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过度用情追求完美不智
【原文】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译文】
情感过度就没有品行,欲望太多就会失去法则。
【释义】
追求完美是人的本能,有的人在其一生中,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外表的完美,追求婚姻的完美,追求事业的完美……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梦寐以求的完美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不可能达到的状态。
【事典】
在印度佛教的《百喻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先生娶了一个体态婀娜、面貌娟秀的妻子,两人恩恩爱爱,是人人称羡的神仙美眷。妻子长得眉清目秀,性情温婉,美中不足的是长了个酒糟鼻子。柳眉、凤眼、樱嘴、鹅蛋脸,却长了个酒糟鼻子,好像失职的艺术家对一件原本足以称傲于世间的艺术精品,少雕刻了几刀,显得非常的突兀怪异。
这位丈夫对妻子的酒糟鼻终日耿耿于怀,一次他出外经商,行经贩卖奴隶的市场,他看见宽阔的市场上,四周人声沸腾,竞相吆喝出价,抢购奴隶。广场中央站了一个身材清瘦的女孩子,正以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怯生生地环顾着这群如狼似虎、决定着她一生命运的大男人。这位丈夫仔细端详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间,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个女孩子的脸上长着一个端端正正的鼻子。
这位丈夫以高价买下了长着端正鼻子的女孩子,带着她日夜兼程赶回家门,想给心爱的妻子一个惊喜,到了家中,他拿刀割下女孩子那漂亮的鼻子,大声疾呼:
“太太!快出来吆!看我给你买回来最宝贵的礼物!”
“诺!你看!是一只端正美丽的鼻子,你戴上看看。”
丈夫说完突然抽出锋锐的利刀,一刀朝太太的酒糟鼻子砍去。霎时太太的鼻梁血流如注,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丈夫赶忙用双手把端正的鼻子嵌贴在伤口处,但是无论丈夫如何努力,那个端正的鼻子始终无法黏在妻子的鼻梁上。
这是一则可笑而发人深思的故事。人们总是对生活中的事情充满了美好期待,以至于走向追求完美的极端。
完美主义的人表面上很自负,内心深处却很自卑。因为他很少看到优点,总是关注缺点,总是不知足,很少肯定自己,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不知足当然就会有苦恼了,痛苦也就会随之而来,周围的人受到他情绪感染也一样不快乐。
殊不知,世界本来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但我们可以选择走出不完美的心境,而不是在不完美里哀叹,当然,也不是去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完美。
武田信玄是日本战国时代最懂得作战的人,连织田信长也相当怕他,所以在信玄有生之年里,他们几乎不曾交过战。而信玄对于胜败的看法更是与众不同,认为“作战的胜利,胜之五分为上,胜之七分是为中,胜之十分是为下。”这与追求完美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他的家臣问他为什么,他说:“胜之五分可以激励自己再接再厉,胜之七分将会懈怠,而胜之十分就会生出骄气。”连信玄终生的死敌上杉彬也赞同他这种说法。上杉彬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之所以不及信玄,就在这一点上。”
信玄一直实行着胜敌六七分的方针,所以他从16岁开始,打了38年的仗,从来没有败过一次,而自己所攻下的领地与城池,也从未被夺回去过,德川家康一直将信玄的这个想法奉为圭臬。如果没有信玄这个非完美主义者的话,德川家族300年的历史也许会改写。要记住,欲望太多,不能容忍不完美,用情过度只会给你的人生带来痛苦。
