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世界各国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不尽相同。联合国粮农组织(FAQ)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法规委员会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是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组织结构或储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欧盟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是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制备、处理、包装、运输或存储过程中,由于技术性目的而人为添加到食品中的任何物质。在中国,食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和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为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因此,它一般不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二是既包括人工合成的物质,也包括天然物质;三是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食品添加剂分为哪几类
食品添加剂按其来源可以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主要来自动、植物组织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是通过化学手段使元素和化合物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而制成的。在现阶段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较少,价格较高,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的品种比较齐全,价格低,所以,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应用非常普遍。
目前中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400多个品种,常用的有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是什么
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并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其作用有防止变质、改善观感、保持或提高营养价值、方便食品的加工、满足特殊人群需求等。
如防腐剂可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延长保存期,同时还具有防止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中毒。抗氧化剂则可阻止或推迟食品氧化变质,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和耐储藏性,同时防止可能有害的油脂自动氧化,防止水果、蔬菜的酶促褐变与非酶褐变。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食用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剂等可以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还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许可使用的添加剂有哪些
目前,中国商品分类中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共有35类,包括增味剂、消泡剂、膨松剂、着色剂、防腐剂等,含添加剂的食品达万种以上。《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卫生部公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共2400多种,制定了国家或行业质量标准的有364种。主要有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剂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食品用香料、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其他等23类。
食品添加剂的警戒标准是什么
食品添加剂,特别是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大都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使用时要严格控制使用量。食品添加剂的毒性是指其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毒性除与物质本身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有关外,还与其有效浓度、作用时间、接触途径和部位、物质的相互作用与机体的机能状态等条件有关。因此,不论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强弱、剂量大小,对人体均有一个剂量与效应关系的问题,达到一定浓度或剂量水平,才显现毒性。
