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蹇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处在困厄当中是正常的,命运顺利是出人意料的,把逆境转化为顺境,有所不为是关键,否则,病急了乱投医,就会愈不顺,愈心急;愈心急,则愈不顺,乱了手脚,反而弄得一塌糊涂。因为机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有所不为”就是在困境中头脑冷静而不操切,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才能避免自己越陷越深。

    51困厄乃人生常态

    【原文】

    人困乃正,命顺乃奇。

    【译文】

    人处困厄是正常的,命运顺利是出人意料的。

    【释义】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一帆风顺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化解困厄的前提是接受现实,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种现实。

    【事典】

    虞舜是与黄帝、颛顼、帝喾、尧并称为五帝的中国古帝王之一,他在位期间,修正仪礼,开诚议政,明布政教,团结诸族,治理洪水,安国定民,为华夏民族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虞舜的一生却是充满种种困厄的一生。

    虞舜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亲是一个盲人,后来又娶了一位妻子,并生有一个儿子。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并且几个人沆瀣一气,想把舜置于死地。在这种“父顽、母嚣、象(弟弟)傲”重重包围的不幸家庭环境中,虞舜却表现出了非凡的气度。在家人加害他的时候,他就及时地逃避;等情况有所好转后,就回到家人身边;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尽到儿子应有的本分;对于弟弟十分友善,没有任何报复心理。

    此外,为了改善贫寒的家庭境况,经历坎坷的虞舜还经常从事各种沉重的体力劳动:耕种、打鱼、制作陶器和家用器物、经商……这些经历使虞舜从小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正是因为虞舜能够在总总不幸面前从容应对,所以他在青年时代就名气远扬了,后来受人举荐还成为了尧的继承人选。为了考察虞舜的能力和品行,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虞舜不仅能使二人和睦相处,而且还凭着超强的才干和高尚的品行在其他方面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尧经过考察得知虞舜确实是难得的人才,于是就赐给了他大量的财物。

    舜的父亲和弟弟在看到虞舜得到的这些赏赐后很是眼红,为了将这些财物归为己有,他们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杀掉虞舜。

    有一次,父亲让虞舜修补存放财物的仓库屋顶,等虞舜爬上房顶后,父亲却在下面放火想把舜活活地烧死。虞舜在发现险情后用两只斗笠作为翅膀,从房上跳了下来才化险为夷。父亲施用诡计没能得逞,后来又让虞舜挖井,当井挖得很深后,父亲和弟弟在上面填土,想以此将虞舜窒息。对此已有预防的虞舜提前在下面挖了一条逃生的通道,又躲过了一劫。但是,父亲和弟弟并不知道舜已经从下面逃生,还以为他们的阴谋已经得逞,就把虞舜的财产霸占得一干二净。弟弟把牛羊和仓房分给了父母,自己住进了舜的房间,而且还把尧的两个女儿当做了自己的妻子。当虞舜知道这些情况后,不但不生气,反而还像以前那样孝敬父母,友好地对待弟弟。

    舜在参与政事后,在用人方面采取了各种富有人性化的措施。对于有贤德的人委以重任,对于品行不端,甚至恶名昭彰的人并没有施予重刑,而是将他们流放到偏远的荒芜之地,以示宽大。

    经过对虞舜才干和品德等方面的考察,尧终于决定将帝王之位禅让给他。虞舜因为治国公正贤明而深受人们的爱戴,并垂青史册。

    虞舜面对厄运缠身、磨难不断的现实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从容应对,这也许是圣贤之所以为圣贤的原因所在。

    【事典启悟】

    战争动乱,生离死别,日常琐事,可谓时时处处都会有不如意处,都有烦恼,都有不快。佛认为人生乃是苦难,这些生命中的困厄,是上天给我们的砥砺,经历这些困厄,可以增强一个人面对困难的坚韧力和强大的抗压能力,成就一番非凡的功业。