【事典启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坚持完美而扔掉了一些他们原本可以拥有的东西,但他们是不可能拥有完美的,尽管他们还在永远找不到完美的地方到处搜寻,最终结局必然是落空。其实,有缺陷的人生才是世界的常态,没有缺憾我们便无法去衡量完美,仔细想想,缺憾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完美。
45上司没有度量就会失去威信
【原文】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译文】
上司没有度量容人就会失去威信,下属不能忍受屈辱就不会成就事业。
【释义】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没有十全十美的,贤能有短也属于常理。“重大节,宽小过”,以轻罚或赦免不罚来唤起有过者的良知,上司的威信才能得以维持。
【事典】
解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大夫,他为人正直、公私分明,从来不会公报私仇。他有一位如花似玉、年轻美貌的爱妻,叫芝英,夫妻两人相敬如宾,百般恩爱。可是有一天,有人向解狐告密说,他的爱妻与他的家臣刑伯柳有着非正当关系,解狐认为不可能会这样,因为他知道刑伯柳这个人向来安分守己、忠厚老实,不可能做出那种出格的事来。
为了调查清楚这一秘闻是否属实,解狐想出了一个计策。第二天,他假装告诉妻子说,自己突然接到皇上圣旨,需要到边远区域执勤几个月。由于情况紧急,解狐与妻子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就匆匆上路了。
妻子芝英装出难舍难分的样子,哭哭啼啼地不让解狐离开,其实她得知这个消息后,心里一阵窃喜,心想再也不用小心翼翼、偷偷摸摸地与刑伯柳往来了。
解狐前脚一走,她后脚就偷偷溜进了刑伯柳的房间,两个人大白天就在房中如胶似漆地缠绵在一起。这时,只听“哐”的一声,房门突然被撞开了,解狐怒气冲冲地闯了进来。芝英和刑伯柳俩人在床上吓得目瞪口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芝英这时才知道,原来丈夫根本没有到外地执行任务,而是在不远的地方悄悄隐藏起来,等到有人向他报告“后院失火”了,他就火速赶回家中,所以才将二人通奸一事弄得水落石出。
解狐将刑伯柳连同自己的妻子一起捆起来,严刑拷打。妻子才不得不承认是自己对年轻英俊的刑伯柳心存好感,就开始有意接近刑伯柳。刑伯柳见芝英长得如花似玉,心里也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于是,两人情投意合,交往越来越深,一发不可收拾。解狐一听,怒火中烧,气就不打一处来,就狠狠地将二人痛打一顿,然后赶出了家门。
有一次,解狐的好友晋国大夫赵简子向解狐请求推荐人才来担任他所属领地的国相职位。谁最适合这个职位呢?解狐思考了半天,觉得在他认识的人中,只有他原来的家臣刑伯柳这个人忠心耿耿,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于是,就把他推荐给了赵简子。
刑伯柳出任国相一职没多久,就将赵简子下属的领地治理得政通人和,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赵简子见刑伯柳果然是非同一般的一表人才,就高兴地对刑伯柳大加赞赏了一番,还夸奖说解将军识人的眼力有多准!
刑伯柳这才知道是解狐推荐了自己。想到解狐不计前嫌,秉公举荐自己,刑伯柳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于是,决定到解狐的府上表示一下谢意。
刑伯柳来到解狐的府门前,恭敬地对门官说:“我前来找解将军,是特意来向他道歉来了。刑伯柳早年投靠解狐将军,将军对我恩重如山,我却做出对不起将军的事来,感到非常愧疚,但将军却以大度为怀,不计小人之过,秉公举荐我,让我受益匪浅,在下十分感激将军的厚爱。”
门官传话给解狐,刑伯柳站在门前等候,却久久不见回话。他正在疑惑不解的时候,只听见“嗖”的一声,一支箭擦着他的耳根飞了过去,刑伯柳被吓得魂飞魄散。解狐走了出来,又一次冲着刑伯柳做射箭状,并警告他说:“我推荐你,只是因为你有那方面的才能,可是你与我爱妻私通之事让我恨之入骨,你还敢送上门来找死!快走吧,不要让我再见到你,否则我要了你的性命。”
