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苛求孩子成为1%:与孩子一起解决成长过程中的12道难题-在台湾寻找“周杰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现在的孩子没有偶像、不当粉丝的可不多。看看他们的书包、自行车,瞧瞧他们的穿着打扮,听听他们的言谈话语,偶像崇拜绝对是现在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

    家长说:爹妈的生日不知道,明星的生日可是从没忘!老师说:数学公式记不住,明星的历史搞得门儿清。追星让孩子们高兴的一塌糊涂、快乐的五迷三道,却让家长们郁闷的心惊胆战、心烦意乱。

    明星,仿佛是横亘在大人和孩子们之间的一条河、一座山,谁跟谁招招手、说说话、谈谈心还都不容易!

    从羽·泉到周杰伦

    小孩子对明星的兴趣产生的很早,一般在幼儿园中班,也就是小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就有了对明星的喜好和模仿。在前几年“还珠格格”热播那会儿,幼儿园里到处都是小燕子、尔康和皇阿玛。电视剧里的明星甚至成了孩子们游戏中的主角。

    博奥在幼儿园那会儿,知道一个台湾当红组合“小虎队”,边唱边舞、帅气灵动,很赚人的眼球,所以,只要大街上店铺中传来小虎队的歌声,博奥就随着节奏摇头晃脑、哼哼呀呀、比比画画地唱。以至于幼儿园毕业联欢会上,博奥还跟五个小男孩一起,表演了“小虎队”的代表作《同心圆》。

    娱乐传媒业愈加发达,明星愈发层出不穷,娱乐的天空中可谓星光灿烂,让人眼花缭乱,所以,小孩子今天喜欢这个明星,明天得意那个明星,基本上没准谱儿,总是变来变去。

    博奥读小学的那会儿,他和同学们一样,有点零花钱,甚至舍不得买零食,就跑去买些方的、圆的、大的、小的明星大头贴。然后,把文具盒里外、书封皮前后、自行车各处、书包上、水杯上……所有可以贴个东西的地方,都贴上各式各样、一层一层的明星大头贴。有时候,一兴奋,家里的冰箱上、柜子上,大人的自行车上,也被他偷偷贴上个花花绿绿的大明星。

    直到后来,明确他只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自己的东西上贴,禁止他到处乱粘,尤其不许往家具、电器上贴,违犯了,必须自己清除。那些明星贴黏性很大,很不好清除,他干一次,就知道其难度了,以后也就不到处乱贴了。

    上五年级的时候,博奥对明星的兴趣开始有所变化,不再遍地开花、个个喜欢,对明星开始品头论足、挑挑拣拣,你要跟他提起他头一年喜欢的明星,他倒变得不屑一顾。一个明显的倾向,是对足球明星十分喜好,胜过对影视明星的偏爱。什么齐达内、肥罗、小罗、劳尔……反正那会儿的足球明星,他差不多都如数家珍,尤其是对劳尔的喜爱很稳定持久,以至于对劳尔的07号都爱屋及乌了。他在高中、大学都混过足球队长的差事,他的球衣始终都是07号。

    有件很有趣的事,博奥五年级的那年夏天,我们全家在泰山路北,辽宁大厦南边一家很大的火锅店吃晚餐。吃着吃着,博奥便不断地向隔两桌的地方张望,然后神秘地告诉我们:“肇俊哲在那吃饭呢!”“肇俊哲是谁啊?”“肇俊哲是谁都不知道,辽宁队主力啊!”“那你过去崇拜他一下、请他签个名呗!”

    虽然博奥跃跃欲试,但最终也没真的走过去,这顿饭也没吃安稳,净围着肇俊哲转来转去,直到肇俊哲离开饭店。后来,那一溜儿的建筑全都拆迁了,变成了一大片休闲绿地,博奥路过的时候还念叨着,在这地方见过肇俊哲。

    博奥上中学以后,喜欢的明星变得比较少了,比较专一了。我和他爸爸感觉到的,首先是羽·泉组合,因为他总在家里没完没了、震耳欲聋地放羽·泉的各种歌曲,直到把我们折磨得也开始喜欢羽·泉。

