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落后时的简陋办公室到经济发展后的专业写字楼,特别是到了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世纪,办公建筑不仅含有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更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依赖而更具人性化和技术化。
作为一个技术全面的建筑师,齐康的作品当然不能没有办公建筑。他设计的办公建筑主要分为三类:政府大楼(许昌市政府大楼、常熟市政府大楼等)、司法大楼(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庭、南京市栖霞区法院审判综合楼等)、企事业单位大楼(南京中信大厦、深圳国人大厦、江苏省国税大厦、南京华侨大厦、南京达舜国际广场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南京鼓楼医院急救中心和高层病房、南京邮政大楼等)。
1.传统和现代:南京邮政大楼
中国邮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78年,当年3月,天津开始试办邮政,第一份普通信件收发,这是中国邮政史上的里程碑;当年7月,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发行;18年后的1896年3月,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国家邮政。从这个角度说,邮政是个非常传统的行业。以形象特征传达传统意蕴,是齐康在构思南京邮政大楼之前就要考虑的关键。
平民建筑师齐康传
六、办公建筑:城市天际线上的印记
在筹建南京邮政大楼时,世人正在准备跨越新世纪。因此,反映时代进步表达科技发展,是齐康在设计时必须融入的因素。甚至说,这座大楼首先应该是现代的、科技的。那么,如何反映,又如何表达呢?齐康吸取了现代建筑的处理手法——强调垂直划分,这是现代高层建筑的通常做法。
南京邮政大楼
手法是现代的,总体造型也是现代的,在细节方面却又融入了传统。比如,拱门、钟楼、传统塔的“刹”、仿古面砖等。
事后,齐康回忆当时的构思过程,他说在方案设计推敲过程中,不知为什么就想到了北京前门楼上的“方窗”洞。拱门是最宜代表钟楼的象征,是北京钟楼的形的重影。那么,为什么会想到钟楼?南京邮政大楼位于南京市中心的鼓楼,而鼓楼是当地主要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一个“鼓楼”让齐康想到中国古代城市规则中有“左鼓、右钟”的形制。所以,他将主楼的层顶设想为“钟楼”,以“钟”来表达其内涵。为此,他专门剖析了意大利威尼斯广场的Capnile的钟楼、英国伦敦的West Minster Abbey的钟楼、北京的钟鼓楼,以及有关中国寺庙钟鼓楼的形象特征。
楼的最高点,齐康采用了中国传统塔的“刹”来作为点缀。墙面则用了仿古面砖,突显“传统”效果。裙房则运用现代手法转化为接近街道和人活动可以觉察的尺度,最后在顶部拱门的玻璃采用了红色,又突显“现代”风味。
总而言之,他从总体上研究了环境的尺度,视觉和视距,分析不同视觉的观赏度,在自然环境意识,人造空间环境意识,历史文化意识和现代持续发展的意识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文脉的延续。
2.“悲怆”的理性
齐康从小是一个敏感、善感的孩子,后来从事的建筑设计,又是与艺术枝藤交错缠绕的职业,自然更强化了他的艺术家气质。作为一个建筑师所要求的设计精确、安全、合理等方面的科学性,身为高等学府的教授乃至专业学术地位崇高的院士所应具备的理论素养,都难以遮盖他悲天悯人的感性情怀。
齐康喜欢文学,到老了还喜欢读些经典小说、诗歌,散文更是有时几天写一篇,有时一天写几篇。他是很注重“素养”的一个人,文学当然也在其中,且被他视为人生的重要方面。所以他撰文以及日常里说话,遣词造句的习惯常常与人不同。比如他表述内心的难过,他不用悲伤、悲哀等词语,他喜欢用“悲怆”,想起幼年时缺少母爱、被父亲冷落,他悲怆;想起童年的逃难生活,他悲怆;想起“文革”时遭受侮辱毒打,他悲怆;看前辈、同事、朋友离世,他悲怆;特别是,亲身感受到中国建筑师社会地位不高,他更加悲怆。
若论建筑师的地位,先要看建筑师的作用。对于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齐康的认识很全面:
“建筑师的任务从来就不仅仅是单独去设计一幢房屋,他除了要考虑房屋本身的造型、式样、颜色外,还要考虑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与周围其他建筑,与建筑所在的城市之间的关系;建筑师除了要考虑建筑内部人的使用及满足其生活、工作的必要条件外,他还要考虑建筑外面人的活动及其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建筑师不仅要了解建筑所在的城市现在及将来的发展变化,他还要深入体察城市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的环境状况。可以说,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的同时,还在参与设计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变化。这也就要求建筑师要扩大视野,要具有较宏观的知识面,历史的、经济的、地理的、社会学的、交通的、工程的、行为心理的等等诸多方面的知识都要具备。换句话说,建筑师应是一个‘能人’。”