刑伯柳见此状,便仓皇逃走了。
【事典启悟】
解狐始终不肯原谅刑伯柳与妻子私通一事,他越是这样越说明他推荐刑伯柳确实是出于公心,没有将个人恩怨与公事混为一谈,这是怎样的一种度量?正是这种大度为怀的修养,成就了解狐不公报私仇的美名。
46与上司保持距离方能远离祸患
【原文】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译文】
上司和下属都懂得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的地位自然就会保全了。
【释义】
与上司之间的关系必须有一个度,虽然有时候上司并不会明确地跟你说他介意什么,但事实上他心里还是很忌讳一些事情的。当你与上司相处时千万要把握一个原则,即与上司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无论上司多么尊重你、欣赏你,作为一个下属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约束自己的言行,而不应得意忘形,趋炎附势,阿谀逢迎,有意与上司套近乎。
【事典】
公元前356年,田因齐登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齐威王。在开始的几年里,齐威王将国家交给几个卿大夫治理,结果,不但国内弄得一团糟,韩、赵、魏、鲁、卫等国家也经常来进攻。齐国丧失失地,连吃败仗,国势更加衰弱。
为了使齐国富强起来,齐威王决定从整顿吏治入手。于是,他假装不理国政,沉湎于酒色之中,经常做彻夜之饮。实际上,他常常明察暗访,细心调查全国各地官员为政的情况。掌握了详细的真实情况后,他开始行动了。
一天,齐威王传令将全国72个县令长官都召集到国度临淄开会,并在大殿外烧了一锅开水。他先点名叫出即墨县的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了即墨,天天有人告你,说你怎么怎么不好,我就打发人去即墨调查。他们到了那里,看到地里长着绿油油的庄稼,百姓都挺安分守己,脸上透着光彩,好像不知道有什么苦楚,不知道有什么纷争似的,这是你治理即墨的功劳。你专心一意为百姓做的,一点儿不来跟这儿的大官们套近乎,也不送礼给他们,他们怎么会不说你的坏话?像你这种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不吹牛、不拍马的太守,咱们齐国能找到几个?”
那些状告他的人一听,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脊梁骨里直冒凉气,恨不得钻到地底下去。
齐威王又把阿大夫叫上来,对他说:“自从你到了阿城,天天有人夸奖你,说你怎么怎么能干。我就打发人到阿城调查。他们到了那里,瞧见地里乱七八糟地长满了野草,老百姓面黄肌瘦,连话都不敢说,只能暗地里叹气,这都是你治理阿城的罪恶。你为了欺压人民,装满自己的腰包,接连不断地给我的手下送礼,叫他们好替你吹牛,把你捧上天去。像你这种专门贿赂巴结上司、哭动人情的贪官污吏,要是再不惩罚,国家还成体统吗?来人,把他扔到大锅里去。”武士把阿大夫烹煮了。吓得旁边那些得过阿大夫好处的人,也两腿直哆嗦,屁滚尿流。
这时,齐威王又把那些平时不分青红皂白,颠倒是非的十几个人叫出来,骂着说:“我在宫里怎么知道外面的事情呢?你们就是我的耳朵、我的眼睛,可是你们贪赃受贿,昧着良心,把坏的说成好的,把好的说成坏的,这就好比扎伤了我的眼睛,堵上了我的耳朵。我要你们这些臣下干什么?把他们都给我烹煮了!”这十几个人吓得跪倒在地上,苦苦哀求,齐威王就挑了几个领头的,给予了惩罚。
齐威王的举动令齐国朝野及其邻国为之震惊,原来,他在沉湎于酒色的幌子下,对朝廷内外的官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那些只知与上级官员套近乎却荒废了政绩的地方人员,还有那些接受官员贿赂的人员都没有逃脱受惩罚的结局。
【事典启悟】