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规定了一个“ADI”值,即依照人体体重,摄入一种无健康危害食品添加剂的每日允许摄入量的估计值。例如:糖精钠的ADI值为5毫升/公斤,即糖精钠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5毫克,也就是说一个体重40公斤的人,一天最大摄入糖精钠的允许值为200毫克。这都是成人的规定摄入量,儿童的摄入量相对于成人而言则更小。
哪些是非法食品添加剂按照规定在食品中添加被允许的种类和一定量的食品添加剂是符合食品生产安全要求的,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然而有些生产者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将一些不被允许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典型例子就是2008年三鹿奶粉中添加的“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而非食品添加剂,有多种用途,可作水泥、塑料和涂料添加剂,但不能作食品添加剂。但是部分不法商人为了提高食品中蛋白质含量而非法添加,对食用的孩子们造成了很大的身体损害。
除了三聚氰胺外,苏丹红、瘦肉精、孔雀绿,都是中国明令禁止不准添加到食品中的,属非法添加物。
食品添加剂安全标准是什么
食品添加剂不是食物的天然成分,少量长期摄入也有可能存在对机体的潜在危害。随着食品毒理学研究的发展,原来认为无害的食品添加剂近年来发现可能存在慢性毒性和致畸、致突变、致癌的危害。为了确保食品添加剂的食用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经过规定的食品毒理学安全评价程序的评价证明在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体安全无害。
2.不影响食品感官性质和原味,对食品营养成分不应有破坏作用。
3.食品添加剂应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其有害杂质不得超过允许限量。
4.不得由于使用食品添加剂而降低良好的加工措施和卫生要求。
5.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掩盖食品的缺陷或作为伪造的手段。
6.未经卫生部允许,婴儿及儿童食品不得加入食品添加剂。
如何防范食品添加剂对宝宝的危害
少量食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伤害,然而如果经常食用含有大量添加剂的食物就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并且这种损害在短时间内是无形的,所以必须从日常生活中严格加以防范。
在购买食物的时候尽量选择不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能在家里做的食物尽量在家里做,新鲜蔬菜和鲜肉可以说完全不含添加剂。增色、调味的作料尽量少放。
尽量不给宝宝吃罐头类食品,这样还可以避免盐和糖的过量摄入,对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尽量给宝宝喝鲜牛奶和原味酸奶,如果有条件,可以自己在家里做酸奶。尽量给宝宝喝天然的果蔬汁。长期食用速冻饺子、番茄蛋花汤、方便面等“方便”食品,身体里累积的各种添加剂就会增多。各种零食基本上都是加工程序繁琐的食品,尽量少吃。不要短时间内大量吃同一种食物,这样极易造成某些添加剂的过量摄入。
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如何选择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因此,食品的颜色越鲜艳、香味越浓郁诱人、味道越鲜美、口感越好、保质期越长,所含添加剂越多。
选择食物时尽量不要过分强调色、香、味、形,少选择深加工食物,尽量选择新鲜、加工工艺简单、配料少、能保持原始形态的食物。同一种食品中所用的配料越多、工艺越复杂,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也相应越多。查看配料表,尽量买含添加剂少的食品。
想知道某种添加剂的毒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种食品添加剂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一般来说,每日允许摄入量值越小,其相对毒性越大。因此,我们在购买包装食品时,可看看标签标明的食品添加剂名称,对照ADI表,就知道它们大致的毒性。当然,毒性大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添加限量也低,所以,吃规范添加的食品是没有危害的。但是要注意,不要频繁食用这些含有毒性较大的添加剂的食品。
怎样看加工食品上的“食品添加剂标示”
在给孩子购买加工食品时,一定要注意上面的食品标签,尤其是食品添加剂标示更应该成为查看的重点。
首先要查看食品的类别,通过类别你能发现该食品的本质,比如在购买乳制品时,一定要查看产品名称后面有没有小号字样,比如“饮料”“饮品”等,如果有,说明它们不是纯乳制品,而是乳饮料,里面可能添加有其他的一些添加剂在里面。
