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苛求孩子成为1%:与孩子一起解决成长过程中的12道难题-说说咱们的80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用出生年代标记一代一代人的不同。

    尤其明显的是,出现在人们言谈话语中的80后。很多时候,人们说起80后往往还有另一层隐晦的含义,这当中似乎具有不少失望、抱怨和批评的意思。

    不少人觉得80后出生的孩子,问题一大堆,像心中没有他人、不肯吃苦、就知道花钱享受、没有责任感、功利主义、缺少远大理想等等。

    80后真的这样吗?如果他们确实有些毛病,那么原因在哪里?在80后本身吗?80后经历的真是蜜罐一样的生活吗?80后经历过哪些父辈们从未有过的无奈和苦难呢?

    80后的无奈与苦难

    80后特指1980—1989年之间出生的人。同理,之前出生的人可以叫做70后、60后、50后等等,但很少有人这样叫,倒是有90后的叫法。

    同样是年代,为什么并非按顺序命名,而专有80后、90后的叫法呢?

    我理解应该与下面的因素有关。

    首先,从70年代中后期,国家开始大规模、强有力地推行计划生育国策,现在60岁左右的人绝对会深有体会。一种政策的贯彻执行,会有一个显效周期,到现在独生就极为普遍了。

    从1980年开始,计划生育政策完全见效。无论城市和乡村,1980年后出生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了,非独生的孩子已经很少很少了。完全可以说,80后是世界人口发展历史上,第一批大规模的、普遍的独生子女,不知道能否绝后,但肯定是空前的。

    作为一件空前的大事,它毕竟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受和不小的压力。换句话说,家长和老师、家庭和学校,这些与孩子紧密相连的所有人和场所都不知所措了,甚至连社会也蒙了!

    这种状态下,人们对横空出世的80后很不适应。于是,给他们贴了个标签,以区别于其他年代出生的孩子。

    另外,伴随独生子女成长的,还有社会的巨大变迁和进步。改革开放30年,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平发生了质变。甚至,很多人想都想不到,自己竟能过上现在这样富足的生活。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得人们养育孩子的心态和方式也随之改变。

    过去养育孩子的方式贫寒、简陋和粗放,多数孩子是吃米糊糊长大的,吃得起牛奶或奶粉的孩子是凤毛麟角;找来些旧布片就是孩子的尿布了,哪有什么方便舒适的尿不湿;家里很少给孩子做新衣服,即便有件新衣服,那也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真得谢谢那会儿的粗棉布,结实极了)。家里最小的孩子,常常穿着接了几截的裤子,父母没工夫管孩子,基本上是老大带老二、老二带老三,一茬茬孩子连滚带爬一起在成长……

    再看看现在的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绝对是他们的父辈童年时候根本无法想象的。由于孩子是家里的唯一,即便条件差些的家庭,也是咬紧牙关、毫不犹豫、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及要求,那真是,苦谁也不能苦孩子!

    于是,80后的孩子,便过着历史从未有过的好生活,用家长的话说:蜜罐儿里长大的一代!

    从蜜罐儿里捞出来的孩子,与从清水或苦水里捞出的孩子,肯定有很大的差别。从视觉想象上,一个会甜甜腻腻,一个会涩涩巴巴。涩涩巴巴啥样?过去的事喽!没人关注。但甜甜腻腻啥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因为唯一,人们对孩子的期望自然就高,而看看蜜罐儿里的孩子,大家很失望,这80后的毛病太多了!多数专注孩子教育的人,掐着指头历数着心中的失望和担心。比如,自私,心中没有他人,连父母都不关心;挺懒惰,习惯让人照顾,而不知道自己该干点儿什么;讲究享受,追求名牌,花钱有劲头,挣钱没兴趣;缺乏责任感,不吃苦,没有远大理想等等,一大堆。甚至,真还有人担心,怎么把家和国交给他们!