即墨县的大夫不与当地的大官套近乎,不巴结讨好他们,虽然受到当地官员的恶意攻击,但最终还是靠自己勤勤恳恳的为官从政,赢得了国君齐威王的肯定;而阿大夫不断与上级靠近乎,又是送礼,又是溜须拍马,因而荒废了政绩。齐威王了解实情后,阿大夫还有那些收受贿赂、与他关系来往过密的贪官污吏接连遭到了惩治。这就是上下级之间是否懂得保持一定距离所导致的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
上下级之间应保持怎样的距离才是合适呢?我们都知道“刺猬”法则:两只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各自身上都长着刺,刺得对方睡不舒服,于是它们离开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又不会被对方刺痛。这个关系同样适用于上下级之间。
上下级之间保持距离就是要做到相互尊重。大凡每个人都喜欢被人尊敬的感觉,身居高职的上司更重视这种感觉。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作为“雇员”与上司的位置别造成错位,即使提建议或者批评上司,也必须从上司可以接受的“尊敬”角度去“出击”,使上司在感到被尊敬的情况下接受你的意见。
47君臣关系不宜过于亲密
【原文】
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译文】
君主和臣子过于亲密,做臣子的反而会招来祸殃。
【释义】
君臣关系是不平等的,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因此,臣子与君主之间关系不宜过于亲密,哪怕是皇上的心腹爱将,不二忠臣,如果臣子定位不准,尺度把握不当,也可能成为皇上不满的牺牲品。
【事典】
魏徵是唐太宗时期着名的谏臣,也是《止学》作者文中子的及门弟子,他与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文中子的其他几位弟子协助唐太宗一起缔造了“贞观之治”,开创了初唐盛世的局面,其间文中子思想所起到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人们都说师徒之间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魏徵是怎样将文中子的止学功夫演绎得炉火纯青的呢?
魏徵以敢于在皇上面前直言而出名,曾有几次惹得太宗皇帝动过杀心,他是否真的在最高统治者面前不知进退,不知为止,一意直谏呢?显然不是的。
唐太宗身边的文臣武将不胜枚举,而魏徵起初只是太子身边的一个幕僚,并没有什么显赫的政治背景。魏徵清楚自己并没有立过什么大功,只是善于辩说和进谏而已,还因此得罪了不少权势贵族,唐太宗在登基不久那几年虽然在表面上愿意接受他的诤言,这只是为了治国的需要,实际上在私人情感上是极为排斥他的。
尤其到了贞观后期,唐太宗通过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空前繁荣的盛世局面之后,他的功业和仁德得到李唐官员百姓和周边民族的认可之后,唐太宗骄傲情绪日益滋生,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积极纳谏了,对臣下的进谏已经越来越没有了耐心。
有一次,唐太宗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想去泰山封禅,没想到却得到了魏徵的反对。
李世民极为恼火,使用了一连串的反问句加以反驳:“朕欲卿极言之。功岂不高耶?德岂不厚耶?诸夏未治安耶?远夷不慕义也?嘉瑞不至耶?年谷不登耶?何为而不可?”说话的语气有如排山倒海之势。在唐太宗看来,一个皇上达到了像他这样的政绩,风风光光去泰山封禅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魏徵却不以为然,他反对说,现在的国家还像一个久病初愈的病人,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若让他干重活、走远路肯定不能承受,而且封禅还会惊扰当地的百姓,周边的异族还会借此窥探国力的虚实,对于国家是极为不利的。
像魏徵这样喜欢跟皇帝“过不去”的大臣如果遇到的是商纣、夏桀一样的暴君恐怕他很难得以善终,还好,他遇到的是较为开明的皇帝李世民。但皇上也是凡人,现在政绩越来越好了,当初的纳谏需要就没有那么强的危机感了,哪个领导还会爱听数落呢?