在购买食物时,还要看食品添加剂在整个原料标示中所处的位置,因为按照法规要求,食品中含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排在最后一位,也就说原料的排列位置越往后,添加的量就越少。比如某麦片,如果配料表上写“燕麦、米粉、蔗糖、核桃、麦芽糊精”说明燕麦含量是第一位的,麦芽糊精含量最少,此种麦片品质较好;而如果配料表上写“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则说明米粉含量第一,核桃最少。
怎样从“原料名称标示”中辨别“食品添加剂”
随着父母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在给孩子购买食品时,往往会看一下有没有食品添加剂,有哪些食品添加剂。但有的时候,你可能无法确定配料表中所罗列的原料是不是食品添加剂,下面教你一些区分食材与食品添加剂的方法。
如果原料中写明使用目的,多是食品添加剂,比如酸味剂、凝固剂、香料等。
如果原料中是用外语标示的,比如Carrageenan(卡拉胶)、Phosphate(磷酸盐)的名号,也是食品添加剂。
如果使用的是化学符号标记,比如Na、K等,也属于食品添加剂。
如果以括号的方式标记出使用目的的,比如防腐剂(山梨酸钾)、甜味剂(甘草)等,均是食品添加剂。
一些使用描述颜色的文字,比如焦糖色素、柠檬黄、胭脂红等,也是食品添加剂。
目前对食品添加剂的标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不能简单地使用“色素”“甜味剂”等模糊的名称,而必须注明其具体名称,因此一些不太常见的名称让你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但如果掌握了上面的识别方法,就很容易区分开来。
同一种食品添加剂为何有多种标示法
按照相关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标示其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的食品添加剂通用名称。而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可以标示为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名称,也可标示为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名称并同时标示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名称或国际编码(INS号)。
当采用同时标示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名称和国际编码的形式时,若某种食品添加剂尚不存在相应的国际编码,或因致敏物质标示需要,可以标示其具体名称。
如果《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对一个食品添加剂规定了两个及以上的名称,每个名称均是等效的通用名称。以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又名甜蜜素)为例,“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和“甜蜜素”均为通用名称。无论标注哪一个都是可以的。
天然食品添加剂一定优于人工合成的吗
随着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的花样翻新越来越快,生产工艺也日渐烦琐,以满足人们对风味、色泽和口感的要求。这一切,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功劳。然而近年来,一些与非法添加剂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曝光,让人们对食品添加剂产生了误解,进而相信只有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才是安全的。
其实,无论天然的食品添加剂还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在允许使用前都经过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安全性评价,然后按照相关申报规定和程序进行申报,通过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核和卫生部批准才能使用。因此,按照规定的品种和剂量范围使用,对人体都是无害的。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在体内不参与代谢,很快排出体外,但有些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往往会因为原料加工时造成污染而降低安全性,因此不能绝对而论。
不含添加剂的食品一定安全吗
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没有合适的添加剂,加工食品会更不安全。因为食物中的油脂在空气中很容易氧化,如果不想办法遏制氧化问题,会产生大量有害健康的氧化物质。另外,食品添加剂还可以使食物避免被细菌污染,如果脯蜜饯、酱油咸菜,如果没有糖和盐这两种“天然防腐剂”的帮助,就会很快被细菌和真菌毁掉。但如今人们都知道,盐和糖吃多了不利于健康。于是低糖果脯和低盐酱菜就只能求助于合成防腐剂了。
微生物时时刻刻都准备和我们争夺食品中的营养物质,空气中的氧气也在随时准备让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氧化变质。所以说,完全不加添加剂的加工食品是非常少见的,同时也是不安全的。