    看起来,问题很严重、后果很可怕喽。

    当我们担心、抱怨和失望的时候,有几个问题得好好想想。

    80后真的这样吗?如果他们确实有些毛病,那么原因在哪里?在80后本身吗?

    80后经历的真是蜜罐儿一样的生活吗?

    80后经历过哪些父辈们从未有过的无奈和苦难?

    80后的教育有哪些重大的问题?

    这些问题我们想好了,我们的后人就会不再有我们的担心和抱怨了!

    爱让孩子很痛苦

    任何时代的人,都会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换句话说,每个时代的人,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人们常说,“我们那代人、我们那个时候”。80后作为人们特殊所指或强调的一代人,肯定会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东西,好也有,坏也有,这是自然的。只是,他们所具有的毛病,是他们的父辈所不具有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80后身上都是毛病,更不意味着80后就不如70后、60后以及50后。因为,必须公道地说,80后身上还有他们父辈所不具有的优势呢!

    不过,辩论谁好谁不好既无意义,也无道理,用像博奥这样的80后的说法就是,“说我们好,说我们不好,终究你们还得把一切交给我们。”倒是有必要说说80后成长的环境和理由,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思考、开展今后的教育,有利于我们认识、了解80后,更有利于80后、90后的健康成长!

    80后最大的问题是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原本是个心理学术语,它本身是个中性词,无褒贬之意。它是用来说明个体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一个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一般是幼儿期到童年期,以幼儿期为主。心理学大师皮亚杰曾经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用来说明人思维的自我中心倾向。

    一个雨后的早晨,一个孩子走出家门。在甬道边,他看到了一条蚯蚓。他蹲下来,开始摆弄这条蚯蚓,直到爸爸叫他上车。到了幼儿园,几个孩子蹲在一起,也在摆弄蚯蚓。这个孩子走了过去,说:“这是我家的那条蚯蚓,我刚刚跟它说过话。”孩子们都没有疑问。

    以成人的思维,这怎么可能还是孩子家里那条蚯蚓呢?它怎么来的?它怎么可能来到幼儿园?世界上的蚯蚓不是就这一条的。

    但孩子想不到这么多问题,他只能以自己为中心,去看实物、去想问题、去思考。

    博奥四五岁的时候到姥爷家。姥爷疼爱备至,总是问博奥吃什么、吃什么。博奥说吃大虾,姥爷便买来大虾,放到博奥面前,想让外孙儿吃个够。我反对,让他把盘子放到餐桌中间,大家吃。

    博奥一脸茫然,说:“你们也喜欢吃大虾呀?”

    这不是自私,这是自我中心思维的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随着伙伴间的交往,孩子们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会逐渐弱化,被更高级的思维方式所取代。

    然而,80后的孩子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应地弱化思维发展中的自我中心倾向。相反,因为独生,缺乏一起生活的兄弟姐妹,没有主动以及被动的分享,更因为家长的溺爱,80后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逐渐演变成行为习惯,甚至个性品质。

    作为习惯和品质,80后常常心中缺少他人,即便是父母,80后也往往想得比较少。这种表现与自私很难区分,于是,自私变成了贴在80后脑门上的标签。

    和许多孩子一样,博奥也有不少类似的表现,只是少点而已。

    80后最大的苦难是孤独。

    独生的80后,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和全部希望,他们享有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生活,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玩得好……这是他们之前所有孩子都羡慕的。

    我跟博奥说我小时候如何珍惜文具,铅笔用得只剩个头了,还用硬纸卷起来再用。博奥几乎不相信,铅笔还不有的是,谁用铅笔头啊!我说我们小时候没什么可吃的,整天就吃玉米面大饼子,有的人家大饼子都不管够。博奥说了句极有80后特点的话:“啊!大饼子,那比面包都贵啊!”如果他说:“大饼子不管够,那为什么不吃面包呢!”估计会把我气死!