    52逆境转为顺境,有所不为是关键

    【原文】

    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译文】

    把逆境转化成顺境,有所不为是关键。

    【释义】

    遇到逆境,意志消沉,感叹命运不济,自暴自弃,是不对的,但有时一味地冲撞,死打硬拼的做法也是不值得肯定和效仿的。因为当一个人越急于摆脱困境时,心志越急躁,越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倘若抱有有所不为的心态,以冷静沉着的态度面对困难,反而更容易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事典】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一天,一个农夫的一头毛驴一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它哀怜地叫喊求救,期待主人把它救出来。为了营救毛驴,农夫绞尽脑汁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都不起作用,急得围着井口团团转。几个小时过去了,那头可怜的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挣扎着,凄惨地呼叫着。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农夫只好无奈地放弃了营救的打算,再说,这头驴子年纪已经很大了,即使把它救上来也做不了多少农活了,卖掉也卖不了几个钱,不值得费那么大力气了,但不管怎样,为了防止以后意外事件发生,还是要将这口井填平。

    于是,农夫便请来几个帮手一起将驴子填埋了。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驴子在得知主人要将自己掩埋后,一开始极度恐慌,凄惨得嚎叫着,拼命地挣扎着想逃离这口枯井,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头驴子很快就停止了嚎叫,没有了一点声音,大家好奇地往井里张望,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上时,驴子做出了一件令人惊奇的举动,它迅速将身上的泥土抖落在地上,然后双脚将泥土踩实;人们再将泥土埋在它身上,它再将泥土抖落,再用双脚踩实,把自己一点点地垫高。就这样,随着脚下泥土的增多,驴子离井口越来越近,终于得意地上升到了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纵身跳了出来,快步地跑开了!

    驴子自我营救的故事启示人们,身处困厄当中是正常的,命运顺利是出人意料的。当我们陷入逆境时,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才能将自己从恐慌、痛苦中摆脱出来,把逆境转化为顺境。如果只是穷于挣扎,拼命地抗争,结果往往会像陷入泥坑一样越陷越深,对改变现实一点益处都没有。

    对待生活中的困境如此,对待感情上的困境也是如此。法国伟大作家雨果17岁时,与门当户对、年轻貌美的画家阿黛·富谢相识相爱了,三年后两人步入了婚姻殿堂,结为了夫妻,后来阿黛为雨果生了三男两女,一家七口人过得其乐融融。没想到的是,这个本来美满幸福的家庭几年后就被蒙上了阴影。妻子阿黛在结婚后的第十个年头,移情别恋,突然爱上了另一个作家,两人就离婚了。

    婚姻上的变故给雨果造成了重大的人生打击,使他陷入极度痛苦之中。直到第二年,他结识了另一名女性朱丽叶·德鲁埃,两人相依相爱之后,雨果那颗受伤的心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抚慰。

    阿黛抛弃雨果、投奔另一个作家之后,在生活上一点都不幸福,经济上曾经一度陷入困顿状态。为了增加收入来源,阿黛精心制作了一只镶有雨果、拉马丁、小仲马和乔治·桑四位作家的木制盒子,拿到街头去卖,因为要价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好多人只是问问不敢买。

    有一天,雨果从阿黛的地摊边路过,得知她生活得不是很好,就托人悄悄买下了这个木盒子,以缓解阿黛生活上的困境。这只木盒如今仍陈列在巴黎雨果故居展览馆里,上面承载着雨果过往那段伤感爱情经历的博爱精神,让人们懂得爱是无私的,当一个人无力改变现实的时候,怨恨甚至强烈的报复是不起任何作用的,该失去的终究要失去,要从逆境中走出,顺其自然有所不为是最关键的。让时间慢慢化解心灵上的伤痛,让岁月将以往的怨恨慢慢化为内心的宁静,这种宁静对人生境界都是一种提升。