合成色素安全吗食用色素是一种把食品点缀得惹人垂涎的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分天然食用色素和合成食用色素。天然食用色素是指从天然食物中提取的色素,但由于其对光、热、酸、碱等敏感,所以在加工、储存过程中很容易褪色和变色,影响了其感官性能。因此在食品中有时要添加合成色素。合成色素即人工合成的色素,色泽鲜艳,着色力强,色调多样,但它有一个缺点,即具有一定的毒性(包括致畸和致癌)。
另外,人工合成色素在制造过程中,如果工艺技术不过关,有杂质存在。不排除色素以外的化合物存在,这些化合物的毒性有可能要远大于色素本身;甚至有残留的砷、铅混入食品,对人体造成危害。
各国对合成色素的态度是什么
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食用色素的管理、合成色素的使用方面均有严格的规定,多种合成色素已被禁止或严格限量使用。日本曾批准使用的合成色素有27种,现已禁止使用其中的16种。美国1960年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35种,现仅剩下7种。此外还有一些国家已禁止在肉类、鱼类及其加工品、水果及其制品、调味品、婴儿食品、糕点等食品中添加合成色素。挪威等一些国家还完全禁止使用任何合成色素。
中国批准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有6个品种,即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和亮蓝。规定凡是肉类及其加工品、鱼类及其加工品、醋、酱油、腐乳等调味品、水果及其制品、乳类及乳制品、婴儿食品、饼干、糕点都不能使用人工合成色素。只有汽水、冷饮食品、糖果、配制酒和果汁露可以少量使用,一般不得超过1/10000。
怎样分清“食用色素”和“工业色素”
食用色素是色素的一种,即能被人适量食用的可使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颜色的食品添加剂。根据用途不同则分为食用色素和工业色素。
工业色素不允许作为食物添加剂,否则引发的后果往往是致命性的。那么我们如何分辨食用色素和工业色素呢?其一,食品在正常的环境下,食用色素经过一段时间与空气的接触后,其色彩会有所淡化。如果食品的颜色在接触空气后依旧色彩艳丽的话,则不是可食用色素。其二,一般食品中添加的色素如果是工业用色素的话,其食品表面色彩是十分鲜亮的,而食用色素则不会很鲜亮。
增稠剂对宝宝身体有什么影响吗
现在的食品中有很多添加了增稠剂,比如酸奶、冰棍、果冻、可可奶等食品中都有。其实,简单来说,增稠剂就是让食品变黏稠的食品添加剂,淀粉是增稠剂早期中的一种,如今使用的增稠剂种类很多,既有天然增稠剂,也有人工合成的。在食品中添加增稠剂,既可以改变食品的质量构成和外观,使其稳定、均匀,提高食品质量,并且可以改善感观。常用的黏稠剂有明胶、酪蛋白酸钠、阿拉伯胶、罗望子多糖胶、田菁胶、琼脂、海藻酸钠、卡拉胶、果胶、黄原胶、β—环状糊精、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淀粉磷酸酯钠(磷酸淀粉钠)、羧甲基淀粉钠、羟丙基淀粉、藻酸丙二醇酯(PGA)。
增稠剂没有什么危害,主要是淀粉和膳食纤维,有一定的营养作用。
不合理使用添加剂对宝宝有哪些影响
目前普遍认为,在标准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
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但对身体没有坏处,反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物质。但是,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则会对宝宝健康造成侵害。食品中人工色素、甜味剂、香精、谷氨酸钠等的不适当添加,或用量超标,甚至严重超标,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极其不利,而且孩子年龄越小受到的危害越大。由于儿童及青少年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的排泄、解毒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过多的色素、香精、甜味剂蓄积在体内,对基础营养素(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造成一定障碍。有些色素、香精及其他添加剂,还可以在代谢过程中通过血脑屏障,直接影响到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严重者会发生智力发育障碍。
高果糖玉米糖浆是安全添加剂吗
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由42%或55%的果糖组成。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甜味剂和防腐剂。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的名字使人误以为HFCS的果糖含量很高。事实上,HFCS中果糖的含量与蔗糖中果糖的含量相似,蔗糖是由50%果糖和50%葡萄糖组成的。每克蔗糖和HFCS都提供16千焦(或4卡路里)的热量。
在美国,这种甜味剂因其独特的风味被应用于多种不同的食物和饮料中。HFCS在使食物变甜的同时,也能降低水的活性,以抑制微生物引起的腐坏,并有助于延长商品的货架期。
HFCS能帮助烘焙食物更好地褐变,改善这些商品的质感。美国的所有食品,从番茄酱到非酒精性饮料,从饼干到面包,基本都加入了HFCS。
阿斯巴甜会引发宝宝健康问题吗