    然而,身在蜜罐儿里的80后,真的就如我们成人所想,幸福得一塌糊涂了吗?绝对不是,正如作家肖复兴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难。”80后最大的苦难就是孤独。

    80后没有共同生活的兄弟姐妹,没有人带他游戏、没有人陪他撒野,没有人跟他争夺、没有人跟他打架,欢乐了无人分享,挨欺负了没人撑腰。80后孩子的成长就像一个孤寂的赶路人,想大喊一声都无人听见!

    成长的路孤独一人,便没有了可学习的行为榜样,而成人的言行并不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样板。所以,80后的孩子常常犯错误。更因为,一路自己孤独走来,80后的孩子便不会分享、不会交往、不会关心。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人生的苦难。

    80后最大的无奈是被过度控制。

    每个家庭都是这一棵苗,家长自然会紧张、担心,就怕孩子有个闪失。所以,80后从小就被紧紧地控制在家长的视野内、手心里,任凭孩子怎么挣扎,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

    公园中、小区里,我曾经留心过不少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行为。我发现,孩子的活动范围,一般不会超过3米的直径,家长基本是跟在孩子后面,亦步亦趋。我见过的比较极端的家长是,嘴不停地下指令:“慢点儿、别跑、摔着、脏、累着、歇歇、喝水、吃……”我数了数,半分钟内,大概说了50多句约束孩子的话。

    即便孩子长大了,家长还是把他们当做小宝宝一样对待。大学生当中,带着十几条床单、几十双袜子,等放假回家让妈妈洗的现象不少,妈妈陪着在学校外面租房的学生也不鲜见。所以,才有了福州的最雷人的妈妈,抱着保温瓶,乘几个小时的飞机,给在青岛读书的儿子送馄饨的事情发生。

    即便孩子已经成家,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父母还要吃饭管、洗衣管,不少家长天天或几天,就要主动到孩子的家中打扫卫生。甚至,还有家长天天早晨打电话叫早,怕孩子上班迟到。

    即便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自己成了父母,家长还是要管东管西,把隔代人的事情都管起来。

    因为爱,当家长的都不忍心孩子受累吃苦,更不愿孩子走点儿弯路、犯点儿错误,一定要把孩子紧紧地控制在爱的怀抱里。

    结果呢?

    大家越来越认为,80后的孩子这不行、那不行,这也让人操心、那也让人不放心!

    你说责任是谁的?

    80后最大的压力是学习。

    把我的童年和博奥的童年相比较,我有几大博奥没有的快乐。

    第一大快乐。我读中小学那会儿,下午放学很早,基本是三点钟就放学,还有两三天下午不上学。我记得小学的时候,下午基本都不上学,除了安排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根本不管孩子干什么。时间都是自己的,想干什么都行,除了楼上楼下、前院后院地淘气,我和院子里的女孩子,一起学习缝口袋、剪纸、钩花边、糊灯笼、织袜子。闲来无事的时候,也上房、爬树地淘气。

    看看博奥他们。一天的有效时间,都是在学校里、课堂上、书桌前度过的。就连一年级的小孩子,不天黑也回不了家。不仅全天上学,甚至连寒暑假、节假日也得上学,哪有什么自己的时间。

    博奥读小学的时候,每周只有一天下午三点放学。就这,还让在其他学校上学的邻居孩子好生羡慕。

    今年国庆节的时候,见到朋友读高中的孩子,问及能休息几天,答三天。大人们正咋舌同情的时候,孩子说了:“我们老知足了,其他学校只放一天,有的一天都不放,我们学校放得最多了!”

    一个人的所有时间都被占用了,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无论如何都不是快乐的!