“能人”——具有较高能力的人,因为在其所处的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比较重大,其工作对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关系比较重要,其一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较多,相应地,其社会地位自然也应较高。在国外,四师——建筑师、会计师、医师、律师——地位都相当高,广泛受到社会尊重。而在中国,情况就要复杂一些,建筑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有人把他们比做“泥瓦工”,只不过是“高级的”而已;有人戏称他们是“理发师”。即使像齐康这样国内顶尖、国际有一定影响的大师级的院士建筑师,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被冷落受轻视,更不要说其他建筑师了,难怪齐康要“悲怆”。
齐康曾经参加过一个纪念馆的开馆仪式。仪式非常隆重,贵宾如云。在主办方眼里的贵宾是有权的官员,有钱的企业家,作为这个巨大工程主设计师的齐康,被安排在嘉宾座位最后一排的最后一个,不仅排在领导、企业家后面,甚至也排在馆方人员之后。人们只关注纪念馆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却并不把它看作是一件艺术品,不在意它在建筑史上的地位,更没有把倾注了大量心血的设计师放在足够尊重的位置。
还有一次是参加他设计的图书馆的开馆仪式。仪式在图书馆前的空地举行,正中的半圆台子中央站着的依然是各级领导,设计者齐康只能站在场地的角落。副校长宣布开馆后,依次感谢这个感谢那个,连施工单位都感谢到了,却唯独不曾感谢设计者和设计单位。齐康虽然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冷落,但终究心有不平,未等仪式结束,他就悄然离开了会场,赶赴下一个工程去了。
一路上,他思绪纷飞,他想起建筑师贝聿铭为法国罗浮宫扩建修整工程设计了玻璃金字塔,在剪彩仪式上,被众星捧月般安排在显著位置,连法国总统都只能排在他的后面。相比之下,他不禁叹道:“中国的建筑师真是不被重视啊。”
齐康从业以来,获得大小荣誉无数,名利之心早已向淡。受人轻视固然令人不快,但不至于使他心下一直耿耿。他所不能释怀的,如他所叹,是他深爱的职业的待遇,是包括他在内的所有的建筑师的待遇。
遭遇轻视,齐康也不只是感性地愤愤,他更多的是理性地思索,他要找出其中的原因——他认为原因之一是观念落后——仅此也可见他的分析不失客观。而更可贵的,是他并不将建筑师地位之类问题作为寻求答案的全部目标,他的眼光更远些,他认为观念落后是造成我国建筑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中国现代建筑未得到世界广泛承认的原因之一。
3.花环和套环
作为中国建筑设计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曾经设计了那么多不只美轮美奂的建筑的建筑师,齐康脖上的花环自然不少。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这是一个由好多艳丽的花朵织成的巨大花环。自此以后,花环越来越多,中小的无数,大的有:1997年当选为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1999年被评为国家勘探设计大师(建筑);2000年以全票获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首届建筑教育奖;2011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江苏省资深设计大师”称号,另外还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设南京功臣等等。
齐康是一个有自我反省意识的人,花环一多,他就警觉起来。他写过一篇散文,取名《花环和套环》,包含了他对荣誉拥来之后的自觉、警醒和反躬思考。在他看来,“花环”固然是一种荣誉,但他不愿意将“花环”的获得归于个人的才能、机智甚至运气,而是归于贡献,是社会对个人为人民所作出的贡献的一种表示,是社会对个人工作的一种认可。他也不愿意把“花环”当作单纯的光荣的象征,不愿意当作个人资本的功劳簿,而是当作一种责任,是社会“要你负起责任来”的一种表示,一种鞭策,要你“更加努力地工作”。
获得光环,当然荣光,当然令人增加自信,引以为自豪,同时也容易使人自负,变得骄傲自满、唯我独尊。对此齐康头脑还比较清醒,他要求自己从花环中跳出来,做到超脱与谦虚。他经常告诫自己,花环只能代表过去,它仅仅说明过去,并不能代表将来,更代表不了终极;它只能说明过去的一部分,代表不了全部,代表不了无限。
因为时代的缘故,齐康这一辈人对于辩证法印象多半深刻。他深知,太多的花环容易迷住人的眼睛,扰乱心灵,使人自我膨胀甚而不能自拔,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会适时出现,他们恭维你,使你飘飘然,自此只看见自己而看不见真实的世界,这时脖上的花环就会向反面转化,变成套环了。齐康最喜欢对学生讲《乌鸦和狐狸》的故事,他其实也是在不停地在用这个故事提醒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脑冷静。
