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攀岩运动概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攀岩运动是从现代登山运动派生出来的攀登陡峭岩壁的运动,具体来讲,是一种通过专门的攀登技术训练,以各种装备作为保护或攀登的工具,通过克服地心引力,攀登自然岩壁或人工岩壁的运动,主要包括难度攀岩、速度攀岩和攀石三种形式。

    攀岩运动要求攀登者充分协调上肢、下肢和躯干力量,在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及不同介质的岩壁上连续完成转身、引体、动态蹿跳等一系列的攀登动作。攀岩运动的攀登过程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素有“岩壁芭蕾”之美誉,集探险、竞技、健身、娱乐、观赏于一身,融力量、勇气、智慧、时尚、美感于一体,惊险、刺激而又具挑战性。

    攀岩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攀岩运动的起源

    人类的攀登活动由来已久,一般是出于生产、军事、宗教等方面的需要。攀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运动能力之一。攀岩作为一种人类探索自然、挑战极限的运动形式,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当时的攀登者为了克服类似阿尔卑斯山等终年积雪的冰岩地形,总结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攀登技术,只是当时攀登技术水平较低,技术装备相当简陋。1865年,英国登山家、攀岩运动创始人之一的埃德瓦特,首次使用钢锥、铁链和登山绳索等简易装备,成功地攀上险峰,并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逐步积累了一定的攀岩技术。1890年,英国登山家马默里又改进了攀登工具,发明了打楔用的钢锥和钢丝挂梯,以及各种登山绳结,使攀岩技术发展到了更加成熟的阶段。

    攀岩运动的发展

    1.竞技攀岩的萌芽

    攀岩作为一项真正开展起来的运动,其发展的足迹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1947年,前苏联首先成立了攀岩运动委员会,高加索地区的一些地方体协和军队率先开始尝试攀岩竞赛,逐渐发展为在前苏联全国性的比赛。当时的成绩评判标准是在同样的条件下,以攀登峭壁线路的速度最快者为优胜。1948年在其国内举办了首届全国性攀岩比赛,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攀岩比赛,此后形成了一年一度定期举行的全国联赛。从那以后攀岩运动开始在欧洲盛行,并举行了多次民间攀岩比赛。1974年9月,前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登山组织,率先在前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发起举办了首届国际攀岩比赛,英国、民主德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12个国家的213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在成功举办本次比赛的基础上,由前苏联倡议,国际登山攀登联合会(UIAA,下简称国际登联)决定,以后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攀岩比赛。从此,攀岩运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规则日趋完善,形成了个人单攀赛、个人平行计时赛、个人自选路线赛、结组攀登赛和小队攀登赛等比赛项目。攀岩比赛参加的国家也逐年增多。在世界各地,地区性和双边性的攀岩活动,也越来越活跃。

    2.人工岩壁的发明

    20世纪80年代,人工岩壁攀登逐步兴起。1985年法国人弗兰西斯·沙威格尼发明了可以自由装卸的仿自然人造岩壁,他实现了人们要把远在郊外的自然岩壁搬到城区的梦想。因人工岩壁比自然岩壁更安全稳定、更便于参加,在赛事活动的组织上更易于操作,并利于观众观看,1987年国际登联规定正式的国际攀岩比赛必须在人工岩壁上举行,并于当年在法国举办了在人工岩壁上举行的首届攀岩比赛。人工岩壁是用现代科技材料模拟自然岩壁的形状和表面特征加工而成,根据攀登者的水平高低可在其上设定相应难度的攀登线路,对攀岩爱好者和专业运动员都很适用,应用范围更为广泛。人工岩壁的出现为攀岩者创造了安全便捷的健身和训练条件,也标志着攀岩运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3.攀岩赛事的正规化

    1989年由国际登联主办的首届世界杯攀岩系列赛分阶段在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保加利亚和前苏联举行,运动员参加在各地举行的比赛,然后根据每站比赛的得分,进行年度总排名,总成绩最好者即为世界杯得主。此后,每年都举行世界杯赛。

