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有一天,博奥告诉我们,将有一批美国西雅图斯蒂米根高中的学生到实验中学访学,他已经报名要领家里一个。于是,我有机会给一个美国男孩儿做了半个多月的中国妈妈,可以近距离地感受、观察、了解美国孩子的状态,看到中美教育差异的真实标本。
美国儿子李来福
早在1994—1997年间我应邀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做过两档广播节目,先是一档中学生节目“花季风”,后来是一档晚间话题节目“夜海轻舟”。“夜海轻舟”是一档针对具有相当文化的成年人的谈话节目,这里就不赘叙。“花季风”则完全是针对中学生的,每周一次一小时直播,节目所说话题主要来自我对中学生需要的理解和现场电话互动。节目大概作了九个多月的一天,一个中学生把电话打了进来,他首先诉说自己很郁闷,很不开心,实在不乐意上学。校长管着、老师管着、班长管着、家长管着,太难受了,最后他的感叹是“我极不适合在中国待着,我要能上美国就解放了!”
我不知道他对美国教育了解多少,但美国对他的吸引力不小。他把美国视为无拘无束的天堂,没有校长、老师和家长管着,可以任由自己在任何一个地方打滚儿、蹦高儿。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持有这样的看法,也不知道多少孩子梦想着美国的无拘无束,大概在2004年5月底,已经上了高中一年级的博奥自己做主,办了一件与美国有关的事,这就是要把一个美国高中生领家里来住上半个月。
省实验中学有不少与国外学校交流的项目,有的是校方互访,有的是教师交流,有的是学生彼此访学。与美国西雅图斯蒂米根高中就是学生相互访学,即一年是美国学生来访,次年是中国学生回访,互访的学生都住在彼此的家庭中,由各自的家庭负责学生在访问学校之外的饮食起居及花销。我理解这会有几个好处,在家庭中食宿就便于融入彼此的家庭,有利于彼此接待。深入家庭可以真实自然地了解感知彼此的风俗文化,使孩子们可能成为文化、教育的交流使者。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减轻经济负担,孩子们只需支付落地之前的乘机费即可,如果吃住酒店那花销会很大。
博奥擅自做主报名参加这项活动的原因,我至今也搞不清楚。他只说过同学们都报名,他也就报了,没想到学校在他班上就选中了他和王逸飞。王逸飞是著名相声演员王平的女儿。
接待美国孩子,这在经济上会有不小的支出,大概至少要几千元,对我们这个工薪家庭不是轻而易举的。但学校已经把博奥的情况发到美国学校了,并且已给二十个孩子配好对了。虽然内心不很情愿、感到很有压力,但咬咬牙还是应了下来。博奥爸爸说:既然儿子应了下来,就当好东道主,权当博奥学口语了、权当送你研究个案了。
很快,到学校开多个家长会,安排接待。接下来,我们一家三口商议把家庭接待定位为,充分展示中国饮食、书法、剪纸、京剧和旅游文化,订出半个月的日程表,并进行了分工。重视的程度、安排内容的丰富以及考虑的周全不亚于外交部接待外宾。
6月11日晚上,我们全家到了沈阳北站,和省实验中学的领导、其他十九个接待的家庭,一同在站台上等待由北京开来的K53次特快列车。当K53次列车缓缓停靠在站台上的时候,我从车窗一下看到个一头金色长发的男孩,“别是这个孩子吧?”我对博奥说。博奥说“电子邮件里没问这事啊!”然而,等随队美方老师介绍结束,我们得领回家去的正是这满头金色长发、名叫利夫的孩子,这孩子以美国的礼节与我们一家三口拥抱见面。拥抱倒没什么,我的角色是他在华期间的妈妈,他比博奥还小几个月呢,只是我一时很不习惯他那一头披肩长发,毕竟中国孩子很少有这样的发式。