    第二大快乐。我们读书那会儿几乎没多少家庭作业,考试也不多,从来也不排成绩榜。我们笑嘻嘻地上学,乐呵呵地下学,从没讨厌学校,更没想过要炸了学校。即便一些学校条件很差,像顺口溜所说的“破房子、土台子,里面一群黑孩子”,那黑孩子们也是自由、快乐和幸福的。

    看看现在的孩子,放学已经很晚,还有一大堆作业,即便完成了老师的任务,还有家长的加码,没完没了!光写完作业哪成,还有各式各样的考试,周考、单元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年级考、校考、区考、统考……每场考下来,孩子都不轻松。尤其,成绩大榜一公布,不少孩子的日子就不好过了!红头文件虽然已经否定了这大榜的合法性,但它变换形式,明里暗里依然存在。只要它存在,孩子们就难以快乐。

    我曾在晚上九点多钟,发现马路边上还晃荡着一个三年级学生,他是熟人的孩子。问:“这么晚了,为啥还不回家,你爸妈会着急死的。”“我考试排名下降了,回家也是挨打。”看着孩子一张可怜的小脸,我把他送回了家。考试排榜,就像一道难过的关卡,让很多孩子久久徘徊,难挨啊!

    第三大快乐。我们的生活中有伙伴,能撒野。如前文提到的西方学者说的10岁前要干的那32件事,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把自己滚得像个刺猬;撒尿和泥,弄自己一身一脸;在冰凉的小溪中捞青蛙卵,爬树掏鸟蛋;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然后满大街吓唬人;在河边用沙子“埋人”,压得吱哇乱叫;养兔养猫,拽着猫尾巴满地跑;一大群孩子打架打得尘土飞扬……我们都干了。

    博奥他们哪有这样的见识和快乐,他们都孤零零地呆在家里,既不成群、也不结伙,既不撒野、也不冒险,他们干干净净、斯斯文文。

    不久前,去过一所小学。学校要组织一、二年级的孩子打口袋、跳绳比赛。结果,几百个孩子中,只有6名孩子会跳绳,没一个人会打口袋。没办法,学校又得动员家长教孩子学习跳绳、打口袋。不会跳绳、打口袋本身算不上什么大事,但由此可见现在的孩子又少一乐啊!

    除了学习及特长,家长们几乎不支持孩子们干什么。咱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啊,那就得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成了80后乃至90后永远的梦魇!

    可大家都说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身就是个混蛋逻辑。人生是遥远的长跑,绝不是百米冲刺,起跑线在哪儿?

    这也是起跑线、那也是起跑线,孩子不是累倒在起跑线上,就是被逼疯在起跑线上,要不孩子压根儿就不想跑了!

    隔代抚养普遍很不好

    所谓隔代抚养,是指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来养育孩子的方式。说句大白话,就是孩子是由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带大的。在中国,这种养育方式很普遍,尤其是在孩子三四岁之前,至少有六七成的孩子是隔代抚养的。

    隔代抚养比较普遍,自然有其理由。

    爷爷奶奶们退休了,身体还硬朗,就这么一个孙儿辈,带带孙儿,既享受了天伦之乐,又帮了儿女的忙。

    从儿女的角度,有爷爷奶奶们带孩子,既减轻了精力和财力的负担,又可以放心大撒把,何乐而不为呢?

    这不是双赢的好事吗?

    然而,我们常常忘了这件事关系的唯一主角——孩子。我们隔代抚养孩子的时候,基本没有深层地想想或根本不知道,这对孩子有哪些坏处。我们只想到了表面的好处或对成人的好处。尤其年轻的父母,如果隔代人没有全方位地参与抚养孩子,没准儿,还会一肚子意见和怨气儿呢!

    关于隔代抚养,心理学家有专门的研究。他们追踪了由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结果发现,在孩子的情绪、意志品质、行为特征、延迟满足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等等方面,隔代抚养的孩子均低于父母养育的孩子。

    通俗地描述这一研究结果,就是隔代抚养的孩子比父母养育的孩子,更多地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经常用歇斯底里的方式表达诉求、缺乏安全感、对父母淡漠、执拗任性、不能克服困难、没有坚持性、对需求不能等待、容易出现个性偏颇或性格偏执。