    1991年国际登联在德国举办了首届世界攀岩锦标赛,此后每两年举行一届。

    1992年国际登联在瑞士举办了首届世界青年攀岩锦标赛,此后每年举行一届。

    随着世界锦标赛、世界青年锦标赛及世界杯分站赛等正规国际攀岩赛事的相继举行,国际登联及各国、各地区的承办单位的赛事组织能力全面提升,标志着攀岩赛事的组织日趋成熟和正规化。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际攀岩运动的普及推广,亚洲竞技攀登委员会(ACC)于1991年1月在香港正式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亚洲的攀岩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9月在韩国汉城(现更名为首尔)举办了第一届亚洲攀岩锦标赛,此后每年举行一届。

    4.国际竞技攀登委员会(ICC)的成立

    随着世界锦标赛及世界杯分站赛等重大国际赛事的不断举行,参赛运动员人数逐年递增,运动水平迅速提高。为了使该运动项目有足够的自主权并为其发展提供可靠保障,1997年国际登联在其内部增设了一个专门负责攀岩运动普及、推广和提高的专业委员会国际竞技攀登委员会(ICC)。这一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使攀岩运动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1998年国际竞技攀登委员会正式推出攀石竞赛项目,1999年正式进入了世界杯赛项目。

    从2001年到现在,攀岩比赛类型越来越丰富、赛事越来越频繁。由于世界各地攀岩运动的蓬勃发展,今天超过7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攀岩比赛,达到了空前繁荣。2005年,攀岩项目正式进入了在德国杜伊斯堡举办的世界运动会和在泰国曼谷举办的亚洲室内运动会。

    5.国际攀岩联合会(IFSC)的成立

    随着攀岩运动的蓬勃发展,攀岩与高山探险在发展方向、运动形式、兴奋剂使用等原则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分歧,国际竞技攀登委员会要求独立,并且成立攀岩运动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国际竞技攀登委员会的不断壮大,国际登联于2006年决定停止对攀岩比赛的管理,并同意建立一个独立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来管理这项运动。2007年1月27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有48个国家和地区的攀岩协会出席的大会同意并建立了国际攀岩联合会(IFSC),一致通过了新的联合会章程、细则以及竞赛规则,从此开始了该国际体育组织全新的征程。2007年4月28日,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AGFIS)大会在北京召开,接纳国际攀联为新成员。几个星期后,国际世界运动总会(IWGA)也做出决定,确认攀岩为2009年高雄世界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2007年12月10日,国际奥委会批准国际攀联为临时成员,并欢迎攀岩运动到奥林匹克运动中来。2010年2月12日,国际奥委会批准国际攀联为正式成员,这标志着攀岩运动正式迈入了奥林匹克大家庭。现在国际攀联的成员国已达到76个,遍布五大洲。

    2011年7月,在南非德班举办的第一百二十三届国际奥委会会议上,攀岩被列入2020年奥运会8个候选项目之一。2013年最后确定正式进入奥运会的项目名单。

    中国攀岩运动发展简史

    20世纪80年代,中国登山协会(CMA)与日本山岳协会(JMA)在双边学习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将攀岩运动引入我国,历经二十几年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引入阶段(20世纪80年代)

    攀岩运动源于欧洲,开展攀岩运动需要有专门的场地和技术装备,自然岩壁线路的开发、人工岩壁场地的建设和技术装备的购置都需要大量经费。整个亚洲攀岩运动的起步时间都比较晚。中国登山协会早期主要致力于高山探险运动,直到20世纪80年代,攀岩被列为中国登山协会与日本山岳协会每年一度的双边交流活动的重要项目。1987年,中国登山协会派出了以李致新、王勇峰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登山运动员到日本系统学习攀岩技术和比赛规则;同年10月,在北京怀柔的大水裕水库(现北京青龙峡景区)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攀岩比赛(自然岩壁)。1990年,北京怀柔国家登山队训练基地建造了国内第一座大型人工攀岩场,并第一次在人工岩壁上举办了攀岩比赛。1993年9月,第一届全国攀岩锦标赛在长春举行;同年10月,在武汉举行了国内首届国际邀请赛;同年12月,在长春又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亚洲攀岩锦标赛。