    博奥开始喜欢羽·泉的时候,就是赶时髦,或者说是时尚,因为那时候羽·泉正红透半边天,满大街都是羽·泉的歌声。后来羽·泉不那么红了,但博奥对羽·泉喜好的温度没变。他开始经常抄录、打印羽·泉的歌词,还给我们讲羽·泉如何才华横溢、哪些歌是陈羽凡作曲、胡海泉作词、为什么羽·泉组合能这么长久,还有谁是羽·泉的学生、朋友等等。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帮一家出版社审稿,猛然发现稿子的反面都是胡海泉的诗稿。一问,是胡海泉在这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诗集的清样。这使得我有机会,反反复复地拜读了胡海泉的诗作。我不仅抄下了好几首喜欢的诗,还真的相信了博奥的评价。

    羽·泉之后,杨坤、陶喆、阿杜、梁咏琪、孙燕姿、蔡依林等歌星又进入了博奥的追星视野。不过,人气最牛的是周杰伦,直到今天,博奥还是他最忠实的歌迷。

    博奥刚听周杰伦的时候,可把我们吓了一大跳。

    这是什么啊?听不清词儿、分不出个儿,嘟嘟囔囔、嘚啵嘚啵,这哪是歌啊?

    那会儿,很多家长对孩子喜欢周杰伦都感到不可思议。我的一个熟人跟我说:“周杰伦唱的那是什么啊?你看他的眼神抑郁而阴暗,都不会笑,有什么好看的?我儿子偏偏喜欢他,弄了一堆歌盘,一遍遍听起来没完,气死我了。”因为听周杰伦,父子俩经常战火不断。

    我也问过博奥:周杰伦的歌哪好听?让你听得如痴如醉。

    博奥答我两字:代沟!

    慢慢地,也许是博奥知道了,在我们听起来周杰伦的歌太另类,或者是他长大了,比较闭锁了,他不再像听羽·泉那会儿,天天使用家里的大音响,让你不听也得听,而是用CD或MP3戴上耳机自己听。

    后来,满大街都是《双节棍》,周杰伦也上了春晚。我终于看到周杰伦就是个大男孩,不抑郁、不阴暗,穿套挺普通的运动服,看起来挺朴实、挺规矩。博奥跟我讲周杰伦钢琴弹得好极了,会作曲,很多歌手都唱他谱曲的歌,他还患有挺重的脊髓炎,疼起来很痛苦,也许还会殃及生命,他很孝顺,专门为自己的妈妈出过专辑《叶惠美》。我似乎被博奥说服了,抑或被周杰伦征服了,开始觉得周杰伦的歌也不那么十分难听了!

    环游台湾寻“周董”

    2005年4月,我随宋庆龄基金会的教育考察团到台湾访问。那会儿去趟台湾很费劲,光办手续就办了半年,自然要给博奥带些小礼物了。带什么呢?周杰伦来自台湾,博奥又那么喜欢周杰伦,就买周杰伦的最新光盘吧。

    然而,让我十分意外的是,台湾售卖光盘的地方很难找,而且几乎没有盗版的,绝不像大陆的城市里,到处都能看见大大小小的各种铺子在卖音像制品。已经快离开台北的一天晚上,一位团员在会熟人回来的路上,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音像店,特意回到酒店通知我去买,负责接待的“救国团”接待处专门派车带我找到那家店。可惜的是,那里所有的周杰伦歌盘博奥都有了,我只好扫兴而归。

    去基隆的路上,大家纷纷打击我:“你儿子快成周杰伦光盘收藏家了,估计你买不到他没有的光盘了!换别的东西吧。”说归说,大家还是十分乐意帮忙:“吴老师,你真是一个好妈妈,儿子有哪些光盘你都知道,念在这点上,你列个单子,大家帮你找吧!”结果,在台湾的十几天里,差不多全团的人都在帮我找周杰伦的歌盘。

    从基隆向南,宜兰、花莲、鹅鸾鼻,再往回,高雄、台南、台中、新竹,几乎每到一处,只要有人上街,回来后就跟我说:没找到、没新的、一根筋、傻妈妈、改主意吧……最后,这事儿已成大家开心、说笑的引子。我不能一根筋了,只好给博奥买了别的礼物。