简短的欢迎仪式后,我们打车直奔离家很近的乐山饭店。我们不仅点了东北特点的菜肴,也点了类似西餐的沙拉、烤肉、肉排之类的菜,并请服务员特意准备了刀叉等餐具。然而,利夫坚决不用刀叉,他要学习用筷子。虽然那双筷子很不听使唤,利夫还是认真地学着,差不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吃完了他在中国的第一顿晚餐。
第二天早晨,在一顿标准的西式早餐后,博奥带着利夫打车上学去了,直到晚上九点下了自习回到家中。以后的十天里,博奥带着利夫像每个中国的高中生一样早出晚归。白天在学校,除了随所在班级的课表上一节语文课外,实验中学还给美国孩子开设了不少中国历史、地理、戏剧、服装等课程,还带他们参观沈阳故宫博物院、清福陵、昭陵、永陵、本溪水洞,组织两国学生拔河、乒乓球、足球比赛等等。
开课、组织集体活动是学校的强项,而在家里可以搞更具体、生动的活动,比如包饺子、学中国书法剪纸、看中国瓷器丝绸等等,这都是利夫喜欢的事情。我们还给他起了一个十分具有中国传统味道的中文名字:李来福。利夫很喜欢这个外人看起来土得掉渣儿的中文名字,学毛笔书法的时候他一遍又一遍地写这三个字,后来他回国后发来的所有中英文邮件署名都是汉字“李来福”。
鸭绿江断桥边的对话
到6月底的时候,中考开始了,省实验中学依然是考场,全体学生放假四天,博奥和利夫都不用上学了。为了丰富利夫的中国之行,按照我们的接待计划,这时该爸爸带着博奥和利夫去丹东旅游,同时看望博奥的姥姥和舅舅。
丹东是我国唯一的临江、临海的边境城市,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都值得一看,尤其中朝界河鸭绿江上,有日本人修的老桥、美国人炸的断桥、中国人修的新桥,宛如一幅历史的画卷。
博奥爸爸一行三人到达丹东后自然住在我母亲家里,对我们而言,这会节省不少食宿费,对利夫而言,可以再次感受一个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我的小侄儿尧尧刚上一年级,只会几个英文句子,但小家伙争先恐后地与利夫搭话,领着他在小区里东游西串,弄得利夫回国后还念念不忘这个小家伙。
我母亲是个极为热情、善良和勤快的老人,她把中国东北家庭有点名堂的家常菜几乎全做了一遍,把利夫乐得整天屁颠屁颠的。不过利夫最感兴趣的是包子,从丹东回来后用中文跟我说了好几遍“包子”。他认为包子比比萨饼、热狗和汉堡包好吃多了。
到丹东必然要游览中朝界河鸭绿江。鸭绿江不仅风景如画,而且还可一船游两国,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有趣的经历。当游船驶过江上两座桥时,博奥指着断桥告诉他:“这是你先人的飞机大炮干的!而且在上游还有两座这样的断桥。”利夫认真地看着,没有任何言语。当游船靠岸后,利夫说想走上去看看断桥。
十几分钟的步行,就来到了断桥中方一侧的桥头。博奥把断桥头上的碑文翻译给利夫听,利夫听得很认真。最后利夫告诉博奥:“我其实不喜欢小布什,人类不应该打仗。”
怎么扯到小布什呢?
利夫到沈阳的时候,恰逢小布什谋求连任美国总统的大选之时,博奥曾问过利夫希望谁当选,并且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讨厌小布什,因为他喜欢打仗。利夫当时没表态,而此时声称不喜欢小布什,莫不是受断桥之触动?
后来利夫回到美国,把他在鸭绿江断桥、宽甸虎山长城以及中朝边境风光的照片、录像等做成了一个专题片,在学校的电视台、网站上播放。其中利夫自己配音的旁白中有一段话说:“劳尔(博奥的英文名)的爸爸妈妈、姥姥、舅舅舅妈,还有小弟弟,都很善良和高尚,中国人都很善良和高尚,他们永远是我的亲人!”我不知道利夫为什么使用“高尚”这个词儿,我们很少对一个人使用“高尚”这个词,因为它太高尚了。这也许就是美国式的情感表达吧!