    这一阶段,西藏、青海、新疆等几个地方登山协会和地质矿产部下属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等大专院校的攀岩运动开展得比较好,参加人员主要是地方登山协会的登山运动员和地质矿产部下属大专院校选拔发掘的有攀岩运动特长的学生。我国的攀岩运动就是从这种集体统筹、个人参与当中蹒跚起步的。

    2.正式开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5年,攀岩被国家体委列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这标志着我国的攀岩运动进入了正规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纷纷开始组建登山户外运动俱乐部,其中攀岩是重要活动之一。攀岩运动展现了亲近自然、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理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并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登山协会积极鼓励并支持这些青年学生参加攀岩运动,帮助青年学生在北京近郊的百望山、鹫峰等地开发了一些自然岩壁攀登路线。尽管青年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显露出稚嫩与不足,但他们的积极参与加速了攀岩运动的发展步伐。

    3.大众化和商业化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

    1996年底,位于北京宣武门的七大古都攀岩馆是我国第一家商业性的攀岩场馆,为攀岩者提供了一个优良平台,吸引并聚集了相当数量的攀岩爱好者,培养出了大批推动我国民间攀岩运动发展的中坚力量。

    1997年,在北京举行的“郎酒杯”全国攀岩邀请赛是我国第一次成功的商业化运作的比赛。1998年,在西岳华山举行的国际攀岩精英赛上,世界一流攀岩高手们的精湛技艺让国内的攀岩者叹为观止。1999年,在浙江湖州举办的全国首届极限运动大赛给攀岩运动注入了极限运动的特性,明确了其大众化和都市化的定位。这些赛事得到了媒体和商家的大力关注,激发了攀岩爱好者的热情,也带来了个人攀岩装备的消费热潮。需求意味着商机,迅速增长的攀岩爱好者队伍推动了专业装备店、攀岩俱乐部的诞生和发展,国产人工岩壁及支点也应运而生。我国的攀岩运动逐步走上了自我发展的道路。

    1998年,由中国登山协会组织的全国首届攀岩节在北京密云白河峡谷举行,以民间力量为核心,打造白河攀岩公园品牌的工作正式启动,广大攀岩爱好者们不断开发出不同风格、不同难度的攀登线路有三百多条。1999年春节期间,一批北京攀岩爱好者慕名来到桂林阳朔,攀登了月亮山、大榕树、拇指峰等由美国攀岩者开发的线路。此后,一批又一批国内及国际的攀岩爱好者蜂拥而至,有的干脆留在了阳朔,成立了自己的攀岩俱乐部,有的开始经营装备店、西餐厅。他们在阳朔陆续开发出近五百条路线,比北京白河开发的线路还要多。北京白河与桂林阳朔已成为我国目前攀登线路最多、气氛最浓、综合条件最好的两个攀岩区。

    其间,位于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专院校和户外运动俱乐部纷纷成立了自己的攀岩队伍,有条件的单位开始建造人工岩壁场地,有潜力的优秀攀岩爱好者不断涌现,攀岩运动以迅猛的速度走进了城市青少年的生活。至此,我国的攀岩运动步入了大众化和商业化的发展阶段。

    4.竞技水平大幅提升、赛事组织能力全面提高阶段(21世纪初) 2000年为备战在北京举行的亚洲青年攀岩锦标赛,中国登山协会首次组建了国家青年攀岩集训队。在此基础上,2001年开始组建国家攀岩集训队,已培养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优秀攀岩运动员和教练师资队伍,总结形成了一套较为先进的训练理论体系。目前,我国男女速度项目成绩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难度和攀石项目成绩与世界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相应的攻坚计划正在实施当中,已取得不少优异成绩。