    最后一天下午回到台北,住在火车站附近。“救国团”丁处长向大家介绍了台北火车站的历史与特点,建议大家权当散步看一眼。于是,大家一道倾巢出动,直奔火车站。

    还没到火车站的时候,便听到乐队演奏的声音,走上前去,你猜怎么着?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音像公司在搞周杰伦、蔡依林新专辑促销活动。在我已经彻底死心、即将失望而归的时候,老天眷恋我这个傻妈妈抑或好妈妈的一片苦心,居然在这个时候,让我看到了周杰伦的新专辑。自然,毫不犹豫,各买一张,满意而归。

    全团的人恭喜我,好像我中了彩票一样。可回到酒店一换算,好家伙!亏了,一张专辑折合人民币230多元钱,整整花了我500来块啊,太贵了!

    其实,周杰伦专辑在各地的发行时间差不太多,很快,大陆就有了。就是正版的,也就百八十块钱。我干了一宗亏大了的买卖!不过,博奥很高兴,跟同学开吹了:“这是我哥们儿老妈在台湾买回来的!”

    周杰伦的歌唱逐渐地有了很多变化,吐词不那么含混了,能让多数人听得清楚了,节奏更丰富了,有快也有慢,旋律愈发优雅了,很抒情的也有了,不都是让成年人一听着就闹心的了。尤其,当《东风破》《七里香》《爸爸泡的茶》《菊花台》《青花瓷》《千里之外》等等具有古诗词风格的歌传唱开来,周杰伦便被大家包括我们成年人广泛接受了。

    博奥对周杰伦的喜好有增无减,春节晚会要有周杰伦,他就等着看周杰伦了,他的手机彩铃经常是周杰伦的歌声,后来发展到居然偷偷把我的手机铃声也变成了周杰伦的《双节棍》,吓得我的朋友们以为打错了电话,直问我:“是你吗?你挺时尚啊,也变成了周杰伦的粉丝?”搞得我直发蒙。

    方文山的词儿,周杰伦的曲,加上各种机构的不断运作,紧紧抓着老老少少的耳朵和心!

    不知道以后的孩子们,还将崇拜谁?是张杰伦、马杰伦?还是李杰伦?不管是谁,总会有新的流行让他们崇拜,这是一定的。

    永远的偶像崇拜

    博奥从对小虎队到周杰伦的兴趣和热情就叫“偶像崇拜”,也被称为追星族。说起追星这事,还真就说不清理还乱,是是非非挺无奈。

    因为追星,很多家庭中家长与孩子会发生不少矛盾。家长说,整天不琢磨学习,听歌、谈论明星、买那些没用的明星卡……爹妈的生日从来不知道,明星的生日可没忘。背课文、记单词那记不住,明星的一切记得清清楚楚,这哪还能学习?多数家长都认为追星分散了孩子对学习的注意力,使孩子对学习心猿意马,追星基本与学习势不两立。一初中女生是任贤齐的粉丝,后来她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家长认为是整天听歌造成的,所以把她搜集的所有任贤齐的东西都销毁了,并禁止她再买这些没用的东西。女孩认为与家长根本就没有共同语言,家长老土,啥都不懂,没有精神追求,只好把新买的有关任贤齐的歌带、画片存到邻居同学家。

    另一方面,家长担心孩子还会模仿明星的言谈举止,包括一些明星的不当行为、不良形象,孩子会学坏的,所以,追星理当制止。

    前两年,我在家附近的公园里,看见好几个半大孩子都牵着一种灰色、长着胡子、像小山羊似的小狗狗,温顺、另类,挺好玩的。问是啥狗啊,结果遭到了白眼:“雪纳瑞都不认识啊!”“我以前没见过啊!”“你没看超女Х和Х都抱着这种狗狗吗?”心想,我怎么就得知道超女喜欢的狗狗,更没敢说我根本就不看超女,怕那个漂亮的女孩再给我几个白眼。

    从当今社会而言,追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关于追星的是是非非首先反映在学校里。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明星绝对是学生们最爱谈论、谈论频率最高的对象,甚至,有的学生耳机长在耳朵里,上课都在听歌。