    比如,同样是要买新的玩具“芭比娃娃”,隔代抚养的孩子往往不能等待,必须立马得到。否则,孩子会出现情绪亢进及行为反抗,而父母抚养的孩子更能为了得到新玩具,坚持等待或付出积极的行为努力,直到实现目标。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延迟满足能力。

    国内外的研究普遍认为,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未来更有发展潜力。

    我的侄女婕芬妮,半岁的时候被奶奶从芝加哥带回来抚养。老人对孩子隔代抚养的艰辛不必说了,就说孩子的表现很让人心痛。

    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小家伙唯一认识信赖的人只有奶奶。所以,她全天候、紧紧地看着奶奶,无论她跟爷爷、叔叔玩得多么开心,只要奶奶一离开她的视野,她就突然地哇哇大哭,就像世界末日来临。晚上睡觉的时候,她像一只小猫,紧紧地贴着奶奶,奶奶一起床,她肯定醒,直到一岁多离开奶奶,回到父母身边。至今,我还能记得那孩子让人毛骨悚然的哭声,我知道,那是由于孩子缺乏安全感。

    邻居孩子的母亲很烦心。孩子从小就由爷爷奶奶带着。平时,一周接回来住两天,有时半年都不回来一趟。爸爸妈妈也就是抽空见孩子一面,一直到上小学才接回来。

    孩子回来后,情绪很不安稳,三次上火闹病,平时基本不听爸爸妈妈的教育,总闹着回爷爷家。其间,爷爷奶奶很挂念孙子,经常来打听看望。不久,婆媳开始互相抱怨,其中有教育方式的分歧,更多的是孩子从中生隙。为了回到爷爷家,孩子两面讨好,使妈妈和奶奶心生不满。妈妈历数孩子种种“恶习”说:“这孩子被奶奶惯坏了!”奶奶说:“我养大了孩子,没有功劳,还没有苦劳?”

    绝大多数隔代抚养的家庭,或多或少都要遇到这样的矛盾,这样的矛盾不大好解决,拖得时间越久,对孩子影响也越大。

    博奥不是隔代抚养的孩子,但他曾在姥姥家里住过近三个月。就这三个月,我已充分体会到隔代抚养的问题。

    博奥三岁左右的那年春天,因为胳膊骨折,医生建议恢复过程中不要去托儿所,以免小孩子间碰撞。无奈,只好把他送回姥姥家养伤。

    快到三个月的时候,我去姥姥家接他。结果,他“出息”大发了,明显有了巨大变化。

    首先,他不喜欢自己走路了,总想让人抱着,这是从前根本没有的。第二,他会用蹬腿打滚,来达到自己的要求,这更是从来没有过的。还有,他居然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霸在自己手里,遭到我的反对,他居然还会骂人,并颠儿颠儿地跑到姥姥面前,告状寻救兵。

    天哪!这哪还是我的儿子!

    说实话,我的母亲曾是位小学老师,个性急躁、争强好胜。我们小的时候,她对我们严厉极了,甚至苛刻,从不惯着家里任何一个孩子,不管是老大,还是老疙瘩。即便在隔代人中,我母亲也算比较理智的,不是由着孩子性子的老人。即便如此,博奥还是变得让我大吃一惊了!

    回到自己家后,好一顿规制,才把博奥规制成原样。其间,他还威胁过我两回:“等我告诉姥姥打你!”好在,离得很远不常见面,他寻不着救兵,我母亲又很理智,不干涉我们的教育。如果不是这种情况,那就麻烦了!

    因为隔代抚养弊大于利,所以,心理学、教育学都明确反对隔代抚养。

    这方面,北欧的国家很在意、很讲究。比如,在挪威、瑞典等国家,爷爷奶奶们想带自己的孙子,可不是件想带就带的容易事。不仅要获得孩子父母的授权书,还得通过政府教育部门的审查。审查的项目包括祖辈的居住面积、房屋条件、健康状况、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教育常识(比如是否会讲儿童故事、童话)、脾气性格等等,不亚于一场大考。考试合格,发给资格证书,爷爷奶奶们方可在家抚养自己的孙儿。政府部门还经常巡视检查,无证偷偷摸摸带孙儿的,将受到明文惩罚。

    这事怎么听,怎么像听故事!