    2004年在湖州举行的世界杯分站赛女子攀石项目上,黄丽萍首次闯入该项目决赛;

    2004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杯分站赛男子速度项目上,陈小捷为我国勇夺第一个世界攀岩冠军;

    2005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杯分站赛男子难度项目上,刘常忠首次闯入该项目决赛;

    2007年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上,国际攀岩联合会首次采用国际标准速度赛赛道,钟齐鑫以8.76秒的成绩创造了该项目世界纪录,并勇夺冠军;

    2009年在青海西宁世界锦标赛和高雄世界运动会两次国际攀岩界最重要的大赛上,以钟齐鑫和何翠莲为代表的中国攀岩队囊括了所有男女共计10枚速度赛金牌,同时打破了4项世界纪录,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最好成绩。

    截至2010年底,钟齐鑫和何翠莲仍分别以6.40秒和9.04秒的成绩保持着国际标准速度赛的世界纪录。

    在取得良好运动成绩的同时,我国的攀岩赛事组织能力全面提高。自1993年中国登山协会举办第一届全国攀岩锦标赛开始至今,已成功组织了1届世界锦标赛、1届世界青年锦标赛、10站世界杯分站赛、2次国际大师赛、6届亚洲锦标赛、2次亚洲杯赛、1次亚洲青年锦标赛、18届全国锦标赛、4次全国体育大会攀岩赛及4届全国青年锦标赛。目前,我国每年都会举行5次左右的国际攀岩赛事,已成为世界上承办国际攀岩比赛最多的国家。上述国内、国际重大赛事的成功举办既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赛事组织经验,更为推动国际攀岩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5.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对体育锻炼的观念也逐步由单纯的强身健体和枯燥的机械重复中改变过来,开始追求一种自然、活泼、刺激,并能让人乐在其中的运动方式。而以健康环保、寻求刺激和挑战极限为特色的攀岩运动则刚好迎合了现代人崇尚自然、肯定自我等的基本愿望,而且攀岩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并能够获得同伴们最大程度的肯定和认同,因而备受青少年的关注和喜爱,加上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山峰资源和岩壁资源,我国的攀岩运动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在我国攀岩运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安全、环保、组织不力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目前良好的发展形势之下,不能掉以轻心,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让攀岩运动健康、有序地良性发展。

    攀岩运动的特点与功能

    攀岩是集探险、竞技、健身、娱乐、观赏于一身,融力量、勇气、智慧、时尚、美感于一体,既惊险刺激,又有较高安全性的大众化体育运动。

    攀岩运动的特点

    攀岩运动集探险、竞技、健身、娱乐于一体,其亲近自然、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特性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每项体育运动都存在有别于其他项目的特殊性,攀岩运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场地的唯一性

    攀岩是唯一一项在陡峭的岩壁(包括人工岩壁)表面开展的运动。在人类开展攀岩运动之前,无数雄伟壮丽的悬崖峭壁只能供人们欣赏其静态之美,自从有了攀岩运动,人类就开始不断地赋予岩壁以生命之美。这一特殊性吸引了无数人,人们对攀岩运动产生了无限的好奇与遐想,从而使人们拥有一种想去体验的冲动和欲望。

    2.探险运动的危险性

    攀岩最早是作为人类探索自然的表现行为,由于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装备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危险性还源于它是一项在高空开展的运动,只要离开地面,就有脱落的可能,只要脱落就有可能存在危险,这就要求每个参与者在思想上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并通过不断实践掌握相关的技术,积累各方面的经验。

    3.极限运动的挑战性

    攀岩作为一项极限运动,对人的身体、心理都极具挑战性。攀登者对线路的高度、难度及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距离(即速度)不断地发起挑战,每次攀登都是不断地挑战困难并战胜困难的过程,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示了人类的力量、勇气与智慧。

