十岁,又迁湖北转运副使;四十一岁,知隆兴[86]府兼江西安抚使。辛弃疾终于累了,不是劳碌奔波的累,不是劳心社稷的累,这种累,是对朝廷彻头彻尾的失望。刚巧,那群胆小鬼也累了,他们为了消磨辛弃疾的意志,多年来想尽办法,没想到他却还是那个辛弃疾。狗急跳墙,他们干脆罢了辛弃疾的官。
从此,辛弃疾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隐居生活。
05.
在辛弃疾归南后的十八年间,他曾经三次到江西为官,这里几乎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在江西省的最东边,东临浙江、南挺福建的便是景色宜人的上饶。许是早已料到被罢官的结局,辛弃疾第三次出任到江西时,便开始在上饶动工修建一座田园式的居所——稼轩。这就是辛弃疾雅号“稼轩居士”的由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挂上树梢的那一刻惊动了枝上的喜鹊,清风荡漾,吹来了远处的蝉鸣。人们在一片稻香中谈论丰收的年景,连青蛙好像也跟着雀跃了起来。远处,天外几点繁星忽隐忽现;近处,山前淅淅小雨不期而至。往日树林旁社庙边的茅草屋哪儿去了?转过溪桥它忽然就出现了。这美妙得不能再美妙的夏夜,让我们看到在辛弃疾波澜壮阔的心胸里还有如此安宁静谧的一面。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
山村的夏夜那样迷人,闲居的生活也如此隽永。老夫老妻间逗趣的吴侬软语,孩子们手里的农活嬉戏,正所谓“怜子如何不丈夫”。
这样的诗句常常让人认为辛弃疾忘记了国仇家恨,也放弃了他的凌云壮志,然而是这样吗?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时往往不知道愁为何物,总是喜欢登高远眺,为一首新词勉强忧愁。如今尝遍人间滋味,有些愁却无法道出,一张口,竟是好一个秋高气爽。是啊,国仇家恨不能报,人生理想无法实现,眼见山河崩塌却无能为力,这样的愁说出来,谁又能理解呢?还不如去吟咏风景吧!
在辛弃疾隐居的十五年里,忧伤大过慷慨,闲适大过豪迈,恐怕连辛弃疾自己也要怀疑曾经那个“青兕”和如今这个空怅惘、徒仇恨的老者到底还是不是一个人。还好,陈亮来了。
在江西省铅山县的鹅湖寺,曾发生过两次重要的会面:第一次是在公元1175年,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出现了分歧,调和人吕祖谦把两派代表邀到鹅湖寺进行激烈的辩论,这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第二次是在公元1188年的冬天,辛弃疾的好友陈亮从家乡浙江出发前往江西看望辛弃疾,两人在鹅湖寺会见,纵谈古今,阔论局势,诗赋唱和,为鹅湖寺再添一段佳话。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几十年过去了,让辛弃疾放不下也忘不了的,还是他的战场。如果不看最后一句,这是多么酣畅啊!剑指沙场,吹角横鸣,尽兴狂饮,塞外边声。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弓箭如惊雷一般震耳,待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也成全了生前身后的美名。可偏偏有那最后一句,英雄迟暮,世间的怅憾不过如此。
06.
我曾哀叹过许多诗人,比如李商隐,比如李煜。命运是他们的敌人,但辛弃疾不是,捉弄他的不是命运,而是南宋朝廷。鹅湖之会后,辛弃疾两次被起用,又两次被罢免。公元1196年,辛弃疾家中失火,财物尽毁,偏偏这个时候,朝廷又削掉了他的全部名衔。我想,他该对这个时代绝望了吧。
是的,他对朝廷和这个时代都绝望了,但他对百姓、对北方失地却从未放弃。公元1203年,主战派的韩侂胄走上了仕途的巅峰,于是所有对北伐有热情的官员被重新起用,其中当然包括辛弃疾。这时的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可他的眼睛又闪出了青春的光芒。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这一年,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镇江,离长江之险最近的一座城池,是历史上多少位英雄建功立业的地方。辛弃疾来到这里,登上城北的北固亭,眼望神州大地,感怀历史兴亡,赞美东吴的坐断东南,也暗讽南宋的苟且偷安。
可是辛弃疾很快就发现,朝廷再次召回这些主战派的元老并非真的重拾了北伐的信心,而是朝廷上两个党派相互倾轧,他们不过是主战派的一个砝码而已。等主战派占据了上风,便没人管他们危险的处境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首词,概括了几百年的历史。从孙权不再,到刘裕当年;从刘义隆仓促北伐,到拓跋焘挥师南下。辛弃疾南归四十三年了,他从没有忘记金兵向南侵略时的烽火狼烟。廉颇老了,他的饭量还好吗?然而廉颇当年在战场上被换下时,他真的老了吗?
辛弃疾知道,大概自己也逃不过廉颇的命运了,果然,其后不久他再一次遭到弹劾。辛弃疾满怀忧愤地离职。
公元1207年,辛弃疾又接到朝廷的任命书。人们猜测他再不会出山了,可他毕竟是辛弃疾,在国家面前,他永远不会倒下。但是这一次,辛弃疾刚刚行至铅山便一病不起,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喊着“杀贼”。
07.
人生是一回事,如何度过是另一回事;命运是一回事,如何主宰是另一回事。这大概便是辛弃疾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的,关于生命的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