    【事典启悟】

    当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如泥土般落到我们头上时,大多数人都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愈不顺,愈心急;愈心急,则愈不顺,以至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是大多数人在陷入逆境后所习惯犯的错误。

    因为身处逆境时越是想早点实现自己的理想,越是想急于摆脱目前的境况,就越是乱了方寸,反而弄得一塌糊涂。这就如同陷入沼泽地一样,越是挣扎,越想摆脱困境,结果反而会陷得越深。

    要知道时来运转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肯定需要一段时间和过程,倘若能够以坦然的心境面对现实,不要再对过去的事件纠缠不清,不盲目做事,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才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尽早摆脱困境。

    有的人为了得到预想的结果,可以说是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有甚者可能会不择手段。但是在得到某个结果之后,他失去的东西却无法计算,他付出的代价也很沉重,这些是他得到的东西所无法弥补的,这应该是人生更大的遗憾。

    爱情也是如此。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一个人怀着满腔热情去追求至善至美的爱情,换来的却是一盆冷水时,痛苦、悔恨、轻生常常会填满我们的心间,但是这些都无法改变失恋的现实,与其长期挣扎在悲伤的旋涡中,不如无所为,也就是顺其自然,坦然地接受现实,人生才会有新的开始。

    53得陇望蜀,事情的根本就无法保存

    【原文】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

    【译文】

    事情的变化,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掌握,事情的根本,不知停止就无法保存。

    【释义】

    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总会表现出一定的欲望。欲望没有限度,人的追求就不会停止,追求一旦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发生不利于自身存在的转化,因此,越是疯狂跃进的时候,越要坚守“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的原则,越不能穷追猛打。

    【事典】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七月,曹操率军平汉中,入南郑,军势大振。《三国志·贾诩传》中描述说:“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不能止。”曹操借此不仅扩大了势力范围,而且还威胁到了刘备集团的安危。因为汉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门户,汉中被曹操拿下,蜀郡就直接和曹操的军事力量对峙。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军下一步是乘势入蜀,抑还是到此为止,见好即收呢?曹军中产生了意见分歧,但大多数主张这个时候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拿下蜀郡,支持这样主张的包括担任曹操军队高级幕僚的司马懿和刘晔。

    司马懿分析说:“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乘于时,时不可失。”意思是提醒曹操圣人不违时亦不失时,时机不成熟却盲目蛮干当然是不行的,但是时机来了却轻易放弃也算不上一个智者。

    刘晔也劝曹操说,刘备依靠巧取豪夺的手段从刘璋手上夺得了蜀郡,人心不服,脚跟不稳,这个时候去攻打他是再好不过了,倘若等他站稳了脚跟再去攻打就困难了。

    按说,两人分析得都非常有道理,都非常到位,但是,曹操并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而是出人意料地下令退回长安。

    曹操主动放弃这次攻击西川的难得机会在当时和后世引起了不少非议。蜀国的法正评价说:“曹操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乃留夏侯渊、张合二将屯守,而自引大军北还,此失计也。”就是曹军的死党刘备、诸葛亮也认同这一看法。后人南朝时期的裴松之也不无惋惜地说:“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正,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

    曹操是怎样应对众人的这一批评的呢?他感叹地说:“人最苦于不知足,既已得陇后,何须再贪蜀焉?”意思是说,人何必那么贪心不足呢?还是不要冒险了,见好就收吧。

    身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是个聪明人,他主动放弃这次在常人看来攻击西川的绝好机会,绝不是满足于现状,更不是畏缩不前,而是恰当好处的“知止”,其中隐藏的人生智慧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得到的。

    首先,攻打蜀地并非像探囊取物般的简单。

    古人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形容蜀地地势的险要,这样的地形易守难攻,曹操要想进攻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即便最终能攻占下来,也会元气大伤,对于保存以后的作战实力也是异常不利的。