    4.竞技运动的观赏性

    自20世纪中叶开始,攀岩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在世界各地得到快速普及和推广。目前,在比赛场地、装备器材、规程、规则、项目设置、竞技水平、媒体宣传等攀岩运动开展的各个方面日趋成熟和完善,并已达到了较高水平。攀岩比赛场面惊险、刺激,运动员动静结合、刚柔相济,集中展现了攀岩运动“岩壁芭蕾”之美感,具有良好的观赏性。

    5.大众运动的参与性

    随着攀岩场地条件的不断改进和装备器材的不断改良,攀岩运动的安全性大大提高,这为大众参与创造了必要条件。目前,攀岩运动已成为都市白领追求时尚、放松心情的理想选择,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众多户外运动俱乐部引以为傲的拳头产品,成为拓展培训中不可缺少的挑战项目。

    6.复杂运动的创造性

    攀岩是一项复杂运动。攀登者在攀登前要根据不同的岩壁、不同的线路及个人的状况制订出相应的攀登计划与方案,并在攀登过程中对新出现的情况不断地调整,采取新的应变对策(即第二方案或备用方案)。对竞技攀岩来讲,由于比赛多采用封闭式的攀登,参赛选手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冷静、迅速、果断地选择最佳攀登动作与路线。任何失误,哪怕仅仅是一个不合理的动作,都将导致失败。

    这种复杂性同时也决定了攀岩运动具有无限的创造性。攀登的线路可能在天然岩壁上,也可能在人工岩壁上。线路的角度可分为俯角(角度小于90 °)、直角(角度为90 °)、仰角(角度大于90°、小于180°)和屋檐(角度为180°)四种。线路上的支点类型分为抠、按、捏、洞等,每个支点的方向及支点之间的位置和距离又是不确定的,这些因素决定了攀岩没有完全固定的动作,要想做好就必须不断地实践并创造新的动作。正是这种永无止境的创新,才赋予了攀岩运动无限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攀岩运动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运动场地的唯一性、探险运动的危险性、极限运动的挑战性、竞技运动的观赏性、大众运动的参与性及复杂运动的创造性等特点。

    攀岩运动的功能

    体育运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功能,包括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等。

    1.健身功能

    通过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促进人自由、全面地发展。健身功能是体育的主要功能。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二能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三能促进人体内脏器官构造的改善和机能的提高;四能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五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参加攀岩运动可以全面、协调地提高身体素质。首先,上肢、下肢和躯干的力量素质可以得到平衡发展,同时还可以增强爆发力和力量耐力。其次,还可以发展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敏性。

    2.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在人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体育的教育功能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种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校基本教育,另一种是具有泛指意义的社会教育。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特别是在训练过程中,要克服许多由运动产生的困难,体验在正常条件下不可能获得的身体感受。同时,还能培养和陶冶人的意志品质。强筋骨、强意志、调情感是体育的特殊功能,参与体育运动可起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作用。

    攀岩的过程和攀岩的训练过程,其实质是一个不断挑战困难的过程。攀岩者在攀登一条线路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恐高、脱落,甚至冲坠等危险和挑战,而当攀岩者攀完具有一定难度的线路后,他一定会挑战难度更大的线路。所以,攀岩运动能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勇于攀登、永不言弃的意志品质。

    攀岩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竞技项目,能有效地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攀岩比赛主要有速度赛、难度赛和攀石赛,这三种形式分别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所以,参与攀岩比赛还能培养攀岩者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精神。

    3.娱乐功能

    体育的娱乐功能主要通过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体育本身所特有的魅力,二是人们参加体育运动所获得的乐趣。

    攀岩运动独具魅力,它集竞技、娱乐、观赏于一体。攀岩者感受攀岩运动带来的刺激,观众感叹于它的惊险。而且,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关于攀岩赛事转播的收视率很高,攀岩爱好者人数不断增长,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攀岩运动在娱乐方面的功能。