对于这样的变化,魏徵是深有体会的,他说:“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勉强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在察觉到这一变化后,魏徵知道自己作为臣子如果再像以前那样与皇上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有什么说什么就比较危险了,于是就向太宗上交了请辞奏章:“方今天下无事英彦如林,无容痼疾之人。久在枢近非但不可更加二品,仍乞解侍中之职,授臣一二品散官不离左右,足申愚见、拾遗补阙、非敢虚席,此实臣心愿。”本文表明了魏徵要退位的原因和志愿,由于年老、多病力不胜任因而“乞解侍中之职”,由于“英彦如林、无容痼疾之人”所以甘退让贤身居二线,当名散官拾遗补阙,却未得太宗准许。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让他在进谏上收敛了许多,而且更坚定了他辞职的信念。
贞观十年二月,为相多年、一向忠心耿耿的贤臣房玄龄“以谴归第”,也就是被免职回家,至于被免职的原因史料典籍上并没有记载,也找不到在史料中魏徵对此事在太宗面前谏阻的痕迹,至少可以说明魏徵进谏不像以前那样激烈了。他知道房玄龄德高望重、谦恭谨慎、兢兢业业竟也会遭到冷遇,魏徵考虑到这样下去自己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于是,屡次上奏坚持离职。
在辞职报告无效的情况下,魏徵索性当面向李世民请辞。李世民被缠得没办法,只得批准魏徵辞去宰相之职,改任特进,待遇从优。
后来魏徵病终,李世民亲自到魏徵家哀悼,亲手为魏徵撰写碑文,对魏徵的功劳给予了高度评价: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魏徵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千秋金鉴”。
【事典启悟】
提起魏徵,人们的印象是,为了大唐江山社稷不惜粉身碎骨的诤臣、直臣。实际上,魏徵很善于自保,他谋国一定是以“谋身”为前提的,他在《谏太宗十思疏》说道:“诚能见可欲,则思知止以安人”,身居高位懂得在无尽贪欲中克制自己的行为,知止方能安人,也可自安。因此,玄武门事变之后虽然以他耿直的性格本来会骂李世民为乱臣贼子,但他没有那么做。还有在对待原则性的问题上,例如唐太宗篡改历史等事上,他还拍开了马屁,为唐太宗说话。后来的坚决辞职、“退居”二线更是他审时度势、见好就收、明哲保身做出的明智之举。知“止”而后有“定”,诚如斯言!
48小人之荣,情不可攀
【原文】
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译文】
小人的荣达,不可以和他们攀附交情。
【释义】
小人总是善于掩饰自己的感情和真实用心,小人也很注意设计自己的言行,塑造忠臣与君子的形象。小人普遍是阴阳脸,那脸色变化极快,阴和阳因对象不同可随时转换。他们还会为了在与他人的争斗中获得优势,伪装和气,麻痹对方,甚至不惜出卖对方。所以,为了避免祸端,千万不要与小人结交,特别不要与那些有权有势的小人攀附交情。
【事典】
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在做人处世中,就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高手。郭子仪与小人打交道的秘诀,就是“宁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
“安史之乱”平定后,立下大功并且身居高位的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一次,郭子仪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拜访。此人乃是中国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型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世人都把他看成是活鬼。正因为此,一般妇女看到他这副“尊容”都不免掩口失笑。
郭子仪听到门人报告,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不要露面。
卢杞走后,姬妾们回到病榻表示不解,因为其他官员前来,主公从未让她们回避过。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嫉恨在心,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
果然不出所料,后来,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掉了,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仪对待小人的办法既周密又老练。
君子不畏流言畏攻奸,因为他问心无愧。但小人看你暴露了他的真面目,他们为了自保,为了掩饰,肯定会对你展开反击的。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他们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法的手段,而且不会轻易罢手。你别说你不怕他们对你的攻击,看看历史上忠臣流下的血迹,有几个忠臣抵挡得过奸臣的陷害?