    自然,老师很生气:“记个公式记不住,明星的所有信息搞得门儿清,把用在明星上的一半精神用在学习上,也不至于啥也不会!”很多老师课堂上经常没收学生的MP3、MP4,甚至一节课能收缴十几个。

    记得有个关于孙女儿追星的小品,是赵丽蓉、郭达、蔡明表演的,那里面反映的便是社会对青少年追星的关注。其实,各种传媒对此常有涉及和讨论。比如,刘德华的极端粉丝杨ХХ,不惜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地追星行为,就曾掀起传媒舆论滔天大浪,当时网上的消息、评论及跟帖已达几百万条。

    追星族的主体是青少年,成年人中的追星族大多也源于其青少年时代,青少年追星更忘我、更痴迷,甚至狂热。

    为什么是青少年更热衷于追星呢?追星能被彻底制止吗?

    青少年热衷于追星是有理由的,或者说这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一种自然表现。

    无论古今中外,人都天然地具有崇拜心理,也就是喜欢、欣赏、向往和追求。人类最初的崇拜是始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等,后来又逐步进化为神灵崇拜、帝王崇拜、圣哲崇拜、英雄崇拜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是娱乐文化的迅猛发展,明星也成了崇拜的对象。人们对明星的崇拜往往投射了自己的情感、审美、价值,甚至理想,所以,对社会、对个体,明星崇拜都是正常的,说不上高尚辉煌,也不是洪水猛兽。

    说句大实话,追星几乎是大家以及我们所有人的内心冲动,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年龄的差异,追星的方式、范围、程度不同罢了。

    我小的时候,听父母讲过郭兰英、郭颂、白杨、梁音等等,还看过他们保存的发黄的小照片,这可以理解为我父母那会儿的追星。

    有一年我去北京。在中国美术馆,看到了北京人艺的著名演员蓝天野(主演过《茶馆》《渴望》等等剧目),当时挺想跟人家合个影,可没带相机。还有一回,坐飞机跟朱明瑛、王珏母子相邻,想请人家签个名,又觉得我已经过了追星的年龄,会挺尴尬的,只好作罢,过后还挺遗憾的呢!

    据《辽沈晚报》2009年6月15日报道:

    83岁的高原老人已经积累了近10个粘贴有明星图片的夹子,上面有855位明星的图片资料。不过,老人说,自己只是当“粉丝”,却不是在“追星”。“小时候家里给零花钱,我就攒下来,往电影院跑。”昨日上午,高大妈回忆说,随着对影视明星的熟悉,她开始阅读一些电影画报,并把这些画报留存下来。

    约在1990年,退休在家的高大妈闲来无事,有了剪摘画报上明星图片的想法。拿着一把剪刀、一桶糨糊,她开始梳理自己的“粉丝”之路。高大妈说,自己至今最喜欢的明星还是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高大妈还是小女孩时,看过秀兰·邓波儿主演的《小安琪》《小情人》等影片。“那时就想,都是小女孩,人家能演电影,挺羡慕!”大妈回忆说。

    记者随高大妈翻看这些夹子,发现每本前都有相似格式的目录:“835蒋雯丽,金婚,影后;836傅艺伟;……852程前;853程志;854郁钧剑……”高大妈说,人名前的字数标明共收集多少位明星的图片。在这些夹子上,记者发现张艺谋给演员说戏的黑白照片,看到琼瑶戏里的演员秦汉,时下当红的范冰冰、孙红雷等演员的照片也在其中。

    高大妈边看边念叨这些明星的故事,还向记者问询着,“伊能静最近离婚了,和谁离婚来着?孙红雷现在挺火的吧……”

    这就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明星,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偶像崇拜的心理是一样的。

    青少年生性活泼好动、好奇乐群、单纯轻松,同时,他们涉世肤浅,缺乏生活经验,不大知道社会是什么、怎么样,思想不保守,不功利,乐于接受追逐新事物,所以,对光鲜耀眼的明星,他们不会问为什么、不去想有啥用,喜欢、开心就行。