    其次,曹操大军刚刚历尽艰险攻下汉中,如果再以疲惫之师越险攻蜀,相当于“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此时不知道适可而止,被引诱深入,将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到时很可能会损失惨重,乃至全军覆没。

    再次,曹操攻打蜀地,还受到内忧外患的牵制。曹操在前方指挥作战,势如破竹,但其宫廷很不稳定,曹操不便于长期离开政治中心,否则身陷作战泥潭,一旦后方发生什么政变,不能及时抽身而归,将会造成无穷后患。

    最后,自赤壁大战后,三国分分合合,三足鼎立之势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大趋势,有识之士早就看清了这一形势。曹操作为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对这一点也是看得一清二楚的,如果自己对蜀郡造成致命的威胁,又会促使刘备像当年赤壁之战一样与孙权结成战略同盟将矛头一致指向自己,到时曹军会承受很大的压力,胜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他道出“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的感慨,与其说是曹操对统一天下无望发出的心中感慨,倒不如说是他本人深谙知足的处世之道。

    【事典启悟】

    得陇望蜀,喜新厌旧,贪得无厌,这样的心理可以说很多人都会有所表现,只不过是表现得程度不同罢了。要止住这一心理,不仅需要有较高的人生修养,而且还要有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三国时代曹操,之所以能力挫群雄,最终统一北方,这与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他知道适时而止,适可而止,及时避险,所以,他保持了军队实力,维持了政治、军事的优势和曹魏政权的根本。

    54天灾示警,反省它必有益处

    【原文】

    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

    【译文】

    天降灾难表示警告,违逆它一定会灭亡;人生祸乱让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处。

    【释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系列的天灾人祸也接踵而至。这些祸患的制造者不是山川草木,也不是飞禽走兽,而正是人类自己。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类情不自禁地觉得,自己的能力正在无止境地增长,“让人眼花缭乱的成功”,诱使人们不但试图主宰我们的自然环境,甚至还想主宰我们的人类环境,这就是危险所在。频发的天灾人祸就是在警示人类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恣意妄为。

    【事典】

    在新疆天山以南,横亘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东,有一处由一圈一圈盐壳组成的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的荒漠,被称为罗布泊洼地。在这片沙海之中埋没着一座古城,若干城楼和墙基露出沙面,远望如水泥楼群。残城抗击风沙逾千年,不甘愿覆没,好像在呼喊:“我要出来,我要出来!”它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楼兰古城。

    当时这里气候湿润、水源充足、植物繁茂、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商贾络绎不绝。有史料中记载说楼兰:“广褒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出玉,多茵苇、怪柳、胡杨、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囊驼。”但到了后来,楼兰城水源枯竭,树木枯死,当年兴旺的城市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居民们不得不弃城别走,寻找新的水源。到了元朝时期,这里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成为了一片不毛之地,人们只能通过考古挖掘在想象中再现当时的繁荣景象了。

    虽然从戈壁和雅丹地貌中难以辨认楼兰城昔日的面目,但科学家从大量资料和考察中发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废弃了1500年的楼兰曾经是座山清水秀的乐园。

    据历史学家考证,在楼兰古国有一条古水道从西北方向穿越整个城市流向东南方,城内街道分明,建筑错落有致,官署房位于城市的正中央,高大的门柱、朱漆的栋梁,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居民区位于城市的南部,庭院里栽满了各种各样的果树;城市的边缘栽有可以让人领略到神奇之美的成片的胡杨林。历史学家通过对楼兰遗址周围墓地的考查,还发现这里不仅有汉文木简、汉代钱币、丝绸织锦,还有罗马风格的玻璃器皿,西亚风格的毛布,这些可以证明当时的楼兰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地位。