    可人家就这么干了!

    孩子绝对是老人的心尖宝贝,老人对孙儿辈的心思,绝对比对自己的孩子超出一百倍,但是,隔代抚养为什么对孩子不利呢?原因何在?

    简单地说,理由也不少。

    隔代人对孙儿的疼爱绝不同于孩子的父母。即便像我母亲那样的、对自己孩子十分理智、十分严厉的老人,对自己的孙儿辈也常常十分溺爱,这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人之常情,同时也是绝大多数隔代人无法超越的情感桎梏。老人这种情感中充满了浓浓的、不理智的舍不得、不忍心,于是,过度宽容、爱恋,甚至放纵、溺爱便成为大多数老人教育孙儿时,自觉不自觉的行为方式。这直接的结果,就是孩子不懂得行为规则,变得十分任性。

    多数老人对待孙儿的养育理念中,普遍存在“树大自然直”的想法。老人心中爱恋、心疼孙儿的情感,使他们总觉得“孩子小,懂什么,长大不就好了吗?”“你们小时候,我不是也这样教育的,不是都挺好吗?没见哪个学坏了!”

    邻居两岁多的孙儿,啪啪地打爷爷的脸蛋取乐,孩子妈妈十分吃惊,断言呵斥,说孩子“怎么学着打人?太不懂事了,这么没大没小”,爷爷不乐意了,说“他不小吗,打得也不疼。等他长大了,让他打,他都不会打了!”妈妈说不是大小的问题,是怎么能让孩子学打人。可就是说不通,搞得大家不欢而散。老人的此类态度,便纵容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老人常常自然地会用当年自己教育孩子的老想法、老经验养育孙儿辈。但随着孩子生存环境与现实的剧烈变化,有些老经验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了。比如,过去的孩子普遍没什么吃的,而现在的孩子营养过剩,用对过去孩子吃饭的方式,对待现在的孩子,那孩子普遍厌食。还有,不少老人喂孩子吃自己嚼碎的食物,显然有很多问题了。

    隔代抚养必然还要面对另一个巨大差异,这就是老人与孙儿所感所思的根本不同。一般来说,祖辈与孙儿辈之间,至少会有四五十岁的年龄距离,这与其父母相比,自然又有了更大的距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这个距离尚不算很大的问题,但孩子三岁以后,萌发了自我意识和形象思维之后,这个距离就使得祖孙之间不好交流沟通了。如果父母都在,一天天长大的孩子还由祖辈抚养,那孩子会表现出很多独有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的问题。

    在隔代抚养的过程中,老人必然会有对孩子父母,尤其是对儿媳或女婿的顾虑,这是老人当年带自己孩子的时候,绝没有的压力。一些带孙儿的老人常说:“心里紧张,就怕把孩子磕着、碰着,否则,怎么向人家交代!”这种压力,使老人对孩子的呵护、监管和控制过于谨慎,能代劳的,决不让孩子动手与活动,这自然加剧了独生子女的依赖。

    隔代抚养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两代人生活方式及养育观念的差异,常常会带来一些家庭矛盾。夹在这中间的孩子,有的时候会感到困惑无助、无所适从,有的时候又会像“墙头的草”随风摇摆,还有的时候会从中生隙以利于自己。

    这么多理由不支持隔代抚养,孩子的父母们何必一定要把孩子交给祖辈呢!工作再忙,也能养孩子的。

    当年我们的父母工作比我们更忙,他们不是也把我们一群孩子养大了吗?

    我们只有一个孩子,为什么放弃这一生唯有的一次抚养孩子的机会呢?

    养育孩子是我们一生不应推掉的责任,更是值得幸福一生的责任!

    只有自己养育孩子,孩子才是自己的!

    为了孩子、为了我们自己,自己养育孩子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