李林甫是常伴唐玄宗身边的一个奸臣,心胸极端狭窄,容不得别人。唐玄宗比较喜欢外表漂亮、一表人才、器宇轩昂的武将,有一天,唐玄宗在李林甫的陪同下在花园散步,远远看见一个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的武将走过去,便感叹道:“这位将军真漂亮!”并随口问身边的李林甫那位将军是谁,李林甫支吾着说不知道。此时他心里很慌张,生怕唐玄宗喜欢上那位将军。事后,李林甫暗地里指使人把那位受到唐玄宗赞扬的将军调到了偏远之处,使他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唐玄宗,当然也就永远丧失了升迁的机会。由此可见,小人的行为真是让人莫名其妙,其心眼极小,会为一点小荣辱不惜一切,干出损人利己的事情来。
【事典启悟】
小人是社会上的一股污浊之气,驱之不去,阴魂不散,千百年来一直腐蚀着社会。和小人交往,你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件小小不然的事情都完全有可能被小人信手拈来,大做文章,从而使你受到伤害。因此,尽量离小人远点,最好不要出现在小人的视线里,才不会给小人留下陷害自己的机会。
49不懂得割舍情感,就会为情所绊
【原文】
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译文】
情感难以追寻,过去的一去不回,明智的人不会懊悔不已。
【释义】
爱情是不可以强求的,分离的爱人就很难再相聚,离开人世的爱人更是不会再回来,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是不会不断后悔难以自拔的。
【事典】
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他的国家非常强盛,他的王妃美如天仙,性情温柔,还擅长诗琴书画,国王对她宠爱有加,整天醉心于爱情的世界里无力自拔。不论中外,红颜自古多薄命,国王的这位宠妃不久得了急病,全国最好的医生也没能挽留住国王枕边水样的温柔。
王妃之死让国王悲痛欲绝,竟然一夜白头。为了表达对爱妃的思念之情,悲痛的国王决定为爱妃举行盛大葬礼,并把她的尸体装入水晶制的大棺材,停放在距王宫不远的大殿里,同时,下令宫廷为爱妃致哀两年,禁止一切娱乐活动。
国王痴痴地凝望着水晶棺中爱妃的绝色容貌,不知怎么表达他对爱妃的思念之情。后来,他又觉得停放灵柩的环境不是很好,就在灵柩周围用大理石建了精美的花园,墙上用翡翠、水晶、玛瑙、红绿宝石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花朵,光线所至,光华夺目,璀璨有如天上的星辉,真是三千宠爱在一身。
后来国王又觉得这样还不能表达自己的爱意,为喻美人如水,就又建立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人工湖,让香魂泛舟碧波。湖建好后,国王又觉得缺少点缀,于是又叫人各处建亭台楼阁。后来又请世界上最好的建筑师来建造绝世的雕塑安放各处,把世上最美好的诗篇铭刻在石头上。虽然耗费了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国王总是不满意这个绝世园林,想进一步完善它。就这样一直不断地扩充和完善,使之成为了集天下大成的无与伦比的园林。一直扩建完善了40年,国王老了,他还在苦苦思索,以求园林更完美。最后他把目光停放在爱妃的棺材上,注视良久,挥了挥手说:“还是把它搬出这个园林吧。”
好多年过去了,国王停止不下对爱妃的思念,痴情的国王本想在园林附近也为自己建造一个用大理石砌成的陵墓,将来能陪伴在爱妃身边,可惜没等陵墓建成,他便在对爱妃的日日思恋中死去了,也许只有死才能让国王更快的回到王妃身边,抛开琐碎的烦恼跟她在一起共度欢乐时光。
【事典启悟】
爱情虽然甜蜜、幸福,但是爱的航程并非永远风平浪静,有时会遭遇暴风、旋涡、暗礁,使爱着的人突然陷入深深痛苦之中,使人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对生活失去信心,它有时甚至让人怨天尤人,痛不欲生,于郁郁寡欢中含恨告别人生。