    为什么昔日曾经水丰鱼肥的楼兰会从繁华之邦成为一片茫茫荒漠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年丝绸之路的要冲——楼兰古城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的呢?其主要是因为人类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在当时,人口的增加、经济的繁荣,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压力,于是逐渐出现了对林木大规模破坏的行为。原先本来地面有草皮、灌丛的保护,风起扬不动沙,地表植被受到破坏后,结构疏松的砂岩和页岩裸露出来,迅速风化,碎为微粒,大风一起,便扬起蒙蒙沙雾了。

    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滥砍滥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祸害,为了保护生存环境,楼兰人规定“绝不能砍伐小树”“严禁砍伐活树,砍伐者罚马一匹”,但是,楼兰人做到这一点太晚了,当时采取的措施已经无法制止人们对大自然贪婪掠夺之心的膨胀,辉煌的楼兰城最终没能抵挡住前所未有的大风沙袭击,轰然毁于弹指间。

    【事典启悟】

    人与大自然本是融为一体的,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环境空间,自然需要人类的善心呵护。如果人们对环境缺少应有的保护,沙尘暴、温室效应、大洪水、大旱灾、厄尔尼诺等现象就会纷至沓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这些后果告诉我们在对待大自然方面一定要做到警钟长鸣。

    55躁进产生无穷祸患

    【原文】

    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译文】

    躁进容易产生无穷祸患,困境容易生出邪恶的念头,如果不能阻止,害处就会不断蔓延。

    【释义】

    躁进也就是不懂得把握成事的节奏,急躁冒进,违背了市场当下的节律,最终得到的不是成功,而是痛苦和折磨。跳过交际舞的人大多有过这样的体会,一旦一个舞步出现失误,踩错了节拍,就会乱了手脚,只能停下来,踩好节拍后重新开始。做人做事也是如此,掌握好了节奏,做起事情来才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最终实现自我目标。

    【事典】

    把握做事的节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一定的功力和历练,就如同厨师炒菜时对火候的把握一样,没有一定的感觉和经验是很难把握准的。

    1999年创办“盛大网络”,2000年经历过一场生死门的陈天桥回首以往的创业经历时,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回过头来,如果说对我的创业密码做一个总结的话,我觉得就两个字——节奏。世界上没有做错的事情,所谓的错误永远是时间错误!”

    节奏就是对时间的把握,对快与慢的把握,但一般人凡事都注重了快的一面,疏忽了慢的一面。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开始创业的人都是满怀激情,那些成功的创业者也是豪情满涨,他们意气风发,他们慷慨陈词,他们摇旗呐喊,他们浑身散发出创业的激情,让看过的人也浑身充满激情和力量。有激情就会产生出使不完的力量,有激情就会促使一个人奋力前行,而且就像千米长跑比赛一般,快就意味着胜利,意味着奖牌,意味着风光无限。

    的确如此,快可以使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占据有利地位,先发制人,以快取胜。但是,贪快也会导致物极必反,欲速不达,失去平衡。因此,慢节奏也是不可小觑的发展前进的功力和技能。

    在当今的竞技体育比赛项目中,有一项是自行车运动,它追求的是最快;在民间,也有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是自行车慢骑,它追求的是最慢。

    追求最快不容易,追求最慢更不容易,因为快骑考验的是一个人的体力、爆发力和拼搏精神,但是慢骑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耐心和平衡能力,除了需要你小心翼翼地前行在最后而外,还不能掉下车来,一旦脚着地,就会被淘汰出局,所以对于一个优秀的车手来说,心里必须有一个平衡器,在慢与稳之间把握一定的度,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和一定的技能是很难做到的。

    慢不是不思进取,更不是急流勇退,相反,慢是在为自身将来实现跳跃式发展做各方面的准备。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有了助跑,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这就像毛竹的生长过程一样,在开始的五年里,几乎是察觉不到它的生长的,但是只要五年一过,它就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开始以每天两英尺的速度急速生长,并在六个星期之内长到90英尺的高度。这是因为在起初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它一直都在悄悄地壮大自己的根系,这为它以后的快速生长提供了很好的根基和营养。