    4.经济功能

    在商品经济社会,体育作为第三产业,以劳务的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但是,不能把体育看成是一种纯消费性的事业,应注意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追求体育的经济效益。    目前,攀岩运动在专业装备、器材和服装领域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生产、批发和零售体系,有人工岩壁建造和自然岩壁开发的专业公司,有专门经营攀岩活动的岩壁场馆和俱乐部,有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商业性攀岩赛事。攀岩已不仅仅是“体育搭台、经济唱戏”,而是其本身就作为体育大家庭的一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其他特殊功能

    攀岩运动具有探险运动、极限运动的特性,使得它在军事、科学探险、救援与逃生等领域中还具有特殊功能。例如,在军事领域中,利用攀登技术和单绳上升、下降技术在山地野战和城市巷战中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在科学探险中,利用攀登技术考察洞穴、山峰和极地;在救援与逃生中,攀登技术主要用于高层建筑火灾、山区地震、景区游客坠崖等情况。

    攀岩运动的分类与难度等级

    攀岩运动的分类

    攀岩运动在欧洲萌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一代代攀岩者、专业技术装备生产商和人工岩壁生产商等攀岩各界精英的共同努力,攀岩运动已发展成场地类型丰富、攀登方式多样、竞技项目齐全、大众广泛参与的体育运动。攀岩运动的表现方式丰富多样,其分类无法从某个单一的角度来划分,下面分别从场地类型、攀登方式和比赛项目等角度进行逐类介绍。

    1.按场地类型分类

    (1)自然岩壁攀登

    自然岩壁攀登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岩壁上攀登,一般需要前期清理和开发攀登线路。

    主要优点:能充分融入自然,不断发现新线路,有机会攀登多段线路,过程更具挑战性。

    主要缺点:危险性较大,受气候影响较大,攀登地点一般远离市区。

    (2)人工岩壁攀登

    人工岩壁攀登是指在人工设计、建造的岩壁上攀登,其场地主要包括室内攀岩馆和室外攀岩场。

    主要优点:安全性高,受气候影响小,交通便利,过程更具观赏性。

    主要缺点:岩壁造型相对固定,攀登线路创新有限,室内空气较差。

    2.按攀登方式分类

    (1)自由攀登

    自由攀登是指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力量而完全靠攀登者的自身力量攀登。这种形式的攀登在我国占主要地位,主要考验攀登者在难度、速度和攀石等方面的综合攀爬能力。自由攀登又可分为运动攀登和传统攀登。

    运动攀登:即在已经设置好安全保护点(站)的线路上攀登。这种攀登非常安全,易于开展,主要用于竞技比赛、运动员训练和初学者体验等。

    传统攀登:即在预先没有设置任何人为保护措施的线路上攀登。领攀者在攀登过程中根据线路特点,凭借其经验,选用合适的装备临时设置保护措施,跟攀者会收取所有设置在线路上的保护装备,从而使整个攀登过程不会留下任何装备,不会破坏任何岩壁表面。所以,传统攀登被认为是绿色攀登。不过,这种攀登危险性较大,需要攀登者具备丰富的器械使用经验和攀登经验。传统攀登由英国攀岩者发明,并且一直深受该国的攀岩者所倡导和喜爱。

    (2)器械攀登

    器械攀登是指可以借助器械作为攀登工具的攀登。这种攀登形式主要用于大岩壁攀登和自然岩壁线路开发,需要攀登者具备丰富的器械使用经验和攀登经验。

    3.按保护方式分类

    (1)顶绳攀登

    顶绳攀登是指保护点设在线路顶部的攀登,与其对应的是上方保护方式。顶绳攀登要求保护点要非常安全,因为攀登者一直处于保护点下方,要保证在整个攀登过程中不会发生冲坠。顶绳攀登适用于攀登线路角度小于120°的情形。