    青少年正是确立自我、认识世界的时候,他们对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具有极大的探索兴趣,对自己内心的“理想我与现实我”的斗争如火如荼,明星的出现,正迎合了他们窥探社会、探索自我的好奇心,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的“梦中自我”。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就是,他们崇拜明星,就是潜意识中的自我崇拜,因为他们潜意识中渴望明星就是自己的未来。

    一位中学生写道:我们年轻,处在一个梦想的年龄,把未来和人生都想得五彩缤纷,明星偶像就是我们青春梦呓呢喃的延续。虽然我们也觉得明星偶像像雾像雨又像风,但我们就是乐此不疲。青少年与社会接触较少,他们截取的往往只是社会上鲜亮、热闹和有趣的事物,明星们往往名声显赫、财运亨通,生活呈现出来的多是亮丽的外表、炫目的舞台、簇拥的粉丝和特殊的境遇,这很符合青少年向往出名、渴望成功的心理,吸引着他们关注、羡慕和追逐。

    青少年交往的范围很小,学习压力又很大,明星及其作品带来的轻松、愉悦、朦朦胧胧、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给青少年单调乏味的生活带了快乐、增添了色彩。用有的孩子的话说:“我的生活太乏味无聊,被大人看得死死的,整天就是上课学习,听听歌、追追星才觉着心里爽,生活才酷。”青少年从追星的过程中确实放松了压力,排遣了孤寂,获得了放松和快乐,所以,有的学者认为青少年明星崇拜是客观存在的一种青春文化、一种激情释放。

    当今社会娱乐文化十分发达,传媒产业对明星的包装运作,对青少年本已具有的追星态势绝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电视、广播、网络以及各种平面媒体都把明星当做抓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眼球的法宝,青少年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无数的有关信息,追星几乎是一个绵延不绝的过程。

    无论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原因,还是孩子们自己身心发展的理由,追星都是无法被彻底制止的。谁想跟几乎无处不在的追星叫劲,不仅很没必要,而且也不可能啊!

    糖吃多了会齁着

    明星崇拜、追星是客观存在的,是孩子们喜欢的,但对其不闻不问、任其折腾也是绝对不行的,老话不都说了“糖吃多了也会咸,齁着!”。家长老师需要有客观、有效地干预、影响举措。

    由于缺乏自制力,青少年往往会陷入一件自认为开心有趣的事情,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人的精力不是无限的,这可能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业。不过,孩子们追星的投入程度也没有成人想象的那么严重,也没有哪一个明星能让孩子们真的失去理智,一般的追星也不能严重影响学习,尖子生普遍也追星,因为偶像崇拜而促进学习的例子也不少。追星不是造成孩子不好好学习的根本原因,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即便不追星还会找别的营生儿。倒是过分的偶像崇拜和追星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这点更需要关注。

    家长及老师首先要了解、认可孩子追星的原因及合理性,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看待与接受这件事情。如果家长和老师的观念里认为孩子这就是不务正业、不干正事,追星就是洪水猛兽,把追星妖魔化,就会与孩子形成情感与价值的冲突、对立。孩子必然会用回避、隐藏、蔑视、对抗等等不同的态度、行为对付你,很少有孩子会乖乖听话,放弃自己对明星的兴趣。只有你理解孩子的时候,孩子才可能听你说什么。否则,你说得再有道理、再是为他好,他也是听不进去的。

    在我满台湾为博奥寻找“周杰伦”的时候,也有人问我为啥这么支持孩子追星,不怕孩子迷恋周杰伦而耽误学习。

    我的回答主要有三点:你读报纸的时候是不是经常看娱乐版?是吧!没人不喜欢娱乐。我读大学的时候还买过刘晓庆、唐国强等等好多明星照呢!小孩子有小孩子的兴趣爱好,他们追星多可爱啊,不遮不掩、又喊又跳,到了我们这个岁数再追星就滑稽了。现在的孩子没有太多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追追星也是放松、消遣,咱孩子追追星就学坏了,那说明他原本就不好。我知道我的孩子什么样,对他有信心。

    现在孩子们喜欢、接触到的各种明星,全都来自公开渠道,形象也比较正面,至少宣传、包装的角度都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比如阳光、奋斗、勤奋、爱心、慈善、感恩等等,这对孩子会有启发、引导及榜样作用的,至少明星没有公开引导孩子学坏的。