利夫和他的同学们离开沈阳后去了北京,在北京游览了三天后回到了西雅图。这以后,利夫经常把他家中的各种照片和录像发到博奥和我的邮箱中。让我还能记得的有:他慈祥的父母、可爱的弟弟、家里两条憨憨的大狗、他很乱的工作室、极为专业的工具箱、家后院的参天大树、被他和弟弟大卸八块的汽车、他刻的鬼脸南瓜灯、哥俩盖的土坯房子、他写的汉字、他画的京剧脸谱、他自己组装的剪草机等等。
再后来,利夫到另一个州上大学了,学的是建筑专业。
美国高中生的特点
利夫回国了,我的中国妈妈也就卸任了,但美国孩子身上的种种言行、特点和品质却让我感慨、考量和思索。当然,对于一个美国孩子,仅仅十多天的时间,我感受到的绝不是整体,充其量也就是短期个案。不过,对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十几天与一个美国孩子生活在一起,近距离地观察,还是能够感受到很多不同。
与我所感知了解的中国孩子比较,利夫表现了如下特点:
1.天真而诚实
美国孩子的言行常常表现得很天真。他们一般不刻意遮掩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态度,高兴的时候,欢天喜地地大笑、拥抱;不满的时候,直言不讳地表达;痛苦的时候,像个三岁的孩子可怜楚楚。学校里搞足球赛,美国的女孩子都争先恐后要上场,一旦上场,常常是光着脚、穿着大短裤,毫无男女之顾忌。足球赛的时候,利夫的右脚蹭破了皮,回来后他像个小孩子似的哭着拥到我的怀中。洗澡的时候一定让博奥爸爸给他一遍遍包好,洗好之后单脚蹦来蹦去,很是滑稽。利夫很喜欢吃饺子和火锅,不喜欢吃东北炖菜,只要问他,他会很直接地说要吃饺子、火锅。即使你问他美国不好的方面,他也不会撒谎。
利夫长着一双蓝色的眼睛,那双蓝眼睛像一湖秋水,里面几乎没有对世事的揣摩、对关系的顾虑、对问题的迟疑,更没有对人的算计。跟利夫一起来的美国孩子都这样,他们几乎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什么就不是什么,对自己、对别人都表现得很坦率、很诚实,跟他们交往你会很轻松、很快乐,仿佛自己都变得天真了。而如果你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学校里观察学生,你会在他们的眼中发现许多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犹豫、顾虑和防范,甚至还有算计和狡诈。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让我心痛不已的经历。我曾经作为省教育厅“升级示范性高中”考核小组的成员,到过省内很多高中检查考核。我检查的项目需要与学生核实,可遗憾的是,面对询问的时候,学生们的眼中充满了回避、犹豫和迟疑。学生们在揣摩你问的问题是要查什么、我得想想怎么回答、我的回答老师校长能说什么、是否与老师暗示或安排的一样……所以,他们回答的基本都不是事实,必须你七绕八拐地才能查明实情。
其实我不想说我们的孩子不好,但我们确实应该培养人更多诚实的品质。如果我们大家都多一些天真和诚实,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简单一些,生活工作的环境就会轻松安全一些,我们会活得开心快乐一些,我们的孩子也会有利夫秋水一样纯净的双眸。
2.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
我不敢说所有的美国孩子是什么样子,但仅以我看到的是他们普遍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这是我们多数接待家庭的共识。利夫学习用筷子的过程中常常会把食物掉到地上,每次他都赶快捡起来,即使是掉到看不见的角落里的一粒花生米也不放过,然后仔细擦掉痕迹。博奥用旧报纸教利夫写书法,每次写完的时候,利夫都仔细地把写过的报纸叠好,再放到旧物堆上。利夫无论吃什么食物,即使喝粥、吃面条,都悄无声息,很有绅士模样。按一般的逻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人会约束自己的言行,以留下美好的印象。但十多天的朝夕相处,生活的细枝末节反映的就是习惯和修养,这确确实实是我们孩子缺乏的。博奥对此深受触动,他从吃饭不出声音开始,磨炼自己的修养,努力学做绅士。
3.十分遵守社会公德
在接待计划刚刚定出的时候,学校组织所有接待家庭开会。当时的王兆和校长就介绍说,学校多次接待美国高中生,发现他们绝不乱穿马路。他们要到学校对面的乐购超市,就绕到学校北面泰山路的斑马线再过去(当时学校门前还无地下通道)。当时大家颇有感慨,即使今天,有了地下通道,设立了隔离栏杆,不还是有人冒死翻越,不走地下通道吗?当美国孩子真的与我们一起生活后,我们必须承认美国孩子十分遵守社会公德。
利夫与博奥乘出租车的时候,总是主动对司机说谢谢。他们有时也乘公交车回家,但每次都回来很晚,问其原因,博奥说:“他不跟大家挤,只好一辆辆等了!”乘火车去丹东也同样,利夫老老实实地排在最后面,耐心地看着别人挤来挤去。在每个旅游点,利夫都是认真排队,主动检票。即便有人客气地要关照他,他还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可以入乡随俗,那人高马大的利夫可就大占优势,没几个人能挤得过他了!