    所以,人生要想有所成就,有所作为,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在起初的发展阶段学会多走几步慢棋,等打好了根基,摸清了规律,搞清了特点,抵挡住权力、金钱、香车、美女的诱惑,保持住任何力量都无法使之动摇的平衡力,那么最终的成功一定是属于你的。

    【事典启悟】

    成功与失败、真理与荒谬、顺利与曲折常常就在于对快慢节奏的把握上。创造一飞冲天的奇迹很难,比创造奇迹更难的是,让飞翔的奇迹回到土地上,真实地生根发芽。倘若在没有任何根基的情况下,急躁冒进、盲目求快,祸害难免会接踵而至。

    56贫贱不要去攀附富贵的人

    【原文】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

    【译文】

    穷困不可以说富贵的事,贫贱不要去攀附富贵的人。

    【释义】

    时下,有些地位低下、急于向上爬的人以攀附社会上有地位的人为荣,甚至为了得到晋升,不惜丢掉人格和尊严,极尽巴结之能事,到头来,不但没有得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反而换来别人的冷眼和唾弃。所以说,权贵是难以攀附的,攀附的代价是十分沉重的,在这方面挖空心思实为徒劳,名正言顺地去争取,才是摆脱贫困和正道。

    【事典】

    蔡茂是西汉末年河内郡的一位有名的儒生,曾在朝廷的博士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得议郎这一官职。

    议郎的官位较卑微,薪水不高,而且事务繁杂,并得参预朝政,较为辛苦。蔡茂上任没多长时间,便心生郁闷,对好友诉苦说:“我读书的时候,以为当官是多么好的一件差事,于是就刻苦学习,考取功名。如今愿望实现了,却没有想象得那样好,不但俸禄少,而且还这般辛苦!”

    好友劝慰说:“你步入仕途没多长时间,官场内的许多潜规则你还不了解。你不知道要想当上高官,摆脱你所说的那些烦恼,首先要学会送礼,许多官位都是送礼送出来的。”

    蔡茂听了,略有所悟,于是将自己多年积累下的家产全部拿出来,交给好友,让他帮自己走走门道。

    好友信心十足地说:“这事就交给我了,我家的一位亲戚在朝廷任差,官职很高,有我帮你联络联络,事情就很好说了。”

    过了几天,好友到蔡茂家向他回话说:“我的那位亲戚对你的礼金推三阻四,说什么都不肯答应给办,也许是他生性贪婪,对你送的这点财礼不满意。”

    蔡茂已经将家产全部都拿出去了,已经没有一点积蓄,只好东挪西借,又凑了一些银两交给好友。又等了好几天,始终不见好友回复,实在忍不住了,蔡茂只好到朋友家打听情况。好友一脸为难的表情,不好意思地说:“我的那位亲戚实在有些过分,他还是嫌给的银子不够的,不给办事,我也不好意跟你说。没想到人一变阔,就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了。”

    蔡茂不想再让好友感到为难,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他暗中发誓以后再也不低三下四地求人办事,还向家人忏悔说:“我是一个读书人,应该走正道博取自己的前途。自己竟然投机钻营,攀权附贵,巴结那些非正人君子的高官,以至于破财受辱,受到上天的惩罚。我决心从此以后改过自新,凭自己的本身做官。”

    后来赶上天下动荡不安,蔡茂的一位朋友窦融割据一方,很有势力,为了躲避战乱,蔡茂无奈投奔了窦融。

    窦融很欣赏蔡茂的学识和才干,便恳切地邀请他到张掖这个地方出任太守。蔡茂没有当场答应,回到家跟妻子提起此事说:“好友窦融很热情地让我到张掖做太守,我要不要接受呢?”