阿斯巴甜也叫甜味素或蛋白糖,由于甜味接近蔗糖,甜度又是蔗糖的150—200倍,因为用量少、热量低,被广泛地运用在食品加工中。阿斯巴甜是被中国政府批准使用的正规食品添加剂,在安全上不会有太大问题。低热量的可乐,以及防止蛀牙的口香糖,许多都是利用阿斯巴甜作为甜味剂的。
阿斯巴甜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主要降解物为苯丙氨酸,分解后属于氨基酸类物质,可能会影响到婴幼儿体内的氨基酸平衡。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规定:
阿斯巴甜每日允许的摄取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且孕妇及哺乳的母亲最好不要食用。不过,食品包装上一般都不标注添加量,所以鉴于安全考虑,2岁以内的宝宝、患有苯丙酮尿病的宝宝、孕妇及哺乳母亲,最好不要食用含有该甜味剂的食品。
含防腐剂的食品对宝宝健康有哪些损害
防腐剂在安全使用范围内,对人体是无毒副作用的。中国对防腐剂使用有严格的规定,防腐剂应符合以下标准:1.合理使用对人体无害;2.不影响消化道菌群;3.在消化道内可降解为食物的正常成分;4.不影响药物抗生素的使用;5.对食品热处理时不产生有害成分。
中国已批准了32种食物防腐剂,其中最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苯甲酸钠的毒性比山梨酸钾强,而且在相同的酸度值下抑菌效力仅为山梨酸的1/3,因此许多国家逐渐改用山梨酸钾。但因苯甲酸钠价格低廉,在中国仍普遍使用,主要用于碳酸饮料和果汁饮料。山梨酸钾抗菌力强,毒性小,可参与人体的正常代谢,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儿童经常食用,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骼生长,危害肾脏、肝脏的健康。
宝宝应远离哪些膨化食品
近年来,膨化小食品在市场上层出不穷,如薯片、雪饼、虾条、玉米棒……商场里出售的零食大礼包,里面也几乎是清一色的膨化食品。检测显示,膨化食品虽然口味鲜美,但从成分结构看,属于高油脂、高热量、低粗纤维的食品。只能偶尔食之。长期大量食用膨化食品会造成油脂、热量吸入高,粗纤维吸入不足。若运动不足,会造成人体脂肪积累,出现肥胖。
孩子大量食用膨化食品,会影响正常饮食,导致多种营养素得不到保障和供给,易出现营养不良。膨化食品中普遍高盐、高味精,使孩子成年后易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病。如果食用的是不合格的膨化食品还会存在细菌污染,如大肠菌群超标,这些会导致孩子胃肠不适、腹泻和肝脏损害。
蛋白糖是一种高蛋白安全甜味剂吗
蛋白糖是由砂糖、淀粉糖浆并加入蛋白或植物蛋白发泡粉等制成的,或用沸腾的糖浆烫制打起的膨松蛋白而成的。特点是结构疏松、断面有毛细孔、糖体轻、体积大、细腻、可塑性好、入口软化、口感细腻、耐咀嚼、糖体缺乏弹性和韧性。值得一提的是蛋白糖代替白糖后营养价值并不变得更高。蛋白糖虽然毒性很低,但大量使用对儿童没有任何好处。总体而言,最好吃没有甜味的天然食品,它们营养价值更高更安全。
而另一种复配“蛋白糖”却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混合型甜味剂,它原是对甜味素的一种别称,与蛋白毫无关系,而有些添加剂企业看到用这个名称可以吸引企业,以少量蔗糖掺入大量的糖精、甜蜜素等低价的人工合成甜味剂,冠名蛋白糖。
劣质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是什么
三聚氰胺,俗称密胺、蛋白精,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被用作化工原料。2008年10月8日,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制定三聚氰胺在乳与乳制品中的临时管理值: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毫克/千克,高于1毫克/千克的产品一律不得销售。液态奶、奶粉、其他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毫克/千克,高于2.5毫克/千克的产品一律不得销售。含乳15%以上的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毫克/千克,高于2.5毫克/千克的产品一律不得销售。
2012年7月5日,联合国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设定了新标准,以后每升液态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0.15毫克。
食品中的乳化剂会阻碍宝宝发育吗
在食品中添加乳化剂,可起到以下作用:乳化作用、起泡作用、悬浮作用、破乳作用和消泡作用、络合作用、结晶控制、湿润作用、润滑作用。乳化剂的基本作用是让食物中的油和水可以均匀地混合在一起,不出现分层的现象。也使食物中的其他物质在乳化剂的作用下混合均匀。乳化剂被广泛使用于食品生产中,如饮料、冰激凌、速溶饮品。
乳化剂有许多种类,大部分是可以参与正常人体代谢,只要不摄入过量,可以正常分解,对人体无危害。摄入过量后,容易引起代谢紊乱,造成腹泻、头晕或引起慢性疾病。
为什么不让宝宝吃含糖精的食品
糖精又叫糖精钠,是最古老的甜味剂。糖精于1878年被美国科学家发现,很快就被食品工业界和消费者接受。糖精的甜度为蔗糖的300倍到500倍,故其十万分之一的水溶液即有甜味感,浓度高了以后还会出现苦味。
糖精是有机化工合成甜味剂,除了在味觉上引起甜的感觉外,对人体无任何营养价值。相反,当食用较多的糖精时,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食欲减退。糖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体物质对人体健康也有危害。