这种痛苦当然可以理解,可是,痛苦、悔恨、轻生等都无法改变现实,与其长期沉浸在悲伤的旋涡中,不如理性地正视现实,在对待感情上拿得起,放得下,当爱不再时,学会自己抚慰自己那颗惨痛的心,让身心得到解脱。
50放纵情感,如纵祸患
【原文】
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译文】
情感不加收敛,命运就不会有好结果了。
【释义】
有时候懂得收敛自己的感情是很重要的,不知收敛一些自己的棱角,感情太过泛滥,太过锐利,太具伤害性,或者毁灭性,伤害的不仅仅是别人,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
【事典】
申屠嘉是汉文帝时的丞相,性格直爽,为官廉正,很少掩饰自己,指责别人的过错常常不假辞色。虽然他一生没有成就什么大的事业,然而,其言语中无不透露着正义和气魄,因为过于耿直,用情不知收敛,最后竟被活活气死。
有人曾对他建议说:“大人身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众人所瞩目,什么事情都要区别对待,不应事事严厉。如果是普通小官嫉恶如仇还能说得过去,而作为丞相就要注意收敛了,丞相选贤择能,讲究含而不露,不应太放纵自己的感情。”
申屠嘉不愿听取他人建议,对于看不惯的朝廷中事依然无所顾忌地加以批评。
当时太中大夫邓通受到汉文帝宠信,汉文帝不但经常赏赐他财物,而且经常到邓通家吃饭,在王朝时代,这可是了不得的荣耀。皇帝的恩宠让邓通胆子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朝会时邓通常常做出一些怠慢的举动,申屠嘉对此颇为憎恶,常在人前说邓通的无理。人们都苦口相劝说:“邓通是皇上的宠信,即使他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也不该表现得如此愤怒,否则皇上知道了,肯定会不高兴,还会激化你和邓通之间的仇恨,那时你就麻烦了。”
申屠嘉在情感表露上仍然不注意收敛。有一次,丞相上朝,邓通竟坐在了皇帝身边,罢朝后,申屠嘉向汉文帝奏明说:“陛下宠爱某个大臣,给他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了,但君臣之间的礼节是不可随便破坏的。”
汉文帝见此很不耐烦地说:“这是朕的私事,爱卿不必多言。”
申屠嘉拿皇上没有办法,一肚子火没处撒,只好拿邓通开刀。于是,申屠嘉回到相府,召来邓通,大骂道:“朝廷是皇帝的朝廷,你邓通身为内臣,竟敢在大殿之上怠慢无礼,罪当斩首!”
邓通连忙叩头请罪,申屠嘉大模大样,派头十足,将邓通好一顿斥责,邓通磕头磕得脑袋都出血了,申屠嘉仍然不肯饶恕。邓通只有偷偷向皇上求救,汉文帝迫于无奈,只好派人向申屠嘉替邓通说情,申屠嘉仍不肯善罢甘休。
邓通央求道:“小人做得不对,丞相不给我邓通脸面也就罢了,为何连皇上的面子都不看呢?望丞相再三考虑。”
申屠嘉反驳道:“你如果知道维护皇上的面子,就不该恃宠胡为,犯下大不敬之罪!”
虽然最后申屠嘉免了邓通的死罪,但邓通对他仍怀恨在心,多次在文帝面前说申屠嘉的坏话,言行态度上没有任何收敛。文帝虽然没有罢免申屠嘉的丞相职位,但心里对他颇有不满,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了。
申屠嘉的做法让其家人颇为担心,都哭着对其劝说道:“皇上没有加罪于你,但你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不知悔改,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使你谁的意见不听,也要为我们考虑考虑好不好?”
申屠嘉一生还是没能改变耿直的本性,最终因看不惯皇帝宠臣的恣意胡为,又羞又恼,呕血而死。
【事典启悟】
申屠嘉不能不说是正直的忠臣,但是他的人生并没有一个好的归宿和结局,成为了令人惋惜的悲剧人物,其不幸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不懂得收敛自己的感情,不知迂回,不知晓官场的“潜规则”,公开直白地反对君主的某些主张,成为了“婴逆鳞”的牺牲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