    妻子冷静地分析说:“我们总是依附别人过活,还是慎重些好,你和窦融今天关系好的没说的,他才热情邀请你,如果哪一天关系变化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这样的贵人还是少攀附为好。”

    蔡茂很认同妻子的观点,点点头说:“一旦成为他的下属,恐怕我和他很难维持这种朋友关系了。”

    于是,第二天,蔡茂便委婉地拒绝了窦融的好意,窦融很不高兴,对他指责道:“你我都是多年的好朋友了,没有尊卑之分,如今我真心实意请你处理地方事务,你不应该想得太复杂了。”

    蔡茂仍是很抱歉地回绝说:“朋友也有尊卑,我不敢和你平起平坐,也不想做什么官,只求你能帮我解决生存问题我就很感激你了,你还是不要为难我了吧。”

    蔡茂在窦融处一直保持很低调的样子,在外人面前从来不炫耀他和窦融的莫逆之交,每次领取粮饷,不肯多要,只要能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便可,如果多了,还会退回一部分。

    有人借此对窦融进言说:“蔡茂总是和大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对你心存芥蒂,你为什么还要真诚地待他呢?”

    窦融苦笑说:“蔡茂对世故人情看得很透彻,我无法利用他,只能假作糊涂。他这样的能人不可为敌人所用,所以我要好好待他。”

    【事典启悟】

    巴结权贵的目的无非是想借机抬高自己的身价,炫耀自己,这是虚荣心在作怪,也是私心在作怪。有的人本是穷人出身,却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不分青红皂白硬是往那些比自己品位高、档次高、出身好、钱财多的人堆里挤,到头来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使自己卷入是非的境地。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人应当高贵,把自己看做如圣人一般,用圣人的行为约束自己,改变自己,而不应忘记廉耻没有原则地攀附权贵之人。

    57大智者常有大辱,忍大辱者则有大成

    【原文】

    忍辱为大,不怒为尊。

    【译文】

    忍受屈辱是最重要的,不发怨怒是最宝贵的。

    【释义】

    生活在世上,要成就一番事业,谁都难免经受一段忍辱负重的日子。忍辱几乎是有所作为的必然代价,能不能忍受则是成就伟大与平凡重要区别所在。善忍,能得到各方面的同情,能吸收各方面的信息,善忍能够积蓄力量,东山再起。善忍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不忍造成的损失。

    【事典】

    公元前494年,勾践想趁吴国未做充分准备之际攻打吴国,吴国夫差接到报告后,调发全部的精兵良将迎战越军。双方在夫椒山交战,结果越军大败。勾践带领着残兵败将五千人逃回会稽山,却又被吴军追上团团围住,兵败后越王勾践夫妇被带到吴国做奴仆。临行前,勾践将国事托给大夫文种,让重臣范蠡随他到吴国。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的一间山洞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牵马。勾践为了尽快逃离吴国,东山再起,兴越灭吴,便装作苟且偷生的样子,每日蓬头垢面,低三下四地侍奉夫差,即使有人在他背后指点着说:“这就是当年的越王勾践呀!”甚至有人对其进行辱骂,勾践听后也是一副满不在乎的奴才相,驯服无比。

    有一次,夫差染疾,卧床不起。勾践便暗中命范蠡探望,范蠡回来告诉他说夫差的病不久即可痊愈,于是,勾践便亲自去见夫差,向他祝贺道:“恭喜大王,您的病近几天就能好转。”并向夫差磕了一个头。

    夫差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

    勾践凑近他身旁告诉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些苦,这是得了医生所说的‘时气病’,此症很快就能痊愈,大王不用担心。”

    夫差听后非常感动,被勾践的“关切”之情迷惑住了,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已没有反叛之心,就放心地下令放勾践回国了。

    勾践回到越国后,处心积虑,立志报仇雪耻,为此,他不近女色,不观歌舞,不吃山珍海味,靠自己耕种吃饭,不用绫罗绸缎,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勾践甚至连褥子都不肯用,床上尽是些干柴干草,以使自己警惕,居安思危,不丧报仇雪恨的决心。