现在市场上有一些既无生产标准又无标志、出处的小食品和饮品基本上都含有糖精,宝宝长期食用会导致营养不良,阻碍从正常膳食中摄取营养。建议妈妈们在购买食品的时候选择信得过的知名品牌,并留意产品标签,选择标明不含糖精成分的食物。
安赛蜜比糖精健康吗
安赛蜜和糖精都属于人工合成甜味剂,没有任何营养,只能改变食物的口味。安赛蜜是目前世界上第四代合成甜味剂,甜度为蔗糖的200倍。安赛蜜口味清爽,没有不良口感,在人体内不代谢,代替蔗糖在食品和饮料中使用可以降低卡路里含量,更适合糖尿病人使用,不会增加糖尿病人的胰岛素负担和血糖含量。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欧共体等权威机构得出的结论是:“安赛蜜对人体和动物安全、无害。”
安赛蜜对光、热(能耐225℃高温)稳定,pH值适用范围较广(pH=3—7),是目前世界上稳定性最好的甜味剂之一。
具有口感好,无热量,在人体内不代谢、不吸收,对热和酸稳定性好等特点。所以说,安赛蜜是比糖精更健康的甜味剂。
天然添加剂就一定安全吗
人们往往认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会比人工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更安全。实际上,许多天然产品的毒性因目前的检测手段、检测内容所限,尚不能对其毒性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就已检测出的结果比较,天然食品添加剂不一定都比人工合成的毒性小。
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法典委员会(CCFAC)将食品添加剂按毒性从高到低分成A、B、C三类。其中,C类是被认为在食品中使用不安全,或者应严格控制在某些食品中做特殊使用。
而安全性最低的C类添加剂中也有不少天然食品添加剂。因此,毒性大小与添加剂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无关,天然的不一定比合成的安全。
除了雪糕之外,冰激凌也需要类似的添加剂,增稠剂和乳化剂是必需的,红红绿绿的颜色来自于色素,而多数产品的香气主要来自于香精。
哪些儿童食品中可能有苏丹红
“苏丹红”是一种化学染色剂,并非食品添加剂。它的化学成分中含有一种叫萘的化合物,该物质具有偶氮结构,由于这种化学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苏丹红属于化工染色剂,主要是用于石油、机油和其他的一些工业溶剂中,目的是使其增色,也用于鞋、地板等的增光。儿童喜欢吃的各种快餐、烤翅、鸡腿堡、香肠、各种熟食、调味酱等食品中可能会含有苏丹红。
但是一般人们很难判定哪些食品含有苏丹红。有个简单易行的初步排除“苏丹红”的办法,如果怀疑某种着色剂可能是“苏丹红”,可以看它是否溶于水,易溶于水就不是“苏丹红”。
吃奶茶里的珍珠对宝宝有哪些危害
市面上的珍珠奶茶有些根本不含茶和奶,都是用奶精和果味粉调配的,所以多喝会不利于健康。然而,劣质珍珠奶茶最大的危害并非奶茶,而是里面的珍珠粉圆。大多数人只知道,它是以木薯淀粉为主原料,但实际上,木薯淀粉的弹性根本做不到这么好。正常的方法是在其中加入小麦蛋白,但一些不法厂家为了节省成本,就用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添加进去,以得到较好的弹性,这已经成了行业内部心照不宣的秘密。高分子材料说白了就是塑料,这样的成分不可能被人体吸收,长期食用必然影响健康。
奶精”含奶吗
奶精又称植脂末、粉末油脂、脂肪粉,是以精炼氢化植物油和多种食品辅料为原料,经调配、乳化、杀菌、喷雾干燥而成。不要看到“奶精”中有“奶”,就想当然地认为它是用奶做成的。实际上,奶精的制作过程中没有用到一滴牛奶或奶油,它就是在植物油中加水、添加剂混合搅拌,做成的类似牛奶的东西。普通状态下,水和油是不能互溶的。这就要用到添加剂了。首先,使用乳化剂,使油和水混到一起,乳化成像牛奶一样的白色。但还不像牛奶那样黏稠,所以要用到增稠多糖类使其黏稠。然后要用到焦糖色素,把它染成极淡的茶色,看上去就像奶油的颜色。为了长时间保存,还要加入pH调整剂。
最后,再加进具有奶油香味的香料。
所以,奶精就是用水、油和若干种添加剂做成的“牛奶式植物油”。其中的植物油,可能含“反式脂肪酸”。
绿色食品就不含添加剂吗
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或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
绿色食品在加工中有食品配料的特定标准。例如,专门有绿色食品生产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准则,也就是说,绿色食品中也含有添加剂,但是是符合安全标准的。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A级、AA级的产品视产品本身或生产中的需要,均可使用食品添加剂,在AA级绿色食品中只允许使用天然的食品添加剂,不允许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在A级绿色食品中可以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
怎样让宝宝吃到放心零食
零食作为正餐之外的营养摄取方式,不但可以弥补正餐营养的不足,还可以给孩子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惊喜,试想,一个没有零食的童年将是多么乏味。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吃到放心的零食呢?