至于过马路,那是一定要走斑马线的,不管斑马线有多远。即便去卫生环境不太好的农村,利夫也不会乱扔垃圾,依然要背回来放进垃圾桶。
当我们到沈阳北站送别这些孩子们的时候,最后又感受到了社会公德在美国孩子心中的力量。送行的队伍不说浩浩荡荡,至少也有六七十人,我们的孩子们大声地喧哗着,加剧着候车室里原本的吵闹,而美国孩子席地而坐,与大家合影,没有表现出过度兴奋。我以为孩子们大概是依依不舍,所以比较安静。然而,当学校领导通过与车站联系,把大家领进了一间无人的贵宾候车室之后,美国孩子们立马表现出了他们淋漓尽致的兴奋和喧闹,孩子们不仅做起了中美游戏,还与别的中国妈妈爸爸拥抱、交谈和合影,一点儿没有了刚才的安静。一个学过点儿中文的孩子跟我说啊说,滔滔不绝,好像我是他的中国妈妈。我问他:“在那个候车室的时候,你们怎么都挺安静啊?”他说了一大堆话,核心的意思是公共场所不可以大声喧哗,那样很不好。
4.动手能力极强
我在偶尔涉猎美国教育资料时,知道美国基础教育很重视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利夫的到来的确证实了这一点。
首先,利夫的手极为灵巧好用,这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一定是日积月累经常动手做事练出来的。有三件事为例,利夫很快就学会使用筷子,从第一顿饭的不知从哪儿下手,食物噼里啪啦直掉,到后来可以用筷子夹花生米,大概也就三四天的工夫。为了让利夫感受中国的饺子,届时教利夫包饺子自然被纳入饮食计划当中。博奥基本不会包饺子,所以在利夫来华之前,我两次培训博奥包饺子,以便让他带着利夫包饺子。第一次包第一个饺子,利夫自然是笨手笨脚,包出来的就是个四不像,但包到第三个,基本是个饺子了,客观地说,利夫学习包饺子的速度远远高于博奥和他的同学。学习汉字书法是利夫要体验的另一项活动。用毛笔写汉字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不见得很容易,但利夫学得很快,一个小时下来,悬腕都学得有模有样,至少“李来福”三个字写得不错。
其次,利夫有个极为专业的工具箱。前面说到利夫回国后经常发来邮件和照片,其中一个工具箱引起了博奥爸爸的兴趣。工具箱很大,里面有很多层,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足有近百把,有的工具博奥爸爸都没见过。博奥爸爸是个机械工程师,家里有一个外贸出口的工具箱,已经很复杂了,但与利夫的比起来,简直小儿科。利夫说他和弟弟换过几个工具箱了,这个可以盖房子、那个能够拆卸汽车。工具箱可不是玩具箱,如果不是日常频繁使用,小孩子要什么工具箱?从中不难看出利夫动手使用工具的历史不短了。
第三,利夫骄傲的都是动手的作品,而不是考试成绩。从自己的玩具到面包烤箱、从小闹钟到数码相机、从剪草机到吉普车,利夫哥俩儿都统统拆卸安装。这当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没有人反对和阻拦他们的拆拆卸卸?为什么他们能有很多时间进行这么复杂的实践活动?为什么他们以能做这样的事情而感自豪?
可能有人要说,美国人十分富有,他们不在乎孩子损坏点东西。我不同意用这样的视角看问题。利夫的家庭属于美国普通的中产阶层,他的父母都是公司的普通职员,利夫来中国的机票钱是自己打工半年赚的,他打工干的也都是些修剪草坪、送牛奶、加汽油之类的体力活儿。这次来中国的孩子的机票钱基本都是自己赚的,只有一个孩子因为骨折没来得及赚够机票钱,先向父母借钱来的,回去一定要赚钱还上的。问题可能不在钱上,而在我们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上。
5.生活轻松安逸
与前面的视角不同,舒服而轻松是我感受到的美国学生的生活状态。无人不知,中国的高中生十分辛苦,他们几乎没有多少自己的时间可支配,尤其是示范性高中或重点高中的学生那就更惨了,从高一就开始了早晨七点之前到校,晚上九点多钟才能回家的生活。这次,为了照顾美国学生,学校允许博奥他们早晚各少上一节自习课,也就是说,博奥和利夫可以七点半到校,八点半回家。对博奥来说这就是大赦,把他乐得手舞足蹈,拍着利夫的肩膀:“哥们儿,跟你借光了!”
然而,利夫每天都起不来床,不花上十分八分,叫个三遍五遍,他是醒不来的。晚上回到家里,洗完澡利夫就沉沉地睡着了。半个多月下来,把个利夫累得几乎屁滚尿流。问他在美国的作息时间,原来压根儿就没这么累过。早晨起床洗漱后,八点钟在家门口上校车,到学校吃早餐,每天的课程并不紧张,其间有很多的体育、唱歌、表演、手工等活动,多数时候下午四五点钟就回家了,除非有你感兴趣的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休息日从不到学校,也没有早晚的自习课。对此,博奥羡慕得一个劲儿地撇嘴:“哥们儿,你太舒服、太奢侈了!”