    (2)先锋攀登

    先锋攀登是指保护点用膨胀钉和挂片器材预先设置在攀登线路沿线的攀登,而传统攀登则需要临时设置保护点,与其对应的是下方保护方式。攀登者在攀登过程中依次将保护绳扣入保护点(含快挂)上。这种形式攀登者可能会发生冲坠,相对顶绳攀登较为危险,一般适用于大仰角(大于90°)线路的攀登。

    随着攀岩运动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发明,攀石、深水攀等新型攀登方式不断涌现,海绵垫、充气垫、强力安全网、水池等安全保护设备也随之用于攀岩保护,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按比赛项目分类

    目前国际上主要的攀岩比赛项目有速度赛、难度赛和攀石赛,即速度攀岩(Speed climbing)、难度攀岩(Lead climbing)和攀石

    (Bouldering),这三种形式充分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1)速度攀岩

    即采用顶绳攀登,上方保护,以速度为主要目标。速度赛是指运动员依次攀登由定线员在赛前专门设定的速度线路,是一项比赛完攀线路速度的比赛。速度越快,成绩越好。

    (2)难度攀岩

    即采用先锋攀登,下方保护,以完攀具有一定难度的线路为主要目标。难度赛是指运动员依次攀登由定线员在赛前专门设定的难度线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赛攀登高度的比赛。高度越高,成绩越好。

    (3)攀石

    也被称作抱石,指在没有绳索保护的状态下攀登不超过5米高的岩壁,一般采用海绵垫或充气垫做保护设备。由于没有绳索的影响,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攀登者的极限攀登能力。攀石赛是指运动员依次攀登一系列由定线员在赛前专门设定的短而难的线路,比赛完攀线路数量的比赛。完攀线路的数量越多,成绩越好。

    攀岩运动的线路难度等级

    1.攀岩线路难度等级体系的定义

    攀岩线路难度等级是在充分考虑影响线路攀登难度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对线路难度进行量化的体系。

    不同的攀登形式有与其对应的难度等级体系标准,如攀岩、攀冰、冰岩混合都有其自己的难度体系,攀岩运动中难度攀登与攀石的难度体系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难度衡量体系不同,如法国、美国有自成一体的系统。对攀岩运动来讲,在开展较早的欧美地区已形成了几套系统,如国际标准、法国标准、英国标准、德国标准和美国标准,其中最常用的是法国标准和美国标准。开展较晚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借用开展较早国家建立的标准,如日本和东南亚地区采用的是法国标准,中国和韩国采用的是美国标准。尽管体系不同,但各体系之间又有相应的对照。

    2.美国标准体系

    由于我国目前采用的是美国标准体系,这里做较为详细的介绍。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攀岩者根据陡峭程度和攀登难度将山地和岩壁划分为六个级别:

    1级为平路行走(Level walking)。

    2级为野地跋涉(Trekking over terrain)。

    3级为几乎不需要保护的较陡山路(Rope seldom used)。

    4级为可能需要绳索保护的山路(Rope may be necessary)。

    5级为攀岩(Technical rock climbing)。

    6级为器械攀登(Direct aid climbing)。

    5级之中又细分为5.1、5.2、5.3……从5.10开始,又细分为a、b、c、d四个等级,如5.10a,5.10b,5.10c,5.10d。

    在攀岩运动开展初期,受装备性能的影响,难度系数为5.10的线路就被认为是非常难的线路。随着装备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能承受冲坠的动力绳的出现和人工岩壁的发明,攀登者的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一般来讲,初学者可以攀登难度系数为5.6的线路;通过较为系统的专业训练,攀岩爱好者可达到5.10以上的水平;而要达到5.13的水平,则必须通过相当专业的系统训练;要达到5.14以上的水平,除了专业的训练,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天赋。

    攀登者完成的最难一条线路的难度就代表他的攀登能力,当然这必须说明是首攀(Onsight)还是极限攀(Redpoint),与此对应的就是他的首攀难度和极限攀难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