正因为齐康心里始终有这种意识存在,所以,以往的花环不用说了,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已经丧失,继来的花环也难以变成套环。他一如既往地努力、奋斗、奉献,不停步地追求事业的不断提升,追求精神世界的不断升华,一直保持社会责任感,保持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
齐康并不因自己所获荣誉无数、完全可以过一种养尊处优的安逸生活,就真的优哉悠哉;也不因拥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就丧失了对于个人利益以外的一切的热心和兴趣。实际情况是,大到世界局势、国家前途,小到社会具体事件、学校系所发展状况,他都时时关心着,忧虑着,思考着,能出力则出力。
在齐康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台电脑,一台卫星电视,他随时打开,收看国际国内新闻。他时常一个电话打到东北,与他的二哥通电话,两个耄耋老人在电话里起劲地谈论着的,不是身上这个病那个痛,不是新听说的这个医那个药,而是国际的一个战争,国家的一个政策,经济的一个动向,民生的一个话题。
2011年上半年,爆发了由利比亚本国骚乱而演变成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对利比亚政府的战争,战争持续了数月之久,在其过程中,齐康一直关注战争的发展,猜测着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最后结局。
对于国内的社会经济状况,齐康则不像他放眼国外那样轻松,比如对房地产问题的实质,他就看得颇为透彻,他说我国房地产的问题是“引起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引起了房地产商的过于膨胀,盈利太多,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圈地,农民失地,贫富差距拉大”。
对于当前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他只是着急,只是忧虑,而在他领导的建筑研究所内,因对于分配方式他有支配权,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他自己的认识和想法来做。他的研究所内的人员收入相对平均,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如此实行多年后,随着社会上贫富差距过大以及由此生发出诸多社会矛盾,齐康愈发觉得他们研究所走的分配路子是正确的。
齐康之所以这么做,除了对一些单位采取的分配方式不以为然,在认识上相异之外,还与他出身于基督教家庭、自幼深受“博爱”思想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基督教思想注重对民众的人文关怀,注重关心病人、老人、妇幼等弱势群体,这对齐康的思想与性情都有影响。
有一次他在南京鼓楼医院住院,看见一个擦窗户的工人,就问他:“你对窗台设计有什么看法?”工人从他的工作经验出发,老实答道:“这个花岗石铺的窗台表面太滑了,而且窗沿也太窄,铝合金的窗轨不好站。”齐康听了,拿出尺子量了量窗沿的宽度,发现只有10公分,是比常规窄了些。这让他体会到,建筑设计在考虑经济、节省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清洁、维修的方便,而设计师对于常规下一些尺寸的合理性,要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并非所有的尺寸都可以随意削减,特别是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地方,否则就会留下缺失。
同时他也觉悟到,作为一个建筑师,看似专业知识远远多于外行,多于普通劳动者,但后者却往往因富于实际工作经验,相较于建筑师,有时对于建筑更有切身体会,他们的意见虽然经常看似无足轻重,却往往一针见血。这也就是一个擦窗户的工人能够轻易看出由专业人士设计的窗台的问题的缘故了。而在这一点上,这位工人要比窗户的设计者高明。齐康躺在病榻上,对这件小事产生了许多感想,一是建筑师不仅要为业主设计,也要为擦窗工设计;而为擦窗工设计,说到底也是为业主设计。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条启示,即:
齐康办公室一角
“真正的知识来自下层!”
这就不仅仅是对“臭皮匠”们的体恤和关心,而是更有价值与意义地懂得对他们的尊重。
脖上戴着花环、头上顶着光环的齐康对这一切都不十分在意,他真正在意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做“老百姓的建筑师”。他很不喜欢人们的眼睛只盯着他身上的标签,“院士”、“大师”、“建筑家”,他最喜欢人们称呼他一声“平民建筑师”。他说:“若干年后,如果有人说,‘齐康是老百姓的建筑师’,我会觉得比什么都光荣,比什么奖都‘大奖’。”——这才是他最大的追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