利夫回国后,昏天黑地地睡了三天,第四天来邮件问博奥:“我累坏了,你怎么受得了?”“我习惯了!”博奥无奈地回复说。
6.讲究用药安全
对美国十分讲究用药安全早有耳闻,我的父母曾多次去美国照看他们的孙儿,讲过一些这样的亲身经历。母亲说,有一回,孙儿高烧到医院,医生仔细检查之后,既不给开药,也不给打针,倒把孩子脱光,一遍遍轻轻地擦拭酒精,观察了大半天,就让回家了。母亲当时很不理解,甚至生气,花了几百块钱挂号看病,这不是糊弄人吗?后来才知道美国人用药是十分谨慎和克制的。美国是个医疗十分发达的国家,但对待吃药打针的态度就是能不吃药就不吃,能不打针就不打,对儿童更是极为谨慎。
利夫来中国带来一些常用药品,但也不随便用。他踢球的时候伤了脚,美方领队教师打了越洋电话,向其父母仔细通报之后,才让实验中学的校医包扎,同时索要了处方。回到家中,我们根本不敢给他换药,只有等校医每天处理。有的孩子感冒、有的孩子皮肤红肿,没有一个自己随意用药,能挺就挺过去,要吃药也必须往家里打电话,征得父母或家庭医生、学校医生的同意方才使用。
中美教育比比看
利夫走后的那个圣诞节,我把家里布置圣诞气氛的任务交给了博奥。所谓布置圣诞气氛也就是在家里拉些彩纸条、挂几个圣诞老人。其间,需要在木框上钉几个小钉子,博奥钉了几遍也没钉好,我一看,他用的是把大斧子,于是告诉他换小锤子。叮叮咣咣继续钉,还是钉不上,我已气愤,过去一看,天哪!他钉的居然是螺丝钉。一个大小伙子,竟分不清钉子和螺丝钉,不知道使用螺丝刀,还傻傻呵呵地用锤子乱砸一气,我郁闷至极!
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孩子像博奥这样,但不会很少。客观地说,博奥不是一个很用功、死读书的孩子,他读小学的时候就会自己缝口袋、煮面条、煎饺子。偶尔赶上我和他爸爸都出差了,他也能自己照顾自己,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自己做过两天饭,没把自己饿着。但跟利夫一比,简直是天地之差。
为什么会这样?这样下去能行吗?
我想,你、我、他,我们大家太重视书本和考试了,书本和考试几乎占据了所有孩子的所有时间。孩子们不仅没有了天真快乐的童年,而且除了读书和考试什么都不会啊!过去说人没用常有句话叫: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在的孩子绝对比这儿还严重。
如果找原因,大家都有一肚子的苦水,都不愿意这样。孩子不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读书考试上,那不早被竞争所淘汰。竞争仿佛是根源。
其实,很多的竞争是没有必要的,即使有必要也不应该以牺牲孩子的童年幸福和自主发展为代价,我们成年人在抱怨社会的同时还需要想想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如果我们不去推波助澜,孩子们的日子会比现在好过,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会比现在强。
很多人认为与考出好成绩相比,动手能力不重要。其实,无论对单个人或是对社会,动手能力是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创新、创造的土壤。即使我们不谈创新创造,动手能力也将影响个人的基本生活质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常常不是靠书本和考试解决的,而是靠双手完成的。
利夫走后,我常常不自觉地把我们的孩子与美国的孩子相比较,我很在意的是孩子身上应该具有的天真、快乐、好动、诚实等等特点,在我们孩子身上表现得太少了,用孩子们自己的话说:我们的优点只有无奈的勤奋!
孩子们的话只能让你感到一点无奈的黑色幽默,除此之外,就是心痛。很多的时候,我们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致命问题,我们会找到很多理由为自己遮掩或辩护,我们会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比美国扎实、我们孩子学习的内容比美国难,我们的孩子到了美国多是学习的尖子,可我们却没有再想想,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那么难?这会给孩子们及我们的国家带来什么好处?我们为什么要当尖子生?它能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促进国家实力的提高吗?
对现有教育的弊病,教育部门、大众传媒、社会各界及四面八方抨击、批评的已经不少了,为什么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呢?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也能像美国孩子那样快乐幸福,那将是孩子们永远的节日!
我愿我们的孩子像个孩子,有孩子的天真、快乐和诚实!
我愿我们的孩子像个孩子,有自己的天地、时间和自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