    为了磨砺志气,不忘屈辱,他在吃饭的地方用绳悬挂上一个苦胆,每次吃饭前一定要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

    为了壮大越国经济和军事实力,使越国尽快富强起来,他还鼓励生育,并大力提倡优生优育,且用物质奖励这些家庭,使越国人口不断壮大。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安抚群臣,教养百姓。经过“十年生聚,二十年教训”,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越军勇猛无比,很快包围了吴王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夫差,杀死了吴国的宰相。灭吴之后,越国势力大大增强,民心欢悦,越国最终得以称霸于诸侯。

    【事典启悟】

    “复仇是复仇者的通行证;屈辱是屈辱者的墓志铭。”先前的失败让勾践不得不离弃国家,告别群臣,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做奴仆,侍奉吴王。但他并没有放弃再次与吴开战,打败吴国,东山再起的宏愿!即使受尽屈辱,也动摇不了他的意志。最后一战,是他用十多年之久的时间精心酝酿的,他所做的努力令人惊叹,他的隐忍精神也令人折服。

    58困境不是敌人,真正的敌人是放纵胡为

    【原文】

    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译文】

    困境不是敌人,真正的敌人是放纵胡为。

    【释义】

    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某些难以预料的困难,困难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在困难面前放纵沉沦,消极避世,不思进取。一个人一旦自暴自弃,放纵胡为,就等于是自我毁灭了。无论世事如何变化,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困难,唯有时刻保持谨慎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才不会在大风大浪中翻船。

    【事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把沙子、石子、粮食等固体性的东西装进容器时,五升的容器可以装到六七升,因为到了容器的边沿还可以继续再装一些,直到凸起小山状的尖顶。但是,如果改装水的话,不管你用什么样的容器去装,五升的容器只能装五升的水,因为你永远无法让水高出容器的边沿,装多了就溢出来了。所以,孔老圣人说了一句话叫“盈不求概,似度”来赞美水的这种品性,翻译成现代文,意思是说水遇满则止,五升就是五升,十升就是十升,它的容量始终是与容器的边沿持平的,一毫升也不会多出来。

    我们做人做事就要学习水的这种品性——讲究分寸,谨慎处世当止则止,绝不多向前迈出一步,否则,恣意胡为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结果。

    《荀子·宥坐》一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孔子在参观祭祀鲁桓公的庙时,看见了一只倾斜的器皿,便向看守庙宇的人询问:“这是什么东西?”

    守庙的人告诉他说:“这是放在君王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同‘座右铭’一般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君王座位右边的器皿,没有水就会倾斜,倒入一半水便会垂直正立,灌满了水就会倾覆(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是这样吗?”

    看守人回答说是。

    孔子回头对弟子子路说:“向里面倒水试试吧!”子路取来水倒入其中,果然像看守说的那样,倒入一半,器皿就端正了;灌满了水,器皿就翻倒了;空着的时候,器皿就倾斜了。孔子不由得长叹一声说:“怎么会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啊!”

    据专家解释,欹器这种平衡装置在结构设计上巧妙地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力矩原理,能够根据水量的多少摆出欹(倾)或正的姿势:当水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重心升高,于是欹器便接近临界平衡状态;水量再增加时,会导致重心向一侧偏移,欹器便会处于不平衡状态,于是就“满则覆”了。

    据历史资料记载,西晋时,大将军杜预曾为晋武帝造过欹器,南北朝时,祖冲之也为萧子良造过,隋朝的耿询也造过。还有清朝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奕譞,在儿子被抱走坐上龙椅后,赶紧在自己家里摆上了欹器,并附上了一句警言: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克制自己,做到适可而止,方可兴邦安民。

    【事典启悟】

    不管是身居要职的高层人士,还是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不论是春风得意之时,还是时乖命蹇之时,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谨慎的心态,既不得意忘形,又不放纵胡为,唯有如此,才能走得更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