    前几年,台湾歌手郑智化红的时候,不少孩子说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唱起:……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明星自己因为怕失去粉丝、失去市场,也愿意建立健康、良好的社会形象。

    所以,因为喜欢明星而与孩子形成僵持、对立,就不是理智、好的教育对策了。

    如果孩子对追星投入太多的时间、精力,家长就应该尽提醒、疏导之责任了,以防孩子越陷越深。有个初中女生是刘德华的铁杆粉丝,她搜集了大量的关于刘德华的各种图片、招贴画、磁带、光盘,还加入了刘德华的歌迷会,并向家长要钱去外地听刘德华的演唱会,结果遭到了家长的坚决反对。她又哭又闹,说家长老土,什么追求都没有。家长把她锁在屋里,写了字条,请她在两个小时里回答字条上的五个问题,如果她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马上给钱让她买票去听歌:

    1.除了养育你之外,我们还必须辛苦劳作挣钱供你追星?

    2.反对你像现在这样失去理智地追星,在你心中我们就是一钱不值的老土吗?

    3.你真的下决心不要我们这两个什么追求都没有的老土了?

    4.追星确是你最最重要的事情,为此你愿意放弃上学读书?

    5.除了追星,你心中什么重要的想法、理想和目标都没有了吗?

    这个家长很理智,也很有水平。他提的问题很关键、也很强硬,只要孩子还有点儿理智、没有彻底疯掉,就必须就范。结果,冷静下来的女儿选择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她还写了篇小日记,特意给父母过目:

    今天仔细想想爸爸写的五个问题,我突然发现我挺不懂事的。爸爸妈妈养育我已经挺不容易的,爸爸总在公司里加班到深夜,妈妈……我还跟你们要那么多钱、还出言伤害你们。我喜欢华仔,可我得学习,还得考高中,真不能因为喜欢华仔就放弃读书,不然,将来我就没前途了!今后请爸爸妈妈监督女儿……

    为了奖励女儿的幡然醒悟,也为了巩固女儿的回归正轨,爸爸送了女儿一张华仔的最新专辑,女儿还是喜欢她的华仔,但不再疯狂,也没有再影响学习。

    孩子当粉丝、追明星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人正确引导、疏通和规制。孩子追星的过程是快乐而时尚的,当他自己难以自制的时候,成人就必须加以干预、管理。这就好比小孩子得到了好吃的东西,他自己吃个不停,没有停止的迹象,成人就必须提醒、警告,甚至把东西拿走。否则,孩子会撑着,会消化不良、会影响发育、会危及健康。

    孩子大多不是一下子就疯狂地追星,从喜欢到疯狂是一个渐进、甚至漫长的过程,家长是有机会和能力对此加以引导的。

    给孩子喜欢明星的空间,这样他就不会背着家长、偷偷摸摸的了,他能够光明正大地做事,家长就可以了解掌握更多的情况,就便于采取教育措施。如果孩子的喜好被逼得转入地下,那就会失去控制。平日里,可以向孩子打听、请教及交流有关明星的信息,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他会主动靠近家长,与家长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甚至有了遇到知音的感觉,亲子沟通就有了心理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家长应该自然地指导孩子不把明星视为神,而把明星当成人,是人就有人的各种特点,就有优点、缺点,就有长项、弱项,就会犯错误,就会闯大祸。没有十全十美的明星,不把明星神化,不盲目崇拜明星,不是所有的明星都值得喜好、崇拜的。

    必须提醒、规劝和管制孩子,追星绝不是人生的彼岸,追星只能是兴趣、娱乐。明星只能是欣赏、向往,绝大多数人都不具有成为明星的条件和机会。就像一条要游向远方的小鱼,不能因为看见、喜欢和欣赏海中五颜六色的珊瑚,把自己困顿于幻境之中而放弃游向彼岸。

    绝大多数孩子,都不会像刘德华的粉丝杨××那样,不惜葬送自己的前途、不惜倾家荡产、承受家破人亡来追星,况且,杨××的做法是她父母溺爱、纵容的结果。多数孩子都能听得懂道理,关键在于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