首先建议妈妈们不妨自己动手做一些花式小零食,相信这些带着爱心的零食会让宝宝体验到食物真正的滋味,做的过程中尽量保持食物本身的味道,不要加太多调味品,另外还要注意形状色泽的美观。没有时间做的情况下,可以到一些大型的有质量保证的商超买一些天然的蔬果作为零食。如果要选择加工食品,要尽量选择颜色不是很艳丽、保质期短、加工简单的食物。妈妈们一定要养成查看配料表的习惯。
果汁饮料“无果汁”,都是添加剂吗
市售的果汁类饮料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纯果汁”,即天然果汁含量达到百分之百,和在家鲜榨的果汁几乎没有区别。第二种是“果汁饮料”,果汁含量在10%—99%。与纯果汁相比,果汁饮料中可能要添加一些其他的东西,包括一些食品添加剂,比如糖、酸等。而第三种“果味饮料”,它的果汁含量更低,只有5%—10%。最后一种“水果饮料”,果汁含量就更低了,在5%以下。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完全不含任何果汁的果味饮料,只是使用食品添加剂、调味剂、香精等调配成水果的味道,其实它们是不含任何果汁成分的。市售的果汁饮料中,大多是这种“无果汁”的。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果汁饮料时,要仔细查看配料表,即可分辨出属于什么类型的饮品。
能给孩子喝蛋白质健身饮料吗
植物蛋白饮料产品是以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植物果实、种子或核果类、坚果类的果仁等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饮料。很多妈妈喜欢给孩子买这种蛋白质饮料,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蛋白质。
营养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蛋白饮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足以满足缺乏蛋白质人群的需求。通过这种手段来补充蛋白质是不可取的。即便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植物蛋白饮料,每100毫升的饮料蛋白质含量0.6克,也就是说一瓶300毫升的饮料,其中蛋白质含量也可能只有不到2克。同时,也不排除有的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可能在选择原料时偷工减料,并没有添加足够多的诸如核桃、大豆等成分。这样的话,营养价值也就更得不到保证了。
如此看来,想要通过喝植物蛋白饮料来补充蛋白质绝对是“杯水车薪”。当然,也可以适当用来给孩子调节口味。
宝宝应远离哪些塑化剂饮料
塑化剂DEHP是指“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二酯”,它并不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它是一种工业添加剂,用于塑料制品的软化,是不允许添加到食品里的。但是由于它有增稠、保留香味,改善口感等作用,且成本低廉,不法商家用其代替相对昂贵的棕榈油,与阿拉伯胶、乳化剂及多种食品添加物混合制成有毒“起云剂”,从而由食品进入人体。
塑化剂会作用于腺体,影响人体内分泌,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可能会导致肝癌。幼儿正处于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发育期,它对幼儿带来的潜在危害会更大。动物实验也证明了这点。
塑化剂其实广泛存在于食品中,常见的饮料,如果汁、乳饮料、运动饮料等;果酱、糖浆;粉状食品益生菌、果汁粉以及胶囊钙片中都有可能含有塑化剂。而且不光是食品,化妆品、保鲜膜、儿童玩具等都可能含有塑化剂,长期使用危害是很大的。
为什么别给宝宝喝易拉罐饮料
备受孩子们喜欢的易拉罐是以铝(AL)合金为材料制成的。为避免铝合金与饮料接触,其内层涂以有机涂料以作隔离。有些厂家在生产过程中,保护涂料未全涂满罐壁,或者在封盖、灌装和运输途中出现涂层破损,都会导致饮料与铝合金直接接触,而使铝离子溶于饮料中。
有调查显示,易拉罐装饮料比瓶装饮料铝的含量高出3—6倍。若常饮易拉罐饮料,必然造成铝摄入过多。铝过多可能导致儿童智力下降、行为异常,不利于儿童骨骼及牙齿发育。
为什么不能给宝宝喝彩色汽水
五颜六色的汽水总是能吸引孩子的目光,然而它们却是不能给孩子喝的。因为这些色彩亮丽的汽水的主要成分是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人工合成香精、人工合成色素、碳酸水,经加充二氧化碳气体制成的。除含一定的热量外,几乎没有什么营养。这里的人工合成甜味剂包括糖精、甜蜜素、安赛蜜和甜味素等。这些物质不被人体吸收利用,不是人体的营养素,对人体无益,多用还对健康有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